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心理学课件

女性心理学课件
女性心理学课件
汇报人: 202X-12-25
目录
• 女性心理学的概述 • 女性心理特征 • 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和心理 • 女性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保护
01
女性心理学的概述
Chapter
女性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定义
女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心理 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家庭主妇的心理
情感纽带:家庭主妇通常将家庭视为生活的重心,她们 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 带。 照顾需求:家庭主妇承担着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关注 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情感,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 庭环境。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 传统与现代交织:尽管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 色有所改变,但家庭主妇仍面临着传统观念 的压力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心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 解女性的心理需求和态度。
02
女性心理特征
Chapter
女性的认知心理特征
01
02
03
感知觉
女性通常更注重细节,对 情感类信息的感知更为敏 锐。
记忆
女性在情感记忆和面孔识 别方面表现较好,而男性 在空间认知和事实记忆方 面更优秀。
思维方式
女性更倾向于直觉思维, 而男性更倾向于逻辑思维 。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01
职业女性的家庭角色
02
平衡挑战:职业女性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在家庭中履行 角色的挑战,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
03
角色期待: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角色期待通常包括事业成功和家庭照顾 能力,这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04
自我认同:职业女性在家庭中可能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她们需要在 职业和家庭角色中找到平衡点,实现自我价值。

沟通心理学答案有答案

沟通心理学答案有答案

1.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沟通心理学理论时,要避免成为 CA. 人云亦云的人B. 照本宣科的人C. 野蛮分析家D. 过于僵化的人2. 一定要敢于 ( ),因为它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和逻辑呈现,更是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BA.下结论B.提问题C.做假设D.多参考3. 承认是否找过心理医生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找到自己最重要。

✔4. 考试是一种验证。

✔1.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 DA. 故事B. 经历C. 不快D. 情结2.通过( )缓解压力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 AA. 运动口腔B. 有氧运动C. 大声哭泣D. 开怀大笑3. 我们研究某种事物,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事物也被 CA. 升华了B. 修通了C. 破坏掉D.理解了4 有些孩子(潜意识)中(可能)承担什么责任呢孩子要承担( )责任。

AA. 维系家庭的完整B. 维系家族的荣誉C. 制造矛盾D. 再社会化5. 内疚的强迫性重复,它是一个潜意识中的( ) 机制。

BA.隔离B. 自动运行C. 无意识D. 创伤防御6. 防御机制是我们处理自己 ( )的那套方式。

CA.冲突B.创伤C.焦虑D.困惑7. 阻挠女性通过____缓解压力,她就可能会反向形成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行为 CA.表演;旅游B.患病;吝啬C.唠叨;购物D.欲望;隔离8. 女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先天性地弱于男性。

X9.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心身陷阱的影响。

✔10.研究本能或许植根于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破坏欲。

✔1 拖延症是人类的本能吗不是2 在家庭生活中,以男性失去做家务为先天条件来讲,男性和女性谁更容易内疚 BA 都一样B 男性C 女性3 在认知吝啬中,我们所讲到的广度范围是 AA5-9 个B7-9 个C5-8 个D4-7 个4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她)恰好是你所喜恶的 BA 人格类型B 性格类型C 经历特点D 人5 “敢于示弱,随时示弱,及时示弱”更是强者的最高修为之一。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引 言
美国著 名小说家 威廉 ・ 福克纳 的短 篇小 说 《 献给 爱米 丽 的一朵玫瑰花 》 是一篇给许多读者在心灵上带来震撼的作 品。 小说哥特 式的故事情 节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印象,共分为 五个小节 ,从爱 米丽小姐 的去世开 始,转 了一 圈,在最后一
其 本质是一 种道德的 , 反主流文化的运动 , 目的则是改变 其
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更加关 注女性 的心理健康与人 类的心灵 家园。 关键词 :女性主 义心理 学;爱米丽 ;性格 ;原 因 中图分类号 :I 0 . 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2 9( 0 6) 0 0 0 — 3 6 32 1 2 0 i — 12 0 迫下解放 出来 ,根据 “ 女性价值 ”创造 一种替代性 的文化 ,
人类心理 、 探索 心灵 的奥秘起 到了独特 的作用 。 女性主义 心
理学并不只是 关于女性 (f o e )的研 究,也不只 是 由女 ow mn 性 (yw me ) b o n 来进行 的研究 , 是为女性说话 ( r o e ) 而 f m n ow 的研 究。② 如果说前三种概念是从社会 的宏观层 面去研究 , 那 么从女性 心理 的角度去研 究女性无疑 是从 社会 的微观 层
l2 0
维普资讯 http://www来自主 要 的任 务址 乍 行 后代 欠性 : 济 领 域 没 f n l , 址 『 i 总 权
面进行 的。
从而重燃对作者 的一种敬佩之情 。 因此,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
义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这篇脍炙人 口的小说 , 试图补充 一 种 往被践踏、 ‘ 被压抑 和被忽视 了的不同的声音——女性 的 声音 ,让 人们可 以从女性心理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当代文学、电影、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作品呼吁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本文将介绍一些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并分析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女权主义运动。

这些作品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并呼吁性别平等。

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1. 《第二性》(The Second Sex) by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是一本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于 1949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它认为女性在社会中被视为“第二性”,她们的生命经验与男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女性应该摆脱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对她的限制,追求自我实现。

2. 《女性神话与伟大变革》(Women"s Mythology and Great Change) by 阿芙拉·哈克 (Afra Hirschfeld)《女性神话与伟大变革》是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于 1981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分析了女性在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作者认为,女性应该放弃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被动角色,追求自我实现。

3. 《女性的艺术》(A Room of One"s Own) by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女性的艺术》是一本女性主义文学著作,于 1929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认为,女性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被边缘化,她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这本书为女性艺术家和作家树立了榜样,鼓励她们追求自我实现。

这些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促进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女性心理学课件

女性心理学课件

2 性差别主义 3 性别在媒体中的表征 4 性别的英文中的表征

第三章 性别的自我概念:发展过程和个体 差异 1 性别的自我概念 2 出生前的发展 3 性别形成的理论 4 性别相关的特质 5 性别态度


第四章 婴儿与儿童期 1 儿童对于性别的知识与信念 2 与性别相关的活动和兴趣 3 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 4 对性别发展的影响 5 儿童的性虐待 第五章 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健康 1 青春期 2 月经:情绪与弱势的感觉 3 性:婚前性关系问题,性的压力,避孕的问题 4 健康问题:消极的身体映象,苗条对于女性的压力. 越来越瘦和孩子气.(用奶瓶喝水,进食障碍,整形) 5 心理健康

男性行动性:知识、决策力、有主见似乎与男性定型相联。 女性亲和性:依赖、柔顺、服务性似乎与女性定型相连。 理想的男性女性应具有两性的特征。 二、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男女在能力与行为上的差异存在很多不同的 看法。比较公认的两性之间的差异包括:
女孩的语文能力比男孩强; 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较强; 在年龄稍长以后,男孩的数学能力优于女孩; 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 两性之间差异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很多学者指出 遗传的作用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三、本课程内容设置 第一章 女性心理学简介:历史与研究 1 界定:性与性别 2 女性与男性:

第二章 性别的文化表征
1 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好女人是美丽、讨人 喜欢、不过分自信的社会。但大多数现代女性把 自己看承是过于自信的、独立的、率直的自我, 这是矛盾的。 男人表达我爱你的方式是山顶洞人式的,将 挣来的肉食(生活费)带回家,然后说,我都是为了你 和孩子.事实是,男人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建立事业, 让太太照顾一切. 家庭中也可以由女性先改进,对他好,理解他.女人 是丈夫伟大的导师!更懂得生活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心理研究

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心理研究
四、荣格的原型研究 荣格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 意识、个人潜意识 和集体潜意识。其中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 化过程中,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意识,是人类必须对某 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的主要内容 是原型。荣格确定和描述的原型有很多,其中阿尼玛、 阿尼姆斯是两个重要的原型,对这两个原型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了解荣格的女性观。 ( 一) 早期对阿尼玛、阿尼姆斯的论述 按照一般的解释,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意 象,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意象。阿尼玛最显著 的特征是情感,阿尼姆斯则代表着理性。荣格和弗洛伊 德一样,认为人是双性的,兼有男女两性的特质,差异仅 在于哪个更多一些,只存在于程度上的差异。 在荣格早期的著作里,他常常将这两个原型与人 格面具放在一起讨论。人格面具是个体为了更好的适 应社会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阿尼玛、阿尼姆斯则 是对人格面具补充的心理结构,所以阿尼玛、阿尼姆斯 包含的是被压抑的人格特质。当某文化认为女性应该 是温和的、被 动 的 时,这 些 特 点 便 成 为 女 性 的 人 格 面 具,其他不符合这个意象的特质就会被压抑,并聚集在 阿尼姆斯周围,成为无意识的态度。因此在我们的文 化熏陶下,女性多表现为情绪化、极具包容性以及易动 感情等特点,而其阿尼姆斯或曰女性的潜意识性格则 是理性、逻辑和强硬。虽然荣格将原型定义为先在的, 非文化衍生的,但在他早期的著作中,阿尼玛、阿尼姆 斯却的的确确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并由其塑形。 ( 二) 后期的修订 后来,荣格对这一概念做了修订,指出阿尼玛、阿 尼姆斯不只是人格面具的补充,而且还受到无意识的 塑形。与彼时社会文化的影响相比,原型对阿尼玛、阿 尼姆斯的作用要大的多。荣格说,每个男人都在内心 藏带着女性的永恒意象,不是这个或那个特定的女人, 而是一个明确的女性意象。这个女性意象是“她呈现在 男人眼前的样子”而非她自身。因此当一个女性在和一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
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 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
三个方面表现: (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 (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 流心理学界的认同。
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1.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
我国关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始于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 的介绍, 而且生存于对西方研究的模仿中。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中 国的心理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对西方女性心理学专著的翻译工作, 内 容多集中在介绍其产生背景、认识论、研究取向以及方法论等方面, 这为我们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的进展打开了通道, 也 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了思路。但是, 单纯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也存 在其致命的弊端: 首先,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女性主义心理 学产生背景的独特性, 西方理论服务于我国研究的普适性便有待推敲; 其次, 随着日益完善的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被引入, 我国心理学界趋 向于将西方研究作为自己研究的标准或称参照系,这暗示着东西方女 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以及研究框架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事实上这 一点也是备受诘问的。
女性70年代的 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 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 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 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 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 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 曲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 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 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 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内容 。 阿尼玛 ( nm ) 阿尼 姆 斯 ( nm s 是 荣 格 aia 与 aiu ) 原 型学 说 中 的两个 主要 原 型 , 指男 性 和 女 性 心 是
认 为女 性 与 男 性 虽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 是 其 作 用 但 具有 同样 重 要 的价 值 。

理生 活 内部 所 具有 的异 性特 征 。阿尼 玛是 男性 潜
人 正好 代 表 了 另 一 种 人 的互 补 的 对 立 面 。 男 性 原 型 被 概 括 为 逻 各 斯 (oo , 译 理 性 ) 独 立 1 s或 g 、
性 、 化 和 客观 性 ; 文 而女 性 原 型 被 看 作 是 代 表 爱 欲 ( rs 或 译 情 感 ) 依 赖 性 、 然 和 主 观 性 。 Eo, 、 自 ( 利 ・ 一 艾森 卓 ,0 3 但 是 , 比于弗 洛伊 波 杨 20 ) 相
德 将 女 性 视 为 “ 等 的男 人 ” 认 为 女 性 缺 乏 男 劣 , 性 的生 理 结 构 、 力 和 道 德 等 方 面 的 特 征 , 格 智 荣
种 或那 种行 为 , 因为潜 意识 的原 型 (rhtps 是 ace e) y 激发 了他们 , 原 型 正是 构 成 集 体 潜 意 识 的主 要 而
13 — 0
可 以看 出 , 格 的 双性 人 格 理 论 确实 显 示 出 荣 若 干男性 中心论 与性别 本质 论 的色彩 。尽管 荣格 对 于 阿尼玛 和 阿尼姆 斯到底 是原 型还 是情 结 曾经 犹疑不 定 , 数 时 间他 还 是将 之 看 成 是原 型 。 多 “ 样一 来 , 这 对立 性别 就 要 被理 解 为 一 种从 遗 传 、
意识心 灵 中 的男 性倾 向 。不 管人 们 承 认 与 否 , 在 每 个人 的潜 意识 深处 都具有 异性 的某 些倾 向性 特 征 。荣 格认 为 , 因有 三 : 是从 人 的生理起 源来 原 一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是一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

该理论主要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同时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在荣格的理论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为该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解。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主要女性心理的独特性和性别差异。

这一解读强调,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心理特性和经验。

因此,女性主义视角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特别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女性心理健康等问题。

在荣格的理论中,集体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都共享的心理基础。

女性主义解读从这个概念入手,强调了女性在塑造集体无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和哺育者,承载了人类集体的无意识。

她们把这个角色称为“原型母亲”,并强调了女性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女性主义解读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传统上,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弱者,但女性主义视角的荣格分析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根据荣格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男性和女性特质,社会的健康需要男女两性特质的平衡发展。

因此,女性主义学者主张消除性别歧视,让男女两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女性主义解读还强调了女性的心理健康。

在荣格的理论中,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涉及到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传统的心理健康理念往往忽视了女性的需求和特点,因此需要对心理健康进行女性主义的诠释。

这包括女性的情感、直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帮助女性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具体案例来说,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促进她们在社会、家庭和职业中的发展。

例如,一位中年女性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助。

通过荣格的女性主义分析,心理学家帮助她认识到她在这段婚姻中所经历的情感痛苦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摘要荣格,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索人类精神、人类灵魂的著名学者。

荣格克服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将心理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许多巨大的理论创获。

在精神分析领域内,他直接影响和启发了他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后荣格学派,成为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一股主要力量。

在目前盛行的后现代思潮中,荣格正日益受人们更多的关注,他关于性格类型和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等重要理论建树,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话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但是,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先驱,众多研究者就荣格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影响,特别是荣格理论女性主义价值却鲜有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对荣格分析心理学进行重新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女性主义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本文试图挖掘其所蕴涵的女性主义价值,考察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目的在于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积极影响?荣格性别发展理论是否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教育与心理实践领域,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心理咨询实用技术和性别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挖掘荣格分析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女性主义实践价值?研究表明: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荣格的双性人格理论为女性主义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性提供了可能性;原型和女神心理学促进了文化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原型理论的发展;荣格的自性观与后现代主义的自我理论、荣格的心理治疗观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之问有着耦合之处。

第二,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在教育实践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荣格自性观和心理治疗观念中的女性价值对儿章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与培养以及女性人格完善与自性化发展、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男女差异心理学1-5章课件

男女差异心理学1-5章课件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 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 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 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 程的基础。
2、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 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 长时间。 婴儿—母亲 儿童—泛化 同性模仿 特定的赏罚 3、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女孩: 两者相互抵触
偏好较弱
(3)亲长认同 男孩 “我是男的” 珍视模仿
依附男性 认同
女孩 “我是女的” 想与母亲
―我们都 是男人 ” 抚养及缺乏 权力尊严
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 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 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 “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 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 互作用。
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 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女性型 —被动、自恋和受虐 男性型 —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3、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绪论
第一节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一)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
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 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对女性幸福婚姻的分析主要侧重于解读婚姻关系中的权力、性别角色和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中追求幸福婚姻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并分析后现代女性对婚姻关系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幸福婚姻的期望。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认为,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是女性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传统婚姻中,男性常常拥有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具有更高的权力地位,而女性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期望在婚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合作和互助,并主张在婚姻中建立公平的权力分配制度,以实现夫妻平等与双赢的局面。

女性对婚姻关系中的权力问题的敏感性增加,需要与伴侣共同协商和解决问题。

第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关注性别角色在女性幸福婚姻中的表达和实践。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社会支配和经济责任的角色,而女性则被定义为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在后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固化已不再适用于所有个体,男女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角色转换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后现代女性倾向于更加追求自主、独立和平等,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固化表达出挑战和批判。

女性希望在婚姻中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并能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个性表达的权利。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认为,女性在婚姻中的社会身份问题是影响幸福婚姻的重要因素。

过去,女性的社会身份主要是通过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来确认的,她们的个体需求和自我发展常常被忽视。

在后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她们追求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并试图摆脱传统婚姻中的束缚与限制。

后现代女性重视个体的自由与个人需求的实现,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体解放。

为什么会有女性心理学这一研究分支呢?

为什么会有女性心理学这一研究分支呢?

为什么会有女性心理学这一研究分支呢?
女性心理学是研究女性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早就是一个独特的分支,而在中国的心理学界却一直处于学术边缘状态。

占全国总人口近一半的中国女性,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有着独特的心理世界。

对中国女性心理的研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女性,对于构建与完善中国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有关女性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被译为女性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和女权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和女权主义心理学。

实际上,这是当代西方女性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一是基于传统的性别差异心理学,从与男性的对比中研究女性心理问题,坚持传统的客观测量法和数据统计法,即所谓的性别中立;二是基于当代女权主义价值观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坚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坚持扩大白人中产阶级以外的样本,指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关于女人心理学书籍

关于女人心理学书籍

关于女性心理学的书籍一、《女性的心理与性格》(作者:凯伦·霍尔)这本书是心理学家凯伦·霍尔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职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者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揭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她们独特的心理发展轨迹。

二、《女性的生活与心理》(作者:萨拉·尼索尔)这本书是女性心理学家萨拉·尼索尔的经典之作。

书中通过许多真实案例和深入的心理学分析,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挑战。

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和研究,给出了许多关于女性心理健康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三、《女人就是强》(作者:威廉·波洛特)这本书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女性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

作者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女性在情感表达和处理上拥有天生的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研究,证明女性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同样可以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四、《女人心理学》(作者:珍妮·罗纳尔)这本书是心理学家珍妮·罗纳尔的著作之一。

书中详细探讨了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独特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作者通过对女性个体和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女性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殊表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女性心理的视角。

五、《女性心理学导论》(作者:克里斯蒂娜·哈姆林)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理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女性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适合初学者了解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六、《女性的力量》(作者:玛丽安·娜兹莱德)这本书是心理学家玛丽安·娜兹莱德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女性内心的力量和潜能。

书中强调了女性在自我发展、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优势,鼓励女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和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导言女性心理学是研究女性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角色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探究女性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女性心理健康的调节措施进行探讨。

基本概念女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女性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通过对女性的感觉、认知、情感、性格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

女性心理学也研究女性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

发展历程女性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较新,其研究起源于上世纪的女性权利运动。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兴起,女性心理学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女性心理学家开始对女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女性心理的新理论和观点。

不断的研究推动了女性心理学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女性心理特点女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心理上与男性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情感表达上,女性更加细腻和敏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社会关系上,女性更注重人际互动和社会支持,更加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自我认同上,女性更倾向于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并与之产生共鸣。

这些差异反映了女性在心理上的独特性,也是女性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女性心理发展女性的心理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体经历等。

女性心理学关注女性的心理发展过程,帮助人们理解女性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

在童年期,女孩通常对性别角色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开始注意到自己与男孩的差异。

在青春期,女性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巨变,面临着成长、独立和自我认同的挑战。

在成年期,女性承担起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需要平衡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在老年期,女性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挑战,需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退化。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妇女状况
公民权与政治参与
妇女参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争取选举权。 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争取一般公民权,因为 选举权除公民权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政治权利的意义。 选举权对于参政有两重含义:作为选举人,选举行为本身是 在行使自己的一份政治权利,把选票投给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 让他们为自己代言;作为选举人,一旦通过选举进入政治权力 机制,则可以代表选举人的利益行使权力。 因此,选举权的获得和对选举过程的参与是妇女参政的基本 方式之一。
结果:妇女在选举权、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 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获得选举权;妇女教育广泛开展;妇 女就业增加。
妇女运动
2.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时间:发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最早兴起于美国。 基调: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 属地位的基础。 代表人物: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是文化塑造了女人。
公正与平等的问题
公正
平等
妇女运动
1.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时间:始于19世纪后半叶,历时约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达到最高点。 目标: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妇女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妇女的就 业问题。 代表人物:沃斯通克拉夫特:提出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 性平等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两性在 智力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男女为何不平等?
将女性客体化:在男性事物和交易中将女性用作客体。限制 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 很多领域(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之“香菱学诗”》)。 男权制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将男性的性强加于 女性(女性的性自由、性快乐);统治和剥削女性的劳动力, 控制其产品;控制两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体上限制女性,阻 止女性的活动。社会上常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信息总是将女性 摆在次等的地位,贬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产品和社会 环境低于男性。各类传媒中的符合设计暗含对女性的贬低。社 会结构安排从社会最高权力机制上排斥女性。

霍妮

霍妮

话雨巴山旧有家, 话雨巴山旧有家, 逢人流泪说天涯; 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 红颜为伴三更雨, 不断愁肠并落花。 不断愁肠并落花。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她请来一个画师,为她画像,前后三 易其稿,她总嫌画师不能展现她的万种风 情,要画师细细观察她的摇曳风姿,画出 动感的美女。到了第三幅,她终于满意了 ,将画像供于案前,焚名香,供梨汁,如 醉如痴,抚案而泣,大恸至于气绝,当时 只有18岁。 只有18岁。 “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 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 了罗帕。真是: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 我我怜卿。”
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 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 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 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 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 需求(neurotic need)。 需求(neurotic need)。 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 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 性格。
神经症患者越是追求理想的自我,他背 离真实的自我就越远,这种背离使他们总 是陷于失败的感受中,从而导致更为严重 的病症。 心理治疗者的工作就是帮助神经症患者 在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建立起一 种切合实际的联系,把他们从“必须”、” 应该“中解放出来,像常人一样地去体验 成功和失败。
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流行的是以男性为 中心的,在弗洛伊德的“阴茎羡妒”,“ 女性受虐说”和“阉割恐惧”的理论中兜 圈子。弗洛伊德本人也认为,描述女性的 心理发展一直是令他很头痛的事情,他曾 把女性的心理比喻成一块“黑暗的大陆” ,弗洛伊德由于不能把从男性那里得出的 数据和结论,准确地运用到女性身上而一 度感到过焦虑。而霍妮的《女性心理学》 度感到过焦虑。而霍妮的《女性心理学》 一举打破了弗洛伊德的神话,为20世纪女 一举打破了弗洛伊德的神话,为20世纪女 性精神分析研究开了先河,也为此后许多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探究奠定了基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 世纪60-70 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

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生成背景研究现状本土化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生成背景1.1社会文化背景1.1.1女权运动:孕育的摇篮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性主义心理学。

如果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作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前身,那么女性主义心理学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把女性主义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正规的科学来研究,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了。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在1970 年才真正得到国际心理学界承认,其主要标志是:1969 年美国女性心理学者成立了女性联合会,1973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第35 分会——女性心理学分会,以及1977 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出版。

女性主义心理学受女权主义运动启发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是一场旨在消除社会性别基础上的压迫的社会运动,它要求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改善女性地位。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浪潮”是指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妇女运动。

这一时期的妇女把男女生来是平等的当做自己的口号,从要求改善她们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出发,逐渐过渡到为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浪潮”是指20 世纪60-70 年代的妇女运动。

第二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性别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

第二浪潮提出“个人即政治”的口号,不仅力图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认识妇女的处境,也看到妇女作为被压迫群体所伴随的心理压迫,并且懂得从社会中而不是男性生来的心理差异中寻求被压迫的根源。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进程,在后现代运动的影响下,女权主义运动进入“第三浪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既不愿意通过寻找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特质而使得男性和女性达到平等的地位,也不想确立女性的独特之处,弘扬女性对男性的高贵之处,它要解构和消解性别差异,从中发现社会怎样建构了男性和女性范畴,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建构了男女不同的形象,最终达到解放妇女的根本目的。

1.1.2“父权制”:革命的镖靶西方主流心理学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

男性中心主义是父权制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推崇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追求客观性与价值中立,忽视主观性和个人经验的价值,忽视和歪曲女性经验等,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

女性主义心理学正是对父权制文化影响下的主流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反叛和纠正。

1.1.3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女性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学者甚至将女性主义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

它要向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所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挑战;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经验,其本质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由无限多的生成意义的文化载体所构成的;它是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

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理解,而在于批判和摧毁。

1.2哲学与科学批判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与科学批判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女性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尤其是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批判武器与丰富的理论滋养。

1.3心理学背景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奥康奈尔和罗素指出:“心理学的历史是由男性心理学家所建立的,并为男性心理学家服务的。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与科学心理学自身的危机与困境以及科学心理学对女性的忽视、歪曲及病态化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早期的女性心理学研究(包括少数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1.1实证主义取向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经验论”(feminist empiricism) 。

它忠实于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价值中立与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她们认为, 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与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其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者未能严格遵循公认的科学方法论程序, 使由于迷信、无知、传统和偏见带来的敌意态度和虚假信念渗入科学研究的进程。

因此, 她们尊重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 并试图通过更严格地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 超越实证主义传统的文化植根性, 消除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使之成为真正客观无偏见的心理学。

2.1.2现象学取向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认识论”(feminist standpoint epistemologies) , 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激进派。

她们不满于实证主义倾向的保守性, 认为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而为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负责的, 应该是心理学自身的概念框架和规范准则。

因此, 必须推翻心理学研究传统中的主流男性话语, 建立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的男性化, 建构女性主义的“后续科学”(successor science) 。

2.1.3后现代取向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女性主义( postmodern feminism) 。

她们拒绝寻求普遍的女性立场, 认为个人身份受个体差异和立场的影响, 如民族、种族、性倾向、阶级等; 而且知识从来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

现实植根于社会关系与历史情境, 并被社会地建构, 研究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意义的建构以及权威者如何控制这些意义上。

她们认为, 科学批判只是提供一种改造现实的可能性, 并不追求新的科学模式的建构。

因为, 重建意味着重新落入男性中心主义圈套, 树立新的权威和普遍话语。

因此, 她们主张采用解构的方法, 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有关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 从中发现所隐含的男性偏见。

2.2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第二次女性主义的思潮,心理学中的女性经验主义观点产生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性立场论认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性别中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理学发展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心理学发生了后现代转向。

2.2.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2.2.2.1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从来就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心理学。

19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即从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转移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由于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偏见以牺牲对女性经验的情境理解为代价,强调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而影响了女性心理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心理学主要受到两种因索的影响:一方面,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心理学重视性别差异的研究,认为女性与男性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这些性别差异是生物决定的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

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屈从地位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受种族偏见对心理学的强有力影响,心理学将欧洲白种男性作为人类的典范,女性与有色人种是对这种标准的偏离。

由于性别差异被看作是生物决定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因而20世纪初心理学中对于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性别与种族差异,而不是社会性别与文化的差异。

因此,佩普劳等人指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性别偏见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性别偏见不仅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心理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而且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职业心理学的结构。

”2.2.2.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把女性安放到他的男性模式中去,把女性的生理解剖和心理发展历程与男性比较,把女性捏来捏去直至正好适应他提出的男性模式;(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同。

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促使心理学史学家开始重视心理学界女性前辈的贡献。

谢利夫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学中的父权制,在这个父权体系中,实验主义者占据了最高的地位,接着是测量学家,最底层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学家。

最高层多半由男性占据,最底层包括更多的女性。

女性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的这种学科地位的循环,使女性被迫进入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不是学术心理学领域,同时也使应用心理学领域处于较低的地位。

2.2.2.3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脱离社会历史情境的厌女主义的(misogynist)心理学。

主流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认为只有价值中立的研究才能产生无偏见的知识。

因此,他们把个体看作是脱离社会情境的抽象的存在,关注个体普遍的、一般的心理过程,隔断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地位、社会性别、历史、信仰等文化价值因素的关系,抵制对文化价值因素的考虑。

因此,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实质上是厌女主义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的体现,旨在为父权制文化的统治提供“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中大量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业已证明:“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即便怀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如此。

技术上的保证并不能完全排除价值观的影响,在测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科学的严格性并不能排除理论上的偏见和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揭示现实,相反却阻碍和限制了我们对女性经验的理解。

”2.2.3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指导意义2.2.3.1使女性和女性经验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范畴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中以男性为主体的研究者对女性的忽略、排斥和歧视,是心理学中男性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加入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将女性经验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消除性别偏见,更全面、更真实地揭示心理世界的全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