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资料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表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表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从“口粮问题”到“农业问题”的转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以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汇报。
首先,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增长的态势,粮
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产品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总体上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
化升级,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农产品品质和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再次,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农产品供给质量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供给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农村居民收入稳
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最后,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农宣传资料整理手册
三农宣传资料整理手册第一章农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3)1.1.1 古代农业(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3)1.1.2 封建农业(公元前221年至1949年) (3)1.1.3 近现代农业(1949年至今) (3)1.2 农业产业现状与趋势 (3)1.2.1 现状 (3)1.2.2 趋势 (3)1.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4)1.3.1 农业现代化 (4)1.3.2 乡村振兴 (4)第二章农村经济改革 (4)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2.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5)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5)2.2.2 宅基地制度改革 (5)2.3 农村金融创新与支持 (5)2.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5)2.3.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2.3.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5)2.3.4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6)第三章农业科技推广 (6)3.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6)3.3 农业信息化建设 (6)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4.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4.2 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 (7)4.3 农业产业链延伸 (8)第五章农业环境保护 (8)5.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8)5.2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9)5.3 农业污染治理与防控 (9)第六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9)6.1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9)6.2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10)6.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7.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7.1.1 优化组织设置,实现组织全覆盖。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组织设置,保证组织在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覆盖。
(11)7.1.2 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领导能力。
选拔优秀员干部担任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资料文档
以标志性事件划分
(一)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年) (二)农业集体化阶段(1953—1957年) (三)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 (四)家庭承包制阶段(1978—) (五)市场经济阶段(1992—)
土地改革阶段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的土地政策;
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
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
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统 一经营模式。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实行政社分设,重新建立乡政府作为
政权的基层单位。同时,在村一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 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日报》1958年元旦社论,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阶段(1956-1978);
经济形式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为集体 统一经营;分配方式为通过“工分制”进行分配。 简单讲,人民公社是一种政企合一、“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郊区共成立了4个人民公社。当时农民害怕 “财产”归公社,3天之内杀牲畜700多头, 杀鸡2000多只。
长春市的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管理:组织军 事化,生活集体化,生产战斗化,按照年 龄性别组成“罗成队”,“穆桂英队”, “老黄忠队”,全体社员上工听钟声,干 活听命令,食宿在兵营。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2024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2024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现状为主题,分析其当前形势、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发展现状2.1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规模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总规模由过去的X亿元增长到目前的Y亿元,年均增长率为Z%。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2.2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结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传统农业生产资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种子、农膜、农作物保护剂等新兴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结构调整将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2.3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市场需求具有季节性,随着农业生产季节的变化,不同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交易方式多元化,包括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电商的发展,线上交易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最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求双方对市场行情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3. 问题与挑战3.1 市场竞争不充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存在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同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过多,导致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利润空间普遍较低。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农村市场准入门槛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市场秩序带来困扰。
3.2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容易受到不良商品和不合理价格的影响。
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也面临着获取农民需求信息的困难,难以精准推出适宜的产品。
4. 改进措施4.1 加强市场监管为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加强市场监管是关键一步。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家畜 家禽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 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 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 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 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 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 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 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的方式。
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水稻农业
旱作农业
传统农业
游牧业
地中海农 业
(1)旱作农业
该类地区主要靠自然降水,为易受灾地区
分布 区域
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高原地区。如: 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 泰加林南缘
驯化性质 对驯化的进一步
依赖 传播相关性 宴享证据
竞争宴享假说
无 丰富 复杂 宴享食品 稳定利用
富裕环 境 有
农业出现满足的条件
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
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
1
强度大的劳动。
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
2
现季节性短缺。
压力
寻求新的 食物来源
发现优势
驯化动、植物
农业产生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使用的工具
固定的居住地
最早驯化动植物的 一些物证
西亚的两河流域 (中东地区)是 动植物的一个驯 化地点
(三)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主要驯化物种可能起源地
Ø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 Ø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公元前7000年 Ø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Ø猪--中东,公元前6000-7000年 Ø驴--北非,公元前3000年 Ø骆驼--中亚,公元前4000-5000年
关于农业的资料
种出丰收,以农业助推乡村振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民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农业也得到了更加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从农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角度,分析农业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首先,农业的发展现状正在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经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不仅种植业、畜牧业得到了发展,还出现了新兴产业,比如种植花卉、果蔬等。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政策支持是农业发展的保障。
政府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加大农业投入、出台土地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
再次,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市场需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现在,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健康、高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为我国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农业生产要更好地服务于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动力。
总之,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同努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多元化发展为支撑,将农业打造成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资料
0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传统农耕文化价值挖掘
深入研究传统农耕技术
通过对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考古资料等的梳理和研究,挖掘传 统农耕技术的独特价值和智慧。
传承农耕文化精神
弘扬勤劳、朴实、厚道的农耕文化精神,培养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
发掘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将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 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
持续发展。
06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 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智能化发展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
绿色化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 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量
农业生物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培育优质、高产、 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信息技术
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精准化管 理和决策。
农业机械化技术
研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形和作物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中应用
1 2
生态农业
畜牧业文明发展及影响
畜牧业文明的起源
畜牧业文明起源于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动 物习性的了解和驯养技术的提高,畜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 重要的生产方式。
畜牧业文明的影响
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乳类等食品来源, 同时也为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如畜力、肥料等。畜牧 业文明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和商品交换,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进步。
地形地貌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
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
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世界农业发展史
世界农业发展史定义:农业(Agriculture)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原始农业:农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由几个农业起源中心,通过引种和农耕方法的传播,沿不同的路线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面貌和农业类型。
世界农业发展大体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农业的特点不同,生产力水平互异,其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以及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别。
纵览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求其形成演变的线索,对于深入认识世界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农业的起源: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致不超过一万年。
人类经过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逐步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即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人类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
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的应用和青铜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化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
旧石器时代,火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原始人类以粗制的、没有磨削的石器为工具,学会了使用棍棒、长矛从事狩猎业,并利用篝火烤熟猎物,以维持生存。
由于那时地广人稀,猎物丰富,凭借简便的获猎手段,加上从大自然采集极为丰富的果实,以及块根、块茎等植物资源,原如人类足可维持自己简单的生活。
他们以血缘族群为单位,游荡于无边无际的森林、草原之中和大河、大湖沿岸,随处猎取生活资料。
这种极其原始的生活方式,至今在东南亚、非洲及拉美一些国家仍可以见到。
随着冰后期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某些动物的绝灭,加之世界人口的逐渐增加,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数量相对减少,人类依靠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方法难以取香港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食物,于是出现了谋生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开始了种植谷物和驯养动物的新时期,原始人类延续了大约200万年之久的采集渔猎生活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阶段。
农业发展总结汇报
农业发展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汇报:
一、产量稳步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
逐年增长。
在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二、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政府加
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结构逐渐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
农业
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四、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资料
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资料中国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到现代的工业社会,农业发展在中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农业在其历史上曾经历过许多阶段。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封建王朝通过向农民提供土地和粮食来稳定政权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方式,以土地神为主的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尊重土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当时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渐渐形成。
例如,制造炊具、酿造和糕点等非农业产品也与农业有一定的关联。
在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和城市化的加剧,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逐渐下降。
到了20世纪,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饥荒,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到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村合作化、土地改革等政策,逐渐恢复了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
在此期间,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等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业结构也逐渐从以粮食生产为主向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转型。
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化运作,中国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农业正在逐渐向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科技化的农业通过研发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的农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品牌化的农业通过建立品牌、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营销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之,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强对科技的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农业行业报告需要哪些资料
农业行业报告需要哪些资料农业行业报告需要哪些资料1. 概述农业行业报告是对农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市场状况、政策规定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文档。
为了编写一篇全面、准确的农业行业报告,需要收集和整理以下各类资料。
2. 农业市场数据要编写农业行业报告,首先需要收集农业市场的相关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种植规模和产量:收集各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种植数量和总产量等数据,以便分析其生产能力和市场供需关系。
销售和出口数据:了解农产品的销售和出口情况,包括销售量、销售额、主要销售渠道和目标市场等。
价格数据:收集农产品的价格数据,包括市场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和农民收入等,以便分析市场波动和价格趋势。
消费数据:了解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情况,包括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
进口数据:收集农产品的进口情况,包括进口量、进口来源和关税政策等,以便了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 农业技术和创新农业行业报告还需要关注农业技术和创新方面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科研成果:了解农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包括新品种培育、新农药农机的研发和应用等,以便分析技术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农业机械:收集农业机械的相关数据,包括农机数量、种类和更新换代情况等,以便分析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农业投入品:了解农业投入品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和兽药等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化: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包括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等。
4. 农业政策和法规农业行业报告还需要关注农业政策和法规方面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农业补贴政策:了解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包括直补、间接补贴和农业保险等。
环境保护政策:收集与农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和化肥农药使用的限制等。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了解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制度,包括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和检验检疫要求等。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包括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金融支持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导向。
农业发展资料档案封皮
农业发展资料档案封皮农业发展资料档案封皮对于农业发展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封皮的设计和内容,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农业发展资料的标题:封皮应明确显示所涵盖的农业发展资料的主题或名称,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档案的内容和目的。
2. 作者或负责人:封皮应包含作者或负责人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这有助于读者联系相关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或进行合作。
3. 时间和地点:封皮应显示该档案所涵盖的资料的时间范围和地点,以便读者可以了解其研究或管理范围。
4. 机构或组织:如果涉及特定机构或组织的农业发展资料,封皮应包含相关机构或组织的名称和标识,以便读者可以快速识别资料的背景和来源。
5. 农业发展领域标识:封皮可以使用相关的图标或标识,来表示该档案与农业发展领域的关联。
这有助于读者迅速辨认档案的内容和用途。
6. 版权和引用:为了保护档案的版权和引用正确的来源,封皮应包含版权声明和引用规范(如引用格式、参考文献等)。
以上信息可以通过设计简洁而具有吸引力的封皮来展示,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设计建议以下是关于农业发展资料档案封皮设计的一些建议:1. 使用合适的颜色和图像:封皮的颜色和图像应与农业发展的主题相符,同时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装饰和复杂的图案。
2. 合理布局:封皮的布局应合理分配信息的位置,以便读者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关键信息。
3. 使用易读的字体和字号:选择易读的字体和恰当的字号,确保封皮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4. 突出标题和作者:标题和作者信息应明确醒目,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档案的主题和相关负责人。
5. 确保版权和引用准确:在封皮上加入版权声明和引用规范,确保资料的版权合法及引用可信。
以上是关于农业发展资料档案封皮的重要性和设计建议。
通过独特而简洁的封皮设计,可以提高档案的专业性和可识别性,为农业发展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农业方面的资料
农业方面的资料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之一,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农业方面的资料。
首先,我们来看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为4.3万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为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为0.3万亿元。
从植物类农产品来看,稻谷、玉米、小麦为三大主食,其产量分别为2.17亿吨、2.63亿吨、1.34亿吨;而从畜产品来看,生猪、奶牛、肉牛、鸡蛋、牛肉为主要品种。
其次,农业科技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农业科技包括种植、养殖、渔业等方面,其前沿技术不断在推动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其中最为瞩目的无疑是水肥一体化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水和肥料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还有智能化农业、农业机器人、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科技,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比上年增长6.2%。
而在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规模农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土地流转等问题仍待解决。
最后,我们来看看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护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种养业资源集约化利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
事实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联动发展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社会价值都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农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农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何特点-
全球农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何特点?全球农业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原始农业特点:劳动力以人力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和木器为主,原始粗放,刀耕火种,主要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
2、传统农业特点:劳动力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生产工具以铁器和手工工具为主,同时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
一、全球农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1、如果分为四个阶段,一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如果分为三个阶段,一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2、原始农业从原始社会开始,指的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利用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
3、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开始,指的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人力、畜力为主,采用手工工具、铁器等生产工具,依靠世代积累的生产经验进行农事活动的农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
4、现代农业从二战以后开始,指的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
二、全球农业发展阶段各有何特点1、原始农业(1)劳动力以人力为主,生产工具落后,以石器和木器为主。
(2)耕作方式为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产水平极低。
2、传统农业(1)劳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生产工具以铁器和手工工具为主,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应用。
(2)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薄弱,生产区域分工不明显。
3、现代农业(1)利用先进的现代生产工具,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2)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环境,投入农药、化肥、良种、水、电力等现代生产要素。
(3)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较高,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农业的发展-PPT
产
高效农业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九大农业产业带
黄淮海小麦产业带 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的玉米大豆产业带 新疆棉花产业带
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带
“三北”奶业产业带 长江流域油菜和柑橘产业带 陕西和渤海湾地区苹果产业带 华南热带作物产业带 沿海及重要江湖海地区的水产品产业带
为发挥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应对加入WTO后的农业新形势,我国作出 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走现代农业之路
水稻基因工程
基塘生产
节水农业
大棚
新品种
本课小结
农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业 农业基地建设: 建立农作物优势产区
生
走现代农业之路: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发展高产、优质、
第四单元 农业的发展
第2课 农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基地建设 ■走现代农业之路
导入
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目前,我国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子、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 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 水平。 上图为安徽农民承包耕作土地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手中有钱,去赶集采 购。
返回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想一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热量 自然要素 地形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习惯 国家政策 市场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有哪些?
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
农业基地建设中下游平原等地,建设了一批 商品粮生产基地。
在华北平原、淮北、新疆等地建设了一批商品棉基地。
中国农业资料整理
A、东北区(黑、吉、辽)——一年一熟 1、自然条件分析 • 有利的自然条件:①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 ②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 ③土层深厚,遍布肥 力高的黑土,人均耕地多; ④灌溉水源充足。 •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 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④重工业可提供农业机械; ⑤商品粮基地有国家政策支持。 • 不利因素:①纬度高,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②易受风沙 影响。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 嫩平原。吉是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省份。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 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 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 渔业比重很小 •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 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 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 业’’
★、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 缩小 •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植树造林,开展全民性 义务植树。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 济林 •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 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 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 济和人工林区
农业发展资料
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纵观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历程,于其中见证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真切改善。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7建国初期,农业因长期的战争破坏,也因几千年来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绝大多数积贫积弱,人数占少部分的地主则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为满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了解放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实行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以后,党与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
但是在当时,我国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与市场的需要。
据资料统计,当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为了改变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实行社会会主义改造。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资料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恩格尔法则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 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为了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应 大力扩张。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
工业扩张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
(五)工业发展战略
(一)全面工业化战略 (二)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1、全面工业化战略 基本观点:把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有 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化。 依据:社会基础资本和需求的不可分。
1.社会基础资本不可分 生产投资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2.需求的不可分 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全面工业化战略的缺陷
供给方面 提高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生物技术 等)。 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国家财力,提供资金。
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 之间的联系。钢铁-采矿业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吸收它的产出的产 业之间的联系。钢铁-机械、汽车
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如汽车部门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 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 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 流支持。
德国工业4.0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 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 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 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 将被重组。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 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 业转型竞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纵观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历程,于其中见证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真切改善。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7建国初期,农业因长期的战争破坏,也因几千年来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绝大多数积贫积弱,人数占少部分的地主则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为满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了解放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实行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以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
但是在当时,我国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
据资料统计,当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为了改变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实行社会会主义改造。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改造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五计划时期,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
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在这一过渡时期,农业的机械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试办国营拖拉机站以及创办农机工业。
二、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年北戴河会上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一核算。
同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分”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195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期。
人民公社的制度是农业集体化的一种尝试,但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从1958年到1965年,农业机械化则处于探索和调整阶段。
主要的政策有: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搞农具改革运动;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重新收归国有;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建立农机修配网。
接着是十年文革的来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农村经济和农村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极左路线盛行,农业学大寨畸形发展。
致使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新时期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进和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的重构。
1978年冬,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的一张包产合同书掀起了包产到户的序幕。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承认“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是一次认识上的大突破。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此全国范围内农业上开始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1985-1991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随着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确定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从1979年开始,中国政府就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
到1985年,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价格实行“双轨制”。
并规定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对其他各类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的供需力量决定。
1986年,为了增加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还适当减少了合同定购数量。
伴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从而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
同时,还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积累的资金从事工商业生产。
这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1992-199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推动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为了解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矛盾,199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地区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199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这一阶段改革的亮点。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写入宪法。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第十条)。
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
1993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十一号文件),提出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需要。
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构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框架。
1995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在《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省级单位政府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省长负责制。
这一阶段,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未最终成功,但市场调节的框架初步建立,其他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基本实现了由市场调节的目标。
并且,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1992-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7659.7亿元增加到683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86%。
1998至今: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农业税的废除,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的到来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
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
仅减免税一项,国家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一轮粮改正式启动,粮食购销完全实现了市场化,重新实行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至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宣告结束。
农业国际化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要求,我国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使农产品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23.2%降至2006年的15.23%,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水平,仅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1/4。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正在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国际大家庭。
同时近年来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机械化以及农业的教育,技术体系更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大型的农业机械开始普及,科技兴农战略正有条不紊的实施,高等农林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人才越来越充足,正因为如此,农业上的科技成果不断,生物技术创新屡屡被用在农作物改良上。
我国的农业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附:(一)、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很不丰富的国家。
人均耕地只有1.2亩,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人均森林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应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一般。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制度变迁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第一、农业总产出持续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先后迈上4亿吨和5亿吨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