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ppt

合集下载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 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 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 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 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 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 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 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诗史”“诗 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出征场面 生离死别 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 频繁征兵 超期服 役
战争危害 民生凋敝 兵民愿望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1.“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 么内容? 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 得田园荒芜,生产凋敝。 2.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2)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 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兵车行》ppt课件

《兵车行》ppt课件

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名句赏析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 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 悲剧。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际上 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 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 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 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 真叫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 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 表达什么感情?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 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 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 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 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 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 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 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 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兵车行 PPT

兵车行 PPT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续 取共发费 消享放, 。文一前档次往下,我载持的特续账权有号,效-自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兵车行》课件(完整)

《 兵车行》课件(完整)

信知生男恶 确实 (副)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确实 低眉信首续续弹 随意 (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 讲信用(动)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真实的(形)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媒人 (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诚实 (名)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 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 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 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 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 伤害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 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 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 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 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 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李 诗 内 容
写人民苦难,是 通过想象在遨游 太空时俯视所见, 写得概括。
杜 诗
写人民苦难,是通 过塑造典型人物 [“行人”]实现的, 十分具体。
风 格
与民共处, 风格飘逸
伤时忧国, 风格沉郁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人但云点行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或从十五北防河 而或长烟一空,上下天光 C.耶娘妻子走相送 两岸青山相对出 D.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敢教日月换青天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人物塑造手法探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士兵战前和战后的生活 状态,突出战争对士兵的巨大影
响。
细节描写
通过对士兵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 动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和生动。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如“车辚辚,马萧 萧”等描绘战争场面的词语,既营 造了战争的氛围,也象征着士兵们 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兵车行》 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介绍与《兵车行》 相关的其他文学作 品和文化现象。
课程导入
简要介绍《兵车行》 的背景和作者。
主题思想
深入探讨《兵车行》 的主题思想和现实 意义。
课程总结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 内容和学生的学习 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概述及主题思想
全文概述
《兵车行》是唐朝杜甫创作的长篇叙 事诗,通过描写唐朝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巨大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 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困
顿等。
战争对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 极大的摧残,如恐惧、焦虑、绝
望等情绪在人民心中蔓延。
战争还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
展。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思考
《兵车行》所揭示的战争残酷性和对人 民的苦难,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挖掘《兵车行》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兵车行-(共12张PPT)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兵车行-(共12张PPT)
▪ 17.伯林厌恶大体系,以多元论反一元论,追求自由主义,是自 由主义 思想领袖,这表明伯林具备“狐狸”的思想性格;伯林 终生坚持一种价值立场,即自由主义立场,这表明他的思想实质 具备了“刺猬”的特征。(每点3分,共6分。)
▪ 18.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社会结构及价值系统就日趋解 体,而至今新体系仍旧没有形成,“等待刺猬”即期待重构新的 价值体系;过去的时代虽然有过“刺猬”,但没有建树,且迫害 知识分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亟待出现 “以刺猬的 抱负,做狐狸的工作”的知识分子。(每点2分,共6分。)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 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 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 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 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 4、结尾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全文 有何作用?
▪ (1)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 (2)天阴雨湿渲染一种阴冷压抑的氛围; ▪ (3)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 (4)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对照,
照应开头,揭露了唐王朝的穷兵黩武。
鉴赏写作技巧
1.生动的场景描写
整体感知
▪ 1、送别场面 ▪ 2、征夫控诉 ▪ 3、议论,以景作结
1、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 何描写出来的?
答:(1)视觉、听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 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2) 动作细节描写:连续的四个动作, “牵、顿、 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 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相离却 又不得不相离的不舍和无奈。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

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 “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 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 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 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点行 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深情朗诵
领略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和抒发的感情
“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 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 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 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 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 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 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 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 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 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 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 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 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 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 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 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 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 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 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 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 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 为历史吧!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1.越文频繁题。阐连年释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
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 了不幸。
据《《资兵治车通行鉴》》卷是二杜百甫一十诗六的载名:篇“天,宝为十历载四月, 剑兵代南八所万节,度推…使崇…鲜。军于大仲它败通揭讨,露南士了卒诏死蛮唐,者玄六大宗万败人于以,泸来仲南的通。仅时穷以仲兵身通免将。 杨黩国武忠掩、其连败年状,征仍战叙给其人战功民。造…成…制的大巨募大两灾京及难河,南 北九具兵,有莫以肯击深应南刻募诏的。。杨人思国闻想忠云内遣南容御多史瘴。分疠道,捕未人战,,连士枷卒送死诣者军什所八

《兵车行》课件ppt

《兵车行》课件ppt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 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 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 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3亲转2杜 抱 食、、1祖士历,44《友甫 负、陷、9““ 生困父未贼朋“ 未蜀岁读三安 活守杜第漂与”致能书史 充吏相后长审。为泊。君实游之 实”岱》居安言这官乱 ,:这尧现历西宗时时,一于《”佳《一舜,时期夫南期是 时(作新成时登上 却期(如(三 期安较安时期, 落7(都高何禄多5吏7朝 代期6代4再 得7,山。—》杜》61宰 表表—使 个2(—、《齐—相 作甫《诗—风 “7史潼鲁75—。《9思草关作春75俗 都青)57杜望9明吏5《淳市4堂夜—未)6甫岳4)》兵”卖)5了。喜—2》—。《车的药4。—仕石岁诗雨7行政,4途壕7考8作》》0治寄岁几吏进)、经》:辗 《《 策春《万进丽望“三间行茅人》别讽行,屋”刺》大为造荡:,,《化 胸庇秋国反对新钟 生破天风对“婚神 层山统安别下所秀 云河》治史寒破, ,《在阶之阴 决垂士歌,级乱阳 眦老城俱》穷”别割 入春兵前欢“》昏归草安黩的《颜晓鸟木武开无得。。。深家。边广别。政厦》 千
语句赏析

《兵车行》精品课件

《兵车行》精品课件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
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 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 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 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 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 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 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 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 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最后两句是本段的高潮点,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腰。爷娘妻子儿女 奔跑来相送,尘埃 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 衣服顿脚哭,哭声
直上天空冲云霄。
第一段
1、诗中,“耶娘妻子”与征 夫分离的场面是怎样的?请 举例说明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思想感情: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是杜甫转 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篇目。诗人以 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 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 充满非战色彩。
理一理层次 第一层: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二层:“道旁过者问行人”直至结 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 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
兵车行
杜甫Leabharlann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总结: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征人出征, 家人送别凄惨场面,渲染了一种凄 惨的氛围,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 谈谈战争给人们带 来了哪些苦难?
思考切入点:
1、征人自身的戍边征战生活。 2、征人离家后的家庭生活。 3、思想观念。
总结:战争带来了什么?
①士兵:戍死边疆或战死疆场 ②家庭:支离破碎 ③农村:民生凋敝/租税不休 ④思想:重女轻男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直 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课件ppt

《兵车行》课件ppt

歌行,古代诗歌的 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 的意思,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看到了哪些画面?
悲惨送别图 血流成海图 田亩荒芜图 健妇犁耕图 县官索租图 青海白骨图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
• 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 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 痛苦的”。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 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 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 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 “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 患感和苍凉感。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课件 ppt.ppt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课件 ppt.ppt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 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 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 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 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 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 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 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 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 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整体感知
第一层:道旁过者所见 第二层:道旁过者所闻
思考:
作者是如何将所见到的送别场景描 绘的动人心魄的?有何作用?
视听结合:“辚辚”“萧萧” “哭声”是听觉形象,令人有 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和心情的悲怆。“弓箭 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 出发。 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分急切,却又无奈。“牵衣” 而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 极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 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 含义?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 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 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 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 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个句子,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 叹之辞,为“主”。主宾分明,以自我宽慰 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 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兵车行》课件ppt

《兵车行》课件ppt

第二节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行人但云点行频
苦难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 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2.关于顿挫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 • • • • • • •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1、战争祸及农事 2、统治者抓兵又逼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 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多 种风格形式,其中以沉郁顿挫为主
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 两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 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前
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悲 凉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 震天哭声的由来。
赏析课文第二段
重点字词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或:有的人 去时里正与裹头 与:给 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停止 纵有健妇把锄犁 纵:纵使、即使
顶针 细节描写
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用了四个动词“牵”、 “顿”、“拦”、“哭”,勾勒出了一幅撕心裂肺的场面。
“牵”“拦”,把亲人对征夫的眷恋、依依不舍刻画得很 形象。
“顿足”,是人情感悲愤到极点时才会情不自禁做出的 动作。准确地表现了送行人对战争的极度愤怒和绝望无奈 的痛苦心情。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哭”上,写出了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 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 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 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
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 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 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 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 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 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 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 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 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 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 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 岁。
杜诗诗风—沉郁顿挫:
1.关于沉郁
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
颔联: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巧用对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
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 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 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 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 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 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 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 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 诗人自己的影子。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 与艺术效果。
尾联用对比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 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反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 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 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 俗客庸夫的厌恶。)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孤 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切焦急;野鸦 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两相比 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 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 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 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 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 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 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4赏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 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 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 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 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5.“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场面?这个场面 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生死离别图。
凄惨悲凉。
从哪些角度生动描写?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视听 可见出征
士兵
“在腰”:视觉 结合 士兵之多
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 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 >>
3、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 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阴森恐怖的景象:漫山 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 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真实的(形)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媒人 (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诚实 (形)
老人家,您虽向我来问,征夫怎 敢诉说苦怨,就说今年冬天,关西兵 仍打仗未休整。官府紧催租,租税从 哪里出?百姓相信生儿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生儿白死 埋没在荒郊野草里。你没看见在那青 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 凄惨哀叫声不断。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 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 深思。

层层推进的结构

诀 别
频 繁 征
超 战士 期 事兵
兵 服祸命
(纲) 役 农 苦 百 战
姓争
怨惨
愤烈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 山谷,好想听到同伴交换。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鸡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从题目看:《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言志诗。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点题,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
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 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 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 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 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 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 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 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 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 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士兵 家属
“走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牵衣” 泣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顿足” 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诗人用呼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
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怨愤。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哪些字用得 好?请分别谈谈。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 千村万落生荆杞。
赏析课文第三段
重点字词
1、役夫敢申恨
敢,岂敢、怎敢
2、信知生男恶
确实 (副)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确实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
讲信用(动)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2.关于顿挫
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 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 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