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第1练 力与物体的平衡(知识点完整归纳)
新课标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01-力与物体的平衡(解析版)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内容01力与物体的平衡§知识网络§高中常见性质力的比较1.重力(1)大小:G=mg。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弹力(1)大小:一般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弹簧的弹力:F=kx。
(2)方向:压力、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由力的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3.滑动摩擦力(1)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大小:与压力成正比,即F =μF N 。
4.静摩擦力(1)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借助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判断。
(2)大小:由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5.电场力(1)大小⎩⎪⎨⎪⎧F 电=k q 1q 2r 2真空中的点电荷F 电=qE 任何电场(2)方向⎩⎨⎧正电荷:F 与E 同向负电荷:F 与E 反向库仑力: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6.安培力(1)大小:F =BIL (I ⊥B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
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方向。
7.洛伦兹力(1)大小:F =qvB (B ⊥v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F 垂直于B 、v 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不做功。
§高考分析§▲考试方向1.物体的受力分析;2.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及推论; 3.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和极值问题; 4.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和正交分解法等。
▲考试题型1.对受力分析的考查涵盖了高中物理的所有考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平衡条件在连接体、动态平衡、静态平衡、临界极值等问题中应用的中等难度选择题或计算题。
专题01 力与物体的平衡(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与提分秘籍专题01 力与物体的平衡题型一受力分析、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题型解码】1.基本思路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两点注意(1)采用整体法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系统内各个物体的状态应该相同.(2)当直接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不方便时,可转移研究对象,先分析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该物体的受力,此法叫“转移研究对象法”.【典例分析1】(2019·天津南开区二模)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放在两固定的水平挡板之间,物体间用一竖直放置的轻弹簧连接,在b物体上施加水平拉力F后,两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己知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体对水平挡板的压力大小可能为2mg B.a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C.b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 D.弹簧对b物体的弹力大小可能为mg【参考答案】C【名师解析】在b物体上施加水平拉力F后,两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则b物体受到上挡板的静摩擦力,大小f=F,因此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弹力,则弹簧的弹力大于物体b的重力,由整体法可知,a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大于2mg,故A、D错误,C正确;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a物体与水平挡板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a不受摩擦力,B错误。
【典例分析2】.(2020·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一长方体容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两光滑圆柱体A、B放置于容器内,横截面如图所示。
若圆柱体A的质量为m、半径R A=10 cm;圆柱体B的质量为M、半径R B=15 cm;容器的宽度L=40 cm。
A对容器左侧壁的压力大小用N A表示,B对容器右侧壁的压力大小用N B表示,A对B的压力大小用N AB表示,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用N表示。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N A =43mgB .N B =43(M +m )gC .N AB =54mgD .N =Mg +43mg【参考答案】 C【名师解析】 如图甲所示,根据图中几何关系可得cos θ=L -R A -R B R A +R B =35。
高一物理物体的平衡知识点

高一物理物体的平衡知识点高一物理:物体的平衡知识点物体的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两个方面。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物体的平衡相关的知识点,以便能够正确理解和解决与平衡有关的问题。
下面将对物体的平衡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指的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之和等于零。
当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它将保持静止或者运动的速度不变。
在力的平衡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合力与分解力:合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可以通过合成法则进行计算。
分解力是把合力分解为若干个等效的力的过程,可以通过分解法则进行计算。
2. 力的大小和方向:力是一个矢量量,除了要考虑力的大小,还需考虑力的方向。
力的平衡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这意味着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满足特定的条件。
3. 斜面力的平衡:斜面力的平衡是力的平衡的一种特殊情况。
当物体放置在斜面上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力,力的平衡要求这两个方向上的力之和等于零。
二、力矩的平衡力矩的平衡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当物体处于力矩平衡状态时,它将保持静止或者维持恒定的角速度。
在力矩的平衡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力矩的定义与计算:力矩是力关于某一点产生的转动效应。
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乘以力臂的长度,力臂是力与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 平衡条件:力矩平衡要求力矩的和为零,即要满足力矩的平衡条件。
对于一个物体,力矩的平衡条件可以描述为:顺时针力矩之和等于逆时针力矩之和。
3.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矩平衡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指出,在平衡条件下,两个力矩之间的比例等于它们所施加的力的比例,即力矩相等。
三、重心和稳定性重心是指物体的质心位置,它是物体各部分质量均匀分布时的平衡点。
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的重心必须处于支撑它的支点上。
稳定性是指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对于微小扰动的抵抗程度。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力与平衡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我们理解物体静止与运动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中涉及的力与平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的概念与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它具有方向和大小两个性质。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测量,力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表示。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来求解。
二、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1. 接触力:指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2. 非接触力: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三、力的效果:平衡与不平衡力1. 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一组力的作用时,如果合外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又可分为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
- 静力平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外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 动力平衡:物体以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力矩为零。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一组力的作用时,如果合外力不为零,则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下,物体会发生加速度的改变,即产生运动。
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使用力的合成原理求得合力。
力的合成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来计算。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时,可使用力的分解原理将合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力的分解可以通过三角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
五、力的平衡条件: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合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高中物理物体的平衡知识点整合梳理(高分秘籍)

第一单元力物体的平衡第1讲力重力弹力体验成功1.关于重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天平来测量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①除在两极外,重力都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②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当地水平面(严格地讲应是当地水平面会垂直于重力),不能说垂直向下.③天平是用于测量质量的,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故选项D正确.答案:D2.如图所示,物体A静置于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物体所受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B.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它本身发生了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C.桌面由于发生了微小形变而对物体产生了垂直于桌面的支持力D.物体由于发生了微小形变而对桌子产生了垂直于桌面的压力解析:在此,压力大小和方向都与重力相同,但不能说压力就是重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同,性质也不同.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物体下表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故选项C、D正确.答案:CD3.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A.大于2 N,方向沿杆末端的切线方向B.大小为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由平衡条件可得:弹力的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答案:D4.如图所示,某一弹簧秤外壳的质量为m,弹簧及与弹簧相连的挂钩质量忽略不计,将其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两水平拉力F1、F2分别作用在与弹簧相连的挂钩和与外壳相连的提环上,则关于弹簧秤的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F1>F2时,示数才为F1B.只有F1<F2时,示数才为F2C.不论F1、F2关系如何,示数均为F1D.不论F1、F2关系如何,示数均为F2解析:误认为弹簧的形变由F1、F2共同决定,误选A 或B.弹簧秤的示数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其劲度系数的乘积,即等于作用于弹簧挂钩(沿轴线方向)上的拉力.而F2不是直接作用在弹簧上,其实外壳对弹簧左端的拉力大小一定也为F1.在本题中,使弹簧产生形变的外力是F1,而非F2,故弹簧秤的示数是F1,选项C 正确.答案:C5.一根长为L 的轻弹簧,将其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时,弹簧的总长度变为1.5L.现将两根这样的弹簧按图示方式连接,A 、B 两球的质量均为m ,则两球平衡时,B 球距悬点O 的距离为(不考虑小球的大小)( )A.3LB.3.5LC.4LD.4.5L解析:弹簧的劲度系数k =2mg L按图示连接后,A 、B 之间弹簧的伸长量为:x1=mg k=0.5L O 、A 之间弹簧的伸长量x2=2mg k=L 故B 球距悬点O 的距离L ′=2L +0.5L +L =3.5L.答案:B6.在对重力的本质还未认清之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比较复杂的应用.我国西安半坡出土了一件距今约五千年的尖底陶器,如图所示,这种陶瓶口小、腹大、底尖,有两耳在瓶腰偏下的地方.若用两根绳子系住两耳吊起瓶子,就能从井中取水,试分析人们是怎样利用尖底陶瓶从井中取水的.解析:当陶瓶未装水时,其重心在两吊耳的上方,用绳悬挂放进水井的过程瓶口自然向下,待水将装满时,陶瓶及其中水的共同重心转移至两吊耳的下方,悬绳上拉时瓶口向上,故能将水平稳地拉上来.答案:略第2讲 摩 擦 力体验成功1.如图所示,三块质量相同的木块A 、B 、C ,叠放于水平桌面上,水平恒力F作用于木块B 上,三木块以共同速度v 沿水平桌面匀速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作用于A 的静摩擦力为零B.B 作用于A 的静摩擦力为13F C.B 作用于C 的静摩擦力为23F D.B 作用于C 的静摩擦力为F解析:由假设法可知A 、B 之间没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故选项A 正确;分析B的受力,由平衡条件可得C 对B 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F ,故B 对C 的静摩擦力大小也为F ,故选项D 正确.答案:AD2.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时,他所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 上和f 下,那么它们的关系是( )A.f 上向上,f 下向下,f 上=f 下B.f 上向下,f 下向上,f 上>f 下C.f 上向上,f 下向上,f 上=f 下D.f上向上,F下向下,f上>f下解析:匀速攀上时运动员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匀速下滑时也受到向上的滑动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可得f上=f下=mg.答案:C3.如图甲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空气阻力不计.下列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A.A受6个,B受2个,C受4个B.A受5个,B受3个,C受3个C.A受5个,B受2个,C受4个D.A受6个,B受3个,C受4个解析:A、B、C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乙、丙、丁所示:故选项A正确.答案:A甲4.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平放一叠共计54张的扑克牌,每一张的质量均为m.用一手指以竖直向下的力压第1张牌,并以一定速度向右移动手指,确保第1张牌与第2张牌之间有相对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同,手指与第1张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牌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第54张牌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为μ2,且有μ1>μ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2张牌到第53张牌之间可能发生相对滑动B.第2张牌到第53张牌之间不可能发生相对滑动C.第1张牌受到手指的摩擦力向左D.第54张牌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向左解析:设手指对牌向下的压力为F0.当第一张牌向右滑动时,第1张牌对第2张牌的滑动摩擦力f12=μ2(F0+mg),小于第3张牌对第2张牌的最大静摩擦力f32=μ2(F0+2mg),小于以下各张之间及第54张牌与桌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第2张和第54张牌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故知选项B、D正确.答案:BD5.匀速转动的长传送带倾斜放置,传动方向如图所示.在其顶部静止放上一物块,现研究物块受到来自传送带的摩擦力,在物块下行过程中,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有可能是( )A.静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B.静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C.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D.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解析:刚开始时皮带对物块的滑动摩擦力向下;若物块能加速至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皮带对滑块的滑动摩擦力向上;若物块加速到与皮带同速度后与皮带相对静止,则皮带对滑块的静摩擦力沿皮带向上.答案:ACD6.如图甲所示,在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上放一重力为G 的物体.现用与斜面底边平行的力F =G 2推物体,物体恰能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在平行斜面的方向上物体的受力如图乙所示,由力的平衡条件得:f =F2+(Gsin 30°)2由滑动摩擦定律得:f =μGcos 30°又F =G 2解得:μ=63. 答案:63金典练习一力重力弹力摩擦力选择题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1.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解析:在理论上,用悬挂法可确定所有刚体的重心.由此可发现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不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答案:CD2.甲、乙、丙分别是力学中的三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图中M为平面镜)( )A.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放大的思想方法C.比较的思想方法D.猜想的思想方法解析:甲图中将桌面的微小向下弯曲放大为光线的偏转,乙图中将玻璃瓶微小的形变放大为细管中液面的升降,丙图中将金属丝的扭转形变放大成反射光线的偏转导致的光斑移动.答案:B3.如图所示,在室内,某球用A、B两根轻绳悬挂起来,若A绳竖直、B绳倾斜,A、B两绳的延长线都通过球心,则球受到的作用力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无法确定解析:球受重力和A线拉力的共同作用,B线对球没有力的作用.答案:B4.图甲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连接有挂钩拉杆与弹簧相连,并固定在外壳一端O上,外壳上固定有一个圆环,可以认为弹簧秤的总质量主要集中在外壳(重力为G)上,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两种方式固定于地面上,分别以恒力F0竖直向上拉弹簧秤,如图乙、丙所示,则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 )A.图乙的读数为F0-G,图丙的读数为F0+GB.图乙的读数为F0+G,图丙的读数为F0-GC.图乙的读数为F0,图丙的读数为F0-GD.图乙的读数为F0-G,图丙的读数为F0解析:在图丙中弹簧两端受到的拉力为F0,而在图乙中外壳的受力情况如图丁所示.由平衡条件知:外壳受到向下的拉力F=F0-G,故选项D正确.答案:D5.如图所示,a、b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a=1×120 N/m、kb=2×120 N/m,原长分别为la=6 cm、lb=4 cm.在b的下端挂一物体A,物体的重力G=10 N,平衡时( )A.弹簧a下端受到的拉力为4 N,b下端受到的拉力为6 NB.弹簧a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 N,b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 NC.弹簧a的长度变为7 cm,b的长度变为4.5 cmD.弹簧a的长度变为6.4 cm,b的长度变为4.3 cm解析: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弹簧b对A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且有:10 N=kb(lb′-lb),故lb′=Gkb+lb=4.5 cm再以弹簧b为研究对象,重力不计,则它只受A对它的拉力G和弹簧a对它的拉力Ta的作用,且二力平衡,故Ta=10 N,且有:ka(la′-la)=10 N所以la′=7 cm.答案:BC6.如图所示,在高山滑雪中,一质量为m的运动员静止在准备区O点处,准备区山坡AB的倾角为θ,滑板与雪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这时( )A.运动员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μmgcos θB.山坡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大小为mgC.山坡对运动员的弹力大小为mgD.山坡对运动员的摩擦力大于mgsin θ解析:山坡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为mgcos θ,静摩擦力大小为mgsin θ,山坡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为这两个力的矢量和,大小为mg.答案:B7.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mB的矩形物体A和B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下滑,则( )A.A、B间无摩擦力作用B.B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A+mB)gsin θC.B受到静摩擦力大小为mAgsin θD.取走A物体后,B物体仍能在斜面上匀速下滑解析:物体A沿斜面匀速下滑,则A一定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根据受力分析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为mAgsin θ;物体A、B一起匀速下滑,根据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mA+mB)gsin θ,且物体B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所以取走A物体后,B仍能匀速下滑.答案:BCD8.如图甲所示,搬运工用砖卡搬砖时,砖卡对砖的水平作用力为F ,每块砖的质量为m ,设所有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第二块砖对第三块砖的摩擦力大小为( )A.12mgB.15μF C.μF D.2mg 解析:由平衡条件及对称性知,第3块砖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静摩擦力:f23=f43=12mg ,与压力F 及动摩擦因数μ均无关. 答案:A9.如图甲所示,两根直木棍AB 和CD 相互平行,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一个圆柱形工件P 架在两木棍之间,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 的作用下,恰好能向右匀速运动.若保持两木棍在同一水平面内, 但将它们的距离稍微减小一些后固定,且仍将圆柱工件P 架在两木棍之间,用同样的水平推力F 向右推该工件(假设工件P 与木棍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A.工件P 仍能向右匀速运动B.若初始时工件P 静止,则它一定向右做加速运动C.若工件P 有一向右的初速度,则它将一定做减速运动D.工件P 可能静止不动解析:工件P 不受推力F 作用时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2FN ·cosθ=G当两木棍的间距减小以后,θ变小、FN变小,工件P受推力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2μFN减小,故选项B正确.答案:B10.如图甲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的作用下,A、B保持静止.按力的性质分析,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 )A.2B.3C.4D.5解析:A、B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答案:C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共40分.11.(13分)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与斜面间弹力的μ倍(μ<tan θ),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不计,绳的OA段平行于斜面,OB段竖直,要使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则物体B质量的取值范围为多少?解析:设绳中张力为FT,先以B为研究对象,因为B静止,所以有:FT=mBg 再以A为研究对象,若A处于不上滑的临界状态时,则有:FT=fm+mgsin θ而fm =μFN,FN=mgcos θ解得:mB=m(sin θ+μcos θ)同理,若A处于将不下滑的临界状态时,则有:FT+fm=mgsin θ可得:mB=m(sin θ-μcos θ)故mB应满足的条件为:m(sin θ-μcos θ)≤mB≤m(sin θ+μcos θ).答案:m(sin θ-μcos θ)≤mB≤m(sin θ+μcos θ)12.(13分)如图甲所示,在光滑的水平杆上穿两个重均为2 N的球A、B,在两球之间夹一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 N/m,用两条等长的线将球C与A、B相连,此时弹簧被压短10 cm,两条线的夹角为60°,问:(1)杆对A球的支持力为多大?(2)C球的重力为多大?解析:(1)A(或B)、C球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其中F=kx=1 N对于A球,由平衡条件得:F=FT·sin 30°FN=GA+FTcos 30°解得:杆对A球的支持力FN=(2+3) N.(2)由(1)可得:两线的张力FT=2 N对于C球,由平衡条件得:2Tcos 30°=GC解得:C球的重力GC=2 3 N.答案:(1)(2+3) N (2)2 3 N13.(14分)如图甲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重力大小均为G 的铁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力因数都为μ且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有一根轻绳的两端拴接在两铁块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 ,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间的夹角为α.问:当轻绳的张力至少为多大时,两铁块才会发生滑动?解析:设张力为F0时两铁块将要发生滑动,取其中一铁块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N +F0cosα2=G 又f =μFN =F0sin α2解得:F0=μG sin α2+μcos α2. 答案:张力大小至少为μG sin α2+μcos α2.。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和物体的平衡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和物体的平衡这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和物体的平衡是查字典物理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竞赛专题一力物体的平衡(含习题及答案)

专题一力物体的平衡第一讲力的处理矢量的运算1、加法表达:a + b = c o名词:c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1所示和矢量大小:c = a2b22abco^ ,其中a为a和b的夹角。
和矢量方向:c在a、b之间,和a夹角B = arcs in ------2 2.a b 2abcos:-2、减法表:达:a = c — b o名词:c为“被减数矢量”,b为“减数矢量”,a为“差矢量”法则:三角形法则。
如图2所示。
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大小:a = ;b2• c2- 2bccosr,其中B为c和b的夹角。
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周期为T,求它在-T内和4 1在-T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
21解说:如图3所示,A到B点对应-T的过程,A4到C点对应1T的过程。
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2v A、v B和 v C。
图3_v t —V 。
/曰 __V B —V A . _v c —V A a =得:a AB = , a Ac =-tt ABt AC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V 1= V B — V A ,厶v 2= v c — V A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V2的“三角形”已被拉 伸成一条直线)。
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V A = V B = V c = 2JI R且.T■:v 1 = . 2 v A =2 2二 RTL V2 = :2 V A =4 二 R 'T2 2 二R4二 R所以: a AB =v 1 _ T =8 2 二Ra■ A V 2T - 8二 Rt ABT T 2ACt ACT T 242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答:否;不是。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与平衡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它是研究物体静止、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础,并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二、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用符号F表示。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和弹力;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例如重力和电磁力。
三、平衡的条件1.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将它们合成一个等效力,或者通过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成若干个分力。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 平衡的条件物体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说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四、力的分析与计算1. 力的分解与合成可以利用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原理,将一个力分解成若干个分力或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等效力,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计算力的作用效果。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所受力的关系。
它的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弹簧弹力的计算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弹力的大小。
五、力的平衡与平衡条件1. 合力与力的平衡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合外力为零。
此时,合外力的合力为零,合外力的合力矩为零。
2. 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合力为零和合力矩为零。
对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可以保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合力矩为零可以保证物体不会发生转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力和物体的平衡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力和物体的平衡知识点归纳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知识点归纳力与平衡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及其相互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并了解力与平衡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力与平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或者物体对自身产生的相互作用。
2. 力的分类:力可以按其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二、平衡条件1. 平衡的定义: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即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2. 平衡的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合力为零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合力矩为零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矩的矢量和为零。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按顺序依次作用于物体上,也可用向量方法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时,通过向量方法可将该力分解为合理的分力,分力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互垂直的方向。
四、力的作用效果1.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进行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静止。
2. 物体的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能发生变形,如拉伸、压缩、扭转等。
五、力的量度与测量1. 力的量纲与单位:力的国际单位为牛顿(N),其量纲为米-千克-秒二次方(M·L^2/T^2)。
2. 力的测量方法:常用的力的测量方法包括弹簧测力计、天平、力传感器等。
六、力的平衡与分析1. 力的平衡: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力的分析,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析:通过绘制力的示意图、建立方程组等方法,可以对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分析。
【基础教育】八年级力的平衡知识点

八年级力的平衡知识点1️⃣ 力的平衡基本概念与原理在八年级物理课程中,力的平衡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关乎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
力的平衡基于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部力的作用。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说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力的平衡的条件与实例分析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需要分析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力。
这些力可以是重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力的平衡条件可以概括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将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实例一:静止的书本: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桌面给予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书本保持静止状态,体现了力的平衡。
实例二:匀速下滑的斜面物体: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下滑,此时它受到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斜面的支持力(与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相抵消)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相抵消)。
这些力的合力为零,使得物体能够匀速下滑,同样体现了力的平衡。
3️⃣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拓展力的平衡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各部分所受力的平衡,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交通工具的设计中,如汽车、飞机等,也需要精确计算各种力的平衡,以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客的舒适度。
此外,力的平衡原理还是许多物理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力学实验中,通过调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观察和研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规律。
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对力的平衡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
综上所述,八年级物理中的力的平衡知识点,不仅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自然界中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工具。
通过掌握力的平衡的基本概念、条件、实例以及应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世界,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力 物体的平衡 知识点

第一章 力 物体的平衡一、考点要求二、考纲解读本专题涉及的考点有: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形变、弹性、胡克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
《大纲》对“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等考点均为Ⅰ类要求;对“力的合成和分解”为Ⅱ类要求。
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考必考内容。
其中对摩擦力、胡克定律的命题几率较高。
主要涉及弹簧类问题、摩擦力等,通过连接体、叠加体等形式进行考查。
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变化规律是复习的重点。
三、知识结构四、本章知识特点及高考命题趋势本章内容是物理学的基层。
力的矢量运算规则及方法,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平衡问题,极值问题,临界问题的解答方法贯穿整个物理学。
高考对本章单独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平衡问题、关摩擦力的问题、共点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
本章知识经常与牛顿定律、功和能、电磁场等内容综合考查。
单纯考查本章的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中等难度。
五、复习安排第一课时 力 重力 第二课时 弹力 第三课时 摩擦力第四课时 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受力分析 第五课时 共点力的平衡第六课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力的合成及分解摩擦力弹力重力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力的概念及分类力及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力重力一、知识要点梳理考点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理解⑴.物质性:由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概念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意一个力必然与两个物体密切相关,一个是其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其受力物体。
把握住力的物质性特征,就可以通过对形象的物体的研究而达到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之目的。
⑵.矢量性:作为量化力的概念的物理量,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相关的运算中所遵从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就是说,力是矢量。
把握住力的矢量性特征,就应该在定量研究力时特别注意到力的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就能够自觉地运用相应的处理矢量的“几何方法”。
⑶.瞬时性:力作用于物体必将产生一定的效果,物理学之所以十分注重对力的概念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于物理学十分关注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01 力与物体的平衡 【练】-2023年高考物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解析版)

专题01力与物体的平衡1.图中是生活中磨刀的情景。
若磨刀石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刀相对磨刀石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向后B.磨刀石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向后C.磨刀石受到四个力的作用D.地面和磨刀石之间有两对相互作用力【答案】C【详解】A.当刀相对磨刀石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向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刀相对磨刀石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刀对磨刀石摩擦力向前,根据平衡条件可知,磨刀石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向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磨刀石受到重力、地面支持力、刀的摩擦力和地面摩擦力以及刀的压力(否则不会有摩擦力),共5个力作用,故C错误,符合题意;D.地面和磨刀石之间有两对相互作用力分别是磨刀石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磨刀石的支持力,地面对磨刀石摩擦力与磨刀石对地面的摩擦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
若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A.A的受力个数可能是3个B.A的受力个数可能是5个C.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3个D.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5个【答案】D【详解】对AB系统受力分析可知,斜面对B摩擦力可能为零AB.对A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A受重力,B对A的支持力,水平力F,以及B对A的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故AB错误;CD.对B受力分析:B至少受重力、A对B的压力、A对B的静摩擦力、斜面对B的支持力,还可能受到斜面对B的摩擦力,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3.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电子秤上有一磁性玩具,玩具由哑铃状物件P和左端有玻璃挡板的凹形底座Q构G和Q G。
用手使P的左端与玻璃挡板靠近时,感受到P对手有靠向玻璃挡板的力,P 成,其重量分别为P与挡板接触后放开手,P处于“磁悬浮”状态(即P和Q的其余部分均不接触),P与Q间的磁力大小为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Q对P的磁力大小等于P GB.P对Q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下C.Q对电子秤的压力大小等于Q G+FD.电子秤对Q的支持力大小等于P G+Q G【答案】D【详解】AB.由题意可知,因手使P的左端与玻璃挡板靠近时,感受到P对手有靠向玻璃挡板的力,即Q 对P有水平向左的磁力;P与挡板接触后放开手,P处于“磁悬浮”状态,则说明Q对P有竖直向上的磁力,G,选项AB错误;则Q对P的磁力方向斜向左上方向,其磁力F大小大于PCD.对PQ的整体受力分析,竖直方向电子秤对Q的支持力大小等于P G+Q G,即Q对电子秤的压力大小G+Q G,选项C错误,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力与运动第1练力与物体的平衡A级保分练1.(2020·广东揭阳市第一次模拟)如图1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置A、B、C三个物块,物块之间由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相连接,两弹簧的伸长量相同,且它们之间的夹角∠ABC=120°,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已知A物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f,则B物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图1A.32F f B.F fC.3F f D.2F f答案 B解析物块A水平方向上受弹簧的拉力F T和水平面的静摩擦力F f作用,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知:F T=F f,由于两根弹簧相同,且伸长量相同,因此,两弹簧上的弹力大小相等,物块B水平方向受两弹簧的拉力和水平面的静摩擦力F f′作用,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知:F f′=2F T cos 60°=F f,故选项B正确.2.(2020·安徽蚌埠市检查)如图2甲,一台空调外机用两个三角形支架固定在外墙上,空调外机的重心恰好在支架水平横梁OA和斜梁OB的连接点O的上方,图乙为示意图.如果把斜梁加长一点,仍保持连接点O的位置不变,横梁仍然水平,这时OA对O点的作用力F1和OB对O点的作用力F2将如何变化()图2A .F 1变大,F 2变大B .F 1变小,F 2变小C .F 1变大,F 2变小D .F 1变小,F 2变大答案 B解析 设OA 与OB 之间的夹角为α,对O 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可知F 压=G ,F 2=F 压sin α,F 1=F 压tan α因α角逐渐变大,由数学知识可知,F 1变小,F 2变小,故B 正确,A 、C 、D 错误.3.(2019·全国卷Ⅱ·16)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3,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 500 N ,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 )A .150 kgB .100 3 kgC .200 kgD .200 3 kg答案 A解析 设物块的质量最大为m ,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分解,由平衡条件,在沿斜面方向有F =mg sin 30°+μmg cos 30°,此时F =1 500 N ,解得m =150 kg ,A 项正确.4.(2020·广东六校联盟第一次联考)一质量为M 、带有挂钩的球形物体套在倾角为θ的细杆上,并能沿杆匀速下滑,若在挂钩上再吊一质量为m 的重物,让它们沿细杆下滑,如图3所示,则球形物体( )图3A.沿细杆加速下滑B.仍匀速下滑C.受到细杆的摩擦力不变D.受到细杆的弹力变小答案 B解析不挂重物时,球形物体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而匀速下滑,根据平衡条件,F N=Mg cos θ,F f=μMg cos θ,μMg cos θ=Mg sin θ当挂上重物后F N′=(M+m)g cos θ,F f′=μ(M+m)g cos θ,所以摩擦力变大,弹力变大,故C、D错误.(M+m)g sin θ-μF N′=0故球形物体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A错误,B正确.5.(2020·安徽十校联盟检测)如图4所示,一个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α=60°时,人能拉起重物的最大重力为人的重力的0.2倍,已知地面对人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忽略定滑轮的摩擦力),则当α=30°时,人静止时能拉起重物的最大重力约为人重力的()图4A.0.3倍B.0.6倍C.0.8倍D.1.61倍答案 A解析设人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α=60°时0.2G sin 60°=μ(G-0.2G cos 60°),求得μ=3 9,当α=30°时,kG sin 30°=μ(G-kG cos 30°),求得k≈0.3,选项A正确,B、C、D错误.6.(2020·陕西汉中市第二次检测)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根足够长的细绳悬吊于天花板上的O点,现用一光滑的金属钩子钩住细绳,水平向右缓慢拉动绳子(钩子与细绳的接触点A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始终水平向右B.OA段绳子的力逐渐增大C.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逐渐增大D.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可能等于2mg答案 C解析OA段绳子的拉力大小一直为mg,大小不变,B错误;两段绳子对钩子的作用力的合力是向左下方的,故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向右上方,A错误;两段绳子间的夹角在减小,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两段绳子拉力的合力变大,则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也是逐渐变大,C正确;因为钩子与细绳的接触点A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两段绳子之间的夹角不可能达到90°,细绳对钩子的作用力不可能等于2mg,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也不可能等于2mg,D错误.7.如图6所示,一根粗糙的水平横杆上套有A、B两个轻环,系在两环上的等长细绳拴住的书本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两环距离变小后书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图6A.杆对A环的支持力变大B.B环对杆的摩擦力变小C.杆对A环的力不变D.与B环相连的细绳对书本的拉力变大答案 B解析将A、B两个轻环、绳及书本视为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整体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支持力作用,两个支持力大小之和等于重力,F N=12mg,大小保持不变,A错误;对B环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f=F N tan θ=12mg tan θ,两环距离变小,tan θ减小,F f变小,B正确;对A环受力分析与B环类似,杆对环的力为支持力F N和摩擦力F f的合力,与F T大小相等,F T=F Ncos θ,当θ发生变化时,F T发生变化,C错误;F T cos θ=12mg,两环距离变小,cos θ变大,细绳上的拉力变小,D错误.8.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4 kg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倾角θ=37°的斜面体B的斜面上静止不动.若用通过球心的水平推力F=10 N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仍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体仍相对地面静止.已知sin 37°=0.6,cos 37°=0.8,取g=10 m/s2,则()图7A.地面对斜面体B的弹力不变B.地面对斜面体B的摩擦力增加8 NC.物体A受到斜面体B的摩擦力增加8 ND.物体A对斜面体B的作用力增加10 N答案 A解析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可知,地面对斜面体B的弹力不变,地面对B的摩擦力增加了10 N,A正确,B错误;对物体A受力分析,加F前,B对A的摩擦力F f=mg sin θ=24 N,加F后F f′+F·cos θ=mg sin θ,得F f′=16 N,故减少8 N,C错误;加F前,A对B的作用力大小为40 N,加F后,A对B的作用力大小为F2+(mg)2=1017 N,A对B的作用力增加,但不是10 N,D错误.9.(2020·河南信阳市第一次质检)如图8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板AP与BP用铰链连接,平板AP与水平面成53°角固定不动,平板BP可绕水平轴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质量为m的均匀圆柱体O放在两板间,sin 53°=0.8,cos 53°=0.6,重力加速度为g.在使BP板由水平位置缓慢转动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8A.平板AP受到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B.平板AP受到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C .平板BP 受到的最小压力为0.6mgD .平板BP 受到的最大压力为43mg 答案 D解析 圆柱体受重力、平板AP 的弹力F 1和平板BP 的弹力F 2,如图所示,F 1和F 2的合力F 一定与重力等值、反向、共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平板BP 逆时针缓慢地转向竖直位置的过程中,F 1越来越大,F 2先变小后变大,当F 2的方向与AP 的方向平行(即与F 1的方向垂直)时,F 2有最小值,F 2min =mg sin 53°=0.8mg ,当平板BP 竖直时,F 2最大,F 2max =mg tan 53°=43mg .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可知,D 正确,A 、B 、C 错误. B 级争分练10.(多选)(2020·四川宜宾市一诊)如图9所示,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 ,A 与竖直墙壁之间放一光滑半圆球B ,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A 、B 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A 、B 两物体的半径均为R ,B 的圆心到水平地面的竖直距离为2R ,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A .地面对A 的支持力大小为(m +M )gB .地面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2MgC .将A 往左缓慢移动少许,竖直墙壁对B 的弹力减小D .将A 往左缓慢移动少许,A 、B 之间的弹力保持不变答案 AC解析 把A 、B 看成一个整体,有:F N =(M +m )g ,故A 正确;在水平方向上,摩擦力大小等于竖直墙对B 水平向右的弹力大小F N2,对B 隔离研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θ等于45°,则F N1=Mg cos θ=2Mg ,F N2=Mg tan θ=Mg ,故B 错误;将A 往左缓慢移动少许,θ减小,由F N2=Mg tan θ,竖直墙壁对B的弹力减小,由F N1=Mg,A、B之间的弹cos θ力减小,故C正确,D错误.11.(多选)(2020·四川德阳市二诊)如图10所示,上表面光滑的半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一小物块从靠近半圆柱体顶点O的A点,在外力F作用下沿圆弧缓慢下滑到B点,此过程中F 始终沿圆弧的切线方向且半圆柱体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0A.半圆柱体对小物块的支持力变大B.外力F变大C.地面对半圆柱体的支持力先变大后变小D.地面对半圆柱体的摩擦力先变大后变小答案BD解析小物块缓慢下滑,处于平衡状态,F始终沿圆弧的切线方向即始终垂直于圆柱面支持力F1的方向,因此总有F=mg sin θ,F1=mg cos θ,下滑过程中θ增大,因此F增大,F1减小,故A错误,B正确;对半圆柱体分析,地面对半圆柱体的摩擦力F f=F1sin θ=mg cos θsin θ=12θ,2mg sin 2θ,θ=45°时,F f最大;地面对半圆柱体的支持力F N=Mg+F1cos θ=Mg+mg cos因此θ从接近0°到90°变化的过程中,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支持力一直减小,故D正确,C错误.12.(多选)如图11所示,表面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面上,光滑小环D固定在半球形物体球心O的正上方,轻质弹簧一端用轻质细绳固定在A点,另一端用轻质细绳穿过小环D 与放在半球形物体上的小球P相连,DA水平.现将细绳固定点A向右缓慢平移的过程中(小球P 未到达半球最高点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A .弹簧变短B .弹簧变长C .小球对半球的压力大小不变D .小球对半球的压力变大答案 AC解析 对小球P 受力分析,受到绳子的拉力F T 、半球的支持力F N 、竖直向下的重力G ,如图所示,根据相似三角形法可知F N OP =G OD =F T DP,因为OP 和OD 都是恒定不变的,G 也不变,DP 变短,可知F N 不变,F T 减小,即绳子的拉力减小,知弹簧的弹力减小,所以弹簧变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半球的压力大小不变,故A 、C 正确,B 、D 错误.13.如图12所示,a 、b 、c 三根轻细绳悬挂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 、B 保持静止,细绳a 是水平的,现对B 球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 ,将B 缓缓拉到图中虚线位置,A 球保持不动,这时三根细绳张力F a 、F b 、F c 的变化情况是( )图12A .都变大B .都不变C.F b不变,F a、F c变大D.F a、F b不变,F c变大答案 C解析以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将重力分解,如图甲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当将B缓缓拉到图中虚线位置过程,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变大,即F c逐渐变大,F逐渐变大;再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设b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竖直方向有:F b sin α=2mg,不变;得:F b=2mgsin α水平方向:F a=F b cos α+F,F b cos α不变,而F逐渐变大,故F a逐渐变大.14.(多选)(2020·广东肇庆市二统)如图13所示,斜面置于粗糙水平面上,斜面上方水平固定一根光滑直杆,直杆上套有一个滑块,滑块连接一根细线,细线的另一端连接一个置于斜面上的光滑小球.最初斜面与小球都保持静止,现对滑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F使其缓慢向右移动至A点,如果整个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且小球未滑离斜面,当滑块滑动到A点时细线恰好平行于斜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3A.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逐渐减小B.细线对小球的拉力逐渐减小C.滑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逐渐增大D.水平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逐渐减小答案BC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沿斜面方向:F T cos α=mg sin θ,垂直斜面方向:F N+F T sin α=mg cos θ(其中α是细线与斜面的夹角,θ为斜面的倾角),滑块缓慢向右滑动至A点,α变小,则细线对小球的拉力F T变小,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变大,故选项B正确,A错误;对滑块受力分析可知,在水平方向有F=F T cos(α+θ)=mg sin θcos(α+θ)cos α=mg sin θ(cos θ-tan αsin θ),由于α变小,则滑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逐渐增大,故选项C正确;对斜面和小球整体受力分析可知,在竖直方向有:mg+Mg=F N″+F T sin(α+θ),由于(α+θ)变小,所以水平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F N″逐渐增大,故选项D错误.15.(2020·天一大联考)如图14所示,半径为R的圆环竖直放置,长度为R的不可伸长的轻细绳OA、OB,一端固定在圆环上,另一端在圆心O处连接并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初始时OA绳处于水平状态.把圆环沿地面向右缓慢转动,直到OA绳处于竖直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图14A.OA绳的拉力逐渐增大B.OA绳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C.OB绳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OB绳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答案 B解析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到重力mg、OA绳的拉力F1、OB绳的拉力F2三个力而平衡,构成矢量三角形,置于几何圆中如图:在转动的过程中,OA绳的拉力F1先增大,转过直径后开始减小,OB绳的拉力F2开始处于直径上,转动后一直减小,B正确,A、C、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