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吴明东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搜索引擎的定义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2. 常用搜索引擎及其特点百度谷歌必应搜狗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关键词选择与组合使用高级搜索筛选与排序结果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互联网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及其特点,以及互联网搜索的技巧。
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引导学生思考搜索结果的筛选与排序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搜索技巧在互联网上搜索指定主题,并分享搜索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泄露个人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
2.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相关PPT。
2. 搜索引擎使用教程视频。
3. 练习题及答案。
4. 网络环境。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课后作业1. 学生自行搜索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运用所学搜索技巧,并将搜索结果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4.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六、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应用场景。
2. 任务驱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互联网搜索技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网络环境稳定,便于学生进行搜索练习。
教案“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我与地坛》”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美妙之处。
1.1.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1.1.3 通过互联网搜索,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意义1.2.1 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兴趣。
1.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提高他们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2.1.1 文章《我与地坛》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发表时间、背景等。
2.1.2 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2.1.3 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与文章相关的信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2 教学步骤2.2.1 让学生阅读文章《我与地坛》,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
2.2.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2.2.3 布置互联网搜索任务,让学生搜索与文章相关的信息。
2.2.4 组织学生分享搜索成果,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3.1.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1.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
3.2 教学手段3.2.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图片和相关内容。
3.2.2 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搜索结果。
3.2.3 使用讨论形式,让学生分享搜索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包括主旨和情感的把握。
4.1.2 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的能力,包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
4.1.3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分享的意愿。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对文章的反馈,包括对文章的喜好和不满。
4.2.2 学生对搜索任务的反馈,包括对搜索结果的满意度和困难。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Word文档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蒋翠花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第一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卢沟桥烽火》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增进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难点:体会“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企图侵占宛平城,遭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
第六至八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慰劳和声援。
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四、教学方法本课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指导思想,设计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问题引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2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原理和过程。
2. 常用搜索引擎及使用方法介绍国内外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必应等)的界面、搜索技巧及特点。
3. 互联网搜索技巧讲解关键词选择、搜索策略、结果筛选和信息评估等技巧。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介绍网络道德、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及搜索技巧。
2. 演示法:现场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搜索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3. 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搜索技巧。
4. 学生实践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5. 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6. 总结讲解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联网搜索基本概念和搜索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实践作业:布置课后搜索作业,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测试:检查学生对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的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 搜索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搜索竞赛,提高学生的搜索效率和准确性。
3. 主题讨论: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搜索,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4. 搜索引擎评价:让学生对常用搜索引擎进行评价,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教程:提供在线教程,帮助学生自学搜索技巧。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第一章:互联网搜索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和作用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互联网搜索的优点和局限性1.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和作用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方法:关键词搜索、布尔逻辑搜索、短语搜索等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筛选搜索结果、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等互联网搜索的优点和局限性:快速获取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了解和经验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和作用,演示基本搜索方法和技巧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分享搜索经验和技巧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互联网搜索的优点和局限性第二章:搜索引擎的使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搜索引擎的种类和功能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学会合理选择和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种类和功能:通用搜索引擎、学术搜索引擎、图片搜索引擎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关键词匹配、排除特定词汇、限定搜索范围等选择和使用搜索引擎的策略:根据搜索需求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利用搜索引擎的推荐和排序功能等2.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搜索引擎及其功能,演示高级搜索功能的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使用不同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分享使用经验和策略讨论:学生讨论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搜索技巧第三章:搜索结果的评估和筛选3.1 教学目标学会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和相关性掌握筛选搜索结果的技巧能够从搜索结果中提取有效信息3.2 教学内容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查看发布日期、评估网站的权威性等筛选搜索结果的技巧:根据关键词和短语筛选、利用排序和筛选功能、排除不相关结果等从搜索结果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信息要点、引用权威sources、整理和归纳信息等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如何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和相关性,演示筛选搜索结果的技巧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评估和筛选搜索结果讨论:学生分享在筛选和评估搜索结果过程中的经验和策略第四章:互联网搜索的道德和法律问题4.1 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搜索的道德问题掌握互联网搜索的法律规范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4.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的道德问题:保护个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避免诽谤和歧视等互联网搜索的法律规范:版权法、商标法、隐私保护法等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合理使用搜索结果等4.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演示如何遵守相关规范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互联网搜索相关的道德和法律案例,讨论其解决方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规范和注意事项第五章: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拓展与应用5.1 教学目标掌握互联网搜索的进阶技巧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互联网搜索技巧应用于不同学科和领域5.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的进阶技巧:使用元搜索、利用学术搜索引擎、运用专业数据库等利用互联网搜索解决实际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寻找教育资源、获取行业资讯等将互联网搜索技巧应用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搜索应用5.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进阶技巧,演示如何利用搜索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使用不同搜索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成果和经验,讨论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搜索应用第六章:互联网搜索与信息素养6.1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掌握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6.2 教学内容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有效搜索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实践信息技能等批判性思维: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6.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演示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互联网上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讨论:学生分享在搜索过程中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判断信息真实性的经验第七章:互联网搜索与学术研究7.1 教学目标了解学术研究中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学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利用学术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高效搜索7.2 教学内容学术研究中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快速获取学术资源、拓宽研究视野学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关键词搜索、布尔逻辑搜索、短语搜索等学术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使用: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CNKI等7.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学术研究中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和作用,演示学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学术搜索练习,利用学术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搜索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术搜索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第八章:互联网搜索与创新思维8.1 教学目标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掌握利用互联网搜索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学会将互联网搜索应用于创意设计和问题解决8.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概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互联网搜索可以提供灵感和信息支持利用互联网搜索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搜索最新研究成果、了解行业动态、寻找跨界合作机会等将互联网搜索应用于创意设计和问题解决:设计创新、解决方案搜索、思维导图等8.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演示利用互联网搜索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创意设计练习,利用互联网搜索寻找灵感和解决方案讨论:学生分享在搜索过程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第九章:互联网搜索与终身学习9.1 教学目标理解终身学习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掌握利用互联网搜索进行终身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9.2 教学内容终身学习的概念:持续学习、终身教育、自我提升终身学习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互联网搜索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进行终身学习的方法:搜索学习资料、参与在线课程、加入学习社群等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成果等9.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终身学习的概念及其与互联网搜索的关系,演示利用互联网搜索进行终身学习的方法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终身学习练习,利用互联网搜索寻找学习资源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第十章:互联网搜索的综合应用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掌握互联网搜索的综合应用能力学会将互联网搜索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10.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的综合应用能力:跨学科搜索、信息整合、数据分析等将互联网搜索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生活信息搜索、职场技能搜索、项目调研等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创意设计、问题解决、商业机会发现等10.3 教学活动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综合应用能力,演示将互联网搜索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实践项目:学生分组进行实践项目,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重点解析本教案以“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为主题,涵盖了互联网搜索的概述、搜索引擎的使用、搜索结果的评估和筛选、互联网搜索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拓展与应用、互联网搜索与信息素养、互联网搜索与学术研究、互联网搜索与创新思维、互联网搜索与终身学习以及互联网搜索的综合应用与实践等十个章节。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与作用2. 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4. 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5. 实践操作: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2. 教学难点: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作用、常用搜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2. 演示法:展示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示例操作。
3. 实践操作法:学生自主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指导。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交流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交流心得。
5. 总结与反思:总结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强调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运用互联网搜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互联网搜索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b. 学生掌握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情况。
c. 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实际操作能力。
d. 学生在搜索过程中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情况。
3. 评价方法:a.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记录其搜索技巧和策略的应用情况。
b. 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其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c.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网络畅通,便于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技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技巧3. 互联网搜索的策略和技巧4. 评估和引用网络信息的准则5. 实践操作: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作用、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2. 难点:互联网搜索的策略和技巧,评估和引用网络信息的准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 演示法:展示互联网搜索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搜索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搜索心得,互相学习。
4. 实践法:学生自主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室网络环境正常运行。
2. 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和案例。
3. 设计好互联网搜索实践任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互联网搜索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
2.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明白搜索的意义。
3. 演示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如百度、谷歌等,并教授一些基本的搜索技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使用搜索引擎的心得,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5.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策略和技巧,如关键词选择、使用布尔运算符等,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
6. 实践操作:布置一个互联网搜索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7. 讲解评估和引用网络信息的准则,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重要性。
9.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份互联网搜索报告。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互联网搜索报告,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互联网搜索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松坊溪的冬天)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松坊溪的冬天)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的基本技巧。
2. 通过搜索,了解松坊溪的冬天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互联网搜索技巧的学习。
2. 松坊溪的冬天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1. 互联网搜索技巧的运用。
2. 如何在搜索结果中筛选有效信息。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
2. 互联网搜索的相关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电脑。
学生准备:1. 了解基本的电脑操作。
2. 掌握一定的互联网使用经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松坊溪的冬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松坊溪的印象。
二、学习互联网搜索技巧1. 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习搜索技巧。
三、实践搜索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进行互联网搜索。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展示1.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成果。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效信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经验。
二、深入搜索1. 教师提出新的搜索任务:了解更多关于松坊溪冬天的信息。
2. 学生分组进行搜索,教师巡回指导。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搜索成果。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互联网搜索,让学生了解松坊溪的冬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搜索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互联网搜索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并分享给家长。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1课时
【教学课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过程中的对话描写,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沙俄走狗形象,揭露了十九世纪沙俄专制统治。
【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一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要方法,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为重点,采用听读朗读录音、范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演读等方式,抓重点段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点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细节描写的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从教学效果看,大多数同学通过教学能认识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点并能准确表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二、梳理情节
师:这件事难处理吗?——不难,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大家都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可是在一个荒唐的年代,一个善变的警官,一条无辜的小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1、揭示课题
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视频】/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1%E4%C9%AB%C1%FA%C0%CA%B6%C1&fr=ala0
A:语言描写: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而他见风使舵、谄上欺下的性格特点,正反映在他的话语里。
2、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2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
4. 互联网搜索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演示搜索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掌握搜索技巧和策略。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互联网搜索的优势和局限,提高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了解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兴趣。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实践,评估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能力。
3. 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优势和局限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工具介绍PPT。
2. 互联网搜索实践案例。
3. 互联网搜索安全和隐私保护资料。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互联网搜索。
3.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4. 利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示范法:演示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和心得。
八、教学步骤:1. 步骤一: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发学生兴趣。
2. 步骤二:讲解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演示搜索过程。
3. 步骤三: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掌握搜索技巧和策略。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与作用2. 搜索引擎的选择与使用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5. 网络素养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搜索引擎的选择与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搜索。
2. 学生能够掌握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3. 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五、教学资源1. 网络环境2. 搜索引擎介绍PPT3. 互联网搜索实践任务单4. 网络素养教育资料六、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来获取信息。
2. 演示搜索过程:教师展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搜索,包括关键词的选择、搜索框的输入等。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搜索技巧讲解:教师讲解一些高级搜索技巧,如使用引号、减号、加号等来缩小或扩大搜索范围。
5. 学生实践: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搜索技巧进行搜索,提高搜索效果。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分享经验: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搜索经验和技巧。
4. 学生自主搜索: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主搜索,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八、教学反思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反思自己在搜索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搜索技巧的应用和信息获取的准确性。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搜索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3. 改进措施: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如何改进搜索策略和技巧。
九、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搜索引擎的其他功能,如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等。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与作用2. 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与策略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5. 网络素养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常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百度、谷歌等,并演示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获取信息。
4. 讨论:学生分享搜索成果,讨论搜索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搜索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2. 学生对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工具:百度、谷歌等。
2. 教学PPT:包含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作用、技巧等内容。
3. 搜索素材:用于学生实践搜索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搜索的应用。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练习1. 设计一系列搜索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一篇关于互联网搜索的应用文章。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练习成果,对学生的搜索能力和文章质量进行评价。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
3.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改进1. 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九、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应用领域。
2. 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搜索相关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⑴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⑵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3)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把握作者心路历程二、教学课题: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和义;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和优美沉着的语言3、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索与认识三、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而第一部分,讲述所围绕的核心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敢于直面生命中的挫折,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领会由这种美而引发的作者的感悟,并由此了解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
教学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关于地坛的图片,一些身残志不残的典型人物图片及其简介,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
2、关于史铁生的有关介绍。
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视频朗读教学之前先自己研究课文思路与主旨,对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
然后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我与地坛》的相关教学材料,以适合的教案做参考,确定文章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根据教学需要,找相关视频与图片,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四、教学设想本文应该通过筛选信息来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并能通过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来品味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百度图片搜索】天坛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CC%B3&in=6985&cl=&lm=-1&pn=0&rn=1&di=855348 706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 ht=&face=&is=&istype=/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CC%B3&in=12845&cl=&lm=-1&pn=1&rn=1&di=11014 4220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 ght=&face=&is=&istype=/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CC%B3&in=30299&cl=&lm=-1&pn=8&rn=1&di=47779 51882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 ight=&face=&is=&istype=(学生回答:北京地坛图片)教师简介: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名人咏高邮——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设计及课堂实录执教学科:综合实践班级:四〔2〕班一、活动主题在我国2000多个县市中,以“邮〞命名的只有江苏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高邮〞。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之后,在那个地点筑高台,置邮亭,取名“高邮〞,不名“秦邮〞。
高邮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千百年来外籍和本地的历史名人或诗文咏诵,或济世救民,或追求科学……在高邮留下了他们许多为人所景仰的遗踪和人们所骄傲的佳话。
为了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家乡风俗人情,树立长大后建设家乡的高尚理想,我们开设了“名人咏高邮〞的综合实践课。
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文游台,了解高邮的历史文化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探究家乡文化的热情。
2、通过参瞧、收集、讨论、研究、吟诵、摄影、诗歌创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活动预备1、组织一次参瞧文游台的活动,提供综合实践的根底素材。
学生们参瞧了秦少游雕像、盍簪堂、四贤祠、丹井冷泉等景瞧,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的欲瞧。
2、让学生依据喜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分为三个小组〔资料收集组、诗词吟诵组、诗歌创作组〕。
3、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组长的带着下积极投进到预备当中。
他们有的查阅相关资料,有的上网搜索信息,有的调查访咨询,有的学习如何创作诗歌……各小组都有了特别大的收获。
4、组织各小组对取得的研究资料进行整合。
要紧是交流、筛选、研究、创新等。
四、课堂实录〔一〕、谈话导进师:同学们,我们差不多组织参瞧了文游台古迹。
大伙儿还记得我们巡游了哪些景点吗?〔展示文游台景点图片,勾起同学们的回忆〕生:……jpg师:通过这次参瞧,我们初步了解到家乡高邮的悠久历史,文化名人。
课前,我们让大伙儿依据自己的喜好喜好分成了三个活动小组,下面我们首先来听听资料收集组给我们带来什么?〔二〕、汇报交流生:我是资料收集组的组长——李欣。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索,调查访咨询,我们收集到自宋代到当代歌颂高邮的名人有近三十位之多,诗词作品近百篇。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解释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原理和常用搜索引擎。
2. 互联网搜索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关键词搜索、高级搜索、图片搜索等方法。
3. 互联网搜索的应用场景举例说明互联网搜索在学术、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
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强调注意事项,如避免侵犯他人隐私、辨别信息真伪等。
5. 网络素养的培养讨论网络素养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互联网搜索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互联网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
4. 讨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互联网搜索实践中的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互联网搜索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寻找一款适合课堂活动的在线工具,让学生体验互联网搜索的必要性。
2. 主体活动: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竞赛,每组任务不同,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准确的信息。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话题,使用互联网搜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呈现。
七、教学资源1. 网络环境:确保教室内有稳定的网络连接。
2. 搜索引擎:介绍常用的搜索引擎及其特点。
3. 搜索工具:展示一些专业的搜索工具和在线资源,如学术搜索引擎、图片库等。
台头实小郑秀春:“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台头实小郑秀春:“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与作用2. 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5. 网络素养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享搜索成果,讨论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搜索。
2. 学生能够掌握互联网搜索的技巧,获取有效信息。
五、教学资源1. 网络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常使用互联网。
2. 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
3. 教学课件:包含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及技巧。
4. 实践素材:提供一些搜索主题,供学生实践使用。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技巧。
3. 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5分钟)学生分享搜索成果,讨论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素养的培养。
八、课后作业1. 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关于互联网搜索的实践报告。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互联网搜索方面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1. 开展互联网搜索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了解。
教学中的互联搜索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搜索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搜索进行高效信息检索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互联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介绍互联搜索的技巧和策略正确使用互联搜索的注意事项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
演示法:展示如何使用互联搜索进行信息检索。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互联搜索实践。
二、教学准备2.1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互联搜索相关资料和案例2.2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互联搜索的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搜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互联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2 讲解常用搜索引擎介绍常用的搜索引擎及其特点。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3.3 搜索技巧与策略讲解关键词搜索、同义词搜索等基本搜索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果。
四、实践操作4.1 互联搜索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互联搜索实践,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搜索技巧进行信息检索。
4.2 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搜索成果,分享搜索经验和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搜索效果和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5.1 课堂小结5.2 反思与拓展让学生思考互联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互联搜索。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篇关于某个话题的互联搜索报告。
六、互联搜索的伦理与法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搜索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使用和版权意识。
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
互联搜索中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版权法规和信息使用的合法性网络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搜索中的伦理和法律知识。
案例分析法:分析互联搜索中的伦理和法律案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遵守网络伦理和法律规范。
七、跨文化交际与互联搜索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在互联搜索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通过以上大量试验,你对频率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发现频率还有其他作用?
学生探究交流.发现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或常数)估计或去描述.
通过猜想试验及探究讨论,学生不难有以上认识.对学生可能存在语言上、描述中的不准确等注意予以纠正,但要求不必过高.
质疑:那么,这种直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
【新授课】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以投掷五角硬币为例,不妨动手做投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一下。
1.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5.下面我们能否研究一下"反面向上"的频率情况?
学生自然可依照"正面朝上"的研究方法,很容易总结得出:“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相应稳定到0.5.
教师归纳:
由以上试验,我们验证了开始的猜想,即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各占一半).也就是说,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可以使小明与小强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
想一想2(投影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变化趋势有何规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归纳.使学生认识到每次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在试验次数较少时,"正面朝上"的频率起伏较大,而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一般地,频率会趋于稳定,"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接近0.5.这也与我们刚开始的猜想是一致的.我们就用0.5这个常数表示"正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课堂小结】六、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学生互相交流这节课的体会与收获,教师可将学生的总结与板书串一起,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条理化、系统化.
2.在学生交流总结时,还应注意总结评价这节课所经历的探索过程,体会到的数学价值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
【作业设计】七、布置作业: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学校:通化县二密镇中学姓名:吴明东
职称:中教一级电话:5712445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
个人介绍:
吴明东,1971年出生,男,大学本科学历。自1994年毕业,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至今已有17年。在教育教学中,多年从事九年级(初三)的教学工作,作为把关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引更多的教学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全班交流.
把各组测得数据一一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对数据进行累计,按照书上P140要求填好25-2.并根据所整理的数据,在25.1-1图上标注出对应的点,完成统计图.
想一想1(投影出示).观察统计表与统计图,你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情况,意思正确予以肯定与鼓励."正面朝上"的频率在0.5上下波动.
学生: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由学生讨论: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电影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归纳。
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分配电影票是个随机事件,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感觉到或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所以小强、小明得到电影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1)完成P144习题25.1 2、4
(2)课外活动分小组活动,用试验方法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概率.
板书设计:
概率的意义
(1)从频率稳定性的角度,了解概率的意义;
(2)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章《概率》的第二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将华师大版的教材学内容。
2、补充学习--------810a6f52486f0.html
五、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学生练习
1.书上P143.练习.1.巩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书上P143.练习.2巩固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创设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促进形成大胆猜想,主动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为寻求问题解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周末通化市欧亚影院有一场精彩的电影《阿凡达》要放映,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电影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影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这张票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一下吧。
其实,历史上有许多着名数学家也做过掷硬币的试验.让学生阅读历史上数学家做掷币试验的数据统计表
:88/forum_read.asp?id=3350773&page=10072
通过以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电脑辅助演示,历史材料展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清楚地观察到试验所体现的规律,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即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同时,又感受到无论试验次数多么大,也无法保证事件发生的频率充分地接近事件发生的概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五角硬币数枚、图钉数枚、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25.1.2概率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学习写好人物语言的方法
归纳:以上我们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那么我们给这样的常数一个名称,引入概率定义.给出概率定义(板书):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 p.
注意指出:
2.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注意:
(1)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试验活动、是否愿意交流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
(2)要求真实记录试验情况.对于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予以调控。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以有可能有些组试验获得的“正面朝上”的频率与先前的猜想有出入。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章《概率》的第二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上述教学目标。
根据对学生实际学习基础与能力的了解,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想一想(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2.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猜想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相信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试验的次数,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合作。
说明:猜想试验、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十分有益于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使之明确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也使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为下节课进一步研究概率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当然,学生随机观念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这节课教学应把握教学难度,注意关注学生接受。
【拓展练习】四、拓展学习。
1、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进行阅读922791688e84c.html
2、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锻炼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乐于观察生活乐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