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要点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
1、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的状态。
(2)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3、正反馈调节
(1)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2)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联系起来考虑,因此把握食物链、
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尤为重要。其特点如下:
(1)食物链越短,营养结构越稳定。
(2)生产者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
(3)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
(4)生物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稳定。
这四点要综合考虑。
要点诠释:
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呈正相关。
成分单纯 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小
抵抗力稳定性低 (例如:北极苔原) 决定因素 成分复杂 营养结构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大 抵抗力稳定性高 (例如:热带雨林) 决定因素
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呈正相关,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③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极地荒漠。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
④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收到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5、生态缸的设计制作及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3)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①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③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39916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①保持与提高生物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其自动调节能力。
要点四、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1)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CO2、CH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其中CO2是主要气体,约占60%左右。
②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③主要来源:煤、石油、泥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④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⑤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2)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②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雨水的pH<5.6。
②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③危害: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鱼卵不能正常孵化;危害建筑物及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