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带封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率相匹配,一般为 80~150L/h。 (5) 待过程稳定后,同时测量各设备单位时间的冷凝液量及各相关热电偶读数。 (6) 重复步骤(5),直至数据重复性较好为止。 (7) 实验结束,切断加热电源,关闭冷却水阀。 (8) 实验中注意观察锅炉水位,使液面不低于其 1/2 高度。 (9) 注意系统不凝气及冷凝水的排放情况。 (10) 锅炉水位靠冷凝回水维持,应保证冷凝回水畅通。
I
实验一 传热系数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 掌握传热系数 K、给热系数α和导热系数λ的测定方法。 (2) 比较保温管、裸管和水套管的传热速率,并进行讨论。 (3) 掌握热电偶测温原理及相关二次仪表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一直传热设备的结构尺寸, 只要测得传热速率 Q,以及各有关的温度,即可算出 K,α和λ。
1) 吸收速率 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向内、液相内或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 表示。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 组分无力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y F ( y − yi )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x F (xi − x) 气、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y F ( y − yi ) = kx F (xi − x) 式中: y , y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熟悉设备流程,检查个阀门的开关情况,排放汽包中的冷凝水。 (2) 打开锅炉紧随发,加水至液面计高度的 2/3。 (3) 将电热棒接上电源,并将调压器从 0 调至 220V,满功率加热,带有正气后,再
将加热功率调制适宜值。 (4) 打开套管换热器冷却水进口阀,调节冷却水流量为某一值,注意该值应与加热
较为典型的理论单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即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剂与吸附质接触时,吸 附质会在吸附剂上发生凝聚,与此同时,凝聚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也会向气相中逸出。当 两者的变化速率相等,吸附质在气固两相中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称这种状态为吸 附平衡状态。当气体和固体的性质一定时,平衡吸附量是气体压力及温度的函数。
1、实验目的
(1)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原理 (2)测定吸附等温线
2、实验原理
吸附分离操作是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 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其中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 组分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多孔固体称为吸附剂。吸附质附着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称为 吸附,而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逃逸到另一相中的过程为解吸。
清华大学讲义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
清华大学 2007 年 8 月
1
目录
实验一 传热系数的测定 ......................................... - 1 实验二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 - 5 实验三 吸附等温线及其影响因素 ................................ - 10 实验四 污染物降解菌的间歇培养与连续培养实验 ................... - 14 参考文献 ...................................................... - 29 -
塔性能测试冷模实验。
5、实验报告
(1) 将实验原始数据列表 (2)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图表示氧解吸时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与空塔气速的关
系。 (3)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图表示氧解吸时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与液体喷淋密度
的关系。
6、思考题
(1) 为什么氧解吸过程属液膜传质阻力控制? (2) 用于计算吸收操作与解吸操作求理论板数的方法有何异同点?
F ——传质面积, m2 ;
Z ——填料层高度, m ; L ——水的流量, kmol / h 。
Δxm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x1
− x1*) − (x2 −
ln(
x1 x2
− −
x* x*
)
x2* )
式中: x1* , x2* ——在设备进、出口温度下,与空气中氧呈平衡的水中氧的摩尔分数。
因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其解吸量也极小,故空气中氧的组成经解吸他后变化极小,
(注:本实验由清华大学化工系供稿)
-4-
实验二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 了解吸收(解吸)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2) 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 测定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2、实验原理
吸收式工业上常用的操作,常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在吸收操作中,气体混合物和吸 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是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 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 液(通称富液)。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高时,把富液送入再生装置进行解析, 得到溶质或再生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即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5、实验报告
(1) 将原始实验数据列成表格。 (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 K、α和λ,与经验数据比较并分析讨论。
6、思考题
(1) 观察并比较三根传热管的传热速率,说明原因。 (2) 在测定传热系数 K 时,按实验流程,用管内冷凝液测定传热速率与用管外冷
却水测定传热速率哪种方法更准确?为什么?如果改变流程,使蒸汽走环隙,
本实验计算填料解吸塔的体积传质系数 Kxa ( kmol /(m3 ⋅ h) )的公式如下:
Kxa
=N V Δxm
=
L(x1 − x2 ) ZF Δxm
= L/F
Z
/
ln(
x1 x2
− −
x* x*
)
式中: N ——传质速率, kmol / h ;
x1 , x2 ——进、出设备的水中氧的摩尔分数;
V ——传质体积, m3 ;
80 mm 溶氧塔(内装φ 10×10 不锈钢扁环填料)。实验装置及流程见图 2-19。
流程说明:自来水由高位槽 1 经流量计进入氧吸收塔 3 的塔底,由氧气瓶 4 来的纯氧经 氧气流量计也从该塔塔底进入,氧气和水在塔内并流而上,吸收了氧后的富氧水进入塔顶富 氧水槽。再经转子流量计进入氧解吸塔 2 的塔顶。空气由罗茨鼓风机 5 经流量计至氧解吸塔 底部自下而上与富氧水逆流接触。氧解吸塔 2 的顶部和底部均有液相水的取样口,可用溶氧 仪分析水的氧含量。
x , x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 y* ——与 y 和 x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 kx , K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y ,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 m2 。
(1) 测定汽-水套管的传热系数 K(W /(m2 ⋅ °C) ): K= Q AΔtm
式中: A ——传热面积, m2 ; Δtm ——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Q ——传热速率,W 。 Q = W汽r
式中:W汽 ——冷凝液流量, kg / s ; r ——冷凝液汽化潜热, J / kg 。
(2) 测定裸管的自然对流给热系数α(W /(m2 ⋅ °C) ): α= Q A(tw − t f )
1- 水高位槽;2-氧解吸塔;3-氧吸收塔;4-氧气瓶;5-罗茨鼓风机 图 1 氧解吸实验 -7-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制备富氧水 1) 先将自来水阀门打开,让高位槽 1 充满自来水,打开进入氧吸收塔 3 的进水阀门, 让水充满氧吸收塔顶高位槽。 2) 开氧气瓶出口阀(逆时针),然后慢慢开氧气表上的低压隔膜阀(顺时针)至表上
(1) 各设备结构尺寸如下:
1) 汽-水套管:内管为Φ16 × 1.5 紫铜管; 套管为Φ34× 3 不锈钢管;
管长 L=0.6m。
2) 裸管:传热管为Φ16 × 1.5 紫铜管
-2-
管长 L=0.67m。
3) 保温管:内管为Φ16× 1.5 紫铜管; 外管为Φ60× 5 有机玻璃管;
管长 L=0.63m。 (2) 过滤加热功率:0~6kW (3) 冷却水流量:0~160L/h (4) 温度测量采用铜-康铜热电偶,二次仪表采用 DS 系列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
读数为 p = 0.01MPa 。
3) 开氧气流量计至某读数,该读数由进入解吸塔的富氧水浓度控制。建议富氧水浓度
控制在 18~28 mg / L 。
(2) 解吸操作 1) 开罗茨鼓风机(注意罗茨鼓风机启动时的注意事项)。 2) 先开进风的转子流量计,然后通入富氧水,进行解吸操作。
(3) 记录数据 待过程稳定后,记下流量、温度,并取样测定解吸塔出入口水中氧的浓度。 (4) 自拟实验方案,测定液体流量及空塔气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 水中氧浓度测定采用德国 WTW 公司制造的溶氧仪,具体型号、规格见实验 15 填料
-3-
冷却水走管内,用哪种方法更准确? (3) 汽包上装有不凝汽排放口和冷凝液排放口,注意两口的安装位置特点并分析其
作用。
(4) 若将汽-水套管的冷却水出口、入口调换,则调换前后 Δtm 值是否相同?
(5) 在间壁两侧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α相差较大时,壁温接近哪测温度?欲提高 K 值,应从哪侧入手?
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相类似。只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 y − y* )
改为解吸时的( y* −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 x* − x )改为解吸时的( x −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吸收系数或传质单元高度时反应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 必需数据。其数值大小主要受物系的性质、操作条件和传质设备结构型式及参数等三方面影 响。由于影响因素复杂,至今尚无通用的计算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测定。
(3) 将本实验的氧解吸过程画在 y − x 图上(示意表示平衡线与操作线关系)。
(4) 氧气瓶开启时应注意什么?停止使用时应如何操作?
-8-
(5) 试归纳传质过程强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6) 为什么引入体积传质系数 Kxa ?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注:本实验由清华大学化工系供稿)
-9-
实验三 吸附等温线及其影响因素
图 1 传热实验
工艺流程如下:锅炉内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送入汽包,然后在三根并联的紫铜管内同时冷 凝,冷凝液有计量管或量筒收集,以测冷凝液速率。三根紫铜管外情况不同:一根管外用珍 珠岩保温;另一根是裸管;还有一根为一套管式换热器,管外是来自高位槽的冷却水。可定 性观察到三个设备冷凝速率的差异,并测定 K、α和λ。
-5-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 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的 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与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养的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 的水中的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
-6-
可以认为出、入口气体中氧浓度近似相等,即 x1* = x2* 。
解吸和吸收操作常常联合使用,吸收了溶质的富液经过解吸而再生,恢复其吸收能力循 环使用。如果解吸效果不好,吸收剂中所吸收了的溶质解吸不干净,将会直接影响吸收效果, 所以说解吸操作时吸收操作的重要环节。
3、实验装置与流程 本实验主要装置为以内径 φ 102 的填料解吸塔(内装压延孔板波纹填料)和一内径为
式中: tw , t f ——壁温和空气温度,℃。 (3) 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W /(m ⋅°C) ):
λ = Qb Am (Tw − tw )
-1-
式中: Tw , tw ——保温层两侧的温度,℃; b ——保温层的厚度, m ; Am ——保温层内外壁的平均面积, m2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该装置主体设备为“三根管”: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这“三根管”与锅炉、汽包、 高位槽、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等组成整个测试系统,见图 1。
1-调压器;2-电热棒;3-锅炉;4-放液阀;5-液面计;6-加水阀;7-计量管;8-汽液分离器;9-保温管; 10-汽包;11-裸管;12-放汽阀;13-汽水套管;14-高位槽;15-流量计;热电偶埋放位置 a~p
I
实验一 传热系数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 掌握传热系数 K、给热系数α和导热系数λ的测定方法。 (2) 比较保温管、裸管和水套管的传热速率,并进行讨论。 (3) 掌握热电偶测温原理及相关二次仪表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一直传热设备的结构尺寸, 只要测得传热速率 Q,以及各有关的温度,即可算出 K,α和λ。
1) 吸收速率 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向内、液相内或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 表示。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 组分无力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y F ( y − yi )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x F (xi − x) 气、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 N A = ky F ( y − yi ) = kx F (xi − x) 式中: y , y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熟悉设备流程,检查个阀门的开关情况,排放汽包中的冷凝水。 (2) 打开锅炉紧随发,加水至液面计高度的 2/3。 (3) 将电热棒接上电源,并将调压器从 0 调至 220V,满功率加热,带有正气后,再
将加热功率调制适宜值。 (4) 打开套管换热器冷却水进口阀,调节冷却水流量为某一值,注意该值应与加热
较为典型的理论单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即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剂与吸附质接触时,吸 附质会在吸附剂上发生凝聚,与此同时,凝聚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也会向气相中逸出。当 两者的变化速率相等,吸附质在气固两相中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称这种状态为吸 附平衡状态。当气体和固体的性质一定时,平衡吸附量是气体压力及温度的函数。
1、实验目的
(1)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原理 (2)测定吸附等温线
2、实验原理
吸附分离操作是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 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其中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 组分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多孔固体称为吸附剂。吸附质附着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称为 吸附,而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逃逸到另一相中的过程为解吸。
清华大学讲义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
清华大学 2007 年 8 月
1
目录
实验一 传热系数的测定 ......................................... - 1 实验二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 - 5 实验三 吸附等温线及其影响因素 ................................ - 10 实验四 污染物降解菌的间歇培养与连续培养实验 ................... - 14 参考文献 ...................................................... - 29 -
塔性能测试冷模实验。
5、实验报告
(1) 将实验原始数据列表 (2)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图表示氧解吸时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与空塔气速的关
系。 (3)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图表示氧解吸时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与液体喷淋密度
的关系。
6、思考题
(1) 为什么氧解吸过程属液膜传质阻力控制? (2) 用于计算吸收操作与解吸操作求理论板数的方法有何异同点?
F ——传质面积, m2 ;
Z ——填料层高度, m ; L ——水的流量, kmol / h 。
Δxm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x1
− x1*) − (x2 −
ln(
x1 x2
− −
x* x*
)
x2* )
式中: x1* , x2* ——在设备进、出口温度下,与空气中氧呈平衡的水中氧的摩尔分数。
因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其解吸量也极小,故空气中氧的组成经解吸他后变化极小,
(注:本实验由清华大学化工系供稿)
-4-
实验二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 了解吸收(解吸)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2) 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 测定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2、实验原理
吸收式工业上常用的操作,常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在吸收操作中,气体混合物和吸 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是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 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 液(通称富液)。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高时,把富液送入再生装置进行解析, 得到溶质或再生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即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5、实验报告
(1) 将原始实验数据列成表格。 (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 K、α和λ,与经验数据比较并分析讨论。
6、思考题
(1) 观察并比较三根传热管的传热速率,说明原因。 (2) 在测定传热系数 K 时,按实验流程,用管内冷凝液测定传热速率与用管外冷
却水测定传热速率哪种方法更准确?为什么?如果改变流程,使蒸汽走环隙,
本实验计算填料解吸塔的体积传质系数 Kxa ( kmol /(m3 ⋅ h) )的公式如下:
Kxa
=N V Δxm
=
L(x1 − x2 ) ZF Δxm
= L/F
Z
/
ln(
x1 x2
− −
x* x*
)
式中: N ——传质速率, kmol / h ;
x1 , x2 ——进、出设备的水中氧的摩尔分数;
V ——传质体积, m3 ;
80 mm 溶氧塔(内装φ 10×10 不锈钢扁环填料)。实验装置及流程见图 2-19。
流程说明:自来水由高位槽 1 经流量计进入氧吸收塔 3 的塔底,由氧气瓶 4 来的纯氧经 氧气流量计也从该塔塔底进入,氧气和水在塔内并流而上,吸收了氧后的富氧水进入塔顶富 氧水槽。再经转子流量计进入氧解吸塔 2 的塔顶。空气由罗茨鼓风机 5 经流量计至氧解吸塔 底部自下而上与富氧水逆流接触。氧解吸塔 2 的顶部和底部均有液相水的取样口,可用溶氧 仪分析水的氧含量。
x , x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 y* ——与 y 和 x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 kx , K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y ,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 m2 。
(1) 测定汽-水套管的传热系数 K(W /(m2 ⋅ °C) ): K= Q AΔtm
式中: A ——传热面积, m2 ; Δtm ——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Q ——传热速率,W 。 Q = W汽r
式中:W汽 ——冷凝液流量, kg / s ; r ——冷凝液汽化潜热, J / kg 。
(2) 测定裸管的自然对流给热系数α(W /(m2 ⋅ °C) ): α= Q A(tw − t f )
1- 水高位槽;2-氧解吸塔;3-氧吸收塔;4-氧气瓶;5-罗茨鼓风机 图 1 氧解吸实验 -7-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制备富氧水 1) 先将自来水阀门打开,让高位槽 1 充满自来水,打开进入氧吸收塔 3 的进水阀门, 让水充满氧吸收塔顶高位槽。 2) 开氧气瓶出口阀(逆时针),然后慢慢开氧气表上的低压隔膜阀(顺时针)至表上
(1) 各设备结构尺寸如下:
1) 汽-水套管:内管为Φ16 × 1.5 紫铜管; 套管为Φ34× 3 不锈钢管;
管长 L=0.6m。
2) 裸管:传热管为Φ16 × 1.5 紫铜管
-2-
管长 L=0.67m。
3) 保温管:内管为Φ16× 1.5 紫铜管; 外管为Φ60× 5 有机玻璃管;
管长 L=0.63m。 (2) 过滤加热功率:0~6kW (3) 冷却水流量:0~160L/h (4) 温度测量采用铜-康铜热电偶,二次仪表采用 DS 系列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
读数为 p = 0.01MPa 。
3) 开氧气流量计至某读数,该读数由进入解吸塔的富氧水浓度控制。建议富氧水浓度
控制在 18~28 mg / L 。
(2) 解吸操作 1) 开罗茨鼓风机(注意罗茨鼓风机启动时的注意事项)。 2) 先开进风的转子流量计,然后通入富氧水,进行解吸操作。
(3) 记录数据 待过程稳定后,记下流量、温度,并取样测定解吸塔出入口水中氧的浓度。 (4) 自拟实验方案,测定液体流量及空塔气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 水中氧浓度测定采用德国 WTW 公司制造的溶氧仪,具体型号、规格见实验 15 填料
-3-
冷却水走管内,用哪种方法更准确? (3) 汽包上装有不凝汽排放口和冷凝液排放口,注意两口的安装位置特点并分析其
作用。
(4) 若将汽-水套管的冷却水出口、入口调换,则调换前后 Δtm 值是否相同?
(5) 在间壁两侧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α相差较大时,壁温接近哪测温度?欲提高 K 值,应从哪侧入手?
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相类似。只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 y − y* )
改为解吸时的( y* −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 x* − x )改为解吸时的( x −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吸收系数或传质单元高度时反应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 必需数据。其数值大小主要受物系的性质、操作条件和传质设备结构型式及参数等三方面影 响。由于影响因素复杂,至今尚无通用的计算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测定。
(3) 将本实验的氧解吸过程画在 y − x 图上(示意表示平衡线与操作线关系)。
(4) 氧气瓶开启时应注意什么?停止使用时应如何操作?
-8-
(5) 试归纳传质过程强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6) 为什么引入体积传质系数 Kxa ?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注:本实验由清华大学化工系供稿)
-9-
实验三 吸附等温线及其影响因素
图 1 传热实验
工艺流程如下:锅炉内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送入汽包,然后在三根并联的紫铜管内同时冷 凝,冷凝液有计量管或量筒收集,以测冷凝液速率。三根紫铜管外情况不同:一根管外用珍 珠岩保温;另一根是裸管;还有一根为一套管式换热器,管外是来自高位槽的冷却水。可定 性观察到三个设备冷凝速率的差异,并测定 K、α和λ。
-5-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 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的 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与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养的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 的水中的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
-6-
可以认为出、入口气体中氧浓度近似相等,即 x1* = x2* 。
解吸和吸收操作常常联合使用,吸收了溶质的富液经过解吸而再生,恢复其吸收能力循 环使用。如果解吸效果不好,吸收剂中所吸收了的溶质解吸不干净,将会直接影响吸收效果, 所以说解吸操作时吸收操作的重要环节。
3、实验装置与流程 本实验主要装置为以内径 φ 102 的填料解吸塔(内装压延孔板波纹填料)和一内径为
式中: tw , t f ——壁温和空气温度,℃。 (3) 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W /(m ⋅°C) ):
λ = Qb Am (Tw − tw )
-1-
式中: Tw , tw ——保温层两侧的温度,℃; b ——保温层的厚度, m ; Am ——保温层内外壁的平均面积, m2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该装置主体设备为“三根管”: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这“三根管”与锅炉、汽包、 高位槽、智能数字显示控制仪等组成整个测试系统,见图 1。
1-调压器;2-电热棒;3-锅炉;4-放液阀;5-液面计;6-加水阀;7-计量管;8-汽液分离器;9-保温管; 10-汽包;11-裸管;12-放汽阀;13-汽水套管;14-高位槽;15-流量计;热电偶埋放位置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