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2023年高考历史全程考评特训卷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程考评特训卷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6a4ec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2.png)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模拟考试]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
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
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
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
这表明西周时期( )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B.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2.[2022·四川省雅安市诊断性考试]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人早期射礼,礼仪质朴,重在竞射、比试技能和武功。
东周时期,射礼仪节繁琐,更多关注娱乐享乐意义。
这反映了( )A.贵族生活的奢靡B.礼乐制度的松弛C.宗法制度的瓦解D.社会局面的稳定3.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
这一制度的实行(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4.秦汉时期职权最重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初年的太尉、司徒和司空等“三公”,在魏晋南北朝时已丧失实权,成为虚衔,取而代之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行政事务的增多B.中央集权的要求C.皇权加强的需要D.世家大族的兴盛5.[2022·陕西省商洛市模拟考试]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
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
这些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6.[2022·安徽省黄山市检测]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e3fc266a8956bec0975e3ee.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
2.察右边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3.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
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C。
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
5.据《左转·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性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A.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B。
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答案】D。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a099bb4d0d233d4b14e69dc.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2.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
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3.《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注:“服”即“服侍天子也”)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 ) A.周天子 B.诸侯王C.卿大夫 D.士4.《周礼》记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媺宫室,二日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5.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6.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这表明(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已掌握最高王权D.“禅让”观念的消除7.“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8.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无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12ba16227916888486d7de.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题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1.(2012年济宁模拟)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2012年厦门模拟)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5.“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6.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505632af1ffc4ffe47acc7.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潍坊模拟)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2.(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合肥质检)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05779b58f5f61fb6366649.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限制专制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2.赵翼说:“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不出内阁一步,古来所未有也。
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按三杨同时在内阁者,又有黄淮、胡广皆十六年,其后李东阳十八年,徐阶十七年。
”这表明,明代内阁A.阁臣的权力比较大 B.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官僚群体相对稳定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在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到西周晚期,却出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西周“授民”制度的逐渐推行和深化 B.西周分封以同姓王为主体C.井田制下用奴隶集体劳动 D.西周比商统治区域扩大4.甲骨文中的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
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5.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的,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
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B.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C.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D.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6.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除主要靠行政法规和由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敇等的指导外,还通过上级考核以及派遣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这种行政机构运行模式A.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促使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健全C.消除了地方割据产生的基础D.能够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7.《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20642376eeaeaad0f330c8.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f65957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题班次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周王 B .鲁国国君.鲁国国君 C .卿大夫.卿大夫 D .士.士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一般称谓 妻(正室)妻(正室) A 、三哥(20岁)岁) B 、四哥(14岁)岁)妾一(侧室)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岁)妾二(侧室)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岁)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 (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实现了选贤任能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人口和铁犁 6.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 .绝对的.绝对的 B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 .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 .方国联盟的基础.方国联盟的基础7.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B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c59c7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d.png)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D.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2.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设立了许多司掌各职能的中央职官,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
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3.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东西跨越较大,从今连云港起,沿陇海铁路线直到潼关,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区域,均由其管辖。
这种以北制南、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形格势禁的做法意在( )A.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B.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C.密切南北间经济联系D.促进行政区划的完善4.1779年,乾隆帝明确训示百官“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皇帝诏令及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以内阁为核心的外朝逐渐形成了研究陈例、循规蹈矩、“依样画葫芦”的作风。
这反映出( ) A.内阁仍是当时最高决策机关 B.政府运作重视经验积累传承C.皇权专制助长官场因循风气D.条例制定以法家思想为指导5.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中后期,金钱已经变得必不可少,从前担任公职是公民的义务责任,现在让一个公民无偿地为城邦服务已经难以做到。
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危机显现B.经济发展日渐式微C.公民政治权利减少D.城邦意识丧失殆尽6.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而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
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 )A.更崇尚权威和秩序B.仍然处于奴隶社会C.大肆对外侵略扩张D.受希腊文化影响小7.右面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
人教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含答案
![人教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103e369dc5022aaea00ca.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 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答案】B【解析】中国宗教的出现早于祖先崇拜,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强调血缘家族关系,突出家族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的出现早于宗法制,故 C项错误;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故D项错误。
学科网2.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 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 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妇女出嫁后地位地下,这体现了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A项仅仅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描述,妇女出嫁后地位极低,说明古代社会受宗法观念影响,仍然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现象,故D项正确。
3.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 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已经存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https://img.taocdn.com/s3/m/a98136d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1.png)
5601.《孟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 ,诸侯轩悬(三面悬挂) ,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 ,士特悬(单面悬挂)” ,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4.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d7e7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b.png)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单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开发了一些原来领土中比较边远的地区,然后派出周王比较信任的诸侯,让他们去统领这些地区。
由此可见,分封制()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C.注重构建森严的血缘等级D.树立了周王的至尊权威解析:根据题干中“开发了一些原来领土中比较边远的地区,然后派出周王比较信任的诸侯,让他们去统领这些地区”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可知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与血缘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周王的权威无关,排除D项。
答案:A2.秦朝的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如“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
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A.使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掌控B.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D.具备了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特征解析:据材料中的“‘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可知是为了保证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掌握,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不是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起到有效控制地方的作用,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排除C项;秦朝通过对中央机构的分权,使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
答案:A3.钱穆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认为郡县制()A.形成了官僚政治的形态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压抑了帝国的创新发展D.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看出,钱穆认为郡县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故答案为D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3ba170c2a32d7375a5178070.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制卷:X怀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 A.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B.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3.读右图判断,战国七雄中属于周朝姬姓诸侯国的是()A.①B.②C.③D.④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与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5.“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
如颜周,如X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
”上述现象的出现( )A.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B.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D.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6.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井田制度开始瓦解C.礼乐制度得以强化D.西周分封制遭破坏7.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C.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D.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8.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454a20610661ed9ad51f3ae.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表明了先秦时期( )A.周王天下共主 B.政权借助族权C.王权至高无上 D.社会分工明确2.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3.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
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4.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B.“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D.“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5.《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6.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7.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
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7b545f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0.png)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定州高一期中)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解析:选C。
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表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借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四地七校高一联考)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A.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B.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C.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D.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王存在疑虑解析:选D。
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族,且示意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犬牙交错,这样的封国布局有防X异姓封国之意,故D项正确。
西周时期,周天子有至尊权威,但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未建立高度集权,故A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同姓封国黄河流域也有,故B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故C 项错误。
3.(2019·某某师大附中高一学分认定)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B。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4.(2019·襄阳高一期中)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西汉的制度最优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郡县制存在弊端解析:选C。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01cfd8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6.png)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选择题后的表格里。
1.《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2.《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5.《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④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7.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8.“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c5556b59eef8c75ebfb31b.png)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5分,共50分)1.我国古代对“死”有很多讳称,天子的“死”通常称作①羽化②晏驾③寿终④仙逝⑤山陵崩A.①④⑤B.②⑤C.①③D.②③⑤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段材料说明A.西周盛行分封制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荀子是儒家代表D.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3.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家喻户晓。
可是你知道“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吗?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 秦汉时期4.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
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B.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C.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D.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5.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权总揽,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触动。
图一反映了皇帝在哪方面的权力?A.政治领导B.经济支配C.军事指挥D.宗教管理6.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A.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B.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C.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D.西周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与它有着密切关系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B.出现了造纸厂C.地方实行郡县制D.产生了邮递业8.右边的漫画(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A.科举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9.《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ac895d8e9951e79a89270f.png)
山东莒南高一上学期历史练习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编者:彭春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是《带冠冕的禹》。
关于禹的说法,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B.禹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C.禹创立了宗法制度D.禹创立了分封制度2、现在我们看电影电视时经常看到一些历史剧,其中就有许多的宰相或丞相比如曹操、诸葛亮等等。
我国古代在中央设相这一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3、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鼎(右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
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5、关于西周宗法制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对后来历朝历代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于以后各朝代的王位(皇位)继承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列对于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7、秦《峄山石刻》(如图)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B.实行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8、下图是身穿新设计的衣冠的秦始皇,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君王之一,开业创国成就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1. 西周的宗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 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1.D 主要考查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的能力。
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的是分封制。
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材料中的“封建”,准确地说是指()A.进行分封B.严密监视 .委任官职 D.将他们变为地主2.A依据“立七十一国”进行分析。
3.上题材料中的“蕃”是指()A.西周军队B.少数民族 .周边国家D.诸侯国3.D“蕃”用保护“周”,以此判断。
4.第2题材料中“兼并天下”的意思是()A.与周天子有平等的统治权B.维护周天子在各地的统治.帮助周天子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D.向周边地区大规模扩大领土4.B根据分封制和周朝中央官制设置的情况排出错误选项5.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5. 注意“礼”和“乐”的含义。
不同级别的人使用的不同级别的“礼”和“乐”。
“礼乐”象征着统治秩序。
6.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发生在()()A.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B.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公元三世纪前期 D.公元三世纪后期6.B 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注意公元前后的区别,如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而公元221年则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
7.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7.B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皆决于上”,即反映了皇帝总揽全国大权。
8.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A.①② B.②③.③④ D.①④8.B 秦朝始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谈不到削弱项权问题,故①错误。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削弱相权问题,故④亦错。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9.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直隶行省.富饶的江南地区 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9. A 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外”是行省辖区。
10.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察举制度 D.实行郡县制10.B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所以A、D属于秦朝的内容,应该排除;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政,故B正确;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本题题干要求。
11.西汉主父偃曾建议皇帝说: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
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动机是()A.主张推行分封制B.分割诸侯王的直属领土 .分化削弱诸侯王实力 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11. 解答此题一是读懂材料,二是注意题干中的“真实动机”这一限定语。
12.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最终被哪位帝王废除? ( )A.汉武帝B.唐太宗 .明太祖 D.康熙帝12. 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相权与君权合一。
13.在秦汉和隋唐时期分别出现了一种具有极大独立性,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机构,它们是()A.西汉的西域都护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B.东汉的西域都护和唐朝的黑水都督府.汉景帝之前的诸侯王国和唐玄宗以后的节度使D.东汉的州和唐代的道13.西汉的诸侯国形成王国问题,而唐朝的节度使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4.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 .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A三省中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最后决于皇帝。
15.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唐.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是 ( )A.工部B.户部.礼部 D.吏部15.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16.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A.加强了思想控制B.选拔了大量人才 .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16.A此题、D两项易排除。
关键是A、B两项,依据材料中“赚”字信息,排除B。
17.“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17.A 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反而会造成人浮于事的后果。
18.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 )A.集中相权 B.百官权力分散.重轻武 D.军事上内重外轻18.A 北宋通过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19.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 .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19.根据材料中“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咨询”“张居正”“首辅”等词语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元)中书省 D.(明)内阁20. 元朝的中书省时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权力。
而唐朝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批,宋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宰相之兵权,明内阁从根本上说是内侍机构,均不及元朝中书省的权力。
21.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 A.议政处、六部、内阁 B.议政处、内阁、南书房.军机处、议政处、内阁 D.议政处、军机处、南书房21.B 清初沿袭了明朝的内阁制,而议政处的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威胁皇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康熙帝设置了南书房。
22.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制A.①②③ B.②①③.①③② D.③②①22.A三公九卿制形成于秦朝;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朝;内阁制形成于明朝。
23.下列有关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 B.③④.①③ D.②④23.B 郡县制是与分封制相对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与实行郡县制无关。
24.下列机构或官职,曾经负责全国军事的有()①秦朝时期的太尉②隋唐时期的兵部③唐朝的节度使④宋元时期的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 .①②④ D.①③④24. 唐朝的节度使虽然握有重兵,但他们仍属于掌握很大权力的地方官员。
25.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建设最具成就的时期是()①秦汉②隋唐③宋元④明清A.①② B.①③.②③ D.①④25.A秦汉和隋唐时期,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计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请回答:(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26.(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
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4分)(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2分)(2)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
(2分)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
(2分)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2分)27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