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考试要求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xx向右偏,xx向左偏。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241日语(二外)242法语(二外)243德语(二外)244俄语(二外)245英语(二外)246阿拉伯语601数学乙611政治学612管理学(含公共管理)613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614美学原理615宗教学概论616文学概论617语言学概论618中国古代文学史619影视概论620法理学与宪法学621新闻传播史论622综合英语623综合日语624考古学综合625文化遗产基础综合626文物保护学综合62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28中国哲学史629社会学概论6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31国际关系概论632数学分析633普通物理634有机化学635无机化学636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637地理信息系统638城市规划原理639生物化学(生科院)640中药综合641生态学642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643地史学644新闻传播基础645艺术概论646自然辩证法概论647中国近代史648文学基础701中国史702世界史703中国思想文化史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802世界政治与经济803管理学与运筹学(管理学占100分,运筹学占50 804经济学805信息资源管理806西方经济学与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占100807中西美学史808中外文化史809综合一(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810综合三(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811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812影视理论专题813诉讼法学814新闻传播业务815英美文学与语言学816日本文学与文化817西方哲学史818西方社会学理论8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含毛泽东思想、邓小820国际关系史821高等代数822数学史(含科技期刊史、自然科学史)823量子力学824固体物理825光学826物理化学827化工容器设计828化工原理829微生物学(化工)830有机化学(化工)831食品化学83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833激光原理834自然地理学835经济地理学836环境学837环境工程学838城市规划基础(含道路交通规划和市政工程规839植物生物学840动物生物学841微生物学842细胞生物学843电子线路(含模拟、数字)844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与操作50%)845教育技术学846地球科学概论847基础物理848历史学专业综合849模拟电路850数字电路851数据结构852细胞生物学(工程)853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院)854广播电视概论(文学院)855文学鉴赏与批评856物理化学(专)参考书目《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农业土壤
• 也叫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 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改良等 以及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如 耕地、果园、茶园里的土壤。 主导因素:人类 生产活动。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1 土土壤壤圈圈与大与气生圈物进圈行进气行体养的分交元换素,的影循响环大,气土圈壤的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 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 不同的概念 。
A层
划分和命名
E层
B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C层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R层
母质层 (C)
母岩层(R)
耕作土壤剖面
•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 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 1~100mm之间的物质。
•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
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
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 合体。
最新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Word版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笔记Ⅱ中包含教学大纲(1-19)+详细解析(20-70)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类型
固体含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粘性泥石流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3.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 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 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 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 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 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自然地理学(1)大纲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 physical geography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0(含实验学时10学时)总学分:3个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材建议: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5.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7.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8.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9.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1.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2.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4. David H. Miller. Water at the Surface Currents of the Earth. Academic Press. 197715.范时清.地球与海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自然地理学》(1)是高等院校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中第三章、第四章(大气、海洋)
地球气候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 射,它从根本决定地球、 大气的热 状况,从而支配其他的能量传输过 程。 地球气候系统内部也进行着辐射能 量交换。因此,需要研究太阳、地 球及大气的辐射能量交换和其他地 -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地球
地壳
大气与气候 海洋与陆地水 地貌 土壤圈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
第九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气 大
生 水 物
圈
圈
圈
地核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大气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二、大气水分和降水 三、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四、气候的形成 五、气候变化
水汽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大气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二、大气水分和降水 三、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四、气候的形成 五、气候变化
水汽的来源和去向
陆面或洋面水汽的蒸发
大气中的水蒸气
降水
固体杂质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大气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二、大气水分和降水 三、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四、气候的形成 五、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吸收很少,但能强烈 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 不易散失到太空。 对地球有保温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工业
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二氧化碳含量逐
年增加,改变了大气热平衡,导致地面和低 层大气平均温度升高,引起严重的气候问题。
干洁空气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大气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二、大气水分和降水 三、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四、气候的形成 五、气候变化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第一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1.1 地球的自然地理概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分类1.2 地球的自然地理分区学习地球的自然地理分区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各自然地理分区的特征和代表性地区第二章:地球表层自然过程2.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2 地表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利用学习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第三章: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3.1 地形与地貌了解地形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3.2 土壤与植被学习土壤的形成和分类掌握植被的分布和生态功能第四章: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问题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4.2 自然环境问题的形成与防治学习自然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掌握自然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和方法第五章: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5.1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途径5.2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掌握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第六章:生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6.1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6.2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第七章:人文地理学与人类活动7.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7.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区域地理学与区域发展8.1 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区域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掌握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内容8.2 区域发展与规划学习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掌握区域发展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9.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定义和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9.2 空间分析与地理决策学习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掌握地理决策支持的原理和实践第十章:自然地理学的实践与应用10.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自然地理学实践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10.2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学习自然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自然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分类重点环节2:地球表层自然过程气候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重点环节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形的定义和分类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重点环节4: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自然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形成原因重点环节5: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途径重点环节6:生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重点环节7:人文地理学与人类活动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环节8:区域地理学与区域发展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内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重点环节9: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核心技术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过程重点环节10:自然地理学的实践与应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自然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地球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过程、要素相互关系、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多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2015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十年真题答案及伍光和笔记解析
I
目录
序言...................................................................................................................................................... I 资料使用说明.................................................................................................................................... II
2、出题特点和趋势
1)分析西大试卷内容结构,可以看出,一般而言,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地理环境 各要素内容几乎均匀分布,尤其在简答题部分,如若是 5 题,则各要素均占一提,若是 10 道题,则各要素均分布两题;另外,论述题部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实际某区域为 例,分析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与西南地区相关的热点问题;第二种是人地关系,也就是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对湿度、露点、雾凇、雨凇、大气环流、季风、锋、气旋、反气旋、气候等;
掌握大气组成和结构,……………… (5)生物:掌握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掌握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和利用;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耗散结构、自然区划、土地、 土地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区划的原 则和方法;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2、太阳和太阳系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岁差、章动和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1、纬线与纬度2、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的圈层分化2、地球的内部构造3、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海陆分布2、海陆起伏曲线3、岛屿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化学成分与矿物2、岩浆岩3、沉积岩4、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3、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2、槽台说与地洼说3、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1、火山2、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2、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大气的成分2、大气的结构3、大气的热能4、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1、大气湿度2、蒸发和凝结3、水汽的凝结现象4、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2、大气环流3、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简史2、气候变化原因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海洋的起源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3、海及其分类4、海水的组成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潮汐与潮流2、海洋中的波浪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资源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1、河流、水系和流域2、水情要素3、河川径流4、河流的补给5、流域的水量平衡6、河流的分类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湖泊2、沼泽第八节地下水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岩石的水理性质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冰川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1、地貌成因2、基本地貌类型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1、风化作用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流水地貌1、流水作用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3、河流地貌4、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岩溶(喀斯特)地貌1、岩溶作用2、岩溶地貌3、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第五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冰川地貌2、(冰缘)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2、风沙地貌3、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2、海岸的分类3、海地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土壤形态4、土壤物质组成5、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1、成土因素学说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1、土壤分类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4、耕作上土壤分布规律5、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1、有机土2、人为人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土壤资源的概念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1、原核生物界2、植物界3、真菌界4、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2、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1、自然区划的原则2、区划的方法3、自然区域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2、土地的分类3、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七、八章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温度单位K(P6)开尔文英文是Kelvin 简称开,国际代号K,热力学温度的单位。
开尔文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以绝对零度(0K)为最低温度,规定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为273.16K,1K等于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
热力学温度T与人们惯用的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因为水的冰点温度近似等于273.15K,并规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与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完全相同。
开尔文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Lord Kelvin而命名的。
1K=1℃开氏温度标度是用一种理想气体来确立的,它的零点被称为绝对零度。
根据动力学理论,当温度在绝对零度时,气体分子的动能为零。
为了方便起见。
开氏温度计的刻度单位与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单位相一致,也就是说,开氏温度计上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计上的一度,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冲日亮度(P8)冲日(英文:opposition),简称冲,是由地球上观察天体与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天体与太阳各在地球的两侧的天文现象,相对于冲日的现象为合日。
岁差、章动和极移(P19)岁差(岁就是年的意思)就是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之差(20分24秒),为地球运动时受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下的固体潮汐而导致地球差异旋转所致。
章动:地球就好像一个围绕地轴自转的陀螺,当陀螺的自转速度不够大的时候,陀螺的对称轴还会在铅垂面内上下摆动。
呃,就是陀螺要停下来的时候,左右摇摆的样子。
(需要的话,我明天给你贴个图片)岁差(其他天体对地球运转轨道的扰动)以及章动(地球自转的因素)这就导致了地球的自转轴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也就是极移(就是指北极星的移动)。
超基性岩石(P23)为火成岩的一类。
火成岩(IgneousRock)由岩浆(Magma)直接凝固而成。
高温之岩浆在从液态冷却中结品成多种矿物,矿物再紧密结合成火成岩。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
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 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 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 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 地表干燥度或 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土壤侵蚀、 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 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 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 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 21 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 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 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
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火山、地震活动等。 几小时至几秒尺度 湍流热交换、大气对流等。 几年至几小时时间尺度的变化,属于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的这种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地球中心的温度, 也无法在实验室 再造地球系统的真实过程。因此,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 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ell)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 论古” 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 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表发生的各种地学过程及其物质记 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将古论今”的方法,根 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 类比方法 普遍应用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例如,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周期的对应关 系开展预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三)综合性 (四)区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 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 而原有自然 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的人为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
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和天体
2、太阳和太阳系
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3、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地理坐标
1、纬线与纬度
2、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圈层分化
2、地球的内部构造
3、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海陆分布
2、海陆起伏曲线
3、岛屿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化学成分与矿物
2、岩浆岩
3、沉积岩
4、变质岩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
2、槽台说与地洼说
3、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
2、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地质年代
2、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大气湿度
2、蒸发和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4、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简史
2、气候变化原因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海洋的起源
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
3、海及其分类
4、海水的组成
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1、河流、水系和流域
2、水情要素
3、河川径流
4、河流的补给
5、流域的水量平衡
6、河流的分类
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湖泊
2、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岩石的水理性质
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地貌成因
2、基本地貌类型
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1、风化作用
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流水地貌
1、流水作用
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3、河流地貌
4、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1、岩溶作用
2、岩溶地貌
3、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第五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1、冰川地貌
2、(冰缘)冻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风沙作用
2、风沙地貌
3、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
2、海岸的分类
3、海地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六章土壤圈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土壤形态
4、土壤物质组成
5、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成土因素学说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4、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1、土壤分类
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4、耕作上土壤分布规律
5、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1、有机土
2、人为人
3、灰土
4、火山灰土
5、铁铝土
6、变性土
7、干旱土
8、盐成土
9、潜育土
10、均腐土
11、富铁土
12、淋溶土
13、雏形土
14、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土壤资源的概念
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
1、原核生物界
2、植物界
3、真菌界
4、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生态因子与生物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2、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3、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农业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1、自然区划的原则
2、区划的方法
3、自然区域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2、土地的分类
3、土地评价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