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建筑抗震处理
建筑抗震处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抗震处理成为了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壳运动形式,它产生的震动往往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拱桥崩溃、地基沉陷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震处理措施来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抗震处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抗震处理时,我们应该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抗震设计应符合地震勘探资料和设计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2. 合理配置和选用材料,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改善结构的刚度等。
三、抗震处理的具体方法1. 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师应根据地震需求,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此外,工程师还应合理规划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连接方式,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2.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承载结构的基础,地震作用下地基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我们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措施,如灌浆加固、加固桩等手段,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3. 结构加固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在进行抗震处理时,我们通常会采取结构加固的方法。
这包括增加加强柱、梁和板的截面尺寸,加固节点连接处,使用抗震钢筋等。
4. 防震减灾技术除了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震减灾技术来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
例如,安装抗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以吸收和隔离地震能量;配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四、建筑抗震处理实践案例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建筑抗震处理实践案例:1.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处理实践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震灾害,给当地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怎么写
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怎么写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特别是在建筑工地上,地震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工人伤亡,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紧急疏散预案等方面探讨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
首先,建筑结构设计是工地抗震的第一道防线。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烈度、地基情况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技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
常见的抗震结构包括加固墙体、设置横梁和纵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此外,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柔性和刚性,以及合理的结构布局,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其次,材料选择也是工地抗震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抗震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墙体和柱子的构造中,需要选择高强度的混凝土和钢筋,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需要选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抗震胶、抗震支座等,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紧急疏散预案是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旦地震发生,工地上的工人需要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以避免伤亡。
因此,工地管理者需要制定好紧急疏散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培训。
紧急疏散预案应包括疏散路线、疏散点、疏散指引等内容,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工地上的工人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此外,工地中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抗震救灾设备。
例如,建筑工地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以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伤员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工地中的起重机、吊篮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为救援工作提供支持。
最后,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还需要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工地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地震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工人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工人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浅谈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措施
浅谈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措施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在地震发生时,这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必需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人员的安全。
1. 技术措施一:选择合理的砌体结构对于多层砌体结构建筑而言,选用合适的砌体,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选用抗震好的加气混凝土等轻质砌块,并进行合理砌筑,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在材料方面,建筑师需要根据地震区的相关要求,选用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材料,以便在地震中不易破坏。
2. 技术措施二:合理布置建筑结构和构件在设计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时,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合理布置和构件的合理设置。
建筑师需要根据地震区的地质特征,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法,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地震抗力。
同时,在构件的设置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强度、刚度、韧性的分配,以降低地震时发生的破坏。
3. 技术措施三:加固墙体一般情况下,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墙体是最主要的承载结构之一。
建筑师需要通过加固墙体的方法,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是在墙体内部预埋钢筋,并利用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性和承载能力。
4. 技术措施四:合理设计和施工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必需考虑到地震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建筑师需要通过充分分析建筑物的特点和局部地震条件,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在施工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全方位监测。
同时,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和质量管理,也需高度重视,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失。
综上所述,多层砌体结构建筑在地震时面临很大的风险,建筑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条件和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浅谈如何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设计单位应 当按 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
二 、房 屋 建 筑 抗 震技 术 的应 用
近 年来 ,随 着科 学技 术 的发 展 ,新 思 想 、新 材料 、新技 术 得到 了大量 的应
用 ,这 大 大 丰 富 了 提 高 建 筑 抗 震 性 能 的
房 屋 ; 抗 震 ; 结 构
幅度 提 高建 筑结 构的 抗震 性 能 ,但 因为 施 工较 复杂 ,很 难 合理把 握 ,因此 ,在 实 际运 用 中 ,还 需要 更加 合 理的 设计 及
结 构 在 大 震 和 小 震 下 的 表现 各 不 相 同 ) 自上个 世纪 以 来 ,全球 发 生 了 多次 对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严峻挑 战的破坏
D O}1 .9 9 ji n 10 - 92 2 1 .50 4 0 36 / . s.0 1 8 7 .0 0 1 .2 s
浅谈如何 增强 房屋建筑 的抗震性能
陈建成 新世 纪建设集 团有 限公 司 31O 2 1 o
要有 以下 几种 : ( 1)以 砖石 为主 要建筑
材料 的砌 体结构 ; 2 ()以钢 筋混凝土 为主
重点 。
科学 的 施工 ,以 保证 房 屋建 筑具 备优 质
的 抗 震性 能 。
三 、如 何 增 强 房屋 建 筑 的抗 震
性 能
1、 合 理 设 计
损失 ,给 我们 国家 的 经济 发展 带 来 了不 可 估 量的 破坏 。加 强 房 屋建筑 的 抗震 能 力 ,对减轻 地震 灾 害造 成 的人 员伤 亡而 言 ,即使 不是 唯一 途径 ,也应 当是主 要 途 径 。房 屋有 没有 抗 震设 计 ,具 不具 备 抗 震性 能 ,其结 果 是 不一样 的 。 因为 只 要 房 屋建筑 在地 震 中能 够不 倒 塌 ,所 造 成 的人 员伤亡就 会 很小 。 我 国抗 震设 计 规 范对 房 屋抗震 能 力有 明确 的规 定 ,即 “ 震 不 坏 、 中 震 可 修 、 大 震 不 倒 。 小 随 着 生 产技 术 的 发 展和 生 活 水 平 的提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建筑地震防护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进行探讨,并就各类建筑物的地震防护问题提出建议。
一、抗震基础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剧烈震动,建筑物的抗震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抗震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地基处理和抗震支撑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的核心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基础上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例如,高层建筑应采用软弱层位移补偿技术,以增加建筑物的基础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共振作用。
而对于低层建筑,可通过增加承载力和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确保建筑物的基础与地基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
二、结构加固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如何提高其地震抗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结构加固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可以在不改变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材料和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结构加固方面,常用的技术包括增加梁柱剪力墙等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采用预应力钢筋或外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构件来增加建筑物的承载力,使用耐震支撑结构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板和钢结构的组合,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整体的受力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三、材料选用地震防护技术的实施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选用。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常见的抗震建筑材料包括钢材、钢筋混凝土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钢材具有良好的延性和韧性,对地震载荷有很好的耗能和吸能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的良好压缩性能以及钢筋的拉伸性能,使得整体结构受力更为均匀,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包括抗震设计、增加刚度和强度、使用减震装置以及加固旧建筑等。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一项基本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它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能以及抗震能力。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在设计初期,必须进行详尽的地震勘测,获得地震参数,确定设计地震力。
然后,根据地震力要求和结构特点,进行结构形式选择和结构计算,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二、增加刚度和强度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达到目的。
在结构刚度方面,可以采用加固墙体、增加框架支撑等措施来提高整体刚度。
此外,也可以增加屋面和地板的刚度,以减少地震荷载的变形和影响。
在结构强度方面,可以采用使用高强度材料或者增加材料的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等方式,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
三、使用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近年来建筑地震防护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
它通过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结构的振动,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减震墩、减震隔震等。
它们可以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应变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减震装置也能改善建筑物的舒适性,降低地震对人的伤害。
四、加固旧建筑旧建筑的抗震性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为了提高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改善其结构。
加固旧建筑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钢筋箍束加固、钢板加固、加装钢骨架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对其造成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对旧建筑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修补和加固结构上的问题,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地震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合理选择建筑地点:在选址阶段,应尽可能避免地震高发区域,选择地势平坦、地质稳定的地方进行建设。
同时,要避开地震断裂带,以免建筑物受到地震的直接破坏。
2. 优化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环节。
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如采用抗震框架、抗震墙等结构形式。
同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各部分的连接和支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加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强度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质量可靠、强度高的建筑材料,如优质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连接和固定,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 增加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增加隔震支座,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已经在许多建筑物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定期维护和检查: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特别是在地震高发期,应
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加固,确保其抗震能力得到保持和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要从选址、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基于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振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振减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建筑结构开发了多种不同的隔振减振技术,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绝缘振动技术的不足,如应用规范不完善和难以普及等。
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好好控制和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使其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控制技术的核心在于地震能量的分辨力,类似于“太极推手”。
它起源于20世纪中叶,通过碎石层实现了移动绝缘。
此后,各国对绝缘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铅基橡胶轴承,极大地促进了绝缘控制技术的发展。
隔震控制技术在我国的第一个应用是1993年安阳粮油综合体建成的。
到20世纪末,我国的主要研究重点是橡胶轴承绝缘结构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技术,为随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冲击阻尼技术的核心在于可以降低到建筑物可接受范围的地震能量消耗。
中国的阻尼控制技术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
2001年,中国《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明确规定了消能技术及其他相关内容。
2013年,中国制定了建筑能耗和阻尼技术规范(JGJ 297-2013)。
此后,中国能源耗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简答题简述建筑抗震措施
简答题简述建筑抗震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建筑物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使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及采用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参数,如设定适当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合理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等。
2. 抗震加固,对于老旧建筑或者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其抗震性能,包括在结构部位增加钢筋混凝土、钢板等材料,加固连接部位,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3. 预制装配,采用预制装配构件可以减少施工现场对于材料和构件的加工,提高施工质量和速度,从而减少地震风险。
4. 地基处理,合理的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包括采用加固地基、改良地基等措施。
5. 防震减灾设施,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防震减灾设施,如加固墙、减震支座、防震支架等,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建筑抗震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设计、施工和使
用阶段全面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物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其安全性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地震是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了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防震技术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破坏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其强度直接影响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建筑结构的强度。
其中包括使用高强度材料、增加结构的梁柱数量和截面积、确保结构连接部位的刚性等。
这些措施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时承受更大的力量,从而减少倒塌的风险。
二、设置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见的建筑防震技术措施,通过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摆锤和平板摆锤等。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地震时的力量并分散到整个结构中,从而降低了结构的震动幅度,保护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加固建筑材料及构件连接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固建筑材料及构件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采用优质的材料和合适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例如,在混凝土构造中,可以添加纤维材料来增强材料的韧性和抗裂能力。
此外,通过采用可靠的构件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可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保持整体稳定性。
四、增加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与其在地震中的抗力密切相关。
为了增加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可以采用多种措施。
其中包括在建筑物的侧面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此外,增加建筑物的重量分布,如在上部增加附加负载,可以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力。
五、定期维护和检查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遭受自然因素和日常负荷的影响,因此定期维护和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的状况,以及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的部位,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持久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物抗震防灾措施
建筑物抗震防灾措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地震频发,给建筑物的抗震防灾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物抗震防灾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中,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减少损坏并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及紧急疏散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建筑物抗震防灾措施。
首先,建筑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此外,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型式,如抗震墙、剪力墙等,以增加建筑物的刚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中还应注意审查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进行抗震验算和模拟分析,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振动和变形。
其次,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使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同时,选择合适的粘结剂和填充材料,如抗震胶、抗震砂浆等,来加强材料之间的连接和填充,减少松散和裂缝的产生。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避免使用次品材料导致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再次,施工技术的掌握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对于承重结构、连接节点等部位,要进行专门施工并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另外,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最后,紧急疏散预案和设施的建立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制定适应不同地震情况的紧急疏散预案,包括疏散通道的设置、疏散指引标识的布置、灭火器和应急灯具的配备等。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演练,培训人员的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能力,使所有人员都能够熟悉疏散逃生路线和使用应急设备。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现代建筑物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完善建筑功能,增强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需要优化建筑抗震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建筑设计的相关先进理念,从根本上保证了抗震设计的合理科学性,促进了建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理解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本文主要对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则;措施1、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地震灾害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结构伤害最大的危害,如何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难题。
在人类史上,发生的地震灾害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过多的人和财富都集中在一个区域,一旦该区域发生地震灾害,其在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不能够完全准确的预测地震灾害的方法,并且也没有相应有效的防止对策。
针对地震这种不确定、危害性的大自然灾害,世界各国的地震工程界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何利用现有的抗震思想和技术降低地震给建筑带来的损失。
目前,全球90%以上的国家进行建筑抗震设计坚持的原则为“小震不破坏建筑结构、中震建筑可加固、大震建筑不倒”,该抗震原则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但是,在小、中地震灾害发生时,会导致出现建筑部分结构功能丧失的现象,由于建筑内的技术装备、装饰等费用超过建筑结构本身的费用,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见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分析目前,根据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定,建筑工程师要坚持建筑结构的规则,同时要求结构设计师做大简单、规则的设计,从而做到建筑物遇到小级地震不坏、中级地震可以修补、高级地震不会倒的目标。
加强抗震措施
加强抗震措施概述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建筑物和人类生命安全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人员的生命安全,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加强抗震措施,并提供了一些建议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目标加强抗震措施的目标是增强建筑物抵抗地震的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的破坏。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减少结构的倒塌可能性。
2.减小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应力和变形。
3.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安全疏散。
加强措施结构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阶段,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加强抗震能力:1.合理选取地基类型:根据地质调查结果,选择适合的地基类型,如深基坑、承台基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2.增加承重墙和加强柱子:通过合理布置承重墙和加强柱子,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产生的力量,减小结构的受力情况。
3.使用抗震设计规范:根据地震带和建筑物用途等因素,采用当地的抗震设计规范,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地基加固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地基的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加强地基的抗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基加固: 通过加固地基的方法,可以提高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例如,使用加固钢筋、注浆等方法,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2.减少地基的震动传递: 在地基设计中考虑采取减震措施,可采用橡胶隔震垫、减震支座等方式,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结构材料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1.钢材的应用: 使用适量的钢材,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和抗震性能。
例如,加固柱子、梁和楼板等关键部位。
2.硬质隔震层的使用: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加入硬质隔震层,可以缓解地震产生的波动和摇晃,减少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防和疏散在加强抗震措施时,应重视消防和疏散的设计,确保人员在地震时可以迅速安全地疏散。
1.安全疏散通道:在建筑物设计中,设立合适的疏散通道,确保人员可以迅速疏散到安全区域,避免被困。
浅谈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及加固措施
建筑设计
2 0 1 5 年3 月 加 固措 施
王 欣
摘 要 : 我 国幅员辽 阔,地震 灾害尤其是特 大地震 灾害发生概率较 高。特别是 “ 5 ・ 1 2 ”汶川地震后 ,暴露 出了我 国现行 结构 设计 过程 中抗震设计的缺 陷。在此结合 多年工作 经验 ,重点就房屋 建筑抗震设计及加 固措施等 方面进行 了分析 阐述,仅供 同行 参考研 究。 关键词 : 房屋建筑 ; 抗震设计 ; 加 固措施 1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综述 1 . 1周全考虑房屋建筑选址问题 当发生地震时 ,房屋建筑结构场地 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影响的效果 。因此在对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时 ,设计人员要 对房屋建筑场地进行有效选 取。首先 ,要对房屋建筑结构地形 和地质进行分析,避开地质松软地 区。其次 ,要对地质 的平面 分布 和立 体分布效果进 行研 究,对土层土质成 因、岩性等物理 状况进行调查,保证房屋建筑结构场地选取 的稳定性、可靠 性、 安全 性。第三 ,要对无法避开 的劣势房屋建筑结构场地进行强 化处 理,适 当进行抗震加强措施 。最后,设计人员要对地基主 要受 力层 范围可 能存在 的不均匀沉降 、软土黏性土层、重型不 均匀土层进行桩基加 固, 对可能存在的滑移 、 地裂等进行预 防。 1 . 2保证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在 进 行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时 ,设 计 人 员 可 以通过 对 建 筑物 基 础 埋置深度进行控制 ,改善建筑物地基抗震效果。房屋建筑地基 埋置深度过浅可 以造成建筑物的地震幅度大大上 升,导致 建筑 物的嵌固效果 降低 ,非常容易在地震中出现坍塌现 象。一般设 计 中要尽量将房屋建筑结构地基进行深埋,尽量 提高基础槽 的 回填和夯实效果 ,保证填土和基础 紧密接触 。同时,在进行房 屋 建 筑 基 础 设 计 的 过 程 中 , 设 计人 员还 要 对 建 筑 地 基 的外 交 圈 基础 圈梁 进行控制 ,‘ 尽 量减少上述结 构的使用。必要情况 下, 可 以使用部分结构构造柱钢筋插入 到外交 圈基础 圈梁 中提 高圈 粱的稳定性,改善地基的抗震质量 。在对部分建筑地基 圈梁布 置时, 设计人 员可 以根据建筑地基稳固性对圈梁进 行合 理安 置, 例如当土质较差时可以在地基底部设置外交 圈基础 圈梁 。 1 . 3满 足墙 体和屋顶的抗 震设计要求 相 关资料 显示 :建筑结构墙体 的质量越轻 ,建筑体在地震 中受到的影 响越 小,结构稳定性越强 。通过对墙体和屋顶 的抗 震进行 设计 ,可以有 效减轻建筑物 中的破坏程度 ,对房屋质量 和 安全性具有非 常好 的辅助效果 。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房屋建 筑 结构减轻 ,要 通过对墙体材料和墙体构造进行改变 ,减轻墙 体 的总质量 ,保证墙体 能够抵抗地震横波影响 。设计人员要对 墙体重量材料 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 ,材料选取时要保 证在 不影 响建筑 结构质量 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轻质材料 ,提高建筑物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屋盖的轻质效果,要通过 对材料 材质的选取和 减少屋顶 附属物 实现对屋盖质 量的控制 。 设计人 员要对屋顶 的重量进行分析,对屋顶 结构进行研 究,根 据屋顶质量要求和屋顶设计要求,适当选取轻质材料 屋盖 ,实 现对材料 的综合控制 。 设计人 员要对屋顶 的厚度进行有效控制, 尽 量 选 取 牢 固性 较 强 、 抗 震度 较 高 的屋 顶 材 料 。 1 . 4做好防震缝的位置设计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的 过 程 中 , 设计 人 员要 对 伸 缩 缝 、沉 降 缝进行全面分析 ,合理设置防震缝 ,保证 防震缝 的实 际效果符 合房屋的全高 。在设计时要在缝隙两侧合理布置墙体 ,保证 防 震缝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防震缝一般 随着墙体 的高度变化而变 化,当房屋墙体 高度 高于 1 5 m 时,防震缝 的高度要控制在 5 m、 4 m、 2 m ( 适 当加宽 2 0 a r m) ,当房屋墙体 的高度不超过 1 5 m 时, 防震缝 的高度 要适当加宽 7 0 mm。墙体 由于 自身的干缩和外界・ 温度的改变非常容易造成 防震缝 改变 ,造成 防震缝 的防震质量 大 幅降低 。因此在对 防震缝进行处理 的过程 中,设计人员要将 防震缝设置在房屋中间部分、 房屋转折处等 , 提高防震缝效果。 还 要定期对 防震缝进 行检 查,对 出现 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提 高防震缝 的防震 效果 。 2房屋建筑相关抗震加固措施 2 . 1以承载力为核心的加固法 是对构件进行卸载 。对建筑物承重构件进 行卸载的方法 就是降低结构 自重荷 载或者是作用在 承重构件 上的荷 载, 已达 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作用。此加固措施在 实际工程 中最常应 用为采用加气混凝土、空心砖 以减 轻填 充墙 自身质量 。此种抗 震加固措施 能够 有效地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性 能,能够在不 改变 建筑物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抗震 要求 ,大 大的节 约了资源 ,降低 了施 工 成本 。 二是增加承重构件 的截面积 。增加承重构件 的截面积 ,顾 名思义 就是通过增大 结构构件 的横 断面积 ,提高建筑物 的刚度 以及承载 能力水平 。该抗震加 固措施主要是增加框架构件配筋 量 以及构件截面尺寸 ,这种加 固措施不仅可 以使构件 的抗震水 平大大提高 , 还可 以改善之前 的不 良结构体系 。 三是置换混凝土加 固法 。置换混凝土加 固就是将构件 中强 度偏低 以及存在施工缺陷 的部分混凝土采用高等级混凝土进行 置换 以增加结构 的抗震能力。施工过程 中应随时对加固构件进 行监控 ,以避免 因为施工对结构造成破坏,必要时应预先采用 支项的方式进行卸载 。 2 . 2以能量消耗为核心的加固法 是 隔 震 加 固 法 。该 加 固 法 为 了 减 小 原 结 构 内产 生 的 地 震 作用力 ,将地震变形转移到预先设置的隔震层 。 目前工程中采 用的隔震装置主要有 : ①橡 胶垫隔震 ; ② 弹簧 系隔震 ; ③滑 移 隔震 ; ④ 悬 吊隔震等。 二是消耗地震波能量。近年来消耗地 震波 能量 ( 即消能减 震技术)频繁的使用在 我国抗震加 固工程 中,此种方法 是在建 筑物 中设置大阻尼的耗 能设备 ,在地 震作 用过程 中这些耗 能设 备能够通过增加 结构 阻尼 系数的方式抵 消建筑物 的地震 反应 , 从而避 免主体 结构 因地震作用发生破坏 。随着这种技术 的不 断 成熟 ,越来越 多的不 同种类 的阻尼器不断地在工程实践 中得到 了应用 ,现在 常用 的阻尼器 主要 有摩擦 式阻尼器 、加劲 阻尼 ( A DAS )装 置、粘弹 性阻尼器 等 。“ 5 . 1 2 ”地震 后汶川 地 区的 部分框架结构就是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 了加 固。 2 . 3 以地基为对象 的加固法 是灌浆加 固法 。灌浆加 固法主要是运用液压 、气压和 电 化 学 等 学 科 的基 本 原 理 ,把 某 些 能 固化 的浆 液 注 入 土 体 孔 隙 或 岩石裂隙 中,以这种方式将原来 比较松散 的土粒或者裂隙胶重 新形成一个整体 ,这是一种可 以显著 改善土 的物理学特性 以及 水理学特性 的加 固方式 。 二是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技术是一种针对软土 地基 的技术措施 ,主要是在房屋建筑物地基 的承载能力不足或 者 地 基 发 生 严 重 变 化 时 使 用 的 ,特 别 是 针 对 过 大 不 均 匀 沉 降 发 生时这种方法可 以发挥 明显作用 。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时,在 基础下设置旋喷砼 ,旋喷桩设置是很灵活的 ,有时候可直接设 置 在 基 础 下 ,有 时 候 也 选 择 在 基 础 边 缘 设 置 , 这 种 设 置 方 法 可 以使 基 础 部 分 搁 置 在 旋 喷 桩 上 。 3 结 语 综上所述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与加固是当今一个极其重要 的研究课题 。特别是,近年来我 国相继发生了几次破坏力较强 的地震灾害,给人 民的生命财产 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 们要在房 屋建筑 中强化抗 震设计 与加固 ,并不断 的总结经验 ,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最大 限度地 降低 因地震造成 的损失 。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95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徐高华摘要:为了稳定地立足于市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用户需求,强化建筑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以抗震功能为指导,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即使发生地质灾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
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希望相关的学者能有更深一步的研究,相信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则;措施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对建筑设计加以重视,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一、抗震性设计的目标目前主流的抗震性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和生命损失。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数据反映,设计者仅考虑建筑截面构件的抗震性,而忽视建筑整体的性能抗震性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越来越强调建筑物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地震影响下,依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功能,并将维护费用降到最低。
因此,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运而生。
二、建筑抗震设计原则要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从建筑结构特点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循有关的抗震设计要求,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有几点受到普遍认可的抗震设计原则,分别是:首先,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满足行业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发挥监督作用。
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所有部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其次,目前常用的抗震技术较多,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人员在确定抗震技术时,要保障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贴合建筑设计要求,适用于本工程。
做好前期准备,地质考察工作要落实到位。
结合工程施工地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抗震技术。
最后,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两者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工作人员要对这些矛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融合性,以免在后续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浅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
年颁 布建筑防震标准《 建筑基准法 》 。现今 , 日 本 的法律规定 ,
高层建筑必须 能够抵抗 里 氏 7级 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 工程 的实施 ,除了提交设计 、施工 图纸等文件外 ,还 必须提 交建筑抗震报告 书。法律还规定 ,只有一级建筑 师以上的人
才能 有资格 编制抗震 报告 书。我 国虽 然也在 1 9 7 4 年就颁 布 了第一个抗震设计 规范 ,并在之后 的时 间进行修 订 ,但是并 没有得 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尽管 近年来 ,我国法律越来越 规范 ,但是 ,在建 筑抗震的标准制定和实施方 面仍然存在许
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赵 玉柱
( 本 溪 市金 鼎建 筑设 计 研 究 院 ,辽 宁 本溪 1 1 7 0 0 0)
【 摘
要】 近几年,我国多次发生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地震中大量房屋
的倒 塌 ,是造成人 员伤亡 的元 凶。 因此 ,提 高建筑的抗震 性能意 义重 大 ,- . s j - ; . z ; k 根本上 减 少强烈等级地震 发生时带来 的 巨大 威胁 。文章主要从法律 、选址、设计 、施 工四个方 面具体 阐述有 效提 高建筑抗 震性 能的措施 。 【 关键词 】 建 筑结构 ;抗震 ;法律 ;选址 ;设计 ; 施 工
我 国处 于 多 个 地 震 带上 ,是 个 地 震 频 发 的 国家 。 而且 大 部分 属于构造地震 ,是 由于地下 深处 岩层破裂 、错动所形成 的地震 。此类发生在大陆 的地震 的最 大威胁来 自于建筑物倒 塌 所带 来 的人员 伤亡 。据统计 ,1 9 7 6年 的唐 山大地震 造成 的死 亡人 数有 2 4 . 2万 余人 ,重伤 1 6 . 4万余人 ; 2 0 0 8年 的汶 川大 地震共造 成 6 9 2 2 7人死亡 ,3 7 4 6 4 3人受伤 ,1 7 9 2 3 人失 踪 。庞 大的数字后面 暗示着建筑 物抗 震能力 的低下 。提高建 筑结构 的抗震性能 ,才能在 灾难 来临的时候减少不必要 的人 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保证人 民的生命 安全。 以下从 四个方 面 具体分析 如何 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 以法律 为保 障 ,认真贯彻建房标准 日本 是世界 上地震发 生率最 高的 国家 ,但是 ,在 日本 , 地震带来 的灾难最 主要 来 自于次生灾害 ,由于房屋倒 塌而产 生的人 员伤亡 比例很 低。在 1 9 2 3年关东 大地震 之后 , 日本 就制定法律 ,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标准 ,并于 1 9 9 5
浅谈工程抗震设计及必要措施
信息系统工程 l 0 0多 层 建 筑钢 结 构 抗 震 设计 等 ,多种 设 计 相互 配合 从 而达 到减 小地 震 带来 的损 失危 害 的作 用 。 栋 建筑抗 震性 能的好 坏, 要靠 三 方面 的质量 : 质 量. 料 设计 材 质量和 施工质 量。 设计 靠施 工来体 现, 料通过 施工发挥 其作用 . 材 整 栋建筑 抗 震性能 的好坏 , 工质量 是关键 。 它直接 关系到 结构 各部 施 件 的强度和 各部件 间 的连接 整体性 , 也关 系到建筑 物 在地 震袭 从而 击下 的命运。 根 据 抗 震 设计 要 求 实 行 建筑 计 划 是 一个 必 要 的前 提 ,但 是 按 照设 计 标准 进行 施 工 也 是 一个 不 可 或缺 的环 节 ,在 建 筑 施 工 中 实施 有 效 的监 管 ,可 以 加 大房 屋 的 安 全性 。 但 是在 现 实 情 况 下这 种 情 况却 不能 更 好 的 实施 ,开 发 商很 容 易 在 利 益 的驱 使 下 刻意 减 少 钢筋 数量 ,甚 至 使用 劣 质 钢筋 以次 充 好 等 ,大 大 降 低 房 屋 的抗 震性 。 有 专 家 分析 表 示 ,提 高房 屋 抗 震 等 级可 能 造成 房 屋 建 筑成 本增 加 ,但 这一 点 增 加 比 起我 国 目前房 地 产 业 的利 润 而 言 ,仍 然是 “ 牛一 毛 ” ,不会 给房价 造成 上 行压 力。 九 由此 可见 ,建 筑 抗 震标 准 的实 施缺 乏的 是行 之有 效 的监 督 体 制 。 建筑 质 量 是 牵 涉 每 个人 生 命 安危 的大 事 ,规划 师、 建筑 师 、政 府 官 员 、开 发 商 … …每 一 个环 节 都 应 该严 格 把 关 。如 果 让 这 些标准 和监 督流 于 形式 ,付 出生 命 的代 价就过 于 惨痛 。 有 效 的 实施 工 程 抗 震 设计 标准 ,加 大 在 施工 过 程 中监 管力 度 ,在 设计 上 多多 实 施 有效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 ,对 国家 公 民 的人 身安 全 会 大 大 的提 高 ,可 以大 大减 少 国 家的 财 产 损失 ,对 国 家 人 民都 是有 利无 害 的 ,国家 也应 该 多多 支持 。 . 1
抗震建筑技术措施
抗震建筑技术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抗震建筑技术措施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抗震建筑技术措施,包括抗震设计、结构强化和减震技术。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物在设计阶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首先,建筑师需要根据所处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和设计要求,确定建筑物的设计参数。
其次,应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桁架结构。
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刚性,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剪力墙结构可以有效抵抗地震作用,并分散地震引起的力量。
桁架结构则可以提供深厚的抗震性能。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合理考虑构件尺寸、支撑布置、梁柱配筋等因素,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结构强化在已有建筑物中,结构强化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
它包括对现有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结构强化方法有增加梁柱截面尺寸、增加构件配筋、加装剪力墙以及使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进行包裹加固。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在地震发生时减少结构变形和破坏。
三、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小地震引起的动力响应,减少建筑物破坏的技术措施。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基础减震、隔震和阻尼器的应用。
基础减震是一种将弹性垫层或减震墩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上,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隔震体,在地震时减小建筑物的水平加速度,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设备不受破坏。
阻尼器则是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元件,消散地震引起的能量,减少结构的震动。
总结:抗震建筑技术措施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设计、结构强化和减震技术是常用的抗震建筑技术措施。
抗震设计通过确定建筑物的设计参数和结构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结构强化通过对现有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减震技术通过采用基础减震、隔震和阻尼器等方式,减小地震引起的动力响应,减少建筑物的破坏。
浅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及加固措施
行构造上的处理. 以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 。 被动控制 已成为 目前应用开发 的热 点. 多被 动控 制技术 已经 日趋 成熟 已在 许 并 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被动控制 从控制机理上可分为基础隔震
和耗能减震两大类。
211 基 础 隔 震 . .
送 入计算 机内.计算机根据给 定的算法给 出应施加 的力 的大小,
1 引 言
我 国地 域广阔地震灾害较多. 结构抗震性能 的要求 也较 对 高。在抗 震加 固方 面。 统的结构加 固改造是通过增强结构 自身 传 的强度和刚度来达到 目的的 改造后 的房屋普遍存在着上 刚下 柔、 头重脚轻等 不利 于抗 震的因素 。现在。 国内外许多 从事抗 震 研究的工作者已把 目标转 向采用减震控制技术作为结构抗震加 固改造的新方法 1 . 并进行 了系列 的研究工作. 为加 固改造技 术 开辟 了新的、 更为有效的途径。人们对建筑物 的安全性 、 适用 性 和耐久性 的要求不 断增 强。越来越多的新型体系随之发展起来, 同甘共苦时.对 已有结构的维护和补强加 固也 引起 了工程 界的
尼器 。在风荷载和小震作用下. 些耗 能元件与阻尼器处 于弹性 这 状态。 使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 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在 强震 作用 下. 能元 件或 阻尼器 首先进入 非弹性状态。 耗 产生较大 的阻尼, 大量 消耗 入结构 的地 震能量。 使主体结构 的动力反应减 小。 避免进入 明显的非弹性状态 . 而保护主体结 构在 强震 中免 从
结构 的安全. 它具有 以下优点:
() 1 安全 依靠耗能装置大量耗散地震能量, 达到保护主体 结
构 的 目的 。
() 2 经济 、 采取“ 柔性 耗能 ” 的概念可减 少剪力墙数量 、 小 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
震级与烈度虽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不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而言,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各地历史统计规律以及地震研究成果的相关数据规定不同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
一般建筑物使用年限是50年,其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维持功效年限也是50年。
一、房屋的抗震等级以及设计要求
(一)震级的划分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
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为巨大地震。
(二)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
个抗震设防类别。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二、房屋结构形式及其抗震性能
(一)钢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由于人类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对高层、大跨度建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而钢结构本身具备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独特优点,因此对高层、大跨度,尤其是超高层、超大跨度,采用钢结构更是非常理想。
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结构采用的都是钢结构。
由于钢材料的匀质性、强韧性,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
(二)框架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
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框架结构建筑的优点是抗震性能好,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房屋的结构可以随客户的意愿而改变,大开间建筑均采用此结构。
(三)砖混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主要指房屋主要承重结构为砖砌墙体。
楼板、过梁、楼梯、阳台、挑檐等构件由钢筋混凝土浇制(或预制)建造的房屋。
砖的抗压性强,但韧性差,一遇到6、7度地震破坏就会局部开裂和散落,8度时裂缝会更大,稳定性差的会倒塌。
但施工质量好,砖的形状规则,砂浆
强度高,灰缝均匀,这类房屋只有在10度时才会被严重破坏或倒塌。
通常这种结构房屋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构件有:跨度大的横梁、楼梯间墙体和开有较大洞口的墙体等。
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好于砖砌体结构,砖混结构在唐山地震经历了考验,受灾小很多,其抗震性能比起上述两者相对弱一些。
(四)砖木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砖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是由砖和木两种材料制成的,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砖木结构是平层(1~3层)。
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
但其稳定性较差,6、7度地震时极易倒塌。
三、目前防震和抗震的问题和措施
(一)防震和抗震存在问题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结构的平面布置;一个结构单元内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底框砖房超高超层;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结构的竖向布置;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结构其他问题;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防震缝设置;墙体局部尺寸限值;同一结构单元基础形式不同;基础的埋置深度;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
(二)现代防震和抗震具体措施
1.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
2.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Ⅰ
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
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
3.“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
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
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框支层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楼板的配筋率等都有特别要求,设计时务必给予满足。
4.设置抗震缝时即出现“抗撞墙”,什么情况下需设置抗撞墙,如何合理设置,均应按规定实施。
5.应注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6.扁梁楼盖的抗震性能并不优于传统梁板结构,因此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
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
7.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
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
8.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的配筋率、楼层的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
此外,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