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术论文:我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变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二、秦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
(一)秦代的政体:三公九卿制 三公衙门: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太尉府 (二)秦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 御史府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御史府的主要职掌: 1.受理公卿、百官和吏民对皇帝和中央政府 的上书。 2.负责对大小官员的监督和考察。 3.掌管版籍、地图等重要档案和律法档案。 4.受命代皇帝巡视各郡县,并监理郡务。 5.受命处理皇帝交办的特殊事宜。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第二类:参谋性质的秘书官
1.博士——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备皇帝咨询, 是皇帝的专职谋士。 2.给事中——立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 事。 3.侍中——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近 臣。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四)中央各府衙、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 1.中央政府府衙秘书: 长史——协助主官处理公务,府衙秘书长 主簿——具体掌管府中的秘书业务。 2.地方政府秘书: 郡丞——兼管秘书工作 主簿——典领文书和处理日常事务。 记室令史——负责文书起草、保管、收发。 县丞——兼管秘书工作 书史——专掌文书起草、缮写和档案收藏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2.各类史官的作用比较 贞卜史官和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 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和记事史官则 偏重于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 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人员最为相近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3.商代史官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很高,商代文化以神为本,因 此神职史官的地位高于人事史官;商代 史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 其活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秘书之友》年第期2008337古代秘书李章程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国家开端的夏、商、周,从乱悠悠的春秋战国到封建大一统的秦汉,从初创科举的隋唐到封建盛世的明清,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经历了从发轫到初步形成、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这一发展历程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任何国家、社会管理制度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在继承和发展中扬弃的。
“秘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叙传》:“博学有俊材……与刘向校秘书。
”这里的“秘书”指宫禁里的藏书。
之后出现的与“秘书”有关的名称或职务如秘书寺、秘书省、秘书郎、秘书监、秘书丞等,均具有收藏图籍的官署或掌管书籍的官员的双重含义。
此前,从事秘书工作的并无“秘书”职务;之后,有“秘书”官职的却并不做秘书工作。
其间,“秘书”一词经历了从无名到物名再到官名的演进。
原始社会的秘书人员有三种:一是管理者,二是经验丰富的长老,三是承办专门活动的人员(秩宗、纳言)。
随后具代表性的有夏之遒人、史官,商之巫、史,周之太史、春秋战国之史官等,虽无秘书之名却有秘书之实。
春秋时期的秘书工作较之早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原始社会末期秘书人员和社会组织管理者合而为一的状况,出现了专职秘书工作队伍。
二是秘书人员的知识化。
知识化是这一时期秘书人员的一个显著特点。
另外,秘书人员和秘书业务的层次、职能也更加健全。
汉时,出现了“秘书”词条和“秘书”职官。
汉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秘书”一、秘书人员和秘书业务命名朝廷官职。
它虽仅指朝廷中掌管图书和机密文书这一类官职,含义与今日秘书之解不一样,但无疑已是一大进步。
这一时期的秘书人员有御史大夫、郎官、博士、尚书、主簿等。
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的秘书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秘书机构和职官与中央权力机构联系紧密,扮演着过渡角色,起着过渡作用。
二是秘书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比较齐全、系统,分工比较明确。
中国秘书简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6
二、 皇宫秘书机构 三省的分工, 门下省属审议机关, 尚书省是 行政执行机关, 中书省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 机关。三省之间的关系是“ 中书出令, 门下审议 , 尚书执行” 。“ 中书出令” 主要是说中书省根 据皇帝的旨意起草的政令要经过门下省审议, 最 后由皇帝亲自批准, 才能成为国家的法令, 然后 交尚书省执行。
21
二、 档案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绵、 社会动荡, 公元 1 9 0年, 董卓迁都长安, 焚烧都城洛阳, 两 汉积累起来的大量档案大多被焚毁, 给魏晋南北 朝的档案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古代流传下 来的乐谱亡于此时, 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 事。西晋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晋室南渡以及此 后接连不断的动乱, 都给档案工作造成极大破坏 , 致使档案大量流失。
8
三、 地方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官制主要是州、 郡、 县三 级制中均有其自身的秘书机构和岗位, 地方官府 秘书人员的构成,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 史、 治中从事、 主簿、 参军、 记室令史等秘书工 作领导者, 另一类是书吏、 书佐等秘书工作的具 体执行者。
9
三、 地方秘书机构 地方政府中, 除了上述秘书机构与岗位, 还 有沿袭旧制兼管秘书工作的郡丞、 县丞, 还有主 记室、 功曹史、 记事史、 五官掾、 文学掾等秘书 岗位, 且大多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据《 晋书· 职 宫志》 记载: 两晋州府中常置内吏8人, 郡府置 内吏1 0人, 县衙置内吏1 2人, 这些人大多从 事日常事务工作和文书办理工作, 也属秘书人员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本章知识要点 基本点: “ 三省” 机构及职官的设置; “ 寒门掌机要” 现象; 公文文体、 公文写作、 文书制度; 谱牒文书。 重点: “ 寒门掌机要” 现象产生的历史背 景、 公文手笔 难点: “ 三省” 机构的职责。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一、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嬗变怪圈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
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
西周初年,政务目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组织典礼,宣布政令等事宜,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辅助机构。
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
东周时期,由于诸侯国崛起,王室衰落,难以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太史寮的地位、作用与卿史寮一样不那么明显了。
秦朝攻灭六国,一匡天下后,秦始皇设立起丞相府,作为协助自己处理繁复的日常政务的辅助机构。
凡朝廷百司和地方郡县上呈朝廷的公文,一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呈皇帝回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布各官署执行。
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事无大小,一决于己。
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小,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汉承秦制,起初也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
此时的丞相府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机构开始扩大,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大量增加,最多时达360多人;其职权也扩大,凡选用、罢黜百官,执行诛罚,郡国的上计、考课,都可以处理,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丞相也演化为手握重柄的秉政大臣。
这就和君主独裁的政体发生了冲突。
于是,自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制、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使职权已膨胀的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
同时,汉武帝又起用原先为皇帝收发章奏、保管档案、传达首令的亲信秘书小吏尚书,组成小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以协助他处理文书等事务,官署设于皇宫内,属皇帝的近侍机构“中朝”系统,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
尚书署逐渐发展,其职掌从起初的收发奏章,发展为允许可以诉读奏章,进而又允许了可以初步裁决奏章。
秘书学论文:浅析明代中央秘书制度及其时代意义(DOC)

浅析明代中央秘书制度及其时代意义摘要:明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明代的中央秘书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中央秘书的选拔、机构设置、工作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关键词:明代中央秘书秘书制度我国秘书工作和秘书机构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秘书工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最初的秘书工作只是承担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随着国家的产生,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处理国事,而设立了专门的中央秘书机构。
到了明代,中央秘书工作发展日益成熟,中央秘书机构不但种类多,分工细,并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秘书工作机制。
明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明代的中央秘书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一、明代中央秘书的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普遍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秘书人员,地方政府中的秘书由贡士、进士充任;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则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
这从整体上提高了秘书的素质,有助于提高秘书工作的质量。
同时选拔秘书人员还注重其实际业务能力,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使所选的秘书人员到任即能熟练从事本职工作。
以考试选拔官员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1,完备于宋、元而鼎盛于明代。
明代科举继续循着进一步体现客观公正精神方向发展,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考试制度来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公正。
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的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
客观标准的考试可以实现秘书人员的择优录用。
所谓“观政进士”,是指进士在中试之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配到中央一些行政、军事机关去观察政治、军事事务,熟悉情况,一段时间之后,方实授官职。
“观政进士”的创设是朱元璋对前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的改革措施。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规律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规律一、皇权周期性的由强转弱封建社会中,皇帝通过颁布诏书,下达口谕来指挥国事。
凡开国帝王、中兴之主或有为之君,无不力求强化皇权,事无大小,都须经自己过目,由自己批阅裁定。
如秦始皇严令各级地方政府凡事都须层层上报,规定该行文的事项极为繁琐,《秦律十八种·田律》中明令,凡下了及时雨、谷物抽穗及遇旱、涝、虫灾等事都得行文上报,以致“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他每天亲自批阅的简牍奏章就重达120斤。
又如精明强干的明成祖曾斥责秘书机构通政司自行将认为不重要的事不上报,语重心长地对秘书官员说:“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
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
”明令通政司“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于所受不厌倦也”(《明史·成祖本纪》),以此牢牢控制政权。
这种时期,皇权都很强。
但是,如此一来,朝廷公文骤增。
如西汉武帝时,仅刑事文书就“盈于几阁,典者不能偏睹”(《汉书·刑法志》),公文堆满房间,连刑事吏员们也来不及阅读,大量积压。
又如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自己以皇帝兼行宰相职权,直接指挥六部,处理国事,导致面临的事务千头万绪,他除了每天设早朝处理外,又增设午朝,仍忙不过来。
他试图事事过问,件件公文由自己批阅,无论从个人精力、能力、时间上而言,客观上都不可能。
为此,朱元璋设立起内阁、六科、通政司等众多的秘书机构,来协助自己处理公文。
起初,这些帝王只是将大量文书交给秘书机构初阅,分别其轻重缓急,将重要的、急迫的公文筛选出来,呈送皇帝批答。
重要的、急迫的公文的增多,又迫使皇帝授权秘书官员对之提出初步意见,如明代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
后来,又发展为由秘书官吏代拟批答,经皇帝过目,以皇帝的名义颁发。
如南朝齐、梁时期的中书舍人,几乎包揽了皇帝诏命的拟制、章奏的批答。
这样,皇帝客观上将决策权一步步授与秘书机构,自己通过公文指挥国事的作用相对减弱,逐渐成为一具尊贵而神圣的偶像,政令都由权臣控制的秘书机构拟制,加盖皇帝的玉玺下颁。
20《中国秘书史》 (3)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三)简牍文书 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 或木片上的文书,是先秦 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形式。
(四)缣帛文书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便于收藏、阅读、运转, 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 高,故难以普及。只是简 牍文书的辅助品。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二、文书工作的初步规则 (一)文书运转有了初步程序 (二)根据文书运行方向分类 (三)拟文有了规定程序 (四)用印制度 (五)公文传递制度
甲骨文书、金文文书、 简牍文书、缣帛文书 (一)甲骨文书
甲骨文书是迄今发现的最 早的官方文书实物,广泛 应用于商朝后期,西周的 甲骨文书绝大部分是贞卜 文书,后被简牍文书和金 文文书逐渐替代。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二)金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
西周的金文文书有以下几 个特点:内容广泛,记述 详细,真实可信,数量众
多,最为盛行。
的加入,更新、扩大了秘书队伍。 因此,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
第一节 秘书机构
第一节 秘书机构
一、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 (一)太史寮
1.太史寮成形的社会背景 2.太史寮的“五史”
卿史寮
宰
左史 右史
承
太史寮
太史 小史 内史 外史 御史
女史
典瑞 掌节
(二)王宫秘书 二、信访机构诞生
第二节 秘书官吏
第二节 秘书官吏
一、史官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分工: 1.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分别承担各种工作 2.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承担内容各不相同的业务
第二节 秘书官吏
层次: 1.根据国家机构间的从属关系,秘书分成王宫、朝廷、诸侯
国等不同的群体层次,上级机构的秘书一般比下级机构的 秘书地位重要、作用要大 2.同一部门的秘书层次增多,如太史为太史寮的长官,小史 为其助手,御史地位最低微,内史、外史介于其间。这种 层次的增多,使秘书出现了等级,高级秘书有权议政,辅 助决策,低级秘书却无此权力,仅负责具体事务
明、清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

《明、清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秘书史系列论文之七(2007-01-05 23:23:14)转载分类:秘书学论文从内阁六科制的确立到书吏之害形成——明、清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杨树森(原载《秘书工作》2005年第12期)摘要:明代皇帝集皇权、相权于一身,设立庞大的秘书机构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史称“内阁六科制”。
明清内阁实为皇帝的秘书处,而迥异于西方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中央政府“内阁”;六科是专门协助皇帝处理六部事务的秘书机构。
明中期以后,宦官秘书成为一股强大政治势力,形成了历史上最黑暗的“阉党之乱”。
清代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是一个精干高效的秘书机构,后来成为皇帝亲信的机要秘书处。
清代地方官衙中书吏上下勾结,作弊枉法,挟制主官,历史上称为“书吏之害”,与之伴生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则是幕僚的盛行。
关键词:秘书史内阁军机处书吏之害幕僚一、明代的内阁六科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沿袭元制,由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
为巩固皇权,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由皇帝自任宰相,吏、户、兵、礼、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为适应这种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的体制,必须设立庞大的秘书机构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因此明代的秘书机构体制与前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史称“内阁六科制”。
1.内阁的秘书职能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宫内设文渊阁,从翰林学士中选择可信者入阁备顾问,“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此为内阁之始。
内阁正式建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是年永乐皇帝占领南京,“开内阁于东门角内”,以解缙等7人组成内阁。
京都迁至北京后,内阁设在今故宫午门内东南角办公。
凡入内阁者,成为内阁大学士,其官品并不高(正五品)。
内阁之职掌,大致是参预机务,充当顾问,出纳帝命,收阅奏章,起草诏诰谕敕,典藏御笔文书、档案、图书以及一切文书记录整理等。
到仁宗以后,内阁之权始扩大,宣宗宣德年间,内阁始增加票拟(即在奏章上写上初步处理意见,类似近日之“拟办”)和面议大事之权。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秘书秘书制度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也存在了几千年,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着。
迄今为止,我国秘书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秘书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赖”性,对部分制度做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做了发展。
①就这样,我国秘书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现在有关现代社会的秘书的定义尚存众多争议,我较倾向于陈合宜教授的观点,即“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②然而,古代的秘书又与现代的秘书工作又有所不同。
经过综合分析,古代的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历代公文文体、信访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因此,秘书制度的演变对于现代了解秘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③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
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 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④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⑤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秘书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秘书制度的演变》——秘书史系列论文之六(2007-01-04 23:43:03)转载分类:秘书学论文从三省制盛衰兴废到翰林院独掌机要——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秘书制度的演变杨树森(原载《秘书工作》2005年第11期)摘要:魏晋南北朝的官制由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完成了向“三省六部制”的过渡。
三省之间的关系是“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其中中书省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机关,这种制度延续到宋代。
唐中期开始设立的翰林院后来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取代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辽、金、元代的翰林院则独掌了朝廷机要。
唐宋还出现了匦使院、鼓院、检院等专门的信访部门。
唐、宋地方政权中出现了判官、孔目等新的秘书职务和押司、贴司等低级秘书吏员。
辽、金、元三代州以上官署中设有专门从事公文翻译的秘书职务——译史。
关键词:秘书史三省制翰林院匦使院一、“霸府”现象和“三省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都是由手握军权的权臣建立的。
他们在正式取得皇位前,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实权机构为“霸府”。
公元216年曹操设置的“秘书令”本为魏王府内的幕僚职务,4年以后曹丕废汉建魏称帝,旋即以其府中的幕僚组成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使王府的私人秘书一夜之间成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首领。
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代一再重演。
到隋朝建立时,随着“霸府”在历史上消失,后代再没有出现过。
魏晋南北朝的官制,上承两汉,下开隋唐,是由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形式。
汉武帝开始,尚书和尚书台地位日渐重要,魏晋以后,尚书台(南朝梁改称尚书省)从皇宫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行政机关。
尚书台(省)由内廷的机要文书机构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了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从魏晋开始,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皇帝又用亲近侍从参与审议。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作者:王健英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中共中央机关工作部门的发展,中央秘书工作和秘书部门也随之设立与发展。
理清其组织发展演变过程,便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加强中央秘书工作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秘书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中共中央;秘书工作部门;历史演变[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09-0390多年来中共中央机关秘书工作和秘书部门经过多次组织调整变动,逐渐发展充实健全,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部门和得力助手。
理清其组织发展演变过程,便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加强中央秘书工作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秘书工作的效能。
党的一大至二大期间,由于当时全党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只有五六个,只选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执委会,并未设立秘书职务。
中央书记(二大后称委员长)陈独秀自己写文章、写通信、写通知,同共产国际、其他委员、地方组织、其他党派联络。
其他委员按分工协助陈独秀,均是自己动手写文章、通知,起草决议,作记录等。
(一)最早设立的中共中央秘书。
1923年6月,全国党员发展到420人,有五个区委一个地执委,数十个特支、支部。
中央领导工作日益繁忙,主要领导人急需减少事务性工作,以便集中精力加强政治和组织领导。
为此,党的三大制定了《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其中规定“中央局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行使职权,由执行委员会选出委员长、秘书及会计三人,其职务如下:……秘书负责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
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
“执行委员会之一切会议,须由委员长与秘书召集之。
”[1]从此,中共中央机关设立了常设的、固定的中央经常领导机关——中央局。
但仅是领导人职务分工,并未设立工作部门。
党的三大选举陈独秀任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罗章龙任会计。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_秘书基础_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秘书职位是与领导岗位相伴生的,有了领导才有秘书的存在,你知道秘书的发展历史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秘书职位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1、起源:炎黄殷商前提:A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B 文字书面信息的使用2、各朝具体情况原始社会后期:皇帝设“六相”,以仓颉为史官;尧舜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特点: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夏商周:我国秘书工作正式确立夏朝建立,制度完善,秘书产生,太史令、左右史、秩宗殷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西周:史巫分家,史官任秘书工作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特点: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秦汉:秦:御史大夫相当于眼下的秘书长汉: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特点: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汉魏:曹操改秘书为秘书令两晋: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特点: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隋唐:隋: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唐: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唐玄宗:翰林学士,内相,学士型秘书军队:秘书官,参军地方:参事,主簿,书吏特点:要求高,科举,书法,文理判事,口才,外貌宋元:宋: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枢密院元: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特点:a机构更繁杂,分工细密b军政分立,秘书工作分为枢密院,中书省c严格考选制度明清:明:内阁,六科,通政司,六书房,后期有司礼监清: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地方:师爷特点: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1、清末:纯粹以“秘书”二字命名秘书工作2、辛亥:承政厅、秘书长、政府文秘3、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秘书工作,明文规定职责,加强文书工作4、新中国:适合社会主义的工作组织组织制度,秘书长、办公厅主任5、当代:公务秘书,私人秘书外国古代英:处理国王通信,处理机密的高官日:秘书是官职,中央政府一级的部长助理俄、法:秘密的文字材料近现代美:1、政府秘书、行政、法律、公司、经理、专业、技术、医学、教育、财经、通信、首席文字处理员、文字处理员2、秘书机构:白宫办公厅、国务院、对外秘书服务处、联合国秘书处3、秘书教育与考试,特许职业秘书考试4、社会、专业、智能化英:1秘书机构:内阁办公厅,内阁秘书处,内阁常务秘书,下院事物处、下议院长办事处2、职级种类:(政府、私人、公司)行政-执行-文书、办事员-助理3考试日:日本型秘书、欧美型秘书;公务-事务-外事-企业-私人级别:见习-初-中-高宫内厅-内阁官方-本府-大臣官房交谈机构官职化1.中国秘书官职化时代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探析

恨之声。
显然赵仁恕使用的这种木驴是用来刑讯犯人的,而赵仁恕所刑讯的犯人是男是女,没有明说。
综上所述,不管木驴是作为攻城用具、水车、还是用做刑具,使用者多是男性。
作为刑具的用法是把男犯抬上木驴,用铁钉将其四肢钉在木驴的四条腿上,然后送至刑场凌迟处死。
看来木驴的用处不过是把犯人的四肢固定住而防其脱逃或有人劫法场,而且也只是对于凌迟处死的犯人才使用。
这种作为刑具的木驴是什么形状,高度宽度如何已不可考,但可以确知的是,它一定没有攻城用的木驴那么高大宽大。
至于把木驴当作专用于女性犯人的刑具的说法,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只有在小说里(如《水浒传》里处决王婆一节)有描写。
究竟历史上有无这种让女性“骑木驴”的刑法,而木驴又是如何骑的,只能存疑。
本人认为,古代的刑法虽然残酷,但对于女性还是有照顾的:“手杻亦以干木为之,死罪重囚用,轻罪及妇人不用。
”[11]“杻长一尺六寸厚一寸,以干木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妇人犯死罪者不用。
”[12]“犯妇有孕亦不得用拶指,违者降一级调用。
该管上司不查实具报者罚俸一年。
”[3]25卷由此可见木驴这种用极其残酷的器械致死女性的刑具,不大有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1]戴侗.六书故(卷十四).[2]贺复徵.文章辩体汇选(卷一百十四).[3]张廷玉,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光绪十二年撰.[4]允禄.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八).[5]汉孔氏撰,唐陆德明,孔颖达疏.尚书注疏.[6]《毛诗注疏》卷二十五,召旻篇.[7]周祈.名義考,明万历十二年(1584).[8]褚人耯.坚瓠续集(卷四).柏香书屋校印,P8.[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乙)[M].大化书局,1979.[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九).[11]三泰,徐本,等.大清律例(卷二“杻”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12]李东阳,等.明会典(卷一百四十五)“,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作者简介:刘振峰,吉林大学副教授.英子,吉林大学副教授.秘书工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早在商就产生了专职秘书史官,商末建立起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
我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发展概略

我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发展概略作者:李晓亚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秘书,在现代已成为国家或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岗位,并打破了以往多对一的格局,实现了一对一的转变。
简单点说,它的职能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分工也日臻完善,同时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它脱离了庞大机构群的限制,独自成型。
关键词:起源;矛盾;变革改制;效率绪论我国传统的秘书机构虽然名称、数量不一样,实际地位和作用也有差异,但无论如何变化,它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就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的辅助机构,仅凭这一点,它就有着其他机构极尽艳羡的资本。
一、产生的源流商周以前,我国秘书机构就已经出现,但囿于资料的限制,具体设置尚未可知。
商朝末年,中央秘书机构已具雏形,称为太史寮,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
当时,它的结构尚很简单,仅为雏型。
西周初年,君主政务繁忙,太史寮被扩展,史官制度趋于完善,系统的设置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据《史通·史官建置》载,这些史官各有所职,大史掌国之久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到了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被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
东周末年,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中央职位如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各诸侯国内完善的运行机构。
二、封建社会的秘书机构秦统一六国之后,确立了封建大一统的地位,我国官僚制度正式进入崭新的阶段。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总领朝廷议事、上奏,收阅全国各地计书和公文,颁发皇帝诏令,并保管国家重要档案等。
丞相虽位极人臣,但只不过是皇帝的总参谋和高级顾问而已。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兼管理国家重要图书档案的搜藏工作,其下有专职文书起草、送阅的“尚书”;引见百官、传达王命的“谒者令”;掌管皇帝玉玺的“主玺令史”等秘书官。
汉承秦制,沿用了丞相管理责任制,但随着国家的日渐繁荣,相权严重阻碍了君权的独大。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完颜绍元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就其从发生到形成、从辟举到任命、从公器到私聘的嬗变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汉“文法吏”机关当家第一阶段是秦至西汉时期。
当时,现代人所理解的首长秘书专业,如撰拟文稿,保管档案,汇总情况,乃至与闻机要等,还没有从一般的文牍事务中分离出来。
可以说,凡在各级政府机关供职的令史,即后来统称为文吏或书吏的一般办事员,都有执行秘书业务的可能。
由于当官的多由军功和勋贵出身,略输文采,所以行政作业“皆成于令史”。
后人点评秦汉政治,多谓其实是“文法吏”在各级机关当家,正可借这个视角观察。
总之,这一时期的秘书没有形成专职,地位普遍不高,甚至笼统地称为“椽史”也可以。
第二阶段是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是太傅、太尉等中央高级部门内,大都设置了专司文案秘书职能的“记室”,并以“记室令史”为专门职称,其工作性质就是“掌上章奏报”。
汉和帝初年,车骑将军窦宪仰慕傅毅的文才,聘请他任“主记室”,这个“主记室”可以解读为首席秘书或秘书室主任。
又《三国志》称,曹操任司空,以陈琳、阮踽管记室,军国书檄大多出自这两个人的手笔。
整个两晋南北朝时代,上起诸王三公,下至州郡守尉,以及一切有权开府的军区司令或军分区司令,均置记室。
在县一级的基层政府中,也有记室设置,这个县政府秘书科里的成员,有主记室史、主记椽、主记、主记书佐、记室书佐等多种称谓。
可以说至汉末三国,从中央到基层,公府军政各级机关,秘书职能已经从一般的文书业务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了编制和职称制度。
凡首席秘书的官秩都随首长的级别浮动,如三国魏的三公为一品官,像陈琳这种司空府记室就是七品,相当于一个二等县的县令。
《后汉书·舆服志》载“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出行仪仗,前有“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即警卫队长、公安局长等三人武装开道,然后一概是“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就是办公室主任和首席或主任秘书各乘一车相随。
远古中国秘书工作的源起与嬗替

秘书工作发展的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探讨秘书工作源起,如同追溯中华文明的发端一样,都离不开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对待古代中国秘书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要采取科学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古代中国的秘书流变,既要反对完全照搬西方的现代秘书理论,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秘书工作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认为古代中国的秘书工作毫无瑕疵的历史民粹主义。
秘书辅助工作是一种客观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后,就按其特有的规律运行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梳理远古中国秘书工作的源起与嬗替,既拓展了秘书史的研究深度,也夯实了秘书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探讨秘书起源的逻辑基础从表面看,秘书学是一门最不需要多少思想的学科,秘书从业者也不需要依托高深的理论就能展开工作。
事实并非如此。
秘书工作的发展规律有诸多涉及解释、选择、认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思想发挥着作用。
人类有着多重生活诉求,仅知晓的秘书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不是秘书学的全部。
我们需要探寻秘书学中的基本东西,构建起秘书学科研大厦的坚实基础。
今人对秘书的定义不约而同地指向参谋与撰写文书,这并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在梳理秘书工作的本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管理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现代意义的秘书,是管理机构运行的辅助者与领导决策的协助者。
秘书虽被定位为辅助者与协助者,但绝不能否定其在组织运行中的作用。
在秘书工作起源时,秘书与主官处于竞争、共存的关系,任何一方欲否定对方的角色价值,都将陷入权力困境。
主官否认秘书的价值,就会陷入独霸专断的窠臼;反之,秘书就会走入擅权的穷途。
古代中国盛世的出现,就是主官与秘书能互相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能够抛弃差异性而寻求共赢的结果。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秘书工作的产生源于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这是秘书出现的逻辑起点,是秘书工作出现时最基本的历史特征。
秘书工作的产生是远古时期人类先祖在解决生存困境中寻求合作而自发孕育的一种社会结果。
秘书学术论文:我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变

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
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
当时,它的结构尚很简单,仅为雏型。
西周初年,由于政务⽇繁,太史寮被扩展,臻于成熟,有了太史、⼩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书、处理⽂书、保管档案、调查研究、组织会议、典礼、宣布政令、联络接待、提供下情、接受咨询等事宜,成为中央政府的⼀个重要辅助机构。
到了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越来越⼤,被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
东周时期,由于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中央政府难以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太史寮的地位、作⽤才与卿史寮⼀样不那么明显了。
秦朝攻灭六国、⼀匡天下后,秦始皇设⽴丞相府,作为协助⾃⼰处理繁复的⽇常政务的辅助机构。
凡朝廷百司和地⽅郡县上呈朝廷的公⽂,⼀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呈皇帝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发各官署执⾏。
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权于⼀⾝,事⽆⼤⼩,⼀决于⼰。
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以协助皇帝处理⽇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丞相则相当于皇帝的⾸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
丞相府实为中国历第⼀个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秦亡后,西汉承袭秦制,起初也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
由于国家⾏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此时的丞相府机构开始扩⼤,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量增加,最多时达360多⼈;其职权也扩⼤,凡选⽤、罢黜百官,执⾏诛罚,郡国的上计、考课,都可以拍板处理,开始拥有相对独⽴的决策权。
丞相也演化为⼿握重权的秉政⼤⾂。
这就和君主*的政体发⽣了冲突。
于是,⾃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属政务系统,即将职权已膨胀的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
同时,汉武帝⼜起⽤原先为皇帝收发章奏、保管档案、传达旨令的亲信秘书⼩吏尚书,组成⼩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以协助他处理⽂书等事务,官署设于皇宫内,属皇帝的近侍机构“中朝”系统,取代了昔⽇丞相府的地位。
中国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发展规律探赜

中国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发展规律探赜作者简介:王月(1980-),女,湖北黄陂人,讲师,从事文学、秘书教学与研究。
【摘要】摘要:秘书及秘书机构是社会管理结构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流变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制度的日益健全、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生产门类的不断拓展、文字的出现、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的形成与结合等都对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共同构建了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探寻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流变规律,对于建立现代秘书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33)006【总页数】4【关键词】秘书;秘书机构;政治基础;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王月1,文广会1,李琳2(1.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陕西西安 710068;2.西安航空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77)秘书及秘书机构是社会管理结构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辅佐于它,为其处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务,秘书及秘书活动就顺应需要产生了。
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为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秘书及秘书活动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而产生的,是政治制度的内在需要。
奴隶制度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并以奴隶主为统治基础的政治制度。
私有制的发展和“家天下”思想的确立,使王位的世袭制度取代了禅让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引起诸侯实力的变化并导致了争霸战争的爆发,分封制崩溃。
秦统一六国,开启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是巩固中央统治的基础没变。
两汉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发展时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及地方控制,中央施行“监察制度”,地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时期还施行了“推恩令”“附益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
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
当时,它的结构尚很简单,仅为雏型。
西周初年,由于政务日繁,太史寮被扩展,臻于成熟,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文书、处理文书、保管档案、调查研究、组织会议、典礼、宣布政令、联络接待、提供下情、接受咨询等事宜,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辅助机构。
到了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被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
东周时期,由于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中央政府难以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太史寮的地位、作用才与卿史寮一样不那么明显了。
秦朝攻灭六国、一匡天下后,秦始皇设立丞相府,作为协助自己处理繁复的日常政务的辅助机构。
凡朝廷百司和地方郡县上呈朝廷的公文,一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呈皇帝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发各官署执行。
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事无大小,一决于己。
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小,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丞相则相当于皇帝的首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
丞相府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秦亡后,西汉承袭秦制,起初也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
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此时的丞相府机构开始扩大,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大量增加,最多时达360多人;其职权也扩大,凡选用、罢黜百官,执行诛罚,郡国的上计、考课,都可以拍板处理,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丞相也演化为手握重权的秉政大臣。
这就和君主独裁的政体发生了冲突。
于是,自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止、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属政务系统,即将职权已膨胀的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
同时,汉武帝又起用原先为皇帝收发章奏、保管档案、传达旨令的亲信秘书小吏尚书,组成小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以协助他处理文书等事务,官署设于皇宫内,属皇帝的近侍机构“中朝”系统,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
尚书署逐渐发展,其职掌从起初的收发奏章,发展为允许拆读奏章,《汉书·霍光传》记载:“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进而,又允许初步裁决奏章,《汉书·魏相传》记载:“诸上书者,皆为两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到了东汉,尚书署除了掌理奏章的收发、拆读、初步裁决、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皇命的传宣以外,还增加了选用、奖罚百官等权限,膨胀为无所不统的权力机构,被称为“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后汉书·李固传》)。
其机构也自尚书署扩展为尚书台,从最初的少数人员增加为分六曹,配备了大批官员。
为此,东汉末年,曹操又将尚书台转化为中央政务机构,另以自己的亲信幕僚为秘书令,下隶秘书左丞、右丞,负责收发、处理文书和拟制、颁发命令,以取代昔日的尚书台,组成新的中央秘书机构。
曹丕称帝建魏后,又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增设中书监—职,组建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成为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职权再度扩展、膨胀,从最初的“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发展为参与机密,处理政务,执掌21方面的事务,其人员也猛增,光抄录、誊写文书的书吏就有一二百名。
统治者为此分别增设了门下省、尚书省,以分散中书省之权,使三省各承担部分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使之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