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合集下载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作者:鲁彩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所有的30例患儿中,发病在10天内确诊的患儿有19例,其所占比例为63.33%,发病在10天之后确诊的患儿有11例,其所占的比例为36.67%,并发冠脉损害的患儿有15例,其中冠脉扩张的患儿有9例,冠脉瘤患儿有6例。

在患儿发病10天之内出现冠脉损伤的概率为26.32%,在患儿发病的10天后出现冠脉损伤的概率大约为90.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川崎病;诊断;治疗效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8-02川崎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的病发原因为儿童全身血管病变。

此病属于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小儿川崎病主要侵入患儿全身的大中动脉,主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而导致患儿出现猝死的症状。

近些年来,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国内外都对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了足够的重视[2-3]。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回顾性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1.3)岁。

患儿发病在10天内确诊的患者有19例,发病在10天之后确诊的患儿有11例。

并发冠脉损害的患儿有15例,其中冠脉扩张的患儿有9例,冠脉瘤患儿有6例。

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结合膜充血、口唇改变、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等等。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好转,2组ES S 评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讨论现有资料证实,自由基在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是通过和缺血缺氧脑损害级联反应机制中的兴奋性氨基酸、钙超载等彼此重叠、相互联系的作用使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蛋白质、DNA 、RNA 损害最终形成炎症、凋亡等病理过程而实现[2]。

可能的机制有:①直接攻击细胞膜的脂类、糖、蛋白质和细胞内的核酸,使细胞坏死;②通过促凋亡基因caspase-3导致细胞凋亡[3];③有文献报道NF-κB 机制参与了自由基的损害[4]。

丙二醛(MDA )是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形成的脂质过氧化物,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对MDA 的检测可反映出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和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损伤程度。

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古方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静脉给药可以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

有开窍醒脑、化痰通瘀、清解毒邪之功效。

动物实验表明醒脑静能显著降低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 DA 含量,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醒脑静的使用可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MD A 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在14d 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说明醒脑静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多产生的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及再灌注的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醒脑静还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其脑保护作用:①抑制病理性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如抑制脑内肿瘤坏死因子(TNF )、白介素1β、白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多种致病性因子的表达[5、6];②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7];③抑制病理性凋亡基因与蛋白表达,减少脑内的凋亡性神经细胞死亡[8]。

小儿川崎病30例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30例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30例护理体会
高菊芹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1(015)018
【摘要】@@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2008年-2009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525-526)
【作者】高菊芹
【作者单位】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阜宁,224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J], 傅岳萍
2.小儿川崎病的分期护理体会 [J], 冯丽燕;徐红艳
3.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J], 孙建妹
4.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J], 刘用葵; 劳文芹
5.浅谈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J], 李利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观察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观察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观察
沙志芳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
【年(卷),期】2009(016)021
【摘要】总结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观察与护理.认为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容易误诊,故早期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疾病症状与体征,做好发热、皮肤黏膜的观察与护理,防止误诊及漏诊;注意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病情变化;及早确诊,遵医嘱正确、合理使用药物.通过早期观察积极获取的信息,本组患儿均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其中最早于入院后第3天确诊,最迟第12天,无1例误诊.本组患儿经确诊治疗后均好转出院,28例出院后门诊随访.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沙志芳
【作者单位】绍兴市第二医院,儿内科,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2
【相关文献】
1.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临床观察 [J], 邵晓辉
2.硫酸镁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陈芳; 宋春兰; 顾雪; 朱琳; 崔亚杰; 成怡冰; 李鹏; 崔君浩
3.早期认知训练对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效果及发育水平的影响观察 [J], 仪凌燕
4.早期感觉统合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观察
[J], 胡洁
5.早期综合护理对PICU应激性高血糖患儿治疗转归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于萍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26例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川崎病26例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川崎病26例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KD的心脏损害已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获得性心脏病。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防止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成为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

为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现将我院儿科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住院的26例KD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5例,女11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1岁,平均2.5岁;6个月至3岁20例(77%),>3岁6例(23%)。

1.2诊断标准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在下述6项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5项: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d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 cm或更大。

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4项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1.3临床表现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此病诊断标准(表1)。

另外还有心包积液2例,腹泻、呕吐5例,咳嗽3例和无菌性白细胞尿1例。

1.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 ~20×109/L)26例(100%),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77%),血小板计数增高(350×109/L ~920×109/L)26例(100%),血沉增高(43~110 mm/h)25例(96%),C反应蛋白阳性25例(96%),心肌酶升高3例(1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IU/L 2例(8%)。

1.5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窦性心动过速26例(100%),ST輕度改变3例(12%),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扩张3例(其中双侧冠状动脉扩张1例),胸部X线平片:支气管炎3例(12%)。

不典型川崎病25例的诊治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25例的诊治分析
难 , 期 误 诊 率 达 6 ~7 % 。川 崎 病 的 诊 断 主 要 依 赖 于 临 初 O O 床 表 现 , 近 年 来 不 典 型 川 崎 病 病 儿 越 来 越 多 , 病 极 易 导 致 但 本
冠 状 动 脉病 变 , 出现 冠 状 动 脉 瘤 、 状 动 脉 狭 窄 , 引 起 冠 状 冠 并 动 脉瘤 破 裂 、 肌 梗 死 等 严 重 并 发 症 目前 在 发 达 国家 川 崎 心
性 淋 巴结 肿 大 者 1 例 ( 5 ) 出 现 不 同 程 度 的 肝 脾 肿 大 3 约 2 , 者 8例 , 现 心悸 、 闷 者 5 , 出 胸 例 出现 恶 心 、 吐 、 痛 、 泻 等 呕 腹 腹
合 征 , 典 型病 儿 占 1 ~ 2 , 临 床 诊 断 造 成 一 定 的 困 不 5 0 给
1 2 临床 表 现 2 . 5例 不 典 型 川 崎 病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3例 均 2
川 崎 病 ( d aa ii ae KD 叉 称 皮 肤 粘 膜 淋 巴 结 综 Krw skds s, ) e
有 不 同 程 度 的发 热 , 院 时 热 程 均 > 5日, 入 持续 5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天 , 2例 无 发 热 。抗 生 素 治 疗 无 效 , 有 咽 痛 、 嗽 等 上 呼 吸 道感 染 症 伴 咳 状者 1 O例 , 出现 一 过 性 皮 疹 的有 9例 (6 ) 颈 部 出 现 无 痛 3 ,
新 发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出现 。
2 讨 论
惊 厥 3例 , 内感 染 1 , 颅 例 咽结 合膜 热 2 , 气 管肺 炎 3例 , 例 支
败 血症 2例 , 红 热 3 , 病 1 , 染性 单 核 细胞 增 多 症 3 猩 例 肾 例 传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发布时间:2021-11-25T06:38:37.1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3期作者:王丽华[导读]王丽华(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064)前言:如果在发生不典型川崎病之后,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诊断以及治疗,那么这种情况下则会很大程度增强冠状动脉瘤的疾病发生,因此,一定要给予不典型川崎病的认知充分重视,这种情况下能够为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有效减少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阿司匹林以及丙种球蛋白这两个方面探索不典型川崎病的治疗方法,意在进一步提升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认知。

一、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一,非常容易激怒,简单来说就是指非常不容易安抚的激怒情绪,儿童还会产生哭闹不安的现象,这种激怒的现象通常情况下相比较于其他疾病而言更为突出。

其二,可以针对于主要临床表现的以下特点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诊断,其中包括:颈淋巴结肿大,而针对于颈淋巴结肿大的现象来说通常情况下存在胸锁乳突肌前言。

其次,球结膜充血,这种现象的产生通常情况下发生在虹膜周围环状无血管区。

最后,口腔粘膜,在发生不典型川崎病时,口腔粘膜会充血,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现象,但是并不多见。

其三,尿道口勃膜充血。

其四,出现其他部位中型动脉瘤,在此过程中并不包括非冠状动脉。

其五,会存在着轻度的葡萄膜炎,还会存在着轻度的虹膜睫状体。

其六,在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过程中,不能够运用其他疾病针对于心脏杂音进行解释。

其七,不典型川崎病在发病前期最为常见的表现在KD面容,所谓的KD面容就是指眼结膜充血,嘴唇红并且干裂,在当人们特别是幼儿出现这种现象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是否为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其八,肛周围潮红脱皮也是早期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诊断的一项重要因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线索,并且这个线索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性。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9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7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 个月后复查正常3例、2 个月正常2例、3 个月正常2例。

结论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病例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排除;考虑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 KD)[1,2]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以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

由于病因未明,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等特征之前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现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收治AKD 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

起病后1~3 d入院13例,3~7 d入院35例,7~10 d入院10例;45例在急性期入院,13例在亚急性期入院;发病年龄5个月~12岁;其中<1岁8例,1~5岁30例,5~10岁20例。

四季均有发病,其中1~3月发病10例,4~6月发病15例,7~9月发病20例,10~12月发病13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58例均有发热表现,其中稽留热25例、弛张热18例、不规则热15例。

热程均>5 d,持续6~10 d;45例出现皮肤损害,与病程2~3 d出现,持续1~4 d,表现为斑丘疹24例、猩红热样皮疹12 例、荨麻疹9例;42例出现口腔黏膜改变,多于病程3 d~1周出现,持续6~14 d。

口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12例,口唇潮红干燥21例、皲裂6例、杨梅舌5例;球结膜充血38例,无脓性分泌物,与病程2~4 d出现;肛周脱皮25例,多与病程5~7 d出现持续5~12 d;手足皮肤硬性水肿14例,多与病程3~5 d出现,指(趾) 端脱皮34例,与病程8~11 d出现;颈淋巴结肿大35例, 病程3~4 d出现,持续3~7 d,单侧25例、双侧10例,无痛质硬;出现心脏损伤15例,心悸11例,胸闷2例、心律不齐3例,早搏1例,与病程5 d后出现。

儿童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发病状态与分析参考模板

儿童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发病状态与分析参考模板

儿童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发病状态与分析川崎病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动脉的急性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其中以累及冠状动脉最为重要,其继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可引起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是决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主要因素。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

但近年来,儿童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导致误诊漏诊;且因其冠状动脉受累的发生率高而危及患儿的生活质量,故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病例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1]:发热五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至少4项者,排除其它疾病后,即可诊断: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皮疹;③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④口唇充血皲裂,黏膜充血,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1.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例,3~5岁11例,5~10岁7例7~12岁;确诊时间10天以内24例,大于10天3例。

1.3临床表现: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有持续发热症状的28例,双侧球结膜充血的27例,口腔粘膜充血干裂29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4例,皮诊12例,30例均出现指端膜状脱屑,发现虹膜炎7例,2例有肝脏肿大,21例出现肛周潮红脱皮。

1.4实验室检查结果30例中26例白细胞总数>11×109/L;29例血小板>350×109/L;28血C反应蛋白>4mg/dl;27例血沉>40mm/h;16例血清脑利钠肽(BNP)≥22pmol/L;17例血高密度脂蛋白(HDL)<80mg/dl;4例肝功异常。

1.530例病例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16例冠状动脉壁回声增强.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3例,冠状动脉瘤3例。

1.6治疗及预后30例患者病初均按感染性疾病抗炎治疗,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1g/kg,2d治疗,同时加用阿斯匹林30~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减量,约2周后减至3~5mg/kg.d,维持治疗6~8周或至血沉/冠脉恢复正常后停药。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

由于本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易至多个系统受损,尤其以冠状动脉损害为甚,可引起冠状动脉瘤或狭窄,危及患儿生命,现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0例KD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KD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

发病年龄:<3个月者2例,3个月~1岁者11例,>1~3岁者8例,>3~5岁者5例,>5岁者4例。

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发病者12例,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发病者18例,均采用1988年东京国际川崎病会议诊断标准。

1.2 方法对30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疗效及误诊情况。

2 结果2.1 发病情况发病率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发病共12例,占40%,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18例,占60%,近四年比前四年增加了1.5倍。

发病年龄<5岁26例,占86.7%,男女比例为2:1(20/10),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2 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热5天者30例,占100%,呈弛张或稽留热型;②口唇干红,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28例,占93.3%;③眼结膜充血者27例,占90.0%;④皮疹26例,占86.7%,主要表现为多形性红斑,少数可表现为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多于发热后2~4 d出疹;⑤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6例,占86.7%;⑥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者25例,占83.3%。

2.3 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时增多,最高达960×109/L;血沉增快,多在40~60 ml/h;CRP明显增高;部分患儿心肌酶升高。

不典型川崎病21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川崎病21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川崎病21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总结21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

方法: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室指标。

结果: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100%、71.4%、85.7%、76.1%、61.9%、90.4%、42.8%。

其中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9%、85.7%、95.2%、90.5%、76.2%。

所有病例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球、阿司匹林治疗。

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球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指标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病例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男女比例 1.3∶1。

年龄1.5~13岁,平均3.5岁。

其中3岁以内15例,3~10岁5例,>10岁1例。

临床表现:21例均有发热,入院时热程均>5天。

出现一过性皮疹的有15例,占71.4%。

结膜出血18例,约占85.7%;出现口唇皲裂、舌苔改变的16例,约占76.1%;颈部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13例,约占61.9%;后期出现指趾端脱皮19例,约占90.4%;发生冠状动脉改变的9例(包括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者),约占42.8%;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有14例,占66.7%;具备3项主要表现的8例,占38%;有5例(23.8%)病程3~5 天出现肛周发红、脱皮;3例(14.2%)卡介苗接种处发红;1例发病早期剧咳、双肺湿啰音;另有1例以热性惊厥为首发症状起病,伴频繁的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例病程早期发热、蛋白尿,后期出现多尿。

实验室检查:21例发病早期WBC升高18例,在(10.0~25.0)×109/L之间,约占85.7%。

PLT早期升高17例,在(303~512)×109/L之间,约占80.9%。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作者:商怀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有3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复查均正常。

整个治疗期间,无出现任何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避免误诊,并且及时给予心脏超声检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关键词】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诊治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也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出疹等全身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最为严重,全身其他脏器均受累[1]。

目前,对于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是很清楚,对其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但是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2]。

所以,对于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容易造成误诊。

本研究中,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11.5岁。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均出现发热表现,其中18例稽留热(45.0%)、l0例弛张热(25.0%)、12例不规则热(30.0%),热程均大于5 d;其中30例出现皮肤损害(75.0%),其中16例斑丘疹、8例猩红热样皮疹、6例荨麻疹,持续1~4 d;35例出现口腔黏膜改变(87.5%);32例出现球结膜充血(80.0%);20例出现肛周脱皮(50.0%);10例出现手足皮肤硬性水肿(25.0%),30例出现指(趾)端脱皮(75.0%);32例出现颈淋巴结肿大(80.0%)。

32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32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32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

男女比例13~15∶1。

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1,2]。

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川崎病患儿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1例,女11例。

6个月至3岁患儿24例(75﹪),3~5岁患儿7例(218﹪),6~7岁患儿1例(31﹪)。

这32例患儿经过准确的诊断,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全部临床治愈出院,治愈率达100﹪。

12诊断依据①持续性发热,5~11 d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达39℃以上20例,体温达38℃~39℃12例,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发热不久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③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 d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症状典型者18例,不典型者14例。

④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于发热后3 d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⑤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

10例患者查见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⑥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

5例患者发生关节疼痛或肿胀的表现。

⑦辅助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血沉明显增快。

13治疗方法131急性期治疗1311丙种球蛋白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必须在发病后10 d之内用药。

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2~4 h输入,连续4 d。

131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服用剂量30~100 mg/(kg·d),分3~4次。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陕西省蒲城县医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进行回顾分析,早期表现其实验室指标。

结果80%以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冠状动脉受累。

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

本文对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小儿不典型川崎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3 d 6例;3~5 d 20例,6~10 d4例。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30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 d,其中中度热15例,高热12例,超高热3例,所有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少数呈驰张热,多数呈稽留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恢复期指(趾)端脱皮,详见表1。

表1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例,%)临床特点例数发热30(100)肛周潮红蜕皮25(83.3)卡疤潮红18(60)冠状动脉扩张5(16.7)阴囊潮红、水肿脱皮8(26.7)GRPESRPST明显增高28(93)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差12(40)1.3 实验室检查24例在病程第3天后,6例在病程第10天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均伴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在病程第5天后、21例在病程第2周出现血小板升高,并随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进行性升高;30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其中>45 mm/h者22例;血CRP升高25例,其中>450 mg/L者17例。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

方法综合分析了38例2001年9月~2009年10月入住我院确诊为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

结果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

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

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早期诊断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一组临床表现。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尤其是一些不典型川畸病的早期诊断尤为困难。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文献报道不典型病例约占20%[2],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3]。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8例,以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6个月~2岁20例,2~5岁18例。

1.2 诊断标准[4]典型川崎病为符合以下第1项及第2~6项中4项以上者:(1)发热5天以上;(2)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3)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杨梅舌改变;(4)急性期手足硬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5)皮疹;(6)颈淋巴结肿大(>1.5cm)。

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热超过5天以上,具备第2~6项中2~3项。

1.3 临床表现 38例均为2001年9月~2008年10月住我院儿科的患儿,均符合现行川崎病诊断标准3~5条。

所有病例由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脱皮而确诊。

1.4 其他检查(1)心电图:异常15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P-R延长及ST段改变。

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3 1 4 4 3
小儿包茎是男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 , 发病率 3 .3 。随着 年龄增 长 , 12 % 包茎 的 发病率会下 降… 。小 儿包 茎分为 真性 与
假 性 两 种 。 真 性 包 茎 即 包皮 外 口狭 窄 环 : 假 性 包 茎 即 包 皮 口与 阴 茎 黏 连 或 包 皮 口 黏 连 , 皮 狭 窄 环 不 明 显 。 由 于包 皮 外 翻 包
所 以术后需 要家 长积极配 合 , 1~2天 每 家长应将患儿包皮上翻并显露冠状 沟 , 温
水 清洗 后 将 包 皮 复原 位 。 参 考 文 献
1 赵小曼. 气囊扩张术治 疗小儿包摹 的体 会. 中华 医学实践杂 志 ,06,. 20 2 2 李森恺. 小男 孩那 点事. 健康 之路 ,0 9 6 2 0 ,
困难 , 阴茎 头无法暴 露 , 局部无 法得 到清
洗 常 并 发 包 皮 炎 症 , 致 包 皮 与 阴茎 头 黏 导 连 。同 时 包 皮 垢 及 结 石 引 起 的 炎 性 反 应
家长 同意 。讲清操作时 可能有点痛 , 尽量 取得患儿 配合。②术 中操作 时应 注意将 注射器乳头尽量朝 向阴茎前上 , 以将生理 盐水注入尿 道导致 行性 感染 。③ 如果 粘连严重或 包皮 口狭窄 , 应分 次扩 张 , 以 免导致 内板 突然撕 裂 咀和疼 痛 。一 般 一 两次扩张间隔 3~ 7天 。④部分家长可 能 认为使用无痛液压扩张术后一劳永逸 , 不 必经常 翻 清洗患 儿包皮 或 F于 小儿怕 f j
080 4 06山西 晋 城 煤 业 集 团 王 台 医院
摘 要 目的 : 讨 无痛 液压 扩 张术 对 小 探
生理盐 水注射 , 水力量很大 , 但是柔和 , 能
把 整 个 的包 皮 腔 扩 展 _ , 皮 外 口也 容 易 丌 包

不典型川崎病34例治疗论文

不典型川崎病34例治疗论文

不典型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和治疗经验。

方法:对2004年12月~2008年10月入住我院儿科的34例临床表现未达到kd全部诊断标准的患儿的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和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结果与结论:(1)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34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天,在kd其他5项临床诊断标准中,早期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颈l结肿大发生率较高,其中仅具有3项者24例(70.59%),仅具2项者18例(52.94%),初次诊断误诊12例(35.29%)。

指(趾)端脱皮等kd的特征性表现出现时间较晚,无早期诊断价值。

经ivig和阿斯匹林治疗,均获治愈和好转。

(2)不典型kd早期易误诊,尽早诊断,正确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因此,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esr、bpc增高,提示kd,排除其它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也应及早应用丙球,预后好。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早期诊治【中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94-01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幼年儿童,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以冠状a受累较多见,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约为10~20%,诊断主要依靠一组临床表现。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尤其是一些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尤为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漏诊。

为了加深对其认识,本文收集了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0月收治并确诊的不典型川崎病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基层医院的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所帮助。

不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诊治体会

不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诊治体会

不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诊治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方法对1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1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入院均经动态观察、心脏彩超证实为不典型川崎病。

结论不典型川崎病表现各异,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诊治体会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之一,不典型川崎病是指仅具备部分川崎病诊断条件的患儿,国内报告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生率为20%左右。

本文通过对1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和掌握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在诊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漏诊、误诊,以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改善其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海阳市中医医院儿科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男女之比1.57:1,发病年龄3个月至7岁,其中3个月—1岁3例,1~2岁5例,2—6岁8例,6—7岁2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吴瑞萍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关于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只有川崎病诊断标准6项中2-3 项,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者,确诊为不典型川崎病。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2)年龄3个月至7岁。

1.4 排除标准:(1)典型川崎病;(2)麻疹、猩红热、EB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药物过敏综合征等疾病;(3)未做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之一者;(4)未随访者。

2 结果2.1 早期不典型临床表现:发热17例(占94%),伴咳嗽4例(占22%),伴皮疹、恶心、呕吐2例(占11%),伴流涕9例(占50%),伴腹泻1例(占5%),颈淋巴结肿大2例(占11%)。

发病4-5天出现唇充血皲裂,草莓舌,眼结合膜充血4例,8-11天出现指趾末端脱皮4例,5-8天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9例,1例始终无发热,仅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4天时唇充血皲裂、草莓舌,6天后出现手掌红斑,肛周皮肤潮红,脱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观察分析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并根据患儿临床特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观察分析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结果经对30例患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所有患儿病情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患儿出院3个月后,采取电话或上门方式进行随访,30例患儿中无1例患儿死亡或复发。

结论在不典型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和死亡率。

标签:小儿川崎病;表现特征;诊治体会
川崎病也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2]。

属于急性发热性出诊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严重时会引起小儿心血管病变,因此,临床治疗应对川崎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特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第一组、男6例,女4例,年龄
2.5~
3.5岁,平均年龄(3±1.2)岁,第二组男5例,女5例,年龄3.5~
4.5岁,平均年龄(4±1.6)岁,第三组男4例,女6例,年龄4.5~
5.5岁,平均年龄(5±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不典型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发热患儿7例,淋巴结肿大患儿9例,结膜患儿4例,充血6例,皮疹患儿4例。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项中4点或4点以下的临床特征,即可判定为不典型小儿川崎病:①体温异常,出现发热情况,且持续5d以上;②口腔黏膜出现皲裂、充血症状;③淋巴结出现肿大情况,且大于1.5cm以上;④双侧眼角膜出现充血情况;⑤出现皮疹症状;⑥手足出现急性发肿、发硬情况。

1.3临床表现对多由患儿临床表现进行调查记录:①对所有患儿采取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情况进行确认;②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量、血培养、血沉以及C-反应蛋白;③小儿川崎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指端改变、口唇改变、淋巴结肿大、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道系统以及心血管出现障碍、手足硬肿、肛周潮红脱皮等症状。

1.4其他检查①心电图检查。

本组患儿中7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和P-R延长;②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瘤患儿2例,急性冠动脉扩张患儿4例;③X线片检查。

9例患儿肺纹理增多。

1.5方法第一组患儿采取静脉注射方式,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用量为1g/(kg·d),2d为1疗程,注射时间为4h/次,再加用双嘧达莫,其用量为3~5mg/(kg·d)、第二组患儿在第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用量为30~50mg/(kg·d),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可将药量改为3~5mg/(kg·d),6w为1疗程。

第三组患儿在第二组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其用量为20mg/(kg·d),3d为1疗程。

1.6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三组患儿治疗期间体温、脉搏、血压、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及皮疹恢复情况。

1.7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前后各项情况对比第一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为(6.84±2.0),血红蛋白为(114±9),血小板为(360.41±1),血沉为(39.2±35),C-反应蛋白为(7
3.2±22.7)。

第二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为(6.53±2.0),血红蛋白为(122±9),血小板为(358.22±1),血沉为(38.8±34),C-反应蛋白为(71.7±22.4)。

第三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为(6.63±1.6),血红蛋白为(120±7),血小板为(359.43±1),血沉为(37.2±35),C-反应蛋白为(73.1±23.1)[3-4]。

三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2治疗后各项情况对比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结膜充血等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第一组7例,占总数从70.00%,第二组9例,占总数的90.00%,第三组8例,占总数的80.00%,患儿出院3个月后,采取电话或上门方式进行随访,30例患儿中无1例患儿死亡或复发。

三组治疗情况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自1967年日本首次出现川崎病报道后,川崎病患儿数量逐年上升。

目前,关于川崎病病因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在治疗中主要采用第三届川崎病会议修订标准为诊断标准,而早期诊断能有效降低对冠状动脉的损害[5-6]。

据临床研究表明,川崎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指端改变、口唇改变、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因此,医学家们推断川崎病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而患儿一旦患儿全身血管出现炎症,冠状动脉也出现病变,最终很有可能引起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严重者甚至引发死亡,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发育及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应对川崎病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川崎病治疗中主要采取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而其中所含蛋白主要是由人体淋巴结产生,能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抑制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减少动
脉瘤发生机率,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0例患儿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发现,患儿主要出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起症状与败血症、咽结合膜热、药疹等症状相似,容易出现误诊现象,早期川崎病具有结膜充血。

唇红干裂等症状,因此,当患儿出现以上症状时,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7-8]。

通过早期治疗,患儿冠状动脉并未出现异常,患儿均恢复痊愈,且后期复发率小,因此,在川崎病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和死亡率,为儿童健康成长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9-11]。

参考文献:
[1]苏海浩,王波.小儿川崎病36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8(4):364-366.
[2]张茜,邓宇,谢梅,等.小儿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165-1167.
[3]金德华,朱燕,张荣太,等.小儿川崎病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3(8):1101-1102.
[4]殷菊香.不典型小儿川崎病58例诊治刍议[J].医学信息,2014,11:453-454.
[5]荣志坚.小儿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1:200-200,201.
[6]许春花.小儿川崎病93例临床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33(03):212-214.
[7]姚华,肖延凤,梁满义.82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04):425-427.
[8]黎建云.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07):1442-1443.
[9]冯迎军.小儿川崎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08):155.
[10]陆春云.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探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03:62-64.
[11]Simon Lebech,Cichosz,Mette Dencker,Johansen,Niels,Ejskjaer,Troels Krarup,Hansen,Ole K,Hejlesen.A novel model enhances HbA1c-based diabetes screening using simple anthropometric,anamnestic,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diabetes,2014,6(5):478-4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