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们涉及气候、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
一、气候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而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红外线却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地球气温上升。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物、道路等人造结构吸收太阳能,使城市地区气温高于周边农村地区。
3.雨岛效应:城市中建筑物、道路等硬化表面导致雨水流速加快,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形成内涝。
而农村地区雨水容易渗入土壤,不易产生径流。
4.冷岛效应:绿洲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蒸发散:水体表面水分蒸发,向大气中释放水汽的过程。
2.地表径流:雨水或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3.地下径流:雨水或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的过程。
4. 水文循环: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动,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生态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调节径流、减缓洪水、提高水源涵养等功能。
2.绿洲效应: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3.生物多样性效应: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环境越好。
4.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
四、地貌效应1.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塑造作用,如冰川槽谷、冰川湖等。
2.风蚀作用:风力侵蚀地表,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石、风蚀洼地等。
3.河流侵蚀作用:河流运动对河床、两岸地貌的侵蚀作用,如峡谷、瀑布等。
4.喀斯特地貌: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导致地表地貌发生变化,如石林、溶洞等。
综上所述,地理效应是地理学中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
了解各种地理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干货之城市的“岛效应”知识点
高考地理干货之城市的“岛效应”知识点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八大环境问题之一。
主要危害: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健康。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还会增加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的机会,进而消耗大量的电力,增加用电负荷,同时产生更多的废热进一步增强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1. 概念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干岛效应是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2. 危害①大气污染:干岛效应造成城市大气相对湿度降低,大气稳定度提高,底部大气不易与高层发生对流,城市污染物集中于城市下垫面区域,造成持续的大气污染,形成PM2.5的灰霾天对人体造成危害。
五岛效应 知识点总结
五岛效应知识点总结根据设在城区和其周围郊区的气象站同时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气候与郊区相比有“热岛”、“干岛”、“湿岛”、“浑浊岛”和“雨岛”等“五岛”效应。
除了大家熟悉的“热岛”,“干岛”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数百万人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还有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散发的大量热量。
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群和柏油路面热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热。
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
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概括起来,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
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绿地和水面。
其次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
⾬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量的⼈⼯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温化”;城市⾬岛效应指的是随着城市当中⼈⼝密度和建筑物密度的增加,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流,热⽓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和⾬岛效应之间的关系
热岛效应会产⽣⼀系列反应,“⾬岛”就是其中之⼀。
“热岛”上升⽓流⽐郊外强,城市⼤⽓中吸湿性污染微粒⼜是良好的⽔汽凝结核,因此城市云量⼀般⽐郊外多。
但因热岛效应造成的上升⽓流所达到的⾼度不⾼,因此所增加的云主要是低云。
⽐如,美国圣路易斯市积云常⾸先在城市中⼼和城北炼油⼚上空⽣成,那⾥积云出现的频率⽐周围⾼3倍。
【地理素养】高考必考的十六个地理效应
【地理素养】高考必考的十六个地理效应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效应往往是解答某个问题的命门所在,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到的十六个效应。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屏幕前的你不妨先来了解关于城市的五个效应,这五个效应因为都带有一个“岛”字,又称为“五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人们在生产(如工厂)和生活(如机动车、取暖设备)过程中会向外排出大量的废热,再加上城市柏油马路、混凝土建筑物等的比热容相对较小,因此形成的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湿岛效应湿岛效应是指某个时间段,城市空气湿度大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包括“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
以雨天湿岛为例,是指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的现象。
城市雨岛效应由于城市内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等加重了热量排放,使城市内热空气上升,上升中遇冷凝结,促进降水形成。
此外,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即凝结核多也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混浊岛效应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凝结核也多,低空的各类湍流又比较强,因此造成城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被削弱,日照时数减少,能见度小于郊区的现象。
城市干岛效应城市多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大多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它处,缺乏天然地面(土壤、植被等)具有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气就难以像其它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造成城市空气中湿度较低,称为“干岛效应”。
不仅是城市,湖泊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系统也引出了诸多的地理效应,例如大湖效应和湖泊效应。
大湖效应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一般是湖泊)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例如,渤海的大湖效应,使得烟台、威海等地形成著名的雪窝。
湖泊效应由于水体巨大的比热容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或天然湖泊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等的变化,称为"湖泊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它们涉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资源、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
一、气候效应1.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热量排放较多,形成较高的气温,从而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绿洲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一个相对凉爽的小气候环境。
3.冷岛效应:在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空间内的气温较外部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蒸发散、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不同地域和森林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效应。
2.湿地效应: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减缓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湖泊效应: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改善水质等。
湖泊效应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三、城市化效应1.城市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造构筑物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导致的特殊气候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较多,导致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3.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热量排放和污染物的累积,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四、生态环境效应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氮循环、碳循环等。
2.生态补偿效应: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恢复和重建措施,实现生态功能的补偿。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自然资源效应1.水资源效应: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土地资源效应: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耕地、草地、林地等。
3.能源资源效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微专题】精编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效应(例题版)、城市的五岛效应是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1、热岛: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原因: ①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
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
⑵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
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也比郊区多。
2、干岛: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尤其是白天。
3、湿岛: “湿岛是城市夜晚相对郊区夜晚而言的。
由于郊区气温下降快。
饱和水汽压减低。
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
使存留在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小。
而城市的凝露量要比郊区小。
故城市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混浊岛(雾岛):城市空气较农村浑浊。
原因: 城市中因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5 、雨岛: 城市降水较多。
原因: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
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
促进降水形成。
【试题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试题2】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A.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绿岛效应1、概念:“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 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
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气候部分知识总结一、城市的五岛效应模式图①热岛效应(市区比郊区热):居民多,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②雨岛效应:高楼林立、大量热量→市区上空形成热气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凝结核(城市空气中废气、灰尘,多颗粒物提供凝结核)Ps.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流上升运动或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凝结→重力原因下降成雨滴>)③干岛(湿度低)(例如伏旱的上海)在整体干旱的季节或月份,城市温度高,蒸发快,地面硬化多,下渗少排水多→空气湿度小④湿岛(湿度大)水汽充足,下渗少,大多数水汽都被蒸发⑤浑浊岛(阴岛)光照少,城市上空的废气、颗粒物遮挡阳光、反射阳光另:降水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强辐射对流上升)、地形雨(地形抬升)锋面雨(锋面抬升)、台风雨(气旋辐合上升)二、气压带风带(1)总结比较风带=风从哪里来(低纬-热,中纬度-温,高纬度-冷)(海洋-湿,大陆-干)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湿,下降-干)+气压带位置(低纬-热,中纬-温,高纬-冷)(2)季节性移动规律(理想状态下)以北半球为例,每个气压带跨纬度10°,每个风带跨气压带20°1.(夏至) 0-赤道低气压带-10;10-信风带-30;30-副高-40;40-西风带-602.(冬至) -10-赤道低压-0,;0-信风带-2020-副高-30;30-西风带-50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1.原理: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容)②冬季北半球大陆散热快-冷高压;海洋散热慢-热低压③夏季北半球大陆吸热快-热低压;海洋吸热慢-冷高压↓↓↓切断气压带→形成气压块,气压块状分布冬季→副极地低压被切断(大陆北部散热快,留下的热量更少,陆地比热容小)夏季→副高被切断(大陆南部吸热更快,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陆地比热容小)2.【易错点】a.北半球-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印度、我国部分西南地区)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b.南半球-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季风气候的比较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一)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改变水热组合状况而影响气候气候=温度+降水1.纬度:太阳辐射量,影响气温→决定温度带温度热量-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原因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一定程度上调节大范围内热量分布)3.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性、海洋性)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和2有一定关联)洋流、地形(海拔)等→非地带性差异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反射率→局地小气候世界气候类型(二)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析非地带性气候→洋流、地形、海陆1.非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狭长地带,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几内亚湾的延伸(分布的纬度偏高)成因:暖流经过,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抬升(迎风坡)2.热带草原: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成因:海拔较高,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的标准(地形改变了气候中的降水因素)3.热带沙漠气候:南亚印度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伊朗高压的影响,山地阻挡水汽深入(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少)非洲西南部沿海、秘鲁沿岸、索马里沿岸(寒流的影响)4.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地形(背风坡)、寒流5.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四面临海,海洋性强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向北延伸:暖流、大陆海岸线破碎(峡湾地形,有利于暖流的深入)(三)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技巧点拨]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浑浊岛效应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 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 弱,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城市湿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 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湿岛的种类有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 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
城市雨岛效应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 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 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 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遇到暖湿气流,凝 结核多,易形成局地暴雨。
五岛 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 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 湿岛效应, 雨岛效应,
浑浊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 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上升气流
郊区
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郊区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 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 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 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 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 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 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 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 区的"干岛"。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热岛 在晴稳无风的夜晚,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明显升高,在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最大区及工厂密集区气温高出郊区之值更大。
以上海为例,在冬夜和夏夜曾出现过城、郊气温最大差值分别为6.8℃和4.8℃的记录。
穿城而过,再至郊区,气温又陡降,在气温分布图上呈现出清晰的“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参差错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形成许多高宽比不同的“城市街谷”。
在白天太阳照射下,由于街谷中墙壁与墙壁间,墙壁与地面之间多次的反射和吸收,能够比附近的平旷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热能。
如果墙壁和屋顶涂刷较深的颜色,那么其反射率会更小,吸收的太阳热能将更多,并且因为砖瓦、沥青和水泥板等建筑材料又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市街谷于日间吸收和贮存的热量远比郊区地面多。
城区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大,降雨之后雨水很快从排水管道流失,其可供蒸发的水分远比郊区农田绿野少,消耗于蒸发的潜热亦少,其所获得的太阳热能主要用于下垫面增温,形成“下垫面温度热岛”。
然后再通过湍流交换和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空气增温,空气对太阳光热不善于吸收,对上述来自下垫面的热量却极易吸收而增加其气温。
另外,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又比郊区多,这又有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在夜晚风速一般比白天小,城郊之间的热量交换弱,城市街谷白天蓄热多,夜晚散热慢,其气温下降速度比郊区更慢,因此这时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干岛、湿岛 城市对大气湿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以上海为例,1984~1990年7年间城市11个站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近郊4个站平均水汽压相比较,皆是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干岛平均强度(指城区平均水汽压低于郊区平均水汽压之值)以7月份为最大。
(0.56百帕),1月份差值(绝对值)最小(仅0.02百帕)。
但城郊水汽压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
《城市热岛和雨岛》 知识清单
《城市热岛和雨岛》知识清单一、城市热岛(一)什么是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在晴朗无风的夏日,城市中心的气温有时可比郊区高出好几度。
这就好像在城市上空有一个“热岛”,不断向外散发着热量。
(二)形成原因1、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多由砖石、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白天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后迅速升温,而在夜间又迅速散热,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郊区的自然地表(如草地、农田、森林等)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2、人为热量排放城市中人口密集,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工厂的生产过程、汽车尾气排放、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等,都向城市环境中释放了额外的热量。
3、建筑物的阻挡和通风不畅高楼大厦密集,阻挡了空气的流通,使得城市内部的热量难以扩散。
同时,城市中的风道被建筑物阻断,通风效果变差,进一步加剧了热量的积聚。
(三)影响1、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高温会增加居民的不适感,尤其是在夏季,可能导致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上升。
同时,为了应对高温,居民需要更多地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电费支出。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
一些适应较低温度的物种可能难以在城市中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高温还可能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因为在高温条件下,一些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会更加活跃。
3、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建筑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用于制冷,这不仅增加了能源需求,还可能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和碳排放增加。
(四)缓解措施1、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绿地和水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可以吸收和储存热量,同时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分,降低气温。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公园、花园、湿地等绿色空间的面积。
2、优化城市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和间距,留出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
采用浅色的建筑材料,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高中地理常考得地理效应集锦01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就是如何形成得呢?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得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得局地气流得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得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得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与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02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得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得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得管道排至她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得土壤与植被得吸收与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得空气就难以像其她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与植被得蒸发中获得持续得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得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得'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得,系统天气状况就是决定性因素;其次就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与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得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03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就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得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得雾都,重庆为我国得雾都,除了自然条件得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就是重要因素。
04绿岛效应“绿岛效应”就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就是最高得植被。
在成片得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得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得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得日变化与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就是森林得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得作用,因此,大规模得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得有效措施之一05绿洲效应空气与水混合,空气得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得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微专题23-城市“五岛”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热岛效应】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热岛效应?
城市景观
郊区景观
对比以上两幅照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居民点集中
城市建设占地多 交通占地多, 交通工具多
绿地少 自然水面少
【热岛效应】
城市景观
郊区景观
居民点分散 自然水面多
绿地多 空地多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题组三
(2021年全国2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 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 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7~8题。
(2)7或8倍。城市建筑使绿地(裸地)减少,造成降雨损 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集聚而形成雨涝;城 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泄下渗的地下 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城市雨涝的形成。
【题组一】 A
(2015•四川卷)图4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 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城市风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
“热岛效应”不仅会使天气酷热难耐,引发雾岛、雨岛、干岛和混浊 岛等多种效应,而且还会造成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从而引发 各种次生灾害。
◆增加城市耗能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热岛和雨岛
热岛强度:就是指城乡温差
世界部分城市市内与市郊的年平均温差
热岛强度与 纬度有什么 关系?
美国15个城市所统计,每年有1150人因高温使身体衰竭致死,而随 城市热岛增强,估计死亡人数将上升到7500多人。
上海最大热岛强度达6.8℃
看教材P112,哪 所城市的最大热 岛强度最大?
干岛产生原因
一方面,由于城市下垫面的差异与排 水系统发达、地面比较干燥,因而城市水 汽蒸散量小于乡村。 另一方面,城市中工业生产中排出的 水汽又使空气湿度增加。
但据估计,人为水汽量尚不足自然蒸散量 的1/6。因而在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上, 市区小于四郊,形成了所谓“干岛”,尤 以夏季晴天白天时为甚。
回家作业 Fra bibliotek什么是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 世界上的最大热岛强度一般出现在 雨岛产生的原因?
.
北京夏天某天的实测温度 下垫面 草坪 树冠 水泥地面 柏油马路
温度
32℃
30℃
57℃
63℃
建筑物影响了城市建筑物通风,导致城市 里形成的热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城市建筑密集 而引起正常的空气流动不畅(风速一般减少 20-30%);城市的无风天气比郊区多20%。 风的主要作用是把污染物搬走。监测表明,当 风速高于6m/s时,空气的污染浓度会大大降低, 空气污染与风速的关系 风速低于2m/s的污染程度会急剧增加。
热岛产生原 因是什么?
一:人为大量排放热量 二: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
三:城市中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四:城市通风不良 五:城市绿地少
如何缓解热 岛效应?
一:增加绿化 二:增加水域面积 三:科学规划城市
城市“四岛”效应
——热岛、雨岛、干岛、混浊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最突出。
城市人口集中,工厂、汽车、家庭大量地消耗能源,除了造成大气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
这种人为释放的热量,使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出0.5°C~3°C,甚至更多。
这使城市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加剧了空气的对流运动,使城市上空容易形成阵雨,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阻碍移动的空气前进,产生和加剧空气的上升运动,增加城市雨量,高大的建筑物甚至能使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静止锋等停顿下来,延长下雨时间。
加上城市的烟尘远远多于郊区,城市大气中能凝结成雨滴的凝结核远比郊区多,使城市更容易成云致雨。
城市的雨量不仅比郊区多,而且暴雨也多于郊区,称为“雨岛
效应”。
“雨岛效应”是如何的呢解释称,大城市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
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核多,大核(如)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
方面的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