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合集下载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概述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治疗难度较大。

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栓塞治疗。

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具有侵入性小、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降低患者的痛苦。

护理措施1. 术前准备在治疗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

•为患者介绍治疗程序,并告知其治疗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接受抽血等常规化验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恐惧和紧张情绪。

2.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具体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对患者进行麻醉和止痛治疗,缓解其痛苦。

•防止患者出现血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安装退血装置等相关设备。

•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放射线剂量,保障医疗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3. 治疗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对其进行安全、平稳的转运。

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麻醉解除和止痛处理,控制其疼痛。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

•进行必要的护理,如敷凉毛巾、适度按摩等,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后续治疗:对于治疗后的患者,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后续的治疗计划,并定期进行复查。

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确认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药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管。

•注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病情和需求,充分尊重患者的权益。

•治疗结束后,对医院设备和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LEO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2例报道

LEO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2例报道
清 醒 快 , 躁 发 生 少 , 可 为术 后 镇 痛 提 烦 还 术适宜的麻醉方法 。
[ ] 张 良成 , 1 曾帮雄 , 林财珠 等. 全麻 复合
参 考 文 献
( 辑: 编 曹 飞 )

个 例报道 ・
LO E 支架结合微 弹簧 圈栓塞治疗 宽颈动脉瘤 2 例报道
张 剑平 徐 永康 姜 除 寒 王 慧晓

5 6 ・ 5
浙江创伤外科 20 0 8年 1 第 1 第 6期 2月 3卷
Z J J Tamai, ee e 0 8 V 1 3 N . H ru t D cmbr2 0 o. , o c 1 6
害 性 刺 激 向 中枢 神 经 系统 传 导 ,且 硬 膜 供 便 利 。
可 伸 缩 的 白膨 式 支 架 (E 辅 助 微 弹 簧 化 . F 管 鞘 置 人 右侧 股 动 脉 内 , 6 导 7 r , 日1 , 麻 . 中肝 索 化 .F L O) 6导 将 F 5 g每 a 次 全 术 6 导
圈 栓 塞 治 疗 2 宽 颈 动 脉 瘤 的初 步 体 会 引 导 管 远 端 置 于 放 存 左 侧 颈 内 动 脉 颈 2 管 鞘 置 入 右 侧 股 动 脉 内 .将 6 导 引 导 管 例 F 并结 合 文献 进 行 复 习 椎 体 水 平 , Sle p e 微 导 丝协 助 下 将 远 端 置 于 放 在 左 侧 颈 内 动 脉 颈 2 体 水 在 i r ed v s 椎 E c e n 1 做 导 管 头 端 越 过 动 脉 瘤 开 平 , S v r e d 导 丝协 助下 将 E c e n hl 一 4 o 在 i es e 微 l p nh —
颅 内宽 颈 动 脉 瘤 一 直 是 血 管 内 治 疗 E c eo 一 0微 导管导 人 动 脉瘤 内 , 人 左 侧 鞍 旁 及 蝶 窦 内混 杂 信 号 占位 .周 边 n h ln 1 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江顺福 , 曹铭 华 , 吴 明超 , 毛 元潮 , 曹玮
f 江 西 省 景 德镇 市第 一 人 民 医 院神 经 内科 . 景德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目的 总 结 支架 辅 助 弹簧 圈栓 塞 技 术 治 疗 颅 内宽 颈 动 脉 瘤 的 经验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自 2 0 0 5年 3月 至 2 0 1 2年 3
包 括 绝对 宽 颈 和相 对宽 颈 . 前 者 指 动 脉瘤 颈 宽 ≥4
m m ,
后 释放 支架 骑 跨 动脉 瘤 开 口 . 支 架 压住 微 导 管 . 再 通 过微导 管 送入 弹簧 圈栓塞 动 脉瘤 应 用 N e u r o . f o r m支 架 7个 . L e 0支 架 8个 . S o l i t a i r e支架 3 5个 。 经 反复 造影 证实 动脉 瘤无 造影 剂充 盈 . 载瘤 动脉 通 畅 术后 需 经抗 血 小板 聚集 、 防止 血 管 痉 挛 、 营 养

4 2 2 .
江西医药 2 0 1 4年 5月 第 4 9卷 第 5期 J i a n  ̄ x i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 Ma y 2 0 1 4 , V o l 4 9 , N o 5

临床 研 究 ・
支 架辅助弹簧 圈栓 塞治疗颅 内宽颈 动脉瘤
毗 咯雷 7 5 mg / d连 续 服 用 6周 .阿 司 匹 林 肠 溶 片
3 0 0 mg / d服 用 6个 月 后 减 为 1 0 0 mg ,连 续 服 用 l 2 个月 . 不 同个 体可 调 整用药
1 - 3 . 2 手术方法
所 有 患 者 均 经 气 管 插 管 全 身 麻

支架辅助宽颈动脉瘤治疗ppt课件

支架辅助宽颈动脉瘤治疗ppt课件
动脉瘤获致密栓塞 29例, 瘤颈部有残留3例, 瘤体显影但血流明显变慢6例 。
.
11
随访结果
3~24月复,
瘤颈残留3例12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 减淡,
瘤体显影 6例12月复查时3例瘤腔消失, 3例瘤体有复发表现。
.
12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 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 塞结果及24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支架的长度需覆盖动脉瘤颈两端各 4~6mm以上,保证充分覆盖瘤颈。
颅内支架主要有Neuroform (Boston Scientific/Target Therapeutics,Freemont,CA)、 LEO (BALT,Montmorency,France) 和Enterprise 支架 (Cordis neurovascular,Miami,FL) SolitairAB(ev3,USA)
3~ 9 mm 21个,
10~25 mm 9个,
>25 mm 2 个。
.
9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9 例 (Hunt-Hess Ⅰ级 1 例,Ⅱ级 6 例,Ⅲ级 2 例)
检查发现 29 例。
.
10
治疗结果
本组共应用 40枚支架,每枚动脉瘤分别填 入弹簧圈 1~18只。支架置入均顺利, 技 术成功率 100%。
.
8
临床资料
总例数:38例(2011.01~2014.09)
男(12) :女(26) = 1 :2.2
年龄 29~78ys 平均 62.1±12.2ys
动脉瘤部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15 个,
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1个,

LEO自膨式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中的应用(附18例报告)

LEO自膨式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中的应用(附18例报告)
M e h d T e i t e a ils l w d — e k d a e r s t e a e rs l ime es ≤ 2 ml . n h . mm< d a tr fa e r s l t o h r r na ma l i e n c e n u y msf n u y ma a t r n a h d n a d t e 20 imee s o n u y ma
张 占伟 喻 坚柏 罗 刚‘
【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专用( E 自膨式支架治疗 颅内宽颈小动脉瘤的适 应证 、 L O) 技术要点及并发症防治 , 评价该技术的安
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瘤颈为 2 4 l 瘤径 ≤2 ~ l mi, mm的宽颈小动脉瘤8 , I 0自膨式支架有效的放置 于载瘤 例 将 E

6一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 1 年 1 00 月第 1 卷第 1 C iJ l ersr, n a 0 0 V 11 , o 1 5 期 hn i uoug J u ̄2 1 ,o. 5N . C nN在治疗颅 内宽颈小动脉瘤 中的应用 E ( 1 例报告 ) 附 8
T a io hns dcn , h n sa4 0 0 h mt rdt mdC ieeMe iie C a g h 1 0 Z C i i
【 bt c】 bete T p r t d aosky o to t hi ep vno m laos f etgh t c n l A s at O jcvs o xl eh i i tn,e pis fe n u,r etn fo p c i an en a ai r i e o en c i n c q e i oc i tn ot i t ir r a r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水少锋;韩新巍;赵明【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8(011)005【摘要】目的探讨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LEO支架)在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DSA造影证实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所致.术前采用1.5T场强磁共振行MRA或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亦可直接行DSA全脑血管造影.首先将LEO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1例在第一个LEO支架释放过程中发现支架膨胀不完全,将支架回收入鞘管,撤出体外,更换支架成功释放.支架放置成功后,进行弹簧圈栓塞,填塞过程中反复行DSA动脉造影,至动脉瘤腔内无对比剂充盈,完成栓塞治疗.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LEO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专为适应颅内迂曲血管径路设计,具有支架到位容易、定位准确、可控制释放优点,使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更加安全、有效.【总页数】4页(P6-9)【作者】水少锋;韩新巍;赵明【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球囊和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陆培松;陈波;袁志诚2.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黄海东;赵凯;屈延;顾建文;夏勋;林龙;张辉3.球囊和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陆培松; 陈波; 袁志诚4.球囊和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陆培松; 陈波; 袁志诚5.比较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 [J], 黄海; 张宜生; 高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魏学琴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魏学琴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魏学琴发布时间:2023-06-07T09:38:46.7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魏学琴[导读]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于2021年4-2022年4个月期间收治的40名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并于术后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评估血栓形成。

结果:经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愈的40例病例,其中32例实现完全致密填塞,6例达到了90%以上,而另外2例则处于85%~90%的范围,为此,我们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2~12个月的跟踪调查,同时,我们还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来衡量病例的治愈效果,有28例患者为0分,有8例患者为1分,有4例患者为2分。

其中有2位病人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出现大动脉痉挛、弥漫性脑水肿,经抢救无效而死。

其余病例均无出血,支架移位,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

应用该方法对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进行了手术,结果令人满意,全部病人接受了血管造影术,未发现动脉瘤再发。

结论: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脑缺血后的症状,但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不多,其疗效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于2021年4-2022年4个月期间收治的40名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并于术后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评估血栓形成。

结果:经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愈的40例病例,其中32例实现完全致密填塞,6例达到了90%以上,而另外2例则处于85%~90%的范围,为此,我们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2~12个月的跟踪调查,同时,我们还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来衡量病例的治愈效果,有28例患者为0分,有8例患者为1分,有4例患者为2分。

球囊和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球囊和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球囊和L EO 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陆培松,陈 波,袁志诚(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支架 中图分类号:R 7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8Ο0053Ο02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

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 DC )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

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 ΟHess 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

1.2 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 TA 及DSA 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

动脉瘤直径3~15m m ,瘤颈宽度2~7m m ,7例瘤体/瘤颈比0.5~0.8,6例瘤体/瘤颈比例≥0.8。

1.3 治疗方法采用L EO 支架辅助技术的7例患者瘤体/瘤颈比<0.8。

术前需服3d 抗血小板药物,同时给予适量镇静、止血药物,严密监测血压、鼻饲足够营养,软化大便,避免再次出血。

开始置入支架前施行全身麻醉,其中,Hunt ΟH ess Ⅲ级的2例患者气管插管。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S h e n g— y i ,C A 1 C h u n— x i a n ,Z H A0 We i ,L U O G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a d i o l o g y ,t h e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 s
颈动脉瘤 , 术 后 随访 6—2 4个 月 。 分 析 动 脉 瘤 形 态 和 位 置 、 与 载 瘤 动 脉 的关 系 、 治 疗 操 作 过 程 以及 临床 、 影像 随 访 结 果 。 结 果 1 5例 均 成 功 植 入 L E O支 架 , 支 架 远 端 位 于 同侧 A 2段 l 3例 , 位 于 对侧 A 2段 2例 。
有待进一步随访。
【 关键词 】 动脉瘤 ; L E O支架 ;介入治疗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4 3 .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9 4 X( 2 0 1 3 ) . 1 1 - 0 8 8 1 — 0 5
LEO s t e n t - a s s i s t e d e mb o l i z a t i o n o f wi d e— n e c k e d a n t e r i o r c o mm u n i c a t i n g a r t e r y a n e u r y s ms Z HOU
f o l l o we d u p or f 6— 2 4 mo n t h s . T h e mo r p h o l o g y a n d l o c a t i o n o f t h e a n e u r y s m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 h e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支架组,22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对照组,21例完全栓塞,4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为7.5%(2/27),经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并发症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见于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现象,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今,介入栓塞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

本文以54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12例男性,15例女性,43-68岁,平均(50.3±2.89)岁。

支架组,10例男性,17例女性,40-69岁,平均(51.9±2.47)岁。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没有明显差异,组间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予以全身麻醉处理,在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一侧股动脉,放置球囊于动脉瘤口,另一侧,置入微导管至动脉瘤中,充盈球囊,经由微导管,快速将弹簧圈栓入至动脉瘤,弹簧圈完全填入后,慢慢泄掉球囊,完全泄去后,行DSA,观察弹簧圈位置与稳定性,球囊再次充盈,随后,解脱弹簧圈,完全泄去球囊后,将球囊撤回,术毕。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塞 9 %以上 1 , 5 例 患者 术 后 均 恢 复 良好 , 床 随 访 6~ 1 月 无 再 出 血 及 脑 血 栓 形 成 , 中 D A 随 访 6 临 2个 其 S
例 无 支 架 狭 窄 及 动 脉 瘤 再 通 。 结 论 E t p s 架 辅 助 弹 簧 圈 栓 塞 治 疗 前 交 通 宽 颈 动 脉 瘤 是 一 种 安 ne r e支 ri 全、 靠、 可 有效 的治 疗 方 法 , 其 长期 疗 效 仍 需 进 一 步 观 察 。 但
aciia t d HU l c lsu y n ANG Ha- o g,GU in we ld n Ja — n,Y ANG C u mi ,Z h n- n HA0 i Ka,KU ANG Y n - i L N o g qn, I
L n , iq,Y G T o XA X n Z A u. D p r etfN uou e ,G nrl opt og HE We—i AN a , I u , H NG H i eat n ersr r eea H silo m o gy af
t— e k rt o n c ai o< 1 . 5)we e t ae t n e rs tn ・ sitd e oiai n u i g h d o d tc a l o l. n r r t d wi E tr ie s t a ss mb l t sn y r — ea h b e c i I e h p e e z o s
收 治 8例 前 交 通 宽 颈 动脉 瘤 ( 颈 比<1 ) 体/ . 患者 , 采 用 E trr e 架 辅 助 水 解 脱 弹 5 均 ne i 支 p s
簧 圈 栓 塞 ,其 中 6例 先 放 置 支 架 覆 盖 动 脉 瘤 颈 再 将 微 导 管 经 支 架 网 孔 放 入 动 脉 瘤 腔 填 塞 弹 簧 圈 进 行 栓塞 , 2例 在 微 导 管 进 入 瘤 腔 后 再 释 放 支架 进 行 弹 簧 圈 栓 塞 。 后 6~1 术 2个 月 进行 临 床 和 D A 随 访 。 S 结果 8例 全 部 技 术 成 功 , 架 到 位 满 意 , 瘤 动 脉 通 畅 , 手 术 并 发 症 ; 中动 脉 瘤 完 全 闭 塞 7例 , 支 载 无 其 闭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张扬;余舰;晁迎九;魏建军;高歌;陈昱;顾大群【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20)8【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

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

载瘤动脉保留完好。

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

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总页数】3页(P473-475)【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支架;弹簧圈;血管内栓塞【作者】张扬;余舰;晁迎九;魏建军;高歌;陈昱;顾大群【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R815.2【相关文献】1.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J], 黄海东;张辉;顾建文;杨春敏;赵凯;匡永勤;林龙;贺伟旗;杨涛;夏勋2.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颈内动脉后交通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J], 师林; 战扬; 张妍慧3.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疗效比较[J], 师林; 战扬; 孙学彤4.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J], 陈柏宇;曹毅;鲍娟;杨勇涛;景睿;李云飞;胡佳怡;赵青5.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J], 胡骁;周林裕;殷汉荣;杨艳如;代永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眼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眼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眼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宽颈眼动脉瘤的方法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17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12例,次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1例。

所有患者术后保留载瘤动脉通畅,均恢复良好。

术后6个月的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所有患者中,12例完全栓塞和4例次全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1例部分栓塞动脉瘤颈仍有残留,但无变化。

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眼动脉瘤,闭塞效果好,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恢复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feasibility of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opthalmic aneurysm.Method:Seventeen wide-necked opthalmic aneurysm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0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All the 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released,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y image showed that 12 patients were completely embolized,4 patients were subtotally embolized,and 1 patient was partially embolized.The parent arteries of all patients remained patulous after the operation,and they were recovered well.The angiographically followed-up six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no filling was shown for the completely embolized 12 patients and the 4 subtotally embolized patients,one patient with neck remanant did not change.Conclusion:The wide-necked opthalmic aneurysm treated by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has better occlusion effects,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a good prognosis.[Key words] Wide-necked opthalmic aneurysm;Stent;Embolization眼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

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黄海东;赵凯;屈延;顾建文;夏勋;林龙;张辉【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09(30)2【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均采用先放置LEO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水解脱弹簧圈瘤腔进行栓塞,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12例全部技术成功,栽瘸动脉通畅;10例宽颈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闭塞>95%,1例闭塞<95%;1例后交通动脉瘤检塞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11例恢复顺利;12例临床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DSA随访5例元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复发.结论联合使用LEO自膨式支架和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颅内专用的LEO自膨式支架为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方便,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总页数】3页(P155-157)【作者】黄海东;赵凯;屈延;顾建文;夏勋;林龙;张辉【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相关文献】1.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石忠松;齐铁伟;郭少雷;张恒;李兴;田作军;黄正松2.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J], 程伟;包艳娥;黄豫军;吴磊;李婉秋3.颅内自膨式支架系统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观察 [J], 刘鹏程;罗有才4.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J], 曲友直;赵振伟;高国栋;邓剑平;陈玲5.LEO自膨式支架结合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护理体会 [J], 梅佳红;刘莎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s 1 8 2 0 5 2和 r s 1 2 4 9 5 9 4 1 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 由于 A P M1多态 位点存 在种 族差 异 , 而 迄今 为
A P M1多 态 位 点 中 证 实 r s 2 6 6 7 2 9 、一1 0 6 7 7 C >T ,
[ 5 ] R ON C O N I V, T U R C H I F, R I L L I S , e t a 1 .M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i n
广东医学
2 0 1 3年 1 O月 第 3 4卷第 l 9期
Gu a n g d o n g Me d i c a l J o u r n  ̄
O c t .2 0 1 3. V o 1 .3 4. N o .1 9
3 讨 论
参 考 文 献
[ 1 ] I WAS H I MA Y,K A T S U Y A T,I S H I K AWA K,e t 1.H a y p o a d i - p o n e c t i n e m i a i s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r s k f a c t o r f o r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J ] .
E H的发生发展进程 中起 了重要作用 , 而全基 因组扫 描也证 明 A P M1位 于代谢 综合 征 的易感 位点 3 q 2 7附
近 , 因此 近年来 A P M1 成 为研究 的热点之一 。 R O N C O N I 等 的研 究 显 示 S N P+4 5 T>G 及 + 2 7 6 G>T多 态 性 与 E H 相 关 。对 于 中 国 人 群 , Y A N

《2024年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范文

《2024年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范文

《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篇一LEO支架与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一、引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其中,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是两种常用的支架系统。

本文旨在分析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接受LEO支架或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2. 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随访结果等。

比较不同支架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三、LEO支架与Neuroform支架的安全性分析1. 手术过程安全性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在手术过程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

两种支架系统均能有效支撑动脉瘤颈部,降低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从而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此外,这两种支架系统均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和操作性,有助于术者进行精确的定位和释放。

2. 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是评估支架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动脉闭塞等。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统计和分析,发现两种支架系统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且多数并发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四、LEO支架与Neuroform支架的有效性分析1. 栓塞效果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均能显著提高栓塞效果。

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可以降低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同时,支架的释放过程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动脉瘤颈部,从而提高栓塞的完全性和持久性。

2. 随访结果随访结果显示,LEO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预后较好。

大咖说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

大咖说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

大咖说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谢晓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张昌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什么是动脉瘤呢?动脉瘤就是血管上鼓了个泡泡,这个病带个“瘤”字,实际上它却不是癌症。

这好比车胎老化鼓个包一样,车胎爆了车就没法开了,动脉瘤破了,30%左右的人都可能死亡。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采用传统的开颅夹闭术,这就是老百姓说的开脑壳,这种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欧美及我国很多发达地区,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开颅夹闭术。

12 毫米小口解决大问题介入治疗只需在大腿根部开个2毫米不到的小口,使用一根很细的管子在X线引导下顺着血管进入动脉瘤腔,使用合适的铂金弹簧圈进行填塞,把瘤腔填满了,血流流不进去了,它就不会破了。

对于一些瘤口比较窄的动脉瘤,看起来就像葡萄藤上结了个葡萄,有个比较细的蒂,这样的动脉瘤可以直接使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而长瘤子的血管通畅性不会受影响。

部分动脉瘤在临床上称为宽颈动脉瘤,是指血管上冒了个基底部很宽的泡泡,远看就像葡萄藤上爬了只七星瓢虫,专业上是指那些动脉瘤颈体比超过0.5或动脉瘤颈绝对值超过4毫米的动脉瘤。

这样的动脉瘤,直接填塞瘤腔变得不太现实,填的圈圈肯定会突出来,引起血管的闭塞从而出现脑梗死。

对于这样的动脉瘤,我们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

宽颈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时,临床医生于载瘤动脉处放置支架导管,另一条微导管进入动脉瘤腔进行填塞,采用支架后释放或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此谓平行技术。

也可采用支架先释放,再引入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进行填塞的技术。

这样就可以在栓塞动脉瘤的同时保证载瘤动脉的通畅。

2不同支架属性和优势不同临床上常用的颅内支架有激光雕刻支架、编织支架;从释放方式来说有自膨支架和球扩支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周升毅;蔡春仙;赵卫;罗罡【摘要】目的探讨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策略,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对15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行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术后随访6~24个月.分析动脉瘤形态和位置、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治疗操作过程以及临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15例均成功植入LEO支架,支架远端位于同侧A2段13例,位于对侧A2段2例.完全栓塞(包括致密栓塞和近完全栓塞)14例(93.3%),部分栓塞1例(6.7%).术中支架诱发血栓形成2例(13.3%),予盐酸替罗非班动脉内灌注,支架完全通畅.DSA和(或)CTA随访6~9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前交通宽颈动脉瘤LEO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高,支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3(022)011【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动脉瘤;LEO支架;介入治疗【作者】周升毅;蔡春仙;赵卫;罗罡【作者单位】641000,四川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641000,四川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交通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血管分支众多且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外科夹闭可导致部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比之下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2]。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处理常很困难,现多采用辅助栓塞技术完成,包括微导管、球囊瘤颈重塑及支架辅助栓塞等,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被认为是实现宽颈动脉瘤腔内重建的一种替代方法[3]。

但支架辅助应用到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治疗却不多见,本文报道我院采用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结果,并对介入治疗相关问题加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对15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行LEO自膨支架(Balt Extrusion,Montmorency,France)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

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3岁。

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1例,Ⅲ~Ⅳ级3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

瘤体最大直径分类为:微小动脉瘤(<3 mm)2例,小动脉瘤(3~10 mm)1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10 mm)1例。

7例动脉瘤体轴线指向上方,3例指向下方。

瘤体呈单囊性9例,分叶状3例,不规整形3例。

造影发现对侧A1段发育不良8例,对侧A1段完全缺失1例,瘤侧A1段及前交通动脉不同程度代偿性增粗。

1.2 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及心电图等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程大于 3 d,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优化抗血小板,连用3 d。

急性SAH则术前1 h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顿服。

常规术前1 d静脉持续泵入尼莫地平(3~5 ml/h)预防脑血管痉挛。

6 F导引导管到位后,普通肝素静脉推注(50 u/kg体重)全身肝素化,手术过程中每隔1 h加1000 u。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12 h,连用3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持续6个月,以后根据造影复查结果调整用量。

1.3 治疗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导引导管头端放置于动脉瘤侧颈内动脉C2水平,接Y阀,生理盐水持续低流量灌注冲洗,DSA造影并3D重建后选择最佳工作体位,根据动脉瘤形态、指向、载瘤动脉与瘤颈关系塑形微导管头端。

路图状态下借助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瘤腔内适当位置后选择合适的电解脱弹簧圈(GDC)缓慢释放但暂不解脱,Vasco微导管达载瘤动脉远端,调整位置适合后推送输送干释放支架,解脱弹簧圈,继续填塞弹簧圈,反复多次造影,直至瘤腔完全消失后撤出微导管。

2 结果2.1 支架辅助栓塞后即刻造影结果本组15例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11例(73.3%),近完全栓塞(90%~95%)3例(20.0%),部分栓塞(< 90%)1例(6.7%)。

支架直径2.5~3.5 mm,长度为12~30 mm,支架远端位于同侧A2段13例,位于对侧A2段2例。

见图1。

2.2 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图1 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前后所见15例动脉瘤未见再发出血,1例Hunt-HessⅢ级患者术后出现左侧下肢瘫痪,肌力0级,即刻CT提示右侧扣带回片状脑梗死,保守内科处理并康复治疗半年后下肢肌力恢复到Ⅳ级水平。

另1例术前Hunt-HessⅢ级女性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精神症状,对症处理后好转。

2例术中支架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尽快完成动脉瘤填塞后,迅速将微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远端并节段性回撤导管直至血栓近端,盐酸替罗非班0.5 mg(50 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推注(20 μg/min)配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捣栓,20 min后支架完全通畅,双侧大脑前动脉血供恢复(图2)。

术后CT 扫描未见明确脑梗死及出血征象。

图2 术中支架诱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处理2.3 随访临床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再次出血。

15例接受DSA或CTA复查,仅1例术后6个月造影显示支架远端有小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形成,增加氯吡格雷口服3个月后再次造影示血栓消失。

其余未见动脉瘤复发,支架未见移位、狭窄。

3 讨论临床研究及3D仿真模拟数据发现,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均衡出现的“三分叉动脉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4]。

先天发育、后天感染及外伤等导致一侧A1段纤细或缺如,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通过开放的前交通动脉代偿供应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以后的大脑半球,前交通动脉由于先天结构上的缺陷及血流长时间冲击,最终形成前交通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采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通过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影响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保证双侧大脑前动脉通畅的同时,增加瘤腔致密填塞率,减少其复发率。

动脉瘤即便完全栓塞仍然有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复发率高达30%,弹簧圈填塞仅能改变瘤体内的血流模式,但对瘤颈处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5]。

支架除可作为载瘤动脉的支撑物,阻止弹簧圈突出于载瘤动脉外,还能提供血管内皮化的框架,修复动脉瘤颈,研究表明尽管支架及其网眼仅能覆盖动脉面积的6.5%~9.5%,但支架置入后动脉瘤顶部的流量及流速可平均分别降低22%和64%[6],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比较,这更利于瘤腔内血栓形成。

支架置入还能改变动脉瘤长轴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以及载瘤动脉本身的曲度,从而改变瘤颈处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7],明显减少宽颈动脉瘤的复发率。

Yang等[8]报道 90例宽颈动脉瘤,97枚支架置入后随访3~6个月,仅1例动脉瘤复发。

Huang等[9]报道21例前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后平均随访6.9个月,有1例复发。

本组15例随访6~9个月,结果无一例复发。

以往治疗颅内动脉瘤应用Neuroform系列支架取得较好效果,但也有不足,由于需要微导丝交换,对于较迂曲的血管,其输送性较差;支架仅两端有标记,其余部分几乎不显影,增加了定位的难度;一旦释放不可重新回收。

近年来,LEO支架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支架在输送导管内行进,与血管壁间无摩擦力,能顺利通过迂曲血管达靶目标;支架全段显影,推出不超过2/3均可回收,可重新定位。

本组病例支架直径选择均大于载瘤血管直径0.5~1.0 mm,支架贴壁良好,未见支架移位及明显的载瘤血管挛缩;2例颈内动脉岩骨段及虹吸段明显迂曲,30 mm的支架也能顺利通过;4例支架开始放置不满意,再次回收后重新定位释放,保证了支架两端均超过瘤颈5~10 mm。

但LEO支架也有其自身缺点,由于其网孔密集,金属含量高,可能增加支架诱发血栓事件,本组术中2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故在置入直径较小血管和痉挛血管时,我们建议采用其他自膨支架。

另外,LEO支架为闭环式设计,此支架在动脉严重弯曲部位释放可能导致支架拉伸变性或不能完全打开,贴壁性差,不利于完全覆盖瘤颈。

以往支架辅助栓塞多采用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即先置入支架跨过瘤颈,然后微导管通过支架金属网眼入瘤腔,但某些解剖角度微导管头端难以通过网孔进入瘤腔时,导管头端多次推挤支架可使其发生移位或开环设计的支架部分推动到瘤腔内,另外导管头端在释放弹簧圈后因反冲被推出支架网孔想再次进入网孔有时有困难,特别是在瘤腔已大部分填塞时,势必造成人为的不能致密栓塞,增加复发率。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组LEO支架主要采用后释放技术或半释放技术,在释放弹簧圈时微导管头端能始终保持稳定,对支架无外力作用不会移位变形,本组完全栓塞率达93.3%。

此技术还特别适合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栓塞,唯一的缺点是支架部署过程中可能会干扰或移动微导管头端位置,但术中及时发现后可通过部分回收支架,重新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使其始终位于瘤腔的合适位置。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周围有很多重要分支,如豆纹动脉中央穿支、Heubner回返动脉等,这些血管直接供应下丘脑、基底节,一旦损伤可能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一组前交通动脉瘤外科开颅夹闭患者手术严重并发症高达17.9%[10]。

前交通动脉支架置入后是否影响穿支动脉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研究发现颅内支架单根网丝直径小于分支血管的50%,即便单根网丝完全覆盖分支血管亦不会导致其闭塞[11]。

本组15例对比术前、术后即刻造影,仔细辨认,支架覆盖的小血管分支均未减少,且术后MR及DWI扫描病例均未见该分支供血区的梗死灶。

支架置入术中发生急性血栓,考虑有以下原因:①SAH量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 抗凝、抗血小板处理不充分以及与肝素或氯吡格雷抵抗有关;③支架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作为异物本身诱发血栓。

复习本组中1例临床资料,发现该患者SAH后24 h内行介入手术,仅术前1 h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符合抗血小板处理不充分,再加上LEO支架网孔密集金属含量高,从而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

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非肽类血小板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竞争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关因子,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粘附及聚集,达到抗血小板作用。

以往替罗非班主要联合尿激酶用于处理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近年来逐步开始应用于颅内血栓的治疗。

动脉内灌注起效迅速,半衰期短(1.6 h),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小,2012年Chalouhi等[12]报道6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支架诱发血栓9例,应用替罗非班动脉内灌注(0.1 μg·kg-1·min-1),7 例支架完全再通,2 例血栓大部分消失,术后CT复查仅1例SAH较术前稍有增多,无相关神经功能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