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

3—7 配位离解平衡

一、稳定常数(K稳)和逐级稳定常数(K稳i)

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生成和离解平衡,如:

Ag++2NH3=Ag(NH3)2+

其实配离子在溶液中是逐级形成的,如Ag(NH3)2+是分两步:

Ag++NH3=Ag(NH3)+k1=…………

Ag(NH3)++NH3=Ag(NH3)2+k2=…………

k1,k2称为Ag(NH3)2+逐级稳定常数,显然K稳=k1·k2

另外,也有使用不稳定常数和逐级不稳定常数,即:K不稳=1/K 稳

二、配离子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在利用稳定常数进行有关配位理解计算,要注意:1各逐级稳定常数都很大,(K稳很大),2配体大大过量

例1:在10ml 0.20 mol·L-1AgNO3溶液中,加入10ml 1.0mol·L-1 NaCN,计算平衡溶液中Ag+浓度,已知K稳(Ag(CN)2-)=1.3×1021。

三、配位理解平衡的移动

在配位离解的系统中,若加入某些试剂,使溶液中同时存在沉淀平衡或氧化还原平衡或酸碱平衡,则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应同时满足多重平衡。

练习1:(1)欲用100ml氨水溶解1.0g AgCl,求氨水的最低浓度。(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6g KBr(s),是否有AgBr沉淀产生?(3)若要使AgBr沉淀完全溶解,这是氨水的最低浓度是多少?

已知:Ksp(AgCl)=1.6×10-10;Ksp(AgBr)=7.7×10-13;K稳(Ag(NH3)2+)=1.6×107

练习2:已知K稳(Zn(CN)42-)=5.75×1016;φ(Zn2+/Zn)=-0.763V,求算Zn(CN)42-+2e=Zn2++4CN-的φ。

练习3:为什么在水溶液中,Co3+能氧化水,而在氨水中形成

[Co(NH3)6]3+却不能氧化水?已知K稳[Co(NH3)6]3+=1.58×1035;K稳[Co(NH3)6]2+=1.38×105;K b(NH3·H2O)=1.8×10-5, φ(Co3+/Co2+)=1.81V, φ(O2/OH-)=0.42V, φ(O2/H2O)=1.23V。

习题4:水中铁盐会导致红棕色Fe(OH)3在瓷水槽里沉淀,通常用草酸H2C2O4溶液去洗涤,以除去这种沉淀物,试通过计算证明所列下列两个方程式中哪一个更能表达Fe(OH)3的溶解机理。

(1)酸碱机理:2Fe(OH)3(s)+3H2C2O4(aq)=3Fe3+(aq)+6H2O+3C2O42-(aq) (2)配离子生成机理:Fe(OH)3(s)+3H2C2O4(aq)=Fe(C2O4)33-(aq)+3H2O+3H+(aq) 已知:K稳Fe(C2O4)33-=1.0×1020,KspFe(OH)3=1×1036,

H2C2O4:K1=6×10-2,K2=6×10-5,Kw=1.0×10-14

习题5:试求AgI在下列溶液中的溶解度:(1)1.0mol/L氨水;(2)0.10mol/LKCN溶液。已知Ksp(AgI)=1.5x10-16, β2(Ag(NH3)2+)=1.6x107; β2(Ag(CN)2)=1.3x1021

习题6:已知Au3+ 1.41 Au+ 1.68 Au; AuCl4- 0.82 AuCl2- 1.35 Au

求:(1)AuCl4- 和AuCl2-的累积稳定常数;

(2)3Au+ ? Au3+ +2Au的平衡常数;

(3)3AuCl2-?AuCl4-+2Au +2Cl-的平衡常数。

习题

1.命名下列配合物和配离子

(1)(NH4)3[SbCl6];(2)[Cr(H2O)4Br2]Br.2H2O;

(3)[Cr(Py)2(H2O)Cl3]。

2.根据下列配合物和配离子名称写出其化学式。

(1)四氯合铂(Ⅱ)酸六氨合铂(Ⅱ);(2)氯化二氯.四水合钴(Ⅲ);(3)氯.硝基.四氨合钴(Ⅲ)配阳离子(4)二

氨.草酸根合镍(Ⅱ)。

3.指出下列配合物中配离子、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及配位原子:

(1)[Co(NH3)(en)2Cl]Cl2; (2)K2Na[Co(ONO)6].

4.指出下列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并画出可能存在的几何异构体:(1)

[Pt(NH3)2(NO2)Cl];(2)[Pt(Py)(NH3)ClBr];(3)[Pt(NH3)2(OH)2Cl 2];

(4)NH4[Co(NH3)2(NO2)4]

5.根据实验测定的有效磁矩,判断下列各配离子是低自旋还是高自旋,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中心离子杂化类型,配离子的空间构型。(1)[Fe(en)3]2+, 5.5B.M;(2)[Co(SCN)4]2-,4.3B.M;(3)[Mn(CN)6]4-,1.8B.M;(4)[FeF6]3 -,5.9B.M

6.给出下列离子在八面体强场,弱场时d电子在t2g和e g轨道上排布的图示,并计算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以D q和p表示):Cr3+;Cr2+;Mn2+;Fe2+;Co2+;Ni2+

7.测下列各对配离子稳定性相对高低,并简要说明原因:(1)Co(NH3)63+与Co(NH3)62+;(2)Zn(EDTA)2-与Ca(EDTA)2-;(3)Cu(CN)43-与

Zn(CN)42-;(4)AlF63-与AlCl63-;(5)Cu(NH2CH2COO)2与Cu(NH2CH2CH2NH2)22+

8.在0.1mol/LK[Ag(CN)2]溶液中加入KCl固体,使Cl-的浓度为0.1mol/L,会有何现象发生?已知K sp(AgCl)=1.8x10-10;K稳

[Ag(CN)2-]=1.25x1021

9.若在1L水中溶解0.1molZn(OH)2,需要加入多少克固体NaOH?已知K sp[Zn(OH)2]=1.2x10-17; K稳[Zn(OH)42-]=4.6x1017

10.一个铜电极浸在含有1.0mol/L氨和1.0mol/LCu(NH3)42+的溶液里,以标准氢电极为正极,测得它与铜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为0.03V,试计算Cu(NH3)42+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已知E0(Cu2+/Cu)=0.34V.

11.向一含有0.2mol/L自由氨和0.20mol/LNH4Cl的缓冲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03mol/L[Cu(NH3)4]Cl2的溶液,问混合后溶液中能否有Cu(OH)2沉淀生成?已知:Ksp Cu(OH)2=1.6x10-

19,K[Cu(NH3)4]2+=4.8x1012,K NH3=1.8x10-5

第四讲元素化学通论

一、含氧酸的强度

1、R-O-H规则

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强度决定于酸分子中质子转移倾向的强弱:

质子转移的倾向越大,酸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而质子转移倾向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酸分子中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越大,氧化数

较高时,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够有效地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供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而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则称为R-O-H规则。其规律:

(1)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如H n RO4),其酸性自左向右依次增强,如:HClO4>H2SO4>H3PO4>H4SiO4

HNO3>H2CO3>H3BO3…

(2)同一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强度自上而下依次减弱:HClO>HBrO>HIO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弱。如:HClO4>HClO3>HClO2>HClO

2、Pauling规则:

1、多元酸的逐级电离常数有如下关系:

K1:K2:K3=1:10-5:10-10

如H3PO4 K1=7.52×10-3 k2=6.23×10-8 k3=4.4×10-13

2、含氧酸的通式是RO n(0H)m , n为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非羟基氧),n值越大酸性越强,并根据n值把含氧酸分为四类:(1)n=0,为弱酸,k a=10-8—10-11

如:HClO:Ka=3.2×10-8 H3BO3:Ka=6.0×10-10

(2)n=1,为中强酸,Ka1=10-2—10-4

如:H3PO4:K a1=7.5×10-3 H5IO6:K a1=5.1×10-4

(3)n=2,为强酸,Ka1>10-1

如:HIO3:Ka=1.7×10-1 H2C r O4:K a1=9.5

(4)n=3,为极强酸,Ka>>1

如:HClO4: Ka=1010

应当指出:用Pauling规则时,只能用结构式,不能用最简式来判断,若能知道某含氧酸的分子结构,便能推断酸的近似强度。反之,若已知酸的近似强度,根据分子式也能推测其分子结构。

如:亚磷酸(H3PO3)是二元酸 , 次磷酸(H3PO2)是一元酸

K1=1.0×10-2,

K2=2.6×10-7 K1=1.0×10-2

另外,含氧酸脱水“缩合”后,酸分子内的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会增加,导致其酸性增强,多酸的酸性比原来酸的酸性强,如:H3P04的K a1=7.5×10-3< bdsfid="143" p=""><>

其原因:(1)随着电离的进行,酸根的电荷越来越大,和质子间的作用力增强,电离作用相形成分子方向进行,因此酸性按K1>K2>K3>……依次减小。

(2)因为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大,表示分子中R→O配键越多,R的还原性越强,多羟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吸引作用

越大,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减小得越多,O-H越弱,酸性也就越强。

3.超酸(Superacid)

(1)概念: 1966年圣诞节,美国Case Western Keserve大学,G.A.Olah教授实验室一位**研究人员J.Lukas无意中将圣诞节晚会上

用过的蜡烛扔进一个酸性溶液(SbF5·HSO3F)中,结果发现蜡烛很快的熔解了,促使他进一步研究,*此实验溶液去做’Hnmr研究,令人惊奇的是’Hnmr谱图上竟出现了一个尖锐的特丁基阳离子(正碳离子)峰。这种酸能溶解饱和烃,**“魔力”无穷。从那时起,Olah实验室人员就给SbF5·HSO3F起个绰号叫“魔酸”(Magic acid)。现在人们习惯地将酸强度超过100% H2SO4的一个酸或酸性介质叫做超酸(或超强酸),把SbF5·HSO3F称作魔酸。

超酸具有极强的质子化能力,极高的酸度,比一般的无机酸强

106~1010倍。

(2) 超酸的主要类型:

a. 布朗斯特超酸,如HF、HClO4、HSO3Cl、HSO3F和HSO3CF3等,室温下为液体,本身为酸性极强的溶剂。

b. 路易斯超酸:SbF5、AsF5、TaF5和NbF5等,其中SbF5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路易斯酸,可用于制备正碳离子和魔酸等共轭超酸。

c. 共轭布朗斯特——路易斯超酸:包括一些由布朗斯特和路易斯酸组成的体系。如:H2SO4·SO3(H2S2O7);H2SO4·B(OH)3;HSO3F·SbF5;HSO3F等。

d. 固体超酸:硫酸处理的氧化物TiO2·H2SO4;ZrO2·H2SO4;路易斯酸处理的TiO2·SiO2等。

(3) 超酸用途:

a. 非电解质成为电解质,能使很弱的碱质子化(正碳离子)

b. 超酸中,解离出多卤素阳离子I2+、I3+、Br2+等

c. 良好的催化剂

二、含氧酸的稳定性

1、不同的含氧酸的稳定性相差很大,同一元素的含氧酸,高氧化态的酸比低氧化态的酸稳定。如:

HClO4> HClO3> HClO2> HClO

H2SO4>H2SO3 ; HNO3>HNO2

2、氧化还原性:

(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氧化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如:

H4S i O4

(2)相应价态,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大于副族元素。

如: BrO4->MnO4-; SeO42->Cr2O72-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中,低氧化态的氧化性较强。

如: HClO>HClO2;HNO2>HNO3(稀)

(4)在同一主族中,各元素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多是随原子序数增加呈锯齿形升高;如

HNO3 >H3PO4 <="" bdsfid="179" h2seo4="">H6T eO6 ;HClO4H5IO6

低氧化态则自上而下有规律递减. HClO>HBrO>HIO

(5) 浓酸的含氧酸氧化性比稀酸强;含氧酸的氧化性一般比相应盐的氧化性强;同一种含氧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性强.

3. 影响含氧酸(盐)氧化能力的因素:

(1) 中心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含氧酸(盐)的氧化能力系指处于高氧化态的中心原子在它转变为低氧化态的过程中获得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它的电负性、原子半径及氧化态等因素有关。若中心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获得电子的能力强,其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也就强,反之,氧化性则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自左往右,电负性增大,半径减小,所以它们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依次递增。

同一族元素,从上至下,电负性减小,原子半径增大,所以低氧化态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依次递减。高氧化态氧化性锯齿形变化,则是由于次级周期性引起的。

(2) 含氧酸分子的稳定性: 含氧酸的氧化性和分子的稳定性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含氧酸分子中的中心原子R多变价,分子又不稳定,其氧化性越强。含氧酸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中R-O键的强度和键的数目有关。键的数目越多,R-O键强度越大,要断裂这些键,使高氧化态的含氧酸还原为低氧化态甚至为单质,就比较困难,所以,稳定的多变价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很弱,甚至没有氧化性。

R-O键的强度和数目与R的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成键情况以及分子中带正电性的H原子对R的反极化作用等因素有关。

例如:在HClO、HClO2、HClO3、HClO4系列中,由于酸分子中R-O键数目依次增加,R-O键键长减小,稳定性依次增加,因而,氧化性随氯的氧化态增加而依次减弱。HClO>HClO2>HClO3>HClO4

低氧化态含氧酸氧化性强还和它的酸性弱有关,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带正电性的氢原子,对酸分子中的R原子有反极化作用,使R-O键易于断裂,同理可以解释:①为什么浓酸的氧化性比稀酸强?因为在浓酸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的酸分子,有反极化作用。②为什么含氧酸的氧化性比含氧酸强?因为含氧酸盐中M n+反极化作用比H+弱,含氧酸盐比含氧酸稳定。

(3)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温度以及伴随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进行的其他非氧化还原过程(如水的生成、溶剂化和反溶剂化作用、沉淀生成、缔合等)对含氧酸的氧化性有影响。

三、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规律

1、同一盐及其酸稳定性次序是:

正盐 > 酸式盐 > 酸

Na2CO3 > NaHCO3 > H2CO3

分解温度C o ~1800 270 室温以下

2、同一酸根不同金属的含氧酸盐,热稳定性次序是:

碱金属 > 碱土金属 > 过渡金属 > 铵盐

K2CO3 CaCO3 ZnCO3 (NH4)CO3

分解温度C o 1800 825 300 58

3、同一酸根同族金属离子盐,热稳定性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BeCO3 MgCO3 CaCO3 SrCO3 BaCO3

分解温度C o 100 350 825 1350 1450

4、同一成酸元素其高氧化态含氧酸盐比低价态稳定

KClO4> KClO3> KClO2> KClO

5、不同价态的同一金属离子的含氧酸盐,其低价比高价稳定:

Hg2(NO3)2>Hg(NO3)2

6、酸不稳定其盐也不稳定,酸越稳定,其盐也较稳定,碳酸盐,

硝酸盐,亚硫酸盐,卤酸盐的稳定性都较差,较易分解,而硫酸盐,磷酸盐较稳定。其酸也较稳定,难分解。

如:盐 Na3PO4 > Na2SO4 > Na2CO3 > NaNO3

分解温度C o 不分解不分解 1800 380

用离子极化理论可以对上述规律做出定性解释,金属离子的反极化作用越大,该盐的热稳定性就越差。

四、含氧酸的热分解产物

热分解产物,不仅与酸有关,与其正离子的性质也有关,多数情况下分解为酸酐和金属氧化物或其他产物:CaCO3=CaO+CO2↑(一)对于硝酸盐的热分解有三种情况:

1、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分解,产生亚硝酸盐和O2, 如:

2KNO3=2KNO2+O2↑

2、电化学序在Mg-Cu之间的金属,因亚硝酸盐不稳定,其分解产物为M氧化物,NO2和O2,如:2Pb(NO3)=2PbO+4NO2↑+O2↑

3、电位顺序Cu以后的M,因其M氧化物不稳定,分解产生M 单质,如:

2AgNO3=2Ag+2NO2+O2↑

(二)对于铵盐的热分解产物与含氧酸根是否具有氧化性密切相关,若无氧化性,分解成酸酐和其他产物,有氧化性要进一步分解为低价产物。

2(NH4)2CO3=2NH3↑+CO2↑+H2O

4NH4ClO4=2N2↑+6H2O+4HCl+6O2↑

2NH4NO3=N2↑+4H2O+O2

(三)对于稳定酸的酸式盐,热分解失水,形成偏酸盐或焦酸盐。如:

NaH2PO4=NaPO3+H2O

2Na2HPO4=Na4P2O7+H2O

五.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次级周期性是指元素周期表中,每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上向下

并非单调的直线式递变,而是呈现起伏的”锯齿形”变化.

对于P区元素,主要是指第二.第四.第六周期元素的正氧化态,尤其是最高氧化态的化合物所表现的特殊性.

1.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

(1)N.O.F的含氢化合物容易形成氢键,离子性较强。

(2)它们的最高配位数为4,而第3周期和以后几个周期的元素可以超过4。

(3)多数有生成重键的特性。

与同族元素相比,除稀有气体外,B、C、N、O、F内层电子少,只有1s2,原子半径特别小(同一族中,从第二周期到第三周期原子半径增加幅度最大),价轨道没有d轨道等特点,所以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亲和能(E A)反常地比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的小。在形成化合键时,在键型、键数和键能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同族元素的特殊性,影响到这些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

最突出的反常性质是这些元素最高氧化态化合物(如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小,而氧化性则很强.

第四周期p区元素,经过d区长周期中的元素,此外成增加了10个d电子,次外层结构是3s23p63d10,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能力比同层的s、p电子的要小,这就使从G a→Br,最外层电子感受到有效核电荷Z*比不插入10个d电子时要大,导致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相比,增加幅度不大。由原子半径引起的这些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电负性、氢氧化物酸碱性、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盐)的氧化性等性质都出现反常现象,即所谓“不规则性”。最突出反常性质是这些元素最高氧化态化合物(如氯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小,而氧化性则很强。如ⅦA高溴酸(盐)氧化性比高氯酸(盐)、高碘酸(盐)强得多。ⅥAH2SeO4的氧化性比H2SO4(稀)强,中等浓度的H2SeO4就能氧化Cl-→Cl2,而浓H2SO4和NaCl反应→HCl;ⅤAH2AsO4

有氧化性,在酸性介质中能将I-氧化为I2,而H3PO4基本上没有氧化性,浓H3PO4和I-反应只生成HI。

导致第四周期p区元素性质不规则性的本质因素是因为第三周期过渡到第四周期,次外层电子从2s22p6变为3s23p63d10,第一次出现了d电子,导致有效核电荷Z*增加得多,使最外层的4s 电子能级变低,比较稳定。

3.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

周期表中P区下方的金属元素,即第六周期的Tl;Pb;Bi;Po在化合物中的特征氧化态应依次为+Ⅲ;+ Ⅳ;+Ⅴ和+Ⅵ,但这四种元素的氧化态表现反常,它们的低氧化态化合物,既Tl(Ⅰ);Pb(Ⅱ);Bi(Ⅲ);Po(Ⅳ)的化合物最稳定.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这四种元素存在6S2惰性电子对之故,这种现象为西奇威克最先注意到,并称之为”惰性电子对效应”.

产生惰性电子对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结构上考虑主要有:从第四周期过渡到第五周期,原子的次外层结构相同,所

以同族元素相应的化合物性质改变较有规律。从第五到第六周期,次外电子层虽相同,但倒数第三层电子结构发生改变,第一次出现了4f电子,由于f电子对核电荷的屏蔽作用比d电子更小,以使有效电荷Z*也增加得多,6s2也变得稳定,所以第六周期p 区元素和第五周期元素相比,又表现出一些特殊性。

六.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无机物的水解是一类常见且十分重要的化学性质。在实践中我们有时利用他的水解性质(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等),有时却又必须避免它的水解性质(如配置SnCl2溶液等)。

无机化合物中除强酸强碱盐外一般都存在着水解的可能性。众所周知,一些典型盐类溶于水可发生如下的电离过程:

M+A-+(x+y)H2O≒[M(OH2)x]++[A(H2O)Y]-

上式中[M(OH2)x]+和[A(H2O)Y]-表示相应的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显然是可逆的,如果M+离子夺取水分子中的OH—离子而释放出H+,.或者A—离子夺取水分子中的H+而释放出OH—离子。那将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弱酸或弱碱,这种过程即盐的水解过程。

1.影响水解的因素

(1)电荷和半径

从水解的本质可见:MA溶于水后是否发生水解作用,主要决定于M+和A-离子对配位水分子影响(极化作用)的大小,显然金属离子或阴离子具有高电荷和较小的离子半径时,他们对水分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因此容易发生水解,反之低电荷和较大离子半径的离子在水中不易发生水解,如:AlCl3,SiCl4遇水都极易水解:

AlCl3 +3H2O=Al(OH)3+3HCl

SiCl4+4H2O=H4SiO4+4HCl

相反,NaCl, BaCl2在水中基本不发生水解。

(2)电子层结构

我们知道Ca2+,Sr2+和Ba2+等盐一般不发生水解,但是电荷相同的Zn2+,Cd2+Hg2+等离子在水中却会水解,这种差异主要是电子层结构不同而引起的。Zn2+,Cd2+,Hg2+等离子是18e-离子,他们有较高的有效核电荷,因而极化作用强,容易使配位水发生水解。而Ca2+,Sr2+和Ba2+等离子是8e-离子,它们具有较低有效核电荷和较大的离子半径,极化作用较弱,不易使配位水发生分解作用,即不易水解。

总之,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强该离子在水中就越容易水解。有人找到了水解常数的负对数PK h同表示离子的极化能力的Z2/R之间的关系,Na+的Z2/R=2.2×1028C2.M_,PK h=14.48,它基本上不水解,Al3+的Z2/R=43.6×1028C2.M_,PK h=5.14它显著水解,其水解反应式如下:

Al3++6 H2O→[Al(H2O)6] 3+→H3O++[Al(H2O)5OH] 2+

生成的配离子[Al(H2O)5OH]2+还可以逐级水解。此外还可以看到非稀有气体构型(18e-,9—17e-,18+2e-)的金属离子,他们的盐都容易发生水解。

(3)空轨道

我们知道碳的卤化物如CF4和CCl4遇水不发生水解,但是比碳的原子半径大的硅其卤化物却易水解,如:

SiX4+4H2O= H4SiO4+4HX

对于四氟化硅来讲,水解后所产生的HF与部分四氟化硅生产氟硅酸:

3SiF4+4 H2O= H4SiO4+4H++2SiF62—

这种区别是因为碳原子只能利用2S和2P轨道成键,这就使其最大共价数限制在4,并阻碍水分子中氧原子将电子对给予碳原子,所以碳的卤化物不水解。然而硅不仅有可利用的3S和3P轨道形成共价键,而且还有空的3d轨道,这样,当遇到水分子时,具有空的3d轨道的Si4+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的孤电子对,而形成配位键,同时使原有的键削弱,断裂。这就是卤化硅水解的实质,由于相同的理由,硅也容易形成包含SP3d2杂化轨道的SiF62—配离子。

NF 3不易水解,PF 3却易水解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解释。

硼原子虽然利用2S 和2P 轨道成键,但是因为成键后在2P 轨道中还有空轨道存在,所以硼原子还有接受电子对形成配位键的可能,这就是硼的卤化物为什么会强烈水解的原因。如:BCl 3的水解反应可认为是从氧原子的孤电子对给予硼原子开始的;

H 2O +BCl 3→[H 2O →BCl 3] →HOBCl 2+HCl

↓2 H 2O

B(OH)3+2HCl

除结构因素影响水解反应以外,增高温度往往使水解加强,例如,MgCl 2.6 H 2O →Mg(OH)Cl +HCl ↑+5H 2O

Mg(OH)Cl →MgO +HCl ↑

再如,FeCl 3在水中有部分水解,可以写成为:

[Fe(H 2O)6]3++H 2O →[Fe(OH)(H 2O)5]2++H 3O +

或简写为:

Fe 3++H 2O →Fe(OH)2++H +

但加热后,会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红棕色凝胶状的[Fe(OH)3(H 2O)3]沉淀。

由于水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平衡,所以溶液的酸度也会影响水解反应的进行。

2.水解产物的类型

一种化合物的水解情况主要决定于正负两种离子水解情况。负离子的水解一般比较简单,下面主要讨论正离子水解的情况。水解产物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碱式盐

多数无机盐水解后生成碱式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水解类型。如:SnCl 2+H 2O=Sn(OH)Cl ↓+3HCl

BiCl 3+3H 2O=BiOCl ↓+3HCl

(2)氢氧化物

有些金属盐类水解后最终产物是氢氧化物,这些水解反应常需要加热以促进水解的完成,如:

AlCl 3 +3H 2O=Al(OH)3↓+3HCl

FeCl 3+3H 2O=Fe(OH)3↓+3HCl

(3)含氧酸

许多非金属卤化物和高价金属盐类水解后生成相应的含氧酸,如:BCl 3+H 2O=H 3BO 3+3HCl

PCl 5+4H 2O=H 3PO 4+5HCl

SnCl 4+3H 2O=H 2SnO 3+4HCl

水解后所产生的含氧酸,有些可以认为是相应氧化物的水合物,如H 2SnO 3,可以认为是SnO 2.H 2O ,TiCl 4的水解产物H 2TiO 3也可以认为是TiO 2. H 2O 。

无机物水解产物类型上的差别,主要是化合物中正离子和负离子对配位水分子的极化引起的。现将离子极化作用和水解产

物关系对比如下:

水解反应有时伴有其他反应而使产物复杂化,这些反应有聚合,配合,脱水和氧化还原等。

(4)聚合和配合

有些盐发生水解时首先生成碱式盐,接着这些碱式盐聚合成多核阳离子,如:

Fe 3++H 2O = [Fe(OH)]2++H +

2Fe 3++2H 2O

[Fe 2(OH)2]4++ 2H +

[Fe 2(OH)2]4+多聚配阳离子有如下的结构:

当Fe 3+离子的水解作用再进一步进行时,将通过羟桥出现更高的聚合度,以至逐渐形成胶体溶液,并最后析出水合氧化铁沉淀。

这类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均呈絮状,十分疏松。这就是因为沉淀中包含着大量的水分,其来源首先就是水合离子内部所含有的那些水分。

有时水解产物还可以同未水解的无机物发生配合作用,如:

3SnCl 4+3H 2O=SnO 2·H 2O+2H 2SnCl 6

综上所述,就无机物的水解反应,可归纳出几条规律:

a. 随正,负离子极化作用的增强,水解反应加剧,这包括水解度的增大和水解反应的深化。离子电荷,电子壳结构(或统一为有效核电

荷),离子半径是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强弱的主要内在因素,电荷高,半径小的离子,其极化作用强。由18电子(如Cu +Hg 2+等),18+2

Ⅰ Ⅱ (1)[H 2O ·M ·OH 2]2+ (1)[H 2O ·A ·H 2O]2- (2)[H 2O ·M ·OH]+ (3)[HO ·M ·OH] (2)[H 2O ·A ·H]- (4)[HO ·M ·O]- (5)[O ·M ·O]2- (3)[H ·A ·H]

电子(如Sn2+ Bi3+)以及2电子(Li+ ,Be2+)的构型过度到9——17电子(如Fe3+,Co2+)构型,8电子构型时,离子极化作用依次减弱。共价型化合物水解的必要条件是电正性原子要有空轨道。

b. 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较大,是主要的外因,温度升高时水解

加剧。

c. 水解产物不外乎碱式盐,氢氧化物,含水氧化物和酸四种,这个产物顺序与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增强顺序是一致的。低价金属离子水解的产物一般为碱式盐,高价金属离子水解的产物一般为氢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在估计共价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时,首先要判断清楚元素的正负氧化态,判断依据就是它们的电负性。在P, S , Br ,Cl, N ,F这系列中,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处于右位的为负性。

负氧化态的非金属的水解产物一般为氢化物,正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的水解产物一般为含氧酸。

d. 水解反应常伴有其他反应,氧化还原和聚合反应等。

七.无机物的酸分解反应:

1.SO32-+2H+=SO2↑+H2O 3NO2-+2H+=NO3-+2NO↑+H2O

2. S2O32-+2H+=SO2↑+S↓+H2O

3. S22-+2H+=S↓+H2S↑ S x2-+2H+=H2S↑+(X-1)S↓

4. SnS32-+2H+=SnS2↓+H2S↑ 2AsS33-+6H+=As2S3↓+3H2S↑

2AsS43-+6H+=As2S5↓+3H2S↑ 2SbS43-+6H+=Sb2S5↓+3H2S↑

5. Mg2Si+4H+=2Mg2++SiH4(g)

6. MgB2+12H+=6Mg2++B4H10+8B+H2(g)↑ Fe2S3+4H+=2Fe2++S↓+H2S↑

八.非金属单质的碱歧化反应:

X2+2KOH=KX+KXO+H2O Cl2+2OH-=Cl-+ClO-+H2O

2F2+2OH-=OF2+H2O+2F-

3I2+6OH-=5I-+I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4P+3NaOH+3H2O=3NaH2PO2+PH3↑

Si+2OH-+H2O=SiO32-+2H2↑(与金属铝、锌等类似)

2B+2NaOH+3KNO3(氧化剂)=2NaBO2+3KNO2+H2O

九.含氧酸盐热分解的自身氧化还原规律

含氧酸盐受热分解,如果有电子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在含氧酸盐内部进行的话,就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如:

2AgNO3=2Ag+2NO2↑+O2↑

1.阴离子氧化阳离子反应

阴离子具有较强氧化性而阳离子又有较强还原性,如NH4NO3,(NH4)2Cr2O7等.

NH4NO2=N2+2H2O(实验室制N2)

NH4NO3=N2O+2H2O

(NH4)2Cr2O7 =Cr2O3+ N2+4H2O

2NH4ClO4= N2+Cl2+2O2+4H2O

Mn(NO3)2=MnO2+2NO

Hg2(NO3)2=2HgO+2NO2

这几个反应都是酸根将NH4+氧化成N2或将低价的具有还原性的Mn2+,Hg22+氧化成MnO2和HgO

2.阳离子氧化阴离子的反应

如果含氧酸盐中阳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而阴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则受热后可能在阴阳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gNO2=Ag+NO2↑

Ag2SO3=2Ag+SO3↑

Ag2C2O4=2Ag+2CO2↑

这里是Ag+将NO2-、SO32-、C2O42-等离子氧化。又如

Ag2SO4=2Ag+SO2+O2↑

HgSO4=Hg+O2↑+SO2↑

在盐热分解较多见主要是Ag和Hg的含氧酸盐易发生这种反应。

3.阴离子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含氧酸盐中阳离子稳定,阴离子不稳定(ClO4-、NO3-、MnO4-),而且相应的酸性氧化物(Cl2O7、N2O5、Mn2O7)也不稳定时,则它们受热时,只能在阴离子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使化合物分解,通常为阴离子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时,通

常有氧气放出

KClO4=KCl+2O2↑

KNO3=2KNO2+O2↑

4KMnO4=2K2MnO4+2MnO2+2O2↑

4Na2Cr2O7=4Na2CrO4+2Cr2O3+3O2↑

碱金属的第五、七族的最高价含氧酸盐特别是多数卤素含氧酸盐,加热时通常按这种方式分解,由于CO2、SiO2、P2O5、O3等分子比较稳定,所以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热分解时一般不放出氧气。

十.含氧酸盐热分解的歧化反应规律

这种类型热分解虽也属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同一元素上,结果使该元素的氧化数一部分变高,另一部分则变低,如NaClO、Na2SO3、Cu2SO4等。

1.阴离子的歧化反应:具备三个条件

(1)成酸元素的氧化态处于中间价态;

(2)酸根阴离子必须是不稳定的,而且歧化后元素的价态是稳定的,例如ClO3-可歧化为Cl-和ClO4-;

(3)含氧酸盐中阳离子必须稳定,它们都是碱金属和少数活泼的碱土金属离子等,如

3NaClO=2NaCl+NaClO3

4KClO3=KCl+3KClO4

4Na2SO3=Na2S+3Na2SO4

其中Cl和S发生了歧化

应注意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发生这类反应,如亚硝酸钾和亚硝酸银中,氮原子处中间价态,但由于硝酸根不如亚硝酸根稳定,因此受热时不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反应.

2.阳离子歧化反应

含氧酸盐中,若阳离子不稳定时,加热也可能发生歧化分解,如:

Hg2CO3=HgO+Hg+CO2

Mn2(SO4)3=MnO2+MnSO4+2SO3

有的在水溶液中进行:

2Cu+(aq)=Cu2+(aq)+Cu

综上所述:在常见的含氧酸盐中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都比较稳定,它们在加热时不分解,但易脱水缩合为多酸盐;硝酸盐及卤酸盐不稳定,由于它们的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因此加热这类盐会发生不同形式的氧化还原反应,随金属阳离子的不同产物各异,如硝酸盐的几种类型;碳酸盐和硫酸盐等居中,且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高于碳酸盐,一般含氧酸盐的酸式盐不如正盐稳定。

十一.金属元素高低价转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除少数金属元素无变价外,其余均有变价。同一金属的多种不同价态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不同,它们都以各自的最稳定状态而存在于溶液中。①处于低价态的金属离子一般以简单的阳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如Pb2+、Mn2+、Fe2+、Bi3+、Cr3+等;②处于中间价态的金属元素大都以氧化物、氧酰离子或相应价态的酸根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如MnO2、PbO+、CrO2-等;③处于高价态的金属元素常以复杂的含氧酸根形式存在,如MnO4-、BiO3-、CrO42-、FeO42-等。这主要是因为同一金属元素离子价态越高,半径就越小,离子电荷与半径的比值越大的离子,对水分子的极化力大。由于极化,使O-H键电子密度减少,易断键,结果,

由水配位的金属离子转化为羟基配位的金属离子,进一步转化为氧配位的配合阴离子如MnO4-。如Mn7+←金属元素高低价态离子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氧化还原的过程。有些氧化还原过程常伴有介质参加,而且介质可影响氧化还原产物。因此水溶液中金属元素的高低价相互转化过程与介质的酸碱性有关,而且存在普遍规律:

1.由低价态化合物转化到高价态化合物,需在碱性介质中用氧化剂氧化低价态的离子,如:

Pb2+--PbO22------PbO2

Bi3+---Bi(OH)3--------NaBiO3

Cr3+----CrO2------CrO42-

Mn2+---Mn(OH)2-----MnO2-----MnO42-

Fe2+--Fe(OH)2----Fe(OH)3----FeO42-

Co2+--Co(OH)2----Co2O3

Ni2+--Ni(OH)2----Ni2O3

在碱性介质中能完成这种转化过程,有几点原因:其一是从电极电势来看在碱性介质中金属的电对较低,其还原态不稳定,还原性较强,易找合适的氧化剂将低价态氧化成高价态.其二是这些元素的高价态在酸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只能在碱性中存在.如Pb4+在酸性介质中不能稳定存在,只能在碱性中以PbO2形式存在, Co3+、Ni3+在酸中也不稳定,只在碱中以Co2O3、Ni2O3存在;Bi3+及HBiO3不稳定,以NaBiO3存在,MnO42-在碱中存在,酸中迅速歧化。因此,碱性条件是形成高价态化合物本身的要求。当然也有一些高价态在酸中稳定,不一定用碱,如

Sn2+-----Sn4+

Fe2+----Fe3+

Ce3+----Ce4+

但只是少数,再如Mn2+转化成MnO4-在碱性介质较易转化,而在酸性溶液中则需很强的氧化剂(BiO3-;PbO2;S2O82-;IO4-等)才能进行.绝大多数金属由低价态转化到高价态需在碱性介质中进行,是主要的制备原则(碱性介质加上强氧化剂是制备高价态的一个原则) 2.由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化需在酸性介质条件下,用强还原剂将高价化合物还原如 PbO2----Pb2+

NaBiO3----Bi3+

CrO42------Cr3+

在酸性介质中,电对的值增大,其高价态的氧化性增强,在强还原剂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低价态的金属离子。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 3—7 配位离解平衡 一、稳定常数(K稳)和逐级稳定常数(K稳i) 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生成和离解平衡,如: Ag++2NH3=Ag(NH3)2+ 其实配离子在溶液中是逐级形成的,如Ag(NH3)2+是分两步: Ag++NH3=Ag(NH3)+k1=………… Ag(NH3)++NH3=Ag(NH3)2+k2=………… k1,k2称为Ag(NH3)2+逐级稳定常数,显然K稳=k1·k2 另外,也有使用不稳定常数和逐级不稳定常数,即:K不稳=1/K 稳 二、配离子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在利用稳定常数进行有关配位理解计算,要注意:1各逐级稳定常数都很大,(K稳很大),2配体大大过量 例1:在10ml 0.20 mol·L-1AgNO3溶液中,加入10ml 1.0mol·L-1 NaCN,计算平衡溶液中Ag+浓度,已知K稳(Ag(CN)2-)=1.3×1021。 三、配位理解平衡的移动 在配位离解的系统中,若加入某些试剂,使溶液中同时存在沉淀平衡或氧化还原平衡或酸碱平衡,则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应同时满足多重平衡。 练习1:(1)欲用100ml氨水溶解1.0g AgCl,求氨水的最低浓度。(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6g KBr(s),是否有AgBr沉淀产生?(3)若要使AgBr沉淀完全溶解,这是氨水的最低浓度是多少? 已知:Ksp(AgCl)=1.6×10-10;Ksp(AgBr)=7.7×10-13;K稳(Ag(NH3)2+)=1.6×107 练习2:已知K稳(Zn(CN)42-)=5.75×1016;φ(Zn2+/Zn)=-0.763V,求算Zn(CN)42-+2e=Zn2++4CN-的φ。 练习3:为什么在水溶液中,Co3+能氧化水,而在氨水中形成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1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1 第九讲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一、通性 ⅠA→ⅡA s区,价电子构型为ns1~2 1、单质轻、软,熔点低 2、半径大,电离能及电负性小,具有强还原性,是活泼的金属 3、化合物大多是离子型晶体,氧化物的水合物一般是强碱,碱和盐是强电解质,且强酸盐一般不水解。 二、锂的特殊性 1、Li的标准电极电势最负,但其和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如钠和钾 1Li的熔点高(180℃)反应过程产生的热不足以使之熔化,而钠和钾熔点低(98℃和65℃),从而钠和钾与水反应快。 2Li和H2O的产物LiOH溶解度较小,覆盖在Li的表面,阻碍水和Li的进一步反应。 2、Li在水中是最强的还原剂,但却不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Li的标准电极电势最负(-3.04V),可以认为是最强的还原剂,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主要是由其电离能和电负性所决定的。电离能小,电负性小则金属性强;反之,则非金属性强,在IA中,从上到下,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减小,因而决定最强的金属不是Li。那么Li 为何有最小的电势呢?这和其有较大的水合能有关,从热化学循环可知,其电极过程的能量变化(忽略熵变):△H=S+I+△h H 三、s区元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1、IA M(I)+O2 → Li2O, Na2O2, MO2(K,Rb,Cs) IIA M(II)+O2→MO(常压)或MO2(Ca,Sr,Ba)(高压) 2、M和非金属反应生成离子晶体时,如果阴阳离子具备一定的匹配条件,则可达到最好的能量效应,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到经验规则:(1)半径较小的阳离子趋向于和半径较小的阴离子结合,半径较大的阳离子趋向于和半径较大的阴离子结合;(2)价数高的阳离子趋向于和价数高的阴离子相结合,价数低的阳离子和价数低的阴离子结合(3)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2

(4)F-+HSO3-=SO32-+HF 2、解释下列现象 (1)AgI2-和I3-是稳定的,而AgF2-和I2F-不存在? (2)BH3CO稳定存在而BF3CO不能形成? 3—6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 一、概念 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如: [Cr(CO)6]→24e-+12e-=36e- [Fe(CO)5] →26e-+10e-=36e-→Kr(氪) -36e- [Co(NH3)6]3+→24e-+12e-=36e- 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而V(CO)6+Na→Na++[V(CO)6]- 又如具有奇电子数的Mn(0),Co(0),它们的羰基配合物以二聚体Mn2(CO)10,Co2(CO)8或混合形式[Mn(CO)5Cl]和[HCo(CO)4]存在,它们的结构,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如下图: 二、常见配体提供电子数的计算 1、NO:一氧化氮分子虽不是有机配体,但与CO十分类似。能理解成NO+,与CO 有相当数目的电子(等电子体)。NO参加配体是以三电子成键,因而许多有亚硝酰作配体的配合物能符合EAN法则。如: [Co(CO)3NO]→27+6+3=36e- [Fe(CO)2(NO)2] →26e-+4e-+6e-=36e- [Mn(CO)(NO)3] →25+2+9=36e-[Cr(NO)4] →24+12=36e- 2、烷基与金属形成σ键,按单电子计算。对不饱和的碳氢分子或离子可按参加配位双键的π电子数目计算。 如:[Mn(CO)5(C2H4)]+=25e-+2e-+10e--e-=36e- [Cr(C6H4)2]=24e-+2×6e-=36e- [Fe(C4H6)(CO)3]=26e-+4e-+6e-=6e- 3、环戊二烯基和羰基的混合配合物:环戊二烯基作为5个e-,如: [Mn(CO)3(C5H5)]=25+6+5=36e- [Co(CO)2(C5H5)]=27+4+5=36e- [V(CO)4(C5H5)]=23+8+5=36e-

无机化学考研指导徐家宁课程

无机化学考研指导徐家宁课程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考研化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徐家宁老师的无机化学考研指导课程是一门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徐家宁老师的课程中,首先介绍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接着,徐家宁老师详细讲解了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它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变化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元素化学的学习中,徐家宁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索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徐家宁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设计方法,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徐家宁老师还讲解了无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学和固体化学。配位化学

研究的是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学习配位化学,我们可以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固体化学研究的是固体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学习固体化学,我们可以了解固体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等重要概念。 在徐家宁老师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学习到无机化学中的催化剂和无机材料。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通过学习催化剂的种类和催化机理,我们可以了解催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无机材料是指由无机化合物构成的材料,通过学习无机材料的合成和性能表征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无机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徐家宁老师的无机化学考研指导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全面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考研化学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无机化学水平。相信通过徐家宁老师的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在考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2

练习题 1.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Cu+ + OH-→ (2)Cu2+ +OH-(浓)→ (3)Cu2O + NH3+ NH4Cl + O2→ (4)Ag+ + OH-→ (5)Zn2+ + OH-→ (6)Hg2+ + OH-→ (7)HgS + Al + NaOH→ (8)Hg22+ + OH-→ 2.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Cu2O + HCl→ (2)Cu2O + H2SO4 (稀)→ (3)Ag2O + HCl→ (4)Ag2O + H2SO4(稀)→ 3.选取合适的配合剂,分别将下列各种微溶盐溶解 (1) CuCl (2) AgBr (3) CuS (4) HgI2 (5) CuI (6) HgNH2Cl 4.解释下列事实 (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慢慢的生成一层铜绿 (2)将CuCl2浓溶液加水稀释时,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到绿色最后变为蓝色 (3)将SO2通入CuSO4与NaCl的混合溶液中会有白色的沉淀生成 (4)加热CuCl2·2H2O,得不到无水CuCl2 (5)焊接铁皮时常用浓ZnCl2溶液处理铁皮表面 (6)HgS能溶于王水或Na2S溶液,但不溶于HCl,HNO3及 (NH4) 2S 溶液中 (7)Hg(NO3) 2溶液中有NH4NO3存在时,加入氨水得不到HgNH2NO3沉淀 5.请将下列合成用反应式表示出来 (1)由CuS 合成 CuI (2)由CuSO4合成 CuBr (3)由K[Ag(CN) 2]合成Ag2CrO4 (4)由ZnS 合成无水ZnCl2 (5)由Hg 制备 K2[HgI4] (6)由ZnCO3提取 Zn

6.设计一个不用生成硫化物而能将下列离子分离的方案 Ag+ Hg22+ Cu2+ Zn2+ Cd2+ Hg2+ Al3+ 7.用简单方法将下列混合物分离 (1)Hg2Cl2与HgCl2 (2)CuSO4与CdSO4 (3)Hg(NO3)2与Pb(NO3)2 (4)Cu(NO3) 2与AgNO3 (5)ZnCl2与SnCl2 8.比较Cu(Ⅱ) 与Hg(Ⅱ)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 9.将无水硫酸铜溶于水得到溶液A,用过量的浓HCl处理A得到溶液B,将SO2通入B后用水稀释有沉淀C生成,将沉淀滤出并用蒸馏水洗净后溶于氨水得到无色溶液D,D迅速转化为溶液E,如向溶液E中加过量的铜屑,则又生成D. (1)给出A~E的颜色及含铜的组分化学式或配离子. (2)给出由D生成E的反应式. 10.铜副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已经达全满,为什么铜副族可以形成变价?这种电子构型对铜副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并与碱金属相比较. 11.为什么水溶液中Cu+不如Cu2+稳定,而在干态时,Cu+又比Cu2+稳定? 12.用铜粉还原Cu2+盐制备CuCl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浓盐酸?并简述CuCl的性质. 13.试说明在CuSO4·5H2O晶体中Cu2+为六配位. 14.试说明在医学上,常用Cu2+盐的碱性溶液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检验试剂. 15.锌副族和铜副族是否属过渡金属?为什么锌副族元素没有+3氧化态的物种存在? 16.Hg为什么可以形成+1氧化态的物种?Hg和Zn. Cd在性质上有何差异? 17.试说出ZnCl2和CuCl2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 18.已知下列反应在室温下的平衡常数K=10-2.78 Cu(OH) 2 (s) + 2OH- =[Cu(OH) 4]2- 结合有关数据,求[Cu(OH)4]2-的稳定常数,在1L的NaOH溶液中,若使0.1molCu(OH) 2溶解,问NaOH的浓度至少应为多少?已知Ksp.c u(OH)2 =2.2×10-20 19.下面两个平衡 2Cu+ == Cu2+ + Cu Hg + Hg2+ == Hg22+.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上)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上)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 (1)结构 (2)性质: 重点是化学性质 第一讲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 1-1 离子键理论 一、基本要点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反应时,生成的化合物如NaCl等都是离子型化合物,它们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如它们都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在熔融态或水溶液中可导电等。 这种由于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生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库仑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通常,生成离子键的条件是两原子的电负性差大于1.7以上,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键化合物。 二、离子特征 1、离子电荷: 是指原子在形成离子化合物过程中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正离子电荷通常是+1、+2、+3或+4;阴离子:-1、-2,而-3、-4的负离子一般都是含氧酸根离子或配阴离子。 2、离子的电子构型: (1)2e构型:1s2,如Li+,Be2+ (2)8e构型:(n-1)ns2(n-1)p6:Na+,Mg2+,Ba2+等

(3)9~17e构型:(n-1)ns2(n-1)p6(n-1)d1~9:Fe2+,Mn2+等 (4)18e构型:(n-1)ns2(n-1)p6(n-1)d10:Cu+,Ag+,Zn2+等 (5)18+2e构型:(n-1)ns2(n-1)p6(n-1)d10ns2:Sn2+,Pb2+等 3、离子半径:(变化规律): 同一元素:负离子>原子>低价正离子>高价正离子 同族元素同价离子:从上→下,半径增大 同一周期:从左→右,半径r↓ 三、晶格能(U) 1、定义:指相互远离的气态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1mol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绝对值,或1mol离子晶体解离成自由气态离子所吸收的能量的绝对值。 2、计算:晶格能不能用实验直接测量,通常有两种方法计算: (1)库仑作用能模型理论计算: A为马德隆(Madelung)常数,与晶格类型有关;n是与原子的电子构型有关的因子;Z1Z2为正负离子的电荷数。上式看出,U与离子的带电荷数成正比,与正负离子核间距r0成反比,与配位数有关,配位数增加,A增大,U增大。 (2)玻恩—哈伯(Born—Haber)循环间接计算: 例:已知NaF(s)的生成焓,金属Na的升华热,Na的电离热,F2的离解热, F 的电子亲合能,试计算NaF的晶格能U。 四、离子极化 1、基本概念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3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下) 第五讲卤素 一、卤素单质的通性 1、分子结构和性质 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2np5,易得一个电子形成全满结构,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最显著的性质是气态的F2、Cl2、Br2、I2的颜色变化,从近无色→紫色,分子最大吸收渐向长波方向移动。说明双原子MO中最高充满的σ和π*至最低未满的空的σ*轨道之间能量差自上而下减小。另外,卤素分子的离解能从F2到I2分别为159kj·mol-1,243kJ·mol-1,193kJ·mol-1和151kJ·mol-1。.除F2外,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加,键渐弱,因而离解能渐低。 2、反应活性 (1)卤素标准电极电势: I2+2e-=2I- φ =0.52V Br2+2e-=2Br- φ =1.06V Cl2+2e-=2Cl- φ =1.36V F2+2e-=2F- φ =2.87V

氧化能力:F2>Cl2>Br2>I2(还原能力:I->Br->Cl->F-) (2)所以F2,Cl2可与所有金属作用,F2还能与稀有气体作用:形成 XeF2,XeF4,XeOF4等化合物。Br2,I2可与除贵金属外的所有金属作用。 (3)卤素与水作用发生下述两类反应 1X2+H2O→2H++2X-+1/2O2 F2极易发生此反应,日光下Cl2反应慢,Br2,I2无明显反应。 2X2+H2O→H++X-+HOX X2+2OH-→XO-+X-+H2O 第 2类反应即为卤素特征的OX-Re反应即歧化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卤素歧化反应不易发生,如Cl2的K=4.0×10-4;而在碱性条件下,歧化极易进行,且XO-还可继续歧化(3XO-→2X-+XO3-)。Cl2在70摄氏度,Br2在室温,I2在0℃即可发生上述反应。所以室温下将Cl2,Br2,I2分别加入碱中生成的是ClO- ,BrO3-和IO3-。 3、单质制备 (1)F2 1工业制备:电解KHF2与HF混合液 阳极(石墨):2F-=F2↑+2e- 阴极(电解槽):2HF2-+2e-=H2↑ +4F- 电解总反应:2KHF2=2KF+H2↑+F2↑ 2实验室制法:BrF5(g)=BrF3(g)+F2(g)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4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4 第十二讲过渡元素(2) 一、铁、钴、镍 1、常见氧化态: 有+2、+3,但稳定性不同,Fe一般以+3稳定;+2较易被氧化;Co以+2稳定,+3是强氧化剂;Ni一般只呈现+2,碱性介质存在+3,但氧化性较强。 2、铁、钴、镍化合物反应性比较: (1)Ni(OH)2只有在强氧化剂(如NaClO)作用下才能氧化为黑色的NiO(OH). (2)硫氰化物 Fe3++nSCN-→[Fe(NCS)n]3-n n=1~6(血红色) Co2++4SCN-→[Co(NCS)4]2-(兰色) Ni2++4SCN-→[Ni(NCS)4]2-(亮绿色) Co(NCS)42-在水溶液中不太稳定,用有机溶剂萃取后比较稳定。 (3)羰基化合物 Fe+5CO=Fe(CO)5 Ni+4CO=Ni(CO)4 2CoCO3+2H2+8CO=Co2(CO)8+2CO2+2H2O 这些反应可用于制备高纯金属,如: Fe(粗)+5CO=Fe(CO)5=5CO+Fe(高纯) (4)Fe3+、Fe2+、Co2+、Ni2+鉴定反应 Fe3++nSCN-[Fe(NCS)n]3-n n=1~6(血红色) Fe3++[Fe(CN)6]4-+K+→K[Fe(CN)6Fe]↓(兰色) Fe2++[Fe(CN)6]3-+K+→K[Fe(CN)6Fe]↓(兰色) Fe2++3O-phen→[Fe(O-phen)3]2+(桔红色) Co2++4SCN-→[Co(NCS)4]2-(兰色) 4、Fe3+、Cr3+、Al3+性质比较及分离 相同点:

(1)都是电荷高,半径小的离子,在水溶液中都强烈的水解; (2)它们的硫酸盐和碱金属硫酸盐都易形成复盐。 K2SO4·Al2(SO4)3 ·24H2O 明矾 K2SO4·Cr2(SO4)3·24H2O 铬钾矾 (NH4)2SO4·Fe2(SO4)3·24H2O 铁铵矾 不同点: (1)Cr(OH)3、Al(OH)3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而Fe(OH)3主要是碱性,只有在浓、热碱液中才形成Fe(OH)4-。 (2)在酸性溶液中Fe3+,有一定氧化性,可氧化H2S、HI等物质,Cr3+只有遇很强的还原剂(如Zn)才还原成Cr2+;在碱性溶液中遇强氧化剂(如NaClO)才氧化成FeO42-,而Al3+既无氧化性又无还原性。利用这些离子的酸碱性和氧化性的差异,可将它们进行分离。 二、铂系元素 1、铂系元素主要氧化态稳定性的递变规律 2、铂、钯的重要化学性质 铂系元素为稀有金属,它们在地壳中丰度极低,一般为10-7%~10-8%,铂和钯稍高,约10-6%,这些金属化学稳定性都很高,其中Ru、Rh、Os、Ir甚至在王水中也不溶解,Pt可溶于王水,反应式为: 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而Pd可溶于HNO3或热H2SO4中,如: Pd+4HNO3→Pd(NO3)2+2NO2↑+2H2O 此外,熔融的NaOH和Na2O2,热的S、P、As等对铂系金属也有腐蚀作用,使用铂器皿时,应注意这些。 习题1:为什么Pt、Au等金属不溶于氢氟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中,而容易溶于盐酸和硝酸的混合酸中(王水中)? 习题2:用反应式来解释下列实验现象: (1)黄色的BaCrO4溶解在浓HCl中,得到一种绿色溶液。 (2)在K2Cr2O7饱和溶液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200℃,溶液由橙色变成蓝绿色。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

4、H3PO4、H4P2O7、HPO3 加入AgNO3→正磷酸为黄色沉淀,焦、偏磷酸为白色沉淀,偏磷酸能使蛋白质溶液产生沉淀。 六、As、Sb、Bi硫化物 1、As、Sb、Bi的硫化物在结构上类似于它们的氧化物,但由于S2-半径大,而且A s(Ⅲ)、Sb(Ⅲ)、Bi(Ⅲ)又是18+2e-型,M(Ⅲ)与S2-之间有较大的极化效应,所以其硫化物更接近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很小,颜色较深,As2S3(黄)、Sb2S3(黑)、Bi2S3(黑)、As2S5(淡黄)、Sb2S5(橙黄)。 2、As、Sb、Bi硫化物酸碱性不同,在酸碱中溶解情况也有很大区别。与氧化物相似,As2S3基本为酸性;Sb2S3是两性,Bi2S3为碱性。所以As2S3甚至不溶解于浓HCl,Sb2S3溶于浓HCl,又溶于碱;Bi2S3只溶解于浓HCl不溶于碱。 Sb2S3+6NaOH=Na3SbO3+Na3AsS3+3H2O Sb2S3+12HCl=2H3SbCl6+3H2S↑ Bi2S3+6HCl=2BiCl3+3H2S↑ 其中Na3AsS3与Na3SbS3看成是砷(锑)酸盐中O被S取代的产物。 3、用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互相作用生成含氧酸盐一样,硫代酸盐可由酸性金属硫化物与碱性金属硫化物互相作用而生成。 3Na2S+As2S3=2Na3AsS3 3Na2S+Sb2S3=2Na3SbS3 对于Bi2S3呈碱性,不溶于Na2S中。 由于As2S5和Sb2S5酸性比M2S3强,更易溶于碱的硫化物中:3Na2S+As2S5=2Na3AsS4 3(NH4)2S+Sb2S5=2(NH4)3SbS4 4、As2S3、Sb2S3与M2O3相似,具有还原性,易被多硫化物氧化, As2S3+Na2S2→Na3AsS4 Sb2S3+(NH4)2S2→(NH4)3SbS4 Bi2S3中Bi(Ⅲ)还原性极弱,不与多硫化物作用。 5、所有硫代酸盐只存在中性或碱性,遇酸分解成硫化物和H2S 气体。 2Na3AsS3+6HCl=As2S3↓+3H2S↑+6NaCl 2(NH4)3SbS4+6HCl=Sb2S5↓+3H2S↑+6NH4Cl 习题1:(1)在P4O10中两种P-O键的键长之差为23pm,而在P4S10中P-S键的键长相差为13pm,说明原因。 (2)磷氮化合物具有环状平面结构,但是在1,1-二苯基三聚氟化磷氮中,三个N原子和结合F的磷原子共平面(在2.5pm以),而苯基取代的磷原子在平面以上20.5pm,说明原因。

无机化学考研攻略

无机化学考研攻略 无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很多高校〔考研〕都必须要考这么专业课,下面是无机化学考研攻略,一起来了解下吧: 【无机化学考研攻略】 一、为什么考无机化学? (1)题目风格合适 (2)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3)不喜爱学材料(死记硬背) 二、无机化学学科特点 从应试的角度讲,无机化学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科目,用最短的时间能拿到最多的分数。整体难度不大,在四门学科里重要性仅次于数学。 我对大多数人的建议:集中主要精力复习数学,其次专业课。 题型分布:选择60分,填空20分,简答22分,计算48分。 注意:只是大概分数,每年都会有微调,大体上不会变。 得分策略:前期重点落在选择填空,后期重点落在计算。 全局任务:背诵默写方程式(在简答题中,每年5个左右,必考题型)

个人心得:选择和填空题的知识点很零碎,不易掌握。做题的时候,建议把不会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找出相应的位置,并多看几遍,联系上下文。关键点:建立知识体系(即知识点间的联系),死记硬背效率低下。 计算题有一定基础后自己按照题型分类整理,什么样的题型用什么样的套路,见招拆招,对号入座。 简答题部分就是多积存,注重理解,以量变引起质变。所有题型中唯一必须要死记硬背的就是方程式,背了就得分。 注意:最拉分的就是计算题,计算题要下足功夫。 三、资料的准备 主要:教材,本科生期末考试题,历年真题。 辅助:教材习题全解,教学视频,ppt. 说明:教材和真题才是重中之重,视频和ppt都是辅助理解的,视频的版本并不重要,我复习的时候用的是吉林大学宋天佑。也有小伙伴找到大连理工的视频。当然。用哪个都可以。 备注:必须要资料的小伙伴也可以联系我。 四、复习时间规划和进度 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我只说一说我的复习进度,仅供参照。 6~7月份:天天复习2~3个小时,开始看第一遍教材,把大纲摆在旁边,天天先看视频,后看书。大纲上的重点重点看,不是重点略看,大纲上没有的不看。每复习一章做一章的课后习题,

考研农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详解

考研农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详解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考查目标 该门学科在考查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考点解析 大纲中明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的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的基础知识;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和电势分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学科知识体系分为十一个章节,对大纲中各章节内容考点的总结归纳为七项,解析如下: 1、溶液和胶体 考试内容:分散系、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通*、胶体溶液。 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该部分内容属于基础概念,要求掌握分散系、稀溶液及胶体的特*,物质的量各个参数间的计算等基本内容,考查多以概念*描述及简单计算的选择题为主,要求准确理解和记忆,并能够熟练运用公式。 2、化学热力学基础 考试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考试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对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反应方向判断等是每年必考内容,也是重点,是化学平衡分析的基础。该部分要求了解热力学能等名词概念,学会根据热力学定律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变化,及根据热变化分析化学反应方向等。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试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反应速率理论、

化学平衡及移动。 考试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本考点是四大平衡原理的基础,在名词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强调掌握计算、分析和判断,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例当中。分析计算题中要求正确书写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和化学平衡常数,判断浓度、温度等对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侧重分析,在单选、填空、计算题中均可能出现。 4、物质结构 考试内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及元素*质的周期*变化、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力。 考试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该部分内容概念*较强、较多,易混淆。多以了解、理解为主,考查时以单选和填空为主,对此部分内容要求对名词概念的内容正确了解、理解物质组合结构规律,并根据规律学会分析判断杂化轨道、分子极*,可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分辨。 5、分析化学概论 考试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滴定分析法概述 考试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该部分是对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方法的考查,属于应用知识部分,要求较高,不仅有概念原理的理解,更有在此基础上的计算应用,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多以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滴定分析一般会以计算等大题形式考查,考生应重点分析练习。 6、四大平衡和滴定法(*碱平衡和*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考试内容:*碱质子理论、*碱平衡、缓冲溶液、*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原理、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势及其应用、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配合物基本概念、配合物化学键理论、配位平衡、配位滴定法。 考试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该部分是该学科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分析化学的主体,之前的概论都围绕这部分展开,不仅知识点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容概要: 一.无机化学〔理论局部〕知识点应用归纳 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 〔1〕简单分子〔或离子〕: 〔2〕配合物: 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 〔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 〔3〕分子晶体 〔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 3、物质的稳定性: 〔1〕无机小分子: 〔2〕配合物: 4、物质的磁性: 〔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共价双原子分子〕 〔2〕配合物: 5、物质的颜色: 〔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 〔2〕配合物: 6、无机物溶解度: 〔1〕离子晶体: 〔2〕共价化合物: 7、物质的氧化复原性:影响因素 〔1〕溶液酸、碱度 〔2〕物质的聚集状态 8、化学反响方向:

〔1〕热力学数据: 〔2〕软硬酸碱理论 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 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 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那么 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复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 利用多重平衡规那么,K是关键 12、常见的根本概念: 对角线规那么;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局部〕 〔1〕构造 〔2〕性质: 重点是化学性质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熟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化合价和最外层电子数、元 素所在的族序数的关系〔包括数的奇偶性〕,微粒的半径大小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酸性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熟悉常见的分子或单质、化合物的物质构造〔水、氨气、二氧化碳、金刚石、二氧化硅的构造特点,一样电子数的微粒〔10电子,18电子,H2O2和H2S,CO、N2、C2H4,O2、CH4〕〕。 2、知道典型的溶解性特征 ①参加过量硝酸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沉淀:AgCl,原来溶液是Ag〔NH3〕2Cl;后者是硅 酸沉淀,原来的溶液是可溶解的硅酸盐溶液。生成淡黄的沉淀,原来的溶液中可能含有S2-,或者是S2O32- ②参加过量的硝酸不能观察到沉淀溶解的有AgCl,BaSO4;BaSO3由于转化成为BaSO4 而不能观察到沉淀的溶解。AgBr,AgI,也不溶解,但是沉淀的颜色是黄色。 ③能够和盐反响生成强酸和沉淀的极有可能是H2S气体和铅、银、铜、汞的盐溶液反响。: ④沉淀先生成后溶解的:CO2和Ca(OH)2,Al3+和氢氧化钠,AlO2-和盐酸,氨水和硝酸银 3、操作不同现象不同的反响: Na2CO3和盐酸;AlCl3和NaOH,NaAlO2和盐酸;AgNO3和氨 水;FeCl3和Na2S;H3PO4和Ca(OH)2反响。 4、先沉淀后澄清的反响: AlCl3溶液中参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笔记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笔记 第二章、热化学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响与热能变化规律的学科。 2.1热力学的术语和根本概念 2.1.1 系统和环境 系统:研究对象。包含有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物质。 环境:系统以外并与系统有着相互影响的局部。 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间即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没有物质的交换,而只有能量的交换。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间即无物质的交换,又无能量的交换。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状态:系统的一系列物理量的总和,系统性质的综合表现。状态性质:由状态决定其数值而与变化途径无关的性质。 状态函数:具有状态性质的物理量。例:p、V、T…… 状态函数特征: 1、系统的状态一经确定,状态函数是一个定值。 〔状态函数是单值函数。〕 2、状态函数的数值与状态变化经历的途径无关。 〔状态函数的变化量由系统的始、终态决定,与变化途径无关。〕 热力学中规定了物质的标准状态为: 1、气态物质压力为100kPa。 2、液态、固体物质在100kPa压力下的纯净物。 3、溶液在100kPa压力下,物质的量浓度1mol/L。 2.1.3 过程 途径:系统的状态变化所遵循的路线。 过程:变化的具体经过。 常见的过程有以下几种类型: 1、恒温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系统的温度不变。△T=0. 2、恒压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系统的压力不变。△P=0. 3、恒容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系统的体积不变。△V=0. 4、绝热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系统与环境无热量交换。Q=0. 例: ——→ C —————— ↑2 ↓3 A—————1————→B ↓4 ↑6 D—————5————→E 从状态A到状态B有三种途径: 途径1由过程1组成。 途径2由过程2、3组成。 途径3由过程4、5、6组成。 2.1.4 相 系统中性质一样的均匀局部。 讨论: 1、性质一样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 2、“均匀〞是指各种组分以单个分子、离子或原子相互混合。

上海市考研化学复习资料无机化学重要反应机理总结

上海市考研化学复习资料无机化学重要反应 机理总结 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其化学反应机理等内容。在考研化学复习中,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重要反应机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对上海市考研化学复习资料中的无机化学重要反应机理进行总结。 一、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无机化学中最为重要的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和价态的变化。其机理通常分为直接电子转移和间接电子转移两种类型。 1. 直接电子转移机理 直接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直接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的过程。常见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有金属在酸中的溶解反应、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等。 以金属在酸中的溶解反应为例,以锌和盐酸为例,反应方程式为:Zn + 2HCl -> ZnCl2 + H2↑ 该反应中,锌原子的0价电子转移到Cl-离子上,形成Zn2+离子,并伴随产生氢气。 2. 间接电子转移机理

间接电子转移是指电子先转移到介质中的某个物质,再由该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的过程。常见的间接电子转移反应有氧化还原反应、电池工作原理等。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以硫酸亚铁和硝酸银为例,反应方程式为:2FeSO4 + 2AgNO3 + 2H2SO4 -> Fe2(SO4)3 + 2Ag2SO4 + 2H2O 该反应中,Fe2+离子首先被氧化为Fe3+离子,Ag+离子被还原为Ag金属。 二、配位化学反应机理 配位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合物中,通过配位键的形成或断裂引起配体或中心离子电荷分布的改变。其机理通常包括配位键的形成、配位键的断裂以及有机配合物的反应等。 1. 配位键的形成机理 配位键的形成是指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孤对电子与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的过程。常见的配位键的形成机理有配位反应、络合反应等。 以氯化铜和水合氨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CuCl2 + 4NH3 -> [Cu(NH3)4]Cl2 在该反应中,氨配体的孤对电子与Cu2+形成配位键,形成了四面体形状的配位化合物。 2. 配位键的断裂机理

2022年考研农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解读

2022考研农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解读1. 化学平衡一章增加了把握多重平衡规章的内容。 化学平衡一章是解决四大平衡的根底,统领四大平衡及其计算,是本科目的重中之重。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精读此章,做到真正理解化学平衡和多重平衡规章,依据多重平衡规章找出多重平衡体系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在把握多重平衡规章根底上,适当做些习题,多加练习,就可以娴熟把握这局部内容,复习四大平衡液时也会感觉特别简单。 2.酸碱平衡一章增加了两性物质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这局部内容不需要把握太简单的计算,会用最简式进展计算就可以了。 3.沉点溶解平衡一章,增加了把握分步沉淀及简洁应用的内容。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依据溶度积原理,经过计算来推断离子沉淀的先后挨次。 4.对元素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的考察要求由原来的了解变成了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此局部内容要求学生重点复习元素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首先要会看图,理解其含义,然后推断标准状态下,哪个过程可以进展,若图中只有一个氧化复原电对的电极电势未知,则要求会利用已知电对的电极电势求出未知电极电势值。 纵观两年来农学考研无机和分析化学大纲和2022年的考研试题,考

试内容越来越侧重对学问的理解和应用力量的考察,同时对实际操作力量和试验动手力量(分析试题)的考察所占分数越来越多。考试内容越来越敏捷,更能科学、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力量。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吃透教材,在理解的根底上,侧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力量的加强。 结合往年学生的考研辅导和考试状况,对学生的考研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1.仔细阅读考研大纲,把握好复习方向。无机和分析化学考试大纲对学生的考试要求写得特别明确详细。学生要依据大纲对考试内容分门别类:必需把握的重点内容;没有接触过的内容;自己把握得比拟浅薄的内容;头脑里比拟模糊的内容;把握比拟娴熟的内容。对于不同内容,实行适宜的方式、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教材来复习。 2.依据考试大纲选定适宜的教材,通读教材,做好学问储藏。这里给大家推举几本参考书,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教师主编的第三版《一般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任丽萍教师主编的《一般化学》。这些书,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也符合考试的走向。复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对某些内容或章节选定适宜的教材。复习时做到:复习全面(不能丢下一个学问点);重点突出(重点把握内容要精读,在理解的根底上记忆、做题,做到娴熟把握、举一反三),时间安排合理(了解的内容只需记住面上的学问即可,一带而过;理解的内容只需在理解的根底上记忆相应的学

考研无机化学-元素化学记忆内容汇总

元素化学重点内容合集 目录 元素化学通论 (2) 元素的存在 (8) 单质的制取 (10) 颜色 (14) 鉴定与测定 (18) 重要化合物的制取 (20) 特殊性质 (23) 毒性物质及处理 (26) 无机化学命名中特定的词头的含义 (28)

元素化学通论 一,含氧酸强度 1,R-O-H规则: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强度决定于酸分子中质子转移倾向的强弱,质子转移倾向越大,酸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而质子转移倾向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酸分子中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越大,氧化数越高时,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够有效的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律称为R-O-H规律。 1)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如HnRO4),其酸性自左向右依次增强。 如:HClO4>H2SO4>H3PO4>H4SiO4 2)同一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其酸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 如:HClO>HBrO>HIO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弱。 如:HClO4>HClO3>HClO2>HClO 2,Pauling规则:含氧酸的通式是RO n(OH)m,n为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非羟基氧),n值越大酸性越强,并根据n值把含氧酸分为弱酸(n=0),中强酸(n=1),强酸(n=2),极强酸(n=3)四类。因为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大,表示分子中R→O配键越多,R的还原性越强,多羟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吸引作用越大,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减小的越多,O-H键越弱,酸性也就越强。注意:应用此规则时,只能使用结构式判断,而不能使用最简式。 3,含氧酸脱水“缩合”后,酸分子内的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会增加,导致其酸性增强,多酸的酸性比原来的酸性强。 二,含氧酸稳定性 1,同一元素的含氧酸,高氧化态的酸比低氧化态的酸稳定。如:HClO4>HClO3>HClO2>HClO 2,氧化还原性: 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氧化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 如:H4SiO4MnO4-,SeO42->Cr2O72-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中,低氧化态的氧化性较强。 如:HClO>HClO2 4)同一主族中,各元素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多随原子序数增加呈锯齿形升高, 如:HNO3>H3PO4H6TeO6,HClO4H5IO6; 低氧化态则自上而下有规律递减:HClO>HBrO>HIO 5)浓酸的含氧酸氧化性比稀酸强,含氧酸的氧化性一般比相应盐的氧化性强,同一种含氧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性强。 3,影响含氧酸(盐)氧化能力的因素: 1)中心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若中心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获得电子的能力强,其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也就强,反之,氧化性则弱。同一周期的元素,自左往右,电负性增大,半径减小,所以它们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依次递增。同一族元素,从上至下,电负性减小,原子半径增大,所以低氧化态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依次递减。高氧化态氧化性锯齿形变化则是由于次级周期性引起的。 2)含氧酸分子的稳定性:含氧酸的氧化态和分子的稳定性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含氧酸分子中的中心原子R多变价,分子又不稳定,其氧化性越强。稳定的多变价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很弱,甚至没有氧化性。 低氧化态含氧酸氧化性强还和它的酸性弱有关,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带正电性的氢原子,对酸分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