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蛔虫论文
探讨如何治疗儿童蛔虫病
头昏、恶心、腹泻等 ,可 自行消失。
( 3 ) 哌嗪 :适用于有并 发症的患儿每 日剂量 1 0 0 ~1 6 0 m g / k g ,睡前顿服 ,连服
胆囊炎 、肝脓 肿、胰 腺炎或阻塞性黄疸。查体可发现相应体征 。 2 . 2 . 3 极重 度蛔 虫感 染 , 大量成虫可引起肠梗阻 、 肠扭 转、肠套叠 , 甚至死
亡。
2日。本品毒性低 ,但有肝 、肾功能不 良及癫痫史患者禁用。
3 . 2 并发症治疗
( 1 ) 胆道蛔虫病 :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 、驱虫 、控制感染。腹痛可用阿托 品、
2 . 3 辅 助检查
颠茄、东莨菪碱或维生素 K1 。驱虫治疗 如上 述。并发感染时应尽早使用 在肝胆
中浓度高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如氨苄西林 、红霉素 、哌拉西林或头孢哌酮钠等 。 严重肝胆系统感染并发 中毒性休克 ,或蛔虫性肝脓肿时可考虑外科手 术治疗 。 ( 2 ) 蛔 虫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 肠梗阻可采用禁食 、胃肠减压 、输液 、解痉 、
承 眶 … t J " J 王 匹 I
2 0 1 4年 9月第 9 期
F a m i I Y p s y c h o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临床 医学
探 讨 如 何 治 疗 儿 童 蛔 虫病
付 延 军
( 黑龙江 省鸡 西 市妇 幼保 健 院
黑 龙江
鸡西
1 5 8 1 0 0)
摘要 : 目的:讨论儿童蛔 虫病的治疗 。方法 :根据 惠儿I I 床表 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并治疗 。结论 :甲苯咪 唑为广谱驱肠 虫药,用于杀灭蛔 、蛲 、鞭 、 钩 虫、对成 虫、幼虫及虫卵均有作用。
寄生虫论文
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迟缓性麻痹,触之则使虫体伸长而不易断,顾能把绦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蛲虫,蛔虫,钩虫,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作用或趋杀作用。
南瓜子,功效:杀虫。
主治绦虫病。
本品甘平,杀虫不伤正气,用治绦虫病,可但用新鲜南瓜子30 ~60g,研烂,加水,冰糖或蜂蜜调匀,空腹顿服(《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亦可与槟榔同用,则疗效更佳,先用本品研粉,冷开水调服60 ~120g,两小时后服槟榔60 ~120g水煎剂,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15g,促使泻下,以利虫体排出。
此外,南瓜子亦可用治血吸虫病,但须较大剂量(120~200g),长期服用。
本品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和后段节片均有麻痹作用,并与槟榔有协同作用;对血吸虫幼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成虫虫体萎缩,生殖器退化,子宫内虫卵减少,但不能杀灭。
鹤草芽,功效:杀虫。
主治绦虫病。
本品善趋绦虫,对多种绦虫都有作用,并有泻下作用,有利于虫体排出,为治绦虫病的新药。
但用本品研粉,晨起空腹顿服即效,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可排出虫体。
临床上有鹤草芽浸膏,鹤草酚胶囊及鹤草酚的衍生物等多种制剂,治疗绦虫病效果显著。
此外,本品制成栓剂,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有一定疗效。
鹤草酚主要作用于绦虫头节,对颈节,体节亦有作用,能抑制虫体的糖原分解,对虫体细胞的无氧和有氧代谢及虫体细胞代谢产物琥珀酸的生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鹤草酚有促进动物体内血吸虫转移,虫体萎缩,退化,甚至杀死成虫的作用;对蛔虫有持久的兴奋作用,对阴道滴虫,血吸虫,疟原虫,囊虫等,亦有抑杀作用。
雷丸,功效:杀虫消积。
主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本品驱虫面广,对多种倡导寄生虫均有去杀作用,尤以趋杀绦虫为佳。
治疗绦虫病,可单用研末吞服,每次20g,日服3次,多数病理虫体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出;与槟榔,牵牛子,木箱,苦楝皮等同用,可治疗钩虫病,蛔虫病,如追虫丸(《证治准绳》);与大黄,牵牛子共用,可治蛲虫病;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可用治脑囊虫病。
人体寄生虫防治结课论文
人体寄生虫防治结课论文论文名称:蛔虫主讲教师:邢建新学号: 2013508154姓名:徐杨蛔虫摘要:蛔虫感染目前是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威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广大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
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因素都与蛔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蛔虫的形态、生活史,蛔虫病的病症、治疗以及流行等方面综合阐述。
关键词:蛔虫;形态;生活史;病症;防治正文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
蛔虫感染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以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蛔虫病在我国农村广泛流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蛔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人群的蛔虫感染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广大学龄儿童。
一、蛔虫的形态成虫: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形似蚯蚓,圆柱状,体表有细横纹和侧线,雌雄异体,具有唇瓣。
雌性蛔虫成虫长20-35cm , 生殖器官双管型。
雌性蛔虫成虫长15-31cm,尾端卷曲,有交合刺1对。
受精蛔虫卵:平均大小60 45 m,宽椭圆形,呈棕黄色。
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三层,分别是受精膜、壳质膜和蛔甙层。
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不平,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虫卵:平均大小90 40 m,长椭圆形,也呈现棕黄色。
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薄,无蛔甙层。
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二、蛔虫的生活史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经2周,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蛔虫病 现代研究
蛔虫病现代研究……胆道蛔虫病是蛔虫病引起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以青壮年农民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胆道蛔虫病中医称之为“蛔厥”,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
朱氏分别用驱蛔散1号及驱蛔散2号治疗胆道蛔虫病之属于热证及寒证患者,并同时服用驱蛔灵驱蛔,共治疗胆道蛔虫病198例,结果治愈,196例,好转2例,平均住院天数11天。
驱蛔散1号的组成为:藿香、乌梅、黄连、川栋子、金钱草、·茵陈、大黄;驱蛔散2号的组成为:黄连、乌梅、川椒、柴胡、制附片、桃仁、当归、丹皮[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1):60L连氏以加减安蛔汤(苦栋根皮、槟榔、茵陈、大黄、干姜、乌药、青木香、延胡、食醋)治疗胆道蛔虫病30例,总有效率达96.7%[陕西中医1999;20(11):516L曾氏以加减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收到良好疗效,方用乌梅、细辛、川椒、黄连、黄柏、当归、党参、黄芩、银花、连翘、桂枝、使君子、槟榔等药,随症加减,并同时服用驱蛔灵驱蛔[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l(2):43]b李氏报道重用白芍枳壳(方用白芍、枳壳、乌梅、细辛、黄连、桂枝、党参、香附、郁金、花椒、甘草)治疗胆道蛔虫病,收到良好效果[甘肃中医1999;12(5):35L陈氏等以利胆驱蛔汤(乌梅30g,白芍20g,枳壳18g,花椒、槟榔、延胡索各15g,大黄、郁金各12g,木香log,)加食醋50ml内服治疗胆道死蛔虫病32例,兼黄疽者,加茵陈、栀子;合并胆道感染出现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金银花;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中焦虚寒、呕吐清涎白沫者,加吴茱萸;腹痛较剧者,白芍量加倍。
全部病例治疗前经B超证实胆管内有死蛔,治疗结果:显效31例(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2次以上,胆管内无异常发现者);无效1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3):165]。
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38例
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38例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称为“虫心痛”、“蛔厥”,得病后痛苦难忍。
如何迅速有效地排出蛔虫,解除病人痛苦,既是患者的迫切要求,又是医务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与探讨,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胆道蛔虫症治疗方法。
现小结如下。
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3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6年,多数在6~9年。
农民16例,居民8例,学生14例。
属住院病人11例,门诊15例,到农村治疗12例。
一般病情为反复发作性脐周部疼痛及右上腹部痛,伴恶心、呕吐,腹部时有条索状隆起,坐卧不安,甚者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剧痛难忍,痛向肩背部放射,患者常抱腹屈膝,大汗淋漓,满床打滚哭叫。
38例病人都经过反复住院或门诊驱蛔治疗,均未排下蛔虫。
2治疗方法选用主穴:迎香透四白、阳陵泉。
辅穴:足三里、太冲、悬钟。
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轻重情况,针刺主穴配辅穴2~4个,采用强、中、弱不同的刺激手法,行针1分钟左右,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即服驱蛔灵(枸橼酸哌嗪)1次,成人4 g,儿童1.5 g。
同时留针3小时,出针后即用大黄60 g,开水浸泡半小时,成人服用150 ml,儿童服用80 ml,间隔10分钟后成人再服100 ml,儿童再服60 ml,即连服2次(大黄水以微温为宜),以加强泻下排蛔作用。
3治疗效果38例患者中,针刺痛止并服驱蛔药3小时后,再无疼痛发生,特别是服用大黄水后,病人处于平静状态。
38例病人均在治疗5小时后,一次性排出蛔虫一团,多则38条,少则24条。
蛔虫排出后,患者顿感全身轻松,如释重负,疼痛等症状消失如常人。
4典型病例王××,女,53岁,系我校中医教研室某教师的母亲。
患胆道蛔虫病16年多,反复住院和门诊驱蛔治疗,均不见蛔虫排出,经常复发。
1981年10月来我校附院住院治疗半月余,腹痛无明显缓解,时而阵发性加剧,不见蛔虫排出。
重视胆道蛔虫病的规范化治疗
重视胆道蛔虫病的规范化治疗标签:胆道蛔虫;蛔虫病;治疗胆道蛔虫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关系密切,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由此而导致的近、远期并发症如感染(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囊蛔虫病)、胆道狭窄、胆源性胰腺炎等,使病情复杂化,甚至导致胆道残废,治疗棘手。
目前,该病发病率虽有下降,但并非少见,特别在基层医院仍为常见病,尽管胆道外科学专家们曾强调对该病的彻底治疗,时至今日,那种“痛止即愈”、“再痛再治”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因此探讨该病的规范化治疗有其现实意义。
1 胆绞痛发作的治疗1.1 使用解痉剂的利弊使用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治疗胆绞痛,为临床所常见,教科书中亦然。
作者认为使用解痉剂弊多利少,应视为胆绞痛用药的禁忌。
蛔虫寄生于小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环境的改变,蛔虫上窜,且有钻孔的习性,可经Oddi’s括约肌入胆道,此时由于Oddi’s括约肌痉挛,使虫体被卡,这是引起胆绞痛的根本原因[1]。
使用解痉剂,致Oddi’s括约肌松弛,整条虫体完全进入并滞留于胆道,急则梗阻、感染;慢则虫体死亡,尸腐虫化,断脱排出,残存的尸皮、角质层或虫卵致胆流不畅,以此为中心形成结石。
结石、感染、狭窄、梗阻终身为患,治疗棘手。
由此可见解痉剂治疗胆绞痛,有弊无利。
1.2 发作时的治疗主张使用以下方法治疗:①驱虫,使用让虫体麻痹之类的药如驱蛔灵,肠虫清等。
②鼻导管氧气驱虫。
③使用中药“乌梅丸”或食用食醋等方式。
④有条件可行内镜取虫,这是最佳治疗方法。
但因受技术和条件限制,作为常规治疗尚有一段距离。
2 后续疏通胆流治疗胆绞痛发作后,虫体退出或滞留于胆道,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予以利胆治疗,以畅通胆流。
原因在于:①由于寄生于小肠之虫体可能带入大量细菌入胆,使无菌胆道變成有菌的胆池,进而导致胆道感染。
利胆药物可使胆流通畅,以净化胆池。
②利胆治疗,增加胆汁流量,使滞留于胆道的虫体随胆汁排出。
利胆药物作者惯用33%硫酸镁、消炎利胆片,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之中药亦可使用,时间不应少于2周。
茵梅大黄汤治疗胆道蛔虫42例
胆 道 蛔 虫 病 是 由 于 肠 道 蛔 虫 上 窜 钻 人 胆 道 引 起, 是肠 道蛔 虫 病 的严 重 并 发 症 , 属 中 医学 “ 蛔厥”
二 甲氧 基 香 豆 素有 解 热 镇 痛 消 炎 作 用 … 。乌 梅
丸能麻 醉蛔 虫 , 降低 胆汁 的酸 碱度 , 不 利 于蛔虫 的生 存 。也 可使 胆道 括 约肌暂 时扩 张 , 增加 胆 汁分秘 , 对
胆道 蛔 虫 具 有 机 械 系 的 冲 刷 作 用 , 推 入 十 二 指
师, 从事针灸、 中医 临床 、 教 学 和科 研 4 O多 年 , 在 理
论 和 实践 上积 累 了丰富经 验 。现将 宋 老师 3则 临床 验案介 绍 如下 。
1 夹 脊温 针 灸治疗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L 5 / S 1 椎 问盘 突 出 0 . 6 c m。诊 断 :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
取腰 3一骶 1夹 脊 穴 。配 患 侧 环 跳 、 委中、 阳陵 泉 、 承山、 太溪、 昆仑 、 三 阴交 。嘱患 者俯 卧位 , 置沙 袋 于
脚踝 部使 其 下 肢 放 松 , 局部穴位 常规消毒 , 取 3寸 3 0号 毫 针 于相 应 腰 夹脊 穴 ( 棘突旁开 1 寸) 与皮 肤 呈7 5 。 角度 进 针 2~ 2 . 5寸 , 以局 部 有 较强 针 感 及下
4 治 疗 结 果
4 2例 中 , 服药 最 短者 1天 , 最长 者 5天 , 治愈 3 5 例, 占8 3 . 3 %; 好 转 5例 , 占1 1 . 9 %; 无 效 2例 , 占
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临床观察
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疗效。
方法选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将91例胆道蛔虫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莲梅驱蛔汤为主结合西药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对照组用解痉、抗感染、驱蛔虫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疗效(P <0.01)。
结论莲梅驱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莲梅驱蛔汤胆道蛔虫症是由于蛔虫上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腹症, 多发于青少年。
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约占胆道疾病的8%-12%。
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笔者采用莲梅驱蛔汤为主,结合西药解痉、抗感染、驱蛔虫等治疗46例胆道蛔虫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及《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2]胆道蛔虫症的诊断标准制定:①青少年尤其以农村者多见,常有肠蛔虫病史;②骤然上腹部剑突下钻顶样剧痛,呈阵发性绞痛,向背部放射,发作时弯腰捧腹、坐卧不宁、哭喊不停,间隙期宛如常人,或轻微胀痛,具有骤来骤去的特点;③恶心呕吐,有时可呕出黄染或有环形压痕的蛔虫;④可有胆管炎和轻度梗阻黄疸表现;⑤体征:腹部柔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无压痛或轻微压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则压痛明显,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肝区叩击痛;⑥B超检查可显示胆管内蛔虫;⑦化验检查:白细胞数稍高,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粪便、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中可查到蛔虫卵。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15岁~41岁,平均年龄25.33±7.19岁;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4岁~45岁,平均年龄26.24±7.79岁。
肚里蛔虫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肚子蛔虫,中医称为“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可引起营养不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肚子蛔虫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中医治疗肚子蛔虫的方案。
二、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肚子蛔虫的病因为饮食不洁、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
饮食不洁导致虫卵进入人体,脾胃虚弱则无力驱虫,湿热内蕴则虫卵易生长繁殖。
2.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肚子蛔虫以驱虫、清热、健脾、利湿为原则。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驱虫药:常用的驱虫药有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鹤虱子等。
其中,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的作用;使君子具有杀虫、健脾、消积的作用;苦楝皮具有杀虫、清热、止痛的作用;鹤虱子具有杀虫、消积、止痛的作用。
(2)清热药:常用的清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等。
其中,黄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凉血的作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泻火解毒的作用;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3)健脾药:常用的健脾药有白术、茯苓、甘草等。
其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利湿、安神定志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药性、补脾益气的作用。
(4)利湿药:常用的利湿药有泽泻、猪苓、薏苡仁等。
其中,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猪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的作用。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3)适量食用粗粮: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3. 生活调理(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
(2)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阴暗的环境,以防虫卵滋生。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
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摘要】蛔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其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感染率。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的一个常见病症。
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蛔虫感染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西药治疗用药的广谱性,使虫体产生了抗药性。
相比之下,中医的辨证论治,对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显著,更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现从经典方加减、自拟方剂与单方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常用中药疗法进行概括。
【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年(卷),期】2017(003)001【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似蚓蛔线虫;中医;综述【作者】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一种重要的线虫,同时也是感染人体的最常见寄生虫之一。
蛔虫具有钻孔的习性,平时寄生在小肠的空肠部分,在受到刺激后可钻入肠壁上的各种管道,如胆道,从而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1]。
胆道蛔虫病是临床上蛔虫感染后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一种的并发症。
该病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疼痛,易引起胆脓肿,肺脓肿和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西药治疗[2]、手术治疗[3]与中药治疗[4]等方法。
西药治疗经常使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
手术治疗即在内窥镜的帮助下深入胆总管内探查虫体,将其取出,然后引流胆道的方法。
但由于西药治疗的广谱性易使蛔虫产生抗药性,长期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对人体的损伤相对较大,一般在病情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治疗,且取出的一般只是较大虫体,幼虫与虫卵往往处理不净,故治疗后的复发率高。
患者遭受的痛苦大,且手术费用昂贵,风险大,所以患者一般不容易接受[5]。
中医药治疗蛔虫病往往根据蛔虫“喜温恶寒,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采用安虫与驱虫的方法进行治疗[6-8]。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
人体常见寄生虫摘要:在生物界里,有一些低等动物不能在外界自生生活,必须暂时或永久性的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积内,获取营养,并给其他的生物带来了损害,这些低等的动物被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损害的生物称为宿主。
而人体寄生虫指以人体为宿主的低等动物,本文就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形态,寄生部位,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史及防治进行详细阐述,目的是加深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的认识,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提高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Abstract:关键词:寄生虫雌虫雄虫治疗预防在生物界里,有一些低等动物不能在外界自生生活,必须暂时或永久性的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积内,获取营养,这些低等的动物被称为寄生虫,而人体寄生虫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专指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的低等动物。
已报道的人体寄生虫多达千余种。
【1】其中医学原虫和医学蠕虫有156种,医学昆虫其种类也多达数百种,(现只统计寄生于人体( 包括腔道内) 并且国内已有病例报告的医学节肢动物; 而对那些传播虫媒病的媒介节肢动物, 以及依靠刺蛰、吸血或毒性分泌物接触人体或虫体抗原物质使人致敏、发生变态反应的医学节肢动物, 均未统计在内)【2】。
它们广泛寄生在人体内,掠夺宿主的营养,损害人体器官,引起各种寄生虫病,长久以来,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就有不少寄生虫方面的研究记载,例如关于蚊、虱、臭虫等的形态和生态观察,古代文献有记录。
如公元2-3世纪我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有《疟论》、《刺疟》等有关疾病的专论,对疟疾的症状有详细的记载;又如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即用槟榔驱除绦虫、百部灭虱。
由此可见,人们很早就对寄生虫有了认识并对其采取了防治措施。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所引起寄生虫病还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解放前,仅血吸虫病人估计就有1000万人左右,在该病流行的区域,此病造成大量居民死亡,致使该区人口衰退,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的悲惨景象。
蛔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蛔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蛔虫(简称蛔虫)引起的Ascarislumbricoides)寄生于人类小肠或其他器官引起的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它在中国很受欢迎,而且大多数儿童都很常见。
临床表现因寄生或侵入部位和感染程度而异,仅限于肠道。
大多数肠蛔虫病没有意识的症状,儿童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和肝脏器官,或当蠕虫移动到肺、眼睛、大脑、甲状腺和脊髓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中医认为蛔虫病是由饮食不洁或误食未清洗的生冷水果和蔬菜以及脂肪和甜味物质的湿热引起的。
如果误入这些不健康、不干净的东西,甚至有些有病毒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内繁殖,慢慢形成蛔虫,导致蛔虫病。
蛔虫病在人体内有一定的发展时间。
当它仍然是幼虫时,它会引起蛔虫哮喘和蛔虫肺炎。
如果病情突然发生,患者可能会发烧和干咳。
哮喘、喉异物感、胸痛、咳痰或咯血,甚至呼吸困难和发绀。
当肺部严重感染时,可能会出血、水肿和肺实变。
体温升至38℃,甚至达40℃。
幼虫也可通过肺毛细血管、左心室进入大循环,侵入肠壁、肝脏等器官,引起异位病变。
大多数病例5~14天不治愈。
幼虫逐渐成为昆虫,成虫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消化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毒素可引起蛔虫中毒性脑病、头痛、失眠、癫痫、脑膜刺激、抽搐、惊厥、昏迷。
其他蛔虫症状:脐周反复疼痛或隐痛、食欲良好、消瘦、食欲不振、夜间睡眠、腹部触摸蛔虫索或肿块;周围血液嗜酸细胞轻微增加,大便检查发现蛔虫卵;可并发性胆道蛔虫、肠梗阻、肝脓肿等,可有相应症状,食欲不振、脐周疼痛,甚至瘦腹大、大便排虫或检查蛔虫卵为主要表现。
儿童有时会引起神经症状,如抽搐、夜间惊厥、磨牙、异食癖等。
一般蛔虫:表现为反复阵发性脐带腹痛或反复脐带周围隐藏疼痛,喜欢揉捏,或多或少吃异物,夜间睡眠、磨牙、挖鼻、咬指甲、呕吐蛔虫、粪便排虫史,甚至嗜土、生米炭灰等物质。
中药对离体猪蛔虫的疗效研究
中药对离体猪蛔虫的疗效研究摘要通过中药对离体猪蛔虫疗效的研究,结果表明18种中药中有效率在10%~30%的有使君子、牵牛花、雷丸3种;有效率在40%~60%的有牛蒡子、金樱子、龙胆草、苦参、小麦秆、厚朴和南瓜子7种;有效率在80%~90%的有贯众、五味子2种;有效率在100%的有香苦丁、狼毒、石菖蒲、鹤虱、小叶烟、槟榔6种。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n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in-vitro Ascaris sum,results showed that in eighteen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hree of them got the effciency from 10% to 30%,such as Fructus quisqualis,Pharhiris nil qianniuhua,and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Seven of them got the efficiency from 40% to 60%,such as Arctium lappa,Rosa laevigata,Gentiana Scabra Bunge,Sophora flavescens,straw of wheat,Magnolia officinalis,and pumpkin seed;Two of them such as Dryopteris setosa(Thunb.)Akasawa and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got the efficiency from 80% to 90%;Six of them got the efficiency of 100%,such as Ilex Latifolia Thunb,Stellera chamaejasme,Acorus tatarinowill Schott,Fructus Carpesii,small tobacco leaf and Areca catechu.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scaris sum;curative effect猪蛔虫病在清丰地区流行和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对3~6月龄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
治疗蛔虫论文
分数__几中名贵的中草药---治疗蛔虫病的常见中药目录1、摘要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3、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4、几种治疗蛔虫的中药5、几种治疗蛔虫的西药6、学习小结与个人感想7、参考文献【摘要】: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广义上来说,细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虫。
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以杀、驱虫为主,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同时还注重调理脾胃、补养气血。
对于寄生在人体身上的寄生虫来说,人体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栖息地点。
它们可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30分钟内它们既可找到合适自己的栖息场所。
而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器官,如猪肉绦虫的新皮,带钩和吸盘的头节),退化的肠,节片繁殖和水蛭的吸盘;或者是寄生虫形态的变化,如Candiru吸血后身体会膨胀。
这两点又保证了它们成功的固定在人体身上。
一条牛肉绦虫在10周内可从一受精卵生长至2米长。
而且受感染者开始并无感觉。
数周后发现大便里含有会动的虫体节。
每个虫体节可含5万个受精卵。
人的表面皮肤,会受到螨虫等细小昆虫的袭击。
而人的消化道更是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等的理想栖息地。
若寄生虫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一方面可以攻击白细胞,另一方面可达肺,肝等脏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道,会引起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橡皮病等疾病。
而人如果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寄生虫甚至会达眼球和大脑,危及生命。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肆虐的昏睡症则是寄生虫锥虫)入侵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果,病人会不断陷入昏睡状态,直至永远醒不过来,死亡率近100%。
中医早已认识到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并将之称为“虫积”,多由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等所致湿热内生,蕴酿生虫,久而成积。
综合疗法治疗胆道蛔虫126例的临床疗效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18期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胆道蛔虫患者1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26例患者中,女82例,男44例,年龄12~63岁,治疗时间2~6d。
所有病例均经B 超确诊。
治疗方法:①中药:自拟“胆道驱蛔汤”,药物组成:乌梅30g,使君子20粒,黄芩20g,槟榔10g,细辛3g。
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d 为1个疗程。
②西药:硫酸阿托品1mg(1mL),皮下注射,每6h 1次,至蛔虫退出胆道止;甲苯咪唑0.2(即2片),口服,2次/d,连用3d;维生素C 注射液0.5g (2mL)16支,与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混合静脉滴注,1次/d,3d 为1个疗程。
腹痛时间长不能进食者每天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mL 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 混合,缓慢静脉滴注。
完全不能进食者,根据临床症状与相关检验报告适量增加补液量与补钾量。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腹痛症状消失,B 超检查胆总管内未见蛔虫。
②有效:腹痛症状明显改善,B 超检查胆道蛔虫下移,但未完全退出。
③疗效欠佳: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停止,蛔虫死于胆总管内未退出。
④无效:症状和胆道蛔虫与治疗前无变化。
结果本组患者126例,治愈112例,其中51例3d 内治愈,61例7d 内治愈,8例疗效欠佳,无效6例。
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有阿托品不良反应表现,如面红、视物模糊、口干、心跳加快,其中6例大龄男性患者因阿托品并发暂时性尿潴瘤(4例未作处理自行排尿,2例经导尿处理),余未见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患者,女,23岁,2005年5月7日初诊。
因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伴呕吐(吐出物为胆汁与胃液混合液),痛苦面容,体温37℃,心率87次/min,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无异常,血压120/70mmHg,右上腹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腹软。
左旋咪唑、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胆道蛔虫52例
左旋咪唑、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胆道蛔虫52例目的探讨左旋咪唑联合大劑量维生素C在胆道蛔虫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胆道蛔虫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左旋咪唑治疗,实验组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52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腹痛消失47例,占90.4%;减轻4例,占7.7%;无效1例,占1.9%。
其中,经1次注射后腹痛消失者43例,经2次注射后腹痛消失者3例。
用药后生效时间5~130min,平均18min。
24h内排虫者21例,占40.4%;48h内排虫者47例,占90.4%;4d 排虫者51例,占93.1%。
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明星不良反应,平均住院时间3.5d,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73.1%)(P<0.05)。
结论胆道蛔虫患者采用左旋咪唑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率,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左旋咪唑;维生素C;胆道蛔虫胆道蛔虫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且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胆道蛔虫症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
近年来,左旋咪唑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在胆道蛔虫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了探讨左旋咪唑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在胆道蛔虫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2例胆道蛔虫患者资料进行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52例胆道蛔虫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为(16~68)岁,平均年龄为(46.7±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h~4)d,平均病程为(13.2±1.1)h;对照组有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17.5~67.0)岁,平均年龄为(45.4±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月,平均病程为(3.4±1.6)月。
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诊疗现状及进展
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诊疗现状及进展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胆道蛔虫病的病例特征及诊疗状况,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症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搜索万方、中国知网等主流医学数据库,查阅近年胆道蛔虫症相关文献,对胆道蛔虫症的发病特征、诊断、治疗经验等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胆道蛔虫症好发于农村儿童,发作时症状剧烈,西药保守治疗、内镜、手术、中医药、高压氧疗等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结论胆道蛔虫症好发于农村儿童,与卫生条件息息相关,应当注重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公共卫生条件。
其诊断、治疗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宜根据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诊疗方式,以促进疾病更好的恢复及预后。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腹痛;ERCP;手术治疗蛔虫,全称似蚓蛔线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主要寄生于人体肠道内,其虫卵通过粪便排出,在适宜的环境下(如潮湿、氧气充足、泥土等)获得感染性,此时如被人吞食,即可感染。
蛔虫由于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强、产卵量大、生活史简单,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蛔虫寄生部位常为人体空肠,其喜碱恶酸[1],且常游走、喜钻孔,当人体摄入辛辣食物、发热、胃酸分泌过多、肠功能紊乱等导致肠道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蛔虫常被激惹,游走入十二指肠,又因胆汁呈碱性,蛔虫常可钻入Oddis括约肌及胆道,导致Oddis括约肌痉挛及一系列症状,引发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又称胆道蛔虫病,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2],多见于儿童、青壮年、农民及妊娠晚期孕妇[3]。
胆道蛔虫症的发生与患者卫生条件有关。
随着经济、公共卫生事业及医疗条件的发展,胆道蛔虫症发病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4]。
但在某些农村、边远山区,仍有较多患者,从数据库文献报道来看,多数胆道蛔虫症病例来自于基层医院。
其诊断、防治仍需引起较高的重视。
本篇就胆道蛔虫病的诊断、治疗、预后作一综述。
1. 诊断胆道蛔虫症患者多以剧烈腹痛就诊于医院急诊科、普外科,多生活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就诊时症状较重而体征往往不明显,症状呈间歇发作,发作时腹痛位于剑突下方或偏右侧,呈“钻顶样”剧痛,辗转不安,偶有发热,常伴寒战、冷汗、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胆汁甚至蛔虫,间歇期可恢复如常人[5]。
浅谈20例小儿蛔虫病的治疗
浅谈20例小儿蛔虫病的治疗潘秋丽【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ascariasis.Methods20 cases of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Results 20 children received the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All of the children recovered.Conclusion After effective treatment, the children with ascariasis recovered very well.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re satisifed.%目的:对小儿蛔虫病的治疗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患有蛔虫病的患儿20例进行探究。
结果20患儿根据其患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经过治疗后都已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蛔虫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疗效明显,患儿及家属均满意。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109-110)【关键词】小儿;蛔虫病;临床治疗【作者】潘秋丽【作者单位】156100 黑龙江省富锦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3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就是蛔虫病。
有着游走性、扭曲成团、钻孔等显著特点的蛔虫,可以轻易的对肠粘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及毒性作用,同时引起许多并发症,病情严重的患儿甚至会危及生命,笔者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患有蛔虫病的患儿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
左旋咪唑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腹痛的体会
左旋咪唑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腹痛的体会
张英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
【年(卷),期】1998(12)1
【摘要】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常并发腹绞痛,治疗多主张先用抗胆碱能药和镇静止痛药解痉止痛,待腹痛缓解后再行驱虫治疗。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治疗方法止痛效果较慢且易反复发作。
近三年来,我们应用驱虫润肠法治疗32例收到良好的杀虫止痛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治疗组32例均为住院和门诊留察儿,主诉上腹痛而就诊。
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并已排除其他急腹症。
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1个月,最大14岁。
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7天,其中2天以上22例。
对照组28例就诊前已反复用解痉止痛药。
【总页数】1页(P80)
【作者】张英
【作者单位】滨海县东坎镇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321.1
【相关文献】
1.高压氧及左旋咪唑治疗胆道蛔虫症 [J], 杨国春
2.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腹痛的体会 [J], 孙华
3.左旋咪唑加甘露醇心痛定治疗胆道蛔虫症56例疗效观察 [J], 王凤阁
4.口服硫酸镁与左旋咪唑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报告 [J], 游福松
5.复方甲苯咪唑与甘露醇一次口服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179例体会 [J], 帅仕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__几中名贵的中草药---治疗蛔虫病的常见中药目录1、摘要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3、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4、几种治疗蛔虫的中药5、几种治疗蛔虫的西药6、学习小结与个人感想7、参考文献【摘要】: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广义上来说,细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虫。
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以杀、驱虫为主,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同时还注重调理脾胃、补养气血。
对于寄生在人体身上的寄生虫来说,人体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栖息地点。
它们可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30分钟内它们既可找到合适自己的栖息场所。
而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器官,如猪肉绦虫的新皮,带钩和吸盘的头节),退化的肠,节片繁殖和水蛭的吸盘;或者是寄生虫形态的变化,如Candiru吸血后身体会膨胀。
这两点又保证了它们成功的固定在人体身上。
一条牛肉绦虫在10周内可从一受精卵生长至2米长。
而且受感染者开始并无感觉。
数周后发现大便里含有会动的虫体节。
每个虫体节可含5万个受精卵。
人的表面皮肤,会受到螨虫等细小昆虫的袭击。
而人的消化道更是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等的理想栖息地。
若寄生虫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一方面可以攻击白细胞,另一方面可达肺,肝等脏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道,会引起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橡皮病等疾病。
而人如果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寄生虫甚至会达眼球和大脑,危及生命。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肆虐的昏睡症则是寄生虫锥虫)入侵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果,病人会不断陷入昏睡状态,直至永远醒不过来,死亡率近100%。
中医早已认识到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并将之称为“虫积”,多由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等所致湿热内生,蕴酿生虫,久而成积。
虫积常见腹痛、食欲不佳、面黄形瘦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厥逆、腹胀不通、呕吐、甚至酿成蛊症。
寄生于人体内的虫类颇多,一般有蛔虫、蛲虫、绦虫、血吸虫、囊虫等。
其发病各有特征,如蛔虫寄生于肠道,则腹痛时作;钩虫病常表现为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蛲虫病患者常主诉肛门、会阴瘙痒,并可在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细小线状蛲虫;绦虫病症状较轻,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或虫节片而就医;血吸虫病因其肝脾肿大,血行不畅,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蛊胀’【关键词】中药寄生虫功能主治现代研究临床应用二: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寄生虫病病种多,有的流行猖獗。
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党和政府动员全国人民对几种主要寄生虫病进行了防治,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如疟疾,解放前每年发病人数估计为3000万。
至1981年已降至约300万,1982年约200万,1983年约140万,1984年降至约90万。
全国无疟或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县(市),1982年为63.5%, 1984年升至73.4%,而发病率在100/万以上的县(市),1984年比1982年有所降低,分别为1.6%及4.5%,1986年降至36.4万,发病率为34.75/10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已有157个县(市)经考核达到卫生部下达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又如日本血吸虫病,在开展防治以前,估计全国有1000万病人,当时全国人口的1/5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
至上985年,原有血吸虫病流行的372个县(市)中,已有274个达到了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指标。
历史上流行于我国864个县(市)的丝虫病,建国初期估计有病人约3000万至1986年已有 709个县(市)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病人数降至约400万。
黑热病在建国初期约有病人53万,分布在长江以北16省650个县(市)。
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毫无疑问,上述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寄生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经过30多年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而言,疟疾在我国广大地区年发病率虽已明显下降,但从流行病学动力学的角度看,其传染源虽被控制,但传疟媒介(按蚊)尚广泛存在,因此,控制发病的基础是脆弱的。
这表现在许多老流行区,例如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局部性的暴发流行或疫情反复仍然时有发生。
在我国南部,如海岛山区,云南的西南部,贵州与广西之间,以及广西南部等老疟区,疟疾流行并没有控制。
从全国看,最根本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广大地区传疟媒介的因素尚无明显的改变。
因此,人口流动造成新病原的输入,或外来人口进入老疟区,都可能引起新的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在广东等省区的开发区已有不少暴发流行的例子,就是证明。
日本血吸虫病虽然已有274个县(市)宣布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标准,但我国主要的流行区,例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四川等地形复杂的山区,该病的流行仍然严重,而且多数地区流行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变,少数地区疫情还有所回升。
丝虫病经过多年群众性的海群生治疗,控制传染源的效果明显。
但由于媒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种病的威胁仍将长期存在。
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还会有数量相当大的现症病人和遗留的晚期病人,今后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仍然艰巨。
黑热病宣布基本消灭已近30年,,但在华东的广大老疫区病原并未消灭,皮肤黑热病病例还有所发现。
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带和部分山区每年仍有数百病例,包括一些婴儿病例,以及几十例犬内脏黑热病的报告。
根据1985~1986年的统计,甘肃、新疆、四川、陕西、内蒙五省(区)新发黑热病病人共 513例。
上述地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以摸清其流行情况。
我国钩虫病感染人数建国初期估计超过2亿,出现相当严重或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人达几百万之多。
目前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数目虽较过去减少,但各地感染率下降的幅度一般都不大。
除了上述五大寄生虫病外,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阴道毛滴虫病,阿米巴痢疾等。
蠕虫病中姜片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并殖吸虫病分布很广,其中华支睾吸虫病等在一些省份已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
带绦虫病,囊尾蚴病与棘球蚴病在我国北方分布广,危害大。
蛔虫在农村的感染率很高,鞭虫稍低一些。
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单位,蛲虫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困扰。
旋毛虫病在一些地区已有流行。
此外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粪类圆线虫等导致的严重后果亦有报告。
国外输入的寄生虫病例,如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也时有发现。
考虑到我国媒介寄生虫相和寄生虫中间宿主相十分丰富,环境条件复杂,国外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输入国内并传播开来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将直接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不能不引起严重注意。
三: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蛔虫即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蛔虫是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
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
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
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
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
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病原学】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小肠, 多见于空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 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 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 经静脉入肝, 再经右心到肺, 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 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 被宿主吞咽, 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 个别可达上千条.【病理改变】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
多在1-2周内自愈。
【流行病学】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
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
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辅助检查】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