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银怀

第一节概述

➢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美国

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

➢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

➢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

➢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

➢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

➢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

一、抗原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

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

为多种亚型。

(二)表面(K)抗原

➢常在新分离的A、C、D群各血清型及B群的2a型、6型细菌中出现。

➢K抗原存在时,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需经100℃30分钟加热破坏后露出菌体抗原,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凝集。

二、血清分群

(一)A群(志贺痢疾杆菌):有12个血清型;具有K抗原菌株可阻碍O抗原的

凝集;在我国常见的为2型(又称司密斯杆菌),1型较少见,其余各型更为罕见。

(二)B群(福氏痢疾杆菌)

➢具有型、群抗原;型抗原存在于同型菌株中;群抗原有多种,存在于B群各菌型中。

➢近年1C(I:7)、2b(Ⅱ:3,4;7)、3c(Ⅲ:6)、4c(Ⅳ:7,8)及4型(Ⅳ:-)等新型菌株出现。

➢目前有6个血清型,(14个亚型及2个变种)。

(三)C群(鲍氏痢疾杆菌):18个血清型。

(四)D群(宋内痢疾杆菌):仅一个血清型(Ⅰ、Ⅱ相);Ⅰ相(光滑型菌落)多从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Ⅱ相亦称R型(粗糙型菌落)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三、属间抗原关系

志贺菌属与埃希菌属的O抗原关系非常密切,有近半数的菌型与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O抗原完全相同;相同抗原菌属间存在血清交叉凝集反应。

表1 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O抗原关系

四、菌群分布与变迁

➢菌群分布与变迁因国家、地区、年份不同而异。

➢40年代前A群是优势流行菌,60年代初几乎销声匿迹,但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地区暴发,1972-1978年又在南亚的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地区和国家受到侵袭。

➢D群从60年代起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跃居首位。

➢国内过去流行菌型为2a为主;近年来4、4c、5b、1a等菌型呈上升趋势;城市D群为上升态势。

➢我国个别地区发现A1型和C18型局部暴发流行。

五、溶原性

➢噬菌体对相应的细菌具有特异性裂解作用,温和噬菌体DNA侵入宿主细胞后,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称为前噬菌体;

➢前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同时复制,这个过程称为溶原化;

➢被感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对于相同的噬菌体具有免疫力,并获得一些新的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该转换可导致福氏志贺菌型抗原和群抗原发生广泛的变异。

六、变异性

(一) S-R变异

➢志贺菌属菌落可由光滑型变异成为粗糙型(S-R变异),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变异。

➢在慢性痢疾病人或恢复期病人体内,菌株可变异成为不典型菌株。

部分变异菌株可通过10%的胆汁肉汤培养发生返祖,成为典型菌株。

因而在分离这类细菌时注意要反复多次地检查。

(二) 抗原变异(溶原性转换)

➢根据溶原性转换变种和细胞壁多糖免疫化学分析,福氏志贺菌除6型菌外其它型、亚型以及变种都是由一个种所产生的许多溶原性的变种。

➢y变种是非溶原性的前体型,当被六种不同的噬菌体溶原化后,可以变为各型福氏菌的a亚型或x变种,这是第一次溶原化;

➢一次溶原化的培养物,还可以发生第二次溶原化,变为各型福氏菌的b亚型。

➢福氏型特异性抗原Ⅰ、Ⅱ、Ⅳ、Ⅴ和群7,8抗原,均以y变种群3,4抗原多糖为前体型,经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而来。

➢噬菌体(Φ)7,8溶原化的结果是使群7,8抗原变为x变种,同时群3,4抗原成为隐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