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体会

目的:成分输血具有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并发症和节约血源的优势,本文旨在总结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经验与体会。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术中成分输血,男126例,女174例,年龄62~91岁,平均(76.4±7.89)岁。依次采取了输血前护理和输血中护理模式,根据不同血液成分采取相应护理方式。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24 h。结果:所有患者中,5例发生荨麻疹反应,6例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溶血、心衰、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老年人易发生输血并发症,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输血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和疗效。

标签:成分输血;手术室护理;老年人;骨科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骨科患者的住院手术率逐年上升。统计发现,老年患者骨科手术主要集中于髋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1]。由于患者术前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机体代偿能力下降,为保障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输血治疗成为其中的重要治疗环节。

随着血液采集、分离和保存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成分输血制品替代了以往的全血制品,达到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成分输血就是不同的制备工艺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单一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使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术中成分输血,临床疗效和护理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术中成分输血,其中男126例,女174例,年龄62~91岁,平均(76.4±7.89)岁;髋部骨折内固定术134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7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96例。术前血常规检查:RBC(2.4±0.8)×1012/L,Hct(22.6±8.5)%,Hb(86.5±17.4)g/L,WBC(7.4±3.6)×109/L,PLT(168±82)×109/L。术中输入悬浮红细胞215例,占71.6%;洗涤红细胞85例,占28.4%;同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265例,占88.3%;输入浓缩血小板14例,占4.6%。

1.2 护理方法

1.2.1 输血前的护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身体素质,过敏史和输血史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输血治疗的目的、适应证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所有的血液制品均来自于省、市两级血液中心,可以有效降低经输血感染相关疾病的概

率,使患者及家属对输血有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输血前认真核查后再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做好备案[2]。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作息规律,指导术后康复。

在交叉配血、取血及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此外,还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制品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情况。

输血前15 min,所有患者均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预防输血反应;随后,应用专用输血器经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减少血细胞粘附和堵管事件发生率。

1.2.2 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1.2.2.1 红细胞的输注与护理术前贫血的患者于实施麻醉时即安排取血,其余患者需密切关注术中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及时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师沟通,确定取血时机。红细胞制品自血库取回后,需在室温下经震荡后输注,达到复温和重悬红细胞目的。输注时Y型带滤网的输血器分别连接血袋和生理盐水,具有避免红细胞粘附、增加其携氧能力、减轻患者血管刺激等作用。输血过程中应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节输液速度,先慢后快,随时观察患者体温、肤色、尿色情况,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连续输血5 h以上,应及时更换输血器。输血完毕后利用生理盐水冲净管道内参与血制品。术中用药应与血制品分管输注,禁止在输血结束后继续使用输血器输注药物。

1.2.2.2 血浆的输注与护理冰冻血浆保存于-20 ℃条件下,使用前宜用37 ℃温箱震荡融化。融化后的血浆外观应为淡黄透明,如有浑浊或沉淀则禁止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应在溶化后24 h内输完,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血浆输注速度一般为5~10 ml/min,与红细胞交替输入,以达到良好的扩容和改善微循环效果。

1.2.2.3 血小板的输注与护理血小板输注也应遵循同型输注原则。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存储于(22±2)℃环境,使用时限仅24 h,必须在取出后尽快输注。输注前缓慢震荡血袋,使血小板均匀分散、外观呈现云雾状。为减少术中出血,尽快达到止血浓度,血小板输注速率一般以患者可耐受为限,宜快不易慢。

2 结果

300例患者均在术中或术后2 h内完成输血治疗,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输入量分别为(3.4±1.8)U和(2.8±1.4)U,冰冻血浆输入量为(420±150)ml,浓缩血小板输入量为(3.5±2.2)U。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24 h,术中无一例患者发生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术后24 h,5例发生荨麻疹反应,6例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输血患者中无溶血、心衰、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发展,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血制品包括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使用,达到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并发症和节约血源的目的[3-4]。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术中成分输血,总体疗效满意,但有11例患者发生荨麻疹或发热反应。通过回顾性分析,这11例患者术前均有多次输血史,笔者认为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反复输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有关。

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加上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如果不及时补充血液有效成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5]。另外,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明显、极易产生输血并发症,如何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血安全,成为手术室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和文献报道,笔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3.1 掌握临床成分输血的适应证和使用范围

悬浮红细胞有利于提高机体携氧能力,适用于各种出血量大于500 ml的急性失血、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和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洗涤红细胞适用于反复多次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抗体、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以曾经因输血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浓缩血小板适用于术前血小板计数1500 ml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适用于术前蛋白水平低下、凝血因子缺乏和大量失血患者。

3.2 重视血液的使用时限和保存方法

血制品均有各自的保存条件和时限,过期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6]。根据抗凝剂种类,红细胞悬液在(4±2)℃条件下保存21~35 d;洗涤红细胞保存条件为(4±2)℃,需在24 h内输注完毕;新鲜冰冻血浆在-20 ℃条件下可保存1年,融化后应保存于在(4±2)℃,并在24 h内使用,禁止重新冰冻;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2±2)℃,定时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24 h 内输注完毕。

3.3 重视护理技术

应采用较粗的留置针作为输血穿刺针(如20#或18#),可以保证有效滴度,一般1 U红细胞输注时间不超过2 h,血小板输注速度为80~100滴/min,血浆输注速度一般为5~10 ml/min;需同时输多品种的成分血时,应首先输入血小板和冷沉淀,其次为血浆,最后是红细胞。成分输血过程中液面高度应为莫非滴管的1/2~2/3,液面低于1/2使血细胞受到较大冲击力造成结构破坏,超过2/3则不易判断输注速度[7]。另外,禁止在血液成分中加入除生理盐水外的任何治疗性药物。加入药物后,由于pH值、离子浓度或渗透压等理化参数发生改变,易导致血液成分变性,甚至发生细胞溶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操作过程也增加了血液污染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