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

这本书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展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互相之间的影响

进展了分析;第三局部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展了分析,并对本书进展了总结,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

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络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络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

和意义有了深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

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

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展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展下一步的方案,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

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

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宏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喜欢直觉思维,比方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

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拟.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严密联络.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

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到达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亲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别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根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根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的,要让哲学成为你的考虑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才能,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根底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根底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考虑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藏,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藏.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开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

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

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

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

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

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p2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进步精神的境界,到达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

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

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认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成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

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

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

乎形象的世界;

p103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开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此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

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确实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佛性的

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

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展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认一切,就可以到达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

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

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修养须用敬,进学那么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

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

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

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理解到

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学简史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_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子之中国哲学中的人己关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从孔子开始,儒家将实行仁的方法称为“忠恕之道”。“尽己为人”即为“忠”,这是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论出上述道理,这说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讨“人己关系”。 对孔子而言,他对于人己关系的探索多是建立在“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他强调心中之“仁道”,以此对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约束,通过行仁来履行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希望通过道德准则使人们对彼此身体动作背后的动机达成共识,进而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到人己关系的和谐。在孔子的观念里,他并没有明晰地将人、己看作两个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站在社会群体的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需要人己双方的配合来实现。 在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领头人孟子这里,人己关系已然有了新的解释。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他将人己关系着重解释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自身“存心养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历程。孟子强调的“天人合一”也是说一

个人要完善自我,妥当地顺应天地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与天地真正地融为一体。 于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现了交集。《论语·子罕》中说:“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孔子这四个“绝学”中,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到,他也不会被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束缚,从而可以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从孟子开始,中国哲学的政治功能变淡了些许,哲人们开始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哲学逐渐偏离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这里,人己关系又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因为道家的“人己关系”算得上是在“物我关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庄子的阐述中,人己关系的图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体系。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他认为,在人己关系中,我们必须先充实自己,才有余暇去纠正他人的行为。很明显,这与孔子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差别。读后感·孔子从意欲出发,以形式化规范达到天下大同;而庄子从利他出发,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为人际交往的实践提出思路。综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种政治理念,而庄子则以为世人提供处世之道见长。 无论儒道,我们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智慧哲人们就已经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社会群体的大环境中探讨处世之道了。人己关系无疑是比物我关系更实在的哲学议题,在当今方法论大行其道的哲学环境中,我们是否应重新沉下心来讨论哲学实践的可能性,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人们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儒家并非宗教,孔子只是一个圣人,而非神。这使我想到了西方的中世纪,使我想到了基督教,使我想到了被神性化的耶稣。再深入思考,我发现中国宗教构成模式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似乎又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中国本土文化的流逝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我试图以探本求源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思考解决之道。基于这一想法,我在这儿甘冒离题的危险将它写出来,也算是我对时局的关注。

中国和西方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构成的不同 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n)来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意思。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将它理解为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指神、人的结合,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而中国原先是没有宗教一说的,古代中国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从一开始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西方宗教从一开始就已有了现在宗教的一般意义,即是神与人的结合,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而在中国,佛教传入之前(即东汉以前),中国的各个教派,不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道家,他们都不存在什么神与人的关系,比如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它们都是对人与社会,人自身的修养的探索。这一阶段与古希腊时期很像,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对神的态度。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源头却是神话。古希腊最早的著作均带有神话色彩,从《荷马史诗》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均成就于神话所带来的无限灵感。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深受出世和入世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主线之一。中国有神,但是并不强调神,因为描写神的书籍不多。不谈后来佛教中传入的菩萨,罗汉等神祗,我所能记得的中国的神仅是伏羲、女娲之类,比起西方名目众多的神这已算是少得可怜了。

202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最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2 距离我写哲学的意义一部分时,已经过去了两天。再去看两天前写的,我的观点已然发生了变化。此刻的我完全同意了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将会取代宗教的看法。其实我刚刚还在看一篇关于未来世界的文章,说有一位科学家预测2029年人类将实现永生。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也无从分辨,但,若果真有一天,人类实现了永生,那么,宗教必然会覆灭。与之相对的,或许只有哲学才能拯救人类的精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

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

《中国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1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2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 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 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 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 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 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 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 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 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 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 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三、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 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 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 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具体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去细心体悟几段经典的句子: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 寒假我反复仔细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识又生疏的说不清的感慨。 如今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熟悉和感悟与大家共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慧而有才智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肯定不聪慧,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肯定就聪慧。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才智因此去追求和喜爱才智的学问。所谓哲学的才智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才智的那种才智。哲学家们讨论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才智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久不行能占有才智,至多也只能做到喜爱和追求“才智”。正如书中所说,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学问,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详细而言,学问或者科学学问是我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喜爱才智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才智本身。我感觉,人应当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才智地生活;应当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名贵的品行,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答应以不关怀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当不关怀哲学,由于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抱负,是

我们每个人应当关怀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肯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才智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由于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久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供应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进展的历程的大致进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需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苦作,流着臭汗的农夫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少争吵,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假如人人都到达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惜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进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群众的福利。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

中国哲学简史1000字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中国哲学简史1000字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1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考虑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color: red">(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color: red">(3)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color: red">(4)反思 color: red">(5)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color: red">(6)《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color: red">(7)儒道互补 color: red">(8)物极必反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倘假设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那么必缺,极那么必反,盈那么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那么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假设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假设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假如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所以,在困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个人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篇范文

个人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篇范文 当自己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教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今天WTT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我们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场,完毕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承受教育的时机,除非主动寻找时机学习。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管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络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明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开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外表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络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华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络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相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5篇范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5篇范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5篇范文的详细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1 当我捧起这本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

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作者及著作信息 1作者信息 冯友兰(1895- 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 年后- -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学术文集》等。论著已编为《三松堂全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著作信息 此本《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版1997年12月第二次印刷,冯友兰著,涂又光译,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论文联盟整理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心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需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1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哲学简史》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似乎不够了解, 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高尚, 很神圣, 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词。假期 我在家中反复看这本书, 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似懂非懂。哲学它是 一个充满科学权威领域, 令人仰视它。很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 学了哲学能够使人变得聪慧, 脑子活、眼睛亮、措施多”, “不管 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绪、给你措施”。所 以哲学给人带来魅力是无穷。 读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发展有 了认识, 原本部分迷惑也逐步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 中国 人思想也不例外。经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大家常说哲学是让人聪 慧而有智慧学问, 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 人并不一定不聪慧, 而学过哲学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慧。实际上哲学是 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所以去追求和热爱智慧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思想之路。哲学史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 上进行对话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 不过哲学家们处理问题 方法却永远不会过时。她们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可能方

法。放假时候, 父亲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初很不了解, 认为这本 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我们对读懂这本书极难, 不过我们能够领 会到哲学庞大气场和魅力, 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很多做人做事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 哲学功效不是为了促进正面知识, 而是为了提升人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价值。书中还说, 人不需要宗教化, 不过人必 需哲学化, 当人哲学化了, 她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最高福分。面对压 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现代社会, 面对期望与现实强烈冲击, 我 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求到内心安宁。书中说: “教作用, 就 是使人吧实际上已经不一样程度上在做事做完全? ? 一个人若是把她 所明白完全做到了, 她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要求正凝 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理想。该做事完全做到了, 即使是最平凡事, 做“完全”了便是至善, 在我们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 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 到了那时, 我们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 因为它激活了我思想, 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么 一个学生时代, 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 性思维活动, 它能够帮助我们整理纷乱思绪, 寻觅萌芽中未来期望。, 在其中我们也能够学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 ——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 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于解析名实,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却不思议进入了哲学的中心。他们是擅辩的辩者,他们是留名的名家。 从名家又称为“辩者”,我们就能推敲出,这是一群擅玩文字游戏,耍弄嘴皮子功夫的人。他们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辩论中,常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对别人肯定的又加以否定,以此而著名。他们会在不同条件下对法律条文做不同解释,使人无以辩驳,故有“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扰乱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也因此为名家招致了包括道家、墨家在内的不少非议与批判。其实名家对于文字的解释本没有错,而他们的思想恰好为过于实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补充了理性逻辑的一面。 关于名家思想核心的“名”“实”问题,名家两个代表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惠施主张“实”的相对性,强调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连环可解”就是分别从树木和桌子的角度分析,将“破坏”和“建设”这一对矛盾体联系起来。公孙龙主张“名”的绝对性,同柏拉图的理念论产生了惊人的契合,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在“白马非马”的论述中,他分别从词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加以论证,这种逻辑的缜密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不容小觑。 名家未能保存自己的学派而发展下去,在后人看来似乎影响力远不如道家墨家等那么大,实际上,名家在当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他们的核心主张“名”“实”渗透进了道、墨两家的思想之中。《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是在以自己的理解论证名家思想,从区别“有名”和“无名”开始,提出了“道”

中国哲学简史个人读后感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个人读后感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庄子的《逍遥游》、《大学》提出的在明明德这些有时候我还会拿来反复抄写,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把它们和哲学联系起来?我想是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哲学方面课程的原因吧。也许还是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这本简史对初入哲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对我这种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终究我是兴趣不大,总的来说快速阅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给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提个醒,理个大纲。我大学同学小燕说:所谓哲学,不过是吃饱了的文人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过来反过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没道理。我是不懂的。小燕说的挺好的也挺对的。她甚至说她最近对孙子兵法有了新的见解,所谓36计其实个个是阴招。小燕说的真的挺好的。为她开心。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读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诩读了很多书,却唯独对哲学类兴趣不大,不甚研究。当我读完这本简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比我教学生的《建筑环境学》《燃气供应》课程更有价值。

远~远~远~远超过了我教授的课程的价值。当你对哲学有兴趣的时候,恭喜你!这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层次,你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了道德境界,这时候的人在精神上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们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师们已经对这些东西反思的很透彻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其实我们也都懂。比如佛说:谁伤害了你,谁来渡你。再比如佛又说:放下,你就赢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难了。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女同事跳楼自杀。她也读到博士,我想这些哲学的东西她应该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只能说可能她懂得,但还没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庆读研究生时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原本和我一个专业,后来是自己对哲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有兴趣,然后就转去搞这些了。读后感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着川普讲,后来对我们说不行他必须有川话讲,否则他觉得讲的不透彻。然后他就在讲台前用四川话呱里呱啦地讲的神采飞扬,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虽然其实我对他讲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但现在想起来他能与哲学打交道且乐在其中,真心为他高兴。 书中提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我就在想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熟悉。查了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爱莲说》的周敦颐。一般来说哲学家就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远大抱负之人宜早接触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