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组学名词解释

暴露组学名词解释

1. 引言

暴露组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结合了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旨在探索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以及这种响应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本文将对暴露组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

2. 名词解释

2.1 基因组学(Genomics)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的科学。它包括了对于DNA序列的分析、基因的注释以及基因与表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暴露组学中,基因组学被用来分析个体基因型与暴露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风险的影响。

2.2 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

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非编码DNA上化学修饰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机制。在暴露组学中,表观基因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个体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从而揭示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2.3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

转录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转录本(RNA)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RNA的表达水平,揭示了基因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在暴露组学中,转录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个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识别与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2.4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蛋白质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修饰情况和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在暴露组学中,蛋白质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蛋白质组成和功能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环境对细胞和生物系统的影响。

2.5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代谢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代谢产物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代谢产物(如小分子有机物、代谢酶产物等)的水平变化,揭示了生物系统

在不同条件下的代谢状态。在暴露组学中,代谢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个体代谢状态的影响,从而发现与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2.6 环境暴露(Environmental Exposure)

环境暴露指个体接触到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生物颗粒、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接触皮肤等途径进入个体体内,对个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在暴露组学中,研究人员通过测量和分析环境暴露物与个体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揭示环境暴露对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代谢状态等的影响。

2.7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生物系统状态或特定疾病风险的分子指标。在暴露组学中,研究人员通过寻找与环境暴露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以评估个体对特定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预测潜在健康风险,并为环境监测、健康干预等提供依据。

3. 结论

暴露组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个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暴露组学可以揭示环境暴露对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蛋白质组成和功能、代谢状态等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环境对健康和疾病风险的影响机制。通过寻找与环境暴露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暴露组学还可以为环境监测、健康干预等提供重要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推广,暴露组学在预防疾病、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Gao X, Patel CJ. 2015. A survey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salivary metabolomics analysis. Crit Rev Biotechnol 35: 3-15. 2. Rappaport SM, Smith MT. 2010.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risks. Science 330: 460-461. 3. Wild CP. 2005. Complementing the genome with an “exposome”: the outstanding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measurement in molecular epidemiolog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4: 1847-1850. 4. Yu T, Wang Y, Zhang H, et al. 2021. Metabolomics in exposome studies: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TrAC Trends Anal Chem 144: 116358.

以上是对暴露组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暴露组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机制以及预防疾病的新思路和方法。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指疾病的群表达象,它包含疾病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即“三间分布”)。 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流行的强度是指某病在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病例数量规模的变化特征。 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表示。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通常水平,病例与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呈散在或者零星出现。 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水平。 隐性流行:某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当它流行时虽显性病例不多,而实际感染率却很高,称之为隐性流行。 大流行(pandemic) :某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流行时的水平常称大流行。特点是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受影响人口比例大, 短期内可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称之为世界性大流行。 爆发(outbreak)指在局部地区(集体单位或者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特点:小范围、短时间、大量病例。短时间——多数病例发生在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内;原因——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的传播源或者传播途径。 疾病的三间分布:指疾病或者健康在不一致的时间,不一致的空间(地区),不一致的人群间的动态分布。 移民流行病学: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与原居住地人群三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以探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概率论的因果观: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者特征,即一定的原因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 流行病学的病因观: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者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流行病学中的病因通常称之危险因素。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常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者特殊调查资料,对人群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现况调查:在某特定的时间对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与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与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这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称之现况调查。 普查(Census)指对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所有个体全部进行调查。特点:①设计简单;②可避免抽样误差与选择偏倚;③能得到实际“率”;④耗费时间、人力、物力;⑤总体范围较大时,难以保证调查质量。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是对目标人群中一部份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信息来推论总体特征。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者死亡率),从而推断该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病例参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参照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比较某病患者人群(病例组)与非患者人群(参照组)暴露于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差异,从而检验该暴露因素与所研究疾病间是否存在联系。 暴露(exposure)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术语。它是指研究对象接触于某些因素或者具备某些特征或者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状态即为暴露因素。暴露因素能够是有害的(危险因素),也能够是有益的(保护因素),有人称之为研究变量(variable)。 配比(matching)使用特殊的限制性方法,强制参照与病例在某些特征上保持一致,达到操纵混杂偏倚的目的。偏倚:是指由于在研究的设计、实施、以至结果分析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研究结果系统性的偏离真实值的情况。特点:1)偏倚是一种错误,是能够避免的;2)偏倚使结果产生系统性的偏离。 分类:1)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 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过程的结局—感染谱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进展的过程。 疫源地(epidemic 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之疫源地。 潜伏期:指病原体从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盲法观察(blind observation):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使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一方或者双方不明白实验设计内容与分组情况,即让其处于“盲”的状态。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666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名称解释部分 第一部分、往年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 分) 1、长期趋势: 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2、类实验:不能作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 3、金标准: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 4、行为:是指人或动物为适应环境生存所作出反映或活动,它是脑功能或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2 分) 1、简述普查的优点与缺点。 答:普查的优点:(1)调查对象为全体目标人群,不存在抽样误差;(2)可以同时调查 目标人群中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3)能发现目标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在实现 “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的同时,全面地描述疾病的分布与特征,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缺点:(1)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2)工作量大,工作不易 做细,难于保证调查质量。(3)费时、费力、成本高。 2、简述常用因果推断标准。 答:(1)关联的时间顺序;(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重复性(4)关联的合理性(5)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分) 1、疾病的季节性: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2.安慰剂效应:是指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甚至可以影响生理效应。 3.正确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 力。 4.行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行为因素与行为相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改变行为因素促进和维护、预防疾病,同时进行措施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6 分,共12分) 1、简述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答:优点:(1)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2)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1)难以确定先因后因的时相关系;(2)一般不能获得发病资料。(3)如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 :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RCT:随机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5.盲法: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6.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X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特定时间应该很短,甚至是某一时点。一般为1~ 2 天、1~ 2 周或 1~ 2 个月,最长不宜超过 2~ 3 个月。特定X 围是指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 7. RR (relative risk):即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或危险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8.双盲,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9.霍桑效应:与一般的治疗观察相比,在新的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考核中,受试对象将受到许多特别的关注,而他本身也对试用新药满怀希望,这就可能造成一种后果,即病人会因此而更多地向研究人员报告好的结果,而实际上药物并没有那么好。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10.ARP: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指暴露人群中发病等事件归因于暴露的成份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病因的比例。 11.OR(odds ratio): 即比值比,是表示因素与疾病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表示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该因素暴露比例的比值,反映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率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12.灵敏度:灵敏度又称敏感度,是指按“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试验阳性或异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准确的测量,对临床的诊断方法、治疗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学科。 Clinical Epidemi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进行比较评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 )。 ratio measure,rate ratio)。比值>1表 。 归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 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 )。 5%的人,即使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压,也可能会降低一些(其他像 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两者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缺点是方法复杂,实行困难,一旦出现问 使研究的结果与事物的真实结果之间产生差异,出现的系统误差,甚至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 是将特定的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 追踪观察其将来两组人群某病的结局(发病、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 (risk pathogenic agent) ,而把导致疾病发病概率降低的暴露称为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所以暴露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是保 实验组给予某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比较两组人群某病的频率变化、某药的疗效或某医疗 A screening test is a procedure that i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specific disease. The individual or group of individuals (as in mass screenings) does not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 流行病总结 一、名词解释 1、clinical epidemiology(临床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去设计、测 量和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是把现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 2、design(设计):临床科研设计就是临床科学研究具体内容,方法的设想和计划 安排。 3、measurement(测量):是临床科研中必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检查,疗效、副作用和预后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4、evaluation(评价):是指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不同学科 的相关知识,用一系列标准,严格评价实验设计,临床测量的各类数据和结论的临床意义,同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统计学意义。 5、incidence 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 某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6、prevalence rate(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之 和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infection rate 感染率,类似) 7、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地区的人群,在某一期间内死亡的频率。 8、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 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为 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依照测定的数据分组,分别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将给出的个点连成线,即为ROC曲线。 10、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 的因素。 11、predisposition factors(易感因素):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程度及机体状 况的总称。 12、enabling factors(诱发因素):是指易于导致或者抑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13、precipitating factors(促进因素):是指促使某种疾病、不适、事故、感染过 程、行为反应等发生的有关因素。 14、reinforcing factors(增强因素):是指某种疾病、能力丧失、损伤、感染持续 存在的因素。 15、proximity of cause/necessary cause(直接病因/主因/必备病因):是指直 接引起机体伤害或疾病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16、remote cause(间接病因):是指与原发病相关的间接因素,他们的存在,能 促进发病。 17、risk factor (危险因素):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 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 18、method of difference(求异法):是指在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之间寻找不同的 线索。

暴露组学名词解释

暴露组学名词解释 1. 引言 暴露组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结合了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旨在探索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以及这种响应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本文将对暴露组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 2. 名词解释 2.1 基因组学(Genomics)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的科学。它包括了对于DNA序列的分析、基因的注释以及基因与表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暴露组学中,基因组学被用来分析个体基因型与暴露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风险的影响。 2.2 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 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非编码DNA上化学修饰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机制。在暴露组学中,表观基因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个体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从而揭示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2.3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 转录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转录本(RNA)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RNA的表达水平,揭示了基因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在暴露组学中,转录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个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识别与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2.4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蛋白质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修饰情况和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在暴露组学中,蛋白质组学被用来研究环境暴露对蛋白质组成和功能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环境对细胞和生物系统的影响。 2.5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代谢组学是研究特定物种或特定细胞群体中所有代谢产物的总体分析。它通过测量和分析代谢产物(如小分子有机物、代谢酶产物等)的水平变化,揭示了生物系统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 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罹患率 (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

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 (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 (epidemic): 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 (outbreak): 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重点

第一章绪论。 药物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广大人群的药物利用,药物效应分布及其决定因素,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监测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是指在做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现历年的一般发病率,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发生,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诊症状相似的病人,,。 疾病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地方性,: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 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是指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疾病按照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 长期趋势,: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员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诊断。 危险因素:也称为病因。能使疾病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等因素的。 必要病因。某种疾病发生时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旦缺乏,疾病就不会发生。 虚假关联。也称为人为关联,是指本来两件事间不存在统计学的关联,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考虑到设立对照组,对照组选择不当,观察指标不客观或其他偏倚存在时,可造成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虚假关联。 病因模型。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的模型。 因果关联。某一事件的频率和性质的改变,会引起令事件频率和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为后者为果,两者呈现因果关系。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病例报告。又成个案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唯一的方法。 现况调查。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普查。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些调查。

《流行病学》有关名词解释

1、潜在减寿年数DYLL: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的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病人。 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4、短期波动:又称时点流行,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短期波动常用于大量人群。 季节性:是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5、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大小,常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某些遗传病的研究,探讨其病因和流行因素。 6、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单位) 7、生态学谬误:是此类研究最主要的缺点。它是由于生态学研究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8、内对照:即先选择一组研究人群,将其中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对象作为暴露组,其余非暴露者即为对照组。即选定的研究人群包含了暴露组与对照组。 外对照: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人群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而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称外对照。 9、观察终点:指研究对现出现了预期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观察终止时间:!指整个研究士作截止的时间,也即预期可以得到结果的时间,终止时间直接决定了观察期长短。 10、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如果某种暴露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越大。 11、匹配(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目的是提高研究效率和控制混杂因素。包括频数匹配(不一定要求绝对数相等,重要的是比例相同)和个体匹配。 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可能降低了研究效率。 两种情况不应匹配:研究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只与可疑病因有关而与疾病无关的因素 12、研究效力/把握度:拒绝无效假设的能力,即当无效假设不成立时,该假设被拒绝的概率。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到达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群。 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生存着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它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单元。 5.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8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10.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11.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和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1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 13.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造成水质恶化,这一现象在近海水域称为赤潮,在内陆湖泊称为水华。 14.相对危险度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指标,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15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16.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17.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直接的) 18.工作有关疾病:由于在工作工程中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职业人群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9.现场试验(个体实验,社区实验)亦称预防性试验,是在社区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组的研究方法,目的是验证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20..临床试验:亦称治疗性试验,是在医院或其他医疗照顾环境下进行的实验,是在临床上评价新药和新疗法的一种研究方法,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患者。 2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2.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水平传播是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23.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性物质(包括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提炼成分)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如狂犬病、鼠疫、流感疫苗(无毒弱毒的毒株)。 24.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如人血球蛋白。 25.被动自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机体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主要应用于婴幼儿及体弱者。 26.疫源地: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大的叫疫区,小的叫疫点。 27.NCDs简称慢性病,指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长期的疾病的总称。常见NCDs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28.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防治保康教计) 29.营养: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30.营养成分:指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 31.营养素:指食品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缺少这些物质,将导致机体发生相应的生化或生理学的不良变化。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七类 32.必需氨基酸EAA: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成人有8类: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对于婴儿来说,组氨酸,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33.氨基酸模式:指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值。 34.必须脂肪酸EFA:指机体生理需要,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 35.完全蛋白质:亦称优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鱼类肉类禽畜豆类蛋类。 36.氮平衡=摄入氮—(粪氮+尿氮+皮肤排泄氮)即摄入氮与排泄氮的平衡状态。 37.维生素:是一类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但又是机体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且功能各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据其溶解性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常用单位mg和ug。 38.视黄醇当量=维生素A(IU)×0.3+β-胡萝卜素(μg)×1/6 39.常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上的钾、钠、钙、镁、磷、硫、氯等7种元素。 40.微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下的铁、锌、铜、碘、锰、钻、氟、钼、铬、镍、锡、硅和钒等14种元素。 41.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4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3.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44.静息:指某病在某地区出于停息状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检不出阳性材料,也不出现病例,但并没有根除。 45.散发:指范围较大的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46.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47.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48.大流行: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该病流行的水平,且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常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大流行。 49.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50.抽样调查:指通过某一人群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的调查方法。 51.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破的可疑患者或有缺陷者。 52.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观察与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53.匹配过度:在个体匹配对照中,把不该匹配的因素进行匹配,导致分析研究误差或信息损失。 54.队列: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分为固定和动态队列。 55.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 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罹患率 (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 (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outbreak):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移民流行病学 (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普查(census):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理解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随机数字表是比较简单、可靠的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是按一定比例或一定间隔抽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优点:简便易行,如果样本的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则抽样误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3个关键词:人群+分布+影响因素) 2.疾病分布: 是指在不同人群、地区和时间特征上发生的情况,是疾病的群体现象,可通过发病和死亡等频率指标来描述 3.率: 某时期内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之比,用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4.比: 亦称相对比,表示两个有关指标的比值,用以说明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指标的几倍或者百分之几。相对比=(甲指标/ 乙指标)*(或*100%) 5.构成比: 事物内部某一部分观察单位与事物内部各部分观察单位的总数之比,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构成比=(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数量{个体数} /某一事物物内部的整体数量{个体数之和} )*100% 6.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量)* k 7.罹患率: 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数)* k 8.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同期观察人口数)* k 患病率(P)= 发病率(I)* 病程(D) 9.感染率: 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中阳性人数/ 受检人数)*100% 10.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续发病例)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SAR=(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 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 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 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 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带英文)

同质(Homogeneity):医学研究对象具有的某种共性。 变异(Variation) :同质研究对象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的观察单位某项观测值的全体称为总体。 样本(Sample):来自于总体的部分观察单位的观测值称为样本。 参数(Parameter):由总体中全部观测值所计算出的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观测值所计算出的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变量(Variable) :指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它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概率(Probability):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用P表示,其取值为[0,1]。频率(Frequency) :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地重复做n次试验,随机事件A 出现m次,则比值m/n为随机事件A出现的频率。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是由于一系列实验或观察条件等因素的随机波动造成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且大小和方向都不固定。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若干个样本统计量之间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实际观测中,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而使观测值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的差值,用Q 表示。通常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趋势。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是标准差与均数之比,用于比较测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两组或以上数据的离散程度。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绝大多数“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某项指标的波动范围。 构成比(Proportion) :表示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观察单位数与该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率(Rate):是某时期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与同期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