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摄影艺术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主要通过照相机和感光材料(或感光元件)完成静止的二维空间画面捕捉,以具体、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一、早期中国摄影(1900—1949)

1、摄影进入中国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以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为标志,揭开了人类观察世界和记录世界的全新模式,从而为人类史的纪录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视觉范本。摄影术很快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然而摄影在中国闭关自守的格局背景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曾经这样认定摄影:奇技淫巧,坏人心术。从而以封建主义的仇视立场,拒摄影于国门之外。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境内的摄影,主要是一些国外的摄影师对中国的记录。最早对中国城市投以关注并且被认为是第一位到过中国的西方摄影记者是费利斯·A.比托。他出生于威尼斯,后来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在中国旅行,并且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战役后期的主要事件,记录了北京附近皇家颐和园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美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也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并且收获颇丰。1873年到1874年,汤姆森出版了《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一书,200幅胶版印刷的照片和说明文字,

是他近5年的辛勤结果。他的足迹遍及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除了人物肖像和场景外,还有很多世俗的生活场景,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艺术的萌芽

中国自己的摄影艺术萌芽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为慈禧太后拍摄“御照”的年轻摄影师勋龄。勋龄为东三省满族人,曾随父亲到摄影的诞生地法国学习陆军,酷爱摄影。1903年回国后,带回全套摄影器具,任慈禧的摄影师。在1903年入宫到1905年离去的两年间,为慈禧及其宫眷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流入民间。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一改对摄影的敌视态度,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摄影在中国的普及。“西法造像”不仅在中国的城市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以商业为目的的流动摄影师在穷乡僻壤也时有所见。

摄影在中国不断普及发展,逐渐由一门科学演变为人们公认的艺术样式。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通过评选,湖北钟大声和天津刘治平拍摄的照片获得银牌奖,杭州二我轩照相馆选送的《杭州西湖各景》照片一册,经评审并由“皇帝钦定”为金牌奖。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发展的主流是工艺与商业相结合,与欧洲19世纪50年代摄影的发展特点相似,尽管晚了半个多世纪。同时,这些“师夷之技”的中国摄影师,比起到中国猎奇的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才华,并不逊色。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风起云涌的战争背景,中国摄影回应科学与民主的呼声,在报道摄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进步思想和敏锐

观察力的摄影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革命志士喻培伦、从事战地摄影的李白贞等人,都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报道摄影画面。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摄影家高剑父受孙中山先生委托,成立了“中华战地写真队”,总部设在广州,经常深入部队拍摄战事进展情况。

这一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成熟,国内还出版了许多摄影专集和时事摄影明信片。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以及华北照相馆编辑的《天津水灾纪念全图》等。

3、艰难的起步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尽管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兵连祸结”的战乱背景之下,但是中国摄影却在艰难中起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1920年前后,我国最早的新闻图片社“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1921年,钱景华在家乡江苏常熟组织摄影团体“乐社”,并与俞采生共同举办了中国摄影史上最早的联合影展。1922年,我国最早的摄影期刊《摄影杂志》在广州创刊。1923年,陈万里等发起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改名为“光社”,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著名的业余摄影家组织。

1925年,林泽苍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创办《摄影画报》,“号称会员数千人”。同年,上海美术团体“天马会”举办第七届展览,首次陈列了陈万里的摄影作品,标志着中国摄影进入了艺术的殿堂。紧接着,1926年夏,摄影家吴中行的处女作《归牧》入选英国伦敦摄影沙龙,并被收入《英国国际年刊》,吴中行也于同年成为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家。

1927年,北京光社成员刘半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出版了《半农谈影》——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摄影理论著作。1930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成立,标志着中国摄影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样一个成熟的摄影环境中,造就了一大批我国早期著名的摄影家,如郎静山、王小亭、方大曾、吴印咸、沙飞、陈万里、张印泉等。这些摄影家或是在纪实摄影领域,或是在艺术摄影领域,为中国摄影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进入战争时期

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摄影更多地呈现出图片报道的模式,一些著名的军事将帅也和摄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叶挺将军用他的徕卡相机,留下了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新四军领导人张爱萍将缴获的蔡司相机和手枪随身携带,成为著名的战争摄影家。1942年,为了纪念抗战五周年,《晋察冀画报》创刊。到1948年为止一共出版了44期,3万2千册。随后《山东画报》、《华东画报》、《胶东画报》、《晋热辽画报》、《东北画报》相继问世,为中国图片摄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的摄影艺术(1949—200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摄影家石少华、罗光达、侯波等14人担负了开国大典的报道,童小鹏拍摄的“毛泽东讲话”,成为新中国第一幅彩色照片,揭开了中国摄影新的一页。

1、50年代的中国摄影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犹如童话般充满美好记忆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摄影还远未普及,从事摄影工作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从解放区过来的长期从事战争摄影报道的随军记者,以其鲜明的立场和丰富的报道摄影经验,很快成为新中国摄影界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曾经在国民党统治区为报社工作的摄影记者,以及大批从事照相馆经营的摄影人员,拍摄风格主要延续了唯美主义的摄影方式和情调,具有较强的民间色彩。

1950年,第一本大型的以图片报道为主的八开彩印杂志《人民画报》正式创刊。第二年,另外一本相同规模和印刷质量的图片类杂志《解放军画报》创刊。这两本画报和后来在1955年创刊的《民族画报》呈三足鼎立之势,并将此格局一直保持到80年代中期。它们在摄影报道和图像传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世界一流的杂志《生活》、《观察》或是《巴黎竞赛画报》。

50年代的摄影一方面以社会纪实为主,著名的代表作有齐观山的《斗地主》,时盘棋的《烧地契》,高亚雄的《上甘岭战斗》,蔡尚雄的《修建高炉》,张其军的《鼓动》,李仲魁的《在结婚登记处》,李曙的《农民诗人王老九》等。这些作品从今天看来,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视觉记录和图像符号。另一方面,以人像、花卉、静物和风景为主要题材的拍摄,也在一些著名摄影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如郑景康的《画家齐白石》,黄翔的《黄山雨后》,张印泉的《静物》,熬恩洪的《油菜花》等。这些以情感和趣味表达为主要特点的作品,延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以“写神”为主,奠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