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途径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途径和措施
作者:孙丹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年第3期
孙丹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分蘖是水稻重要的生育特性,通过对水稻分蘖的发生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提高
有效分蘖的途径以及管理要点的阐述,说明了要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这一优势,对水稻增产有着
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稻;有效分蘖;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205 (2010)03-0036-03
1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主茎外,往往形成众多的
分枝,使整个植株呈现丛生状。这一现象在农业生物学上被称为分蘖。分蘖是禾谷类作物最重
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产量。分蘖是穗数的基础,也是稻株发育良好
与否的标志。因此,争取适度的分蘖,是田间管理上的重要目标,是增产的标志和条件,同时
也是丰收的象征。
2分蘖的发生及其规律
水稻主茎基部有若干密集的茎节,叫做分蘖节。每个节上长一片叶,叶腋里有一个分蘖芽,生长成为分蘖。着生分蘖的叶位,称为蘖位。凡从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
由第一次分蘖上还可以长出第二次以至三次以上的分蘖。分蘖在主茎的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相差3片叶子。但在生长密植的条件下,第二次分蘖很少发生,如果苗壮,适当稀植,而且外界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不仅可发生二次分蘖还可以发生三次或
四次分蘖。
水稻的分蘖,规则是N-3,N是水稻主茎的叶龄,当N=3时,在主茎的不完全叶节上一般不产生分蘖(但如果条件适宜在不完全叶的叶腋处也会出现分蘖)。当主茎长出第四叶,即当
N=4时,第一叶的叶腋处就会长出一个蘖,在下位第一叶的叶鞘中开始长出第一个一次分蘖的
第一叶。以后,主茎每长出1叶,便增加一个分蘖,分蘖上也同时增出一叶。分蘖上一般也是
在长出第四叶时,开始长出第一个二次分蘖的第一叶。这样,随着主茎叶龄的增长,有规则地
依次长出各次、各个分蘖和叶片来,这种现象称为叶、蘖同伸规律。
根据叶、蘖同伸规律,蘖位愈低,分蘖发生愈早,分蘖上的叶片便愈多,将来成穗的可能
性愈大,这种分蘖称为有效分蘖。出生迟的高蘖位分蘖则大都不能成穗,称为无效分蘖。个数
最多的时期为分蘖高峰期,以后分蘖逐渐减少,当分蘖全部停止时为分蘖终止期,分蘖终止后,水稻进入幼穗分化阶段。因此,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才能达到增蘖、增穗的目的。
3影响分蘖的因素
按照同伸规则,充分发生分蘖是稻株生育良好的标志。外界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水稻的分蘖,关于影响分蘖发生的外界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营养
秧苗的营养状况对分蘖的发生和发育影响很大,充足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可促进分蘖。尤其是氮素营养起主导作用,因为分蘖的发生是通过细胞旺盛分裂产生的,氮素是形成新细胞的物质基础。当叶片含氮量达到干重的4.0%时,分蘖能旺盛发生,当含量降到2.5%时,分蘖停止。分蘖期吸收的氮以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不易被吸收。在田间保持水层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氮以铵态存在,分蘖旺盛。如果施肥不当,分蘖就会减少,甚至不发生分蘖。所以要重视分蘖肥的施用,在分蘖期必须有充足的氮素保证。
3.2 温度
在营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温度决定着水稻的分蘖速度。在水稻的分蘖期间,水温比气温更为重要,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在适宜的温度以内,温度越高,分蘖发生的越早,数量越多。
3.3 光照
光照对分蘖的发生也是个十分敏感的条件。强光促进分蘖,弱光抑制分蘖的发生。在分蘖期间,主茎叶片的光合产物有三分之一运入正在发育成长的小蘖,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主茎叶片所制造的光合产物,首先满足本身生长的需要,无力顾及小蘖,所以光照不足影响分蘖的发生,降低分蘖率。
3.4水分
分蘖的发生与稻田的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受旱或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主茎供给分蘖的养分减少,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养分供应不足,分蘖常常会因失水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如果水分过深,水温就会降低,因为分蘖要求16℃以上的水温,如果低于此温度.分蘖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降低了分蘖率,如果苗小会因得不到氧气而死亡。所以分蘖期要进行浅灌水,水深30mm左右,以提高水温促进分蘖。
此外,水稻分蘖还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插秧的深浅也影响分蘖,插秧过深,不但不利于缓苗,而且还会提高分蘖节位,这样,就不能发挥低节位分蘖的优势,从而降低了分蘖率。
4提高有效分蘖的途径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在生产上要尽可能地利用低节位的分蘖培育壮秧,这是因为低节位的分蘖,独立生长期长,蘖茎粗,可孕大穗,有利于增加产量。高节位分蘖,穗小,易形成无效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改变育苗方式
实行用软盘旱育苗,减少播种量,提高秧苗素质。秧苗素质对分蘖发生率的影响极大,壮苗是分蘖按同伸规则发生的基础,对单株生产力(穗数和穗重)有显著影响。
4.2 合理稀植
适时早播、稀播育壮秧,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壮秧,为了利用低节位分蘖,起秧时要
少伤或不伤根,运秧时防止折叶,折茎等人为伤苗,尽量做到边起秧,边插秧,提高插秧质量。
4.3水田整地要平整
做到寸水不漏泥,施足底肥,花达水插秧,插浅、插直、插正、插匀、合理稀植。稀植能
改变田间气候,通风透光好,光能利用率高,而密植的,由于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个体与群体
有较大的矛盾,因而无效分蘖较多,所以适当稀植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4.4调节养分平衡
分蘖期是营养需求的最大时期,施好分蘖肥非常重要,同时要氮、磷、钾、锌等配合施用,不要盲目或过量施用氮肥。分蘖肥要早施、分次施,可分为两次或三次施。这样既能提高化肥
利用率,又能促进水稻的早生快发,促进早期分蘖。
5分蘖期的管理要点
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的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
时期。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为丰产打下基础。
5.1 早施、适施分蘖肥
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是要早,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二是要适量,肥力水平较高的田一般亩施硫酸铵7.5—lOkg或尿素4—5kg,瘦
田亩施硫酸铵10~12.5kg或尿素5—6kg。如果在分蘖肥施后7天仍有缺肥现象,可补施1次接
力肥,一般亩施硫酸铵5kg左右,最好施用复合肥5kg。早、晚稻施用分蘖肥的技术不相同。
早稻生育前期气温较低,分蘖较慢.应抓紧时间早追和轻施分蘖肥:晚稻生育期气温高,应特
别注意防止生长过旺,一般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不再施用分蘖肥,如果出现脱肥现象,也可以
酌量及早追施分蘖肥。水稻分蘖期的施肥措施是否合理,是决定水稻后期是否倒伏的关键。水
稻进入分蘖期后,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分蘖肥偏迟,用量又偏多,致使大量无效蘖增加、叶片
披露、过早封行,因通风透光差,使得茎叶柔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的长短和粗细直接影响着
品种的抗倒能力,而分蘖期正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期。在分蘖盛期氮肥过多,植株基部
节间过长,茎秆壁变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后遇雨又刮大风,往往易造成
倒伏。所以分蘖期要注意早施、适施分蘖肥。
5.2浅水勤灌、适当晒田
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一般灌水30mm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盐碱重的稻田要活水灌溉,
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生长过旺时,可
结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分蘖,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5.3 防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
分蘖期除草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繁重劳动。分蘖期还要防
治病虫害,加强预测预报,抓住病虫发生关键时期,重点进行根治,防止病虫蔓延。返青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