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的音乐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京韵大鼓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骆派是京韵大鼓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骆派在京韵大鼓流派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追求的更多的则是内在的表现,含蓄、深沉。本文试图从骆派京韵大鼓发展衍变的脉络中,对骆派京韵大鼓的主要音乐特征进行梳理,进一步对骆派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剑阁闻铃》从唱词和唱腔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京韵大鼓骆派骆玉笙《剑阁闻铃》
京韵大鼓是天津曲艺中的一个主要曲种。京韵大鼓又名小口大鼓,于清末民初形成,该曲种前身原是怯大鼓,后经钟万起、于德逵等人的改革,将唱词改为京口上韵,腔调翻新,变为京音大鼓。后经不断改革,才最后定为京韵大鼓。二、三十年代以后,男女艺人如雨后春笋,进一步确立了京韵大鼓在曲艺中位居冠首的地位,并形成了以刘金宝、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蜚声曲坛50年不衰。以后有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她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执天津曲坛牛耳三、四十年之多。以下将对骆玉笙的经典唱段《剑阁闻铃》进行分析。
一、《剑阁闻铃》浅析
《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先是山东大鼓艺人演唱),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骆玉笙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颖的鼓套,悦耳的丝弦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当唱到“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一段时,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骆派”演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唱词结构上,整篇鼓词采用了七言和十言两种句式,但又在一些地方作了灵活处理,造成了唱词节奏的顿挫起伏。七言句式用于篇首,自第七句开始的以下70句,大都采用十言句式及其变体,偶尔也有七、十句式交互出现的片段。以下是开篇的前四句:“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作者在此处采用的是七言句式,主要是由于它具有节奏的简炼和张扬的力度这一表情优势。结合着檀板轻击,鼓声沉沉,迷漫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历史慨叹,使观众立即置身于那场爱情悲剧之中。
在以下的十言句中,大都采用了“3、4、3”的句式,即由一个三言句加一个七言句而构成。例如: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3、4、3)
但通观全篇,除了“正格”(3、4、3)用法之外,不少词句作了灵活的变格处理,使词章的韵律更加富有动力。例如:
一个儿枕冷衾寒卧红罗帐里,一个儿珠沉玉碎埋黄土堆中。(3、4、5)
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怎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3、6、5)
再不能太液池畔观莲并蒂,再不能沉香亭内谱调清平。(3、4、4)
窗儿外铃声儿断续雨声儿更紧,房儿内残灯儿半灭冷榻儿如冰。(3、5、5)在以上的各词例中可以发现,前三个字的词格始终不变,而只在第2、3 词节上加以变化扩展,它们夹用在正格句中,自然形成正、变格间的对比,词句的节奏也因此更加多样化。
《剑阁闻铃》在段数上共分作五个自然段,实际上它们也是推进鼓词情节的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有一个中心题旨,有人曾用“评”、“叙”、“悲”、“悔”、“痛”加以概括。“评”为全篇的开头段,共八句。是艺人称作“诗篇”的慢板段落,以说书人的身份评述故事。首段作为全词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史笔”点出李、杨爱情的悲剧性。第二段进入具体叙述,仍以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了唐玄宗夜宿剑阁、闻铃而悲的怅惘之情,从第三段开始,唱词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一开始就完全进入角色:“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怎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而且在词句中多次使用“悔不该”、“莫不是”、“再不能”等排比句式渲染感情,并一直延伸至篇末。
从五段的句数来看,首段“评”8句;二段“叙”12 句;三段“悲”18 句;四段“悔”24 句;五段“痛”14 句。《剑阁闻铃》的作者为了揭示人物愈来愈强烈的悲切之情,便在段落的篇幅上采取由少而多,依段递增之法:二段比首段多4 句;三段比二段多6句;四段比三段多6句。随着句数增加,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评”、“叙”转为“悲”、“悔”、“痛”,最终铸成全篇鼓词沉郁苍凉的整体风格。如果从全篇的整体结构看,又可分为三大部分:首段、二段为词之“头”;三至四段为词之“腰”;五段为词之“尾”。三者的长度,“头”部20 句;“腰”部42句;“尾”部14句。在鼓词界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发展原则,意思即序幕要有光彩,能够抓住人心;中间部分要充实,丰富、合理;结尾应紧凑、精练,引起人们的无穷回味,《剑阁闻铃》在艺术构思上完全达到了这个要求。另一方面,作者敢于大胆舍弃鼓词长于叙事的表现风格,而把绝大多数篇幅用于描述人物内心的百般感叹和抒咏上,这也是其在艺术上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唱腔结构上,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的曲体结构,即通过一系列板式的变化而形成唱腔节奏布局的变化。作为一种唱腔结构原则,它标志着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从曲牌体脱胎后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剑阁闻铃》除第5段为紧板处理外,其余1 ——4 段均为慢板。通过这种平缓舒展的旋律,不仅有助于展现唐玄宗那种欲梦不成、欲罢不能的萦萦情怀,而且易于使叙述者和说书人融为一体,使他们都是在同一的情态中描状或抒情。
《剑阁闻铃》的乐句与词句同步,一句唱腔完成一句唱词,上下两句构成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下面以其中的一、二句为例来剖析一下其中的“腔型”原则:
上例包含了以下诸结构原则:1.每句可以分为三个“腔节”;2.一、二腔节之间可以连接;3.第二腔节后面需有小间奏;4.在每个腔节的长度上,其中一、二腔节较紧,第三腔节较宽;5.每个腔节必须起于眼,为单板起唱,即戏曲中所谓的“闪板”。这是鼓王刘宝全借鉴京剧西皮腔改革木板大
鼓的唱腔节奏后的结果。
句结构的外部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句的“结音”方面。结音原则是上、下句构成的基础,它们可以是并置关系(即结于同音),也可以是呼应、对仗关系,即上、下句落音保持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乃至八度的关系。在《剑阁闻铃》的38 对上下句中,以“角——宫”型结尾者有14 对;“徵——宫”型有8 对;“变宫——宫”、“商——宫”、“羽——宫”型等共15 对;“宫——宫”型仅有1 对。
《剑阁闻铃》的唱腔与唱词同步,也分为长短不一的五个段落。全篇开唱前有“序奏”,共达27小节,音调苍劲奔放,在宽达19 度的音域内高弹低奏,反衬了歌唱部分的沉郁之风。因其一般起止有序,独立成章,故也统称“板头曲”。在每段唱腔中间又包含五个间奏,它们的出现使得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也为全篇的抒情风格作了烘托渲染。另外,在唱腔的长度上,一至五段唱腔的长度也如歌词那样逐渐递增:第一段为41小节;第二段为65小节;第三段为70小节;第四段为104 小节;第五段为133 小节。从中可以看出,一至五段唱腔的长度也如唱词那样逐渐递增:二段比一段多24小节;三段比二段多5小节;四段比三段多34小节;五段比四段多29小节。若以每句唱词所占小节数来计算,则一、二段是平均5小节;三、四段是4小节;第五段是9小节。一方面是小节数在上增,另一方面是每句所占小节数呈下降趋势,由字少腔多逐渐向字多腔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