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用人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
王兴华
国家兴亡,事业盛衰,无不与用人有关。而用人之道,古往今来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潜修之功课。本文力求吸取古人之经,结合今人之道,审度时势,妄论用人之法。
——题记
以不能为能
——十论用人之道(一)以不能为能,是领导艺术和用人法则中的最高境界。它指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一定会某项具体的工作,但靠部下却能完成这项任务。即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弃细务,识大体,变自己的“不能”为“万能”,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
为此,领导者首先要分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认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事业中的不同职责。荀子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即领导者以知人为本,以管理部下为能;部下以知事为本,以自己会干为能。也就是说,领导以会用人为才能;部下以出谋划策为才能;领导以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为才能;部下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才能;领导以赏罚分明为才能;部下以身体力行为才能。一个领导者,只有深谙这个道理,才领悟了为官之道的真谛。
知人与知事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水岭。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责任,就是以“一味调五味”,即以协调部下使之行成合力为职责。正如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好比鼓不干涉五音,却能为五音之首一样。而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刘邦正是深谙知人与知事的道理,他才能把不是自己的才能当成自己的一样来支配使用,从而拥有江山万里。所以,一个领导者只要掌握了
知人与知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不去做部下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却能成就一番伟业。正如荀子所言:“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
然而,从古至今都有这样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往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做才放心。事必躬亲,其结果一是有本事的人厌弃他,离他而去;二是不给部下锤炼的机会,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国家、社会出现动乱和危机。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满腹经纶,计谋盖世,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江山,可谓一代名相。然而,孔明却未能领悟知人与知事的关系,他早起晚睡,事必躬亲,不仅导致他本人54岁就疾劳而卒,而且,末能给蜀汉培养出众多的后继之人,至使蜀汉最先灭亡。现实之中,也有这样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不分宏观、微观,不分事情的轻重大小,总喜欢亲自过问、亲自动手去做。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不信任部下,怕部下有私心,在工作中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二是怀疑部下的能力和水平,担心部下不胜任工作,给事业造成损失;三是成就欲太强,既想证实自身的价值,又想体验成功的快感;四是沽名钓誉,想通过“勤政”,既获得更高一层领导的欢心,又能在群众中落个贤名;五是无可奈何,身边无可用之人。其结果不是严重地挫伤人才的积极性,扼杀人才的创造性,就是压制人才的成长,伤害群众的感情,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诚如此,在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今天,领导者与管理者更需深刻地理解知人与知事的关系,领悟“以不能为能”的实质。因为,在新技术革命面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促动了各行各业的大融合、大交流,各项工作的劳动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即便了解一些皮毛,也难以一人独挡多面。因此,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在部下中发
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通过人才的努力,用人才的能力去实现工作的目标,而不是事必躬亲,亲自操作。这就是以不能为能的精髓。当然,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不能”并非是无能,必须把“不能”与无能区分开,否则,人才拱手于庸才之下,好比君子苟安于小人之下,实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
故曰:以不能为能,乃为官御人之精要。
论士
——十论用人之道(二)
诚如《以不能为能》所言,知人是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而要知人则必须论士。即为官之人,必须对各类人才的确切定义有个基本的认识,对部下的品行才能有个基本的估量,才知道自己管的是些什么人,才能正确使用这些人。
众所周知,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好恶,智有贤愚。不同的历史时期,论士品才的标准是不同的。春秋时期,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周游列国的经验,指出帝王们如能清清楚楚地分辨这五类人,并能加以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就掌握了长治久安的统治
艺术,天下也就太平了。而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汉代专讲谋略的《玉钤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
然而,论士品才,知人明了实非易事。有的人看似庄重,实际上并不正直;有的人看似温柔敦厚,却十分奸诈阴险;有的人外表对你恭恭敬敬,内心里却在诅咒,对你十分蔑视;有的人貌似专心致志,其实心猿意马;有的人表面上风风火火,好像是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却一事无成;有的人看上去果敢明断,实际上却是犹豫不决之辈;有的人貌似稀里糊涂,反到忠诚老实;有的人看似拖拖拉拉,但办事
却很有实效;有的人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别人;有的人实是满腹经纶,才富五车,却总是遇不着真正的伯乐,不被人赏识。难怪孔子有“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的感慨。对此,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论士品才却很有一番心得,他在《心书》中指出:“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乱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
其信。”正因为诸葛亮深谙品才之道,方能有七擒孟获、智服姜维之举,为汉蜀江山的安定和延续奠定了基础。
历史是一面镜子,尽管今天已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尽管今天的人才标准与古时大不相同,但是,用人之道的基本精髓却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时代毕竟不一样了,论士品才必须以一个现实社会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范畴为基础和出发点,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论士品才才有现实价值。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和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中国正处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有效领导者,在岗位设置与人员调配时,论士品才就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正管理着一批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使用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分析人:
首先,看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是否热爱集体,为人是否诚实、正直,对人是否有同情心和富有感情,对人对事是否有正义感,是否有牺牲精神等等。这是论士品才的根本点。其次,看一个人对劳动、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是否有事业心与责任感,是否有敬业、爱业精神,是否勤劳和兢兢业业,是否有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第三,看一个人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是否排斥新生事物,是否有开拓和创新的意识,是否唯上、唯书,是否勇于否定过去等,这是现代人至为重要的标致。第四,看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