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
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
据此完成第1~2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A.18千米B.33千米C.48千米D.57千米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A.高层大气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在学习“大气”部分知识时,某校同学连续记录了北京市某月连续48小时的气温数据,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 A.6月 B.8月 C.10月D.12月4.数据显示,最低气温出现在第三天凌晨3时,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受冷气团影响B.临近日出,地面辐射已经消失 C.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热量损失迅速 D.冷锋刚刚到达,气温迅速降低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
据此完成第5~7题。
5.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6.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阴雨天气较少 C.白昼时间较长 D.海拔较高7.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A.大气逆辐射强B.地面辐射弱C.大气污染重D.气压较高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解析中图版20210512299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气温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甲中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D.a曲线表示暖锋过境,b曲线表示冷锋过境2.对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B.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C.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②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D.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③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2020某某某某高三调研)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
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两种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4.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下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6.度假村建在湖泊岸边对游人的吸引力强,主要原因是( )A.湖区晴天多,光照充足D.湖区湿度大,空气清新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
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 )A.2月11 ℃B.3月9 ℃C.4月 6 ℃D.12月 5 ℃8.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A.1月0—6时B.3月7—12时C.7月9—15时D.10月12—18时冻雨是大气中过冷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1第2章 第3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3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爱好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试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试验原理相同的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取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凹凸影响最直接的是()。
A.①B.②C.③D.④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缘由主要是南极地区()。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C.环境污染严峻D.人口增加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取太阳辐射量亲密相关。
选B。
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掩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
选B。
答案 3.B 4.B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内航线上飞行,可推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推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7.据图推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
第7题,据图可知,内蒙古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把握,可能消灭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大气的受热过程—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练6一、选择题(2020·江苏高三三模) 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 5 400~7 500米处,5 400米以下为碎石。
下表为“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当地时间0点6点11点18点7 000 m / -0.2 / -2.16 500 m -1.9 -2.1 2.2 -1.56 000 m -2.7 -3.6 1.4 -3.15 400 m -2.0 -2.2 1.8 -1.81.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A.甲较大B.乙较大C.丙较大D.丁较大2.绒布冰川表面()A.6时为上山风B.11时为下山风C.下山风历时长D.昼夜风向相同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表示大气逆辐射,丙表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丁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是由于该时刻绒布冰川温度大于碎石温度,绒布冰川表面发出的地面辐射强于碎石表面发出的地面辐射的结果。
因此,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丙(地面辐射)较大,C正确,A、B、D错误。
第2题,读表可知,6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下沉为主,为下山风,A错误。
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上升为主,为上山风,B错误。
由表可推测,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历时大于12小时,下沉气流历时长,故下山风历时长,C正确。
由表格可推测,夜晚绒布冰川表面气温始终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下沉为主,为下山风;白天出现短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的时段,气流上升为主,为上山风,昼夜风向并不都相同,D错误。
答案:1.C 2.C(2020·宁波北仑中学高三模拟)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远郊的燕山丘陵之中,西、北、东三面环山,为西南向开口的马蹄形地形。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集训8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含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A模拟精选[2021·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答复1~3题。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B.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3.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拟,正确的选项是(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③④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2021·沈阳市调研]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4~5题。
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2021·山西高三一轮诊断测评]读我国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区域的气温值是( )A.大于28℃B.小于28℃C.等于28℃D.不能确定7.导致甲区域等温线闭合的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D.地形B真题汇编[2021·全国卷Ⅱ,6~8]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如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黄昏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021·全国卷Ⅱ,6~8]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答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空气中的水汽来自下垫面,在一定条件下,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随气温升高而升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上限时,称为饱和空气。
气温下降有可能使不饱和空气变成饱和空气,露点温度是指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时的温度。
下图数据来自GIS推算,是晴朗条件下某时刻相关城市大气即时温度及露点温度(单位:°C),PQ为晨线。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的是( )A.北京B.大庆C.长春D.佳木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晨线以东城市大气中水汽含量均为过饱和B.北京大气中水汽含量为过饱和C.北京、呼市两地空气中水汽含量差异很大D.佳木斯即时温度高于大庆的原因是佳木斯太阳高度比大庆大[2021·安徽省明光中学模拟]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我国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据此完成3~4题。
3.能正确反映“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4.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飞机在Ⅱ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 .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 .在Ⅰ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D .在Ⅱ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某气候研究实验室利用气象测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
下表为“我国部分区域逐月地气温差统计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东北地区1月地气温差为负值,主要影响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B.冬季风势力C.白昼时间D.下垫面状况6.江南与西藏气象测站纬度相当,但江南夏季地气温差较小,其原因是( )A.甲大B.乙小C.丙大D.丁小[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模拟]在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北极,探险者经常会看到冰雪世界里非常美丽的一幕:洁白的雪地上出现了一朵朵红色的“玫瑰”,这就是“西瓜雪”。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2_2大气环境__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训练含解析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一、选择题(2021·某某雅礼中学质检)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读图,完成第1—2题。
1.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2.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是(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解析】第1题,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C正确。
第2题,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A 正确。
【答案】1.C 2.A(2020·某某省高三二模)“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洞穴开口向北,呈肚大口小、垂直分布的“保龄球瓶〞状。
洞里冰的年龄各不一样,核心局部的冰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期时期,外部、靠近洞口或靠近主流水道的冰,成冰年代比拟晚。
读冰洞所在的区域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冰洞内冰体夏季不易融化的原因是( )A.海拔较高,外部冰川广布B.垂直洞穴,空气对流旺盛C.下冷上热,洞内空气稳定D.洞口向北,受冷空气影响4.以下措施中,不利于冰洞中冰体保持的是( )A.增加通风设施B.搬运冰块进洞C.控制游客数量D.保护洞边植被【解析】第3题,冰洞内冰体夏季不易融化的原因是下冷上热,洞内空气稳定,C正确。
由材料“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知,海拔不高,外部没有冰川,A错误。
空气对流旺盛,冰体易融化,B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2024·浙江省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某年11月17日至18日,山东省德州市出现降温、降水天气。
农业专家表示,这次降水对冬小麦生长较为有利,但对部分旺长的麦田来说,要注意防止冻害发生。
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德州出现冻害的原因是()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2.为了减少冻害带来的危害,德州的农民采用了熏烟的方法,其原理是()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3.浓雾出现时()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2024·福建六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旁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
读图,完成4~5题。
4.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5.此隧道()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6.[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6分)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6分)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
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
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6分)1~3.解析:第1题,出现冻害,说明夜晚降温幅度大,大气保温作用弱。
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第2题,熏烟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 ℃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
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 ℃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冻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的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2.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1.A 2.A解析:第1题,秋冬夜间晴朗会使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并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有利于霜的形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D。
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的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
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由于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
2022中图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问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大气的热源A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原来源,B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取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1)减弱形式及特点形式特点b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具有散射作用,散射具有选择性a吸取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臭氧吸取紫外线,吸取具有选择性(2)减弱作用约19%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吸取,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剩余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大部分以e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肯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这种作用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图文助记1.逆温现象逆温层条件下污染物的集中在对流层中,正常状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的消灭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假如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2.阳伞效应原理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削减;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分散核,促使四周水汽在它上面分散,导致低云、雾增多。
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1.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应留意的三个方面(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取,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连续。
(2)自近地面对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渐渐削减,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大气的受热过程(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答案】1.C2.C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答案】3.C4.A5.C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7.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A.春季晚上B.夏季午后C.秋季早晨D.冬季傍晚【答案】6.A7.B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9.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0.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8.B9.C10.D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5大气的组成分层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含解析新人教版
大气的组成、分层、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最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的是( )A.A层B.B层C.C层D.D层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①新加坡②北京③漠河④摩尔曼斯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D为高层大气,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故选B项。
第2题,低纬度,近地面温度高,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越向高纬度则越低。
故选A项。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
”据此完成第3~4题。
3.左公“令民旱地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地底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4.“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降水丰沛B.气温年较差大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答案:3.B 4.C解析:第3题,土壤层铺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加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可以提高地底温度。
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能恢复土壤肥力。
第4题,桑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答案:5.D 6.C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风向是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据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得出,湖面气压高于陆地气压,因此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③处风受到的摩擦力较近地面小,因此比①处风力大,此处还可以根据风向标图来识别风速大小,③处风向标表示风力8级,①处风向标表示风力4级。
2022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练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2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练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1.(2010·山东高考)右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刻为5时。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固B.12时、15时显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截了当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在5时与20时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出现出下冷上热的气温分布,此现象属于典型的逆温现象,表现为大气较为稳固。
12时与15时地面气温较高,高处气温较低,出现出下热上冷的气温分布,大气对流现象加剧,大气热力环流活跃。
图中所示海拔较低,整体上属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而不是太阳辐射。
气温日较差从图上看出为自下而上减小。
答案:A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2~3题。
2.与成都相比,拉萨()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3.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全然缘故是两地()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解析:第2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
第3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白天拉萨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
答案:2.C 3.C(2020·浙江五校联考)下图示意某内陆地区地势和气温分布。
读图回答4~6题。
4.a、b两条等温线气温相差约()A.3℃B.6℃C.5℃D.21℃5.x和z纬度相差2°,甲、乙、丙、丁四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6.该地区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低纬度D.中纬度解析:第4题,在y纬度,a、b之间的高差为500米,按照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能够判定出a、b两条等温线气温相差约3℃。
专题05 大气受热过程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④随海拔上升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湖北省
D.台湾省
二、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D.晴天多,夜间气温降幅大
2.西双版纳雨林地区雾日减少可能是当地( A )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气温升高 ③橡胶林面积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推测西双版纳雨林地区雾日减少会( B )
A.减少林下层日照时间 B.降低草本层土壤水分
C.提高灌木层夜间气温 D.增加树冠层空气湿度
④降水增多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的下降值(℃).研 究表明,气温垂直递减率与热量和水分条件关系密切。如图示意青藏高原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青藏高原平均垂直递减率( C )
①西北高东南低 ②自东向西递减③总体冬季较低 ④东西变化梯度较大
A.①④
B.②③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云南省南端的西双 版纳雨林地区冬季多雾。近年来,西双版纳雨林地区雾日减少。下图示意 西双版纳雨林的垂直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西双版纳雨林地区冬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D )
A.受东北季风影响,水汽输入多
B.受西南季风影响,水汽足
C.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低
考点二
逆温
1、含义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升训练六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新人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读地球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穿越大气层时的温度变化,与图中曲线相符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关于大气分层叙述正确的是( )A.极光现象出现在平流层B.对流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C.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的极光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解析:1.A 2.C 第1题,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高空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近地面气温在0 ℃以上。
据图气温曲线的特点可判断①正确。
故选A。
第2题,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B 错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天气晴朗,因此适合飞机飞行,C正确;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D错误。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 ℃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0 ℃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环节中,与霜、露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A.①弱、②强B.①强、③弱C.②弱、④弱D.①弱、④弱4.梨树开花早,花期多在晚霜前,极易受晚霜危害。
北京某地果农可以采取减轻晚霜灾害的最适宜的措施是( )A.开花期灌水B.花期前树干涂白C.开花期熏烟防霜D.花期前覆盖地膜解析:3.B 4.B 第3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
霜、露发生在晴朗的傍晚与夜晚,且昼夜温差较大。
“晴朗”说明太阳辐射(①)较强;“昼夜温差大”意味着大气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③)弱,大气辐射(④)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读图,完成1~3题。
1.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飞机在平流层底部飞行的主要原因是()A.对流强烈,热量充足B.氧气含量高,便于呼吸C.大气稳定,云雨少见D.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大气污染物,特别是PM2.5一般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也就是距离地面1~1.5 km的位置,这一层也叫作边界层。
在一天中,下午2时边界层最高,距离地面1.5~2 km,晚上可能降低至200~300 m。
据此完成4~5题。
4.据材料分析影响雾霾边界层高度的直接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地温C.气温D.污染物的浓度5.下图为某市某日不同时间气温垂直变化图,如果只考虑温度的影响,雾霾层高度最低的时间为()A.5时B.20时C.15时D.8时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 ℃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0 ℃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环节中,与霜、露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A.①弱、②强B.①强、③弱C.②弱、④弱D.①弱、④弱7.梨树开花早,花期多在晚霜前,极易受晚霜危害。
北京某地果农可以采取减轻晚霜灾害的最适宜的措施是()A.开花期灌水B.花期前树干涂白C.开花期熏烟防霜D.花期前覆盖地膜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9.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每年冬天,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
据图回答10~11题。
10.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阻隔寒潮、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11.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
阅读材料和下图,完成12~14题。
1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③13.“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14.“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②“烟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回答15~16题。
15.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a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16.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物体收入辐射能与支出辐射能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为上海某日某地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关于该地该日的说法,最可能的是()A.白昼为a→b→c时段B.日出发生在a之前C.日落发生在c之后D.b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18.从图中可以发现:该地该日正值区阴影面积远大于负值区阴影面积,导致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有()①昼长因素②地面辐射③大气的散射④大气逆辐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19~20题。
19.绿化部门给城市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20.树木涂白后()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1.A 2.D 3.C第1题,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对;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的是高层大气,C错;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D错。
第2题,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D正确。
第3题,平流层大气稳定,云雨少见,故有利于高空飞行,C对;对流强烈,热量充足,氧气含量高,便于呼吸,是对流层大气特点,A、B错;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是高层大气特点,D错。
解析:4.C 5.B第4题,据材料可知,在一天中,下午2时边界层最高,距离地面1.5~2 km,晚上可能降低至200~300 m。
说明气温是影响雾霾边界层高度的直接因素。
第5题,据图可知,20时逆温现象最严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雾霾最严重,雾霾层最低。
解析:6.B7.B第6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
霜、露发生在晴朗的傍晚与夜晚,且昼夜温差较大。
“晴朗”说明太阳辐射(①)较强;“昼夜温差大”意味着大气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③)弱,大气辐射(④)强。
选B。
第7题,开花前灌水,能降低地温,延缓根系活动,推迟花期,但是开花期灌水,对减轻晚霜危害作用不大,A错误;开花前树干涂白,可使树体温度上升缓慢,从而延迟花期,避免或减轻霜冻危害,B正确;熏烟能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发,起到保温效果,同时烟粒能吸收湿气,使水汽凝结成液体而放出热量,提高地温,能减轻或避免霜害,但是由于受环保政策影响,不宜采用,C错误;覆盖地膜能提高地温,但很难减少霜冻对梨花的不利影响,D错误。
解析:8.C9.B第8题,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③表示地面辐射,C正确;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误。
第9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是用于遮光,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结合上题分析,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②被削弱,B正确;而该做法不能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也不能影响大气逆辐射④,A、D错误;由于地面吸引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热量减少,地面辐射③间接被削弱,C错误。
解析:10.B11.A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用网纱覆盖茶树蓬面,主要是防寒,即阻隔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表面,B正确。
第11题,通过熏烟,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量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12.B13.B14.A第12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所以过程顺序是①-②-④,故B正确。
第13题,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快,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示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形成霜,故B正确。
第14题,寒冬里人造烟幕能起到防霜冻作用,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
①②正确,故选A。
解析:15.A16.B第15题,虽然太阳辐射是大气的能量来源,但地面辐射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a处海拔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就少,故气温比近地面的气温低,A正确,B 错误。
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a处海拔高,故a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近地面弱,故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强,C、D错误。
第16题,b处位于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虽然太阳辐射强,但大气稀薄,故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故③④正确,选B。
解析:17.B18.D第17题,从图中辐射差额及一天中最高气温差异分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辐射差额正值最大出现在13时,辐射差额最大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相差大致1小时,可推测出,辐射差额由负值转正值大致在日出后1小时,由正值转到负值的时刻一般在日落后1小时。
第18题,该地该日正值区阴影面积远大于负值区阴影面积,说明物体收入辐射能明显大于支出辐射能,物体收入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及大气逆辐射。
昼长越长,地面收入的辐射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地面收入的辐射越多;地面辐射和大气的散射为支出辐射能。
解析:19.B20.C第19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20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所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