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剖析共51页文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作者:刘苏晓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者如何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者。
一、知音其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叹乎:“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被纪昀评为“难字一篇之骨”。
这不仅是刘勰对文章鉴赏之难的感叹,更是对自己人生不遇之叹。
进而指出“知音其难”的三种情况:一是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自古以来,文人一味迷信古远而轻视今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以至“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如“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文人相轻在当时不占少数,此事不仅刘勰说过,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也讲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是信伪迷真,学不逮文。
如楼护“史迁著书,咨东方朔”对于司马迁著书之事没搞清楚,引得桓谭等徒相顾讥笑。
这三种情况都是造成鉴赏者主观片面的普遍原因,并指出文章有质朴和华丽之分,而人的偏好是多样的。
慷慨的人喜欢激昂有节奏的音节,有涵养的看到细致含蓄的而高蹈,符合自己爱的人就赞不绝口,不合胃口的便加以抛弃,人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评判标准,没有一定的鉴赏法度,因此“文人相轻”、“贵古贱今”等情况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知音其难”外,还存在客观原因。
文学作品承载了“言志”的重大使命,作家用诗歌词赋的表达形式,以简洁凝练的字眼表达自己深厚复杂的思想情感。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入情六观《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的专篇文章,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及尾篇《序志》,可以感到《知音》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全书的创作论、文体论、作家论、文学本质论等基础上,简略而系统地提出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后半章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并着重讲了“六观”,从正面提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音难”的原因《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
此文题为“知音”,开篇即“招怅”知音“其难哉”,“实难知”、“千载其一乎”,追其原因,他首先列举了文论界中常见的三种陋习,造成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的现象。
秦皇汉武,做为政治家,可说是“鉴照洞明”,然而“贵古贱今”使他们由作品的“知音”变成了作家的仇人;曹植班固,做为学者文人,“才实鸿鼓”,但也正因此,容易“崇已抑人”,更何况文坛本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更助长了文人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真诚理解及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至于外行人、学识浅簿的文人,妄谈文学,不仅不能正确评价作品,还贻笑众人。
这些人共同的毛病是因陋习影响,使自己陷于狭隘偏执之中,不能站在文学道体的层次上[1]、站在文学流源的角度上[2]、站在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的全局高度给作家及作品一个客观的地位与评价,缺少一个大文论家应有的博大精深、宽厚雍容的心怀。
所以,《太玄经》竟因它过于高妙而不为狭隘浅薄又“禄利”熏心的世人所理解,只能当酱坛盖子。
其次,刘勰从作品的“杂沓”“交加”与读者“知多偏好”的主客观矛盾角度谈文情难分,音实难知的问题。
深识见奥_惟知音耳_文心雕龙_知音_之_知音_浅析_胡庆
深识见奥,惟知音耳——《文心雕龙・知音》之“知音”浅析胡 庆摘要:“知音”一词,最初为音乐鉴赏论的专业术语,后被引入到文学鉴赏实践中,刘勰将其发展为文艺鉴赏论的核心词汇,可见其对艺术内在互文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面对知音难逢这一难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对读者的批评前提与批评态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既需要通过“博观”去积累“深识”,又得秉持“不偏于私爱”的中正态度,方能“同中见异”,以此来实现“音实不难知,知实不难逢”的旨归。
关键词:《文心雕龙》;博观;识见;中正;“知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4)07-0058-04《文心雕龙・知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鉴赏论,堪称典范。
“知音”一词,作为音乐鉴赏论的专业术语跨入文艺鉴赏领域,并发展为核心词汇,可见刘勰对艺术内在互文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面对知音难逢这一难题,刘勰在该篇中已为我们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读者批评前提与批评态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此来实现“音实不难知,知实不难逢”的旨归。
不揣浅陋,望方家指正。
从音乐走向文艺的“知音”“知音”最初为音乐鉴赏的专有名词,《说文解字》中有相应的解释。
“知”被解释为:“知,从口,从矢。
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1]227不难看出,“知”需要“识敏”,即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思辨,然后将内在的知识积淀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展现,是智慧的结晶。
“音”在《说文解字》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二是“宫商角徵羽,声也。
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1]102从第一种解释来看,“声”并不是自然界的普通物理声响,而是人的内心因外物的触动,激起内在情感的波动而发出的声音。
可见,此“声”饱含深情,故能感染听众。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感人之“声”不一定指音乐之“声”,诗歌朗诵,一般的对话交流皆属此类。
“音”是在此“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通过不同音符彰显不同节奏,排列组合而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文心雕龙·知音篇》
《⽂⼼雕龙·知⾳篇》///南朝刘勰所著《⽂⼼雕龙》,章学诚赞其为“体⼤⽽虑周”(《⽂史通义·诗话篇》),载于其下部的《知⾳篇》,主要论说的是⽂学批评与鉴赏,对⽂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颇可玩味。
“知⾳”,按字⾯上的意思是懂得⾳乐。
陶潜有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识得琴中之趣,弦外之⾳,就叫做知⾳。
俞伯⽛弹琴的时候,志在⾼⼭,钟⼦期就说:“善哉乎⿎琴,巍巍乎若泰⼭”;志在流⽔,钟⼦期就说:“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
”就叫做知⾳。
刘勰⽤“知⾳”作篇名,⼤概意思就是:⽂学也如⾳乐⼀样需要“知⾳”的评论和鉴赏。
古⼈爱说“知⾳难遇”,换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马东语)。
⽂艺作品,被⼈读懂,读透,理解,莫逆于⼼,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法,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想要知⾳,⾄少得先通⾳律,不但演奏者通,倾听者也得通,在同⼀种语⾔体系⾥⾯,才有交流的可能。
《⽂⼼雕龙》的知⾳篇,就讲了这⼏个层⾯的问题,⼀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为例,说明古来⽂学批评“贵古贱今”,“⽂⼈相轻”,好的⽂学批评家难逢难遇;⼆是讲“⾳实难知”,因为⽂学作品本⾝的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各有偏好,⽂学批评要做到公允⽆偏差,确实存在⼀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与坏呢;三是讲⽂学批评鉴赏的⽅法:评论者应该博见⼴闻,以增强其鉴赏⽂学作品的能⼒,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才⾏;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学作品;此外,还提出⽂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以下就对照原⽂来看看刘勰是怎么说的吧。
///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千载其⼀乎!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
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毅云“下笔不能⾃休”。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译文〕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注释〕
1 麏(j 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16 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17 排:排斥。孔璋:陈琳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18 敬礼:丁廙(yì意)的字。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润色:修改加工。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2011-11-04 13:37:30)转载▼标签:杂谈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
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
《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在《知音》篇中,刘勰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
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
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
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
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
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
No.2June.20212021年6月 第2期焦作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周娜(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难”的感叹,从“知”的对象来说,音实难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实难逢。
“知音之难”不仅是刘勰对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深沉感慨,还是每个批评家和鉴赏家曾有过的生命叹息。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刘勰;批评论;鉴赏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21)02-0026-031 •“知音之难”之内涵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 难”的感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旳从“知”的对象来说,“音”确实难 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音”确实难逢;从文 学的双向运动来看,《文心雕龙•知音》篇既是鉴赏论,也是批评论。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知”为会意字,从口、从 矢。
段玉裁解释:“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其本义为知道。
”冋把“知”和“音”分开来看,当 “知”做动词,主要有三个相关引申义:一是明白、了解之意,例如,“相知相许”;二是相交、交往之意,例如,《左传》中记载“公孙明知叔孙于齐”;三是招待礼遇、赏识之意,例如,《南史•卷一九谢灵 运传》记载谢灵运”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o ”知”做名词有知己、朋友之意,于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发出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叹。
可见,“知”字出 现的开始便应用到了人和人的日常交往中,其中就有心理学意味的感同身受。
《说文解字》中“音,声也。
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PI o 《礼记•乐 记》继承了此观点,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声成文,谓之音” 141 o “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 提条件,具有某种心理同构意味;“音”由人心所感 产生,且是人心灵的外化。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
《⽂⼼雕龙·知⾳》赏析知⾳第四⼗⼋【原⽂】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①,千载其⼀乎。
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②;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③毅云“下笔不能⾃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叹以为美谈④,季绪好诋诃,⽅之于⽥巴,意亦见矣。
故魏⽂称“⽂⼈相轻”,⾮虚谈也。
⾄如君卿唇⾆,⽽谬欲论⽂,乃称“史迁⑤著书,咨东⽅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负诮⑥,况乎⽂⼠,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贵古贱今者,⼆主是也;才实鸿懿,⽽崇⼰抑⑦⼈者,班曹是也;学不逮⽂,⽽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注释】①知⾳:这⾥泛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
②恨不同时:韩⾮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不能和此⼈同时,后来他⽤武⼒威胁韩国,得到了韩⾮。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虚赋》感叹不能与此⼈同时,后来他得知《⼦虚赋》是当时⼈司马相如所作,⽴即召见了司马相如。
③嗤:讥笑。
④“敬礼”⼆句:敬礼,丁虞的字;润⾊,修改⽂章。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
⑤史迁:司马迁。
⑥诮:责怪,讥讽。
⑦抑:贬低。
【译⽂】知⾳多么困难啊!⾳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乐的⼈⼜实在难遇到,碰到知⾳的⼈,千年只有⼀次吧!从古以来的“知⾳”,⼤多看轻同时代的⼈⽽怀念古代的⼈,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前不信⽤,⽼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的《储说》⽅才传播,司马相如的《⼦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却被囚禁,⽽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地看出了对同时的⼈看轻吗?⾄于班固和傅毅,⽂章不相上下,然⽽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休⽌。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心雕龙》提倡文学要“经世致用”,即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现代作家应关注当下,通过作品反映时代 变迁和人民心声。
《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应客观中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批评要客观中肯,不偏不倚。现 代文学批评家也应秉持这一原则,对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
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分析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历史意识
当代文学批评借鉴了《文心雕龙 》的历史意识,将文学作品置于 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 全面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理论对话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在 理论层面上进行对话,相互借鉴 和补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和创新。
实践应用
《文心雕龙》强调文学鉴赏的审美体 验,对当代文学批评中作品鉴赏的方 法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借鉴与继承
跨文化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 借鉴了《文心雕龙》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文本细读
当代文学批评继承了《文心雕龙 》注重文本细读的传统,通过对 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
旧。
刘勰的审美理想
01
02
03
04
崇尚自然之美
刘勰认为自然景物的美是最高 的美,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地
描绘自然之美。
追求高雅艺术
刘勰推崇高雅的艺术品味,认 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强调整体和谐
刘勰认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 之美至关重要,各个部分应该
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重视细节刻画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19 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21 方:比。田巴:
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22 魏文:即魏文帝曹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23 君卿:楼护的字。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24 史迁:即司马迁。25 咨(zī资):询问。东方朔:西汉作家。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26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 8 征:证、验。9 杂沓(t à踏):纷乱,复杂。10 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文:指艺术形式。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16 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17 会:合。嗟:称,
《文心凋龙·知音》课件
阅读提示
典故: ★《储说》《子虚》:战国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 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子虚》:指西汉作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 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 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 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 时哉!‛ 韩非,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司马相如,始 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 ★《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 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及既得 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即刘 勰论述所本。
骈体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
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 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平仄, 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 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 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
照的《芜城赋》、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庾信的《哀江南赋》……都不失为优秀的骈 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 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 称骈文为四六文。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 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 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 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 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 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知音(一)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
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 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 可妄谈哉!
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