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平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因为受到五 四余波的影响,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 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 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 笑,以至于当胡适先生聘请他去老师,他教的还 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这也在当时开了一个先例, 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乡下人”,去教一群高素 质高文化的大学生。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 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 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 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有一 段讲到了表叔沈从文与婶婶张兆和的婚 姻,写得颇有趣致:“婶婶像一位高明 的司机,对付这么一部结构很特殊的机 器,任何时候都能驾驶在正常的生活轨 道上,真是神奇之至。两个人几乎是两 个星球上的人,他们却走到一道来了。 没有婶婶,很难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子Biblioteka Baidu又要严格,又要容忍。她除了承担 全家运行着的命运之外,还要温柔耐心 地引导这长年不驯的山民老艺术家走常 人的道路。因为从文表叔从来坚信自己 比任何平常人更平常。所以形成一个几 十年无休无止的学术性的争论。……这 里有一个秘密,作为从文表叔文章首席 审查者,她经常为他改正许多笔误。”

这段历史,在1949年以后,因胡适的缘故,被回 避,或歪曲。直到1979年以后,丁玲复出,因读 沈从文《记丁玲》一书(沈从文写此书时,丁被国 民党警方囚禁,直到1979年以后她才看到),对沈 产生强烈的不满,并说出伤害沈从文感情之言, 尤其是丁玲说沈从文胆小怕事(“他向来胆小,怕 受连累”)之语(指沈在胡也频被害、丁玲被捕之 时),颇伤沈、丁几十年的情谊,导致两位老友在 晚年近于绝交。
• 1932年。结识张兆和。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 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 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 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 人的张兆和。 • 张兆和,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 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 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 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 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 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 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 太阳。沈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 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听完说了声“我走 吧”,回头就走了。沈很沮丧的回到了旅馆,一 切仿佛都非常渺茫了。 而在张家,情形出乎意料的急转直下。三妹 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 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 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要妹妹大大方方地把沈请 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
•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1933年至1934,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 有关“京派”和“海派”的论争。1933年10 月沈从文在其主编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上 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指责在“在上 海赋闲”的作家商业化的“玩票白相精神”, 引发了这场论争。12月,上海《现代》主编 之一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回敬了沈从文, 反对用“海派文人”这个名词把所有居留在 上海的文人一笔抹杀。
沈 从 文
(1902-1988)
设计: 湘钢一中杨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沈从文的小 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 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 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 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 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 所以他是寂寞的。”

沈从文没有亮出浪漫的姿态或是鼓吹“进步” 思想,而是返身回顾、致力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和 人物风俗。他没有发出礼教吃人的呐喊或是经营 非人的癖好,相反,他却在大变革的前夕召唤对 乡土中国的诗意想象。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当他 的好友丁玲终于皈依“革命文学”时,沈本人已 经出落成为一个抒情文体家,乡土主义者和政治 上的“保守派”。 • ——王德威
“海派”概念
“海派”除沈从文当年特指的张资平、曾今可 等海派商业文人外,这里主要指20年代后期开始 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 一是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 张资平、叶灵凤、曾今可、曾虚白、章克标等初期 海派。 二是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 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 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 青、徐讦、予且、无名氏等人。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 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 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沈从文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开始,张 兆和就直接地拒绝了沈从文的求爱。可沈从文并 不死心,他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并还扬言, 如果张兆和不答应,就去自杀。

张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马上回他一句: 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 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她连忙说:不要去讲, 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中国最知名的大学者 对此笑而不答。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 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 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这场马拉松 长跑似乎没有终点,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的老家;后来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 —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这场论争引起了鲁迅的批评,他指出: “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 是商的帮忙而已。其他左翼作家如胡风、姚 雪垠等也撰文批评了这两派的一些不良倾向。 显然,这场涉及到的是分居北京,上海的一 些作家身上的不良影响, 到后来,“京派”、“海派”的宁内涵 和外延有所变化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 划分依据的作家群体和流派的代名词。
• 沈、张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很大。
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 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边城》, 《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 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 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 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 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 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 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 文作“三哥”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与胡也频、 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1930年起先 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沈从文与丁玲恩怨
• 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之间, 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过 一段美好的朋友之缘和患难之交。 1931年,胡也频遇难,沈从文通过 胡适参与营救未遂,随之,沈从文 以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湖 南常德丁玲的家乡。在那里住三天 后,他们又一同返回上海。由于帮 助营救胡也频和护送丁玲回常德, 沈从文失去了在武汉大学的教职。 • 1933年5月14日,与丁玲同居的 冯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旋即供 出了丁玲的地址。同日,丁玲在上 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 不久,同冯达一起被转移到南京囚 禁。沈从文通过胡适营救,丁玲于 1936年被释放。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便不再进行文学 创造,改而进行文物研究。他是这样评价他的 一生,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 说,写小说,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直到1979年,沈从文的地位才开始得到改 善,他被分配到研究所里,并有了自己的楼房, 以及私人汽车。1988年,86岁的沈从文逝世。 但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已经不再进行文学创作 了,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学作品。
张兆和与姐姐妹妹都是大家闺秀,号 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 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 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 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 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 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 沈从文便祭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 书信攻势,

直到1942年,高青子才像自己的小说 《紫》中描写的一样,飘然退出沈从文的生 活。沈从文事后说:“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 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 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 到别一地方去了。走时的神气,和事前心情 的烦乱,竟与她在某一时写的一个故事完全 相同。
在1949年解放以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 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 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 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 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 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沈从文的精 神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好几次选择了自杀,幸 而并未自杀成功。沈从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 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沈 从 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遗憾

马悦然(原载于台湾《联合报》副刊2000年10月13 日) • 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 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 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 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 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 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 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 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他去世几天之后, 台湾一个文化记者打电话来,问我是否可以确证沈从 文的逝世。我立即打电话向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 的文化参赞确证此讯。然而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从 未听说过沈从文……
•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 迅” (美· 金介甫)
•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 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 王”(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其文学创作宏富, 数量惊人,有小说、 散文、文论、自传、 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 产的作家之一。主要 作品集有《鸭子》 《蜜柑》《神巫之爱》 《虎雏》《石子船》 《阿黑小史》《月下 小景》《八骏图》 《湘西散记》《边城》 《长河》等。其中短 篇小说《丈夫》《贵 生》《三三》,长篇 小说《边城》《长河》 是其代表作。
据说他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坛的时候,望 着满满一教室的人,紧张地说不出话来,呆 呆地站着,几乎有整整十多分钟的沉默。 等到他安定下来开始讲课,他滔滔不绝 地讲了起来,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把一 个小时的讲义讲完了。这份讲义他准备了好 几天。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拿起粉笔,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 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
一、传奇人生
•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湖 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 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读过两年 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 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 6岁入私塾,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土 著军队。 • 他当过卫兵、班长、书记等,亲眼目睹了 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 酷暴戾。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着生活 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使了他以后形成 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1933年8月之后(至迟不超过1935年8月), 沈从文开始和文艺少女高青子“交往”,后来有 人考证说此时张兆和正值怀孕生子。 初见面时,高青子的装束就是刻意模仿沈 从文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的装扮。在交往 的过程中,沈从文将他和高青子的故事写成小说 (高青子也根据此事写作了小说《紫》)。他向 林徽音写信倾诉他之烦恼,并帮助高青子出 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