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离婚》、《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永不落后的话题。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意义
作家的创作特点往往受到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童年的鲁迅遭遇家庭变故,经常生活在田园风光的农村,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情况。他的农民题材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
前途的思索。
一、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日益困顿,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
《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童年的闰土与童年的水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日益困顿。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生活无忧无虑,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的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小说写闰土月夜手捏一柄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捡贝壳等,从而写出了少年闰土的快乐童年。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衰败,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变得麻木不仁,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闰土不知道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与无知。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闰土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
小说也写到了闰土的儿子水生,也像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也没有少年闰土的欢乐,足见其生活一代不如一代。
封建社会不仅造就了闰土的悲惨命运,更造就了杨二嫂的惨淡人生。鲁迅运用适当的夸张,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的市侩形象。是什么让“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如此市侩呢?无疑,是那个病态社会致使的。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
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或许眼前的杨二嫂有令人憎恶的一面,但更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受着精神上的奴役和压迫,这种绳索给她精神上带来极其深的创痛。鲁迅以最朴素和极经济的笔说明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完全处在被剥夺,被践踏,被愚弄,被侮辱,被抛弃之中。
本篇小说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所以,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
二、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和《药》中的华老栓。
闰土少年时代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正是因为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才使原本健康可爱、活泼多知、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变得沉默寡言、呆若木鸡。原本纯洁的心灵正是由于烙上了阶级的印记,而与鲁迅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再也不会充满朝气地面对眼前困苦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呆滞与麻木的精神状态。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足见其愚昧和不觉醒。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七斤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但由于每天帮人撑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些时事,成为一名“出场人物”。他曾骂赵七爷是“贱胎”,说明他对封建势力是不满的。七斤面对反革命的复辟,完全看不清自己的敌人是谁,对事件的性质和危害不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