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发热(新)
诊断学发热
发生机制
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损伤、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2)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的持续状态等。 (3)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慢性心力衰竭等。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 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肌肉收缩后会产生热量,癫痫肢体抽搐。这个 时候肌肉产生热量会更多,所以癫痫持续状态后会发热。
的诊断;热程中
等,但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以 多见;热程长,无毒血症症状,但发作
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
的诊断。
(3)慢性低热:凡口腔温度在37.3~38.0℃、除外生理性原因(如孕妇或女性
排卵期)并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慢性低热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
功能性两大类。器质性者常见,病因又以
为多,也可见于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
温升高,属功能性发热。 如夏季低热、神经性低热等。
临床: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
7)生理性发热:如生理性体温升高。
PART 02
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等
非感染性发热
特点:高热而无汗
3)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发生功能障碍而引起发热,称为中枢性发热。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脑出血、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4)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等。
0 5)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慢性心力衰竭等。
诊断学课件:发热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西医诊断学第9版试题(发热)
西医诊断学第9版试题(发热)一.发热(一)A型题1.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属于哪种热型()A.稽留热B.间歇热C.弛张热D.不规则热E.波伏热2.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可持续1天至数天,无热期与高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属于下列哪种热型。
()A.回归热B.间歇热C.弛张热D.不规则热E.波伏热3.属于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心肌梗死C.甲状腺功能亢进D.华支睾吸虫病E.淋巴瘤4.先昏迷后发热,可见于()A.脑出血B.流行性乙型脑炎C.斑疹伤寒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中毒性菌痢5.下列发热并伴随有寒战的是()A.风湿热B.痛风C.再生障碍性贫血D.病毒性肝炎E.大叶性肺炎(二)B型题A.大叶性肺炎B.麻疹C.病毒性肝炎D.痛风E.流行性乙型脑炎1.发热伴关节肿痛(D)2.发热伴昏迷(E)3.发热伴结膜充血(B)4.发热伴肝脾肿大(C)5.发热伴寒战(A)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巴比妥类药物中毒C.风湿热D.败血症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先昏迷后发热者,可见于(B)7.先发热后昏迷,可见于(A)8.发热伴关节肿痛(C)9.发热伴淋巴结肿大(E)10.发热伴出血(D)A.回归热C.败血症D.大叶性肺炎E.急性肾盂肾炎11.不规则热可见于(B)12.稽留热可见于(D)13.间歇热可见于(E)A.癫痫持续状态B.心力衰竭C.颅脑外伤D.肿瘤坏死因子E.真菌14.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A)15.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是(D)16.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B)19.属于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是(E)20.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C)(三)某题型1.下列属于感染性发热病因的是(ABCE)B.病毒C.支原体D.重度脱水E.血吸虫2.下列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病因的是(ABCDE)A.心肌梗死B.类风湿性关节炎C.结节性多脉炎D.甲状腺功能亢进E.大面积烧伤3关于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B.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C.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也可出现发热D.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E.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散热过多所致4.不规则热可见于哪些疾病(BCDE)A.霍奇金淋巴瘤B.结核病C风湿热D.支气管肺炎E.渗出性胸膜炎5.关于弛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又称败血症热型B.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C.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D.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E.可出现无热期与高热期反复交替出现6.发热并伴有结膜充血,常见于哪些疾病(ABCD)A.麻疹B.流行性出血热C.斑疹伤寒D.钩端螺旋体病E.风疹7.发热并伴有肝脾肿大,常见于哪些疾病(ABCDE)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病毒性肝炎C.肝及胆道感染D.布氏杆菌病E.急性血吸虫病8.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CDE)A.脑出血B.巴比妥类药物中毒C.流行性乙型脑炎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斑疹伤寒9.下列关于内源性致热原说法正确的是(ABCD)A.又称为白细胞致热原B.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C.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D.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E.也可见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10.外源性致热原有有哪些种类(ABCD)A.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B.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C.多核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D.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E.干扰素。
检体诊断学发热
检体诊断学— 常见症状:发热一: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 了解发热常见热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发热伴随症状与体征的临床意义二:病历分析:患者,刘XX ,男,55岁,主诉‘发热1周’入院;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8℃,伴畏寒、寒颤;无咳嗽、咳痰,无皮疹、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明显头痛及关节痛,无光过敏,无频发口腔溃疡;至当地诊所就诊予退烧药(具体不详)治疗,体温可下降但均高于37℃,停药后体温仍上升,在39.1℃~39.8℃之间。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无明显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2周前曾行背部“疖痈”手术切除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地及疫区久居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 25岁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9.5℃ P 118次/分 R 23次/分Bp116/69mmHg 。
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病容;背部皮肤可见长约5cm手术刀口,有少量渗血及渗液,局部红肿,余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08次/分,律规整;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7%,血红蛋白: 135 g/L,血小板计数: 380×109/L;CRP 112mg/L,PCT 3.2ng/ml;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问题:该患者发热的诊断是什么?是哪种类型的发热?目前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三:发热的概念: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36℃-37℃)。
2023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发热全文
2023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发热(全文)一、定义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维持人体的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
口腔温度(舌下测温):36.3~37.2o C直肠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
C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C在生理状态下,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其体温会有所不同:1 .不同个体: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比成年人高;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比成年人低;个别人的基础体温可比正常范围略高或略低0.5℃左右。
2 .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妇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较高,月经期较低。
3.不同的环境:运动、进餐、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温较高,低温环境下体温较低。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增多和/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发热。
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
C以上或直肠温度在37.6。
C 以上,可认为发热。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1 .低热(37.3~38°C)2 .中等度热(38.1~39°C)3 .高热(39.1~41°C)4 .超高热(41。
C以上)二、病因学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按有无病原体侵入人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
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炎性渗出物等夕卜源性致热原,在体内作用于致热原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及炎症蛋白-1等而引起发热。
感染性疾病占发热病因的50%~60%°(二)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原因:1 .吸收热: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称为吸收热。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最新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PPT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发热的机理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诊断学》—发热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 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 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 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 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 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 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 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
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 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发热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 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持续高热39℃以上 每日体温波动在2℃以 上,但最低体温仍不降 至正常 多见于化脓性感染、败 血症、结核病、恶性疟 疾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地 出现 高热时,体温可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后体 温骤降至正常;无热期 体温正常可达数小时或 数日,然后,体温又突 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肾炎等。
常见症状
诊断学第七版
概念
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 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 变。 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 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 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 断中的作用。
发热 (fever)
正常体温:口测:36.3~37.2℃ 肛测: 36.6~37.7℃ 腋测:36~37℃
非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CRF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
生理性低热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骤升型 缓升型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骤降、渐降
诊断学发热修改
第十一页,共62页。
(3)干扰素: 病毒等因素刺激机体后
淋巴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低分子量糖蛋白
刺激下丘脑释放前列腺素E2(PGE2)引起发热。 (4)其他: 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12 12
第十二页,共62页。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各种颅脑外伤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炎症
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及无热反复交替出现。 2.图形: 3.见于: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8 28
第二十八页,共62页。
(四)波状热: 1.定义: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 2.图形: 3.见于: 布氏杆菌病等
40 40
第四十页,共62页。
(九)昏迷 1.先发热后昏迷
◆乙脑 ◆流脑 ◆中毒性菌痢 ◆中暑 2.先昏迷后发热 ◆脑出血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41 41
第四十一页,共62页。
七.问诊要点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的缓急、病程、发 热高低、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42 42
46 46
第四十六页,共62页。
3. 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 A 大叶性肺炎 B 肺脓肿 C 中暑 D 伤寒 E 流行性脑脊髄膜炎
47 47
第四十七页,共62页。
4. 非感染性发热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心肌梗死后低热 B 白血病 C 甲状腺功能亢进 D 流行性出血热 E 中暑
48 48 第四十八页,共62页。
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中枢性发热: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
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 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 称为中枢性发热。 特点:高热无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新陈代谢 肌肉活动(寒战)
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分泌汗液)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 特殊动力学作用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 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 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 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 衰竭等
三、病因与分类(自主学习)
几个概念:
症状(symptom):指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适、
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头痛、乏力、多梦。
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
常改变, 如心脏杂音、肺部罗音、肝脾大等。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症状和体征。
发 热
(fever)
【概念】
当机体在致热原或各种原因使机体产 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 升超过正常值时称发热(fever)。 当机体在某些致热原物质的强烈作 用下,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 战。
【临床表现】
二、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皮肤潮红、灼热,有汗,呼吸加快(体 温每升高一度,人的呼吸次数会每分增 加4次),头痛,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谵妄、乱语)。
临床表现
三、体温下降期 机体防御功能和适当治疗,疾病控制, 体温下降至正常。此期表现为出汗多, 皮肤潮湿。 1.骤降:数小时内速降至正常,伴大 汗(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 2.渐降:数天内缓降至正常(伤寒)
习题
1、体温持续39~40℃之间,24小时内波动 范围不超过1℃为: A 稽留热 B波状热 C 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间竭热 2、间歇热见于 A 败血症 B 肺气肿 C 疟疾 D 伤寒
习题
1、引起发热的原因分为___和____两大类. 2、大叶性肺炎常出现哪种热型: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发热原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代谢 产物或毒素→吞噬细胞(单核、巨噬) →内致热原→发热(占50~60%)
发热原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变态反应——风湿热、药热、结缔组 织病
发热原因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脱 水 4.心衰或皮肤病——散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脑外伤、脑出血、中暑、中毒损 害中枢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low fever 37.3~38℃ middle fever 38.1~39℃ high fever 39.1~41℃ excessively high temperature (hyperpyrexia) above 41℃
必 须 注 意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 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1.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 染。 2.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特 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3.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 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 体病等 3.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感等 4.淋巴结肿大:局部感染、淋巴结核、 白血病 5.肝脾肿大:肝胆感染、疟疾、白血病 、淋巴瘤
【伴随症状】 6.出血:流行性出血热、重肝、败血症 、血液病等 7.关节肿痛:败血症、风湿热、痛风 8.皮疹:麻疹、猩红热、水痘、风湿热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乙脑、流脑等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中毒等
问 诊 要 点(自主学习)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 病程、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 性)、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 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
临床表现
三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 下降期 一、体温上升期 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 苍白、畏寒、寒战等 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 受器并传至中枢。 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经神经传至运动 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临床表现
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高峰(39~40℃或 以上),伴寒战。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多不 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等。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 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发 生 机 制(自主学习)
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症状学
第一节 发热
课时安排:1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熟悉:发热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 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发热的定义、发病机制,各种病因所 致发热的鉴别 ◎难点: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辅以启发式者在每天不同 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 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在39~40℃上下数日数周,24h 波动不超过1℃。如大叶性肺炎、伤寒
热型: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高热24h波动2℃以上,最低仍高于 正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结核 病等。
问 诊 要 点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 史等
思考题
1.发热的病因? 2.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3.发热分度?
习题:
1.以下属于体征的是 A 腹痛 B 心悸 C 黄疸 D 呕血 2.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较大,可达2°C 以上为: A稽留热 B.不规则热 C.弛张热 D.间竭热 E.波状热 3.客观发现病人存在的病态表现称: A.主诉 B.症状 C。体征 D.现病史 4.腋测体温,正常值为: A35~36℃ B. 36.5~37.7℃ C.36~37℃ D.36.7~37.8℃ E.36.2 ~37.3℃
热型: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突升数h后突降至正常数天,如此反 复。如疟疾、急性肾盂炎
热型: 4.波状热(underlant fever) 渐升高热数日后渐降至正常, 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热型: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骤升高热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数日, 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见于风湿热、癌肿、用抗生素后、老 年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