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小说的两种模式_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一个补充

合集下载

巴赫金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理论指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以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关注他的作品的思想方面,忽视了他的艺术创新。

二是用欧洲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的模式来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了解作家已经创造了一种复调的小说,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和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

复调小说vs独白小说一、复调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29页和50页)中有两处对复调小说作了集中的说明:1、“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合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且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2、“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复调小说的三个方面:1、复调小说的人物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同时是表现自己意识的主体;2、复调小说不只是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展现具有同等价值的各不相同的独立意识。

3、复调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作品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加对话;4、复调小说虽是由各自独立的声部构成的,但它仍然是个统一体,而且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二、独白1、小说的是哪个角色、三个生命、三种死亡只有表面的外在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展开对话。

马车夫的死,地主老太的死,大树的死,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文本分析中“复调小说”理论歧义——对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点不同意见

文本分析中“复调小说”理论歧义——对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点不同意见

文本分析中“复调小说”理论歧义——对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点不同意见
高剑芳;张占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
“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
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高剑芳;张占杰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复调理论与生存世界的主体间性——从巴赫金诗学看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 [J],
周卫忠;宋丽娟
2.复调与启蒙是对立的--严家炎“鲁迅复调小说”理论质疑 [J], 李有智
3.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以鲁迅短篇小说《孔已己》为例 [J], 武光军
4.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兼论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J], 颜东升
5.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 [J], 王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编 号: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培 养 单 位: 文学院专 业 名 称: 文艺学指 导 教 师: 王立明教授研 究 生: 赵佳晗完 成 时 间: 2012年3月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摘要在当代文学界出现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研究热的现象,这位具有超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家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个新视角,那就是他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这一理论当下在欧洲乃至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将音乐术语“复调”移植运用到对陀氏小说的评价中。

他把小说分为独白小说和复调小说两种类型,认为西方传统小说基本上都是独白小说,这类小说只有作者自己的声音。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则开启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复调小说”这种小说形式突破了单一文本的限制,汇集不同的声音成为一个更富表现力的复合体,这样不仅有利于作品思想的表达,多重声音的交叠发声也更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深度。

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无论在小说的艺术思维方面,还是在小说表达方式方面都带来了重大的革新。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行基本的阐释,让读者对复调理论有个基本的了解,将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进行对比,梳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分析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传统小说理论体系的冲击与突破,并对复调理论出现的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地研究。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何谓:复调小说 ?
复调小说 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 “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现象。
复调小说的特征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作者描写的对 象或客体,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 者,而是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 一的意识,也不按照这种统一的意识展开情 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而是展现具有 相同价值的不同的意识世界。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 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引 言
一、巴赫金其人 二、主要观点 三、复调小说 四、狂欢化理论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1895—197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 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 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 对文艺学、民俗学、人 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 影响。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的本质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 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 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 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 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 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和共时性关键词:巴赫金;历时性;共时性在19世纪,历时分析法是许多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方法。

“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这两种分析方法被巴赫金用来分析和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得出了“复调小说”之概念,蜚声学界。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的一个基本范畴,不是形成过程,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

他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里,而不是在时间的流程中。

由此便产生了他对戏剧形式的深刻爱好。

所有他能掌握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他都力求组织在同一个时间范围里,通过戏剧的对比延伸地铺展开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的这一特点以及巴赫金对这一特点的论述对欧洲小说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通过文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了论述,将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分析相结合,来共同揭示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出的小说形式上的创新,达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展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来”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巴赫金开章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了以往批评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成果,肯定其优点与长处,分析其缺点与不足。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描述,一方面使读者了解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历时性分析主要地体现在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这一章中。

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创作出了复调小说,打破了欧洲独白型小说的传统,但他并没有完全脱离欧洲小说传统。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探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探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探郭华春、王超2013-3-11 13:45:58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3期(郭华春.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哈尔滨 150080;王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摘要: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性,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

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性世界观。

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苏联;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63-04作者简介:郭华春(1978-),男,黑龙江望奎人,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王超(1980-),女,黑龙江兰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政治问题研究。

苏联著名学者米哈伊尔·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提出的“复调小说”、“狂欢化”诗学等理论曾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余波所及,在中国学术界也时有回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译介研讨的基础上,更有学者将“复调小说”理论应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作品的诠释中去。

时至今日,“巴赫金热”余温未减,其影响似有超出文学理论界的趋向。

然而,仔细考察“复调小说”理论,人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之间真的是那样契合无间吗?它能够真正揭示陀氏那些伟大作品的奥妙所在吗?更重要的是,一部立足于思想家自己的哲学理念去研讨另一个复杂灵魂的作品,它的重心究竟偏向何方呢?一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并在著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巴赫金也不例外。

在他的论著中,“声音”一词虽然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却是具有预设性的术语,是其思想展开和深化的基础。

在巴赫金看来,声音“包括音高、音域、音色,还有审美范畴(抒情的声音、戏剧的声音等等)。

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立性

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立性

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立性作者:秦朗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复调小说里主人公和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的独立性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点。

主人公独立性的表现就在于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并且主人公的独立意识也成为小说观察和描写的主要对象。

与此同时,主人公通过不断地对自我的发掘中形成了思想者的形象。

而思想的本质在于对话,因此,实现主人公独立性的重要方式就在于主人公思想与小说中其他思想的对话,由此形成了“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形式。

主人公具有的独立意识和对话立场也使得这类思想者形象具有未完成性,使读者参与到主人公未完成的思想和对话中去。

关键词:巴赫金;主人公;对话;思想形象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77-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3一、前言復调小说是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提出的一种新型小说艺术模式,它的特点在于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①而发出这种“声音和意识”的即为小说中主人公。

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是独立、自由、与作者处于平等位置的个体存在,独立性是使其成为复调小说主人公的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哪里?以及怎样实现主人公的独立性?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主人公与自我意识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主人公,最重要的特征即是他的自我意识。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因此这类人物不是作者意识的传声筒,而是如同普罗米修斯创作出来的自由人,能够依据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做出判断并且他们的声音同作者的声音一样重要。

因为主人公拥有自我意识,所以小说在描述人物形象时“,重要是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论_罪与罚_的艺术特色_1

论_罪与罚_的艺术特色_1

一、多元性对白为特征的复调结构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把小说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的,亦即是在单一的作者意识统摄之下形成的小说,他称之为“独调”的或“同调”的小说: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采用传统的个人传记形式,成功地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该作品结构严谨,一条清晰而又生动的情节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一环紧扣一环地逐步展开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因此,《红与黑》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另一种是“复调小说”, 它的理论是巴赫金在他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

巴赫金对这个概念的集中表述是这样的:许多种独立的和不相混合的声音和意识,各种有完整价值的声音的真正的复调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

不是许多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正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它们各自的世界在这里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

〔1〕“复调”又叫“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两个以上具有同等意义各自独立的曲调迭置组成的多声部音乐。

巴赫金借用这个术语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

《罪与罚》的创作结构,恰恰是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巴赫金用“复调”现象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他首次发现的。

苏联老一辈研究家也都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复调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似,——即多声部、多旋律的交叉。

陀氏本人也曾作过这样的类比。

〔2〕巴赫金的贡献在于总其大成,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西欧文艺界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文艺理论学派,对它发生极大兴趣。

“对白”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

《罪与罚》中的复调现象,通过从总体上的“大型对白”与“微型对白”两个层次,以及从主人公与自我的对白、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和主人公与作者的对白三个基本层次中充分体现出来。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一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于1929年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1963年再版时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其后诸多的研究成果,都被视为对该书各部分深入的专题研究。

巴赫金在此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术语,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等。

其中,复调论与对话观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中产生的。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是从何入手的呢?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以语言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为“文学性”确立了若干重要的原则,如差异性原则、陌生化(或译奇特化)原则、形式化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而自足的系统为前提的。

它们强调的是语言能指本身的可感性。

至于语言对他人究竟言说了什么,话语对事物是否具有摹仿功能,语言对实在的反映是否逼真为俄国形式主义力图以语言的“文学性”问题为中心,去解决文学本体论的问题。

尽管这一事实本身在当时的确使文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它忽视文学价值论的问题,使得其理论体系缺少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作为参照。

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必须与它自身以外的非文学的东西相联系呢?既然仅仅关注“语言的文学性”还远远不够,那么,应该将“语言”放在一个怎样地位呢?如果不给语言以重要的地位,文学是否会变成一种它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的替代物呢?因此,既要确立语言的中心地位,又要保持文学与外部世界文化体系的关联这一新的愿望,就成了巴赫金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

巴赫金在使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过程中,首先给予了语言学以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把其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元语言学”的基础之士(实际上是一种诗学语言学)。

这种“元语言学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而应该运用语言学成果。

无论语言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非常复杂的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

让我们看看巴赫金所着重研究的“语言”与俄国形式主义所关注的语言问题有什么不同。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札记分别叙述。

1、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2、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

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刘丰丽(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则发展了巴赫金的这一理论,创立了叙述语式的复调小说;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

文章试图简要阐述复调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以期展示其多元、开放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复调;流变;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062-03一声音意识的复调“复调”(又称“多声部”),原本是音乐术语,指一种比普通主调音乐更繁杂、更高级的音乐形式。

它主要是指“在音乐中的两种或更多的声音的同时呈现(旋律线的),它们完全被限定在一起,但是仍然保持它们相对的独立”[1]P58。

巴赫金则借用“复调”这个音乐术语,并把它引进到文学领域,天才性地定义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小说,进而创建了一套“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的这套复调小说理论,思想新颖,具有开创性,在流派纷呈的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托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本书中,其核心思想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托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P29。

根据巴赫金的《托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复调小说的主要特征有三:多元性、对话性、空间性。

在独白式小说里,“众多的性格和命运同属于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按照作者的统一意识一一展开,而在复调小说里,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及其各自的世界结合为某种事件的统一体,但又不相互融合”[1]P29。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摘要】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在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是重要的一个观点,它在西方文学界有很广泛的影响。

他的复调理论的基础是对话原则,对话性作为基础奠定了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并且复调小说主要表现在文本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中。

总之,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在各种关系中处于一种对话关系之中,它的这种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复调小说;对话性;审美价值一、复调小说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和美学家,在他的思想中,最受人关注的便是他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小说理论,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认为,如果过去的小说是一种受到作者统一意识支配的独白小说,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则是一种“多声部”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

因此,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诗学理论是依靠“对话性”、“多声部性”、“未完成性”、“狂欢化”等一整套话语建立起来的。

“对话性”则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本质内涵。

复调小说将不同人物形象的表达的不同观点都分别观照,而这些人物的意识并不与作者的意识混杂一起,也不归属于作者的观点,它们都保持自己的完整与独立性。

总之,各种单一的事物之中,都有事物间不同的对话声。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上把人的意识的双重性、矛盾性、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复调小说艺术是艺术思维把握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它也是一种人类的审美需求。

复调的原意是一种音乐的术语,指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生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登,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不是多旋律的混合,而是通过和声对位,结构成多声部的交响乐,给人以立体浑厚的感觉。

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其实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在复调小说的世界中,采用一种全面对话的方式,将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展现文本的话语结构中,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进行交流和对话。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时间并没 有按照故事发 生的 自然 时间 , 而是呈现 出第 三声 部 最先 出现 , 下来是第一、第二和第 四声部依 次出现。这 就 接
形成 了对 位法 中的对 比技巧 。各个声部虽然起讫 时间不 同,
者 已不只是文本 中人物与人物 的对话 ,还包括作者与人物 、 作 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等多个层 次的对话关系 ;另外 ,对
复调旋律 的特 点。另外 ,从 自然时间上来看 ,小说 的四个部 分发 生在 四个 不同的时 间:班吉 的部 分发生在 12 9 8年 4月 7日;昆丁的部分为 1 1 9 0年 6月 2日;杰生的部分为 12 98 年 4月 6日;作者 的部 分为 12 9 8年 4月 8 E。小说叙述 的 l
意识一一展开 , 而在复调小说里 , 多地位 平等的意识及其 众 各 自的世界 结合为某 种事件 的统一 体 ,但又 不相互 融合”
[]2 1P 9

这 样 ,作 者 的 主 观 权 威 消 失 了 ,文 本 成 为 各 种 思 想 意
识 自 由发 生 的沃 土 。
在复调小说 中 , 复调主要体现在小 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和
媒介 ……这 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 , 甚至可 以说是一种彻底 的革 命 的转变 :把文 化语 义上的和感情上 的指 向从 一个单元化、 统一化 的语 言中解放出来 , 从而使语 言不再被视为一种神话
或一种绝对 化了的思想 。 [ 7 ”2 3 1 P
作者通 过康普 生家 的黑人女仆 迪尔 西之 I叙 述康普 生家 的 = 1 没落 。 四个声 部为四支旋律平行发展且相 互独立 , 这 呈现 出
下层 , 以这 部分的叙 述与杰 生的身份很 般配 。 四部分 的 所 第 叙述平稳 , 实且坚定有力 。 朴 小说 的四个部分的节奏呈对 比 式复调结构 ,留给人们非常鲜 明深刻 的印象 。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作者:田梦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巴赫金借“复调”一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他认为陀氏笔下充满了多种不同声音的对话和争辩,从而使作品形成一种多声部合唱的审美现象。

巴赫金认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人的思想、人的探索加以对话式理解这个领域里的一座高峰,而他本人最主要的理论便是对陀氏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对话独立思想作为20 世纪原苏联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思想家之一,巴赫金的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

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巴赫金从事研究创作,他坚持不懈地写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理论著作,其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

本文拟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复调理论,对巴赫金的思想进行探究。

一、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巴赫金借“复调”一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却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了复调的概念:复调原为音乐术语,起源于希腊语,它通常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各自独立又相关的旋律,通过艺术加工与处理之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良好的整体。

因此,复调小说是一种由不同的体裁、风格、情调、表现手法、各自独立的思想意识、人物心理结构组成的多声部小说。

在这类小说中,各类人物的声音并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旋律来支配。

他们各自发声,最终使作品成为一种多声部和唱的审美现象。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复调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以复调思维,实现了对于多元世界和多元意识共生交流与对话的艺术认知。

二、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巴赫金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中曾宣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艺术有三大发现,并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将以三大发现为线索,串联起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特征。

外国文学史(7.1.5)--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外国文学史(7.1.5)--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四 复调小说的对话关系
正因为复调小说的对话特征,分析复调小说的对话 成为了复调小说批评的主要视角。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小 说 中 共 有 三 种 形 式 的 对 话 关 系 , 分别为: 作品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作者与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作品结构的对话关系。
(一)作品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巴赫金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里, 人物在每一次自我表现中总是把自己和盘托出。 人物对他人语言和他人意识所采取的态度,实质 上就是陀氏所有作品的基本主题。
主人公对自己本人的态度,同他对别人,以 及别人对他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当一个人的 内心在与他人对话时,他人的语言便充塞在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如 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对话的同时,内心又进行紧张
三、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根据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定义及内涵阐发,以陀思妥 耶夫斯基作品为代表的复调小说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
: 其一是把对话作为小说创作的原则。通过与
独白小说的比较,不难发现对话对于复调小说的 重要性,离开对话也就不能视为对话小说。
其二是关于小说中对话的处理手法的创新 问题。
复调小说第一个特征反映出的是小 说 作 者 的 视 角 问 题 ,即 强调作者本人应该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建立起不受其主观世界观支 配的、平等的关系,使作者从传统“独白小说”中往往以作者 “支配”主人公的地位转换为平等的“对话”地位。
这种对话形成的复调,实际上是社 会 现 实 的 多 元 性 和 矛 盾 性 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巴赫金认为,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在这里是 以一个时代的客观现实呈现出来的,是所处时代的复杂性 、矛盾性和多声部性,平民知识分子和社会游民的处境, 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同生活发生深刻的联系,所有这一切 构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基础。

巴赫金_微型对话_和_大型对话_

巴赫金_微型对话_和_大型对话_

巴赫金/微型对话0和/大型对话0肖锋内容提要巴赫金/微型对话0理论是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中与/大型对话0一同提出的。

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对其展开探讨,一共涉及以下两部分:一、/微型对话0理论的提出以及其实质性的探讨;二、/微型对话0与/大型对话0的关系及意义;关键词巴赫金微型对话大型对话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赫金热的迅速崛起,有关其对话理论更是传遍了世界各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一步一步推进,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解决方式。

从对于人自身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出发,对话理论在此意义上获得了提升和深化。

巴赫金指出: /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0[1](p340)而钱中文也宣称/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0[2]的到来。

从广义的范围来讲,这些对话都是一种/大型对话0,在对这些/大型对话0作全面、细致、深入的探讨中,也实在有必要对/大型对话0的相对面))) /微型对话0作一些探讨,这样做不仅可以全面丰富地掌握巴赫金对话理论,而且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的/微型对话0理论是在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探讨上相对于/大型对话0提出来的。

其逻辑起点在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探讨上。

那么什么是复调呢?/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0[3](p29)/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_张丽

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_张丽
那么,在小说叙事中,叙述者跟作者的关系怎样,叙 述者是否是作者的代言人,叙述者与作品中人物是什么 关系……可以说,叙述者只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无形中的 角色,他在扮演故事讲述者角色的同时,既可以是故事 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叙 事人为了讲述,必须相对于他讲的故事有一段明显的超 前的时间距离,尽管他可以灵活地使自己处于绝对现在 时状态。他甚至可以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出现,同时 生活在不同的时序里,这是任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讲故 事的人都做不到的。”[2 ] (P119) 既然作者与叙述者不同,叙 述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那么,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 又是如何界定的? 里蒙·凯南认为:“故事中人物是一个 构造,是由读者根据散布于文本的各个征象拼凑而成 的。”[3] (P65) 人物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行动的执行 者和衔接事件发展的媒介。在一部作品中,一个人物可 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一个角色可以由不同性格特 征的人物来扮演,这样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就显得非常自 由,不仅在行动上是自由的,在思想上也是自由的。在此 基础上,里蒙·凯南对人物的作用也做了精确的概括: “在虚构作品中,人物是用作结构成分的,即虚构作品的
巴赫金既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又是苏联结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 域。国内对巴赫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 译和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关注巴赫金的理论背 景以及他的理论对其他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力。作为相 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艺理论思想 与叙事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因 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例如,就小说体裁而言,它们都对小说中作者 的权威进行否定,叙事理论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 论,而巴赫金则在借鉴索绪尔的基础上,对索绪尔共时 性语言学进行了修正。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行梳理,在此,笔者把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小说叙 事理论中的相关范畴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 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12-13作者简介:王钦峰(1965- ),男,安徽砀山人,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从事西方文学和文论研究。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ANJI ANG NOR MAL COLLEGE2000年6月(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Jun ,2000第21卷第2期Vol 21 NO 2复调小说的两种模式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一个补充王 钦 峰(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48)摘 要:本文认为,巴赫金所提出的 复调小说 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可称之为 对话模式 的复调小说。

鉴于此,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 复调小说 概念,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另一类是德 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关键词:复调小说;对话;对位;音乐模式中图分类号:J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6-4702(2000)02-0023-07复调小说 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所作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论描述。

大量的事实表明,巴赫金的这一理论贡献正在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但是,世界文学在最近一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却可能会使巴赫金理论的接受者步入二难境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少关心音乐,尤其他对复调音乐的技巧很少涉猎和借用,可是他的小说却被巴赫金以专著的规模解释为复调小说;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则是,越来越多的作家非常热衷于音乐技巧的钻研、复调手法的借用,但他们的作品却未曾获得复调小说的命名,对于这些小说,是否可以当作复调小说来对待或接受呢?笔者认为,目前之所以将后面这种借鉴了复调手段的小说仍然排除在复调小说之外,其中的原因显然在于,这类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旨趣上相距太远,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可能将其归入巴赫金所说的 独白小说 的范围。

在借鉴了音乐手段却明显又受到忽略的情况之下,一些作家只得公开声称自己从音乐中得到了怎样的好处,或者干脆著书立说,全面阐述自己创作中的复调小说原则,象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 被背叛的遗嘱 等论著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人们分明看到,有两类复调模式正在小说的国度里兴起,它们虽然面目各异,但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

一、对话模式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及其逻辑,由于巴赫金的全面阐述,现已经被理论界所接受,它以自己的特异面孔、众声同啸的姿态、堂皇叙事般的霸权气度一举进入诗学的领域,目前正在23成为新的 合法化 的理论话语。

在巴赫金的阐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虽被名为 复调 ,但究其实则是对话小说,它与复调音乐虽精神相通,但在创作形式和手段上却与(作为真正艺术门类的)后者始终保持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使巴赫金不可能完全认真地(或刻板地)对待 复调 这个词,而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比喻来看。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不可归结为一个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

[1]这实际上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复调音乐之间加以类比,对此他声明说: 必须指出,就连我们所用的比喻 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比作复调 ,同样只是一种现象的类比,如此而已。

利用复调的形象、对位的形象,不过是为了指出当小说的结构方法超出通常的独白型统一体时会出现的新问题,正如音乐中超出单声便会出现某些新问题一样。

但音乐和小说使用的材料大相径庭,因此它们之间除了作形象的类比,除了作一般的比喻,谈不上更多的相同点。

我们把这个比喻变成了一个术语 复调小说,是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名词。

可不要忘记我们这一术语来源于比喻 。

[1]巴赫金再三强调,在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说中 出现了组织各种成分和构筑整体的新的艺术原则,用比喻的话说,出现了小说的对位旋律 ,[1]可见 复调 这个词,连同复调音乐的手法 对位 ,在此均是以比喻的面目出现的,这为他在随后的解释中逐渐摆脱来自音乐的干扰、将陀氏小说非音乐氏或对话化铺清了道路。

其次,在上述比喻行为的基础上,巴赫金在行文中将音乐术语 对位 置换为 对话 ,从而在实质上将陀氏小说概括为 对话小说 。

巴赫金对音乐术语的置换包含在他对俄国作曲家格林卡所说的一句话的解释之中,格林卡在 札记 中说: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位的,也即是互相矛盾的 ,[1]巴赫金就是在这里作出了自己的诗学引申: 如果把格林卡关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位的这一论断,从音乐理论的语言译成诗学的语言,那就可以讲: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性的对立。

其实,就哲学美学的观点而论音乐上的对位关系,只不过是广义上的对话关系在音乐中的一种变体罢了 [1](着重号为引者加)。

通过这种引申,我们看到,巴赫金不但不强调陀氏小说与复调音乐间的引用、模仿这类技术性关系,而且打消了巴赫金的读者在意识中可能会产生的那种将音乐的复调和对位置入陀氏小说并将其本体化的作法,巴赫金摆正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明确指出了音乐中的对位和陀氏小说中的对话同样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这样就把音乐和小说的关系作了相对化的处理,从而依照陀氏小说的本貌,没有把小说艺术置于音乐的附属地位上。

巴赫金以对话置换音乐中的对位一词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行为,这种做法兑现了上述复调只是一种比喻的声明。

第三,陀氏小说的对话性特征使巴赫金在以 对话 置换 对位 的基础上,继而将作为真正音乐技术的对位手法置于次要地位,并以 对话 ,对话原则作为对位法或小说的音乐型布局的根本基础。

巴赫金认为,如果一个研究者没能看到陀氏小说中的对话原则(或比喻为复调原则),即使他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中发现了怎样的音乐型布局或对位技巧,这都与陀氏小说的艺术思维的根本失之交臂。

这一点体现于巴赫金对科马罗维奇的批评当中。

科马罗维奇在评论陀氏小说 少年 时说, 少年 中有五个各自独立的情节用极表面的故事线索联接在一起, 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近似复调音乐中的艺术整体。

赋格曲中的五个声音,不断加入并发展形成对位的谐声,就很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 谐声学 与此相呼应整个小说就是按照表现个人意志活动的小说类型结构起来的 。

[1]这段引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显然体现出了将陀氏小说独白化的企图,巴赫金认为,虽然科马罗维奇在陀氏小说布局中发现了复调音乐的赋格曲形式或对位特征,但由于他没能以发现作者主体的对话化艺术思维24及其与人物主体的对话关系为基础,这种对小说中的音乐技巧的辨识就不再有什么意义了。

另外,由于与纯粹的音乐形式保护了较远的距离,这使得巴赫金有时对那种由他人作出的非常粗略的乃至于出现了常识性错误的 复调 解释表示认同,而完全置音乐术语的精确性于不顾。

这一现象是在他评论格罗斯曼的观点时发生的,格罗斯曼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布局作解释时出现了首次错误。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就自己的中篇小说 地下室手记 的发表一事对他哥哥说过这样的话: 中篇分为三章 第一章可能有一个半印张 难道可以把它单独发表吗?人们会讥笑它的,再说离开其余两章(那是主要的)它就会变得兴趣索然。

你知道音乐中的 变调 是怎么回事吗?这里也是如此。

第一章看起来是一堆闲话,后是到了后两章这堆闲话竟转换为突如其来的灾难 。

[1]但是,格罗斯曼却把陀氏所说的 变调 直接地、毫不犹豫地解释为复调现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把音乐中从一个调转入另一个调的变调规律,十分精辟地移用到文学布局上来。

这个中篇就是以艺术上的对位法则为基础组织起来的。

第二章里堕落女郎内心的痛苦,是同第一章中折磨她的人所受的凌辱相呼应的;可同时,由于女郎只会顺从,她心理上的痛苦,同他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无比愤怒的感受,又是相互对立的。

这就是一位对一位(punctum contra punctum)。

这是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 。

[1]我们始终不明白格罗斯曼为何要将旋律线从前到后的发展变化规律(变调)与多声部、多旋律的对位、共时组织形式(复调)等同起来,更不可思议的是,巴赫金却将格罗斯曼的这一解释说成是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局结构的音乐本质所作的十分准确而精微的观察 。

[1]即使我们可以不把巴赫金的这种首肯当作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来看,我们起码也应当认为,这种对于音乐术语的使用确实是非常粗略、非常不准确的。

不过退一步说,格罗斯曼仍未涉及陀氏小说的对话原则,这样他的对位式布局的解释(无论准确与否)也同样失去了意义。

至于其它的音乐术语,虽然在巴赫金的著作中出现次数很少,但仍和比喻有关,如 多声部性 ,在他那里实际意义是指声音的杂多, 声音 这个术语实为对于复调音乐中 声部 的置换。

声音 作为巴赫金的术语,它显然不是指音乐中的声音,而是渗透着人物主体的思想和意识的声音,在对1929年的著作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巴赫金特地给声音作了专门解释并把它纳入对话领域: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2]这里的 声音 实为人物主体的完整而且是对话的主体性。

声音 这个词不仅置换了音乐的 声部 ,而且远离了整个的音乐背景。

巴赫金曾经谈过,音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只是一个 形象 ,而不是一种技法,音乐只是用来打比方而不是以其名义将音乐手段移入文学并对后者进行霸占。

巴赫金在 少年 中挑出了陀氏仅有的与音乐有关的一段,认为这一段 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对我们所分析过的不同声音的相互关系,赋予了一个音乐的形象 ,[1]作为一种辞格,这个形象暗示出了巴赫金复调理论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对话(或诸声音间的关系)本质。

另外,正如 声部 、 对位 一样, 合唱 这个词的偶然出现也只具有比喻的功能,不具有术语性质。

巴赫金之所以借用音乐的术语而又将这种术语加以置换、使其疏远音乐的本性,这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基础的。

通过上述,我们看到,巴赫金用音乐的术语来描述小说,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偶一为之的用音乐的术语来类比小说,均是只取音乐的形象,而赋予小说以对话的含义,这实际上是疏离音乐本位的做法。

巴赫金的这种阐述方向,实际上并没有扭曲陀氏的小说,它不仅符合陀氏小说的实情,而且使他的对话小说的本质特征更为明晰化了。

陀氏小说的对话性,根据巴赫金的解释,它以主体的存在为基础(离开了主体人的存在,对话将不复存在),在小说中体现为 大型对话 微型对话 和 形诸布局结构的对话 三大版块,巴赫金有一段话可以看作三者的总25结: 形诸布局结构的对话,与内心对话(亦即微型对话)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内心对话为基础。

而它们两者同样密不可分地与囊括它们的整部小说的大型对话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