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合集下载

术后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

术后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

2013普外科护理业务学习术后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1.心理护理进行有关镇痛泵使用的宣教,说明原理及安全性。

向病人说明术后会引起切口疼痛,使用镇痛泵后切口疼痛会明显减少。

从而鼓励病人,以利于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疼痛的信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用镇痛泵术后护理工作重点是防止管道脱出及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的经验是翻身拍背时要轻柔,防止导管脱出,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2.恶心呕吐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不利于伤口愈合,尤其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时,易造成窒息,在护理时,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不良刺激,可应用胃复安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3.尿潴留患者术后6h未排尿,可行诱导排尿,诱导排尿无效时,可以行保留导尿。

在行保留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每日会阴护理2次,定时夹管排尿,以训练膀胱功能,拔除尿管尽量安排在镇痛结束以后。

4.镇痛不全患者对镇痛泵的期望值过高,认为使用镇痛泵就感觉不到疼痛,使用前就做好宣教指导,在咳嗽翻身下床活动前感觉疼痛时,可以适当加大剂量。

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观察镇痛泵的开关是否打开,导管是否扭曲、打折,要保持镇痛泵的通畅。

5.静脉炎有留置针期间,要及时更换敷贴,严格无菌操作。

如镇痛泵和静脉输液同一通路,每日更换输液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如已发生静脉炎,可用95%的酒精和硫酸镁湿敷。

6.皮肤瘙痒肤瘙痒多由于吗啡诱发组胺释放引起,可应用抗组胺药物或炉甘石洗剂涂擦,缓解症状。

剪短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7.毒性反应观察局麻药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如头痛、头晕、舌和唇麻木,必要时请麻醉师处理。

8.观察肠蠕动的恢复情况镇痛药物有抑制肠蠕动恢复的不良反应,应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防止褥疮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

一般术后48~72h 恢复肛门排气,若排气时间延长,出现腹胀,可指导患者多活动,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开塞露1支塞肛,严重者可通便灌肠或针灸治疗。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

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

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

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2。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二、术后镇痛的方法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

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

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

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

5-1%罗哌卡因。

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1) 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

(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

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外科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和医生都不愿意面对的情况。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术前的充分准备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过敏史、手术史等。

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变的具体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在术前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

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和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要调整血压,避免术中出现血压波动过大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术前的营养支持也不容忽视。

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对于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应在术前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如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手术方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和切口位置。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配合默契程度对预防并发症也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手术过程中,助手、护士等团队成员要密切配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手术室的环境要严格消毒,手术器械和用品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如洗手、戴手套、穿手术衣等,避免细菌和病毒的带入。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轻柔细致,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组织。

对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要进行妥善的保护,防止出现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处理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处理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处理麻醉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然而,即使在麻醉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患者手术后仍有可能出现并发症。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一、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1. 麻醉反应麻醉反应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嗜睡或兴奋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 控制患者的呼吸道,确保通畅;- 给予抗恶心药物,如登记宁、異丙嗪等;- 给予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2. 术后疼痛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常见的问题。

适当控制术后疼痛对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

处理方法包括:- 评估疼痛等级,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 给予局部麻醉药物,如硬膜外麻醉;- 采用物理疗法,如热敷、按摩等缓解疼痛。

3.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麻醉科中另一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方法包括:- 术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定期更换导管或敷料;- 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4. 呼吸道问题术后呼吸道问题是麻醉科中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处理方法包括:- 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通畅;- 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促进呼吸道通畅;- 在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

二、并发症处理的注意事项1. 及早发现并早期介入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任何异常情况保持警觉,并立即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 多学科合作处理麻醉科中的并发症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

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应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及时交流和沟通可以减少因误解或信息不完整而导致的错误处理。

3. 个体化治疗每位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不同,对并发症的处理也应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高龄患者、儿童患者或重症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4. 预防为主预防并发症是麻醉科工作的重要部分。

术后患者应用镇痛泵的并发症和护理

术后患者应用镇痛泵的并发症和护理
所 以 要 提 高 医 院 的 服 务 质 量 , 方 面 要 不 断 改 进 术 后 镇 痛 的 效 一 果 , 一 方 面 , 患 者带 着镇 痛 泵 回 到 病 房 后 , 极 需 要 能 给 与 这 另 当 也 方面的护理和指导。现就这方面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
1 镇 痛 泵 适 用 范 围
25 尿潴 留 .
术 后 要 防止 尿 潴 留 发 生 , 旦 发 生 , 先 鼓 励 患 者 一 首
按 平 常 习惯 姿 势试 行 排 尿 , 成 功 的 视 其 疼 痛 程 度 可 考 虑 夹 闭 镇 不 痛 泵 或 插 尿 管 。在 术 后 4 拔 除 留 置 导 尿 管 或 在 镇 痛 结 束 之 8h才
可协 助患者或叮嘱患者用手 按压伤 口, 少伤 口压力 。同时从精 减
神 方 面安 慰 、 励 患 者 , 要 时 应 用 止 呕 药 。 不 应 盲 目夹 闭 镇 痛 鼓 必 泵 , 者有要求不 痛的权利 。 患
2 4 嗜睡 .
镇痛药有强镇静作 用 , 使用后 患者易 出现嗜睡现象 ,
静 脉 泵 的 通 路 有 无 堵 塞 ; 询 问 患 者 有 无 按 压 加 药 器 , 压 的 力 再 按
响到消化系统功能 , 力 的恢 复 ; 体 内分泌 、 素 的影响 , 接和 间 激 直 接使各种受体功能发生改变 。 近年来麻醉科使用的术后 镇痛 泵就是 一种使 患 者减轻 病痛 的工具 , 它使镇痛药物 在血浆 中能保 持一个 及时 的稳定 的浓 度 , 并且可让患者 自行按压 给药 以迅速加强 效果 , 治疗 更加 个体 化 。
对手术后的疼痛只能默默忍受 。其实 , 疼痛本身可 以产生一 系列 的病理生理改变 , 如机体 自主神 经系统的影响 , 心率加快 , 例 使 呼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一)病因:术后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处出现细菌感染。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口处未能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或切口周围的皮肤等部位存在细菌,或手术中操作不规范,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容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手术切口处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表现,有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严重的切口感染可导致切口裂开、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对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手术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

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三)防治措施:术前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手术风险,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前准备。

手术时应注意缝合技术,选择适当的缝线和缝合方法,避免局部张力过大。

术后应加强监护,及早发现切口裂开的迹象,及时处理。

对于完全性裂开的切口,应立即进行手术处理,对于部分性裂开的切口,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局部湿敷、口服抗生素等。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切口感染和裂开是术后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对于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技术的精细、加强术后处理和营养支持等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和裂开,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患者及家属了解术后疼痛的可能性、程度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应对能力;2、术中使用多模式镇痛技术,如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以减轻术后疼痛;3、术后尽早给予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4、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训练等,缓解疼痛和焦虑;5、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自我康复能力,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对于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术前指导非常重要。

需要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并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术后并发症指的是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防治要求和措施。

1.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手术切口或其他操作部位。

为了预防感染,患者需要保持局部切口或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术后必要的抗生素预防也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措施。

严密监测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等病情指标,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出血:手术过程中,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应该在手术后严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遵从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活动。

如果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就医。

3.血栓形成:长时间卧床、手术创伤以及手术全身麻醉等因素容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术后患者应该及早活动,进行袜子或药物预防,同时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

4.呼吸系统问题:手术后,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以及卧床休息时间过长,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为了预防呼吸系统问题,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肺部通气,适量活动。

必要时,可进行物理疗法,如气管吸引等。

5.尿潴留:手术过程中,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可能导致尿潴留。

加强术后的尿液观察和监测,及时安排引流尿液。

如果患者出现尿潴留的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等,应及时给予导尿。

6.神经系统问题:一些手术会涉及到神经系统,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术后神经功能不全、感觉异常等问题。

为了预防神经系统问题,术后患者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的冷热感觉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遵循医嘱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7.难以控制的疼痛: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恢复。

为了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

在术后防治并发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术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包括对患者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和术前指导等,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与防治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与防治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与防治术后镇痛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手术创伤引起的急性疼痛,提高监护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自七十年代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开展以来,其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相关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细致。

本文将对术后镇痛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面进行综述。

术后镇痛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应用阿片类药物产生,包括镇静过度、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便秘、尿潴留等。

局麻药硬膜外镇痛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运动受限和感觉障碍,以及与硬膜外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据报道,1030例术后PCEA(0.05%布比卡因+4μg/ml芬太尼)患者的副反应发生情况为:瘙痒16.7%、恶心呕吐14.8%、过度镇静13.2%、呼吸抑制0.3%、低血压6.8%、运动阻滞2%、感染1%。

另一份报告中,1057例术后PCEA (0.1%布比卡因+5μg/ml芬太尼)共3858例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瘙痒1.8%、恶心呕吐3.8%、过度镇静0.9%、严重呼吸抑制0.19%、低血压4.3%、运动阻滞0.1%、感觉障碍1.4%;硬膜外导管脱出5.1%、导管PCA泵连接脱落2.3%,穿刺点渗血2.2%、导管堵塞0.9%、单侧阻滞0.3%、穿刺点皮下肿胀0.2%、穿刺点皮下血种0.2%、PCA泵故障0.1%。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平衡镇痛,联合用药或预先镇痛,如不同阿片类药物、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以及联用α受体阻滞药、氯胺酮、新斯的明、NSAIDs等药物,有助于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各自的剂量。

阿片类药物在产生镇痛的同时还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的区域受体,产生镇静作用,使患者易入睡,敏感者呈嗜睡状态。

轻度镇静对患者休息有益,但一定要防止中度以上镇静。

此时患者持续嗜睡,可唤醒或不易唤醒,这反映患者体内镇痛药血药浓度已超过疼痛治疗需要,需即刻减少泵注药量,调控镇痛药用量以适应疼痛治疗需要。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手术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与手术相伴随的潜在问题之一就是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并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以专家为核心的团队共同研究并达成共识,旨在为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提供准确、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一、术前评估手术前的疼痛评估对术后疼痛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疼痛史、敏感性和期望值等因素,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对于有心理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镇痛方案1.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镇痛中,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被认为可以提供更好的效果。

药物镇痛、物理疗法以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相结合,可以减少疼痛感知和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2. 药物治疗:短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急性疼痛的缓解,但其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容易导致药物滥用和疼痛加重。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Ds)和醋氨酚等也可作为替代选择。

此外,还可以选用外用贴剂和局部麻醉药物来减轻术后疼痛。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和运动疗法等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冷敷则可缓解术后局部炎症和肿胀。

4. 心理支持: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处理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态度和应对策略,减少疼痛感知。

三、团队合作术后疼痛处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

包括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应参与到术后疼痛管理中,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风险评估和并发症处理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老年人和存在慢性疼痛的患者。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减少术后疼痛的不良影响。

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后,患者通常都会感觉到强烈且急性的疼痛,这种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全身的各个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因此,一个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外科手术后帮助患者缓解甚至消除疼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一、术后疼痛的评估1. 了解疼痛的程度:采用口述疼痛分级评估法、数字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等方法,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

2. 观察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了解患者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规律,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 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术后疼痛的观察1. 观察患者疼痛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判断疼痛的程度。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便及时发现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3. 观察患者皮肤色泽、温度和完整性,了解疼痛对局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三、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1. 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2. 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大手术后1-2天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进行止痛,减轻患者疼痛。

3. 非药物止痛方法:(1)分散注意力: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听音乐、聊天等,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2)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3)热敷、按摩:在患者疼痛部位进行热敷或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 保持舒适体位:(1)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减轻局部压迫,促进血液循环。

(2)保持患者舒适卧位,如半卧位、侧卧位等,减轻疼痛。

5. 预防并发症:(1)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预防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

(2)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3)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非药物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术后镇痛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剂量和给药途径、监测和评估、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术后镇痛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通过有效的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二、适应症术后镇痛适合于各种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包括但不限于骨科手术、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妇产科手术等。

对于估计疼痛程度较重的手术,如切口较大、创伤较重的手术,应优先考虑术后镇痛。

三、禁忌症术后镇痛的禁忌症包括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存在呼吸抑制、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伤害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如颅脑手术后、胃肠道手术后等,应谨慎考虑术后镇痛。

四、药物选择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或者弱效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强效阿片类药物或者局部麻醉药。

五、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注射等途径给药。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六、监测和评估术后镇痛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监测包括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等。

评估可以采用疼痛评分量表、镇痛药物效果评估等方法,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七、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术后镇痛过程中可能浮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病人护理问题及措施

术后病人护理问题及措施

术后病人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术后病人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术后病人护理问题1.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影响伤口愈合。

2.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血栓形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3. 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胀等,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康复。

4.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

5. 活动受限术后患者活动受限,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二、术后病人护理措施1. 疼痛管理(1)评估疼痛程度: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

(2)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程度,合理选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3)物理治疗:采用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4)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减轻心理负担。

2.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呼吸道感染: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2)尿路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尿袋;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切口感染: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4)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

3. 消化系统功能恢复(1)饮食调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如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药物辅助:必要时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

(3)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 心理护理(1)倾听患者诉求: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2)心理疏导:运用心理疏导技巧,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家属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共同为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

疼痛风险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最新版】

疼痛风险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最新版】

疼痛风险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一、术后镇痛管理制度1、依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术后镇痛指南及医院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与程序,结合手术室、麻醉科医疗护理管理现实情况,制定本制度。

2、手术室、麻醉科质控小组设立术后镇痛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日常术后镇痛管理的监督、评价、考核工作。

3、麻醉医师应当视术后镇痛为临床麻醉的核心与围手术期患者基础性治疗措施,加大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力度,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合理地术后镇痛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管理质量。

4、手术室护士应当配合麻醉医师共同做好术后镇痛的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患方对术后疼痛诊疗的正确认识与不良事件的预测与防控能力。

依据麻醉医师医嘱高质量地配制术后镇痛泵及使用背景药物。

配合病区护士做好术后镇痛监护与管理。

5、明确麻醉科值班医师术后镇痛泵使用登记与巡视管理制度。

麻醉医师使用术后镇痛泵应当按要求进行规范登记,值班麻醉医师依据登记每班至少巡视一次各病区PCA使用患者的效果,适时调控镇痛药物剂量并处置突发事件,指导病区护士做好术后镇痛的管理。

6、做好术后镇痛质控管理。

应用PDCA方法适时分析PCA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优化PCA配方与评价措施,切实提高舒适化诊疗水平。

二、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病人的痛苦,对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助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应用多模式镇痛理念,以病人自控镇痛泵(PCA)为主,通过镇痛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术后镇痛质量,践行舒适化医疗,提高住院病人医疗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1)对术后镇痛采取规范化管理。

实施以病区护士为主体、主管医师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小组。

(2)病区疼痛责任护士负责建立病区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包括术后镇痛麻醉药品使用登记本和PCA使用登记本。

(3)术后应用PCA镇痛患者,责任护士在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日常管理。

皮肤科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预防和应对

皮肤科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预防和应对

皮肤科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预防和应对皮肤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修复皮肤瑕疵、去除肿瘤或其他皮肤病变。

尽管皮肤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手术并发症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处理并预防手术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皮肤科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预防和应对措施。

1. 术前评估在皮肤科手术之前,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检查皮肤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适当的手术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手术操作规范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应遵守手术操作流程,包括消毒、无菌操作等。

手术中应注意细节,减少手术创伤和局部创伤感染的风险。

3. 术后伤口护理术后伤口护理是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

医生应向患者讲解术后伤口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常规护理包括清洁伤口、更换敷料、避免创伤部位的外力碰撞等。

4. 并发症的常见处理方法尽管我们可以尽力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但有时仍然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在处理并发症时,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4.1 感染处理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

处理感染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清创和局部伤口护理。

如果感染程度严重,可能需要重新手术进行伤口清洗和修复。

4.2 出血处理出血是手术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对于轻度出血,可以使用局部压迫和冷敷止血。

对于严重出血,可能需要为患者输血或重新手术止血。

4.3 瘢痕处理手术切口愈合后可能会出现瘢痕。

对于瘢痕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瘢痕修复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美容整形。

4.4 疼痛处理手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局部止痛药物等。

5. 应对策略面对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患者和医生都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首先,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手术相关信息,做好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缓解术后疼痛:通过合理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3. 促进术后康复:通过减轻疼痛,患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和术后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如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避免或减少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 持续性:术后镇痛管理要持续进行,直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5. 定量评估:术后疼痛的评估要量化,采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或NRS(数字评分法)。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1. 药物镇痛:a. 非处方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使用非处方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

b. 处方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处方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其他镇痛剂。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意识状态,避免药物滥用或成瘾。

2. 神经阻滞:a. 神经阻滞是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断术后疼痛信号的传导,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丛神经阻滞等。

b. 神经阻滞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注意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物理疗法:a. 物理疗法可以通过热敷、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术后疼痛。

b. 物理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与药物镇痛和神经阻滞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4. 心理支持:a. 术后疼痛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术后并发症是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期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状况或异常反应。

以下是一些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1.术后疼痛:手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疼痛风险、术中及术后合理用药、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并定期评估疼痛效果。

2.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处理原则包括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术后注意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并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3.血栓形成:手术后血栓形成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血栓形成风险、术中和术后积极预防血栓形成、活动和床旁护理等措施。

4.术后伤口愈合障碍:术后伤口愈合障碍包括术后感染、裂开、血肿和瘢痕等。

处理原则包括注意伤口清洁和护理、促进伤口愈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手术修复等方法。

5.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后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恶心呕吐、术后意识障碍和呼吸抑制等。

处理原则包括避免过度麻醉、积极处理并发症、合理使用镇静剂和止吐药等。

6.液体和电解质紊乱:手术后的液体和电解质紊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水电解质平衡状态、术中适时补液和调整电解质平衡、监测尿量和血液检查等。

7.呼吸系统并发症: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肺不张和肺炎等。

处理原则包括术中和术后积极监测呼吸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

8.循环系统并发症:术后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心血管功能障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处理原则包括监测心血管功能、积极处理心律失常、保持循环稳定和适当的液体管理等。

9.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障碍、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处理原则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预防性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和早期康复训练等。

10.消化系统并发症:手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和胆汁淤积等。

处理原则包括早期康复饮食、避免并处理肠梗阻和出血、合理使用胃肠道保护药物等。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扰。

了解并掌握这些常见并发症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一、出血出血是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能是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彻底,或者术后患者的血压波动、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

如果是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伤口周围的渗血,或者引流管内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

但如果出血量大,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应对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伤口敷料的渗血情况等。

如果发现有出血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

对于少量出血,可以通过加压包扎、应用止血药物等方法进行处理。

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二、感染术后感染可能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也可能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肺部、泌尿系统等。

切口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

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应对措施: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皮肤清洁等。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按时换药。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如果已经发生感染,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三、疼痛术后疼痛是几乎所有患者都会经历的。

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手术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如果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

应对措施:首先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如口服镇痛药、肌肉注射镇痛药、患者自控镇痛(PCA)等。

同时,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如冷敷、热敷、心理疏导等,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四、胃肠道并发症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A术后镇痛并发症及其预防一、PCA的概念一种病人根据自己疼痛的情况,将小剂量的麻醉性镇痛药或局麻药通过泵多次经静脉或硬膜外腔、皮下给予,达到镇痛目的一种镇痛技术或者给药方式。

二、PCA的分类常用PCA的分类不同种类的PCA 单次给药量锁定时间常用药物PCIA 0.5ml~lml 5~8分阿片类、曲马多、非甾体抗炎药PCEA 4ml 15~20分局麻药和(或)阿片类药PCSA 0.5ml 20分吗啡**哌替啶具有组织刺激性,不宜用PCSA。

三、PCA的适应症1.术后镇痛4.肿瘤晚期疼痛的治疗2.分娩镇痛5.内科疾病治疗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3.慢性疼痛治疗6.儿童疼痛的治疗7.将PCA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或工具,评价疼痛的严重程度或某种药物的镇痛效果。

四、PCA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处理(一)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1.恶心、呕吐:无论从那一种方式给予阿片类药物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吗啡、派替啶是PCA治疗中最普遍使用的药物,其它还包括二氢吗啡酮、nalbuphine和buprenorphine。

但术后引起恶性呕吐的因素还和术前用药、麻醉操作、术中术后用药、手术种类和部位以及空腹与否有关。

处理:常用的减少恶心呕吐倾向的方法包括避免长时间禁食、缺氧、容量过少。

使用止吐的药物(灭吐灵10mg静脉单次注射,或肌注灭吐灵q6h10mg。

普氯哌嗪12.5mg肌注,5-HT受体拮抗剂枢复宁或格拉斯琼。

)2.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能降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导致一个中枢性的呼吸抑制,呼吸中枢对C02反应性下降或呼吸模式的改变。

Brose等在剖腹产手术病人,让病人接受椎管内注入吗啡、肌注镇痛药、PCA。

术后第一个24小时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低氧饱和度(≥30秒),在三组均有发生。

而PCA组的病人更易出现轻微的低血氧饱和度,但很少出现严重的低血氧饱和度。

①新的镇痛药②麻醉药和肌松药在术后短期内的残余作用。

③上呼吸道不同程度梗阻。

④术前病人本身有呼吸功能障碍。

3.内脏运动障碍阿片类药能减弱内脏运动,引起便秘和胃潴留。

并可导致进一步的危险。

如胃内容物的返流和误吸,甚至影响肠吻合术伤口愈合。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吗啡和哌替啶在减弱内脏运动的作用上存着明显差别,但使用哌替啶的病人吻合口裂开的发生率比较低,可能与其解痉作用有关。

曾有一例报道PCA病人因为吗啡引起奥迪括约肌痉挛导致胰腺炎。

4.睡眠障碍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二) 机械问题1.虹吸现象2.输送障碍(三) 使用者操作失误1. 意外事故,错误地设置装置是其主要原因. 如护士计算剂量错误或持续输洲速率设定错误。

2.干预(四)与硬膜外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五、PCA的管理(一)PCA镇痛效果的判断PCA的镇痛效果是否良好以及是否有并发症,需经综合指标来评定。

①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即一条直径长10cm,两端分别标出0和10字样。

0端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让病人在尺上移动标尺标出疼痛相应的位置。

②Ramesay镇静评分1级:烦躁不安;2级:安静合作;3级:嗜睡,对指令反应敏捷;4级:睡眠状态可唤醒;5级:对呼唤反应迟钝;6级:深睡式或麻醉状态,呼唤无反应,其中5-6级为镇静相对过度。

③D/D比值,即PCA泵总按压数/实进数(D/D)比值可作为综合评价PCA效应的指标之一。

D/D≤2间接反应PCA设置合理及镇痛效果较好。

④Bromage运动阻滞评级。

在PCA'中加用局麻药后,运动神经是否有阻滞常需要客观地进行评定。

0级:可伸大腿;1级:可伸屈膝关节;2级:可伸屈踝关节;3级:不能移动下肢。

⑤恶心、呕吐评分:0级:无恶心、呕吐;1级:轻度恶心、呕吐。

2级:中度恶心呕吐。

3级:重度恶心、呕吐。

⑥呼吸频率、幅度、Sp02。

⑦其它:尿潴留、瘙痒等。

(二)PCA的管理、PCA并发症的处理,提高PCA治疗的安全性。

1.专人管理,定时随访。

早期发现副作用,及时处理。

2.各环节的配合、衔接,杜绝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规XPCA的配方。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新进展自七十年代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开展以来,其技术渐趋成熟和完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有关研究也更深入和细致,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新进展报道如下。

1.PCA的临床应用PCA特色在于不同患者能根据自身镇痛需求,在一定X围内自行给药,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个体的需求差异。

近年来研究突出的特点是硬膜外PCA(PCEA)不同模式逐渐增多,区域神经阻滞PCA(PCRA)和珠网膜下腔PCA(PCSA)开始受到重视。

1.1 PCEA方式PCEA与PCIA相比,药物用量小,止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持久且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少,PCEA效果优良率达92.5~98.3%。

B p y l an等[1]比较研究了腹主动脉瘤手术后PCEA与PCIA的镇痛效果以及对呼吸和心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PCEA组气管拔管时间、休息和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需要护士额外静脉追加吗啡的次数均比PCIA组少;但术后两组呼吸抑制、SpO2降低、心电图S-T段降低和ICU逗留时间无明显差异。

Sinatra等[2]比较苏芬太尼PCEA和PCIA,结果显示两组的VAS评分相似,但PCEA组疼痛缓解更迅速;两组的苏芬太尼消耗量一致,但PCI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更高。

W u l f等[3]研究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后0.2%罗哌卡因PCEA与吗啡PCIA相比,认为罗哌卡因PCEA比吗啡PCIA更为优越,PCEA组VAS 评分低,术后恢复室逗留时间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本院接受PCA治疗1万余例次,PCA的分布情况为硬膜外PCA占98.4%、静脉PCA 占1.4%、外周神经阻滞PCA和皮下PCA各0.1%。

1.2 PCRA方式PCRA的优势在于对机体影响小,安全性大、镇痛效果确切,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1.3 PCSA方式蛛网膜下腔PCA是PCEA效果不佳的一种替代方式。

K ah a tr i[4]报道了一例38岁女性患者因宫颈癌转移至骶尾部、肛周顽固性疼痛,长时间采用PCEA 失效后采用PCSA,镇痛效果好,提高了生活质量。

V er c a u t e r en则研究了45例病人采用不同配方PCSA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2.PCA的药物选择2.1 PCA药代动力学特点通过PCA装置所应用的镇痛药物剂量应与脑部或脊髓的受体相平衡及局麻药对外周神经或脊髓的阻滞或游离达到平衡,该过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评估。

不同PCA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不同患者PCA药物代谢的差异决定PCA的设置,而PCA的不同设置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关系,虽然这种关系还不是非常精确,其设置包括负荷剂量、背景输注剂量、病人自控给药剂量和锁定时间及单位时间最大限量等。

不同个体有效药物浓度治疗窗不同,其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可相差5倍,不同PCA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达到MEAC,不同PCA设置的镇痛效果不同;PCA期间负荷剂量的有无或大小、背景输注剂量的有无及最佳速率,不同病人自控给药剂量、锁定时间与镇痛效果存在差异。

因为各研究中PCA采用药物不同,手术种类不同,术中麻醉方式不同,结论差异较大,有必要进行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2.2 PCA选择的新型药物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中枢神经及心脏毒性较低,具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近几年术后PCEA应用报道逐渐增多。

Bertini认为罗哌卡因运动阻滞低,比布比卡因更适宜于术后PCEA。

近期文献报道上腹部手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4~6ml/h背景输注能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较早期用8~10ml/h剂量输注有所降低。

国内研究0.2%罗哌卡因4~6ml/背景剂量输注加PCEA,能明显减少吗啡PCA消耗,同时运动阻滞较少。

罗哌卡因运动阻滞程度小是其最大的优点,单独或联合芬太尼可达到可行走的硬膜外(walking epidural)镇痛目的。

曲马多是一种弱μ受体激动剂,同时也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此两种机制共同发挥镇痛效应,而后者起主要作用,因此其用于术后镇痛中安全性较大,激动μ受体而引起呼吸抑制的可能性较小。

已有文献报道曲马多用于PCIA或术后PCEA,用量较大,恶心呕吐不良反应较严重。

采用恩丹西酮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但有研究认为恩丹西酮同时削弱曲马多的镇痛作用,其原因可能因为恩丹西酮抗呕吐机制是中枢5-HT3受体拮抗剂,而抑制5-HT的再摄取是曲马多起镇痛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Gr on d研究认为右旋曲马多对映体镇痛效能较左旋对映体更强。

3.PCA并发症及其防治阿片类药物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能产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而局麻药硬膜外镇痛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运动受限和感觉障碍。

L i u [12]报道1030例术后PCEA(0.05%布比卡因+4μg/ml芬太尼)患者的副反应发生情况为:瘙痒16.7%、恶心呕吐14.8%、过度镇静13.2%、呼吸抑制0.3%、低血压6.8%、运动阻滞2%、感染1%。

Win g full[13]报道1057例术后PCEA(0.1%布比卡因+5μg/ml芬太尼)共3858天的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其发生情况为:瘙痒1.8%、恶心呕吐3.8%、过度镇静0.9%、严重呼吸抑制0.19%、低血压4.3%、运动阻滞0.1%、感觉障碍1.4%;硬膜外导管脱出5.1%、导管PCA 泵连接脱落2.3%,穿刺点渗血2.2%、导管堵塞0.9%、单侧阻滞0.3%、穿刺点皮下肿胀0.2%、穿刺点皮下血种0.2%、PCA泵故障0.1%。

静脉PCA因阿片类药物用量较大,瘙痒、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胸壁僵硬、低血压等副作用发生率相对高一些,但不会出现运动阻滞、感觉障碍及硬膜外导管护理上的麻烦。

合理的平衡镇痛,联合用药或预先镇痛可望提高PCA效果,如:不同阿片类药物、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以及联用α受体阻滞药、氯胺酮、NS AI D s等药物,有助于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各自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4.新型PCA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静脉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结合产生了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使麻醉医师也如对吸入麻醉药一样能预知病人体内静脉麻醉药物浓度及其相应的效应,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给药。

国外学者尝试将TCI技术用于PCA,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心脏手术后将阿芬太尼TCI技术应用于病人PCA(PCA-TCI),其镇痛初始将浓度设定为较低的水平20ng/ml,再结合主观及客观指标进行镇痛镇静评分,如VAS≥4分则增加血药浓度10ng/ml,直至满意,随后进入病人自控阶段,如10min内无需求则自动下降5ng/ml,若1秒内连续按压给药键2次则自动上升5ng/ml,锁定时间5min,计算机根据设定的血药浓度计算目前运行所达到的浓度并每10min调整一次输注速率;结果显示与传统吗啡PCA相比镇痛效果好,病人拔管提前,满意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