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1.1-1.3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07a162bcd126fff7050bcd.png)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d77f0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b.png)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a03de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8.png)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地球水的主体是海洋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2.5L的水,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供应。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在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通过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 / ρ)。
其中,ρ表示密度(千克/米或克/厘米),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米或厘米)。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千克/米,合1.0克/厘米。
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 1.0×10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64567e9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a.png)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2·1·c·n·j·y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5、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21·世纪*教育网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俩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ad9b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a.png)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科学是一门让人深感神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如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支持和输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吸收光能和CO2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结构、花粉和花的传粉方式等。
2. 植物的营养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等,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植物的繁殖过程:通过了解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和器官的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2.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方式,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了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如动物的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个体发育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了解原子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基本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特性。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的一种方式,了解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化学反应的各种反应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减速度、匀变速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了解力的本质、种类和计量单位等基础知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3. 动量与能量:了解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势能等能量,如牛顿三定律、机械能、热能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882b0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4.png)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及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及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及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6c64e3d5bbfd0a795673ce.png)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公式:Vg G F排排排液浮ρ==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 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填下沉/上浮) ②F 浮>G (填下沉/上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V 物=排④F 浮=G 漂浮 此时V排<V物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4.稀释问题有时会出现m浓·A%(浓)=ρ稀·V稀·A %(稀)或m稀×A%(稀)=ρ浓·V浓·A %(浓)的情形5.稀释问题中,加入水的质量等于后来稀溶液质量减去先前浓溶液的质量:m加水=m稀溶液-m浓溶液第六节物质的分离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①;②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1)沉淀法加入,如明矾、活性碳等(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滤液低于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紧靠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3)蒸馏法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填空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df92301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4.png)
八上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填空1.1地球上的水知识点①水的循环形成水循环的内因:。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洋-大气-陆地2、水循环的重要性: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3.根据右上图中“水循环示意图”填空:⑴.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表示的环节: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知识点②水资源的分布1.从全球范围看,____ _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2.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特点:,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特点:。
知识点③水与生命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水分少-- 水分多--【拓展部分】1.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2.在下列四种区域中,水循环可能比较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3.看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在上述各种水体中,为水圈的主体,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主体是1.2水的组成知识点①电解水的实验1.水电解的反应可以这样表示:2.实验结论: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可写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3.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填写下表。
4.口诀:正氧负氢,正1负25.电解时水中添加氢氧化钠或者硫酸是为了--【拓展部分】1.与上图装置相比的优缺点:1.3水的浮力(1)知识点①浮力的含义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为:2.(1)液体(或者气体)对其中的物体有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1.1~1.3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1.1~1.3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63fe3352d380eb62946d2e.png)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1 地球上的水一.水的分布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陆地咸水(0.94%)1.水圈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大气水例1: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B、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C、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
二.水的循环1.水循环路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固液气三态变化,形成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例题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例题3: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3.水循环类型:陆地上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4.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植物体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来。
5.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6.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
例题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三.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https://img.taocdn.com/s3/m/ced2f8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8.png)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c6885ea28ea81c759f5782e.png)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edcca60b4e767f5bcfce54.png)
第一章、水的存在与组成1、水的循环⑴水循环的过程(能够看图进行描述)(2)水循环的途径: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大循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3)水循环的动力:(主要动力、外因)+(内因)+ (4)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得地球各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②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③使得海洋向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
(5)水资源定义: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某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5)更新最快(天);更新最慢(约年)(7)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但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仅界平均水平的(8)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差异:夏季冬季,江河年际变化大;空间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现在人类对水资源的改造主要是对的改造)(9)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升水二、水的电解实验①装置(认识)②现象: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极一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极一管的两倍,V负:V正=③气体的鉴定:正极→产生,鉴定方法:负极→产生,鉴定方法:④实验结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水是由和组成的(注意:不能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⑤文字表达式:三、浮力1、浮力的存在:浸在(包括和浸没)液体(或气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产生的浮力2、浮力的方向: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4、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弹簧秤测出物体在空气和浸在液体中的读数差)6、阿基米德原理(文字):F浮=G排=ρ液gV排(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了解探究过程)7、物体的沉浮⑴受力分析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一般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当F浮>G物体;②当F浮=G 物体;③当F浮<G物体。
⑵密度判断法:①ρ液ρ物,物体上浮;②ρ液ρ物,物体悬浮;③ρ液ρ物,物体下沉;注:(要注意物体在水中的各种状态:浸没、浸入、漂浮、悬浮、下沉)8、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⑴密度计和船的原理和应用:密度计和船都是状态下工作;船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吃水较,反之则较;密度计的刻度为、⑵潜艇的浮沉原理:通过改变来实现浮沉;⑶气球和飞艇利用_空气__的浮力来工作,通常充入密度较空气_密度小_的气体;归纳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G排液;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易错点:桥墩深深埋在河底淤泥中,所以桥墩下表面)平衡法:F浮=G-F拉(适用于漂浮、悬浮)四、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特殊(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3、溶解度:一定温度下(一般为20℃),里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反应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易溶:20℃时,溶解度在以上;可溶:20℃时,溶解度在克;微溶:20℃时,溶解度在克;难溶:20℃时,溶解度在克以下。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d26dabaa98271fe910ef9fa.png)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2/3以上是水分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P = m / v (公式变形:m =p v v= m / p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密度为13.6 X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X103 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3 或g/cm3,(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 3 1kg/m3=1X10 3g/cm3(3)水的密度:1 X103kg/m 3或1g/cm 36 6(4)单位转化:1毫升=1cm 3 = 1 X|0 m3 1吨=1000千克=1 X〔0克3 31毫升=1 X0升1升二10 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p= 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八上1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八上1](https://img.taocdn.com/s3/m/3572001dc5da50e2524d7f22.png)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一、水在哪里1、地球上的水的组成和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别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
大气中的水与海洋水相比,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注:(1)根据水的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2)根据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分为咸水和淡水。
(3)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注:(1)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于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人们在海上缺少淡水时,可以通过食用海洋中的鱼等动物来补充淡水。
2、水和生命(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许多生命体的组成中,水占其质量的半数以上。
组成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主要成分水,如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重要的2/3以上,水母占98%。
(2)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只有在水分充足的时候,生物体内的各种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每个成年人平均每天约2.5升,主要供水途径为直接摄入和碳水化合物转化。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缺水的环境,长有肥大的茎和小的叶刺,而根却非常发达。
3、水的循环(1)形成原因: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随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因而使水分在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太阳辐射式水循环的动力;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的动力。
(2)水循环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海陆间循环) ;②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海上内循环) ;③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陆上内循环) 。
二、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现象: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质量之比为8∶1,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1 地球上的水一.水的分布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陆地咸水(0.94%)1.水圈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大气水例1: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B、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C、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
二.水的循环1.水循环路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固液气三态变化,形成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例题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例题3: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3.水循环类型:陆地上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4.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植物体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来。
5.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6.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
例题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三.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解决策略:跨流域调水如中国的南水北调)2.时间(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解决测略:修建水库)四.水与生命1.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2.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3.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例题5: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主要来自于()A、地球B、太阳C、雨D、海洋1.2 水的组成一.水的电解1.水的电解实验: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试管内液面下降,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体积比:氧气:氢气为1:2。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如何从图中判断哪根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水少的(气体多的)试管为氢气二.水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例题6:从该图像中获取的信息:(1)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3 水的浮力一.浮力1.浮力:所有液体和气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2.气体也会产生浮力:气球、热气球,孔明灯3.计算浮力方法(1):称重法:先测物体重力G,再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弹簧秤拉力F浮=G - F拉(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二.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ρ液gV排2.浮力只跟ρ液和V排液,即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有关,而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质量、密度、重力等无关。
3.注意:①G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而不是物体自身的重力。
②ρ液是指液体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
③V排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一定是物体的体积。
当物体浸没再液体中时,V排=V物,物体体积不变,排开液体体积也不变,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时,排开液体体积增大,浮力也增大。
例题7:(1)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F1=_________牛。
再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F2=_________ 牛,浮力等于。
弹簧测力计的两次测量读数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
例题8: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中,小刚同学使用了弹簧测力计、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如图表示了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1)根据上述实验探究数据,在下面图中画出相应的关系图象.(2)分析图____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分析图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4)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浮力是___________N.(5)该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例题9:在抗洪抢险中,某村民自制了一个总体积 0.7立方米的竹筏,放入河水中时有 1/5体积浸入水中。
(1)此时竹筏受到的浮力有多大?(2)要使水对竹筏产生 4500牛的浮力,竹筏应有多大的体积浸入水中?例题10:一只容积为250cm3的瓶中已盛130克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投了25块相同小石子后,水面上升到瓶口,已知每块小石子的质量为12g,求:(1)瓶内石子的总体积;(2)石子的密度。
三.物体沉浮的条件:1.漂浮:漂浮是指物体又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
例如,一般树木,冰块等都属于可以漂浮的物体。
ρ物<ρ液时漂浮。
2.悬浮:悬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既不沉淀,又不露出液面,即悬浮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ρ物=ρ液时悬浮。
3.相同之处:悬浮和漂浮时收到的重力G和浮力F浮是一对平衡力,即G=F浮。
不同之处:ρ物<ρ液时漂浮,ρ物=ρ液时悬浮。
例:请推理:(1)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时,ρ液>ρ物(2)浸在在液体中的物体,当ρ液=ρ物时,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
练习:请推理:(1)当物体漂浮在液体上时,ρ液>ρ物(2)浸在在液体中的物体,当ρ液<ρ物时,物体会下沉到液体底部。
四.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排开比自身体积大的水而获得更大的浮力,始终漂浮重力等于浮力,故轮船开到不同江河湖海中,浮力始终不变。
例:船从海洋开到江河中,根据F浮=ρgV排可知,ρ液变小,F浮不变,所以V排变大,船下沉些。
液(轮船排开水量就是轮船排开水的质量)2.密度计是一种用来快速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
同一个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都是漂浮:重力等于浮力。
所以浮力相等,浮的越高,液体密度越大所以密度计下面的刻度较大,而上面的刻度较小。
关于密度计的刻度记住八个字“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右图中,AB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 > ρB3.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控制沉浮4.鱼:通过改变鱼鳔的大小来改变鱼体的大小(即改变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控制沉浮例题10:一个体积为45分米3、质量为46.35千克的密封铁箱,不慎掉入海里。
它将下沉到海底,还是悬浮在海水中,或是上浮到海面?如果这只铁箱掉在河里,又将如何?(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3×103千克/ 米3)课后练习:1.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河湖水 D.大气水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3.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A.河流水和湖泊水 B.冰川水和地下水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淡水地下淡水4.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装有同样多的水,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铁块(ρ铜>ρ铁>ρ铝),分别放在三个杯子里,水面升高最多的是(水未满出)()A.放铝块杯子 B.放铜块杯子 C.放铁块杯子 D.无法比较5.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1)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①②③④⑥⑦(2)图中环节使陆地上水得到不断的补充。
6.右图是一个电解水的装置,其中A中产生是气体,B中产生是气体,它们体积之比为A:B= ,证明B中气体方法是7.如图8所示,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此时甲、乙、丙三个物体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 F乙、 F丙,则下面关系正确的是()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C.F甲=F乙=F丙D.F甲=F乙>F丙8.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然后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7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试管在乙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质量较小C.装乙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压强较大D.在甲液体中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力较大9.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100g的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1N B.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C.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g D.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cm310.我国的航母正按计划进行各项科研试验和训练。
如图所示是中国航母“瓦良格”号训练时的图片。
当飞机飞回航母后()A.航母将浮起一些,所受浮力减小B.航母将沉下一些,所受浮力增大C.航母将沉下一些,所受浮力减小D.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11.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
图乙是绳子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取g=10N/Kg。
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块重力的大小为34NB.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20NC.在t1至t2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D.该金属块的密度是3.4×103Kg/m312.如图,某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是15N,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5N,则此时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N,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13.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14.有一块体积为0.001m3的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有3/5体积浸没在水中,则该木块受到浮力为_______N;木块的密度是_______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