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地理学研究前沿
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综合自然地理”思想在 国际上有特色。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水热平衡、化学元素地 表迁移、生物地理群落等思想具有前瞻性。 强化了自然地理格局过程研究研究内容:地域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动态演化;自然地理系统的驱动力、过程和机理;自 然地理、人文社会文化要素集成和过程集成研究;强调区域 集成的尺度转换及其效应。
三、城市与社会文化地理学
重视自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以人本主义为主导
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与城市带和城市化研究是重点。城 市空间研究逐渐从实体空间转向社会空间、行为空间等非实 体空间,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合理配置转向人类行为的空间表 现,研究目的从重视生产的经济目标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社 会目标。 文化景观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 景观研究;文化对区域经济、旅游开发、地方发展和城市管 理的影响研究。 旅游地理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 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行为与旅游吸引物空间模式研究。
二、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
3. 景观与环境变化
侧重于重建过去的自然景观演化序列和建立环境变化年代学。如 建立在地貌轮回和景观演变模型基础山的剥蚀年代学、土壤侵蚀 过程、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等。 技术进步和第四纪研究更强调年代学和过去环境的重建,更加将 过程和模型与全球变化研究联系起来。景观演化的技术侧重:新 的表面暴露测年方法;借助实验室和沉积物分析技术,增强对地 貌形成过程的认识;GIS、数字化高程数据和分形数学的应用。 开展多时空尺度环境变化研究:现世尺度-100km的空间和100年 的时间尺度;千年尺度-1000km的空间尺度;进化时间或系统发 生尺度-5亿时间、年4000km空间尺度。 注重环境变化的三重性:趋势性,周期性,滞后性。
全球环境变化下人_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第29卷第4期2010年04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9,No.4Apr.,2010收稿日期:2009-06;修订日期:2009-1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23B05);科技部中德国际合作项目(2006DFB91920)。
作者简介:陈萍(1978-),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技术在流域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E-mail:cp_chenping@454-462页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陈萍1,2,陈晓玲2,3(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22;3.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6)摘要: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脆弱性分析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脆弱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评估程序和普遍适用的方法。
本文在阅读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总结了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对不同研究背景下的脆弱性定义和三个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脆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了脆弱性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几个典型的脆弱性综合分析框架。
由当前脆弱性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未来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并有效表达系统脆弱性与多个压力间的因果关系、人-环境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动力学机制问题和脆弱性与风险管理决策的信息互动关系。
关键词:脆弱性;全球环境变化;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挑战1引言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快速变化,近年来已严重冲击了地球的生物物理及社会系统。
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地球总体的变化中,极端天气事件更是常在局地造成严重的威胁[1]。
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城市化和全球环境变化与IHDP
6 杨青 ,何清 , 李红军 等,艾 比湖 流域沙 尘气候 变化趋势 及其 突变
研 究 (] 中国 沙 漠 ,20 ,2 ( ) 0 ~5 8 J. 03 3 5 :53 0 .
7 亢庆 ,张增祥 ,王长有等 .艾 比湖绿洲农 业 区土地 利用动 态与盐 碱化影响 的遥感应用研究 [] J .农业工程学报 ,20 ,2 () 3 06 2 2 :7
0. % 。 未 来 将 有 超 过 9 % 的 人 口 集 中 在 城 市 地 区 , 主 3 0
城 市 化 与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的 交 互 作 用 产 生 了 两 类 影 响 :一 类 是 由城 市 化 引 发 的 、作 用 于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的 负 面影 响 ,另 一 类 是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对 城 市 造 成 的 负 面 影 响 。人 们 对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的研 究 并 没 有 完 全 考 虑 城
势 ,到 23 0 0年 世 界 上 将 有 6 % 的 人 口 居 住 在 城 市 。 当 0
市 化 减 轻 其 对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影 响 的 潜 力 和 可 能 性 , 同
时 还 要 考 虑 全球 环境 变 化 对 城 市 地 区 和 居 民的 影 响 。
今 世 界 的 年 均 城 市 化 率 是 0.% ,但 这 个 比率 差 别 也 很 8 大 ,如 非 洲 国 家 为 1 6 ,而 高 度 工 业 化 的 国 家 为 .%
重 视 。贫 困 国 家 的 情 况 尤 其 危 急 ,在 这 些 国 家 ,全 球 地 缘 政 治 、社 会 经 济 过 程 ( 构 调 整 计 划 ,经 济 、社 结 会 、政 治 危 机 )和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的 联 合 作 用 对 城 市 区
有关地球科学重大科学计划
有关地球科学重大科学计划
1.“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与融合,为全球、区域和各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和手段,支撑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侧重研究全球变化中人文因素的影响,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全球碳循环等问题。
3.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联合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生物多样性科学的集成化发展,为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及其制订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建议。
4.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研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过程,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及其内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5.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旨在协调和寻求对整个气候系统的科学了解,特别是研究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测气候和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气候。
6.ESS-P联合计划
上述四个(2、3、4和5)计划已经开始实施4个可持续性联合计划,即: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ECAFS)、全球碳计划(GCP)、全球水系统计划(GWSP)、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ESS-P联合计划分别着重研究粮食、碳、水、人类安全等4大关乎人类生计与生存的关键可持续性问题,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
这些计划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人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由此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从美国科学家在夏威夷冒纳罗亚高山观测站观测到自1958年以来大气CO2浓度逐年升高,联系到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温度的上升,全球变化逐渐被人类认识。
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环境系统关乎人类生存的某些要素出现了异常变化,并且由于某一要素的恶化,造成其它相关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全球尺度的环境恶化。
全球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气候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上升了0.85℃。
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尽管对当代气候变化有不同认识,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现象,但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事实在最近几十年来得到广泛认同。
也存在足够的气象观测、冰芯、树木年轮学、物候学、雪线上升和植物迁移等方面可以相互验证的证据。
太阳辐射与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城市化等。
当代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与过去自然因素占主导的自然气候变化具有很大差异。
然而,全球变化并非全球处处一致的变化,全球变化对不同区域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出于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忧患,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全球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起,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就开始讨论人类社会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对策: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预防和阻止,80年代提出减缓,直到目前所普遍认同的适应。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是独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或是联合(如欧盟、加勒比海地区国家、非洲联盟)开展本国或本地区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全球变化》复习及参考
《全球变化》复习及参考一、名词解释全球变化: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全球尺度:是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相当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5个时间段),几万年至几十亿年;几千年至几百年;几天至几个季度;几秒至几小时。
WCRP(全球气候研究计划):由国际气象组织与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主持,以武力气候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主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变化,力求更好的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化得人类原因。
IGBP(国际地圈——生物计划):是近年来国际科学联合会发起和组织的重大国际科学计划。
主要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子系统及其余物理气候子系统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
全球变化环境属性信息:根据来源与属性的不同,过去全球变化信息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观测记录,指借助于各种观测技术手段所获得的环境信息。
第二、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指由人类物质文化活动而形成的物质和文学的记录等。
第三、古环境感应体,指在过去某一时期形成并一直保存至今的各种自然体。
二、简答1、以中国文明进程(文明起源至今)为例,简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原始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②传统农业开发与农耕区扩展。
③现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④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
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
②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③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④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3、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哪些?①内部驱动作用:地核和地幔过程,板块构造运动。
②外部驱动作用:太阳驱动过程。
4、试简要说明全新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①海岸地区环境演变的影响与人类的适应。
②撒哈拉地区高牧业文化的兴衰。
③农业革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SEA术语 1
SEA---战略环境评价OECD/DAC----联合发展委员会环境和发展合作联盟----ENVIRONETIAP---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和规划WSSD----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REC----中东欧区域环境中心ABE----- 贝宁环境署 ADB---- 亚洲开发银行AEE----- 环境影响评估 AfDB-----非洲开发银行ALARP------ 最低合理可接受水平 AMDAL----一种EIA分析方法ANSEA---- 战略环境评价分析 ASE-----战略环境分析BATNEEC---不需要消耗过多成本的最佳可行技术BET---商业效果测试 BMU----联邦德国环境部BMVWP----(德国)运输、建设和住房部门BNDES---国家开发银行 BPEO---最佳可行环境方案B-T生物多样性旅游 CAMP---流域管理与扶贫计划(DFID项目)CAP---国家补助计划 CAR---全面、充分、有代表性CAS—国家援助战略 CBA----成本效益分析CBD---生物多样性公约 CBO---社区组织CCA-共同国家评估 CCI---跨领域问题CCLIP---投资项目贷款条件 CEA---国家环境分析、评估CEAA---加拿大环境评价署累积环境平价CEC---欧洲共同体委员会 CEE----中东欧CENR----国家环保审查 CEP---赞比亚铜带环境项目ZAMSIF—赞比亚社会投资计划 ZCCM---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CEPEL----巴西电力能源研究中心 CEQ---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GIAR---国际农业中心顾问组 CIDA---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T---转型国家 CITET----突尼斯国际环境技术中心CLEIAA---非洲EIA能力学习 CMA---流域管理机构CMS—流域管理战略 CONAMA---智利,国际环境委员会CONDES---莫桑比克,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NNEPP---咨询性的国家环保政策过程COSS---国家行动战略研究 CP----国家项目CPC---中国共产党 CPD---国家计划文件CPER S----国家-地方规划协议 CRA---区域综合评价CSP---国家战略规划 DAC---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ANCED---丹麦开发署(目前属于丹麦国际开发署)DANIDA---丹麦国家开发署 DDA----多哈发展议程DEA---纳米比亚环境部 DEAP---地方环境行动计划DEAT---南非环境事务和旅游部 DEFRA-----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TR—英国环境、运输和地区部门 DFAIT----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DFID---英国国际发展部 DGIS----- 荷兰外交部国际合作司DMC---(亚洲开发银行)发展中成员国 DMEE---丹麦能源与环境部D O E---英国环境部D O IR---澳大利亚工业和资源部DPL---发展政策贷款 DSS----决策支持系统DTI---英国工商部门 DWAF---南非水利和林业部EA----环境评价 EAC---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P—环境行动计划 EBRD---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EC(EU)---欧盟 E-C-E---经济与环境(规划)ECMT---欧洲交通部长会议 ECO ASIA---亚太环境会议ECON---挪威经济分析中心 ECZ---赞比亚环境委员会EEA---欧洲环境署 EER---能源与环境评价EIA3—环境、经济和公正影响评价 EIS---环境影响综述EMG---环境管理方针 EMP---环境管理规划/计划ENVIRONET-----环境与发展合作联盟 EO—环境审查EP----能源政策 EPA---加纳/美国环境保护署EPBC----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EP-CR---捷克能源政策EPIP----(对于拟建项目影响的)环境保护 ES---生态服务系统ESE---环境、社会和经济 ESFM----生态可持续林业管理ESMAP---(世界银行)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计划ESW---经济和部门工作 E-test---环境测试ETOA---环境威胁与机会评价 EWI—生态系统健康指数FAO---联合国粮农组织 FCT----可行性和执行测试FEARO---加拿大联邦环境评价审查办公室FEDER---欧洲区域发展福利 FTIP—德国国家运输基础设施规划FY---财政年度 GEF---全球环境基金GEMP—总体环境管理计划 GEO—全球环境展望(项目)GJ---十亿焦耳 GM---环保部长GMA—游乐管理区 GMP---总体管理计划GMS---大湄公河次区域 GPRS---加纳扶贫战略GSA—美国总服务局 GWD----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HIA—健康影响评价 HWI---人类福利指数IA---综合评价 IAIA---国际影响评估协会IAP---综合评估和规划 IBRD---国际重建和发展银行ICARM---沿海地区和流域综合管理 ICCON---尼罗河国际合作联盟ICMP—综合廊道管理计划 IDP---综合发展计划IDPM—发展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IDZ---工业开发区IEA---综合生态系统评价 IEE---初步环境审查IEM—综合环境管理 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IED—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S----美国移民局IPA---综合政策评估 IPAT---综合计划及评价工具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研究小组 IPP---独立发电站I-PRSP----扶贫战略临时文件 IPT S---土地利用规划ISPP---综合空间发展规划过程 ITA---综合贸易评估IUCN---世界保护联盟 JSA—联合评估人员LCA---生命周期分析 LDD—地方发展文件LDF---地方发展框架 LFA---逻辑框架分析LUP---土地利用规划 MA—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C—管理咨询委员会 MDB---多边开发银行MDG S---新千年发展目标 MDMA---南非钻石矿业协会MDP—城市发展规划 MECIE---环境投资协定METAP---地中海环境技术援助计划 MFA—外交部MMSD—采矿、矿物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MNR---俄罗斯自然资源开发部MRC---湄公河委员会 MZP---总体管理分区计划NBI-- =尼罗河流域计划 ND P---国际发展计划NDPC---国际发展计划委员会 NDSS---协商与决策支持系统NEAP---国家环境行动计划 NEPA---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D---非洲发展新经济伙伴计划 NEQS—国家环境质量标准NEPS—国家农业政策声明 NGO---非政府组织NI---倍爱尔兰 Nile-COM---尼罗河流域计划委员会Nile-SEC---尼罗河流域计划秘书处 Nile-TAC----尼罗河流域计划技术咨询委员会NIS---新独联体(属于前苏联) NLS---国家层次的审查NSDS---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NT---中国香港新界NTC—国家旅游局 OD---业务指南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P/BP---业务政策|银行程序(世界银行) PA ----政策评估保护区PAC---社会行动计划 PAP/RAC---优先行动计划活动中心(附属于地中海行动计划)PCB---多氯联苯 PCP—计划和强行的购买 PDR---人民民主共和国PEA---项目环境评估 PEIA—初步环境影响评估 PEIS---项目环境影响评估PER—影响预评价、公众专家环境审查 PES---初步环境调查PIA—政策影响评估 PMO—总理办公室 POE---人口 PPA—参与性贫困评估PIC S---太平洋岛国 PPEA—参与性的贫困与环境评价 PPP---政策、规划、计划PRC—中华人民共和国 PRS—扶贫战略 PRSP---扶贫战略文件PRSP-PR---扶贫战略文件进展报告 PSAL—私营机构调整贷款PSD---计划支持文件 PSDU---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小组 PSIA---扶贫和社会影响分析RAC----资源评价委员会 RDEIA---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RDPS---乡村发展计划REA—区域环境评估 REC—中东欧区域环境中心 REDSO---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办公室RFA---区域森林协议 RIA---监管影响评估 RIAS---监管影响分析综述RISPO—创新战略和政策选择研究 RUL---铀限值 SA---可持续性评估S AL---结构调整贷款 SAP—战略行动计划 SAR---特别行政区SDF---空间发展框架 SDI---空间发展计划 SEA---部门环境分析战略影响评估PSIP---民间投资计划 SEAN---战略环境分析 SEF---战略环境体系SEP---战略环境规划 SEPA---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SFRA---引起水量减少的开发活动SHD---人类可持续发展 SIA—社会战略可持续性影响评估SIDS---发展中小岛屿国家 SO---战略目标概况 SOE----环境状况SOER---环境质量报告 SOP---部门行动计划 SRU----城市互助更新法SWAP----全部门协调统一的方法 SWOT---优势弱点机会与威胁 TA---技术援助TCG—美国克拉克集团TDP---旅游发展规划TDS---全港发展策略TEA---跨界环境评价TEN---欧洲交通网 TOR—职权 TRAC---核心资源分配目标 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UDP---统一发展规划UN---联合国 UNCED---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UNDAF—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UNDESA---联合国环境与社会事务部 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WCMC—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英国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 WB---世界银行 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 WCD---世界水坝委员会 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HAB---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WMA—水资源管理区WMP---废物管理计划 WRI---世界资源研究所 WTO---世界贸易组织WWF---全球自然基金 WWF-SPP----全球自然基金-南太平洋方案WSSD—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为将废物分为三类:最易燃的(RDF),纸和塑料(PPF)及含水量高的有机物(ONF)。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转)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遥感卫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环境卫星等四大卫星业务运行系统和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实验卫星。
卫星遥感构成了对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演变规律的系统化、立体化的探测系统,形成了全面的观测能力,在资源环境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已经导致这一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对象的观测与信息获取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观测能力和丰富了观测内容,深化了人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目前,遥感技术已形成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
各种遥感卫星包括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所获取的遥感信息具有厘米到千米级的多种尺度,如63cm、1m、3m、4m、5m、10m、20m、30m、60m、120m、150m、180m、250m、500m、1000m等多种分辨率,重访周期从1天到40~50天不等,在获取资源环境空间和时间信息方面构成很好的互补关系。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与环境研究和测量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所具有的高度的空间概括能力,有助于对区域的完整了解;而且各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互补,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卫星的适宜的重访周期有利于对地表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过程分析;以多光谱观测为主并辅以较高分辨率的全色数据,极大的提升了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研究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研究资源环境时空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技术发展提高了成果质量,加强了研究深度,而且促进了成果应用。
二、资源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1.土地资源自1990年起,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组织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成为自然地理学的关注中心,其中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原因。
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方面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IGBP and IHDP,1993,1995,1999)这一核心研究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案例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一、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概念1.土地利用的概念世界粮农组织(FAO)1985年指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与人的干涉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陈百明1996年将土地利用定义为“人类为了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许炎谟和陈章琛1987年将土地利用定义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发和改造治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休闲娱乐用地等都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2.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质”;摆万奇等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态”;还有学者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被物,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和“土地覆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被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
总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活动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活动的产物,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全球变化
第一章绪论1、地球系统概念、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系统指由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它包括从地球的地核到外层大气的广阔范围。
物理气候系统包括控制地面温度和降水分布的大气和海洋过程,由于太阳加热不同而产生的运动以及冰雪覆盖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过程,通过大气物理和动力学过程、海洋动力学过程、陆面湿度和能量平衡,以及平流层-中间层大气动力学过程控制着物理气候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诸如碳、氮、磷、硫等生源要素通过地球各子系统的物质流,及其对地球系统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陆地生态系统、对流层化学以及平流层、中间层大气化学等过程。
2、时间、空间尺度时间尺度(temporal scale)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所持续的时间长度,通常用10n年表示;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发生的空间规模,按空间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局地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等。
3、地球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全球碳库的构成大气内部碳循环。
大气内部的碳过程包括发生在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和那些与含碳气体有关的大气化学过程。
海洋碳循环。
海洋碳循环中的最重要的两个过程是物理泵和海洋生物泵。
物理泵又称溶解泵。
海洋生物泵则包括有机生物泵和碳酸钙泵。
陆地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全球碳库包括:大气碳库、陆地碳库、土壤碳库、海洋碳库、人类所释放的碳。
4、全球变化概念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5、全球变暖的事实地表温度升高大气层温度升高、强度加大冰雪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而且海洋热容量增大气候系统的某些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6、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这种由于大气中存在CO2、水汽和微量气体而使地球升温的现象,如同在温室中,阳光穿过玻璃使温室内的大气升温,而热量却不容易逃逸,结果使温室变暖。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研究的开题报告这是一个开题报告的范例: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工业和化工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交通的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水污染、土地垃圾覆盖、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
因此,环境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解决。
其中,人文因素作为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本文选取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并通过调研和实证分析,揭示其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要研究它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背景及发展历程是什么?2.IHDP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3.IHDP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是否存在问题和局限?4.IHDP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什么?三、研究范围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梳理和调研。
首先,将对IHDP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归类、总结和梳理,分析IHDP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其次,将采用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对IHDP的研究者、从业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IHDP的认识和观点;最后,根据以上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实证分析,对IHDP的作用、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四、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范围和方法,以及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4A pr.,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4-0417-11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葛全胜1,王 芳1,陈泮勤2,田砚宇1,程邦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摘 要: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 SSP、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进展和趋势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变化趋势的发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全球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以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和E 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中也都重视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进展1.1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S P)的新发展2001年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科学计划W C R P、I G B P、I H D P和D I V E R S T RA S联合组建的E SSP有力的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重大研究计划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E SSP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启动联合研究计划、开展区域性活动、进行地球系统分析模拟以及组织召开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4(19)6【摘要】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HDGEC)研究方面。
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
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总页数】7页(P889-895)【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作者】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相关文献】1.规划世界范围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IHDP第二个十年战略计划介绍[J], 张志强;李延梅2.规划世界范围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IHDP2007-2015年战略计划 [J], 张志强;李延梅3.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J], 张丕远C-IHDP成立并召开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研讨会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系统科学:演变、方法、新理论和未来挑战
地球系统科学:演变、⽅法、新理论和未来挑战在2020年的全国地质调查⼯作会议上,钟⾃然局长再⼀次强调,地质调查⼯作的指导理论由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
本期推送⽂章为⼤家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演化、⽅法⼿段、新的理论和⾯临的挑战。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ESS)经历了1970年代前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的学科建⽴、21世纪初的⾛向全球和2015年后的当代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观测与实验、地球系统模拟和评估与综合研究三⼤研究⽅法;催⽣了⼈类世、翻转成员和⾏星边界框架三⼤新的理论;⽬前⾯临两⼤挑战:研究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和认识⼈类社会对地圈-⽣物圈-⼈类圈的影响。
⼀、ESS的发展历史:四个阶段阶段⼀:萌芽期(1970年代以前)ESS的诞⽣有如下三个⽅⾯背景:⼀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开始国际化。
以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IGY)活动为标志,这项前所未有的研究整合了67个国家的研究⼯作,提⾼了对地球圈层系统的综合认识。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科学界和⼀般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加强。
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以及阿波罗17号飞船拍摄的“蓝⾊星球”图像为代表,突出了应将地球视为⼀个整体进⾏研究,并且强调了地球系统的脆弱性。
三是地球科学研究受到了极⼤的重视。
20世纪下半叶,在冷战背景下,地球和环境科学发⽣了重要变化,地球物理学由于军事领域经费的⽀持(⾮地球科学传统资⾦来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全球环境调查和监测成为⼀项战略要务,也为之后当代ESS提供了有⽤的信息。
该阶段的重要成果是1972年洛夫洛克提出的盖亚假说,产⽣了⼀种思考地球的新⽅式:认识到⽣物群对全球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地球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反馈的重要性。
图1 20世纪中期以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脉络阶段⼆:学科的建⽴(1980年代)由于逐渐认识到⼈类活动导致了臭氧层损耗和⽓候变化等全球变化,20世纪80年代,科学界呼吁建⽴⼀门新的“地球科学”。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Earth System)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的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HDP)。
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人文因素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DGEC)研究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6年共同发起,是一个跨学科、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
IHDP与其它3项GEC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统称“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Earth System)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的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HDP)。
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人文因素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DGEC)研究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6年共同发起,是一个跨学科、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
IHDP与其它3项GEC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统称“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
各计划之间通过可持续性联合计划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IHDP侧重描述、分析和理解HDGEC,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性生产、消费系统,以及食物和水的问题、全球碳循环等重大问题。
IHDP计划围绕着3个主要目标开展、实施——科学研究、科研能力建设和国际化的科学网络。
IHDP的研究需要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
目的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直接活动已经改变了近50%的陆地表面,这给生物种类、土地结构和气候带来重大的影响。
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已经超过总量的一半,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料也被迅速的耗尽。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些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上升,带来了地球气候潜在的变化。
沿海、海岸线的生活环境迅速的改变,世界范围内的渔业生产正在衰竭。
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些变化的起因、结果以及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响应。
显然,也只有依靠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家(例如,生态学家、气候学家、海洋学家等)和社会科学家(例如,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系列的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主要是研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人类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这种研究是跨学科领域的,它需要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之共同努力。
近几年中,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经日益的认识到人类作为地球系统中心的重要性。
(详见IGBP科学系列丛书之4:《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一颗重负之下的行星》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划IHDP科学委员会现任主席为美国的Oran Young,秘书处现任执行主任为德国环境政治学家Andreas Rechkemmer博士。
IHDP结构设置围绕研究、能力建设、网络化3大目标进行的,包括科学委员会、核心科学计划、联合科学计划、秘书处、国家委员会等5大模块。
IHDP的科学计划阐明涉及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它是产生前沿科学领域中新的IHDP计划的关键机制。
当IHDP科学委员会确立了优先行动主题,或是当一个(更多的)国家委员会及其它的科学组织对IHDP直接提出建议,这些科学计划就会由所进展。
所有的IHDP研究行动都围绕以下4个关键问题展开:◆ 脆弱性/恢复力面对社会、自然系统的变化,决定耦合系统承受能力的因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阈值/转型当阈值超过后,我们如何认识长期的变化趋势?如何能够确保平稳的转型?◆ 管理我们如何能够牢牢的掌握耦合系统,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学习/适应为了维持稳定的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我们如何激发社会的认知?(一) IHDP核心计划目前,IHDP有7个核心科学计划:(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IGBP共同发起);(2) 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IDGEC);(3)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GECHS);(4) 工业转型(IT);(5)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II);(6)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7) 全球土地计划(GLP,与IGBP共同发起)。
各核心计划通过各自的国际项目办公室(IPO)协调其运作,并接受来自其各自科学指导委员会的科学管理。
IHDP核心计划的主要机制为:(1) 确立、制定新的优先研究行动;(2) 促进国际间合作关系;(3) 建立决策者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二) IHDP联合计划IHDP及其它3个ESS-P计划,已经开始实施4个可持续性联合计划,即: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ECAFS)、全球碳计划(GCP)、全球水系统计划(GWSP)、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ESS-P联合计划分别着重研究粮食、碳、水、人类安全等4大关乎人类生计与生存的关键可持续性问题,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
这些计划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伙伴IHDP与全球各界人士和组织大力合作,共同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议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IHDP的科学主办单位◆ 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 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 1996年02月ICSU和ISSC协定联合发起IHDP计划,任命了一个科学委员会来指导计划的开展。
同时也委任了IHDP秘书处的执行主任。
(2)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合作伙伴◆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WCRP)◆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DIVERSITAS)从2000年开始,IHDP积极的与其它3个全球环境变化计划合作,实施4个可持续性联合计划。
此外,IHDP、IGBP、WCRP和DIVERSTAS组建了地球科学联盟(ESS-P)。
它属非正式组织,主要职责是确定、开发以及促进联合行动,组织研讨会(例如,2001年阿姆斯特丹的开放科学大会),通过实事通讯和网络促进综合研究,阐明综合的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的广义概念。
(3) 合作组织IHDP与很多国、内外组织或政府团体有着广泛的合作,例如:全球变化研究亚太地区网络(the Asia-Pacific Network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PN)全球变化研究美洲国家间机构(the Inter-American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AI)同时IHDP也是一个科学的发起者.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及培训系统(the Global Change System for Analysi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ART)(4) 国际人文因素委员会及各联系点IHDP在国际人文因素委员会(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committees)的发展和扶持本领域发展两方面上有高度的优先权。
国家委员会确定参与IHDP核心计划和联合计划的研究员,同时他们也协助确立整个计划的研究主题。
目前,IHDP 和44个国家委员会确立了合作关系,它的联系点遍布世界各地。
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一直在寻找介入IHDP国际舞台的良好契机,自1995年以来多次酝酿成立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曾任IHDP任执行主任的Jill Joger博士曾应邀参加了1999年05月在兰州召开的第3届CNC-IGBP年会,并同有关人士就成立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等若干问题交换过意见。
这期间,我国学者参加了在德国波恩召开的IHDP首届国际工作组,参加了第1、2届分别在日本、巴西召开的IHDP科学开放大会。
2003年07月,孙鸿烈等26位院士、科学家联名向科技部提出关于成立“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的建议.2004年05月04日和07月08日,科技部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别发函,同意成立该委员会。
2004年08月30日,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NC-IHDP)成立(该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至此,在全球环境变化框架下开展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国家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掀开了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