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钢筋计算
梁钢筋计算公式图解
![梁钢筋计算公式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bda5ae597cd184254a35350f.png)
通常情况下梁的钢筋有哪些?
1
1
• 上:上部通长筋 • 中:侧面纵向钢筋-构造或抗扭 • 下:下部钢筋(通长筋或不通长) • 左:左支座钢筋 • 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 • 右:右支座钢筋 • 箍筋 • 附加钢筋:吊筋、次梁加筋、加腋钢筋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1、上通筋计算03G101-1 P54
KL3中间支座上变截面构造
1跨右支座负筋锚固长度同端支座 2跨左支座负筋锚固长度LaE
8、多跨梁钢筋计算
多跨梁钢筋构造
8、多跨梁钢筋计算-KL1
多跨梁钢筋构造
9、多跨梁钢筋计算-KL2
局部贯通钢筋处理1
2 2
2
与KL1相比较在第三跨增加了跨中钢筋
10、多跨梁钢筋计算-KL3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下部通长钢筋计算
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左、右支座锚固同上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箍筋长度计算
箍筋长度计算
长度=(梁宽b-保护层*2+d*2)*2+(梁高h-保护层 *2+d*2)*2+1.9d*2+max(10d,75mm)*2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3、单跨梁钢筋计算-KL3
吊筋的计算03G101-1P62
吊筋夹角取值:梁高≤800取45度,>800取60度 吊筋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护层)/正弦45度
(60度)+2*20d
4、单跨梁钢筋计算-KL4
附加箍筋的计算03G101-1P62
该区域梁正常箍筋或加 密区箍筋照设
4、单跨梁钢筋计算-L1
梁钢筋搭接长度计算公式
![梁钢筋搭接长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6a0c2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1.png)
梁钢筋搭接长度计算公式
梁钢筋的搭接长度与搭接接头的类型、钢筋直径、钢筋强度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计算梁钢筋搭接长度的常用公式:
1. 相邻两根钢筋端头错开的搭接长度计算公式:
Lap=(d/2+0.02)×α×fyb/τb
其中,Lap为钢筋搭接长度,单位mm;d为钢筋直径,单位mm;α为受力方向
的夹角系数,根据具体情况取0.8~1.0之间;fyb为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MPa;τb为搭接区的轴向拉应力,单位MPa。
2. 相邻两根钢筋端头不错开的搭接长度计算公式:
Lap=(1.2d+10H)×α×fyb/τb
其中,Lap为钢筋搭接长度,单位mm;d为钢筋直径,单位mm;α为受力方向
的夹角系数,根据具体情况取0.8~1.0之间;H为混凝土的厚度,单位mm;fyb
为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MPa;τb为搭接区的轴向拉应力,单位MPa。
需要注意的是,梁钢筋搭接长度的计算也要考虑到相关的设计规范和应用标准,以保证钢筋的搭接强度和安全性。
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和设计方案,也要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梁钢筋的搭接长度,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梁钢筋计算-PPT课件
![梁钢筋计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89ca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9.png)
02
梁钢筋的锚固长度和连接方式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以确
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考虑 Nhomakorabea工方便性
03
梁钢筋的构造应尽量简化,以便于施工和降低成本。
梁钢筋的分类及作用
纵向受力钢筋
主要承受梁弯矩产生的拉力或压力, 根据受力情况可分为上部纵向受力钢 筋和下部纵向受力钢筋。
箍筋
主要承受梁剪力产生的横向力,并约 束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横向变形。
考虑施工方便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 化钢筋的布置和连接,方便施工操 作。
梁钢筋的优化方法
减小加筋率
通过合理调整钢筋直径和间距,降低梁的加筋率,从而节约钢材 和降低成本。
优化钢筋布置
根据梁的受力特点,合理布置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提高梁的受 力性能。
采用高强度钢筋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高强度钢筋,提高梁的承载 能力。
检查钢筋安装的位置、数量、间距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固定是否牢 固。
梁钢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钢筋错位
钢筋错位时,应检查钢筋的定位措施是否可 靠,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整。
钢筋露筋
露筋部位应清理干净,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 填实,并认真养护。
钢筋锈蚀
钢筋锈蚀严重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 施进行除锈,并加强钢筋的防锈措施。
梁钢筋计算是工程师必备技能
对于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熟练掌握梁钢筋计算方法是一项必备技能。
梁钢筋计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 2 3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梁钢筋计算 有望实现智能化,通过输入相关参数即可自动得 出优化后的钢筋配置方案。
精细化设计
随着对建筑结构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梁钢 筋计算将更加注重精细化设计,充分考虑各种复 杂因素对钢筋配置的影响。
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和公式
![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和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a5d19e0c5da50e2534d7f0c.png)
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和公式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
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
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
(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
(3)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2+(梁高-2×保护层+2d)×2+14d或24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4)腰筋、拉筋、吊筋应按构造要求计算其长度。
1。
梁钢筋计算公式图解.
![梁钢筋计算公式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d85cb8dc6137ee06eff91868.png)
03G101-1P61
1跨右支座负筋锚固长度同端支座 2跨左支座负筋锚固长度LaE
8、多跨梁钢筋计算
多跨梁钢筋构造
8、多跨梁钢筋计算-KL1
多跨梁钢筋构造
9、多跨梁钢筋计算-KL2
局部贯通钢筋处理1
2 2 2
与KL1相比较在第三跨增加了跨中钢筋
10、多跨梁钢筋计算-KL3
局部贯通钢筋处理2
2 2 2 2 2 2
与KL2相比较在第一跨增加了跨中钢筋
4、单跨梁钢筋计算-L1
非框架梁端支座锚固长度的计算03G101-1P65
上部钢筋锚固同框架梁 下部钢筋锚固取12d(La用于弧形梁)
非框架梁端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端支座负筋长度=左支座锚固+净跨长/5
5、双跨梁钢筋构造
5、双跨梁钢筋计算-KL1
KL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第一排长度=2*max(第一跨,第二跨)净跨长/3+支座宽 第二排长度=2*max(第一跨,第二跨)净跨长/4+支座宽
3、单跨梁钢筋计算-KL3
吊筋的计算03G101-1P62
吊筋夹角取值:梁高≤800取45度,>800取60度 吊筋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护层)/正弦45度 (60度)+2*20d
4、单跨梁钢筋计算-KL4
附加箍筋的计算03G101-1P62
该区域梁正常箍筋或加 密区箍筋照设
侧面纵向构造或抗扭钢筋的计算03G101-1P24、62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3、单跨梁钢筋计算-KL3
10梁钢筋工程量计算
![10梁钢筋工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a4bcf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3.png)
10梁钢筋工程量计算梁钢筋工程量计算是工程验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保证梁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工程施工中合理布置和使用钢筋。
以下是梁钢筋工程量计算的详细步骤。
一、确定梁的几何尺寸首先根据设计图纸上的尺寸要求,测量得到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根据梁的平面形状可以确定梁的截面形式,一般有矩形梁、T形梁、钢筋混凝土梁等。
二、计算截面面积根据梁的截面形状和尺寸,计算梁的截面面积,一般以平方米为单位。
三、确定钢筋布置形式根据梁的受力情况、跨度和截面形状等综合考虑,确定梁的钢筋布置形式。
一般常用的有单排、双排、桁架、等距布置等。
四、计算钢筋截面面积根据梁的钢筋布置形式,计算每组钢筋的截面面积。
一般截面面积计算公式为A=π×(d/2)²,其中A为截面面积,d为钢筋直径。
五、计算钢筋数量根据梁的截面面积和钢筋的截面面积,计算出每组钢筋的数量。
数量计算公式为数量=A×ρ,其中ρ为配筋率,表示单位长度内的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之比。
六、计算钢筋总长度根据每组钢筋的数量和长度,计算出每种规格、每组钢筋的总长度。
总长度计算公式为总长度=长度×数量。
七、计算钢筋总重量根据每组钢筋的总长度和重量,计算出每种规格、每组钢筋的总重量。
总重量计算公式为总重量=总长度×单位长度的钢筋重量。
以上就是梁钢筋工程量计算的详细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符合设计要求。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梁的抗震要求、施工工艺等,以确保梁的结构安全和施工质量。
梁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梁钢筋长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3dfe2a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2.png)
梁钢筋长度计算公式1.钢筋长度计算公式:在梁底面和顶面的纵向钢筋一般是按照水平面上的曲线计算,即假设梁的曲线为圆弧,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L=2π(R-D/2)+2√(h^2+(D/2)^2)其中,L为钢筋长度,R为梁的曲率半径,D为梁的直径,h为梁高。
此公式适用于梁的跨度较大,曲率半径较小的情况。
2.梁受压钢筋长度计算公式:在梁的底部受压区域,通常会设置纵向受压钢筋(又称主筋)来承受弯矩引起的压力,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Lc=(2h-Dc)+π(R-D/2)其中,Lc为受压钢筋长度,Dc为纵向受压钢筋的直径。
需要注意的是,梁的受压区域一般是重新计算的,通常为梁高的一半。
3.梁受弯钢筋长度计算公式:在梁的底部受拉区域,通常会设置纵向受拉钢筋(又称为弯曲钢筋),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Ls = 2[hp - (Dc/2 + Φd)]其中,Ls为受弯钢筋长度,hp为纵向受拉钢筋到梁底面的距离,Φd为受拉钢筋的直径。
4.梁剪力钢筋长度计算公式:在梁的剪力区域,通常会设置纵向受拉钢筋(又称为剪切钢筋),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Lv = 2d + 2hp + (D c/2 + Φd) + 2d'其中,Lv为剪力钢筋长度,d为纵向受拉钢筋到梁底面的距离,hp为纵向受拉钢筋到梁底面的距离,d'为受拉钢筋与梁边缘的最小距离。
5.其他因素的考虑:不同设计规范可能会根据特殊情况进行修正,例如温度和构造变形等因素的考虑。
此外,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钢筋的连接和延伸长度等。
因此,在具体设计时,还需要参考相关规范,并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计。
以上是常见的梁钢筋长度计算公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设计规范进行具体的计算。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注意其他因素的考虑,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合理性。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https://img.taocdn.com/s3/m/0a964c465acfa1c7ab00cc14.png)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通常情况下梁的钢筋种类上:上部通长筋中:侧面纵向钢筋——构造或抗扭下:下部钢筋(通长筋或不通长)左:左支座钢筋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右:右支座钢筋箍筋附加钢筋:吊筋、次梁加筋、加腋钢筋(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1)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2)抗扭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注:当hw≥450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2×11.9d(抗震弯钩值)(只拉住主筋)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排数。
注:拉筋根数计算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梁高-2×保护层+2d)*2+2×11.9d。
板、梁、柱钢筋的计算公式
![板、梁、柱钢筋的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4e872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c.png)
板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板底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板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板负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轴线长度-轴线两边内梁的宽度)(参差长度是分布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板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1板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1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参差长度是温度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温度筋根数(梁一跨中间的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温度筋间距-1马凳筋∏型长度=L1+L2*2+L3*2马凳筋∏型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1马凳筋∏型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马凳筋一字型长度=L1+L2*2+L3*2或L1+L2*2+L3*4马凳筋一字型根数=排数*每排个数梁上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架立筋长度=净跨-两边负筋净长+150*2(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受扭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下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边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中间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箍筋长度=2*(H-2*25+B-2*25)+(11.9*2+8)d二-四级抗震箍筋根数计算加密区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 (一跨分左加密、右加密)非=(净跨长-左加密区-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总根数=加密*2+非加密梁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梁钢筋计算实例
![梁钢筋计算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c497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5.png)
梁钢筋计算实例梁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承重构件,它承受着楼板、墙体等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并将其传递到下部结构中。
在梁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梁的钢筋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以某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梁钢筋计算的演示。
假设我们有一根梁,其长度为4.5米,宽度为0.3米,高度为0.5米,要求根据设计荷载计算出梁中所需的钢筋数量。
我们需要计算梁的设计荷载。
假设该梁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为20kN/m,根据梁的长度和宽度,可以计算出梁的自重为:自重 = 长度× 宽度× 高度× 混凝土密度混凝土密度一般取24kN/m³,代入数据计算可得:自重= 4.5m × 0.3m × 0.5m × 24kN/m³ = 16.2kN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梁的活载荷载。
假设该梁所承受的活载荷载为10kN/m,根据梁的长度,可以计算出活载荷载的总值为:活载荷载 = 活载荷载× 长度代入数据计算可得:活载荷载= 10kN/m × 4.5m = 45kN根据设计要求,梁的荷载组合为1.4倍的自重加上1.6倍的活载。
所以,梁的设计荷载为:设计荷载= 1.4 × 自重+ 1.6 ×活载荷载代入数据计算可得:设计荷载= 1.4 × 16.2kN + 1.6 × 45kN = 120.6kN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梁中所需的钢筋数量。
根据设计荷载和梁的尺寸,可以计算出梁的弯矩。
梁的弯矩计算公式为:弯矩 = 设计荷载× 梁长度² / 8代入数据计算可得:弯矩= 120.6kN × (4.5m)² / 8 = 304.5kNm根据梁的弯矩和混凝土的抗弯承载力,可以计算出梁的钢筋面积。
梁的钢筋面积计算公式为:钢筋面积 = 弯矩/ (0.87 × 抗弯承载力× 梁高度)混凝土的抗弯承载力一般取为5MPa,代入数据计算可得:钢筋面积= 304.5kNm / (0.87 × 5MPa × 0.5m) = 1114.6mm²根据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可以计算出梁中所需的钢筋数量。
基础梁钢筋计算
![基础梁钢筋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de61bc9f3169a4517723a3f6.png)
基础梁钢筋计算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基础梁钢筋(梁外伸)梁上部第一层贯通筋长度=梁总外长-2×保护层+2×12d梁上部第二层贯通筋长度=总跨长-2×保护层+2×12d梁下部贯通筋长度=梁总外长-2×保护层+2×12d梁下部左端负筋长度=Hn/3+左支座宽+(L-保护层)梁下部右端负筋长度=Hn/3+右支座宽+(L-保护层)中间跨负筋长度=Hn/3×2+中间支座宽(Hn取支座梁边净跨较大的)基础梁钢筋(梁不外伸)梁上下贯通筋长度=总外边长—2×保护层+15d梁下部左边跨非贯通筋长度=Ln/3+(左支座宽—保护层)+15d梁下部右边跨非贯通筋长度=Ln/3+(右支座宽—保护层)+15d左支座负筋长度=Ln/3+左端支座锚固值(Lae)右支座负筋长度=Ln/3+右端支座锚固值(Lae)中间跨负筋长度=Ln/3+支座宽+Ln/3箍筋根数左支座加密箍筋根数=(左支座宽-保护层)/加密间距+1右支座加密箍筋根数=(右支座宽-保护层)/加密间距+1中间支座加密箍筋根数=中间支座宽/加密间距+1梁边加密箍筋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非加密箍筋根数=(净跨长-加密长度)/非加密间距-1箍筋总数=左支座箍筋根数+右支座箍筋根数+中间支座箍筋根数+梁边加密箍筋根数+非加密箍筋根数箍筋长度大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31.8d 小箍筋长度=【(间距j×n+D)+(梁高-2×保护层)】×2+31.8d间距j=(梁宽-2×保护层-D)/(梁下部底排主筋数量-1)N是指小箍筋内主筋的间距个数;D是指主筋的直径。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973d3d02b8f67c1cfbd6b8c5.png)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梁钢筋计算规则
![梁钢筋计算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2af3c90f3c1ec5da51e27056.png)
梁钢筋计算规则一、框架梁上部钢筋计算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上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L -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GB50010-2002P186图10.4.1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注: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图49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算法:min(hc-保护层, 0.4LaE)+15d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端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3+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1、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2、当梁的支座负筋有三排时,第三排钢筋的长度计算同第二排。
图51 第二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4+锚固;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第二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Ln为相邻梁跨大跨的净跨长架立筋长度=本跨净跨长-左侧负筋伸入长度-右侧负筋伸入长度+2*搭接注:当梁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搭接长度为150mm二、框架梁下部钢筋计算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下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注:1、端支座锚固长度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
图51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度+左锚固+右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端部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中间支座锚固长度为:Max {LaE,0.5Hc+5d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净跨长度-2*0.1Ln(Ln为本跨净跨长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图52(图52)三、梁附加钢筋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当hw≥450mm时,需要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长度=净跨长度+2*15d03G101-1P24、6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分为一级抗震和二至四级抗震等级注:1、hw指梁的腹板高度;2、梁侧面构造纵筋和受扭纵筋的搭接与锚固长度取值可参见(03G101-1P24)第4.2.3条第五款的注1与注2,即:梁侧面构造钢筋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 l或L lE,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梁钢筋计算公式
![梁钢筋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f8a7613fad6195f312ba68e.png)
框架梁钢筋计算(屋面框架梁锚固查图集)一、上部筋:1、上部通长筋公式: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当h c(柱宽)-柱保护层厚度≥l aE时,直锚,锚固长度=max(l aE,0.5h c+5d)。
当h c(柱宽)-柱保护层厚度<l 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度-柱保护层+15d (d为钢筋直径)当为屋面框架梁时,上部通长筋伸入支座端弯折至梁底。
当为非框架梁时上部通长筋伸入支座端弯折15d。
2、端支座负筋公式:第一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3+锚固;第二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4+锚固;(锚固取值同上)中间支座负筋(按大跨取)公式:第一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支座宽度:柱宽)第二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Ln为左跨和右跨净跨长中取较大值)3、架立筋(有才算)公式:长度=本跨净跨长-左侧支座负筋伸入净长度-右侧支座负筋伸入净长度+2*搭接(一般取150mm)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150mm。
当梁的上部没有通长筋,都是架立筋时,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连接长度取l lE。
(抗震搭接长度)二、中部筋(腰筋):1、侧面纵向构造钢筋(G)当hw≥450mm时,需要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公式:长度=净跨长度+2*15d2、侧面纵向抗扭钢筋 (N)公式:长度=净跨长度+2*锚固长度(锚固:LaE,查图集P87)拉筋:(图集P87)拉筋直径取值范围:当梁宽≤350mm时取6mm;当梁宽>350mm时取8mm。
长度=梁宽-2*梁保护层+2*1.9d+2*max(10d,75)间距=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2倍拉筋根数=[(净跨长-50*2)/拉筋间距+1]*排数三、下部钢筋:1、下部通长筋公式: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当h c(柱宽)-柱保护层厚度≥l aE时,锚固长度=max(l aE,0.5h c+5d)。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dc300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7.png)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通常情况下梁的钢筋种类上:上部通长筋中:侧面纵向钢筋——构造或抗扭下:下部钢筋〔通长筋或不通长〕左:左支座钢筋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右:右支座钢筋箍筋附加钢筋:吊筋、次梁加筋、加腋钢筋〔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穿筋上部贯穿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1〕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2〕抗扭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注:当hw≥450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2×11.9d〔抗震弯钩值〕(只拉住主筋)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排数。
注:拉筋根数计算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梁高-2×保护层+2d〕*2+2×11.9d。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02ecd50ae53a580217fcfe78.png)
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得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得结果都就是一样得,所以我们在标注梁得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就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得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得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得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得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得布筋间距,那么拉筋得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得布筋间距,那么拉筋得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就是扣至纵筋得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与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就是按照外皮计算得,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得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得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得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与≥该跨得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的手工计算-梁
![钢筋的手工计算-梁](https://img.taocdn.com/s3/m/45a9451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a.png)
1.上部贯通筋:计算公式:=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右支座内侧+锚固+搭接长度端支座锚固长度的判别条件(即按端支座来判断)1、锚固2、支座宽度-保护层+15*d3、0.4Lae+15d4、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长度>=Lae且>= 0.5hc+5d时可不必往上(下)弯锚即支座宽度-保护层>=Lae且>=0.5hc+5d 取锚固长度2.端支座负筋:计算公式:(Ln净跨长)上排钢筋长度=Ln/3+锚固下排钢筋长度=Ln/4+锚固(锚固即按端支座来判断)3.中间支座负筋计算公式:(Ln为较大一跨的净跨长)上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下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4.架立筋:计算公式:架立筋长度=(Ln净跨长-左支座钢筋伸入的净长-右支座钢筋伸入的净长+2×搭接(取150MM)平法中规定,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取150MM5.下部钢筋:计算公式:(Ln净跨长)框架梁下部钢筋=净跨长度+左锚固+右锚固注:锚固要分端支座锚固和中间支座锚固二种情况下部钢筋的计算不分上下排6.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计算公式:框架梁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净跨长度-2*0.1Ln 请注意标注方式7.腰筋计算公式:(Ln净跨长)腰筋长度=净跨长度+2*锚固注:锚固须分两种腰筋分别考虑在03G101-1(P24页)中对腰筋算法的规定在03G101-1(P24页)中对腰筋计算的规定8.拉筋:计算公式: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9.吊筋和次梁加筋:计算公式:吊筋长度=2 ×锚固+2 ×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 ×50)框梁高度>800mm a=60度<=800mm a=45度次梁加筋按根数计算长度同箍筋长度10.箍筋:箍筋长度=2 ×(H -2 × 25 +B -2 × 25)+(11.9 × 2 +8)d箍筋根数=2 ×[(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 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1~4级抗震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的端支座锚固: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直锚长度: (0.5支座宽度+5d)与Lae取大值非框架梁L:下部钢筋的锚固长度为15d或12d 在软件中选为普通梁P65。
梁的钢筋计算
![梁的钢筋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be62c26a7fd5360cba1adbda.png)
屋面框架梁变截面构造
LaE(La) LaE(La) Δ hc
hc
注: 锚入长度均考虑为LaE
hb
框架梁箍筋构造
此端箍筋构造可不设加密区 梁端箍筋规格及数量由设计确定
50
50
50
主梁
加密区
加密区
加密区:抗震等级为一级: ≥ 2.0hb且≥ 500 抗震等级为二~四级: ≥ 1.5hb且≥ 500
抗震框架梁KL、WKL(尽端为梁)箍筋加密区范
梁的钢筋计算
彭玲
梁
楼层框架梁 伸入支座钢筋
屋面框架梁
梁变截面
非框架梁
框架梁加腋构造
1、框架梁钢筋计算
框架梁端部构造
判断直弯锚
1、当支座宽hc-保护层>LaE时,采用直锚,直锚长度=max(LaE,0.5hc+5d) 2、当支座宽hc-保护层∠Lae时,弯锚或端头加锚板。
弯锚长度=Max[支座宽-保护层 +15d,0.4Labe+15d]或加锚板Max[0.4Labe,hc-c]
箍筋根数计算
一级抗震 加密区根数=(2*梁高50)/加密间距+1 二-四级抗震 加密区根数=(1.5*梁 高- 50)/加密间距+1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左加密区-右加密区)/非 加密间距-1
总根数=加密*2+非加密
当L<4hb时, 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
悬挑梁 的配筋 构造
5 0 柱、墙或梁
15 d
当柱纵筋直径>25时 在柱宽范围设 3 10
@<150且长≮300 的附加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be
梁的钢筋均锚入梁底,加腋时伸进腋的根部。
端支座的锚固长度=【Hc-C-D-d】+Max(Hb-C,15d) 边支座上部钢筋与柱的锚固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柱包梁:一般采用B、C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上)2010-11-26 14:40:02来源:土木工程网收集整理RSS打印复制链接 | 大中小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上)——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三一、算量基本方法:框架梁的计算主要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拉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1、上部钢筋:(一)上通长筋: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弯折-保护层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楼层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屋面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屋面框架梁端节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值。
(二)支座钢筋: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项、第3项和第4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5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三)跨中钢筋: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2、下部钢筋:(一)下通长筋: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二)下部钢筋:(1)下部钢筋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3、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4、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中,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5、悬挑梁计算:(一)上部第一排钢筋:1、非弯起钢筋悬挑端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端部的弯折长度应读取计算设置中所设置的数值,取计算设置中第7项(默认按12*d计算):Lw=12*dL=Lx-bhc+Lw+hc2、弯起钢筋当梁高<=800,弯起角度为45°L=Lx-bhc-(hb-2*bhc)-L2+(hb-2*bhc)/sin45+hc+L2当梁高>800,弯起角度为60°L=Lx-bhc-(hb-2*bhc)/tan60-L2+(hb-2*bhc)/sin60+hc+L2(二)上部第二排钢筋的计算:L=0.75*Lx+hc;0.75*Lx取自计算设置第8项;(三)下部钢筋:1、悬挑梁高度相等时:L=Lx+La'-bhc;La'取计算设置第9项2、当悬挑梁高度为变截面时:L=sqrt[sqr(Lx)+sqr(h1-h2)]+La'-bhc;La'取计算设置第9项(三)拉筋:拉筋配置取计算设置第16项N=[ceil(l净-2*起步距离)/(箍筋非加密间距*2)+1]*n(排数)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1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计算拉筋长度时应取梁原位标注时的截面宽度(3)拉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18项6、侧面钢筋:(一)侧面构造筋:侧面构造筋=锚固+净长+锚固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13项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14项(二)侧面受扭筋:侧面受扭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下)2010-11-26 14:41:53来源:土木工程网收集整理RSS打印复制链接 | 大中小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下)——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三七、箍筋:N=ceil(l净-2*L加密)/非加密间距-1+2*ceil(L加密-起步距离)/加密间距+2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1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箍筋加密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6项(3)箍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18项八、次梁加筋:次梁两侧附加的箍筋数量应读取计算设置中第12项所设定的具体数值;九、吊筋:吊筋=次梁宽度+2*50+2*吊筋锚固+2*斜长十、加腋钢筋:加腋主筋=锚固+净长+锚固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取计算设置第22项二、软件计算设置:1.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第54页;说明:输入格式: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架立筋的长度;2.上部第一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第54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3、上部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第54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4.上部第三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5.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来源:08G101-5第55页;说明:提供三种选择:取本跨长度计算;取左右最大跨计算(默认选项);取左右跨之和的平均值计算;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6.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的距离:来源:03G101-1第60页;说明:输入格式:数值或数值*L(L为梁跨净长);影响范围: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的长度;7.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跨端部的弯折长度:来源:03G101-1第66页;说明:提供两种选择:12*d(默认选项);h-2*bhc;影响范围: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的长度;8.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第66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L(L为悬挑端净跨长);影响范围: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的长度;9.悬挑跨下部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来源:03G101-1第66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悬挑跨下部钢筋的长度;10.吊筋锚固长度:来源:03G101-1第64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吊筋长度;11.吊筋弯折角度:来源:03G101-1第64页;说明:输入具体的角度;影响范围:吊筋长度;12.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来源:软件设定的默认值,以便用户根据实际图纸要求设置次梁两侧箍筋数量(此处输入的数量会在识别梁的原位标注表格中体现,默认值为0、则被识别梁的次梁加筋数量为0);说明:具体整数或整数+级别+直径(肢数),肢数为空默认与箍筋肢数相同;影响范围:次梁数量;13.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来源:03G101-1第24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14.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第24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15.拉筋配置:来源:03G101-1第64页;说明:输入格式:级别+直径或级别+直径+间距;影响范围:拉筋计算;16.框架梁箍筋加密长度:来源:03G101-1第62和63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当非抗震等级区分加密与非加密时,取抗震等级不等于1的数据;影响范围:框架梁箍筋根数;17.起始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来源:03G101-1第62页;说明:具体整数;影响范围:箍筋根数;18.框架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六种选择: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默认选项);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影响范围:箍筋、拉筋根数;19.箍筋弯勾角度: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三种选择:135度(默认选项)、90度、180度影响范围:箍筋长度;20.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来源:03G101-1第34页和00G101第25页;说明:提供四种选择,修改此项设置会影响钢筋的搭接长度,选择0时按00G101计算:0;<=25%(默认选项);50%;100%;影响范围:钢筋的搭接长度;21.框支梁箍筋加密长度:来源:03G101-1第67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当非抗震等级区分加密与非加密时,取抗震等级不等于1的数据;影响范围:框支梁箍筋根数;22.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来源:03G101-1第60页;说明:提供两种选择:柱边;加腋端部(默认选项);影响范围:加腋梁箍筋根数;23.多跨基础连梁上部纵筋连续贯穿中间承台: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两种选择。
选择“是”时基础连梁上部纵筋连续贯穿中间承台;选择“否”时分别锚入中间承台。
影响范围:基础连梁遇中间支座的纵筋及箍筋计算;24.多跨基础连梁下部纵筋锚入中间承台: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两种选择。
选择“是”时基础连梁下部纵筋分别锚入中间承台;选择“否”时连续贯穿中间承台。
本设置仅针对基础连梁下部通长筋。
影响范围:基础连梁遇中间支座的纵筋及箍筋计算;25.基础连梁在承台内的箍筋间距:来源:常用算法;说明:具体整数。
当基础连梁端节点选择按传统计算时,此设置项有效;影响范围:基础连梁于端节点的箍筋计算;26.下部原位标注钢筋做法: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三种选择:遇支座断开(默认选项);钢筋连续长度大于钢筋搭接定尺长度时就近支座断开;遇支座连续通过;影响范围:下部钢筋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