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基于最新研究证据,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制定了关于血管内治疗的2018 版指南,旨在总结目前有关AIS 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AIS 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本指南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2017 指南制定指导手册中的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血管内治疗方案推荐1)发病6h 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卒中前mRS 0~1 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MCA M1 段闭塞引起;年龄≥18 岁;NIHSS 评分≥ 6 分;ASPECTS 评分≥ 6 分(I类推荐,A级证据)。

2)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当符合静脉rt-PA 溶栓标准时,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直接桥接机械取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3)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建议将机械取栓作为大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案(I 类推荐, A 级证据)。

4)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入组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5)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16 ~24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IIa 类推荐, B 级证据)。

6)进行机械取栓时,建议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在90 min 以内,到院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在120 min 以内(IIa 类推荐,B级证据)。

7)推荐首选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I 类推荐, A 级证据),也可酌情首选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装置(IIb 类推荐, B 级证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的内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的内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1. 介绍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及时有效的血管内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

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0-6h CT z ASPECTS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PW1/DW1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16-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梗死核心符合DAwN研究标准O-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粳死核心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1-ASPECT.RESCUE-Japan1JMTI或SE1EeT2研究标准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1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1-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1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时间窗、中等血管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以及前循环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面,汇聚了14条的推荐意见。

应特别强调的是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动脉溶栓 (三)抗血小板治疗 (四)抗凝治疗 (五)降纤治疗 (六)扩容治疗
(七)扩血管治疗 (八)其他改善循环药物 (九)他汀药物 (十)神经保护治疗 (十一)非药物疗法 (十二)传统医药 (十三)营养治疗 (十四)康复治疗
七 急性期治疗
(一)一般处理 【推荐意见】
十一 医患沟通
【推荐意见】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案对患者及家属存在潜在的影响,包括治疗风险、费用、预期疗效
等,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治疗需求至关重要。应注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交代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确定治疗目标,综合评估后选择临床诊疗方案。
十二 二级预防
【推荐意见】 为降低卒中复发率,应尽早启动卒中二级预防(Ⅰ级推荐,B级证据)。
可能是合理的(ⅡB)。对于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且血管再通后应用动脉 溶栓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ⅡB)。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四)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
表6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动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于机械取栓未能实现血管再通的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发病 6 h内)作为补充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推荐意见】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选全文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选全文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基于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 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 最高级别的推荐。
04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 管内治疗术中操作 及围手术期管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筛选及救治流程
结合患者的发病时间窗及影像评估结果,在排除血管 内治疗禁忌证后,可参考图1操作流程实施取栓治疗。 2、血管内治疗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药物使用及术后 评估可参考下列方案 (本方案仅供参考,请根据中心具体条件及经验实施)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筛选及救治流程
③释放支架后造影评估支架位置及张开程度。 ④支架到位后放置5 min,以使支架在血栓内完全张开。将充分张开的支架装置与微导管一起轻轻拉出体 外,期间导引导管持续负压抽吸控制血流。支架张开锚定血栓后,也可在拉栓前去掉微导管,使用“裸导 丝技术”提高近端抽吸效果。如联合使用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时建议进行双重抽吸,通过近端导引导管抽 吸或球囊导引导管控制血流,远端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抽吸提高支架取栓效果。 ⑤血管再通定义为所有可治疗血管血流达到eTICI分级≥2b50级,再通时间定义为首次血流通畅时间。 ⑥病因考虑为心源性栓塞时,术后可仅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考虑为大动脉 粥样硬化形成时,建议术后24 h排除出血转化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指南推荐意见
⑤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或DEFUSE 3研究入组 标准时,推荐血管内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⑥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16~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研究入组标准时,推 荐血管内治疗(Ⅱa类推荐,B级证据)。 ⑦发病0~12 h内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当符合ATTENTION或BAOCHE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血管 内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⑧发病12~24 h内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当符合BAOCHE入组标准时,推荐血管内治疗(Ⅱa类推荐, B级证据)。 ⑨对于发病24 h内,伴有大梗死核心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ANGEL-ASPECT,RESCUEJapan LIMIT或SELECT 2研究的入组标准时,推荐血管内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
对有卒中既往史及糖尿病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发病3h内接受治疗同样有 效;
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如果INR≤1.7,PT<15s,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相对是安全 有效的。 目前AHA/ASA不推荐使用影像评估方法(多模CT,包括灌注在内的MRI)在醒后卒 中、发病时间不明患者中筛选接受静脉溶栓候选者,但最近公布的wake-up卒中研 究结果有可能改变这一观点,研究结果显示利用DWI/FLAIR失匹配原则来指导选择 发病时间不明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获益。
推荐强 度
II
治疗措施 新增/修改/ 的证据等 未变 级
B
新增
2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4----静脉溶栓
一、静脉溶栓 (五)替奈普酶静脉溶栓
推荐强 度
静脉团注替奈普酶(0.3mg/kg)治疗轻型卒中的安全性及
有效性与阿替普酶相似,但不优于阿替普酶。对于轻度 神经功能缺损且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考
治疗措施 新增/修改/ 的证据等 未变 级
B
修改
2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4----静脉溶栓
一、静脉溶栓
(三)rt-PA静脉溶栓
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0.6mg/kg)出血风险低于标 准剂量,可以减少死亡率,但并不降低残疾率,可结 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II 级推荐,A级证据)
血糖(修
订)
呼吸与吸 氧
(基本相同)
一般处理
心脏监测 与心脏病 变处理
(基本相同)
血压控制
(新增)
体温控制
(基本相同)
13
血压、血糖
新增推荐意见: 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舒张压<100 mmHg。对未接受静脉溶栓而计划进行动脉内治疗的患 者血压管理可参照该标准,根据血管开通情况控制术后血压水平, 避免过度灌注或低灌注,具体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

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

0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指南2023》建议,对于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180 mmHg可能是合理的,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Ⅱ类推荐,B级证据)。

3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见血糖升高,但急性期血糖控制方案尚不明确。

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引起的损伤尤为严重,可导致脑损伤。

因此,加强AIS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合理的,但不推荐过于积极的进行降糖干预,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02、静脉溶栓时间窗有效拓宽随着“缺血半暗带”理论的完善和推广,基于时间窗的溶栓适应证得到了“组织窗”的有效补充。

WAKE-UP试验提出了一种“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不匹配”模式,可用来筛选能够从静脉溶栓获益的发病时间不明或醒后卒中患者。

EXTEND试验则借助灌注影像提出了“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旨在筛选出有足够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成功地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9 h。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未来将会惠及更多患者。

另外,由“缺血半暗带”衍生出的“组织窗”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静脉溶栓的适应人群,并强调了AIS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重要性。

03、替奈普酶获得非劣效证据TNK是一种改良的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通能力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单次短时推注后患者即可进行转诊。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PPT课件
意义
该指南的制定为AIS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同时,该指南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AIS血 管内治疗的普及和推广。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01
02
03
症状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 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 功能缺损。
体征
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运 动障碍等。
复。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严格筛选患者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神经功能、影像学表现等,确 保血管内治疗适应症明确,降
低出血风险。
精细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精细操 作,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出 血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
对于可能发生出血的患者,可 给予止血药物等预防性治疗, 降低出血风险。
术后护理
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神 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个性 化的护理方案。
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和执行
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康复治疗实施
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负责实施康复计 划,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调整康复方案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反馈,及时 调整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汇报人:xxx 2024-01-15
目录
• 概述与背景 • 诊断与评估 • 药物治疗策略 • 机械取栓技术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康复 • 总结与展望
01
概述与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定义及危害
定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由于脑 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 应不足,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性 坏死的脑血管疾病。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国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际上在急性缺血性卒 中血管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显 著进展,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 证实了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多项研究成 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展趋势
随着影像学、导管技术、栓塞材 料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 入治疗将更加精准、安全、有效 。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互派学者访问等方式,加强 与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 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引进与消化国际先进技术
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及时引进并消化吸收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急性缺血性卒 中治疗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持续改进策略探讨
反馈机制的建立
治疗技术的更新
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将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和医疗机构,为其改 进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关注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及时 引进和更新治疗设备和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培训与教育
质量控制与监督
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 业技能和诊疗水平,确保指南的正确实施 。
技巧二
支架取栓术。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支架取栓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放置支架并缓慢回拉,可以将血 栓一并取出,恢复血管通畅。
团队协作经验总结
01
经验一
多学科协作。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神经内
科、神经外科、影像科、心血管内科等。各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最
佳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方法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迅速做出诊断。 同时,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AHA/ASA 提出将≥50% 的静脉溶栓患者DNT 缩短至 60 min 以内设为初级 DNT 时间目标,而 将≥50% 的静脉溶栓患者 DNT缩短至 45 min 以内设为高级 DNT 时间目标。在美国 Target: Stroke 第三阶段项目中要求将达到 60 min 内 DNT 时间目标的静脉溶栓患者提高至≥85%,并提 出血管内治疗患者入院到第一次血管内机械取栓的时间(door-to-device times,DDT)目标,对 于直接转运的患者,应将≥50% 的血管内治疗患者 DDT 控制至 90 min 以内,对于逐级转运的患 者,应将≥ 50%的血管内治疗患者DDT控制至60 min以内。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 级最高,D 级最低) A 级:基于多个或 1 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 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 级:基于至少 1 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 “金标准”和盲 法评价(较高质量) C 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D 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卒中症状的患者, 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卒中救治条件 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5 卒中的急诊室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卒中 诊治团队,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2021年,基于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分析结果显示 ,2019— 2020年我国卒中中心的急性缺 血性卒中总静脉溶栓率为5.64%,血管内治疗率为1.45%,较既往均取得显著提升;入院到给药的 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位数为 45 min,入院到穿刺的时间 (door-to-puncture time,DPT)中位数为 106 min,较既往均显著缩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制定了关于血管内治疗的2018版指南,旨在总结目前有关AIS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AIS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本指南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2017指南制定指导手册中的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
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
血管内治疗方案推荐
1) 发病6h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卒中前mRS 0~1 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MCA M1 段闭塞引起;年龄≥ 18 岁;NIHSS评分≥ 6 分;ASPECTS评分≥ 6 分(I类推荐,A级证据)。

2) 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当符合静脉rt-PA溶栓标准时,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直接桥接机械取栓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3) 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建议将机械取栓作为大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案(I类推荐,A级证据)。

4) 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或 DEFUSE3 研究入组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5) 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16~24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6) 进行机械取栓时,建议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在90 min以内,到院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在120 min以内(IIa类推荐,B级证据)。

7) 推荐首选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I类推荐,A级证据),也可酌情首选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装置(IIb类推荐,B级证据)。

8) 机械取栓后,再通血管存在显著狭窄时,建议密切观察,如狭窄>70%或狭窄影响远端血流(mTICI<2b级)或导致反复再闭塞时,可以考虑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IIb类推荐,B级证据)。

9) 大脑中动脉M2或M3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h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进行机械取栓治疗(IIb类推荐,B级证据)。

10) 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 h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进行机械取栓(IIb类推荐,C级证据)。

11) 发病在6-24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可以考虑在影像检查评估后实施机械取栓;或者按照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血管内治疗随机对照试验进行(IIb类推荐,B级证据)。

12) 发病24h以上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获益性尚不明确(IIb类推荐,C级证据)。

13) 卒中前 mRS评分>1分,ASPECTS 评分<6分或NIHSS评分<6分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M1 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 h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进行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需要进一步随机试验证据证实(IIb类推荐,B级证据)。

14) 在机械取栓过程中,建议达到mTICI 2b/3级的血流再灌注,以提高临床良好预后率(I类推荐,A级证据)。

15) 缩短发病到血管内治疗后恢复再灌注时间与更好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推荐在治疗时间窗内应尽早开通血管,以早期恢复血流再灌注(mTICI2b/3级)(I 类推荐,B级证据)。

16) 在机械取栓过程中,推荐结合患者情况使用球囊导引导管或中间导管等材料以提高血管开通率(IIa类推荐,C级证据)。

17) 在机械取栓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串联病变(颅外和颅内血管同时闭塞)进行血管内治疗(IIb类推荐,B级证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时,推荐根据患者危险因素、操作技术特点和其他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麻醉方案,尽可能避免取栓延误(IIa类推荐,B级证据)。

19)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决定达成,包括至少一名血管神经病学医师和一名神经介入医师,应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实施机械取栓(IIa类推荐,C级证据)。

20) 机械取栓时可以考虑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等补救措施,以使再灌注血流达到mTICI 2b/3级。

(IIb类推荐,B级证据)
21) 机械取栓时,可以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对部分适宜患者进行动脉溶栓(IIa类推荐,B级证据)。

发病6 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是合理的(I类推荐,B级证据)。

患者筛选及评估推荐
1) 实施血管内治疗前,尽量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大血管闭塞(I类推荐,A级证据)。

2) 发病3h内NIHSS评分≥9分或发病6h内NIHSS评分≥7分时,提示存在大血管闭塞(IIa类推荐,B级证据)。

3) 无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怀疑大血管闭塞且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时,行CTA 检查无需等待肌酐检测结果(IIa类推荐,B级证据)。

4) 发病6h内,推荐使用CTA或MRA检查明确有无大血管闭塞,可不进行灌注成像检查(I类推荐,A级证据)。

5) 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进行颅内血管影像检查的同时行颅外颈动脉、椎动脉的筛查是合理的,可为制定血管内治疗计划提供信息(IIa类推荐,C级推荐)。

6) 大面积梗死定义为CT或DWI影像的ASPECTS评分<6分或梗死体积≥70ml或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确定梗死体积和半暗带大小的影像技术适用于患者筛选,与血管内治疗功能性预后相关(IIa类推荐,B级证据)。

梗死核心较大,但当与缺血半暗带组织错配较大时,进行取栓治疗可能是获益的(IIb 类推荐,C级证据)。

7) 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24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推荐进行CTP、MRIDWI或PWI检查,帮助筛选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但是必须符合RCT证实的能带来获益的影像和其他标准才可以进行机械取栓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8) 决定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时,可以考虑参考脑侧支循环代偿情况(IIb类推荐,C级证据)。

9) 高龄单纯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围手术期管理推荐
1) 机械取栓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24h内,推荐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内(IIa类推荐,B级证据)。

取栓后血管恢复再灌注后,可以考虑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IIb类推荐,B级证据)。

2) 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够治疗和减少血管闭塞机械开通后的再闭塞,提高再灌注率,但最佳剂量和灌注速率尚不确定,安全性和有效性需随机对照试验证实(IIb类推荐,B级证据)。

3) 血糖超过L时可以考虑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低于L时可以考虑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IIb类推荐,C级证据)。

4) 抗血小板治疗前应复査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抗血小板药物应在静脉溶栓后24~ 48h开始使用(I类推荐,A级证据)。

5) 静脉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治疗尚无定论,不推荐无选择的早期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获益比后可慎重选择(IIb类推荐,C 级证据)。

6) 对于心房颤动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4~14d内开始口服抗凝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7) 机械取栓开通血管后,不推荐扩容、扩血管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血管内治疗术后脑灌注不足者,可以考虑在密切监测下行扩容治疗(IIb类推荐,B级证据)。

8) 发病前己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IIa类推荐,B
级证据)。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I类推荐,A 级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