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肿瘤科室会v1.1

合集下载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遗传筛查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遗传筛查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遗传筛查齐研;王卫庆【摘要】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2型相关的RET基因、与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的VHL基因、与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综合征相关的SDHx基因、与纤维神经瘤病1型相关的NF1基因.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约有27.4%属于遗传性肿瘤;在无家族史的散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上述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占7.5% ~27%.因此,基因筛查已经成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诊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基因筛查现状及选择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5页(P503-507)【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RET基因;VHL基因;SDHx基因;遗传筛查【作者】齐研;王卫庆【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4副神经节/嗜铬体是在胚胎发育时期与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组分一起迁移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2004年WHO对内分泌肿瘤的定义中,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80%~90%);副神经节瘤为起源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的肿瘤(10%~20%)。

相比较而言,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和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为嗜铬染色阳性,且分泌儿茶酚胺;而副交感起源的副神经节瘤(主要位于头颈部)极少分泌儿茶酚胺。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还分为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存在多种遗传基因的异常。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危害及预防PPT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危害及预防PPT

综合征Ⅰ型简介
综合征Ⅰ型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发病率约为1/30,000。
危害
危害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 可能引发多种肿瘤,包括甲状 腺髓样癌、骨髓瘤、黑色素瘤 等。
这些肿瘤的发展可能导致器官 功能紊乱、局部疼痛和生命威 胁。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多发性内分 泌肿瘤综合征Ⅰ型非常重要。
多发性内分泌 肿瘤综合征Ⅰ 型危害及预防
PPT
目录 综合征Ⅰ型简介 危害 预防措施 结论
综合征Ⅰ型简 介
综合征Ⅰ型简介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是一 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甲状 腺旁腺肿瘤、垂体腺瘤和胰岛细胞 瘤等肿瘤引起。
该综合征的特征性病状包括多发性 内分泌肿瘤、皮肤黏液瘤、甲状旁 腺增生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可为有施
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是 治疗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 的主要手段。
结论
结论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是一种严 重的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多种肿瘤的 发生。
加强早期预防措施和定期体检可以帮助 早日发现和治疗该综合征。
结论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可为患者 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

课肿瘤遗传学详解演示文稿

课肿瘤遗传学详解演示文稿

方式 AD 非AD
发病部位 双侧发病 单侧发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
• 致病基因:Rb(抑癌基因) • 基因定位:13q14.1-q14.2 • Rb基因突变:
RBRB → RBrb → rbrb
第十一页,共43页。
第十二页,共43页。
二次突变理论 P144
(two mutation theory)
❖ Knudson (1971)
第十六页,共43页。
(二)遗传性肿瘤综合症
(hereditary tumor syndrome) • 有些以AD遗传的单基因病晚期常并发肿瘤,可认
为是遗传病的晚期表现,称为遗传性肿瘤综 合症,也称为遗传性癌前病变。
• 不同于遗传性肿瘤之处:肿瘤只是综合症的一部分。
第十七页,共43页。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第十三页,共43页。
第十四页,共43页。
2、肾母细胞瘤(WT)
• 致病基因:11p13 • Wilms瘤基因(WT):患者肿瘤有WT
基因的纯合缺失,符合二次突变论。
第十五页,共43页。
3、神经母细胞瘤(NB)
• 致病基因:1p36.2-p36.1 • 该基因第一次突变可干扰神经嵴的正常
发育,第二次突变才导致恶性肿瘤的发 生。
第三十六页,共43页。
(1)Ph染色体
➢ 1960年,Nowell and Hungerford —— CML
第三十七页,共43页。
marker chromosome
(1)Ph染色体
t(9;22)(22pter→22q11::9q34→9qter)
第三十八页,共43页。
(1)Ph染色体
• 意 义: ①诊断依据 ②鉴别诊断依据 ③早期诊断依据 ④预后判断依据

有一种肿瘤,叫遗传性肿瘤

有一种肿瘤,叫遗传性肿瘤

有一种肿瘤,叫遗传性肿瘤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第11期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李梦侠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

说到肿瘤,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癌,但认真讲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根据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转移,通常不会引起死亡;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

癌主要指的就是恶性肿瘤。

大部份肿瘤是后天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形成的,但还有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肿瘤——遗传性肿瘤,它通常与“癌”脱不了干系。

5%~10%的肿瘤具有明确遗传性基因遗传自父母,如果父母的基因上携带肿瘤致病突变,遗传获得致病突变的下一代的患癌风险将显著增加。

而致病基因突变遗传给后代的概率为50%,因此遗传性肿瘤常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研究表明,80%左右的肿瘤不遗传,但有约5%~10%的肿瘤具有明确的遗传性,还有10%左右的肿瘤具有家族聚集性,如乳腺癌、卵巢癌、大肠癌、肾癌等。

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如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

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大多是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例如多基因遗传的乳腺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

染色体畸变与肿瘤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疾病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例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患者易患白血病,克氏综合征常伴发男性乳腺癌,特纳氏综合征易发卵巢癌。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自发性染色体断裂和重组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如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着色性干皮病、范可尼贫血和勃劳姆综合征等,这些患者极易发生皮肤癌、白血病和淋巴肉瘤。

做好肿瘤遗传筛查,基因检测是关键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应对是防治肿瘤的通用法则。

对于遗传性肿瘤,遗传筛查就是要及早发现,为及早应对做准备。

家族遗传性肿瘤甲状腺癌治疗指南

家族遗传性肿瘤甲状腺癌治疗指南

家族遗传性肿瘤甲状腺癌治疗指南家族遗传性甲状腺癌包括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MTC)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FNMTC)。

一、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MTC)是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具有合成分泌降钙素(calcitonin,Ctn)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

因此,MTC亦被认为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

在MTC中25%~30%为HMTC。

根据ATA指南,HMTC可以分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A型(MEN2A)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B型(MEN2B)。

MEN2A型HMTC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可分为4种类型:经典型MEN2A、MEN2A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cutaneous lichen amyloidosis,CLA)、MEN2A伴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家族性MTC(FMTC)。

MEN2B型以MTC并发黏膜多发性神经瘤为特点,通常在婴儿期发病,且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甚至远处转移。

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甲状腺非髓样癌(NM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和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等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TC的90%,其中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5%~10%的NMTC患者表现为家族聚集性。

FNMTC的定义是家族一级亲属间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NMTC患者并排除头颈部射线暴露史。

FNMTC可分为2类:•以非甲状腺肿瘤为主要表现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Cowden综合征等,而FNMTC 在此类遗传综合征中可能是首发表现;••非综合征相关,在一个患病家系中患者以发生NMTC为特征,不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或疾病。

FNMTC生物学行为呈现高侵袭性,如患者发病年龄早,多灶、双侧发病比例高,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复发率高,无病生存期短等。

肿瘤与遗传PPT演示课件

肿瘤与遗传PPT演示课件

肿瘤基因组学研究
全基因组测序
通过对肿瘤细胞全基因组进行测 序,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基因表达谱分析
通过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分 析,了解肿瘤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 异和特点。
基因突变筛查
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发 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突变基因,为 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是通过检 测个体的基因突变,评估其患 肿瘤的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家族性 肿瘤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类型, 为患者及家族成员提供针对性 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常见的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包 括BRCA1/2基因检测、结直肠 癌基因检测、乳腺癌基因检测 等。
遗传咨询与预防
遗传咨询是指专业医生为患者及家族成员提供关于遗传性肿瘤的知识、风险评估、 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咨询。
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发展
未来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肿瘤异质性、肿瘤进化与耐药性的机制,以及寻找 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技术发展方面,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将为肿瘤遗传学研究提 供更多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肿瘤的本质和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跨学科合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生物学、医学、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本质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肿瘤进化与耐药性
肿瘤进化是指肿瘤在生长和扩散过程中, 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产生新的变异和进
化。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产生抵 抗,导致治疗失败。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机制的改变、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改变等。
了解肿瘤进化和耐药性的机制,有助于 预测肿瘤的发展趋势和制定个性化的治

遗传性肿瘤科室会v11

遗传性肿瘤科室会v11


遗传性肿瘤

基因检测


无创 肿瘤早早筛
基于基因 突变的精准 检测及个体 化用药方案
根据肿瘤基因变异 及免疫组库情况, 进行病情监测并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基因检测的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qPCR,dPCR,ARMS,……)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一代测序(Sanger sequencing)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A Cancer J Clin 2014;64:52-62.
测位点还是测基因外显子?
BRCA1基因共5592bp,外显子+内含子共81189 bp,其中2600+位点的变异可导致乳 腺癌/卵巢癌风险上升。
Research Themes of HKU Department of Surgery http://www.surgery.hku.hk/research_div_br.php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
·除遗传性肿瘤,所有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都是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 的。
·在人的一生中,肿瘤细胞是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逐渐变成恶性的。
人类基因研究史
Genetics, Genomics and Cancer Risk Assessm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遗传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卵巢2 突变
乳腺癌44%-78% 卵巢癌18%-54%
乳腺癌(31%-56%) 卵巢癌(2%-19%)
Balmaña J, et al. Ann Oncol 2011;22(suppl. 6);v131-vi34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3、其他肿瘤抑制基因
*
WT1 11p13 Wilms瘤 MST1 (p16) 9p21 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胰腺癌、 (CDKN2A) 膀胱癌、头颈部肿瘤、白血病 MST2 (p15) 9p21 儿童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CDKN2B) 非小细胞性肺癌 NF1 17q11.2 神经纤维瘤 CDKN1A(P21) 6p21.1 多种肿瘤 CDKN1B(P27) 12p13 多种肿瘤 BRCA1基因 17q21 乳腺癌 DCC基因 18q21.2 结直肠癌 APC 5q21 结直肠癌 Nm23基因 17q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正常细胞内 存在的、 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并具有使细胞癌变潜能的基因。 在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往往被激活,处于活跃表达的状态
依其编码产物的功能及生化特性的不同分类
二、癌基因、原癌基因及其功能
1、生长因子
RB与细胞周期
G1
S
G2
M
RB
E2F
Cyclin/cdk
E2F
磷酸化
P16、P21、P27等
Rb及其产物在 细胞周期的G1期 发挥调控
40%的癌症发生Rb的突变或缺失,RB蛋白质是细胞周期G1/S期的因子,起DNA复制阻断的作用,它能与失活的转录因子E2F结合,防止DNA复制。Rb的突变使其蛋白质失活,E2F被释放,诱导DNA不断复制,使细胞无休止地分裂。
肿瘤基因组计划
*
2008年6月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成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对结直肠癌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数据。
数目异常 结构异常
01
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01
染色体异常是癌细胞遗传学的基本特征 细胞内染色体的不稳定是产生肿瘤的根本原因 ——Boveri 1914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一、L ynch 综合征Lynch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肠癌的2%~4%,其病因是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变异导致患者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Lynch 综合征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1. 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1)风险评估及适检人群:Lynch 综合征的诊断早期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 及各国的修正标准);后期则以分子指标检测为主。

由于阿姆斯特丹标准过于严格,若单纯按照该标准诊断有68%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会被漏诊。

针对此缺点,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提出了Bethesda 准,在临床参数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进行复筛。

此策略有针对性地扩大筛查人群,显著降低漏诊率,富集了最终需要测序的人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效益。

随后,研究者提出对新发肠癌患者进行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作为Lynch 综合征的非选择性(系统性)筛查策略。

尽管研究数据显示非选择性筛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诊断率,但也显著增加了经济成本。

另一个策略是根据年龄,灵活采用非选择性与选择性筛查结合,即对<70 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非选择性筛查,而≥70 岁则仅对符合Bethesda 标准的患者行进一步筛查。

该策略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5.5%;虽然会漏诊4.9%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但是能使接受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的患者减少35%,接受胚系变异检测的患者同样减少29%,兼顾了筛查的敏感性和经济成本。

(2)检测基因Lynch 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4 个MMR 基因(MLH1、MSH2、MSH6 和PMS2)之一发生胚系变异。

此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的大片段缺失通过使MSH2 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也可致病。

遗传与肿瘤发生演示课件

遗传与肿瘤发生演示课件
A血•R管,致扩临病张床基,特因各征(种:AT小免)脑疫:1共缺1q济陷22失及调肿瘤,易眼毛感细性 高,常死于感染性疾病。
.
二、Bloom综合征(Bloom’s syndrome,BS)
临床特征
➢ 身材矮小,发育迟缓 ➢ 免疫功能缺陷 ➢ 日光敏感性面部红斑 ➢ 轻度颜面畸形 ➢ 30岁前多发肿瘤和白血病 BLM基因定位:
融合基因
酪氨酸激酶活性
.
(2) 14q+染色体
见于75%
的Burkitt淋 巴瘤。
t(8;14)(q24;q32) .
(2) 14q+染色体
.
二、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
染色体脆性部位:染色 体上某一点由于其分子 结构上的特点,在一定 条件下(如叶酸缺乏 时),易于发生变化而 成裂隙或断裂。
.
脆性部位与肿瘤的发生
.
1、癌家族(cancer family)
在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发病 年龄较低的现象。 特 点: ① 腺癌; ② 多为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 ③ 发病年龄较早; ④ 按AD方式进行。
.
.
2、家族性癌(familail carcinoma)
指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患同种肿瘤。
特 点: ① 一般为较常见肿瘤; ②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3~4倍; ③ 同卵双生发病一致率高; ④ 遗传方式不明了。
正常病毒基因
癌基因
LTR ψ GAG POL ENV
v-src LTR
调节和启 产生病毒 产生逆转录 产生病毒外 产生酪氨
动转录
核心蛋白 酶和整合酶 膜蛋白
酸激酶
鸡肉瘤病毒(RSV)基因组结构图
.
(一)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2)细胞癌基因:又称原癌基因,是脊椎 动物和人类的正常细胞中所具有的与病 毒癌基因同源DNA序列。 注意: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是细

肿瘤科简介宣传

肿瘤科简介宣传

肿瘤科简介宣传肿瘤科简介:肿瘤科是医院内专门负责肿瘤(癌症)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室。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肿瘤科在医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肿瘤科的医生和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治疗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肿瘤科的基本任务:1. 早期诊断和筛查:肿瘤科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筛查和检测技术,早期发现肿瘤病变,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

肿瘤科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人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筛查计划,并亲自参与结果评估和咨询工作。

2. 诊断和病理学评估:肿瘤科拥有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病理学专家,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肿瘤病理学评估。

这可以帮助医生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同时为患者提供靶向治疗相关的分子生物学信息。

3. 综合治疗:肿瘤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类型、分期和生理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放疗、手术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

肿瘤科还积极引进最新的肿瘤治疗技术,如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4. 康复和精神支持:肿瘤科的关注不仅仅是提供治疗,还包括患者的康复过程和心理健康。

肿瘤科医生与临床心理学家、康复师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健康和积极面对生活。

肿瘤科的特色服务:1. 多学科团队协作:肿瘤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的协作,肿瘤科医生与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营养科等紧密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

2. 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肿瘤科医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推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进步。

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合作,肿瘤科不断引进最新的肿瘤治疗技术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3. 患者教育和宣传活动:肿瘤科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肿瘤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肿瘤科还设立了健康咨询热线,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李威;伊慧明;张媛媛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7(7)4
【摘要】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是一组以伴发神经系统肿瘤为特征.累及多胚层、多器官、多系统且组织病理学类型复杂多样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复征、yon Hippel—Lindau病、Li—Franmeni综合征、Cowden病、Turcot综合征以及Gorlin综合征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特别是CT和MRI诊断技术
的出现对此类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总页数】8页(P323-330)
【作者】李威;伊慧明;张媛媛
【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累及边缘系统-丘脑-脊髓-周围神经的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与影像学表
现一例 [J], 林华;熊斌;威晓昆;姚生;王起;钱海蓉
2.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J], 杨学军;江涛;杨树源
3.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遗传咨询与分子遗传学检测 [J], 杨学军;张建宁
4.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21世纪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疾病 [J], 杨学军;张玉琪;陈忠平
5.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的随访及医学处理 [J], 杨学军;刘暌;只达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肿瘤科室会v1.1

遗传性肿瘤科室会v1.1

美国癌症学会() Brozek I et al. J Appl Genet 2009; 50(4): 379–384
家族性/遗传性肿瘤人群特征
·仅用于初步判断人群是否具有家族性/遗传性肿瘤的特征。 ·各种遗传性肿瘤高危筛查人群的判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权威指南的标准进行。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 由于遗传性原因导致 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特 别是常染色体及其上的基 因,而使患某些肿瘤的机 会大大增加,病理学上称 之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Ref:WHO world cancer report
基因科技助力肿瘤精准预防
1
预防
2
早诊
3
诊疗
4
监测
传 统 方 法
疫苗(宫颈癌疫 苗,乙肝疫苗) 生物制剂(胸腺 肽、卡介菌多糖)
自检 血清学(CEA、CA199) 影像学(X片、B超、CT) 内窥镜(胃肠镜)
病理诊断 手术 放疗 化疗 靶向治疗
血清学(CEA、CA199) 影像学(X片、B超、CT) 内窥镜(胃肠镜)
遗传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病风险
BRCA1 突变 BRCA2 突变
乳腺癌44%-78%
பைடு நூலகம்
乳腺癌(31%-56%)
卵巢癌18%-54%
卵巢癌(2%-19%)
Balmaña J, et al. Ann Oncol 2011;22(suppl. 6);v131-vi34
BRCA1/2基因没有热点突变
散发性肿瘤 90-95%
‘第一次打击’ 是胚系突变 所有体细胞均成为杂合BRCA
‘第二次打击’ 是肿瘤细胞的突变导致细胞 失去杂合性
所有体细胞均为野生型
仅病灶处肿瘤细胞突变
由于遗传性原因导致的 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特 别是常染色体及其上的 基因,而使患某些肿瘤 的机会大大增加,病理 学上称之为遗传性肿瘤 综合征

《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无致癌作用RSV
3. 癌基因
3.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 1975, Bishop C-SRC (cellular oncogene, C-ONC )
2.3. 肿瘤中其他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 Burkitt淋巴瘤(BL):14q+
2.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2.3. 肿瘤中其他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 视网膜母细胞瘤(RB):del(13)(q14)
del(13)(q12q14)
del(13)(q12q21) del(13)(q12q22)
2.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2.1. 肿瘤的染色体异常
❖ 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
的增殖失控等原因,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 并产生部分染色体断裂与重接,形成的一些 结构特殊的染色体。
2.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2.1. 肿瘤的染色体异常
❖ 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1895,University of Michigan
A man who was born in
Germany, in 1796 and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A. S. Warthin
States in 1831
1. 癌家族综合征
❖ 肿瘤发生的家族聚集现象
G家族(G family)
3. 癌基因
3.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 1970, Baltimore & Temin
D. Baltimore
H. M. Temi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umor viruses and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ce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RCA1 突变
BRCA2 突变
乳腺癌44%-78% 卵巢癌18%-54%
乳腺癌(31%-56%) 卵巢癌(2%-19%)
Balmaña J, et al. Ann Oncol 2011;22(suppl. 6);v131-vi34
BRCA1/2基因没有热点突变
BRCA1
BRCA 2
BRCA1——定位于17q21,约100 kb,含有24个外显子,其中第1、4号外显子不编码氨基酸,另外22 个转录出7.6 kb mRNA,最终可编码含186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而第11号外显子较大,长3.4 kb。 已报道其突变位点多于1785个 BRCA2——定位在13q12-13,有27个外显子,仅编码区就有11.4K。其中11号外显子几乎含编码序列 的一半,完整的BRCA2编码34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已报道其突变位点多于2011个
参考数据库: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
乳腺癌筛查有效降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率,
? 基因检测是否可以降低遗传性乳腺癌发病率
➢ 遗传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散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低 ➢ 随着时间的发展,乳腺癌的死亡率逐渐下降 ➢ 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乳腺癌筛查技术的完善有效降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率 ➢ 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无明显变化,死亡率下降缓慢

遗传性肿瘤

基因检测


无创 肿瘤早早筛
基于基因 突变的精准 检测及个体 化用药方案
根据肿瘤基因变异 及免疫组库情况, 进行病情监测并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基因检测的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qPCR,dPCR,ARMS,……)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一代测序(Sanger sequencing)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A Cancer J Clin 2014;64:52-62.
测位点还是测基因外显子?
BRCA1基因共5592bp,外显子+内含子共81189 bp,其中2600+位点的变异可导致乳 腺癌/卵巢癌风险上升。
Research Themes of HKU Department of Surgery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基因检测
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特 别是常染色体及其上的基 因,而使患某些肿瘤的机 会大大增加,病理学上称 之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相关基因在乳腺癌人群中的检出情况
遗传风险评估:
基因检测
Nils et al. Dtsch Arztebl 2008; 105(41): 706–14
遗传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病风险
检测基因
检测周期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 BRCA1、BRCA2、CHEK2、PALB2、BRIP1、 20天 癌(21个基因) TP53、PTEN、STK11、CDH1、ATM、BARD1、
MLH1、MRE11A、MSH2、MSH6、MUTYH、 NBN、PMS1、PMS2、RAD50、RAD51C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 BRCA1、BRCA2 癌(2个基因)
Ref:WHO world cancer report
基因科技助力肿瘤精准预防
1 预防
2 早诊
3 诊疗
4 监测

疫苗(宫颈癌疫

苗,乙肝疫苗)

生物制剂(胸腺

肽、卡介菌多糖)源自自检 血清学(CEA、CA199) 影像学(X片、B超、CT) 内窥镜(胃肠镜)
病理诊断 手术 放疗 化疗 靶向治疗
血清学(CEA、CA199) 影像学(X片、B超、CT) 内窥镜(胃肠镜)
临床基因检测方法的差别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本自传, 那么不同的基因检测方法,就像 不同的检索方式,以此探索生命 的密码。 • 位点检测是在目录中检索某个关键词 • 基因芯片是在全书中检索某个关键词 • 二代测序是在全书中检索所有关键词
肿瘤有遗传性和散发性之分
与生俱来(胚系突变) VS 与时俱进(体细胞突变)
遗传性肿瘤 5-10%
家族性肿 瘤
散发性肿瘤 90-95%
‘第一次打击’ 是胚系突变 所有体细胞均成为杂合BRCA
所有体细胞均为野生型
‘第二次打击’ 是肿瘤细胞的突变导致细胞 失去杂合性
仅病灶处肿瘤细胞突变
由于遗传性原因导致的 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特 别是常染色体及其上的 基因,而使患某些肿瘤 的机会大大增加,病理 学上称之为遗传性肿瘤 综合征
二代测序助力 遗传性肿瘤精准医学
华大基因肿瘤产品部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 that is, cancer is caused by certain changes to genes that control the way our cells function, especially how they grow and divide. 《NCI-The Genetics of Cancer》
肿瘤也会遗传吗?
各类肿瘤中遗传性肿瘤的占比
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发现时期有关
AACR cancer progress report 2015
癌症防控: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 抗击癌症 重在预防!”
检测肿瘤易感基因 找出可以预防的肿瘤
1/3的癌症可以预防 1/3的癌症可以根治 1/3的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20天
检测优势 ✓ 科学 可检测遗传性结直肠癌的14个易感基因,结合亚洲人群遗传
美国癌症学会() Brozek I et al. J Appl Genet 2009; 50(4): 379–384
家族性/遗传性肿瘤人群特征
·仅用于初步判断人群是否具有家族性/遗传性肿瘤的特征。
·各种遗传性肿瘤高危筛查人群的判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权威指南的标准进行。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
由于遗传性原因导致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
·除遗传性肿瘤,所有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都是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 的。
·在人的一生中,肿瘤细胞是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逐渐变成恶性的。
人类基因研究史
Genetics, Genomics and Cancer Risk Assessm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