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日损斋笔记》系黄溍随笔记录,原并无条理,后经其同乡刘刚分类编次,标“辨经”、“辨史”、“杂辨”三目,所述多确实有据,其中“辨史”更为精要。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日损斋笔记》元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一卷,元代黄溍撰。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
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元大德五年(1301),25岁的黄溍,被举为教官。
两年后,又举为宪吏。
可是不久,黄溍仍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
元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
提升他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改任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监税杭州。
黄溍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能廉洁自律。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
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
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
“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
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借景抒情,表达了黄溍迟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溍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据《元史》记载,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皆考证经史子集异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则尤精于‘辨经’,如:引《史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之文,证颜师古《汉书注》之误;又引《宋实録》‘李继迁赐姓名不在真宗时,证僧文莹《湘山野録》之误,引据尤极明确,非束书不观而实仅臆断者也”、清人陈晋又对此书逐条加以考证,更为详明扎实。
今有:《日损斋笔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日损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万历野获篇》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沈德符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籍整理笔记
1、《翁松禅手札》翁同龠禾,江苏常熟人。
生于清代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字声甫,号叔平,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曰瓶斋居士。
翁同龠禾于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赐一甲一名,状元及第。
后历任陕西学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是清同治、光绪两朝重臣,又担任了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氵怡的师傅。
翁同龠禾从政数十年,为人正派,且具民族气节,难能可贵。
在中法战争时,他力主出兵抗法,反对妥协投降。
中日甲午战争时,他以“强敌凭陵,国势浸弱”力主一战。
对前方战事每况愈下“焦灼愤懑、如入汤火”。
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逐渐倾向变法图强。
他欲辅佐光绪帝筹谋新政,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
他破格求贤、冀匡时变,给维新人士以“游说公卿”的机会。
他曾以帝师的身份走访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事宜。
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命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皇帝次第颁行,但为保守派奕讠斤所阻未果。
他支持北京强学会的成立,广泛浏览维新派的新政陈条著述。
他曾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称康力堪大用;并不断与光绪皇帝磋商变法措施,从而成为光绪帝的得力智囊,成为“帝党”的中坚和“后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翁同龠禾的行为早就为慈禧太后所不容,并忌恨。
就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后,于6月15翁同龠禾被慈禧开缺回籍。
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后,翁同龠禾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1904年7月4日,七十五岁的翁同龠禾,在开缺回乡七年后病逝常熟。
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去世。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龠禾被朝廷诏复原官,之后又追谥“文恭”谥号。
翁同龠禾知识渊博,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西江。
他工书法,笔力遒劲,天骨开成。
他幼时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
被人们称誉为“同光间书家第一”。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帝京岁时记》,一卷,潘荣陛撰。
潘荣陛,清初大兴人,雍正年间曾在皇宫供职,乾隆初年退休著书,其余不详。
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婚仪便俗》等民俗学著作;《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撰。
富察敦崇,满族人,其余不详,著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这是记述北京去岁时风物的两本专书。
《帝京岁时记》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自序。
书中专记北京四季风土景物,自正月至腊月,分月叙述北京习俗、游览、物产、技艺与饮食、爱好等。
如上元张灯、燕九(正月十九)逛白云观,三月游蟠桃宫和东岳庙,四月逛药王庙,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花糕,腊月八日喝果粥,以及斗蟋蟀、溜冰等,全带有季节性,重点谈民俗。
如明清时代,北京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下斜街土地庙是传承时间最久、生意规模最大的庙市,整个明清两代,它们构成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风景,《帝京岁时记》为我们记述了清代北京庙市的概况:“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逄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逄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
”书中还记载许多北京习俗,如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鰲头。
”《燕京岁时记》和《帝京岁时记》性质相同,而内容或详或略,可以相互补充。
由于《燕京岁时记》成于清末,北京的社会状况、街市面貌等已和康、乾时不同,故两书对比,可看出社会和街市的变迁。
如《帝京岁时记》的“琉璃厂店”条以窑场为游览中心,而《燕京岁时记》写“厂甸儿”则只提街上店肆的古玩、书画和火神庙珠宝,《帝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康、乾时的公廨、石桥、茂树、土阜以及烟水一泓,皆化为乌有,不再是什么游览名区,只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庙会了,和近代过春节时的琉璃厂已很相似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玉壶清话》在南宋时已有《玉壶野史》的别称,宋元时均著录为十卷。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玉壶清话》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北宋文莹撰。
《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
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
《玉壶清话》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壶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玉壶清话》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鸡肋篇》宋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三卷。
北宋末年庄绰撰。
庄绰字季裕,约宋钦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说是太原人(历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称),误。
生卒年均不祥,约北宋末前后在世。
状貌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
”北宋末年,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等。
宋室南渡后,历任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最高官职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
庄绰学有渊源,是一个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对针灸尤有研究。
著有《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鸡肋篇》。
庄绰博物洽闻,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见闻广博,《鸡肋篇》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以及生产生活状况有一定帮助,如记载“皂荚”的制作过程:“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定州丝绸织花的独特方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古代书籍笔记5篇
中国古代书籍笔记5篇《清波杂志》是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清波杂志》宋代记载历史轶事典章制度人物故实类笔记,南宋周煇撰。
周煇(1126—1198)字昭礼,钱塘人,著名词人周邦彦之子。
南宋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家藏故书几万卷,平时父子“自相师友”,自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加上他自幼就跟父亲到过不少地方,成年后自己也到各处行役,扬州、饶州、建康、池阳、信州、无锡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五十岁那年还作为使节的下属到过金国,因此见识很广。
张诉在《清波杂志》跋中就称赞作者“涉历久而见闻该,阅习工而语意贴”。
晚年隐居钱塘清波门,“日往来湖山间,把酒赋诗,悠然自得其乐”《清波杂志》就是在此间写成,时年六十六岁。
除《清波杂志》12卷外,周煇海著有《清波别志》3卷和《北辕录》。
书中所载,有的可与他书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故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周煇一生,经历了靖康丧乱,国土沦丧之痛,时时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
在他随使节到金,经过汴都时,顾瞻宗庙宫室,不禁有黍离之叹。
但他相信,“以中原复中原,规恢洪业,信自有时节”。
他把金主完颜亮的侵宋比作辽世宗的侵周,二人皆被部下所杀的下场皆是“干纪妄动”之报。
书中还详细地记下了宋将李宝和金兵海道作战大获全胜的战况。
宋人方回读此书读至五更,并写下《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读清波杂志至五更》诗:“再卧卧不成,灯膏幸犹有。
坐至五更转,读过一寸厚。
是书必有益,但当审去取。
”表达自己对此书的喜爱。
今有:《清波杂志校注》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清波杂志》(全四册)中华再造善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清波杂志·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古代典籍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典籍学笔记整理
引言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档旨在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学的笔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
典籍分类
中国古代典籍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经、史、子、集。
其中,经是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等;史是历史记载,如《史记》、《资治通鉴》;子是各家思想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集是包含多个作者作品的文集,如《文选》、《全唐诗》。
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典籍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1. 阅读原文:尽可能阅读典籍的原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用词。
2. 参考注释:同时阅读相关的注释和解释,可以帮助理解难点
和背景知识。
3. 总结要点:在阅读过程中,记下关键要点和重要的思想观点,以便后续复和理解。
4. 讨论研究:与他人讨论和研究典籍内容,可以开拓思路,深
化理解。
著名典籍
中国古代典籍众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籍:
-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思想。
- 《孟子》:孟子的著作,关于仁义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思考。
- 《史记》:司马迁编写的历史著作,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各
个时期和人物的记载。
- 《资治通鉴》:司马光所撰写的综合性历史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结论
中国古代典籍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
希望这份典籍学的笔记整理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中国古籍版本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籍版本学》笔记整理本书特点:体例新、内容新、体量大。
本书内容:上篇概论、中篇源流、下篇鉴定。
本书价值:初步建立了中国古籍版本学的完整体系,全面论述了中国古籍版本的基本规律。
本书亮点:古籍版本学史、写本源流、雕版起源、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等内容尤富新意。
第一章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4、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古籍版本学离不开目录学:(一)考证一书的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二)鉴定古籍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三)古籍版本鉴定成果的解释离不开目录学目录学也离不开古籍版本学:(一)书目著录离不开版本学(二)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门径。
5、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二)读书治学的需要(三)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四)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6、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版式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48全宋笔记目录
《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一冊:北夢瑣言………………………孫光寭撰第二冊:清異錄……………………………陶穀撰三楚新錄………………………周羽翀撰賈氏新錄…………………………張洎撰洛陽搢紳舊聞記………………張齊賢撰南唐近事………………………鄭文寶撰江南餘載………………………佚名編纂江表志…………………………鄭文寶撰第三冊:廣卓異記…………………………樂史撰江南野史…………………………龍衮撰五國故事…………………………佚名撰王文正公筆錄……………………王曾撰第四冊:南部新書…………………………錢易撰近事會元………………………李上交撰江南別錄………………………陳彭年撰釣磯立談…………………………史□撰丁晉公談錄…………………傳為丁謂撰第五冊:錦里耆舊傳……………………勾延慶撰宋景文公筆記……………………宋祁撰碧雲騢……………………舊題梅堯臣撰儒林公議…………………………田況撰江鄰幾雜志……………………江休復撰文正王公遺事……………………王素撰筆説……………………………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試筆………………歐陽修撰歸田錄…………………………歐陽修撰第六冊湘山野錄………………………釋文瑩撰玉壺清話………………………釋文瑩撰東齊記事…………………………范鎮撰御試備官日記……………………趙抃撰春明退朝錄……………………宋敏求撰第七冊:涑水記聞………………………司馬光撰溫公瑣語………………………司馬光撰第八冊:孫威敏征南錄…………………滕元發撰韓忠獻公遺事……………………强至撰蜀檮杌…………………………張唐英撰曾公遺錄…………………………曾布撰第九冊東坡志林…………………………蘇軾撰補錄:商刻東坡志林……………蘇軾撰仇池筆記…………………………蘇軾撰漁樵閑話錄……………………題蘇軾撰龍川畧志…………………………蘇轍撰龍川別志…………………………蘇轍撰第十冊:塵史……………………………王得臣撰晁氏客語………………………晁説之撰楊公筆錄………………………楊彥齡撰王氏談錄………………………王欽臣撰青箱雜記………………………吴處厚撰吕氏雜記………………………吕希哲撰月河所聞集……………………莫君陳撰《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冊:茅亭客話………………………黃休復撰道山清話…………………………佚名撰寇萊公遺事………………………佚名撰家世舊事…………………………程頤撰孫公訪圃…………………………孫升撰國老談苑……………………夷門君玉撰畫墁錄…………………………張舜民撰第二冊:青瑣高議…………………………劉斧撰第三冊:補筆談……………………………沈括撰續筆談……………………………沈括撰第四冊:澠水燕談錄……………………王闢之撰文昌雜錄………………………龐元英撰談藪……………………………龐元英撰海岳名言…………………………米芾撰畫史………………………………米芾撰畫史………………………………米芾撰第五冊:續世說…………………………孔平仲撰珩璜新論………………………孔平仲撰談苑……………………………孔平仲撰第六冊:聞見近錄…………………………王鞏撰甲申雜記…………………………王鞏撰隨手雜錄…………………………王鞏撰後山談叢………………………陳師道撰萍洲可談…………………………朱彧撰侯鯖錄…………………………趙令時撰第七冊:明道雜誌…………………………張耒撰師友談記…………………………李廌撰錢氏私志………………………錢世昭撰岳陽風土志……………………范志明撰聞見錄…………………………邵伯溫撰第八冊:東軒筆錄…………………………魏泰撰豐清敏公遺事……………………李樸撰泊宅編……………………………方勺撰青溪寇軌…………………………方勺撰燕魏雜記………………………呂頤浩撰第九冊:宜州家乘………………………黃庭堅撰冷齋夜話…………………………惠鴻撰遵堯錄…………………………羅從彥撰麟臺故事…………………………程俱撰玉潤雜書………………………葉夢得撰第十冊:石林燕語………………………葉夢得撰石林燕語辨……………………汪應辰撰避暑錄話………………………葉夢得撰全宋笔记第三编内容简介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古代文献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古代文献读书笔记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是最适宜于实用的文学形式。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帛泉纸笔之类。
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却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
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很困难的。
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上不得不力求简短,以致影响了散文的发展。
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便利,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
六十年前(1898-1899),河南安阳县的小屯发现大量的龟甲和兽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
经过研究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我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的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等,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文字的难识和甲骨的破碎与散乱,其中很多记录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较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这可以看作一种十分幼稚的散文。
——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
其性质同过去的神签相类似,大概是巫卜之流所编造的为宗教这信服务的书。
卦、爻辞的时代不能确定,它们吸收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似乎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才完成的。
其中不止一次提到“帝乙归妹”和“高宗伐鬼方”的事,显然是殷商的历史;而《旅》卦“上九”又有“丧牛于易”之文(《大壮》卦“六五”则谓“丧羊于易”),也隐约看到殷代先世的史影,这可能就是殷的先公王亥为有易所杀,夺其仆(服)牛这一史实的反映。
至于卦、爻辞中所谈到的各种各样的刑罚异常残酷,甚至还有杀人祭祀的迹象,更与殷商对待奴隶的情况相符合。
当然也有不少卦、爻辞的内容反映了时代较晚的思想意识,如《蛊》的“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文言文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为《史记》摘抄笔记,分为五部分,分别对应《史记》的五个部分。
二、本纪摘抄笔记1.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以土德王,色尚黄。
黄帝崩,葬桥山。
葬于桥山,子孙因以为姓。
2. 《夏本纪》夏禹,帝喾之子,姓姒,名文命。
禹继尧、舜之后,为帝。
禹治水有功,天下太平。
禹崩,葬会稽山。
会稽者,山名也,在越之南。
葬于会稽,子孙因以为姓。
3. 《殷本纪》殷契,帝喾之子,姓子,名契。
契生而圣明,长而仁慈。
契继尧、舜之后,为帝。
殷契崩,葬于安阳。
安阳者,地名也,在河南。
葬于安阳,子孙因以为姓。
4. 《周本纪》周后稷,帝喾之子,姓姬,名弃。
后稷生而圣明,长而仁慈。
后稷继尧、舜之后,为帝。
周后稷崩,葬于丰镐。
丰镐者,地名也,在陕西。
葬于丰镐,子孙因以为姓。
5. 《秦本纪》秦伯,姬姓,名秦伯。
秦伯继周之后,为帝。
秦伯崩,葬于咸阳。
咸阳者,地名也,在陕西。
葬于咸阳,子孙因以为姓。
三、表摘抄笔记1. 《世表》世表者,记诸侯世系也。
自黄帝至汉,诸侯世系皆备。
2. 《年表》年表者,记年号也。
自黄帝至汉,年号皆备。
3. 《月表》月表者,记月令也。
自黄帝至汉,月令皆备。
4. 《日表》日表者,记日食也。
自黄帝至汉,日食皆备。
四、书摘抄笔记1. 《礼书》礼者,所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也。
礼书者,记礼制也。
2. 《乐书》乐者,所以和民声、导民行也。
乐书者,记乐制也。
3. 《律书》律者,所以正音律、调乐声也。
律书者,记律制也。
4. 《历书》历者,所以纪时、授时也。
历书者,记历法也。
5. 《天官书》天官者,所以纪天象、占吉凶也。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笔记绪论1. 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2.古文献学学科特点:①综合性的边缘学科②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③成熟的学科3.古文献学史特点:①源远流长、延绵不断②经学史是古文献学史的中心③基本倾向上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④经籍成果最多,其次是史籍、子书,集部书整理最差。
4.古文献学史脉络:先秦是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承汉朝古文学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之学,喜谈义理,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并且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出现了知今昧古、以今类古的倾向;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使南北分立的古文献学得到统一。
唐疏在形式上是南朝义疏之学的继承,实际内容却以考据为主。
史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均以考据为主。
隋唐时期古文献学的特点是因循、集成,而较少开创;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同时考据学也在不断发展;清代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虽亦有汉宋之争,但宋学在学术上始终未成气候。
近代开始之际,今文学虽又一度兴起,但整个近代仍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是占优势的。
综观整个古文献學史,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
汉学(以古文学的考据传统为代表)和宋学(以义理之学为代表)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而清朝是个集大成的时期,他尤其是考据学发展的高峰,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一章先秦第一节夏商周时代1.最早的文献:甲骨文献。
2.有史记载的最早到一个知名的校雠家:宋国大夫正考父。
第二节孔子1.孔子与六经2.观点方法: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第三节孔子后学1.四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2.子夏是孔子后学整理传授古文献成绩最著的一个。
3.孟子的观点方法:①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学林》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
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
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
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
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
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
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
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东轩笔录》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
北宋魏泰撰。
魏泰,字道辅,襄阳人。
出身世族。
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
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
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
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
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
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
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
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翁松禅手札》翁同龠禾,江苏常熟人。
生于清代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字声甫,号叔平,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曰瓶斋居士。
翁同龠禾于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赐一甲一名,状元及第。
后历任陕西学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是清同治、光绪两朝重臣,又担任了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氵怡的师傅。
翁同龠禾从政数十年,为人正派,且具民族气节,难能可贵。
在中法战争时,他力主出兵抗法,反对妥协投降。
中日甲午战争时,他以“强敌凭陵,国势浸弱”力主一战。
对前方战事每况愈下“焦灼愤懑、如入汤火”。
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逐渐倾向变法图强。
他欲辅佐光绪帝筹谋新政,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
他破格求贤、冀匡时变,给维新人士以“游说公卿”的机会。
他曾以帝师的身份走访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事宜。
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命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皇帝次第颁行,但为保守派奕讠斤所阻未果。
他支持北京强学会的成立,广泛浏览维新派的新政陈条著述。
他曾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称康力堪大用;并不断与光绪皇帝磋商变法措施,从而成为光绪帝的得力智囊,成为“帝党”的中坚和“后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翁同龠禾的行为早就为慈禧太后所不容,并忌恨。
就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后,于6月15翁同龠禾被慈禧开缺回籍。
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后,翁同龠禾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1904年7月4日,七十五岁的翁同龠禾,在开缺回乡七年后病逝常熟。
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去世。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龠禾被朝廷诏复原官,之后又追谥“文恭”谥号。
翁同龠禾知识渊博,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西江。
他工书法,笔力遒劲,天骨开成。
他幼时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
被人们称誉为“同光间书家第一”。
其诗词书法自成一家,对后世学人影响很深。
翁同龠禾亦喜画,常间作山水木石及杂画以奇肆出之,经随意点染,古趣盎然。
翁同龠禾从不出售书画,仅以自娱而已。
《近代六十名家画传》、《清代书画家笔录》等书均有著录,评价也很高。
《翁松禅手札》的艺术价值《翁松禅手札》是由翁同龠禾的外甥俞钟銮先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搜集重校印行的。
所收信札是翁同龠禾于1898年开缺回乡至逝世之间的七年中书写的。
据俞钟銮在跋文中称“此松禅舅之札,江湖长往,花鸟惊心,其间良友逝,小阮亡,山中七年狼狈无愈于此”时之作也。
《翁松禅手札》为珂罗版富纸精印,开本阔大(书幅为26.5×15.4厘米)字迹清晰,每页中还夹有黄褐色衬纸,可称得上是善本书的一种。
该《手札》共编为8集,每集1册。
惜本人仅购得3、6、7、8等4集,共113页(双页)、收信札120通。
7集和8集的后面各有编印者跋文1篇,始知概貌。
此翁氏手札所书皆为与晚辈或与友朋之间的私人来往信函,内容多为生活琐事和磋商古籍碑帖学问之事,也有为感时忧世的心情抒发,充分表现了翁老夫子的真情实感,故书写时心情是非常放松的,信手拈来的,决无做作之嫌。
无论是在本札中的大多数草书、行书,还是少数楷体札,都是挥洒自如、力透纸背,能见其真功夫。
笔者何以称此《手札》为“下真迹一等”呢?!这是因为:其一,翁氏虽被公认为晚清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但据考证他不卖字,以自娱为主,偶而以书赠之,所以至今书画市场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及其上拍场的消息,说明他的书作存世量极罕。
其二,如前所述此120通手札体现了作者的书法真精神,实水平,是书家七年中真实心情与生活的写照,且每通均独一无二,概无雷同,可称精品力作。
其三,该《手札》为典型的家印本,众所周知古籍中的家刻本及家印本,历来为藏家所重,以为是难得之物。
家印本的最大特点是少而精,其印量一般仅百本而已,最多也不过数百本(套),均属非卖品,为自传或赠友之用。
其四,这函翁氏《手札》的印制,是在翁同龠禾官复原职追封谥号之后,应该说是一种纪念性质的东西,而且印行时间距翁同龠禾逝世仅七年,其内含的真实性也是不用怀疑的。
综上笔者认为《翁松禅手札》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类好藏品,把它列入“历代名家书法墨迹”,恐怕也不为过。
《翁松禅手札》的史料价值翁同龠禾是我国清代末期的一位政坛重要人物,特别是他在维新变法图强中所起的作用更是可圈可点。
但不幸的是他的抱负都被慈禧太后所扼杀,以至仅保了一条老命至抑郁而终,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
《翁松禅手札》就是关于翁同龠禾的重要史料实物之一,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参考。
一、翁氏回乡后的思想感情值得研究。
这位被废黜的清代大臣在这些手札中所透露出的感情是值得研究的。
他回老家后对维新变法的失败始终叹惜不已,如在一通手札中就曾提到“少文九门喋血”的事。
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常表现在他的手札中,如他给“调卿、金门贤甥”的信中就曾写道:“海疆不靖民生益虚大忧也”。
他在回籍常熟之前所写给其甥的信中的一段,也很能反映他的思想情绪。
“愚蒙圣恩得还乡间……今由号汇去银贰仟两,希代为收储,愚到家衣食所需耶给于此也。
宿疾已,数日中即乘轮南迈,先此道意”。
二、翁氏所藏和他对古籍金石的鉴赏亦值得研究。
从《手札》中可以看出,其谈及古籍和金石等鉴赏的内容,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学者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手札中就有“麓山古刻弥重”,“东瀛多唐宋人墨迹”、“十三行整本榻木亟精”等论述。
在这4集中见其写到借阅或购藏古籍碑帖的数量就有数十种之多。
回想起1999年上海博物馆曾花巨资购得旅美翁氏后人的,包括众多宋元佳刻在内的一大批“翁氏藏书”,成为当时大陆典藏的一大盛事。
我想这函信札可能对入藏“上博”的“翁氏藏书”的研究,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翁氏署名值得研究。
笔者发现手札中翁氏署名除已在几种人物类辞典中所见外,至少还有如下的署名:无诤、瓶隐、瓶庐、均斋稼翁、鸿纶、纶、无竞竞和无竞竞居士。
以上可补史缺。
四、翁氏老年疾病的医治值得研究。
老年人生病吃药纯属生活小事。
但从信札中看出翁氏回乡后病况虽不重但又时有所发,都有晚辈及亲友所赠中药及调补而治愈,故这方面可能大有研究的价值。
2、《古籀拾遗》《古籀拾遗》和《古籀餘論》是清末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孙诒让(一八四八一九0八),(字仲容号籀廎,浙江瑞安人)的两部考释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著作。
《古籀拾遗》成书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经孙氏重新校定,在温州雕版,光绪十六年(一八九0)问世。
全书三卷,上卷從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旘法帖》所摹刻的铜器铭文中选取十四篇加以考订中卷和下卷则分别选取並考订了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旘》摹刻的三十篇铭文和吴榮光《筠清馆金文》摹刻的二十二篇铭文。
《古籀馀论》撰成於光绪二十九年(一九0三),孙氏生前未及刊行,一九二六年,容庚以王国维所得抄本付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募人刊刻,並为校補五百餘字,後戴家祥得见孙氏稿三,又为補阙千餘字,一九二九年刊成印行。
原分二卷,共考释清吴式芬》《攈古録金文》中摹刻的比较重要的铜器铭文一百零五篇,容庚校刻时改为三卷,使之舆《攈古録金文》卷次相应。
孙诒让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庼(1848—1908),晚清瑞安人,孙衣言子。
幼承家学,聪颖好学。
13岁即撰成《广韵姓氏刊误》一书,18岁时又写成《白虎通校补》。
曾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见识大增。
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
后,五赴礼闱不第,遂绝意仕进,专攻学术,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诸多方面,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被公认为“周官学”与“墨学”之权威著作。
他的《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对殷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胡厚宣诸大家。
他的《名原》、《古籀余论》、《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尚书骈枝》、《经迻》、《札迻》等,对研究金文和校释古书,作出了贡献。
25岁时写定的《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他还校辑《永嘉郡记》、参加编辑光绪《永嘉县志》,协助编辑《永嘉丛书》,撰写《永嘉丛书札记》、《温州古甓记》等。
其学术成就,与著名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
梁启超赞他“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氏晚年,坚辞清廷的多次征召,专以办学校、开风气为已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创建“算学书院”(后改称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
次年力赞项崧等人创办瑞安方言馆,讲授国文、英文及外国史、地理等。
同时与友人在温州创办蚕学馆(后称蚕桑学校),教授中外种桑养蚕之学。
绪二十七(1901),将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更名为瑞安县普通学堂9瑞瑞安中学前身)。
同时在城区四隅各设蒙学堂一所,是为瑞安有初等小学教育之始。
二十八年,温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瑞温州中学前身),公推孙诒让为总理。
孙另荐余朝绅任总理,并附设高、初级小学。
三十一年,成立温处学务分处,推孙任总理。
后相继任学部咨议官、浙江省学务公所议绅和浙江省教育总会副会长。
任内积极筹集教育资金,选派优秀学生出洋留学,创办女学,在温处两地十六个县,倡办府、县中学堂、温州师范学堂、处州初级师范学堂和一大批小学,总数达三百余所。
另外,孙诒让还很注意社会教育,创办和参与兴办“瑞安务农会”,“瑞安天算社”,“演说会”、“阅报社”、“劝解缠足会”等,且曾计划筹办温州农工商实业学堂。
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和优异的办学成绩之外,孙诒让对地方实业的兴办也颇具心。
曾创办大新轮船公司、内河轮船公司和人力车公司,还倡导开发南北麂渔业等。
1908年,因劳累过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岁。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与贡献,在温州和瑞安建立了“籀园”、“怀籀亭”、“籀公楼”。
孙家的玉海楼为清代江南私家著名藏书楼之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