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俯冲带斑岩铜矿成矿机理
![俯冲带斑岩铜矿成矿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e2fb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6.png)
俯冲带斑岩铜矿成矿机理斑岩铜矿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百年来供应了全球近3/4的铜、1/2的钼和1/5金的需求量。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作为一种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是板块俯冲带之上最具代表性的成矿类型,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点关注对象。
最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报道了目前斑岩铜矿床的研究综述,总结了斑岩铜矿床形成机理方面最新进展及关键科学问题。
题为“俯冲带斑岩铜矿系统成矿机理与主要挑战”的文章,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员和吴超博士共同撰写。
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型斑岩矿床一般起源于俯冲作用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弧岩浆,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之后最终上升至近地表(3-5 km)成矿等一系列关键步骤,归纳了目前斑岩成矿机理研究仍存在的较多科学问题。
俯冲带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图。
据Wilkinson(2013)修改斑岩铜矿系统主要包括斑岩铜钼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两大系列,是一种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类型,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和中亚成矿域。
斑岩型铜矿床多与中酸性、具斑状结构的浅成侵入体有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兼具储量大、埋藏浅和易开采等特点,一直是工业界重点关注的矿床类型。
因此,斑岩铜矿的成因机理及其背景一直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该项研究归纳了俯冲板片的脱水或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诱发橄榄岩部分熔融,地幔岩浆上升至下地壳底部并经历熔融-同化-滞留和均一(MASH)以及初期分离结晶;初始母岩浆自下地壳底部上升至中上地壳底部形成岩浆房,岩株或岩枝的最终就位与挥发分出溶,以及成矿流体汇集和金属沉淀等众多关键地质过程。
上地壳岩浆房演化示意图。
据Sillitoe(2010)修改镁铁质组分加入上地壳岩浆房示意图。
据Blundy等(2015)修改目前,斑岩铜矿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对成矿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岩浆弧演化的长期性与成矿作用瞬时性的“不协调”、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金属预富集作用对成矿的贡献,以及Cu和Au在预富集过程中的解耦机制等。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a5e2593c1ec5da50e270ba.png)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赣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床矿产勘查模型构建及应用
![赣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床矿产勘查模型构建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48c4a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2.png)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赣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床矿产勘查模型构建及应用王 凯摘要:本文针对赣东北地区的斑岩型铜矿床,以构建矿产勘查模型为研究目标,探讨了其应用及效果。
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建立了综合考虑地质、地球化学、物理等因素的勘查模型。
基于该模型,对赣东北地区的斑岩型铜矿床进行了深入勘查,表明该勘查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矿产资源评价、勘查优选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然而,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研究为斑岩型铜矿床的矿产勘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矿产;勘查模型构建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其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斑岩型铜矿床的勘查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勘查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案,保障勘查工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本文以赣东北地区的斑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矿产勘查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通过考虑地质、地球化学、物理等因素,建立相应的勘查模型,并在实地勘查中进行应用。
1 斑岩型铜矿床概述1.1 定义和特征1.1.1 定义斑岩型铜矿床是指由斑岩或者斑岩岩体与其周围的围岩之间发育出的铜矿化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铜矿床类型。
它们通常形成在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其矿化作用主要受到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的影响。
1.1.2 特征矿化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以铜矿化为主,铜矿石以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钼矿等为主要矿物组分,常伴生有银、金等其他有价金属。
矿石矿物以粒状、颗粒状或块状出现。
岩性特征。
斑岩型铜矿床与斑岩或岩浆岩体密切相关。
斑岩通常是由于岩浆的侵入或岩浆的喷发形成的,其组成以斑岩矿物为主要成分。
在铜矿化过程中,斑岩或岩浆岩体与周围的围岩之间发生矿化作用。
矿化特征。
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以石英脉、矿化脉和蚀变带形式存在。
矿化通常以富铜的矿物形式存在,矿化体往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对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探讨_王登元
![对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探讨_王登元](https://img.taocdn.com/s3/m/73c6375df01dc281e53af029.png)
18 5
电力建设
中华 民居 201 2 年1 0 月
浅论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管理
林德伟
( 福建省浦城县供电有限公 司)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 主要针对当前线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 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 出了一些看法 " 关键词 :供 电企业;线损管理
1 当前线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l )第 一次农改期间 由于资金等原因 , 低压供 电网络农改标准过低 , ( 配变三相负荷 的可调性较差 , 较难 达到国家规定 的标 准 , 单相供 电情 况 较普遍存在 .
化斑岩岩浆是 由地 壳重熔形成 的 , 故其成矿物质主要来 源于地壳 ;产 生 岛弧区 ! 主要 与偏基 性岩套相关 ! 且 常具有铜矿化 的斑岩 岩浆可 能是 由 洋壳和地壳深部物 质混熔 而成 , 其成矿物 质主要来源于 下地壳 ! 洋 壳和 海洋沉积物 ;产于 陆壳板 块缝合线 附近和 大陆板块 内部 !直接受深 大断 裂控制 , 且与朝基性岩一 花 冈岩套相关 的含矿 斑岩体则可能为上地慢分 异 !地壳混染而形成 的 , 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 于上地 慢和下地壳 " 因此 , 不同构造环境中的斑岩铜矿 , 其成矿物质来源不 同 " 在斑岩 岩浆 上侵过 程 以及侵位后的岩浆岩化所导致流体 向斑岩体运动过程 中, 岩浆和 热液 流体也可 以萃取一些成矿物质, 因此 , 围岩也可能提供部分成矿物质 "
2 供 电企业线损管理方法探讨
2.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管理制度
l )成立机构 "在公司成立 以公司经理为组长 , 公 司相关领导及职能 ( 部室负责人为成员 的线损管理领导小组 , 并下设线损 管理办公室对 日常 事务进行管理 " 2 )确定线损管理中的决策层 ! ( 管理层和执行层 , 制 定线损 管理组织 机构 网络图, 并确 定公司管理各层次各部 门线损管理中的职责 " 3 )制定线损管 理方面的制度 , 包 括配变三相 负荷测试 与调整管理 ( 办法 !电压 无功管理制度 ! 客户 业扩报装管理 办法等在 内的各 项管理制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0ff9e22f453610661ed9f4d8.png)
2004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3卷 第2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4)02-0176-15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Ξ聂凤军 江思宏 张 义 刘 妍 胡 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 要 依据金属矿床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将中蒙边境及邻区分布的斑岩铜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①加里东期经典型斑岩铜矿床(点);②海西期经典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③燕山期深成岩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
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9个矿化集中区,并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区内的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高峰期相吻合,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床 矿床地质特征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时空分布 中蒙边境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中蒙边境及邻区指中国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与蒙古国及俄罗斯国接壤地带,东西长2000km,南北宽200~350km,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从大地构造位置上看,该区地处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古生代褶皱带内。
区内古生代地层出露广泛,深大断裂纵横交错,岩浆岩十分发育,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是中亚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芮宗瑶, 2000;芮宗瑶等,2002;徐志刚,1997;唐克东,1992)。
该区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比例尺(1∶100万和1∶5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物化探测量工作已经完成。
关键地段的1∶20万和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评价亦获得重要进展。
通过上述工作,中、蒙、俄3国地质工作者先后在研究区发现铜矿床(点)和矿化点数百处,代表性的铜和铜多金属矿床有延东-土屋、公婆泉、白山堂、欧玉陶勒盖(Oyu Tolgoi),查干苏布尔加(Tsagaan Suvarga)、霍各乞、炭窑口、东升庙、白乃庙、奥尤特、小坝梁和乌努格吐,其中蒙古国欧玉陶勒盖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和杂质少而著称于世(Perello et al.,2001)。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e38cd35af45b307e8719760.png)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关于斑岩铜矿的成因,应该是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定论,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岩浆热液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学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之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的变化而出溶,并在有利位置富集成矿。
依据:1,矿化体(斑)岩体紧密共生,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有的甚至整个岩体矿化,且分布较均匀;2,矿化体及周围岩石具一定的热液蚀变,并具有一定的分布;3,矿床常产于深大断裂附近,在空间上常呈带状分布,并与一定的构造,岩浆带相一致(古亚洲带、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带);4,矿化岩体的产状常与围岩不一致;5,同位素资料,如硫化物的值及容矿岩石的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多接近于陨石与玄武岩但是该成矿模式的难点在于难以解释以下基本地质事实:1,众所周知,中酸性岩浆岩的活动,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
据统计,目前中国出露的中酸性岩浆岩的面积为859248Km2,而全国与铜矿相伴生的中酸性岩浆岩(包括斑岩型与夕卡岩型)的出露面积最多也不会超过其中的1%。
即有99%以上的中酸性岩浆岩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使铜等金属元素富集,铜的克拉克值只有20×10-6~35×10-6,它比基性岩浆岩要低一倍而与沉积岩相当。
上述资料表明,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至少是绝大部分),铜等金属元素并没有得到富集。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中酸性(斑)岩体中有铜矿产出呢?用岩浆分异热液成矿说很难解释。
2,实验资料表明,岩浆中水的含量是有限的,它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35](图1)。
因此对浅成、超浅成(小于3Km)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说,岩浆中水的含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其含水量小于3%,含矿的中酸性(斑)岩体中水的含量一般为1%~2%,同时,含矿斑岩的规模又往往很小。
斑岩铜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e50d74b336c1eb91a375d29.png)
成矿摸式 ( e l gn o e 又称矿床模式 , m t l ei m d1 ao c ) 是 用简明的文字或图表形式对 矿床地质特征 、 成因、 成矿
岩浆侵位 至浅 成 一超 浅成环 境形 成小 型 的斑 岩体 。
21 02年第 2 期
相 中富集成矿 。提 出该 “ 成矿 假说 ” 的地质 事实有 : ①很 多斑岩 铜矿 , 特别是形 成 于 中、 新生论概括。这一概念 提出之前, 在地质学或矿床学领域早 已有 了模式 的萌 芽, 如早期葛朗特的岩浆一金属成矿树和艾蒙斯的围绕 岩基 的金属 成矿分带 等 。在成矿模 式提 出之后 , 利用模 式来研 究 和说 明问 题 , 已成 为 地 质 学 界 比较 流行 的方 法 。不 同矿种 、 同类 型 的矿 床成 矿 模式 相 继 提 出 , 不 极 大地推动了成矿模式研究的发展 , 使其内容不断扩大 , 建立的方法千变万化, 建立 的依据 、 使用的参数也越来 越多, 表现形 式也 多种多样 。就 其 内容 和表现形 式概 述
一
地 幔 中发 生局 部熔融 , 在熔 化 过 程 中析 出金属 , 同钙 并
碱性岩浆一起上升 , 然后在岩体的顶部富含氯化物的液
作者简介 : 董超阁(92)男 ( 18一, 汉族)河南开封人 , , 新疆大学地勘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造山带, 火成岩与成矿 。
l2 7
西 部探 矿工程
2 1 年第 2 02 期
西部探矿工程
11 7
斑 岩 铜 矿床 成 因类 型及 其成 矿 模 式
董超 阁
( 新疆大学地勘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04 ) 30 7
秘鲁南部地区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探讨
![秘鲁南部地区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a26c2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a.png)
秘鲁南部地区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探讨胡中岳;杨树暄;王家杰;安幼林;王欢【摘要】In a general way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exist not only alteration zoning ,but also mineralization types and li-thologiczoning .There are three layers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The upper part is crackle breccia zone ,the central part is explosive breccia or concealed explosive breccia zone ,the lower part is porphyry zone .Their corresponding mineralization types 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ically:the upper part is stockwork ( net vein-vein) minerali-zation,the central part is the mineralized breccia form mineralization , the lower part is disseminated mineralization . Through the study of typical deposits ,the authors can establish a model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Originated from the upper mantle ,the magma is mixed and reacted with other hydrothermal fluid ( tectonic hydrothermal fluid ,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etc.) in the proper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rising ,and mineralized material is precipitated and mineralized corresponding to produce different types of deposits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ottom-up is roughly: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s-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deposits-porphyry copper deposits-porphyry copper gold depos-its+stockwork type copper gold deposits-breccia type copper gold deposits +stockwork type copper gold deposits +vein type copper gold deposits-stockwork type gold copper deposits+vein type gold copper deposits +vein type gold deposits .%一般斑岩型铜矿不仅存在蚀变分带,还存在矿化类型及岩性分带。
斑岩型铜金矿床
![斑岩型铜金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d74ed0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9.png)
斑岩型铜(金)矿床大都在造山带构造环境内产出,其中许多矿床与消减板块边缘的深成岩浆活动或火山作用具密切的成因联系。
具经济价值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既可在岛弧环境中,也可在大陆边缘产出。
尽管其成矿时代多集中在中新生代,但是古生代和前寒武纪斑岩型铜金矿床实例也偶见有报道。
斑岩型金属矿床是“与侵入岩有关金属矿床”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形成作用与岩浆活动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
鉴于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在一些矿集区(或带)很难将斑岩型和其他侵入岩类金属矿床划分开来。
到目前为止,尽管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判别准则,但是矿床地质学家均认为,斑岩型金属矿床应具下述地质特征:(1)金属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2)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成侵入岩具密切关系;(3)大多数含矿侵入岩为钙碱性或碱性岩浆岩系列;(4)典型的含矿斑状岩浆岩组合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闪长岩正长岩;(5)与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大都为钙碱性长英质火成岩;(6)含矿侵入岩体大都为复式侵入杂岩,金属矿化仅与其中某一期侵入岩有关;(7)金属矿化与岩脉群和角砾岩管伴生,角砾组份复杂,磨圆度高;(8)含矿侵入岩体及围岩均遭受到普遍的和强烈的断裂— 1 —与破碎作用;(9)尽管大多数矿化地段受断裂控制,但是在一些矿床中,浸染状金属矿石占有很高的比例;(10)尽管各金属矿床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一定的分带性;(11)在部分矿区,风化淋滤可以造成金属元素次生富集;(12)绝大多数斑岩型铜金矿床以规模巨大和品位偏低为特征,一般来讲,铜矿石储量至少为2000万吨,铜的品位为0.1%或更高;(13)主要斑岩型金属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斑岩型金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斑岩金属矿床划分为若干类型,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1)根据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岩性组合和形成深度,可将斑岩矿床划分为经典型、火山岩型和深成岩型;(2)依据成矿主岩化学性质,可将其划分为钙碱质和碱质类矿床;(3)根据金属元素组合,可将其划分为斑岩铜矿床、斑岩铜钼矿床、斑岩钼矿床、斑岩铜金矿床、斑岩金矿床、岩铜钼矿床和斑岩钼金矿床。
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59c829af45b307e871973f.png)
元 以及 深大 断裂存 在 密切关 系 , 合其 研究 资料 可 以发 综
现 两个 明显 特征在 时 代 上 , 岩 铜矿 床 主要 形 成 于 中 、 斑 新 生代 , 空 间上 斑岩 铜矿省 常呈 带状 分布 在褶 皱带 或 在
矿地区地壳常常很薄或几乎缺乏硅铝壳, 因此斑岩铜矿 的金属 似乎 只可 能来 自上 地 幔 。 同时期 Slte 1 7 ) ii ( 9 2 lo 认 为大 洋沉 积物 ( ) 玄 武岩 ( ) 1层 、 2层 和辉 长 岩 ( ) 3层 是 构成 斑岩 铜矿 的 主要 金 属来源 。
形 成具 有重 要影 响 , 同大地构造 单元 及其 火 山一深成 不 岩 建造 对斑 岩铜 矿床 的成 矿专 属 性具 有 明显 的控 制作 用 , 区域性 的引张 环境 、 而 深大 断 裂 和 地下 深 部 的 热点
斑 岩铜 矿床形 成 的构造 背 景 是 指 与斑 岩 铜 矿 床 形
致 斑 岩铜矿 省呈 带 状分 布 。该 模 式 较 好地 解 释 了斑 岩 铜 矿省 呈 带 状 分 布 特 征 以 及 较 古 老 斑 岩 铜 矿 床 的成
因[ 引。
期 后 中一高 温热 液形 成 的 细脉 浸染 状 硫 化 物 铜 ( ) 钼 矿 床 _ 。近年来 , 1 ] 一些 新理 论如 耗散 结构 论 、 同论 、 沌 协 混
7 0年代 初 , ii e和 S wkn 等人 就 已从 全 球 构 造 的 Slt lo a is 角 度 , 识 到斑 岩铜矿 的岩 浆源是 由洋 壳板 块在俯 冲过 认 程 中由榴辉 岩等 部 分熔 融 形 成 的 。在 岛弧 带 的斑 岩铜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https://img.taocdn.com/s3/m/5e3845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d.png)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1.矿床形成机制: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认为,这类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实验模拟等方法,逐步揭示了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过程。
2.矿床特征及分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及分类研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铜矿床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3.找矿方法: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
现代找矿技术的进步使得找矿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例如,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的分析,确定矿床的有利地区和找矿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性、密度和磁性等参数,帮助找矿人员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
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岩相鉴定和构造解析等,找矿人员可以对找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床产状进行详细了解,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一种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找矿区域内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的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找矿人员可以确定有利的找矿地区,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地下电性、密度、磁性等参数,以探测和识别存在的矿床。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
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宇航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寻找矿床和找矿目标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发现地表的矿化和蚀变带等特征,为找矿人员提供重要线索。
总结来说,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矿床形成机制、矿床特征及分类等方面。
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则主要依靠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等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找矿人员可以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为实现有效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斑岩型铜矿
![斑岩型铜矿](https://img.taocdn.com/s3/m/32687474aa00b52acec7ca5e.png)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H2S
火山热液系统
500-900℃
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300℃
低硫化作用
Au,Ag
腾
200℃ 300℃
高硫化作用 Au,Cu
初始中和作用 天水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气体上升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细脉状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边缘带 铅、锌、金、银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细脉状、脉状
脉状
矿化特点
❖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分析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82f33a700abb68a882fb42.png)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分析摘要:世界主要铜矿床类型有斑岩铜矿、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以及矽卡岩型铜矿床,其中斑岩型铜矿因其分布广、产量高成为矿床学家研究的首要目标,全球大多数矿业巨头也都致力于斑岩铜矿床的开发。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斑岩铜矿的成因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斑岩铜矿;地质特征;成因一般来说,斑岩铜矿是指具有浸染状、细脉状并且与花岗岩侵入体(具有斑状结构)共生的含铜和钼 - 铜组分的岩相组合。
据统计,全球所含金属铜资源的 50% 来自于斑岩型铜矿床。
全球有 3 大铜资源大国,分别为美国、智利、秘鲁,斑岩型铜矿占铜矿总资源量的 80% 以上。
按照地质年代划分,斑岩铜矿主要在中生代及新生代期间形成,部分形成于古生代[1]。
通过近些年的地质勘查,在我国云南、江西、河南、西藏、黑龙江等地均发现不同规模的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具有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
斑岩铜矿的矿石品位普遍较低,矿床整体矿化分布较均匀,其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较好,伴生有用元素多,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特点,因此斑岩型铜矿床成为了工业界开发及科学界研究的主要对象 [2]。
1时空分布及地质背景1.1时空分布中新生代形成如今大对数的斑岩型矿床(87.5%),而只占 12.5% 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古生代。
斑岩型矿床三个主要的成矿峰期:晚泥盆世- 中二叠世(D3-P2)、晚白垩世中新世(K2-N1)、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T3-J3)。
且前寒武纪也发现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
1.2地质背景按照时间分析,世界上已发现的大量斑岩型矿床多形成于中新生代,这与埃达克岩形成时代是相似的,也隐含着斑岩型矿床和埃达克岩的成矿原因之间的联系。
在古老的克拉通内部,也发现有着斑岩矿床,如加拿大和西澳大利亚。
我们可以看到,斑岩型矿床分布与埃达克岩有相似的特点:对空间分析,均产于板块褶皱带及边缘带;按时间分析,虽然前寒武纪形成的斑岩型矿床在西澳大利亚等地区被发现,中新生代依然是斑岩型矿床形成的最主要的地质时期。
斑(玢)岩型矿床
![斑(玢)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f15dd20ade80d4d8d15a4f10.png)
斑(玢)岩型矿床一、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①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②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③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④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⑤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⑥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是世界上铜和钼的最重要来源,锡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斑岩型铀、斑岩型金矿床等也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斑岩型矿床还往往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的金属组分。
(一)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它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3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工业上和成矿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斑岩型铜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
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等。
根据产出的地质环境及成因,斑岩侵入体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它们大多与安山岩、流纹岩类关系比较密切,形态多呈岩筒、岩颈、岩漏斗状,南美秘鲁、智利安第斯山脉的斑岩铜矿床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浅成的侵入岩,它们大多是多阶段复合岩体的晚期产物,有时成为独立的浅成小侵入体群,形态常呈岩株、岩瘤状,少数呈巨大岩基的分枝部分。
中国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中国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c058c70508763231121285.png)
及 其 火 山一深成岩 建造 对斑岩铜 矿床 的成矿 专属性 具有 明显 的控 制 作 用, 区域性 的 引张环境 、 大 而 深 断 裂和地 下深部 的热 点则直接 制约 着含 矿 斑岩岩 浆的形 成与侵 位 。 中国斑 岩铜 矿成矿模 式 以 东天 山
土屋 和延 东斑岩铜 矿和 西藏 冈底 斯斑 岩铜 为代表 。
代 ; 空 间上 , 在 斑岩 铜矿 省 常呈 带 状分 布 在褶 皱 带 或板 块 构 造 的边缘 。这 为分 析 斑岩 铜 矿床 形 成构 造 背 景提
供 了重要依 据 。 Slte 次采用 斑岩铜 矿床 板块 成 因模 式来 说 明 ii 首 lo
板块 运动 与斑岩铜 矿 床形 成 的关 系 。他认 为洋 壳俯 冲 使得 富铜 的洋壳 和富 含碱 金属 的洋壳 沉 积 物进 入俯 冲
关键词 : 岩铜矿 ; 斑 成矿模 式 ; 中国斑岩 铜矿
中 图分 类号 : 6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号 :0 4 5 1 ( 0 2 O —0 3 —0 Pl A 10 - 76 2 1)6 15 3 “ 岩铜 矿” 斑 一词 的 含义 目前 尚无 确 切 的定 义 。它
带深 部 、 并通 过熔 融作 用进人斑 岩岩 浆而形 成含矿斑 岩
21 02年第 6 期
西部 探矿 工程
15 3
中 国 斑 岩 铜 矿 的成 矿 模 式
屈 涛 , 清 波 , 付 董超 阁
( 新疆 大学地 质 与勘查工 程学 院 , 新疆 鸟 鲁木 齐 800 ) 30 0 摘 要: 全球 癍岩 铜矿床 ( 尤其是 中、 新生代 斑岩铜 矿床 ) 的形 成 受板 块 构 造影 响 , 同大地 构造 单元 不
* 收 稿 日期 :0 第一作者简介 : 屈涛 (9 5)男 ( 18 一. 汉族) 陕西汉 中人 , , 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山带 、 造 火山岩与成矿 。
斑岩铜矿成矿模式探析
![斑岩铜矿成矿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526932aaea998fcc220e9b.png)
国际 地 质 新 动 态
2 3 l
l 0之 间。有 机金 属结 构在缺氧条件下特别稳定 , 如 在黑海及还 原性 的海 底 , M0 c : M 高达7—3 2 。而在 氧化环 境 中, 有 机结构 进一 步降解 , Mo c : M 减小 , 如 典型的陆 架边缘沉 积物中 。随 着 氧化 条件的加强及暴露于 氧化环 境时 间的加 长 , Mo c : M 不 断 降低 。 此外 , 他们还分析 了大块 有机 质及 与铁 伴生的有机 碳碎 片 同位 素及元 素组 成。多数情 况下 , 与铁伴 生的有机碳 富含” C, ” C增 长( 1 . 7 ‰ ±2 . 8 ‰) 。不稳定的有机复合物 与铁的优先结 合可以解释为什么活性有机复合物 可以在沉 积物 中保存 , 而 那
岸的岛弧链。
h t t p: / /t u c s o n c i t i z e n . e o m
徐慧, 编译. 朱建东, 校.
斑 岩铜 矿成 矿模 式探析
斑岩铜矿是一种火型的成矿 系统 , 通常 由小型 中酸性岩 体 的侵入作用所形成 , 矿( 化) 体往 往呈 椭球状 , 直径 可达数 千 英
分斑 岩 型 铜 矿 的 矿 ( 化) 体 与围岩基本一致 , 具“ 层控型” 特征 。
全 球稀 土资 源供 需形 势
少, 在温度下降 、 岩浆结晶过程 中不会 析出流体 , 矿质 与成矿热 液主要来 自围岩 , 岩浆岩 主要起 热动力 源的作用 。由于岩浆 的
0 c —F e 结构的直接螫合作 用或共 沉淀作 用对于 有机碳 与铁 结
合起 到了重要作用 , 进一 步的解释还需 要更多 的工 作。最终 研
究结 果 表 明 , 埋藏 于表层海洋 沉积物 有机碳 的 ( 2 1 . 5 % ± 8 . 6 %) , 或者全球约 ( 1 9~ 4 5 )×1 0 g有 机 碳 由 于 与 活 性 铁 伴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_陈军强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_陈军强](https://img.taocdn.com/s3/m/ec095efe6294dd88d0d26bf5.png)
第21卷第12期 2012年12月中 国 矿 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1,No.12Dec. 2012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陈军强,张 超,李志丹(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摘 要: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认识其成矿作用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本文总结了斑岩铜矿的概念、时空分布特征、成矿构造环境、围岩蚀变特征及矿化分带、成因模式等斑岩型铜矿床研究中的重要进展,供找矿实践和成矿理论研究参考。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构造环境;围岩蚀变;成因模式 中图分类号:P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2)12-0067-03Research on status and progres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CHEN Jun-qiang,ZHANG Chao,LI Zhi-dan(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Tianjin 300170,China) Abstract:Th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Cu deposits.The knowledge of thismineraliz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direction of ore prospecting practice.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arrangements of documents o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we summary a recent development on porphyrycopper deposits,such as concept,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metallogenetic structural environment,wallrock alteration、the mineralization zoning and genetic model.We hope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referencefor the prospecting practice and metallogentic theory. Key words:porphyry copper deposit;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structural environment;wallrockalteration;genetic model收稿日期:2012-08-05作者简介:陈军强(1978―),男,河南濮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的勘查和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
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
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
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
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
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
(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
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斑岩型铜矿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富含金属组分和封存了海水的洋底沉积物随洋壳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边缘之下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组分的钙碱性岩浆。
当此种岩浆侵位于俯冲带上方大陆边缘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
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
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和参与成矿(图30)。
图30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式(据芮宗瑶等人,1995)
①基底岩石;②火山岩;③泥沙质岩;④碳酸盐岩;⑤泥质岩;⑥深成岩基;⑦浅成斑岩体;⑧爆破角砾岩筒;⑨带黑点的范围表示斑岩型铜钼矿化;⑩矽卡岩型矿化;⑾钾化带底界;⑿绢英岩化带底界;⒀青盘盐化带底界;⒁青盘盐化带顶界;⒂上升岩浆流体;⒃循环天水
找矿方向及标志
(1)不同地质时期钙碱质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的大陆边缘弧及岛弧,(2)深大断裂带附近(尤其是上升盘一侧)的次级断裂,(3)小型斑状复式岩体和典型的蚀变类型及分带,(4)外围常伴有Pb、Zn、Au、As、Sb、Se、Te、Mn、Co、Ba等元素异常的Cu、Mo、Ag、(W、B、Sr)等元素的综合异常,(5)地表红褐色的氧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