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12讲:晚清政治史(一):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29张PPT)-经典通用
作抵押。
。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 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 织。
知识梳理
一、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续上表)
影响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政治上:一系列不同等条约的签订,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受到严重破坏,政策被打 破,朝贡体制受到冲击。 经济上: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走 向解体。 文化上: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 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破坏,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外 交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设立专门的机构——总理衙门负责外交事 务。 经济上: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 的洋务运动。 文化上: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2021/10/10
9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4.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 日本当时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一体。而中国,政体依旧是封建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② 中国方面权责不明确,指挥不统一,没有动员起全国的力量; ③ 清廷和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 ④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误,固守“以夷制夷”的旧策略。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洋务运动1.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②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
(3)影响①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主要活动(19世纪60~90年代)类别旗号表现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民用工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筹划海防“自强”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自强”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释疑重难]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产生①条件a.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2)初步发展①背景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表现a.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2017级一轮1894至1919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辛亥革命)阶段7
一、列强侵略
(二)瓜分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划分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
(三)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结果、影响)
1.黄海海战
(一)维护主权的斗争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二、中国人民
1.维新变法
的抗争与探索 (二)救亡图存的探索
2.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梳理】示例1
近代列 强侵略 和中国 人民的 抗争与
强
侵 华 的 趋 势
八国 联军 侵华
1900条—约还清体败现,了签列订强侵 1901华年的什《么辛新丑特条点约?》
战争
以华治华
1、赔:4.5亿 2、划:东交民巷 3、禁:反帝 4、拆:炮台
中国完全沦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重难点突破2】讨论1894到1900列强侵华的特点和趋势?
特点: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从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列强间 相互争夺与勾结,主要控制清政府。
【时空坐标】
【宏观知识结构】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1894——1919 )
近代 中国 的觉 醒与 探索
一、政治: 1894-1919年间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与探索
二、经济: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894 —— 1919
三、思想: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
高2017级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知识分布: 必修一 专题二 第一、二课 P24—34
《创新设计》
P92--84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多元的,它在破坏人类文化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的第3课,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被征服者、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
本课主要讲述了现代战争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了解现代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与前两课的关系,从战争影响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古代、近代、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外历史纲要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同时,由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在高一时只是作为自主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且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概念等较多,增加了本课学习的难度,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2.通过地图、时间轴等形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时空分布;结合史实与表格,了解20世纪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基本概况;通过材料,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3.引导学生依托史料,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分析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影响。
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之间的关系。
4.了解被征服者、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艰苦斗争,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 追求社会民主和民 族独立; 实现民族振兴和国 家富强;
五四运动(1919年)与中共成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1.整体时间:
领导: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同时加深全班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和理解。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历史图片和地图、教材、笔记本电脑等。
2. 课程平台: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教学材料、作业和考试成绩。
3. 信息化资源:历史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音频访谈、在线历史数据库和电子书籍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复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概述。
b.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三个并简要说明。
c. 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两个并简要阐述。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以符合新教程的要求。这四个方面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文化素养。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把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024(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1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知识清单--含单元解读)一、单元概述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欧洲殖民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殖民地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燥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批进一步增强。
俄国废除农奴制,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木主义的道路美国发生内战,林肯领导联邦政府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为美国资木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木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二、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拉丁美洲爆发了玻利瓦尔等人领导的独立运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亚洲的印度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沉匝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俄国废除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林肯领导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跻身资木主义强国之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木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揽的自由劳动力。
美国内战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陌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日本明治维新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拉T美洲人民民主意识增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吭.知道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的功绩,并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分析各改革国家的态度及结果,对改革进行客观评价。
将美国内战与笫二次工业革命胃千当时的历史悄境之中,对其历史影响做恰如其分的评价。
时空观念I通过识读美国内战交战双方分布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的作用,并能通过时空观念,对比中国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史料实证;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解读,渗透时空观念,联系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的民族解放运动,正确认识殖民侵略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危害。
了解俄国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特殊的背呆,认识到这两次独立运动的作用;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进行合理解释。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的黄河流向
二、教材“示意图”表示的 是1945年的社会政治内容
首先,从该图所表示的作战情况都是1945年11月 以前的战事。图中“0我军歼灭国民党进犯军队的地区” 图标,共有三处,其中的两处分别标在上党(长治)和邯 郸,第三处标在津浦路西侧(没有具体地点),这三处歼 敌时间都在1945年下半年:“(1945年10月)12日,人 民解放军歼灭进犯上党地区的阎锡国民党军3万5千 人……(11月)2日,依照蒋介石的‘剿匪’命令而沿平汉 铁路向晋冀豫解放区北犯的30军40军等到部,于侵陷 汤阴,磁县等地区后,被人民解放军在邯郸地区大部歼 灭……粉碎国民党沿平汉路进攻前后,人民解放军还打 退了国民党沿津浦路、平绥路和同蒲路的进攻,连同邯 郸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概况. 第三次国内战争大事月表》第85页人民出版社)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有一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教材第49页),图 中黄河经山东入渤海,是东北流向。但是,黄河在1938 年花园口决堤至1947年堵口复归故道期间应为东南流 向,仔细分析此图所示均为1945年的历史内容,这显然 是历史时空不符。
晚晴时期的中国
一
1.朝贡体系:
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含义: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
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
(2)特点:“华夷观”思想
(3)影响:朝贡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 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 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救亡图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例3 [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 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 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 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深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
略性质。
(3)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
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 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 “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 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 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
近代史时间轴详细
近代史时间轴详细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轴如下:
-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分别签订;洋务运动开始。
- 1898年,戊戌变法。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失败。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 1911年,辛亥革命。
-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
- 1945年,抗争胜利。
-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
专题6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流变与发展(课件)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列强的侵华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深;清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及十月革命影响;民
背景 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 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孙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本身坚持民主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张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 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 律平等。平均地权。暴力推翻清政府,建 立民主共和国
考点呈现 新文化运动内容 新文化运动影响
维新变法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康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西学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康梁思想
三、线索主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国化 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内 容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 为主流思想。向西方学 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 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维 新思想、三民主义、民 主与科学先后成为思想 界的主流。
【答案】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 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 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 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汉阳铁厂
北洋水师战舰
赴美留学幼童
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 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 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 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中国近代化
3、近代史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史观评价(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
4、近代史同样注重基本概念:半殖半封、近代化、 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等
导语结构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 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 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 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 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 论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 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 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 变
四条线索: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
两对矛盾:①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阶级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①民族革命—反侵略 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民主革命—反封建 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中国近现代史(选择)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中国近现代史(选择)一、单选题1.(2024全国高考真题)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2.(2024全国高考真题)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
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太平天国运动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3.(2024全国高考真题)下图表(表)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4.(2023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5.(2023全国高考真题)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6.(2023全国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7.(2023全国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全民族淤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全民族淤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23年1.(2023年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3年北京卷)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
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
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
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
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中国专题七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第1课时1894 1900年间列强侵华
【图解历史】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微点拓展】 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微点拓展】 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1)直接目的: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显示 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本性。 (2)根本目的: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漫画解史】 《提线木偶》——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主题一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 联军侵华
史料一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 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去处,必有收场”,命 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 士气。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康广仁《致易一书》
史料三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 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 去了本意。
1.史料一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德俄在华强占租借地,说明列 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史料二说明戊戌变法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因遭到 他们的抵制而失败是必然的。 3.史料三反映了维新派改革官制的主张在执行中不顺利,也说 明了其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
1894—1900 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1894 年 9 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 中遭日舰偷袭。 (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2.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_台__湾___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 _邱__逢__甲___、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 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 年 10 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 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点复习(中国近代史)第9讲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的思想解放
领导 事件 口号 阶级
新文 化运 动
“民 主” “科 学”
资产 阶级 (激进 派)
学习 内容
思想 文化
性质
影响
思想 解放 运动
使中国人接受了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 打开了遏制新 思想涌流的闸门,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 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概况 (1)过程:技术制度思想 (2)特点: 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 (1)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2)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5 福建5年中考聚焦
内容 及危
害
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 土主权的完整,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内容
危害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
内 2 亿两
政府的财政危机
容 开放沙市、重庆、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
及 苏州、杭州为商埠 国腹地
《辛丑条约》
英商进出口 其 货物应纳税 他 款,必须经
过双方协议
允许日本在 通商口岸开 设 工厂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 式的反帝活动;拆毁大沽 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 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 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高考30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解题思路
解题突破:关键词:鄂豫皖根据地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题型类型:比较类:赤色区与白色区粮价差别的原因 考查方式:历史解释
一、
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
(2016·全国Ⅱ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
考情分析:30题基本在民 国后期,重点考查新民主 主义时期国共现代化的分 野。考题多在教材断层处 设置材料。 考点分布:共产党近代化 的探索、国民党的近代化 实践、日本的侵华与全民 全面抗战、国共关系的演 变 考查方式:主要考查对史 实理解 考查趋势:共产党在新民 主主义时期的探索;全面
2013
中共六大的政治决议 【共产党的探索】 (历史解释)
解题突破:题干的语气:但;化简:国民政府不同意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 题型类型:表明类 考查方式:历史解释
近五年考点统计
项目 2017 全国Ⅰ卷
一、
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6
2015
2014
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民主政策 【抗日战争的政权】 (历史解释) 国民党的 宣传舆论控制 【国共关系】 (历史解释) 国民政府的防务建设 【全面抗战】 (历史解释) 中外电影播放比例 【近代大众传媒】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萧条 文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 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 毛泽东思想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
二、
【北洋军阀】
核心知识突破 【核心概念】
(1)政治上:北洋军阀时期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但形式上一直维持着中
华民国的民主体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第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运动。
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4)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
(5)日本侵华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先后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7)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摧残。
社会生活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交通和通讯事业、影视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思想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五四运动2.导火索: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基于GIS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空分析
基于GIS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空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该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指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的时间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在淮河和海河之间发动的一次重要的攻势,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最终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在战争研究领域变得愈发重要。
利用GIS技术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进行时空分析,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战役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为军事战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进行基于GIS的时空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200字】1.2 研究意义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役。
通过基于GIS的时空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态势、地理环境和军事部署,探索战役的规律性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战役的胜利原因和失败教训,为今后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实战指导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时空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挖掘出隐藏在大量地理信息数据中的规律性和关联性,为军事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基于GIS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空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战争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提高作战效率和战争胜率提供科学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GIS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空分析,揭示战役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规律,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战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地理环境对战局的影响,深入探讨地形、气候、交通等要素对作战计划和实施的影响;2. 通过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和整合,构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时空数据库,实现对战场态势的动态监测和分析;3. 运用时空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网络分析等,揭示战役行军路线、部队部署及战斗过程的时空特征,为战役过程的重构和规律性总结提供科学依据;4. 探讨基于GIS技术的淮海战役研究在实际军事应用中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战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事实说明,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的战争分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固然与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外来势力的干扰,中国战争的空间分布是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在这中间,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是能动的、决定性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帝国主义也加快了入侵中国的步伐。这一时期战事数量明显增加,而且是内外战争交织,所以在空间分布上就呈现出比以往更为显着的特点。在所发生的1968次战争中,按省区划分,数量最多的前十位是安徽、江苏、浙江、湖北、贵州、江西、广西、新疆、陕西、云南,其战争发生次数分别为207、181、159、158、157、144、102、84、79、78。如按南北划分,南方战例比以前更多,占74%,北方只占26%。这说明,当时战争的密集区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只有新疆及陕西二省战事较多,它既反映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重点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又反映了自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后,战争南多北少的格局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日益走向衰败的清王朝来说,这是一个内忧与外患并存、战乱多于和平的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国近代战争呈现出内外战交织,战争数量明显增多的特点。据对《清史稿》、《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所录战事进行统计,这一时期共有战争1968次,平均每年约25次,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时期的战争年平均数。
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次数及时间分布
中国的近代社会,一般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截止于1919年五四运动。为方便写作,本文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半段称为“前近代时期”,清朝后半段则称为近代时期,1912年至1949年则称为现代时期。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前近代时期”已经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而从所发生的战事来看,由于中国社会仍处在封建社会,闭关自守仍占主导地位,所以虽有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等少数涉外战事发生,但大多数战争仍为国内战争。据《清史稿》统计,这一时期共有战事735次,平均每年4.7次,大致与元明时期相当。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社会的性质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却又进入了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由于社会变化非常迅速而剧烈,从1912年到1949年这38年的战争,大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2年至1931年,主要战事为各军阀间的混战,以及北伐战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战争次数达679次;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历时15年,共歼敌1714117人(其中伪军1186695人),作战125165次,真可谓史无前例。若以攻取县级以上单位战斗为准进行统计,则战争次数亦达2035次,平均每年为135次,这又远非第一阶段平均每年25次所能及。到了第三阶段的解放战争,战争范围更广,次数自然也不会少。据《解放战争纪事》、《全国解放战争简史》等书统计,截至1949年年底,解放军共歼敌744.5万人,解放县级以上城市1549座,较大规模战斗共有1246次,中小战斗那就难计其数了。即使按1246次计,战争年平均数亦达311.5次,又远远超越了抗日战争阶段。
从“前近代时期”的年平均4.7次战争,到近代时期的年平均25次战争,再到现代时期抗战阶段的135次战争、解放战争阶段的311.5次战争,中国近现代时期战争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战争苦难。
中国近现代战争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性探讨
如上文所述,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空间范围也比古代社会更大,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大肆侵略中国,中外交战增多,因此在空间分布上就产生了不少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内忧与外患并存、战乱多于和平,内外战交织,当时战争密集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映了自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后,战争南多北少的格局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前文《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是据《读史方舆纪要》所录战例写成,该书截止时间是明朝末年,故清代以来及近现代中国战争的时空分布未能涉及。本文是赓续前编,据《清史稿》、《中国近代军事史》、《抗日战争纪事》、《解放战争纪事》等书所记战争情况,分析排比而写成。
在“前近代时期”,因社会性质未变,涉外战事很少,所以这一时期的战争在空间分布上就大体延续了元明以来南多北少的格局,在所发生的735次战争中,南方占70%,北方占30%,与元明时期的71︰29基本相同。若按清代省区划分统计,则以四川最多,共有111次;辽宁第二,有68次;其他战事较多的省份还有直隶、湖南、福建、江西等,都在40次以上。四川战事最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乾隆时两次征讨大小金川,由于地险碉坚,又多雨雪,历时五年,方得平息;后来川陕地区又发生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加以镇压,主要战场也在四川境内。至于直隶、辽宁一带,战事较多,则是因为清兵入关前后与明王朝激战多在这二省区进行的缘故。
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施和金
2010年04月29日17: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时空分布--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半段,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大多数战争仍为国内战争,战争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延续了元明以来南多北少的格局。
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战争有增无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中的679次战例,仍以南方居多,而以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位居前列。即至抗日战争发生,形势随即发生了很多变化。鉴于日本邻近朝鲜和我国东北的地理形势,日军必定先占朝鲜半岛,然后入侵我国东北,再由东北向华北等内地推进;与此同时,考虑到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经济重心所在,江浙一带又与日本隔海相望,于是在自北南下的同时,攻取上海并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推进,又必将成为日军的第二个抉择;但是日本的野心是要吞并全中国,而欲吞并全中国,必先占领东部半个中国,于是攻占武汉后,打通京广线,南北合击就成为日军必然要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步骤,而对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进行飞机轰炸,则是想通过袭击中国大后方以达到牵制前方的目的。根据上述总的战略构想,日军在侵华过程中,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过程中,所发生的战争在空间分布上,首先是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的河北、山西二省,然后是华东的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省,再往后便是中南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数省。在本文所统计的2035次战争中,第一区东北、华北数省共有926次,几乎占了一半;第二区华东数省也有587次,约占三分之一;第三区中南数省为421次,也占五分之一。三区相加,已达1934次,占总数的95%。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基本战场是在中国东部,而尤以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数省战例最为密集。若以南北划分,则整个抗战阶段,北方的战例有了大幅度增加,北南之比约为62︰38,这与元明以来南方战争总数一直多于北方相比,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解放战争中,这种北多南少的格局虽稍有改变,北南战争总数之比为60︰40,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