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全部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1 、传统方法: 野外调查; 土壤定位观测; 室内研究(包括 土样的分析测定、图表的编制和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等) 2 、新技术、新方法: 土样分析测试的自动化; 土壤制图的电 子计算机化; 土壤动态的遥感监测; 土壤分析的数据化等.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土壤地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一、填空题1、(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3、在自然界中,(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

4、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层加B层,其叫做(土体层)。

5. 土壤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转换)和净化功能。

6. (土壤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生物圈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枢纽。

7.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交叉科学。

8.土壤地理学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土壤野外调查技术);土壤定位观测和室内研究等。

9.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著名的成土因素学说,并创造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

10. 土壤固相中矿物质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映。

11、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12.在大多数土壤中,矿物质的质量约占土壤固体物质总质量的95%,常被称为土壤(骨骼)。

13.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自岩浆岩或变质岩的残留矿物。

14.土壤中次生矿物的颗粒很小,具有(胶体)的性质。

15.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干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量的原生矿物。

16.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称为(土壤有机质)。

17、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

18.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土壤腐殖质)。

19.土壤中的黏土化合物和腐殖质很少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紧密结合成为(有机—无机复合体)状态存在。

20.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土壤水运动不取决于它的形态,而取决于它的(能量)水平。

21.土壤溶液体系是一个不均匀的溶液体系,土壤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具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 G 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第一章1、土壤的概念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是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溶液)、气相(土壤空气)和土壤生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土壤的形成首先需要岩石风化而成的疏松物质层,这些由基岩风化所产生的疏松碎屑称为土壤发育的母质)04、土壤的基本特征(1)土粒密度(2)土壤密度(3)土壤孔隙度(4)土壤磁性(5)土壤颜色5、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区别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但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高产的土壤必定肥沃,但肥沃的土壤不一定高产,还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6、土壤中主要的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因颗粒较小,具有胶体性质)次生矿物:原来母质、母岩中没有,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成分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①简单盐类②次生氧化物矿物③次生铝硅酸盐7、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中注意一种特殊的结构:团粒结构)土壤粒级: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常用各粒级土壤占土壤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

土壤中各种团聚体的排列组合状况,叫做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

土壤中各种团聚体的排列组合状况,叫做土壤结构团粒结构:一部分土粒紧密排列成团,具有水稳性,遇水不容易分散,团粒之间存在适当比例大小的空隙(总孔隙度可达55%)。

8、砂土、壤土、粘土的主要特点砂土:贫瘠,缺乏氮素和矿质营养,通透性好,但不容易蓄水保肥。

黏土:不容易通气、透水,降雨时容易积水。

壤土:通透性好,蓄水保肥能力强。

9、学会查土壤质地三角表010、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11、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土壤微生物参与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绪论*1.⼟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上的脆弱薄层。

或⼟壤是固态地球表⾯具有⽣命活动,处于⽣物与环境间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 ⼟体剖⾯构造:⼜称⼟体构型,是指在⼟壤剖⾯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个发育完整的⼟壤剖⾯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壤发⽣层,即A层-表⼟层;B层-⼼⼟层;C层-母质层。

*3.⼟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定程度上类似于⽣物体的⽣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交换。

*4.⼟壤肥⼒:⼟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5.⼟壤⾃净能⼒:⼟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征*1.⼟壤组成:⼟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和⼟壤⽣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的有机整体。

*2.⼟壤矿物:主要来⾃成⼟母质,是⼟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按照发⽣类型可将其分为原⽣矿物、次⽣矿物和可溶性矿物(盐类)三⼤类。

①原⽣矿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壤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

②次⽣矿物: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成的⼟壤矿物,如粘⼟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

*3.⼟壤矿物的风化(⼟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机械破碎,⽽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变化的作⽤。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分、氧⽓⼆氧化碳等作⽤下发⽣化学分解⽽产⽣新矿物的作⽤。

⽣物风化是指动植物、微⽣物的⽣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矿物的风化作⽤。

*4.⼟壤质地:⾃然⼟壤的矿物质都是由⼤⼩不同的⼟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壤质地,也称为⼟壤的机械组成。

第六章 土壤——自然地理学课件PPT

第六章 土壤——自然地理学课件PPT
4
第二节 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无机和有机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组成 。
6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的类型
▪ 原生矿物 ▪ 次生矿物
土壤矿物的分布规律
▪ 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较多的氧化铁、氧化 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
▪ 热带亚热带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水铝石、高岭 石等为主;干旱寒冷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伊利 石、蒙脱石、蛭石为主。
15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 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的称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的称为有效水。
▪ 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为萎蔫系数 ▪ 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 旱地土壤最大有效水分量 = 田间持水量 -
萎蔫系数
16
土壤水吸 力
土 壤 颗 粒
12
膜状水
▪ 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 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 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 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 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 (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 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 分子持水量
▪ 中子土壤水分仪
• 通过测定反映慢中子云的密度与水分子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确定土 壤含水量。
• 不破坏土壤,可测量土壤深达30米的剖面含水量,但是不能用于 表层土
• 缺点:垂直分辨率较差,表层测量困难,且辐射危害健康
▪ 张力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
• 通过安装在土壤中的张力计,测量土壤水的吸力,然后依据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来换算成土壤含水量 20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绪论/第一章1.土壤剖面:自地表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2.单个土体:它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最小体积单位。

3.聚合土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6.土壤生产力土壤在一定的管理系统下能生长某种植物或植物系列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岩石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的矿物。

次生矿物定义: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次生矿物的分类:1)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2)次生氧化物(类型及其特性)氧化硅类:土壤新生体(蛋白石-玉髓)。

氧化锰类:土壤新生体,使土壤具有金属光泽。

氧化铁类(包括氢氧化铁):种类较多,使土壤染色:红色、砖红色、棕色、黄色氧化铝类(包括氢氧化铝):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起到“两性胶体”的作用。

2)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结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是由四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形成具有四面构造而得名。

一系列的硅氧四面体通过共同氧原子联结成平面,形成一个片状的四面体层,或称硅氧片。

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根据晶层结构分类为:1∶1型非胀塑性矿物典型代表是高岭石和埃洛石。

2∶1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蒙脱石和蛭石。

2∶2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伊利石、蛭石。

土壤有机质定义:是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分类:普通土壤有机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等。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富里酸等,60-70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2.施入的有机肥;3.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成腐殖物质(特殊有机质)(60-70%)非腐殖物质(普通有机质)(30-40%左右)1)普通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后形成简单化合物):①碳水化合物:糖类,生物的能源物质。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地理学(打印)

土壤地理学(打印)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腐殖质4%,根系0.5%,土壤生物0.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关于地壳化学元素和土壤元素的几点规律:1.氧和硅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铁铝次之共占88.7%,在组成地壳的化合物中以硅酸盐最多。

2.在地壳中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含量很多且分布不平衡。

3.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一、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固相组成(共50%,矿物质45%,有机质5%)(一)、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

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它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

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量的99%以上,这些元素中以氧、硅、铝、铁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矿物的地理分布 ① 原生矿物的分布:
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原生矿物种类较多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原生矿物氧化物较多 过渡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原生矿物硅酸盐较多
② 次生粘土矿物的分布:
在干旱寒冷地区,土壤主要是以水云母为主
在温暖或温湿地区,土壤主要是以蒙脱石为主
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是以高岭石为主
1 、传统方法: 野外调查; 土壤定位观测; 室内研究(包括 土样的分析测定、图表的编制和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等) 2 、新技术、新方法: 土样分析测试的自动化; 土壤制图的电 子计算机化; 土壤动态的遥感监测; 土壤分析的数据化等.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一水型氧化铝(AI2O3·H2O)
三水型氧化铝(AI2O3·3H2O)
氧化锰矿物类:土壤中常见为MnO和MnO2,在土壤结构表 面上呈棕、黑色胶膜或呈结核状存在
次生氧化硅:主要指氧化硅凝胶和蛋白石.在酸性条件下,氧化 硅聚合成蛋白石,内含许多有机、无机杂质,呈彩色.
③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类: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它们是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水云母区
水云母— 蒙脱石区
水云母—蛭石区
(二) 土壤有机质
1 、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它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 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 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成分 ⑴ 来源
① 自然土壤: 动植物残体 • 一般而言,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 对森林土而言,热带森林土>亚热带>温带>寒带 • 对草原土而言,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荒漠化>荒漠化植被
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skip
氧离子
硅离子
共用氧
……
铝离子
四面体 (SiO4)4-
氧离子
八面体 (AIO6)9-
硅氧片 n- (Si4O10)4
共用氧
……
铝氧片、水铝片 n(AI4O12)12-
OHAi3+

2O2-: 10H-
si4+

O2-
1:1矿物 如:高岭石晶体结构
O2-
si4+

2O2-: 10H-
Ai3+

2O2-: 10H-
si4+

O2-
2:1矿物 如:蒙脱石晶体结构
(二)、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及地理分布
1 、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 ⑴ 物理风化
⑵ 化学风化 水的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⑶ 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绪论
土壤概念及性质
土壤肥力
土壤在地理 环境中的地 位和作用 土壤地理研究 内容与方法
Back
一、土壤概念及性质
1 、概念: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 ,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大自然因素综
合作用产产物。(前苏— 威廉 斯)
特点:体现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 岩石风 化―成土过程―土壤;
◇ 土壤肥力有量的区别.
2 、土壤肥力的类型
①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联合作用下所发展出来的肥力, 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如:原始森林; 高山土壤…
② 人为肥力:在耕种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 、施肥、改良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
③ 经济肥力:人为肥力和自然肥力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应
土壤溶液
一 、 土壤物质组成
三相
固相 液相
矿物质 有机质
气相
有机质12%
矿物质 38%
空气25% 水分25%
• 液相气相处于彼此消长状态
土壤的容积组成 >>>>>>>
一、固相
(一) 土壤矿物质
1 、土壤矿物质来源: 成土母质
2 、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粘土矿物) ⑴ 原生矿物 1) 、概念: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 ① 、对生物圈的影响。 ② 、对大气圈的影响。 ③、对水圈的影响。 ④ 、对岩石圈的影响。
2、土壤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四、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探讨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形成、发生分类 以及土壤类型地理分布规律;土壤生态环境与土壤的合理利 用与保护 二、主要方法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④ 有效肥力:经济肥力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肥力 ⑤ 潜在肥力: 没有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肥力 3 、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区别: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气
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生产力: 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 土壤肥力高并不意味着土壤生产力就高 • 强调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环境
简单盐类 次生氧化物矿物类
次生铝硅酸盐类
① 简单盐类:它包括各种碳酸盐、重碳酸盐、氯化物类, 它们都是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
②非层状粘土矿物类
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类
褐铁矿 (棕、橘红色) 赤铁矿 (赭红色) 磁赤铁矿(红棕色)
针铁矿 (黄-棕褐色) 纤铁矿 (橙色) 水铁矿 (棕色)
氧化铝矿物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