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现状与未来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
生 命 力 。 人 民 法 院 调 解 工 作 取 得 显 著 成 在 绩 的 同时 , 应 该 看 到 在 很 多地 方 甚 至 把 2 严格规定调解程序的启动 限制和期 间 也
调 解 结 案 作 为 法 官 考 核 的 目标 , 味 追 求 一 诉 权 是 审 判 权 行 使 的 前 提 , 有 诉 权 为 了达 到 案 件 调 解 结 案 的 目的 , 没 在调 解过 案 件 的高 调 解率 , 成 案 件 的 久调 不决 , 造 严 行 使就 没 有 审 判 权 行 使 。 判 权 的 启 动 依 程 中传 递错 误 的 信 息 , 至 欺诈 当事 人 。 审 甚 卷
3 增加法院调解的透明度 , 加强对 法院调
或者 经 过协 商 达 成协 议 的 一 项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制 度 。 】 调 解 可 以 提 倡 , 决 不 能 作 为 硬 性 的 指 标 解的监督 I t 但 法 院调 解是 我们 民 事 诉讼 的 一 项 重 要 来 加 以 考 核 , 解 制 度 的 本 质 在 于 当事 人 调 调 解 与 判 决 方 式 相 比 其 更 具 有 多 样
重 侵 害 了 当事 人 的 合 法 权 益 , 接影 响 着 赖 于 当 事 人 诉 权 的行 使 , 入 民事 诉 讼 程 宗 中就 是 一 份 简 单 的 调 解 协 议 , 示 不 出 直 进 显 民 事 诉 讼 功 能 的 充分 发 挥 。 何 正 确 认识 序 后 , 如 诉权 制 约 着 审 判权 的行 使 , 院 调 解 调 解 的 过 程 以 及 当事 人交 涉 的 详 细 情 况 , 法 以 及 完 善 和 发 展 法 院 调 解 制 度 , 到 能调 必 须 尊 重 当 事人 的 诉 权 。 做 结 果执 行 中 当事 人 又 对 调 解 协 议 出现 不 同 则调 、 判 则判 , 当 实现 调 判 结 合 、 结 事 了, 2. 明确 确定 审 前调 解适用 的范 围 案 1 的理解 , 出现 案 结 事 不 了 。 对 充 分 发挥 人 民法 院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结 合 案 件 性 质 、 额 、 议 事 项 的 复 杂 金 争 完善 对调解 的监督 , 增加 调 解 的 透 明 社会重要功能有着重要意 义。 程 度 以 及 当事 人 的 经 济 状 况 等 因 素 , 确定 《 高 人 民 法 院 关 于 人 民法 院 民 事 调 法 官 可 以 启 动 审 前 调 解 程 序 的 案 件 范 围 , 最 解 工 作 的 若 干 问题 的 规 定 》 以下 称 调 解 规 应 当 包 括 以 下 几 类 : 1 婚 姻 家 庭 纠 纷 ; 2 ( () () 定 ) 出 台 实施 是 民 事 调 解 制 度 发展 的 一 相 邻 关 系纠 纷 ; ) 的 ( 共有 财 产权 属 纠纷 ; ) 3 ( 增 4 度 , 方 面 可 以邀 请 社 会 第 三 力 量 参 与 调 一 解 , 三 力 量 的加 入 有 利 于 社 会 对调 解 的 第 监 督 , 时 也 能 够 增加 调 解 工 作 的说 服 力 同
论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转型下研究与分析
现代中国的调解制度更加注重公正 、公平和效率,建立了以人民调解 为基础的多层次调解体系。
调解制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和谐
调解制度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轻司法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调解制度以协商、沟通等方式解决纠纷,相对于诉讼等方式更加 高效便捷。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调解制度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权利,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 法权益。
03
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 转型
调解制度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
1 2 3
适应社会矛盾纠纷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 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传统调解方式 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促进法治建设
调解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与法治建设相适应,以实现司法公正与社 会和谐。
提高调解效率
中国调解制度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主要形式
中国调解制度的主要形式包括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由 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解决纠纷;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机构的主持下,由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解决纠纷;法院调 解是指在法院的主持下,由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解决纠纷。
特点
中国调解制度具有自愿性、公正性、灵活性和保密性等特点。自愿性是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调解; 公正性是指调解过程遵循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灵活性是指调解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进行调整;保密性是指调解过程一般不对外公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调解员专业化
建立调解员职业资格制度,提高调 解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保证 调解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参与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调解的力度,发 挥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在调解中 的作用,提高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当前我国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004-11-14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程序较为简捷,解决矛盾快,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
然而,由于制约和监督这项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较为滞后,当前已经暴露出许多诸如因违反自愿、合法原则而导致调解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试从促使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就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作些探讨。
面临的问题具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某市法院2000年审结民事案件16500起,其中调解结案7920起,占48%;当事人后来申请强制执行调解书和申请再审的3168起,占调解结案的40%.由此看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比例较大,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对民事诉讼调解结案质量和调解制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该院通过随机抽样调查100名具有民事审判经历的法官、100名律师关于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意见,结果有55%的法官和62%的律师认为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还突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因为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权利人作更多的让步为代价的。
2、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因为客观上调解往往不需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只要当事人能达成协议就行,由此造成部分是非不分甚至违法的调解案件。
3、不利于培育当事人法律观念和诚信观念。
调解中往往是合法有理的当事人向违法无理的当事人让步,让步方会认为执法不严,老实人吃亏;没有让步或让步较少的一方往往认为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4、不利于当前倡导的对抗式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以上主要问题还是不自愿调解、违法调解现象比较突出,且难以被发现和受到追究。
因为他们属于“隐形”违法,即除法官、当事人心知肚明以外,其他人或机关难以察觉。
产生问题的原因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官独立调解审判难,外界因素干扰作用较大,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作崇;二是法官素质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审判专业训练;三是关于监督制约法官和当事人遵守“自愿、合法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调解原则的法律规定甚少,调解程序过于简单导致法官随意性很强,等等。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法院调解案件数量不断增加,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需要加强完善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效率和公正性。
2. 现行调解制度的不足2.1 程序繁琐我国现行调解制度需要经过法院调解员的引导、调解书的起草、法院的审核等多个环节,程序繁琐,耗时较长,影响了调解效率。
2.2 司法审查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在司法审查过程中,法官往往会对当事人自主达成的协议进行修改,对协议内容进行额外规定,这会导致当事人对协议的自主权受到侵害,也会降低司法审查的公正性。
2.3 司法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法院调解需要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而一些地区的法院人员数量较少,调解员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调解资源不均,影响了调解质量和效果。
3. 调解制度的完善方案3.1 程序简化化我们需要简化调解程序,缩短调解周期,提高调解效率。
可以采用在线调解、定期调解、简易调解等方式,给当事人提供更多便捷的解决途径。
3.2 加强透明度我们需要加强司法审查的透明度,让当事人充分了解司法审查的流程和标准,保障当事人的自主权,提高司法审查的公正性。
3.3 资源均化分配我们需要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调解员的素质,同时加大对一些地区的调解资源的投入。
这样可以提高调解质量,也有助于缓解资源不均的状况。
4. 总结作为法律和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解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当我们清醒认识现有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加强制度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纠纷解决与调解的未来趋势与发展
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调解组织和调解 员的监督管理,建立投 诉处理机制,确保调解 工作的公正、廉洁和高 效。
THANKS
感谢观看
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解决方案,提高调解 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企业支持
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参与调解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等 方式,推动纠纷的妥善解决。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调解的法律地位 和效力,为调解工作提 供有力法律保障。
加强司法确认
财政支持
加大对调解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调解员的待遇和保障,激发 调解工作活力。
宣传推广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调解知识和优势,提高公 众对调解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纠纷解决工作,发挥其专 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专家学者支持
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不同行业之间的纠纷解决经验和资源将实现共享与交流,推动各行业在纠纷解决领域的协同发展。例如,金融、贸易 、知识产权等领域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行业纠纷。
国际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国际社会将致力于制定和推广纠纷解决领域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以促进各国在纠纷解决机制和程序上的 相互理解和协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国际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提供
调解员队伍专业化
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 调解能力。
服务流程精细化
优化调解服务流程,提供从受理、调查、调解到 履行等全程精细化服务。
法院_调解工作制度
法院调解工作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流程和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我国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基本概念法院调解工作制度是指在法院审判过程中,法官或者其他调解人员通过调解方式,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
法院调解工作制度具有自愿性、合法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
二、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特点1. 自愿性:法院调解工作制度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调解协议的达成需要当事人自觉履行。
2. 合法性:法院调解工作制度依法进行,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必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
3. 及时性:法院调解工作制度能够迅速解决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提高司法效率。
4. 经济性: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可以减少诉讼成本,降低当事人负担。
5. 和谐性:调解协议的达成有助于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流程1. 调解启动: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或者其他调解人员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启动调解程序。
2. 调解准备:调解人员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为调解工作做好准备。
3. 调解过程:调解人员通过沟通协调,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4. 调解协议的制作和确认:调解协议应当书面制作,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5. 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6. 调解终结:调解协议达成后,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出具调解书,调解程序终结。
四、我国法院调解工作制度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法院调解工作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解数量逐年上升:随着人们对调解工作制度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2. 调解质量不断提高:法院调解工作制度逐渐完善,调解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得到提升。
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
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人民法院调解工作旨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调解是解决争议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减轻法院的承担、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不仅有利于当事人,还有助于推进全社会法治建设。
然而,调解工作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寻找对策,不断完善调解工作。
一、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现实情况1.调解难度大首先,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难度大。
由于涉及的案件领域广泛、人物角色复杂、纠纷矛盾深刻,许多纠纷案件难以采取调解方式得以解决。
尤其是面对恶意纠纷,调解难度更大。
2.调解手段单一其次,调解手段单一也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很多司法人员只会用传统的调解方式,缺乏巧妙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难以调和当事人间的矛盾。
这样,就会导致调解失效,以至于双方影响关系进一步恶化。
3.调解机制不够完善最后,调解机制不够完善也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的调解机制仍处在起步阶段,法院的调解工作中也存在调解流程不够规范、调解结果不够公正等问题。
缺乏管控机制,很多纠纷案件得不到圆满解决。
二、对策经验总结1.调查取证,准确找出纠纷矛盾的主要矛盾点调查取证是解决纠纷矛盾的理论基础和调解工作的基本手段。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不仅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掌握证据和辨别矛盾关系解决冲突,准确找出纠纷矛盾的主要矛盾点,让当事人看到纠纷的本质、产生矛盾的原因、所涉及的利益分配等,进而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顺利完成调解工作。
2.发挥法官的智慧,采用多元化的调解手段法官在调解时,对案件有深入的了解,有很强的干预力。
在处理矛盾纠纷的时候,法官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采取多元化的调解方式,即使是化解恶劣的纠纷,也能够起到针对性的调节作用。
例如,通过严格审核恶意起诉的申请书,要求当事人对所述事实进行严格的证明,或者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制约当事人的行为,帮助人民法院进行到位的调解。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人民调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人民调解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一、人民调解的定义和基本情况人民调解是指依法通过协商或者调解,化解纠纷,达成互利互惠,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根据我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自愿调解方式。
近年来,国家对人民调解工作高度重视,扩大了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加强了工作力度,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人民调解法》。
当前,全国使用人民调解方式处理民事、行政等纠纷的案件比例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和不足1.优势1)人民调解的成本低,效率高。
人民调解主要靠自愿参与,所有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因此成本很低。
同时,人民调解不需要像诉讼那样拖延很久时间,有效地处理矛盾纠纷,避免影响社会稳定。
2)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强。
人民调解员以身为当事人外人的中立立场,帮助双方达成公正、合理的协议,保障公民权利和重视其人格尊严。
3)人民调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调解依靠双方共同协商处理,不仅解决了矛盾纠纷,还培养了参与者的法治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2.不足1)缺乏专业性:由于人民调解员并非受过法学专业训练,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不足,处理纠纷时可能依据经验和常识,而不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容易引发事情的失败,无法达到与其它方式相同的处理结果。
2)工作重复:过多的人民调解员也可能导致工作重复和涣散。
大部分的人民调解员是义务参与,这就意味着不同事件的调解者会不同,因此会对工作流程会有影响。
3)管理机制不完善。
人民调解员的选拔不规范,考核和培训不严谨,较难保证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比如一些人民调解抽调机制、惯例机制、统筹规划机制等在一些基层单位并没有建立起来,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和数量缺乏保障。
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
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一、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及现状(一)中国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调解利益诉讼”调解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纠纷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调解解决的。
在阶级社会,调解被官员和普通人所接受。
调解制度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如此盛行,是因为它深受儒家“居于中、居于中”、“与文化和谐”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种“礼仪之邦”,中国儒家伦理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
这种文化传统使调解的作用经久不衰。
同时,也正是因为调解的盛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西方xx将调解作为“东方经验”借鉴提供了依据。
当然,这一制度能够明辨是非、解决纠纷,确实对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调解明显落后,因为它以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础,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秩序,忽视个人权利。
它要求双方之间的争端通过妥协和和解来解决,并追求保持和平的效果。
这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因而也不利于法治的形成,这显然与实体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法定权利要求背道而驰。
2.xx民主时期及建国后的调解制度xx民主革命时期,调解也相当流行。
在抗战时期颁布的30多种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民事案件尽量采用调解,并肯定这种方式是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改进司法工作的最佳方式。
此时,调解与诉讼相结合的尝试已经开始,调解被直接提升为行使司法权的方式,被视为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后X诉讼法将其作为正式的诉讼制度。
当时,调解强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说服教育团结广大人民,维护革命战线的团结和巩固。
这与当时的需要有关,但也与千百年来留下的深厚的调解文化沉淀有关。
刚刚从几千年封建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仍然受到这个烙印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调解已经抛弃了一些过时的封建伦理,取而代之的是xx共产主义伦理。
xx中国成立后,“调查研究、调解就地解决”成为中国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方针。
浅论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
法律实务zhigong falv tiandi-42-2017 年第 8 期职工法律天地摘 要:自古以来,民事调解制度就是我国老百姓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民事调解制度依然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民事调解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它不仅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缺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多样,民商事案件也在逐渐增多。
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民事调解制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帮助法院有效地减轻诉讼案件繁多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调解来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纠纷的有效解决。
然而,民事调解制度也存在着种种缺点。
因此,我们要对民事调解制度不断进行研究,针对民事调解制度的种种不足之处,提出发展和完善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事调解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民事调解;民事调解制度一、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背景自古以来,我国老百姓崇尚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
我国农村社会中,这一理念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在我国农村,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熟人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人们彼此之间在交往中逐渐编织成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网中的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人们彼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村里的每个人都熟悉,相互之间有过许许多多的关照。
正是因为在这种熟人社会中建立起来的情感,人们并不愿意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以为彼此都不愿意和对方撕破脸。
除了和解的方式,双方更愿意采用调解来解决矛盾。
由于我国有这样的社会传统,使得民事调解制度有了发扬的空间。
二、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优缺(一)民事调解制度的优点首先,与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相区别,调解协议的内容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自愿。
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促进矛盾得到平缓的解决,从而维持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对诉讼程序而言,调解的程序则是非常简单,又能够节约司法资源,节省诉讼成本。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一、引言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复杂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调解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并探讨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资金来源与分配不均在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有限且分配不均。
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拨款以及对待基层组织人员待遇不公等原因,导致一些地区或单位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时面临困境。
这对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合法权益带来了一定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1. 政府应当增加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财政支持,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2. 加大对基层组织人员待遇和培训的关注力度,提高他们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3. 推动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支持,形成多方面合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水平。
三、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民调解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解员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调解员队伍中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有些调解员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处理纠纷案件时难以胜任。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调解员队伍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2. 建立调解员评价机制,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建立相应奖惩机制激励优秀调解员。
3. 鼓励法律专家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四、行政干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地方利益、官商勾结等原因,一些地区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时普遍存在行政干预现象。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容易陷入滥用职权、不公平处理纠纷的困境。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行政干预现象。
2. 建立独立、公正的监管机构,对于违反规定、滥用职权的行政官员进行相应处罚。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一、人民调解的意义及发展现状人民调解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自愿协商、和谐处理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
自2009年全国推行人民调解制度以来,从最初的试点示范到现如今全面铺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人民调解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短板。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相对单一的调解方式导致有效性有限人民调解主要以“听证式”为基本形式,即当事人双方各自陈述意见、提供证据,并在听证员指导下进行互动辩论。
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当事人直接对话交流,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
首先是听证式无法完全覆盖多样化纠纷类型。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仅以当事人双方对质和沟通带来的解决方案可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例如,在家庭暴力、企业劳动争议等特殊案件中,在往往需要专业辅助或司法介入来保障公正与权益。
其次是听证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限制。
当事人之间的交流容易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差异等。
在较弱势或不熟悉调解程序的一方,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权益保护能力。
这就需要调解机构更好地依托专业领域知识,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积极引入第三方中立协助。
三、公信力与讲求情感化问题待解决公信力是人民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认可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妥善处理,降低了人民调解在纠纷化解过程中的公信力。
首先是鼓励和保护当事人真实性信息有待加强。
为了确保当事人自愿参与和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解,许多地方根据相关规定设置了“揭示原则”和“保密原则”。
但是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的案件,在调解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其次是情感化对调解影响的问题。
人民调解倡导人与人之间温情相继,但受社会家庭教育背景和性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严重矛盾及感情纠葛,这就需要调解员具备较高的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
但一些基层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不足、心理学知识匮乏等问题,使得他们在公正客观处理纠纷中有时会出现主观偏向或对情感化问题无法应对。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对策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对策一、引言人民调解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民调解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之策。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当事人对于自己享有何种权益以及如何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维权并没有充分了解。
这导致了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协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失衡或不公平的情况。
2.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担任调解员角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调解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处理纠纷或者满足当事人合理需求。
3. 缺乏有效执行机制尽管经过人民调解达成协议是司法程序之外的方式,但协议仍需要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保证其效力。
目前,人民调解的法律执行效果较弱,因此,当事人可能会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存在疑虑或者担忧。
4. 保密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一些敏感案件中,不希望公开审理和曝光。
但是,在一些人民调解实践中,“隔墙有耳”、“声东击西”的情形仍然会发生。
5. 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对于既定政策的领悟和执行程度存在差异以及工作流程等问题所造成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缺失是致命的问题之一。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制度与机构组织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向社会普遍推广人民调解制度来增加信息透明度并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2. 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确立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
通过聘用专业化调解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调解员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3. 建立有效执行机制加强人民调解与法院的衔接工作,建立起人民调解协议得到司法诉讼程序的有效支持与执行保障。
同时在协议达成时引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监督机制来增强其效力。
4. 加强保密措施鼓励并加大力度对执行敏感案件进行隐私庇护或封闭审理,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安全。
完善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完善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人民法院是我国司法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审理各类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维护公正、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调解是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之一,调解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不足,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完善人民法院调解制度,让它更加完善。
接下来,我将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对法官的调解培训调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调解员具有专业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知识。
但是,由于我国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很多调解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法官的调解培训。
培训内容应该涵盖调解的规则、法律法规、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要鼓励法官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调解能力和技巧。
2. 完善调解机制人民法院调解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调解程序复杂,耗时长,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调解机制。
一方面,应该简化调解程序,降低门槛,方便人民群众参与。
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调解结果公正、公平、合法。
在实践中,要将调解纳入司法制度的一部分,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调解员积极工作。
3. 改善调解环境调解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民法院应该提供良好的调解场所,确保调解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此外,应该更加注重调解形象的塑造,提高司法权威的认可度。
在调解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观点和利益,促进当事人和解。
4. 加强司法宣传司法宣传对于完善调解制度起着关键作用。
人民法院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推广调解制度的优点。
在宣传中要注重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和调解机制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5. 加强监管和评估监管和评估是完善调解制度的核心。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调解监管和评估制度,确保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监管和评估,为调解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建立起竞争和合作共存的调解市场。
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通过说服教育,有效地将各类矛盾及纠纷化解在基层,这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区法治化建设进程,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调解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力求找出目前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此根据司法所及社区人民调解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1、概况**司法所所辖三个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
共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个,并下设24居民调解小组,6个市场调节小组,44名调解员,并在社区确定了4名首席调解员,已形成了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新格局。
近年来,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司法所和调解委员会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四个调解委员会均达到“五有”(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调解档案,有调解记录簿,有统计台账)、“四规范”(规范调解人员、规范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文书)标准,并统一制定下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每年司法所组织人员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对调处过程中应规范地调处登记、调处协议书等填写进行了讲解,明确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调解方式。
2、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本辖区实际,有的放矢,主动介入公民之间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使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有效地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人民调解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可以减轻法律机构的负担,也可以缓解冲突双方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让当事人自主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和实践基础,在它的基础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现状描述1.政策法规不完善。
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了人民调解相关的地方法规,但是在全国层面,尚未有一部完整的立法,制度不够成熟,政策不够明确。
2.人才短缺。
人民调解依赖于调解员来开展工作,但是现实中,缺乏具备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的调解员。
同时,由于往往是志愿者参与,其素质不全面,协调沟通能力不足,在实践中会出现解决问题不到位、客观性不强等问题。
3.辅助措施不足。
人民调解是一种通过调解员的劝说和协商达成妥协解决矛盾的方式,但是在现实中,使用的辅助措施不够充分,调解经费缺乏,无法提供适宜的场所和设备。
4.调解效果难以衡量。
目前没有很成熟的人民调解质量评估标准,难以衡量人民调解工作的效果和成果。
5.议事协商机构的作用逐渐减弱。
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逐渐扩大,议事协商机构的功能逐渐丧失,职能界限变得不清晰,人民调解过程缺乏政府支持,从而限制了其发挥作用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分析1.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依据,致使地方性调解制度不完备,导致不同地区的调解充分发挥不同。
2.人才短缺、调解员素质较为单一,无法为不同的纠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3.调解过程缺乏全面而规范的指导,机构缺乏规范,由于缺少评价标准,致使调解质量无法得到充分的衡量。
4.民间机构的发扬面临着松散、难协调,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机构缺少统一管理,调解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并且没有制定与实际上手练习相配的“工具包”。
5.社会意识不够成熟,公众缺乏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关注和意识,也不愿意参与其中,导致人民调解工作难以开展。
四、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提高调解规定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在全国范围内修订相关立法,并进行详细的。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概述调解是一种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诉讼压力,降低社会冲突和矛盾的风险,提高诉讼效率。
我国自2015年开始实行司法制度改革,加强了调解机制的建设和推广。
但与此同时,现行调解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加以完善。
不足之处1.规则不统一目前,我国多个法院部门都拥有调解权限,但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沟通方式、责任划分并未统一。
不同法院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调解结果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
2.司法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调解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但现行的调解制度在司法人员培训和培养方面存在欠缺。
许多法官、调解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对于具体的纠纷案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3.调解妥协的效果不够明显调解注重的是妥协和和解,但其效果并不总是显著。
在一些比较复杂的纠纷案中,调解往往只能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对于重大利益分配和纠纷解决方面的结果并不明显。
完善之策1.统一法规建立统一的国家法规和制度,明确不同法院部门的调解权限、程序、流程和标准,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合理分工,提高调解的效果和权威性。
2.进一步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司法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调解员的咨询能力、辅导能力和心理软技能,建立一支专业化和高效率的调解工作队伍。
3.加大法院部门的调解宣传力度普及原告、被告、社会各界对于调解的认识,强化民众的调解信任度和法治观念,最终达到推广调解、缓解压力和降低社会冲突的效果。
4.促进调解文化的普及充分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调解精神,培养文化化的调解意识和审理思路。
加强对于调解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传承调解案例等的经验,为法院调解工作的提升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结论现行的调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要通过建立统一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调解文化的普及等措施,逐步完善调解机制,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 的 不 明确 , 出 现 审 判 权 力 干 涉 当事 人 调 解 意 愿 的 情 形 , 会 因 为权 力 的 划 分 不 够 清 晰 , 大 成 分 依 赖 于 法 官 的 主 观 臆 较
摘
要: 简要 概 述 我 国 法 院 调 解 现 状 , 过 针 对 现 状 的 分 析 提 出 问题 , 之 相 对 应 , 一 解 决 实 践 中 法 院 调 解 所 存 在 的 通 与 逐
问题 , 法 院调 解 制 度 未 来 的 发 展 提 出 了 良好 建议 。 为 关 键 词 : 院 调 ; 调 审分 离 ; 解 法 官 法 解 调
中图分类号 : 9 D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2 — 3 10 1 7 —1 8 2 1 )20 5 -2
1 法 院调 解 的 基 本 理 论
以 节 约 诉 讼 成 本 , 解 与 案 件 审 理 相 比更 受 到 法 院 人 员 的 调
简 我 国 传 统 思 想 不 管是 在 民 间 还 是 掌 权 者 历 来 是 主 张 以 青 睐 。其 中 , 单 民 事 案 件 通 过 调 解 成 功 解 决 的 数 量 也 不 断 上 升 。但 由 于 其 本 身 制 度 缺 陷 及 其 各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 它 和 为 主 。“ 即 意 味 着 对 争 端 、 纷 的 调 解 明 朝 宋 濂 的 和” 纠 也 产 生 了诸 多 负 面 效 应 。 《 江南等处行 中书省左 司郎 中王公 墓志 铭 》 故 中有 ,诸 暨 戍 “ . 缺 将 谢 再 兴 与 部 帅 王 甲有 违 言 , 致 乱 , 令 公 调 解 之 ” 老 舍 3 1 法 官 作 为 启 动 调 解 程 序 主 体 。 乏 规 制 几 上 ; 在 《 馆 》 第 一 幕 中也 写 到 ,那 年 月 , 常 有 打 群 架 的 , 茶 的 “ 时 但
即 具 体 到 法 律 意 义 上 的 调 解 , 不 同 于 民 间 调 解 关 于 调 国 的诉 讼 调 解 制 度 采 取 的 是 调 审 合 一 的 混 合 型 模 式 , 调 则 解 当事 人 、 内容 、 果 的 随 意 性 。 我 国 法 律 意 义 上 的 调 解 现 解 与 审 判 合 在 一 起 , 以动 态 转 换 , 官 可 以 随 意 主 动 地 决 结 可 法 调 存 形 式 是 民 事诉 讼 法 中 的 法 院 调 解 , 使 是 持 调 解 权 利 属 定 是 否 进 入 调 解 程 序 。 调 审 合 一 的 混 合 型 模 式 因 审 、 界 即
是 总 会 Biblioteka 朋 友 出 头 给 双 方 调 解 。 可 见 , 来 调 解 在 解 决 问 ” 历
题 手 段 中 都 占有 重 要 地位 。
我 国《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事 诉 讼 法 》 一 百 二 十 八 条 规 第
定 :法 庭 辩 论 终 结 , 当 依 法 作 出 判 决 。 判 决 前 能 够 调 解 “ 应 的 , 可 以进行调解 , 解 不 成的 , 当及 时判 决 。因此 , 还 调 应 ” 我
下 的 调 解 是 现 行 调 解 最 主 要 的 存 在 形 式 。 当 前 , 院 调 解 法
制 度 已经 是 我 国 民 事 诉 讼 中 最 重 要 的 基 本 制 度 之 ~ , 于 断 , 对 因此 , 易 导 致 强 迫 调 解 、 调 不 审 、 大 调 解 范 围等 违 容 只 扩 节 约 诉 讼 成 本 、 障 当 事 人 权 益 、 障 社 会 稳 定 等 起 到 了举 背 调 解 设 立 本 意 的 怪 象 产 生 。 保 保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法 院 调 解 , 在 民 事 诉 讼 中 , 人 民 法 院 审 3 2 诉 讼 调 解 无 审级 限 制 指 在 . 判人员主持 下 , 方 当事人就 争议 的实体 权 利与义 务 , 双 自愿 根 据 我 国《 事 诉 讼 法 》 规 定 , 讼 调 解 贯 穿 整 个 诉 民 的 诉 平 等 地 进 行 协 商 , 成 协 议 , 决 纠 纷 的 诉 讼 活 动 和 结 案 方 讼 过 程 , 达 解 只要 当事 人 自愿 , 论 是 在 一 审 、 审 还 是 再 审 程 无 二 式。 序 中 , 可 以 依 法 进 行 调 解 。 这 进 一 步 促 进 了 司 法 过 程 终 都 关 于人 民 法 院 调 解 的 适 用 原 则 , 见 于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局 性 的 缺 乏 , 为 他 又 给 了 当 事 人 一 个 重 新 协 商 那 些 没 有 可 因 20 0 7年 3月 出 台 的《 于 进 一 步 发 挥 诉 讼 调 解 在 构 建 社 会 澄 清 事 实 和 适 用 法 律 的 一 审 法 院 判 决 的 机 会 , 质 上 损 害 关 实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中 积 极 作 用 的 若 二 意 见 》 “ 调 则 调 , 判 则 了法 律 的 权 威 。 同 时 , t - :能 当 由于 诉 讼 调 解 无 审 级 限 制 , 使 当 事 也 判 , 判结 合 , 结事 了”规 定 了调解 适 用案 件 的范 围; 调 案 ; 指 人 得 以 只 视 之 为 一 种 诉 讼 程 序 , 使 弱 势 一 方 在 一 审 中 坚 促 明 了 调 解 程 序 适 用 的 未 来 方 向 ; 立 了法 官 轮 训 制 度 。 建 持 判 决 而 抵 制 调 解 , 望 在 一 审 中 能 胜 诉 , 果 败 诉 , 们 希 如 他
N O. 22。 O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 dr ui s T a e d s y n I r
21 0 0年 第 2 2期
论我 国法院调解制度现状 与未来
魏 婷 婷
( 东大学威 海分校 , 东 威 海 24 0) 山 山 6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