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_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通过图示和简单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4.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水的物理性质。
3.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课件。
2.模拟水循环的道具:水、锅、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塑料袋等。
3.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循环现象,如水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然后水蒸气从水壶中升起,冷凝在窗户玻璃上形成水滴等。
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从地表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到地下水和河流的循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3.水的物理性质(15分钟)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密度、凝固点和沸点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循环的关系。
4.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30分钟)分为蒸发器、云、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蒸发器的学生用锅加热水让水蒸发,云的学生用蒸发器中冒出的水蒸气将塑料袋蒸气蒙上形成云,降雨的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滴洒向地面,地下水的学生用水杯模拟地下水过程,河流的学生用容器装满水并用手指表示河流的流动。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别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整个水循环的过程。
六、课后延伸:1.带孩子去实地观察水循环现象,如去湖边观察水的蒸发和降雨等。
2.给孩子提供绘本和科普读物,深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让孩子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验证水的蒸发、凝固和沸腾等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实验主题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水循环。
通过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和重要性。
二、实验目的1. 启发幼儿对水循环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水的变化和循环过程;2. 培养幼儿观察、感知和实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实验材料1. 瓶装水;2. 碗;3. 小盆;4. 保鲜膜;5. 勺子。
四、实验过程1. 将瓶装水倒入碗中,模拟水蒸发的过程。
2. 在碗的上方覆盖保鲜膜,用勺子将保鲜膜轻轻拨开,观察并记录下水滴在保鲜膜上的现象。
3. 将碗放入小盆中,盖好盖子,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小盆内的现象。
五、实验观察1. 水蒸发:幼儿可以观察到碗中的水慢慢变少,直至全部蒸发掉;2. 凝结:在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幼儿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水滴,感受到水滴的凉意;3. 沉淀:在小盆底部会有水滴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讨论1.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碗中的水会慢慢消失?水蒸发后会变成什么?2.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滴是从哪里来的?3.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盆底部会有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幼儿们初步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
水在自然界中会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成水滴,最终沉淀成水珠。
这个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幼儿们在实验中不仅观察到了水的不同状态,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化了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拓展延伸1. 教师可在实验后向幼儿展示有关水循环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水循环过程;2. 教师可指导幼儿观察家庭中其他地方的水循环现象,如浇花后的水蒸发和地面上的水珠等;3. 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前往学校周边的湖泊或河流,观察和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通过本次实验,幼儿在动手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学会了水循环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启发了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们对于环保和水资源的重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注入了积极的能量。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教案:小班《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循环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水槽、水、玻璃杯、沙尘模型等。
2.教材准备:小班《水循环》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情境营造(5分钟)1.准备一个水槽,里面加满水。
2.把有机玻璃片放在水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湖或大海。
Step 2 大脑风暴(10分钟)1.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雨的情景,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水循环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降雨?”“降雨水从哪来的?”等。
Step 3 学习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的第一页,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给学生展示图片或模型,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降雨、蒸发、云、积云、雨等术语。
3.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4 观察实验(15分钟)1.把一个玻璃杯里倒满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
2.让学生观察,描述玻璃杯内水面是否有变化,解释水循环中的蒸发过程。
3.提问学生:“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引出云的概念。
Step 5 手工制作云(20分钟)1.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让他们撕成云朵的形状。
2.让学生用手捏一捏纸云,观察有没有水滴从纸上滴落下来,引出降雨的概念。
3.引导学生想象雨水从云中落下来形成雨,让他们用画笔沾水在纸上画雨滴的形状,可以添加一些颜料使画面更丰富。
Step 6 小结(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复习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强调蒸发、降雨和云的作用。
2.通过问题回答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如“什么是水循环?”“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等。
五、课堂延伸:1.天气观察:教室内有窗户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提问他们觉得今天会不会有雨,为什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八年级物理上册《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有哪些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7.家长参与:与家长一起探讨家庭用水中的节约措施,制定家庭节水计划,并实施一段时间,记录节水效果。
2.设计一系列阶梯式的探究活动,从简单的观察实验到复杂的分析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
-初级阶段: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如煮沸水时的蒸发、雨后的积水等,让学生感知水循环的存在。
-中级阶段: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制作蒸发表、模拟降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高级阶段:分析全球水循环对气候、生态、水资源分配的影响,提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措施。
6.创设开放性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
7.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讲解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图片,如云层的形成、雨水的降落、河流的流向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细节掌握不牢固,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加以巩固。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生在思维上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过程的整体概念。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水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水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 知道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掌握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了解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
教学难点:
1.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
2. 掌握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路径。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水循环的示意图;
3. 课堂互动环节需要的道具。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讨论水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Step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15分钟)
1. 地表水的蒸发和大气中的凝结;
2.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
3. 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4: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本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水对地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和作用。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水循环实验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实验目的1. 帮助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1. 一个空的玻璃杯2. 一些蓝色食用色素3. 尺子4. 一张大型海报纸5. 一瓶喷雾器6. 一些冷水三、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放在海报纸上。
2. 用尺子将海报纸对折,然后展开,展开的海报纸上会留下一道折痕。
3. 让幼儿在折痕上涂上一些蓝色食用色素,模拟成云朵。
4. 用喷雾器向玻璃杯里喷一些冷水,让幼儿观察玻璃杯的表面。
5. 观察玻璃杯的表面会不会有水珠凝结。
四、实验原理1. 实验中的海报纸代表大气层,折痕代表云朵。
2. 喷雾器喷出的水汽代表自然界中的蒸发。
3. 玻璃杯代表地球,蓝色食用色素代表海洋。
4. 冷水代表地表不同位置的温差。
五、实验过程解析1. 实验中观察到的水珠凝结在玻璃杯表面,就好比地球上的水蒸汽凝结成云朵一样。
2. 蒸发后的水蒸汽会上升到大气层中形成云朵,云朵则通过降温或湿度接近饱和之后,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然后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能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帮助他们认识自然界的奥妙,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请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在使用色素时,注意避免弄脏衣服和身体。
3. 在使用喷雾器时,请老师进行操作,确保安全。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案,幼儿们将能够通过亲身操作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直观表现和理论的联系,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践操作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教案中,水循环实验是一项非常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水循环的自然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探索精神。
本文将继续扩展和深化这个教案,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知识目标1.了解水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地表水的蒸发、降水、渗透、流动等;3.理解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水保护和节水知识。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展示板、海报等教学辅助工具;3.游戏或实验室等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约法三章:班级的校规由小朋友们讨论和确定,且必须遵守。
2.观察一幅水循环的图片,让小朋友们讨论这个过程叫什么名字,有哪些环节等。
授课(30分钟)水存在于不同的形态1.准备一张大海报,让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水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并带动引导宝宝们思考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通过展示板来帮助孩子理解水分子与其他物质的密度差异。
水的循环过程1.利用PPT演示水的循环过程,包括水分子从地表水(如河流、湖泊等)蒸发转变成蒸气、水蒸气上升形成云层、云层中的水滴堆积凝结成为雨水,雨水降到地面上,并通过渗透、流动等方式重新进入地表水的循环过程。
2.带领小朋友用大面积的墨迹笔涂画表示流入小溪,一遍一遍地涂画,让孩子们感受到水流动的过程。
3.利用实验展示水的渗透性,将水倒入杯子中,将毛巾覆盖在杯子上并在杯子外面放上重物,观察在杯子中的水分子被毛巾吸收的过程。
水循环的重要性及节水1.让小朋友们辨认供水渠道和自来水的区别,并进行分类;2.引导小朋友们讨论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3.带领小朋友制作环保标识,提倡绿色节水、防止浪费用水等的行为。
练习(15分钟)1.写出水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并解释;2.回忆并用图形描述水循环的过程;3.分类不同的供水渠道,并给出保护水资源的几种方法。
总结(10分钟)1.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2.导入下一节内容的教学。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大班的小学生,针对水的循环过程进行讲解,提高小朋友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5水循环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5水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同时,还涉及到水循环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掌握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和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水资源状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知识讲解:(1)蒸发:解释蒸发的概念,演示蒸发过程,让学生了解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过程。
(2)凝结:讲解凝结的概念,演示凝结过程,让学生了解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3)降水:介绍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理,让学生掌握降水的概念。
(4)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讲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水循环中的这两个环节。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某地区近年来水资源短缺,请你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水循环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原理、各环节的名称及其作用。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 列举两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设计一个关于水资源的保护标语。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关注水的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帮幼儿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幼儿争做节水小卫士的愿望,并能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自己动手设计一副节水标志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重点)2.知道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重点)3.发挥想像力设计节水标志。
“(难点)活动准备1.沙漠挂图干涸的'泥土和小朋友正常用水挂图2.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节水标志3.正在滴水的自来水管活动过程1.引题:(1)小朋友们如果你口渴了首先想到了什么?(2)身上脏了怎么办(3)你见过哪里有水(4)杯子放水、油、醋、颜料,观察并品尝知道水是无色无透明的液体。
2.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幼儿讨论总结(1)日常生活用水(2)动植物用水(3)工厂用水3.讨论:看见有人不爱惜水你会怎么做?4.结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中国有十三忆人口,那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5.有人预言“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结合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城市节约用水标志设计一幅节水标志。
幼儿操作。
6.交流与点评。
设计背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有玩水、浪费水的现象。
他们的节水的意识还很薄弱,不知道怎样合理的利用水。
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让孩子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激起他们的节水意识,并且引导孩子们将节约用水付诸于行动,让幼儿了解水与人类、水与自然的关系极为重要。
认识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标志。
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水的特点及水的用途;2.让幼儿萌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难点:会制作环保标志。
活动准备:纯净水、盐、PPT图片、音乐、一次性塑料杯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高中地理教师《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教案_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并准确说出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能用地理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提高绘图、析图能力。
3.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基本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诗词导入的形式,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概念、类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读教材,提出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
【教师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根据发生领域的不同将水循环的类型总结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过程【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思考:(1)海陆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海陆间循环的具体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文字描述回答问题。
(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间循环。
【教师总结】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教师活动】展示图3.2《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海上内循环和路上内循环的过程。
并思考问题:(1)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2)参与水量最多的是哪个水循环类型?【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结合教材文字进行同桌两人的之间的交流。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其保护环境、珍爱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水的循环过程,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 难点:引导幼儿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理解水的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物品:玻璃瓶、烧杯、植物、水、太阳灯,幼儿园教师应确保实验物品的安全性。
2. 实验环境:教室或实验室,需要有充足的自然光照射。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要进行的实验内容——水的循环。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水的来源和去向,呈现问题:“水一直在哪里?”,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实验操作- 第一步:准备水和玻璃瓶,让幼儿观察瓶内的水珠,了解水在瓶内的状态。
- 第二步:将瓶口盖上,放到太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幼儿发现瓶内壁上的水滴。
- 第三步: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瓶内的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内会出现水滴?”- 第四步:将瓶子横放,观察水滴是否会消失。
- 第五步:将水滴变成水汽,老师解释水的循环过程,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
3.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让幼儿总结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的存在形式和水循环的规律。
五、教学反思本节实验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和体验水的循环过程,提高他们对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的认识。
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实验中,老师应注重引导与启发,让幼儿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水循环的理解,扩展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环保观念。
七、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准备有关水循环的故事书籍、水资源图片、环保意识宣传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
学
重
点
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放热情况;
教
学
难
点
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预习交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二、珍贵的水资源
3℅、10℅、均匀
三、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浪费水资源例子:洗手洗完后不关水龙头,来水管
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
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1.教师课前检查了解学生完
成预习作业情况。
2.生生互动,质疑答疑。
通
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掌握所布
置的要求和目标。
流
节水措施:
1.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2.洗衣水洗拖把、扫地板、再冲厕所。
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3.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4.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展示探究
导入:奔腾的江河湖泊,皑皑的冰山雪岭,飘荡的
白云------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
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今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水循环”。
好吗?
首先,我们共同做个实验,请把冰块放在烧杯中,
用玻璃片盖住杯口,再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
热。
请大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
提问: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玻璃片上的水从哪儿来的?
(3)水蒸气从哪儿来的?
(4)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5)如果把烧杯放到冰箱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6)自然界中,有许多类似的现象,你能否说出一
些?
讲述: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霜、雪、雹等现象
都是水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
本图片,分析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请大家
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做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答:看到冰熔化成水,玻璃
下面有小水珠
答:水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答:水蒸气由水汽化而来的
答:还会发现冰熔化、水汽
化要吸热。
玻璃片发热,说明水
液化放热。
答:水放热会凝固成冰,水
蒸气放热可能凝华成霜。
讨论、回答
看图,思考并填空
讨论回答
云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和凝华成的小冰晶混合而成的。
冰、雪熔化成的水,天上下
的雨水等。
阅读本章信息库.
思考:在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将空格处填上。
提问:
(1)天空中的云是怎样形成的?
(2)地上的水从哪儿来的?
(3)露、霜、雪、雹等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属于水循环?
引导学生讨论:
(1)在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水在这些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指导学生填图
讲述: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物态变化。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分析:从对以上实验和水循环的分析,我们发现:发生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也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练习:
1.请填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1)河里的水结冰
(2)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
(3)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4)秋天,花草上的露珠在阳光上消失
2.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零下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3.如果水循环中的某一过程停止,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填图
讨论、回答
(1)凝固放热
(2)凝华放热
(3)升华吸热
(4)汽化吸热
兴致较高,与老师一齐分析。
答:雪的升华现象
讨论、分析,发表各自的观点。
阅读并说出水对人类的贡献,体会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讨论、分析
分组讨论,进行争论,说出各自的理由。
过渡:水循环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水是生命的
乳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因此,水是我们的
珍贵资源。
请同学们阅读,说出水对人类的贡献。
启发:水还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思考:有人说:“水既然可以不断的进行循环,因
此,人类不需要节约用水。
”请同学们分析这种说法对
不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说说人类对水污染的情况。
讲述:地球上水的总量很大,但可供我们人类直接
利用的水并不多,只占总水量的0.3%。
我国是世界上13
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
四分之一,却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环境严重污染
现象。
长此下去,水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
意识。
提问:我们应如何节约用水呢?
引导学生看书,并讨论说出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
象和节约用水的方法。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水循环,知道了什么
是物态变化和物态变化的几种形式,了解了物态变化总
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和人类对水资源破坏的严重性,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师布置检测题,巡回查看
学生答题情况,当堂批阅,统计
差错及目标达成率。
并检查学生
的计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