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2020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3e68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0.png)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 课程代码:ZJ120400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课程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4. 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流变及其当下发展态势;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基本功能;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5.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9学时,理论30学时,课内实践9学时,学分为2.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网络与新媒体绪论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2)掌握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基本内容:(1)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3)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思考题: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是什么?2、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是什么?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
(2)掌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3)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1、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外部效果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硬件角度、软件角度、经营性质、应用功能如何给新媒体分类?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2)掌握互联网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应用。
基本内容:(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人际交往的平台。
(3)娱乐新天地。
(4)商务活动的平台、意见自由市场。
思考题:1、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知识生产的平台、人际交往的平台三方面解析互联网的应用。
2、作为娱乐和商务平台,互联网的应用有哪些?3、作为意见自由平台,解析当前互联网的应用。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89b3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e.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媒体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 理解新媒体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4. 能够分析和评价新媒体的应用案例;5. 具备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新媒体概念与发展1.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3.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单元:新媒体技术与应用1. 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电子商务等;2. 新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功能;3. 新媒体应用案例剖析和分析。
第三单元:新媒体与社会变革1. 新媒体对社交关系的影响;2. 新媒体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影响;3. 新媒体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4. 新媒体对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第四单元:新媒体与传媒教育1. 新媒体对传媒教育的挑战;2. 新媒体对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影响;3. 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解读文献、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新媒体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发展;2. 实践操作:通过课堂演示、讨论和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新媒体技术;3.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教授的案例和资料,撰写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教材:1.《新媒体概论》,作者:XXX2.《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作者:XXX参考资料:1.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教育》,作者:XXX2.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作者:XXX六、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参与讨论情况;2. 期末考试占6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小组项目和学术报告等形式。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介绍第二周: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第三周: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第四周:社交媒体的原理与应用第五周:移动应用的原理与应用第六周:电子商务的原理与应用第七周:新媒体与社交关系第八周:新媒体与信息获取与传播第九周:新媒体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十周:新媒体与经济发展与商业模式第十一周:新媒体对传媒教育的影响与挑战第十二周: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第十三周:学生报告和总结第十四周:期末考试及课程总结以上是《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3c24cea417866fb84a8ec9.png)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
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
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impacts to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by cyber technology. The course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ption, broadcasting, ethics and legal affairs of new media, the impacts to society by cyber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helps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cyber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control and evolution, and making them modern citizens with critical cap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cyber communication.2、设计思路: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60e236f0b4c2e3f5727636f.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计划学时:计划学分:先修课程:选用教材:适用专业: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频繁接触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支付交易等各种活动。
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全方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很多人仍然不太了解新媒体,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尤其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因此学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更高,也更全面。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我们编写了《新媒体概论》一书。
本书通过介绍新媒体的界定、类型、特征、产业、发展概况、运营和管理等知识,搭建了一个由新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构筑的学习框架,并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应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希望读者能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框架和培养相关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按照本书的目录从头到尾依次学习,阅读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2.通过在线视频讲解来学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资源;(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七、课程改革与建设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基础进行编写,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本书系统介绍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cc3409d455270722192ef7f0.png)
移动互联网
网络视频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更个性、更智能、更精准
门户、资讯网站
WIKI、BBS、Blog、IM、SNS
个性文化,开创定制时代
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 可锁定目标的网络媒体
微博客、网络电视、手机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发展
➢最典型的新媒体是网络。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特性
交互性与个性化传播 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两大特性
Value 价值
Originality 原创性
Effect Life
效应 生命力
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 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常局限于当地,而网络传播到自己关心的新 闻信息。国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得到国际国内的消息,不受地域 限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得到信息, 在国内获得信息的途径也主要是因特网。
3、多媒体与超文本
♦ 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 多媒体传播 。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 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 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 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 、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 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 、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 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 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 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 传输。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0fb7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3.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求,新媒体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被引入到许多大学的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围绕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展开讨论,探讨其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新媒体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本质:通过学习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新媒体的本质和特点,认识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学习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云计算等,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相关技术进行新媒体创作和传播。
3. 了解新媒体的应用领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生将了解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广告营销、社交媒体、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通过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学生将深入认识到新媒体对社会变革、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对新媒体的基本认识。
2. 新媒体的技术基础:讲解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分析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和工具。
3. 新媒体的应用案例: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广告营销、社交媒体、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4.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探讨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包括社交关系的变革、传媒业态的转型、文化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洞察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技术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媒体的基本认识。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7160c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c.png)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工具。
为了满足学生对新媒体知识的需求,本课程旨在介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2. 掌握新媒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熟悉新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能够分析其影响;4. 运用新媒体工具追踪和分析当代社会的新闻和事件;5.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新媒体基础概念与发展历程a. 定义和特征:介绍新媒体的定义,阐述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b. 发展历程:回顾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了解其演变的背景和重要节点。
2.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a. 多媒体技术: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b. 社交媒体:探讨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剖析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功能;c. 移动互联网:分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讨论移动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3.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a. 社会媒体与政治:研究新媒体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探讨社交媒体与政治参与的关系;b. 新媒体与文化传播:分析新媒体对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c. 新媒体与经济发展:探讨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挑战。
4. 新媒体新闻传播a. 网络新闻环境:研究网络新闻环境的特点和现状,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b. 新闻生产与传播:介绍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重点分析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5. 新媒体创作与实践a. 创意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探讨新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要素和方法;b. 媒体素养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整合、创作和传播,提高媒体素养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趋势;2. 分组讨论和小组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小组作业,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熟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和应用;4. 个案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新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7f52605a8102d276a22f69.png)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46dc85f242336c1fb95e61.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和编导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
为到达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这一课程的教学建立在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作为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
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
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新媒体概说〔一〕教学目的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
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三〕教学内容〔四〕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媒体的宏观发展状况。
第二章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一〕教学目的介绍门户网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其影响;介绍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比较研究Google和百度,分析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三〕教学内容第三章虚拟社区〔一〕教学目的介绍虚拟社区的概念由来,讲解发展历程,探讨虚拟社区的特点和社会影响,重点剖析商务类和教育类虚拟社区。
组织学生观察教育类虚拟社区〔例西祠胡同安广院BBS〕,引导学生熟悉这一类虚拟社区,掌握这一类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在群体中的作用,对群体的影响。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ac6acd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1.png)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课程学时:36学时- 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任课教师:XXX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及其相关概念、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新媒体的概念、起源和演变过程;2. 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3. 理解新媒体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 分析新媒体对传统传媒的冲击和变革;5. 探索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新媒体概念与演变- 新媒体定义和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传媒的比较-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2. 新媒体技术与工具- 网络技术与应用- 社交媒体平台及其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3.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 新媒体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模式的改变- 新媒体与公共舆论4. 新媒体与传统传媒的冲击- 新媒体对新闻传媒行业的影响- 新媒体与电视、广播、报纸的关系- 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5. 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前景-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的结合- 大数据与新媒体的发展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方式传达新媒体概念、理论和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新媒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桌面演练: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五、考核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的论文。
4. 实践项目:学生需自行策划并完成一个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项目,并进行报告。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6269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d.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新媒体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同时掌握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新媒体挑战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新媒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2、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掌握新媒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掌握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2、2新媒体的种类和类型3、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2、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1、2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式211、3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第三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3、1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和策略31、2新媒体营销的技巧和方法311、3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和挑战第四章:新媒体实践操作4、1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41、2新媒体实践操作的案例分析411、3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实践项目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新媒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项目: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8fc08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d.png)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更多具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
本文将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其内容和结构,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一、内容和结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网络安全等。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难度,将内容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专业课程则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网站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社交媒体运营等。
此外,教学大纲还会涉及到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实训或者项目实践等。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能力:1. 网络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网络结构和网络协议,能够熟练操作网络设备和网络管理工具。
2. 新媒体创作能力:学生应具备数字媒体制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图像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出具有创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3. 社交媒体运营能力:学生应了解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原理和策略,能够制定有效的社交媒体推广计划,并具备撰写吸引人的内容和管理社群的能力。
4. 网络安全意识: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原理,能够识别和应对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5. 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97886e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8.png)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XX 学时4、课程学分:XX 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新媒体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类型、传播规律以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新媒体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
(2)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受众特征和效果评估方法。
(3)熟悉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基础,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4)学习新媒体内容创作与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新媒体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新媒体内容创作和策划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新媒体实践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新媒体传播中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新媒体概述1、新媒体的定义与内涵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二)新媒体的类型1、网络新媒体(如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2、移动新媒体(如手机媒体、移动应用等)3、数字新媒体(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三)新媒体的传播模式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新媒体的传播渠道3、新媒体的传播效果评估(四)新媒体的受众1、新媒体受众的特征与需求2、新媒体受众的行为分析3、新媒体受众的互动与参与(五)新媒体的技术基础1、网络技术(如互联网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2、数字技术(如数字编码、数字压缩等)3、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六)新媒体内容创作与策划1、新媒体内容的选题与定位2、新媒体文案的写作技巧3、新媒体视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4、新媒体的营销与推广策略(七)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1、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2、新媒体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新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系统传授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
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
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impacts to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by cyber technology. The course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ption, broadcasting, ethics and legal affairs of new media, the impacts to society by cyber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helps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cyber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control and evolution, and making them modern citizens with critical cap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cyber communication.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
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
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
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
中的重要角色。
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与新闻学概论,是本课程的前期基础
后置课程:网络社会学,是本课程的理论和实例延伸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U标是成为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与基础性于一体的传播专业课程。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闻专业学生能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传播素养,通过本课程的教
学,使同学们掌握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尤其是有关网络传播的原理、应用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网络传播现象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网络传播现象的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思维准备和实训机会。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堂讨论、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期中作业。
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 才能掌握课
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作业。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
讨。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
1、选用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网络空间导论》,李良荣、方师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大数据与新媒体运营》,刘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新媒体导论》,彭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4)《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美)布莱恩•阿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六、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E :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查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学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