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基础训练1.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

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2.图格拉王朝时期,德里苏丹国共有23个省。

各省划分为若干称为“舍克”的行政区,“舍克”之下是“巴尔加那”,村社构成最小的行政单位。

各省的长官称“瓦利”,直接隶属于德里苏丹。

担任“瓦利”职位的是()A.基督教徒B.印度教徒C.穆斯林D.吠舍3.日本历史上曾有长达7个世纪的幕府政治,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

幕府统治应该在下列哪一个历史时期A.10﹣18世纪B.11﹣19世纪C.12﹣18世纪D.12﹣19世纪4.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他们的本职是“进行统治,惩罚罪犯,并且从事战争”。

他们归属的种姓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5.《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由此不能判定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6.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

这一阶层A.是地方豪强以血缘建立的政治集团B.是日本建立的正规国家军队C.是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的私人武装D.效忠将军,但无纳贡义务7.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A.罗马人B.阿拉伯人C.波斯人D.马其顿人8.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阿拉伯和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中国瓷器、中国茶叶、中国丝绸、中国绘画、中国算盘,也通过不同渠道,在欧洲广为流传。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意大利人B.阿拉伯人C.中国商人D.奥斯曼帝国商人9.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

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一个国家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许多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的经纽济带却荣始,终对不外变贸。易人发与达人之间的荣关,系对、外交贸流易网发络达、相互较尊快重,与对共外同贸智易慧兴,盛是我们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 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时空下的中古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日 朝本 鲜
越 南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1、阿拉伯帝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2页1、2自然段,结合数轴概括阿拉伯帝国兴衰
阿:通过商贸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奥:通过军事征 服,是君士坦丁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
二、奥斯曼帝国
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的?
1.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 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 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3.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 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 统合。 4.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 的商业秩序和环境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一、阿拉伯帝国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 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练习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练习题

4 课中古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时期的亚洲一、单选题1.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部故事集属于哪一文明成果( )A. 古埃及文明B. 古印度文明C.古希腊文明D.阿拉伯文明2.下列属于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是( )A. 推行土地国有制度B.学习中国隋唐文化C.形成特殊的武士阶层D.长期实行锁国政策3.16 世纪末 ,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 万大军侵略朝鲜。

因此,朝鲜采取的对策是(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迁都汉城 ,改国号为朝鲜C.联合中国军队抗击侵略D.建立军事机构——幕府4.幕府政治始于12 世纪末廉仓幕府建立,结束于 1867 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天皇。

下列体现其特点的是 ( )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③幕府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④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A. ①②B. ②③C.②④D.③④5.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C.德里苏丹国家由突厥人建立D.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6.下图反映了15— 16 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

下列相关事件对东西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是( )A. 最高统治者苏丹拥有全国土地B.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C.由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D.控制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7.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是 ( )①宗教领袖②国家和军队的主宰③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④全国主地的最高所有者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

其中之一是15 世纪中期灭亡( )A. 亚历山大帝国B. 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9.中世纪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他们对数字和零符号系统的改造与推广做出了贡献 ,以致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阿拉伯国家雏形是在( )A.麦加B.麦地那C.耶路撒冷D.巴比伦2.下图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上面文字的含义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表明( )A.阿拉伯国家形成后推行伊斯兰教B.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领袖C.宗教在阿拉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D.沙特阿拉伯王国至今仍迷信落后3.伊斯兰历纪元年(公元622年),穆罕默德把叶斯里卡改名为“麦地那”,发出“一切穆斯林都是兄弟”的号召,呼吁所有人打破过去部落、氏族的界限,放弃仇视,在宗教的前提下团结为一个整体。

这种做法( )A.加速了宗教改革历史发展进程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快速形成C.推动了麦地那商业贸易大发展D.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4.下图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政教分离政治稳定B.文化兴盛独立发展C.经济繁荣领先世界D.贸易发达范围广泛5.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这说明(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6.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

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

这说明阿拉伯人(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7.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基础训练1.“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

”材料评述的是A.“公历”的由来B.阿拉伯数字C.巴格达的“智慧官”D.计算机网络2.世界文明古国都有其独特的国家特色。

与《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相对应的文明古国分别是A.古代埃及、古代希腊B.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帝国C.阿拉伯帝国、古代印度D.古代印度、古代希腊3.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

这一阶层A.是地方豪强以血缘建立的政治集团B.是日本建立的正规国家军队C.是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的私人武装D.效忠将军,但无纳贡义务4.下表是世界占代史上一次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次改革是①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改由国家管理①依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①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A.伯利克里改革B.大化改新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治维新5.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

“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A.《天方夜谭》B.《吉尔伽美什》C.《荷马史诗》D.《摩诃婆罗多》6.《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凝聚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

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能有一次长途旅行。

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A.印度B.巴勒斯坦C.罗马D.麦加7.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逐渐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关于阿拉伯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B.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D.突出的医学成就是伊本穆萨的《医典》8.花刺子米是阿拉伯杰出的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 (2)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 (2)

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2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选择题1.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科尼亚城东南约52公里处。

遗址长约600米,宽约350米,高17.5米,距今约6000年。

据估计,其居民有5000~10000人。

该遗址的出现说明当时该地的人们()A.已经建立君主制国家B.最先使用了铁制工具C.处于奴隶制鼎盛阶段D.已从事农业种植活动2.如图是某高中班级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探讨内容的提要,根据文字信息判断他们正在讨论的是()地跨亚非欧三洲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苏丹既是国家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帝国成为东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A.古罗马帝国的兴衰B.阿拉伯人的扩张C.奥斯曼帝国的发展D.笈多帝国的崛起3.下面图片所显示的场面,作战双方是()A.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庭B.西罗马﹣拜占庭C.波斯﹣奥斯曼土耳其D.马其顿﹣基辅罗斯4.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

该帝国是()A.阿拉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波斯帝国D.奥斯曼帝国5.阅读如图,关于奥斯曼帝国,可以得出的合理分析是()①帝国是在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基础建立起来的②帝国连接欧亚的商路,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一定影响③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④君士坦丁堡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6.在公元1453年灭了千年拜占庭,成为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主人,之后挥师南下,远征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是()A.古巴比伦王国B.东罗马帝国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D.阿拉伯帝国7.1453年,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利。

可见奥斯曼帝国()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C.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D.阻碍社会发展8.日本的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末的镰仓幕府,以下关于其统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B.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C.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9.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选择题适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答案】D【解析】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故选D项。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但不是为了适应统一国家只需要,排除A项;公元1世纪,基督教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所创立,也不是为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排除B项;佛教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尼泊尔,不是为了稳定社会的需要,排除C项。

故选D。

选择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A.《荷马史诗》B.《哈姆雷特》C.《天方夜谭》D.阿拉伯数字【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经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 项正确;《荷马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奇总汇,与材料“文明交融”不符,故A项错误;《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未涉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B项错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也未明显涉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C项错误。

选择题15—16世纪,处于地中海商贸中心的意大利逐渐衰落下去,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奥斯曼帝国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B.意大利分裂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C.意大利城市自治权利的日益扩大D.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各城邦【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逐渐控制了传统的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后来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使意大利逐渐衰落下去,故A项正确;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陷入了分裂状态,与材料无关,B错误;意大利城市自治权利的日益扩大与材料“商贸中心”的转移无关,C错误;“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各城邦”不是材料主旨,与“商贸中心”的转移无关,D错误。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天方夜谭》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边文明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图景。

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A.推崇帝国统治B.具有包容性C.以和谐为理念D.极富扩张性2、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

此举反映出( )A.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3、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

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

马门的上述举措(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4、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完善的支票和信息用票,支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国的各个城市兑换现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阿拉伯帝国(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B.国际贸易特别兴盛C.工商业是主导产业D.纸币受到民众欢迎5、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

据此可知,日本(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6、早在阿拉伯帝国成立之初,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同时,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单选题1.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之后,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奖励、鼓励翻译活动,如欧麦尔二世命令马希尔朱韦西把一本用叙利亚文写的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

这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A.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B.民众生活依赖外来文化C.翻译活动成为学者主要工作D.对学习先进文化的渴求2.《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

这反映了该地()A.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B.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D.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3.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

这反映了()A.东亚文化互相融合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C.中外文化交流加强D.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4.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这说明阿拉伯帝国()A.货物主要靠船只运送B.贸易范围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D.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5.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

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帝国鼎盛时期,国际大都会巴格达舟车辐袋,市场上汇聚了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北欧的毛皮等,它们除部分在当地消费外,大多再由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巴格达发展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B.古巴比伦王国的海外贸易繁荣C.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D.拜占庭帝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2.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3世纪,信奉基督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B.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C.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D.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3.16世纪末,日本侵朝失败后,其继任统治者虽有“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贡”的愿望,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崇“和”的明清两朝和朝鲜也不愿再发生战争。

这说明当时中朝反击日本侵略()A.改变了东亚地区的传统格局B.使东亚格局获得较长期的稳定C.阻止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D.开创了东亚与中国的朝贡贸易4.中世纪的巴格达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

波斯人、希腊人、犹太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在这里相遇,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文化交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B.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5.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

据此判断,在种姓制度下A.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D.社会生活有序和谐6.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阿拉伯学者吸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与逻辑推理来诠释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与信条,开辟了伊斯兰教中以哲学研究神学的路径。

古希腊的哲学遗产与阿拉伯人的哲学研究方法和成果传播到西欧,推动了西欧经院哲学的产生。

学者的观点表明,阿拉伯文化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A.沟通中西B.承上启下C.独立发展D.殖民替代2.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

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A.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B.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C.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D.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3.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活动达到高峰,巴格达、巴士拉等都成了水路贸易的中心。

其中巴格达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中心。

此则材料主要反映出阿拉伯帝国A.交通便利B.政治制度先进C.贸易繁华D.手工业发达4.某校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在激烈讨论,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

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A.上古亚非文明B.古代美洲文明C.欧洲封建国家D.亚洲封建国家5.如图反映了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

下列相关事件对东西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是A.最高统治者苏丹拥有全国土地B.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C.由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D.控制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6.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

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早期殖民者D.基督教徒7.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1、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路人施舍;主张禁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解放奴隶。

这些主张()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稳定繁荣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2、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A.灭拜占庭帝国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B.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C.商品的重税政策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D.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有学者称:“如果以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能够说明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 )
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③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④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家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
5、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加,自己和曾为他们的庄民。

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力啊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6、16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侵略朝鲜。

因此,朝鲜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C.联合中国军队抗击侵略
D.建立军事机构——幕府
7、下列关于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②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④中朝军民联合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魔幻喜剧大片《哈里发王国传奇》,讲述在古巴格达,一个和善、爱睡觉的哈里发和他的副手伊诺古德的故事。

伊诺古德是个邪恶的家伙,他的目的就是要谋朝篡位,但是这个倒霉蛋从未得手,由此引发笑料百出。

(1)图一的建筑与哪一宗教有关?该教的创始人是谁?
(2)图二中的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被称为什么数字?其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哈里发王国指古代哪一国家?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宗教与阿拉伯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
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快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种姓制度……以神的名义把人按照严格的等级加以区分:婆罗门——祭祀和学者,离神最近;刹帝利——王公与武士,俗世掌权者;吠舍——农商手艺人,辛勤劳动者;首陀罗——佣人与苦工,供人驱使者;达利特——孤立无种姓,不可接触者。

一一纪录片《金砖五国》解说词(2)种姓制度是了解古代印度社会秩序的一把钥匙,依据材料三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诏书由四条组成:(1)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

(2)划分京师及地方行政区划,选任各级行政官员。

整顿军事、交通制度。

(3)编制户籍、计账,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租额。

(4)废除旧赋役,统定庸调额。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3)阅读材料四,从改革内容的角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是如何学习中国唐朝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关于妇女的权利、赈济贫民、限制高利贷等措施,在当时半岛纷乱的状态下,这些主张具有超前性,D项正确。

材料中伊斯兰教的主张有利于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利于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该作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奥斯曼帝国灭拜占庭帝国是1453年,16世纪后期建立地跨三洲的帝国,A项错误;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说明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B项错误;政府的重税政策不利于东西方商品交流,C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是封建国家,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日本国有封建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庄民”和“庄园”产生,C项正确。

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与庄园的建立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错误;地方豪强的扩张是庄园形成的根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故正确的顺序为D。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2)古印度人。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3)阿拉伯帝国。

(4)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二者相互促进。

解析:第(1)题从“麦加大清真寺”可判断。

第(2)题首先判断是阿拉伯数字,然后根据所学回答。

第(3)题结合阿拉伯帝国的知识回答。

第(4)题根据唯物史观回答。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

(2)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和细致的职业分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废除世袭的氏姓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仿唐制设立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在经济上仿隋唐均田制,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把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