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培训讲义文档(李爱平)docx

合集下载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标准形式。

2. 学会运用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时,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景: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小华以3m/s的速度匀速前进。

问他们相距多远时,小明追上小华?提问:同学们,这个问题中涉及哪些未知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方程 x^2 5x + 6 = 0。

2. 新课讲解:(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2)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4)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例题讲解:例题1:求解方程 x^2 5x + 6 = 0。

例题2:求解方程 2x^2 8x + 6 = 0。

4. 随堂练习:(1)求解方程 x^2 6x + 9 = 0。

(2)求解方程 3x^2 12x + 9 = 0。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2. 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解方程 x^2 7x + 10 = 0。

(2)求解方程 4x^2 12x + 9 = 0。

2. 答案:(1)x1 = 2,x2 = 5。

(2)x1 = x2 = 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课讲义

微课讲义

微课一、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二、“微课”的组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三、“微课”的主要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新课内容相关的 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学 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列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教 学进度、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
方面的安排。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01
02
03
讲述知识点
系统、全面地阐述课程内 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 念和原理。
讲解实例
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 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提 高学习兴趣。
传授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 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和效率。
回顾本课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步骤,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易错点 。
布置课后作业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 复习和巩固。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等方面。
教学内容适切性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 匹配。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开发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阐述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现 状及趋势,说明本课程开设的必 要性。
02
分析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以及对 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word教案1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word教案1

【课题】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教学设计】从初中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平行的知识出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讲解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介绍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容易接受.知识讲解的顺序为:.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倾斜角相等⇔9090⎧≠⇔⎨=⇔⎩αα倾斜角斜率相等;倾斜角斜率都不存在.教材都是采用利用“斜率与截距”判断位置关系的方法.其步骤为:首先将直线方程化成斜截式方程,再比较斜率与截距进行位置关系的判断.例1就是这种方法的巩固性题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教材没有介绍利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例2是利用平行条件求直线的方程的题目,属于基础性题.首先利用平行条件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最后将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蕴含着“解析法”的数学思想,要挖掘.【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知识回顾】我们知道,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重合.并且知道,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同位角相等”是“这两条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问题】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质疑 引导 分析思考启发 学生思考1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当两条直线1l 、2l 的斜率都存在且都不为0时(如图8-11(1)),如果直线1l 平行于直线2l ,那么这两条直线与x 轴相交的同位角相等,即直线的倾角相等,故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反过来,如果直线的斜率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的倾角相等,即两条直线与x 轴相交的同位角相等,故两直线平行.当直线1l 、2l 的斜率都是0时(如图8-11(2)),两条直线都与x 轴平行,所以1l //2l .当两条直线1l 、2l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如图8-11(3)),直线1l 与直线2l 都与x 轴垂直,所以直线1l // 直线2l .讲解 说明引领分析思考 理解带领 学生 分析图8-11(1)【教师教学后记】。

微课培训讲义文档(李爱平)docx

微课培训讲义文档(李爱平)docx

微课培训讲义文档(李爱平)docx培训时间:2018.5.16 培训地点:四楼大会议室参与人:全体教师主讲:李爱平培训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制作微课资源一、NOC简介:1、什么是NOC?NOC是Novelty(novelty ['n?v(?)lt?] n. 新奇;新奇的事物;新颖小巧而廉价的物品)Originality ([?,r?d??'n?l?t?]创意;独创性,创造力;原始;新奇)Creativity([,kri?e?'t?v?t?] n. 创造力;创造性)三个字母的首字母缩写。

NOC活动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简称。

2、活动概况: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中国发明协会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等单位支持。

NOC活动是全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来,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活动之一,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

首届NOC活动于2002年在人民大会堂启动,每年一届,通过各地选拔后,参加全国总决赛。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含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参加全国决赛。

吸引了全国6万多所学校的师生参加,累计参加人数超过6500多万名。

3、NOC全国组委会办公室:设立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和创新时代杂志社地方组委会:设立在各省市教育厅,局,电化教育馆、教研室、教科院、科技活动中心等教育行政单位。

4、参赛办法:NOC活动全国组委会办公室E:/doc/626ae4db970590c69ec3d5bbfd0a79 563c1ed4fc.htmlT:86-10-87664136F:86-10-67680011A: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8号高和蓝峰大厦501室参赛对象:教师、学生竞赛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主题活动。

二、微课及其特点:1、微课的起源:(1)2004年美籍孟加拉人可汗首创了针对学习难点制作、有效突破学习难点的微视频,开创了微课的先河。

李小丽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李小丽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李小丽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李小丽的基本情况和她的教育理念。

掌握李小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李小丽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程背景介绍李小丽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挑战。

2.2 课程目标阐述李小丽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期望。

解释教学设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分析李小丽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介绍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接教学法解释直接教学法的原理和步骤。

展示如何运用直接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3.2 探究学习法介绍探究学习法的概念和特点。

说明如何运用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3.3 合作学习法阐述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和实施方法。

展示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形成性评估解释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

介绍形成性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课堂观察、学生作品等。

4.2 总结性评估说明总结性评估的时机和方式。

阐述总结性评估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介绍李小丽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说明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材料。

5.2 技术支持阐述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学设计。

展示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环境创设说明李小丽教学设计中教学环境的要求和创设方法。

强调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重要性。

6.2 教师准备阐述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学生情况、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等。

第七章:课堂管理7.1 课堂规则与纪律介绍李小丽教学设计中课堂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

展示如何制定和执行课堂规则,以及处理违纪行为的方法。

7.2 学生参与与激励解释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微课教案模板百度文档(多篇)

微课教案模板百度文档(多篇)

微课教案模板百度文档(多篇)一课时。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祖父•后园•我。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谢生活中有你”。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用天真而纯朴的文字,描写了作者萧红小时候在故乡呼兰河这个小城中生活的经历。

课文节选的这一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

该文以第一人称“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童年的快乐是童叟不分的,“我”给祖父戴花帽,那笑声中的日子多甜美。

文章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的童年生活的赞美,用一颗童心去感觉自然美、人情美,必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从写作特点上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细读全文,就不难体会全文的“神”,这篇文章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关于“祖父、后园和我”的哪些内容。

2.结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描写的祖父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生活的场面,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密感情。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留意课文题目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二)过程与方法:1.师生互动,探究本课写人叙事富有表现力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品味感悟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感受祖孙深情,体会亲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这篇文章较长,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结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哪些可以规划为一个大层,总共讲了几件事情,哪个是重点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时正确地运用叙事方法。

讲义文稿

讲义文稿

第一章社会体育与社会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第一节社会体育概述一、社会体育的涵义:社会体育是指社会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大众普及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普及于全体成员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社会体育的对象为社会全体公民,范围涉及整个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二、社会体育的基本特点(一)对象的广泛性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点。

它可以汇纳各个人种和民族,可以涵盖所有阶层、职业和人群,可以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着不同发展程度和形态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时空的广阔性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没有限制。

社会体育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以及所有的领域。

我们可以说它是从企业到社区,从社区到家庭,从机关到企业,从企业到厂矿,从厂矿到农村,几乎全国所有地方都涵盖到的。

这是从空间上来说它的广延性。

另一个方面从参加者来看,既包括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健康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

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是不同的人都会参加的体育活动。

从时间上来讲,可以是早晨或傍晚,也可以是中午和半夜;可以是春秋,也可以是冬夏;可以是一时的参与,更要求终身进行锻炼。

从空间范围来看,社会体育的活动范围可以是城市、社区,也可以是农村、乡镇;可以是崇山峻岭,也可以是林海雪原;可以是江河湖海,也可以是戈壁荒滩等。

(三)目的、内容的多样性由于社会体育参加的人群不一样,活动场所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所以它在参加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极强的丰富性。

社会体育按目的划分,有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康复体育等。

社会体育的内容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健身方法,也有大量的现代健身手段和运动项目;有复杂或简单的;有正规的或非正规的。

培训讲义教案模板

培训讲义教案模板

培训讲义教案模板第1篇:培训讲义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知识讲解一、为什么要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管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儒家人情主义以血缘亲情为根基,并普遍适用于社会关系领域,而中国近2000年封闭的农耕经济为人情主义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人情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红白喜事的人情往来越来越多,集体聚餐就是这种人情往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里的聚餐因为上规模的餐饮单位自身管理较为规范,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频次较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较小。

而农村的集体聚餐活动,大部分设在农民家中,卫生条件、设施设备较差,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意识淡漠,厨师等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大量使用外购凉菜……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多有报道,人民群众广泛关注。

由于《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政策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缺乏具体规定,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食品安全进行专门的管理。

二、农村集体聚餐的定义是指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并主要由乡村厨师、流动餐车或举办者自行承担加工烹饪的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三、农村集体聚餐要实行报告登记制度对农村集体聚餐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事前及全过程的检查指导,如果聚餐的主办者或者承办者不提前报告,我们的基层监管人员无法及时获知聚餐信息,不能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不能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有效监管。

在登记报告时我们还要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提醒主办者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四、登记报告的程序聚餐人数50人(含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

《结构的稳定性》微课教学教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微课教学教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微课教学教学设计第一篇:《结构的稳定性》微课教学教学设计《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广东科技版通用技术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结构的稳定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在对结构的功能及本质——可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的理解基础上,通过技术试验,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影响它们的因素。

本节不仅在试验技能上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学生应该根据所学知识,对一些结构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λ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λ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2、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三、学情学法: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关结构及稳定性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复数的定义、复数的表示方法、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复数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学会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题目中。

3. 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能将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对应起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尤其是乘除运算的法则。

教学重点: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复数的几何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在坐标系中表示复数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有何关系?2. 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1)讲解复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实部和虚部的概念。

(2)介绍复数的表示方法,如代数表示法和极坐标表示法。

3. 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讲解复数的加减运算,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运算规则。

(2)讲解复数的乘除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算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复数的几何意义(1)讲解复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对应起来。

六、板书设计1. 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复数的几何意义4. 例题及解答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4i, 23i;2+3i, 12i;(2)将复数1+i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并说明其几何意义。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Word2019培训讲义共16页

Word2019培训讲义共16页

第一课时文档的操作一、新建文档:1、组合键:Ctrl+N。

2、文件菜单→新建……。

(根据模板文件创建新文档,“本机上的模板……”)3、常用工具栏上单击“新建空白文档”按钮。

二、保存文档:1、第一次保存新建的文档:A、组合键:Ctrl+S。

B、文件菜单→保存。

C、常用工具栏上单击“保存”按钮。

注意:保存文档时应首先选择保存位置、再输入文件名、选择文件类型,最后单击“保存”。

a、文件默认类型为*.doc。

b、模板文件(文档模板):*.dot。

c、文本文件(纯文本):*.txt。

d、Word97-2019:保存为该类型后,2019中的文档就可以在97、98、2000、XP版本中打开。

(文档需要转移时最好保存为该种类型)。

2、对已有的且已修改的文档进行保存A、直接按F12。

B、文件菜单→另存为……。

*、只要将文件保存中的三个要素(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任改其一,即可达到“另存为”的目的。

*、如果文档已经保存过一次,再一次打开,需要保存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内容,应用“另存为……”命令进行保存,此时不需要改变文件保存的位置,只更改文件名即可。

*、文档需要备份,也可以用“另存为……”达到目的,此时更改文件保存的位置即可。

C、自动保存文档:文件保存时,进入“另存为”对话框,进入“工具”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保存选项…”设置“自动保存时间间隔”(一般10到20分钟)→确定。

D、设置密码保存文档:文件保存时,进入“另存为”对话框,进入“工具”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安全措施选项……”,在“打开文件时的密码”文本框中输入密码,确定,单击“保存”。

*、密码的取消:打开文件,按F12,进入“工具”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安全措施选项……”,在“打开文件时的密码”文本框中将密码删除,确定,单击“保存”。

三、打开文档:1、打开最近时间编辑的文档:A、开始菜单(经典开始菜单)→文档→单击文件。

B、进入Word软件,文件菜单→单击对应的文件。

电子教案模板(WORD[最终版]

电子教案模板(WORD[最终版]

电子教案模板(WORD[最终版]一、教学内容1.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图像2. 二次函数的性质3. 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2. 学会求解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3. 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以及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抛物线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二次函数的定义与图像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通过示例介绍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

(2)二次函数的性质分析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等性质。

(3)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介绍求解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两个典型例题,一个涉及二次函数的性质,另一个涉及二次方程的求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两个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第五章二次函数2. 内容:二次函数定义、图像、性质;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y = 2x^2 + 4x + 3x^2 5x + 6 = 02. 答案:(1)图像:抛物线;顶点:(1, 1);对称轴:x = 1;开口方向:向上(2)x1 = 2,x2 = 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1. 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缩放和翻转;2. 探讨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值问题、距离问题等。

教师培训讲义【范本模板】

教师培训讲义【范本模板】

教师培训讲义第一部分案例分析初步感知案例:老师上课,让学生用“活泼”造句。

一位学生说:我的同桌性格很活泼。

老师说:非常好.另外一个同学说:湖泊的水很活泼。

老师说:水怎么是活泼的?这个造句不太好,搭配用词不合适。

学生狐疑地看了看老师,坐下来.请根据此材料用新课程理念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评分要点:该教师的做法是不妥的.1、教学死板,不注重过程。

2、不尊重学生,打击学生学习主动性。

3、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未得到发挥。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基础理论一、案例分析题答题所需基础理论复习重点章节(一)新课改1、第二章新课程理念(二)教育学1、第四章教师与学生2、第六章第三节教学原则3、第七章第四节德育原则4、第八章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三)心理学1、第二章认知过程(四)教育心理学1、第四章学习心理2、第六章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维护(五)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二、案例分析题答题重要知识点概括总结(一)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师观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1)与学生学习,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2)与教育教学,教师是研究者;(3)与课程,教师是建设者和开发者;(4)与社区,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欣赏(2)教学上,强调帮助者、引导者(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三)新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应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四)新的学习观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五)课程评价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六)师生关系原则1、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充分了解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6.3.3点到直线的距离》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6.3.3点到直线的距离》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的学习主题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中职数学教育中,这一主题属于空间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平面几何知识,更进一步阐述了空间中点与线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掌握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和步骤,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例题分析和学生练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理解与记忆: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点到直线距离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公式的记忆情况。

2. 应用能力: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平面几何中关于直线和点的知识,引出本课时的学习主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2.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然后详细介绍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和步骤。

3. 例题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具体方法。

4.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时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时间:2018.5.16 培训地点:四楼大会议室
参与人:全体教师主讲:李爱平
培训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制作微课资源
一、NOC简介:
1、什么是NOC?
NOC是Novelty(novelty ['nɒv(ə)ltɪ] n. 新奇;新奇的事物;新颖小巧而廉价的物品)Originality ([ə,rɪdʒɪ'nælɪtɪ]创意;独创性,创造力;原始;
新奇)Creativity([,kriːeɪ'tɪvɪtɪ] n. 创造力;创造性)三个字母的首字母缩写。

NOC活动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简称。

2、活动概况: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中国发明协会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等单位支持。

NOC活动是全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来,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活动之一,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

首届NOC活动于2002年在人民大会堂启动,每年一届,通过各地选拔后,参加全国总决赛。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含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参加全国决赛。

吸引了全国6万多所学校的师生参加,累计参加人数超过6500多万名。

3、NOC全国组委会办公室:设立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和创新时代杂志社
地方组委会:设立在各省市教育厅,局,电化教育馆、教研室、教科院、科技活动中心等教育行政单位。

4、参赛办法:
NOC活动全国组委会办公室
E:
T:86-10-87664136
F:86-10-67680011
A: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8号高和蓝峰大厦501室
参赛对象:教师、学生
竞赛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主题活动。

二、微课及其特点:
1、微课的起源:
(1)2004年美籍孟加拉人可汗首创了针对学习难点制作、有效突破学习难点的微视频,开创了微课的先河。

(2)“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比尔·盖茨
(3)通过这段视频,你可以了解微课鼻祖萨尔曼. 可汗。

/course/id_448
TED:视频重塑教育
演讲人:萨尔曼. 可汗
主持人:比尔. 盖茨
语言:英文原声带中文字幕
时长:20分钟22秒
(4)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微课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2、什么是微课?
(1)“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2)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知识点,用影视频形式呈现的、一般长度在8分钟以内的教学资源。

(3)微课视频一般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操作和实验方法演示、知识应用讲解等。

3、微课的特征
(1)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整合
(2)教学形式多样化
(3)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三、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与评价:
(一)、微课的设计:
1.微课资源的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因为它体现的是一个只有一个教学内容的微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对知识与概念的讲解;对操作方法的演示;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设计思路教学媒体、资源和策略的应用
……
微课视频资源反映的是一个微教学过程。

因此,微课视频资源必须根据这个微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来制作。

(参考QQ群里的小学美术《色彩明度渐变》微课教学设计)
2.微课资源的分镜头脚本设计(每个镜头的详细描述),如:
3.微课资源的思维导图(微课的框架结构、提纲),如:
所以,NOC活动需上报的微课材料包括四个: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脚本设计、微课思维导图。

如下图所示:
4.微课资源的选题类型:
(1)用于知识概念原理讲解;(2)操作示范讲解;(3)知识原理应用。

(二)、微课资源的表现形式
1.PPT录屏及画面:
(1)紧扣知识点;(2)以PPT为中心讲解;(3)PPT+画中画;(4)PPT+人物。

2.手写+讲解
(1)以手书为主;(2)主讲教师不出画面。

3.白板、黑板+教师出画面
(1)以讲解为主;(2)教师出画面;(3)辅之以黑板、白板或投影片。

4.实景画面
(1)以实验操作为主;(2)要求准确地呈现操作过程。

5.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虚拟课件呈现、演示学习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2)辅以讲解、板书或字幕。

6.多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1)多种方法;(2)多种媒体;(3)多种资源;(4)出镜/不出镜。

(三)、微课资源的制作方法
1、摄像机加白板
工具:DV录像机、白板(黑板)、粉笔、其他演示工具
对象:记录整个微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制作过程:
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具体、详细的教学设计;第二步,利用黑板或白板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携式摄录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第三步,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和必要的美术加工。

2、录屏软件加PPT
采用这种方式拍摄微课,需要用到的工具主要包括:电脑、耳麦(附带话筒)、录屏软件。

被拍摄对象主要是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界面(即教学内容),例如PPT、word演示界面、画图工具、其他一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软件界面。

3、视频加绘画板加后期编辑
工具: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手机、平板电脑、白纸、绘制工具……。

对象:纸笔(具)结合演示、书写、讲解的教学过程。

制作过程:
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具体、详细的教学设计;第二步,用笔在白纸上进行画图、书写、标记等教学,并在别人的帮助下,用手机将教学过程拍摄下来。

拍摄时,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第三步,如需要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工处理。

4、录屏软件加手写板加绘图工具
工具:摄像机或带有视频摄像的手机、手写板、相关软件。

对象:手写笔、板结合的演算、书写、绘图的可视化教学过程。

制作过程: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具体、详细的教学设计;第二步,用电子笔或其他笔在手写板或其他材料上进行演算、画图、书写、标记等教学,自己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将教学过程拍摄下来。

拍摄时,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第三步,如需要,可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工处理。

5、视频录制后期编辑
工具:摄像机、录像机、编辑系统……。

对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和其它技术应用的可视化教学过程。

制作过程:第一步,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步,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试讲。

第三步拍摄。

拍摄时,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第四步,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后期编辑。

6、动画制作+后期合成
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分镜头脚本,利用二维或三维创作工具创作,并通过后期的音效解说合成的资源。

这类微课资源,主要用来突破学生难以通过直接观看以解决的学习难点。

(五)微课作品评审标准
在信息化教学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比赛不是唯一目的,唯有不断地学习、探索、时间、反思、创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微课促进于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