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
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
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各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4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 十一、推拿按摩 2 2 4 机动 2 0 2 合计26+3 4+3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为4学分(二)教学要求1. 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中医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本大纲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具备中医基本临床技能,并能够继续深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知识。
3.2 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3.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3.4 病症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3.5 动手实践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
4. 教学要求4.1 学生需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概念。
4.2 学生需熟悉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准确判断病情。
4.3 学生需掌握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4.4 学生需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5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提高动手实践和临床操作能力。
5. 考核方式5.1 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实习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中医教学大纲规范了中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内容: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内容: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主要功能;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内容: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发病学上的重要性;第五章四诊目的要求: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闻诊、问诊自学;内容:望诊:了解神、色、形态的诊断,重点讲授舌和苔的变化及主病,察舌的注意事项;切诊,脉诊:包括脉诊的意义,切脉的部位和方法,病脉与主病,介绍常用脉象,其中以浮、沉、迟、数、弦、细、滑、结、代、促等脉为重点;第六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及症状特点;内容:重点讲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基本证候;第二节脏腑辨证目的要求:了解五脏及胃辨证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五脏及胃辨证的依据及主要脉证;内容:心的病理变化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心病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实证有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证型;重点掌握心病虚证及心血瘀阻的证型;肝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肝的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肝病虚证,有肝阴、血虚,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重点掌握肝阴、血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证型;脾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阳、气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病虚证有胃阴虚;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重点掌握脾阳、气虚,中气下陷,脾胃湿热,胃阴虚证型;肺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和水液失调等方面;肺病虚证有肺气、阴虚;实证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重点掌握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肾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肾精封藏不固,水液代谢失调,生长生育、生殖的异常和气不摄纳等方面;肾病多为虚证,有肾阴、阳虚、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精不足;重点掌握肾阴、阳虚证型;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治疗病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内容:阐明八法的意义和作用,重点讲授治疗原则,了解八法的基本概念;第八章中药目的要求:初步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和应用;重点讲解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内容:1. 总论介绍中药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归经,应用配伍、禁忌、用量;2. 各论采用分类,归纳,对比的形式,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药用部分,处方用名,性味功效应用等,以功效为重点;重点掌握柴胡、菊花、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大黄、贝母、杏仁、陈皮、香附、川芎、丹参、桃仁、三七、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中药:了解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连翘、独活、藿香、泽泻、木通、金钱草、半夏、熟地、沙参、麦冬、附子、杜仲、鹿茸等中药;第九章方剂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方剂的定义和分类;内容:重点讲授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用法与方歌;1.麻黄汤2.银翘散3.独活寄生汤4.茵陈蒿汤5.逍遥散6.大承汤7.二陈汤8.理中丸9.补阳还五汤10.四君子汤11.四物汤12.生脉散13.六味地黄丸第九章常见病诊治目的要求:熟悉常见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熟悉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内容:重点讲解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头痛、消渴的中医辩证分型施治和临床用药加减;附:授课时数按排。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 中医学的概述-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取向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应用第二部分: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2. 中医五大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人体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八纲辩证学说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2.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方法与步骤- 方剂应用与调配-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第四部分:中医疗法1. 中医药治疗- 草药治疗-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应用 - 中药炮制方法与质量控制2. 中医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 中草药外用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第五部分:中医与现代医疗1. 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药与生物医学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 - 中医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2.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药辅助治疗-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应用第六部分:中医文化与国际交流1. 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2. 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会议与交流中的地位结语:中医课程大纲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疗法以及与现代医疗的关系和国际交流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等。
2.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中药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医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分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3. 经络系统与腧穴学说-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4. 基本脏腑学说- 心、肺、肝、脾、肾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舌诊、脉诊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6.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其临床应用7. 中药治疗原则-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中药煎煮和用药安全注意事项8.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
2. 示范法:通过临床案例演示和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中医诊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实践法: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使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医学知识、理论运用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自学)【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自学)(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自学)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医基本知识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内容:
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
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
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
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
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
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
(自学)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脏腑
目的要求:
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
内容:
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
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四章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
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
内容:
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
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发病学上的重要性。
第五章四诊
目的要求:
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
闻诊、问诊(自学)。
内容:
望诊:了解神、色、形态的诊断,重点讲授舌和苔的变化及主病,察舌的注意事项。
切诊,脉诊:包括脉诊的意义,切脉的部位和方法,病脉与主病,介绍常用脉象,其中以浮、沉、迟、数、弦、细、滑、结、代、促等脉为重点。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及症状特点。
内容:
重点讲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基本证候。
第二节脏腑辨证
目的要求:
了解五脏及胃辨证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五脏及胃辨证的依据及主要脉证。
内容:
心的病理变化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
心病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实证有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证型。
重点掌握心病虚证及心血瘀阻的证型。
肝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肝的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肝病虚证,有肝阴、血虚,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
重点掌握肝阴、血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证型。
脾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阳、气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
胃病虚证有胃阴虚;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
重点掌握脾阳、气虚,中气下陷,脾胃湿热,胃阴虚证型。
肺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和水液失调等方面。
肺病虚证有肺气、阴虚;实证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
重点掌握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
肾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肾精封藏不固,水液代谢失调,生长生育、生殖的异常和气不摄纳等方面。
肾病多为虚证,有肾阴、阳虚、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精不足。
重点掌握肾阴、阳虚证型。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治疗病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内容:
阐明八法的意义和作用,重点讲授治疗原则,了解八法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中药
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和应用。
重点讲解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
内容:
1. 总论介绍中药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归经),应用(配伍、禁忌、用量)。
2. 各论采用分类,归纳,对比的形式,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药用部分,处方用名,性味功效应用等,以功效为重点。
重点掌握柴胡、菊花、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大黄、贝母、杏仁、陈皮、香附、川芎、丹参、桃仁、三七、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中药:了解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连翘、独活、藿香、泽泻、木通、金钱草、半夏、熟地、沙参、麦冬、附子、杜仲、鹿茸等中药。
第九章方剂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
了解方剂的定义和分类。
内容:
重点讲授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用法与方歌。
1.麻黄汤
2.银翘散
3.独活寄生汤
4.茵陈蒿汤
5.逍遥散
6.大承汤
7.二陈汤
8.理中丸
9.补阳还五汤
10.四君子汤
11.四物汤
12.生脉散
13.六味地黄丸
第九章常见病诊治
目的要求:
熟悉常见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
熟悉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内容:
重点讲解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头痛、消渴的中医辩证分型施治和临床用药加减。
附:授课时数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