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3章 社会化发展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 第3章  社会化发展 PPT课件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自尊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要赢得什么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努 力 表 现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展 现 天 赋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积 极 自 我 暗 示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自 我 反 省
四、道德的发展
道德的发展
道德 (morality) ➢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考虑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s)的四个重要点:
1)
纪律策略(Disciplinary strategies)
2) 爱心与教养(Warmth and nurturance)
3)
交流方式(Communication styles)
4) 预期成熟与控制(Expectations of maturity and control )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 自我动作与对象的区分;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
The Father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Children love and want to be loved and they very much prefer the joy of accomplishment to the triumph of hateful failure. Do not mistake a child for his symptom”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本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
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看,本我是起点, 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看,本我是起点,生 来就有;个体为了与外部现实发生作用, 来就有;个体为了与外部现实发生作用,又从本 我中发展起自我,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节者; 我中发展起自我,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节者; 超我又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 超我又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使个体把握社会 标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 标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本章主要探讨问题: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第二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道德社会化 第四节 自我意识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社 会的交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会的交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逐渐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社会强制性 终身持续性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大众传播媒介 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 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 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 化的消极影响: 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 行为。 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 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 们的语言能力。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3、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 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内容、校风等因 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教师的作用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以小学 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 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 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 效应”。

社会化3(共15张PPT)

社会化3(共15张PPT)
3.学习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
受社会文化熏陶;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出生后不得不接受周围的生活方式,不 得不养成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儿童与大人的依赖与被 依赖关系,也使得儿童可能接受大人的教导。
四、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日常生活中,我们讲到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这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是指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自我指的是自身的理性部分。 注意将其与发展社会化区别: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分别是:
六、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不同阶段社会化的问题:略
• “代沟”(generation gap)一词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用来指称两代人之
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现为社会学界所普遍引用。
• 代沟现象往往表现为:在价值观上,两代人之间会有较大的甚至是相反,两代人之间 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差距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青少 年失去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楷模时,文化继承意义上的社会化就无法进行,取 代它的则是追求新潮和同辈之间的模仿行为,从而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异的 亚文化,对世代积累起来的主流文化产生冲击。因此,代沟现象也是我们不得 不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的生物性)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知识和观念
要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大量的社会互动凭借语言来实现。 2.思维能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理性思维对周围事物作出事实判断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家庭的社会化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 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 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则。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Ø 父母的教养方式 Ø 家庭气氛 Ø 家庭的自然结构 Ø 出生顺序 Ø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Ø 父母受教育程度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 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 要素,一是接受—拒 绝,二是支配—服从 。
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 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 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 ,可以组成二维坐标 系统。
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 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 内容、校风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 的社会化进程。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 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 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 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 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 过程。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案例一
狼孩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 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案例二
齐全哥
“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 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谈起接送“齐全哥”的经历, 志愿者李虎无奈地说。 昨日,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 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 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

第二章个人与社会精选ppt课件

第二章个人与社会精选ppt课件
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 、米德等
2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社会结构的角度
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 要使人具有社会性。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生活没有必要把人性 陶冶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 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他认为角色学 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结合国家现状说说哪 些方面需要努力?
2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教材的定义P72
社会是人类的生活共同体,一个特定的社会都 是处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享有共同文化、以 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前提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 体。
3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社会的特征
社会化一词进入社会学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有论述的学者: 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E.A.罗斯 等
23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社会化首先是一个过程 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知识化过程 在人社会化的内涵中还包括人的现代性。
29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PPT课件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PPT课件
断 ➢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善良
精选ppt
18
4.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 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国家意识: a.国家象征期 b.抽象国家观念期 c.国际组织系统期
精选ppt
19
5.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
社会角色理论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 芝加哥学派乔治·米德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
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角色表演 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精选ppt
37
林顿(1945):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 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 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 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待人接物, 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态度,及哲学、宗教、道德、法 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
可以说,人们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的产物。
精选ppt
28
社会化
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塑造功能
20世纪20年代本尼迪克特在北美不同部落的考察研究 M.米勒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的考察研究
精选ppt
6
E·霍兰德在其《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的解 释:一个婴儿是带着 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 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包括与他 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 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
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课件

《个体社会化》课件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01
02
3、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常常容易被分析者忽视的另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目标,是社会角色的社会化。我们知道,更多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都是与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相联系的。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也有着高度不同的期望与要求。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是对应于某一社会角色而被系统化的。社会在对一个人的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时,所选择的主要参照系首先是这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一生中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相应地,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而改变。人生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因此,脱离开人们的社会角色笼统地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一般结果,应当是使人们适应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定社会要求,获得成功履行特定人生阶段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并形成恰当的、与特定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准备良好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发展。
.
19
教师的作用
R.布朗(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 了探讨,归结为:
❖ 身体的特征 ❖ 学生的性别 ❖ 社会经济地位 ❖ 测验成绩 ❖ 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
20
教师的作用
教师期望的主要表现: ❖ 分组 ❖ 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 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 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 激励和暗示
.
21
❖ 4、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2
5、大众传播媒介
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 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 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西蒙兹还比较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 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 立的,具有攻击性。
.
13
鲍尔特温: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
在这类家庭中,孩子被要求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 听从就给予惩罚。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 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使孩子形成 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也可能会以成人 为榜样,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等心理。
.
5
第二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 础和自然前提
❖ 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 ❖ 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 大脑 ❖ 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
.
6
IQ(智商)在全人口中的分布
IQ 139以上 120-13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文字说明 极优秀 优秀 中上 中等 中下 临界 智力落后
百分比 1 11 18 46 15 6 3
.
7
二、社会环境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因素
❖ 1、社会文化 ❖ 2、家庭 ❖ 3、学校 ❖ 4、同辈群体 ❖ 5、大众传播媒介
.
8
❖ 1、文化
❖ 在现代一般指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 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 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 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
15
3、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 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内容、校风等因 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
16
教师的作用
“期望效应”: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以小学 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 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 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 效应”。
溺爱型 在这类家庭中,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无所不到的关心和保护。 这种过分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可能会
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好大喜功的品性。
放任型
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教养态度。在这类家庭中,儿童 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会不到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从而会 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 显示等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 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终身持续性
.
2
二、社会化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化
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 会化的过程。
系统的、正规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
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

3
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 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 ❖ 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 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
4
❖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 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 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 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奖赏
.
17
教师的作用
❖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 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 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 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 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 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
18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 本章主要探讨问题: ❖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 第二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 第三节 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道德社会化 ❖ 第四节 自我意识
.
1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社
会的交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逐渐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
9
❖ 2、家庭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 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 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则。
.
10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 父母的教养方式 ➢ 家庭气氛 ➢ 家庭的自然结构 ➢ 出生顺序 ➢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 父母受教育程度
.
11
❖ 西蒙兹认为,父母 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 本要素,一是接受— 拒绝,二是支配—服 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
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
用中,可以组成二维
坐标系统。
支配
残忍 溺爱



O

无视 放任
服从
.
12
父母态度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 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 听凭孩子的支配。
西蒙兹比较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 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 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 有反社会倾向。
.
14
民主型 在这类家庭中,父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忍耐、平等、随和、谅 解等,能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给子女较多的 鼓励和诱导,而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 地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养态度能逐渐培养出孩子 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 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 能力等优良品质。与其它三种相比,民主型是一 种理想的教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