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利用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
利用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易里力;黎克;陈辉;邓智斌;谭勇;蒋飞鹏【摘要】目的: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
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4月,进行50例51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2岁。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3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Ⅲ~Ⅳ期6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 Ⅰ型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其中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1例。
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根据患者年龄、骨骼质量等因素采用骨水泥全髋、混合全髋、生物全髋。
术前利用三维CT 测量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数据,并与正常值比较,换算出假体臼缘与骨臼缘的距离,帮助准确植入假体。
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5年,无假体脱位及骨溶解和假体撞击。
结论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方法可靠,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841-842,843)【关键词】CT;测量;髋臼;假体;定位【作者】易里力;黎克;陈辉;邓智斌;谭勇;蒋飞鹏【作者单位】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导致髋臼假体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显露不充分,患者体型较大,导向器不准确以及术中患者体位发生变化等。
定位不良会增加脱位率,导致肢体长度差异,假体撞击,界面磨损,甚至需要进行翻修手术。
髋臼的位置异常也会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导致骨盆骨质溶解和髋臼假体移位。
如何准确定位假体位置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型号选择与测量方法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型号选择与测量方法假体的测量手术前的假体模板测量是为了术中假体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达到双下肢等长。
术前模板测量需要投照中心位于耻骨联合的骨盆正位片和髖关节侧位片。
这些X线片应当包括足够的股骨上段。
X线片的放大系数应与模板一致,一般是10%~20%。
术前模板测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标注:首先在正位骨盆片上找到两侧的泪滴,做一连接两侧泪滴底的水平连线。
然后在患侧股骨小转子处找一个重复性好的标志,在对侧小转子处找到同一点。
测量自泪滴连线到所选小转子点的垂直距离。
两侧垂直距离之差为两下肢实际长度之差,即患肢短缩的长度。
第二步,髋臼测量:首先在髖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出股骨头的大小,髋臼尺寸原则上比股骨头大2~4mm。
根据上述数据在骨盆正位X线片选择合适的髋臼大小。
模板的髋臼下角应位于泪滴连线上,髋臼开口线与泪滴连线成45°角倾斜,髋臼内缘靠上骨盆内壁即髂坐线上,髋臼外上角与真臼的外上缘齐平。
在此位置上标注髋关节旋转中心。
第三步,股骨柄测量:将股骨侧假体模板与股骨近端重叠选择股骨柄的大小。
假体生产厂家一般以序号来描述股骨柄的大小规格。
假体大小确定后观察柄模板上股骨头的旋转中心与髋臼旋转中心的相对关系,根据是否恢复术前偏心距的情况,确定采用标准偏心距假体还是高偏心距假体。
最后参照先前获得的肢体短缩的数据,确定恢复肢体长度所需要的股骨颈切骨距离(以小转子上缘为基线)。
测量全部完成后可得到的数据有:髋髋的尺寸、股骨头的规格号、柄的偏心距、小转子上方的切骨距离。
术前肢体缩短假体的选择是选择骨水泥柄,还是非骨水泥柄可以根据股骨髓腔的形态来判断。
在髖关节正位片上,从小转子中部画一横线,连接横线下10 cm 和和3cm两点,划出髓壁内外侧连线,测量近端和远端髓腔内壁连线横径远端髓腔canal)与近端股骨距(calcar)横径之比(canal/calcar)叫髓腔/股骨距比率(CC比)。
基于CT图像的全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
基于CT图像的全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WANG Qi;LIU Sheng-wei;ZHU De-cheng;XU Xiao【摘要】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门.全髋关节置换前医生需要手动对比CT与股骨柄图像进行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首先统一CT图像与人工髋关节图像的度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提取CT中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干轴线作为内部基准;最后根据基准对人工髋关节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与CT图像融合后以模拟植入后效果,辅助医生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将人工髋关节图像与CT图像配准.【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7页(P183-189)【关键词】CT图像;全髋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诊断【作者】WANG Qi;LIU Sheng-wei;ZHU De-cheng;XU Xiao【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计算机辅助诊断是近年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研究的热门,是减轻医生压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目前,计算机诊断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力诊断。
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是一种提高治疗效率的有效途径。
得益于医学影像领域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辅助诊断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此一直都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对于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医学图像降噪处理[1]以得到信息保留完好的医学图像;医学诊断模糊专家系统技术[2]可以进行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医学图像三维重建[3]辅助骨脱位诊断;医学图像自动分割[4]可以提取病灶所在,量化图像信息等。
其中,图像自动分割是基于医学图像诊断的重要技术。
对于各类医学影像,如细胞、骨骼、肿瘤等,不同的分割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需要学者们慎重选择。
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多视角深度信念网络的肺结节识别方法,能够有效分离病灶,降低假阳性诊断。
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李建龙;李毅中;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48.003%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目的:利用 CT 测量股骨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及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通过两种髓腔径大小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方法:利用 CT 测量52例61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根据两种髓腔的大小进行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以常规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分析两种方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与股骨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97-0.99, P <0.05).CT 峡部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为47.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是在≤65岁的年龄段.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优秀率为52.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在>45岁的年龄段.CT 峡部测量法对于年龄≤65岁或股骨干髓腔窄小者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则在年龄>45岁或股骨干髓腔宽大者的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两种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选择出匹配度更高的股骨假体.【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48【总页数】5页(P8943-8947)【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假体;股骨;CT【作者】李建龙;李毅中;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功能,重建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1-2]。
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各类髋关节置换病人共82例。
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5例。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髋关节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以测量到的参数指导手术方案及假体选择。
术后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03min(90~120min),术中出血平均360ml(200~500ml),术后平均住院日16.3天(10~23天),术后测量肢体长度差异平均0.6cm(0.4~1.0cm)。
利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66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5.1%。
结论:CT三维重建可以通过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测量,为THA提供更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假体选择,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098-0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
而手术过程中植入假体不匹配与安放位置不合理,会造成术中植入困难,术后假体易脱位、松动及磨损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CT三维重建的出现,使影像质量及精度越来越高,可以立体的观察髋臼、股骨头及周围毗邻情况,提供多平面多角度的测量数据,对于植入假体的选择及安放位置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THA患者进行分析,讨论CT三维重建在THA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分期Ⅳ期;(2)年龄>65周岁,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排除标准:(1)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人;(2)各因素导致的骨盆倾斜、畸形或股骨近端畸形者。
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的选择及应用:本刊中文部
2 股 骨 峡 部在 非 骨 水 泥 型 全髋 关 节 置换 中 的
作用
3 高龄 患 者 锥 形 股骨 柄 假 体 全髋 置 换 后 的 中
期 疗效
李 毅 中 ( 建 医科 大 学附 属 第二 临床 医 学 院骨 福
科 ,福 建省 采 州市 3 20 ) 6 0 0
刘宏鸣 ( 苏州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骨科 ,江 苏省 苏
1 8 6 3 :0 — 0 . 9 6,( )1 3 1 5
Eb w S r .9 54 f ) 8 —8 Io ug 1 9 ; 4 : 6 2 9 2
陀0 Kr b r ,r sa L , deln . to e sono e 1 on eg M B o tm A So r d V Re rv r i ft u h
8 非 骨 水 泥型 髋 关 节 假 体用 于 老 龄 初 次 全
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
和置 入后 的稳 定 。文章 旨在 观察 C 峡部 测 量股 T
骨峡 部 在 非骨 水 泥型 全髋 关 节置 换 中的 作 用。 收 集4 尸 体 股骨 的 C 影像 及 额状 解 剖 面 ,分 例 T
2 0 8 ( ):7 3 1 6 0 2;4 1 1 5 — 2. 0 7
罗 滨. 启 华, 学洪 , 肱 骨远 端 的解 剖观 测 肱骨 假 体 的设计 [] 李 陈 等. j J. 中国 临床解 剖 学杂志 ,0 42 () 7 .7 . 2 0 .24: 43 6 3
Nee n . r CS 2 d Repac l eme t t o a t rg e o me a n hr pls y f l n hu ar o rl
2 股 骨 峡 部 在 非 骨水 泥 型 全 髋 关节 置 换 中
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胡华平① 彭炳龙① 文毅英① 敖沸① 贾芝和① 杨慧文① 何敏① 【摘要】 目的:分析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方法:选定萍乡市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二维组手术前后采用传统二维影像评价,3D组手术前后采用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的三维影像评价,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外展角]、手术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3D组术后6个月前倾角、外展角均低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均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D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3D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高于二维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个月,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二维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引入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手术及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CT 髋部骨骼3D模型 髋关节置换术 The Role of CT Data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in Hip Replacement/HU Huaping, PENG Binglong, WEN Yiying, AO Fei, JIA Zhihe, YANG Huiwen, HE M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17): 108-111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ole of of CT data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in hip replacement.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hip arthroplas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of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2D group was evaluated by traditional 2D imag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the 3D group was evaluated by 3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hip bone based on 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maging measurements (proximal femur matching degree, femoral offset, anteversion angle, abduction angl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surgical indicators,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postoperative hip function, and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anteversion angle and abduction angle of the 3D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atching degree and femoral offset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3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ll surgical indexes in the 3D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in 3D group (95.0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D group (8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n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3D group (2.5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2D group (2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hip replac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hip joint function, reduce blood loss and drainage volume, shorten operation and recovery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surgical safety. [Key words] Hip dysplasia CT Hip bone 3D model Hip replac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17.025*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普通科技计划项目(20204410)①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 江西 萍乡 337000通信作者:胡华平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指在出生之后髋关节存在缺陷,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情持续性恶化,最终引发软骨退变、股骨头脱位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2]。
髋关节置换术前影像学测量研究进展
髋关节置换术前影像学测量研究进展自1963年Charnely 首次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地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以来,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和应用。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手段。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减轻或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因此,原则上对于只要有髓关节破坏的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续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是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
因此人工关节置换在对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创伤、肿瘤、化脓性关节炎和结核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髋臼假体的安放位置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近期和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可引起假体撞击、脱位,导致臼杯受力不均造成内衬的磨损加剧、周围骨溶解、假体早期松动等并发症,进而需要早期翻修术。
精确测量髋臼假体位相参数,对于术中臼杯位置安放、术后假体位置随访有重要意义。
髋臼位相的测量方法可分为实物测量、x线二维影像测量、CT三维影像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测量四大类。
x线片平片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相关文献也最多。
测量参数包括前倾角,股骨近端情况,髋关节组成骨骨质密度,周围软组织情况。
为了描述髓臼位置,Calandruccio于1987年提出髋臼轴的概念,即垂直于髋臼口平面并通过髋臼顶点的直线。
在此基础上,Murray于1993年提出了基于人体冠状面的髋臼前倾角三种定义,即解剖前倾角(anatomicalanteversion:AA)、手术前倾角(operativeanteversion:OA)、影像学前倾角(radiogranhicanteversion;RA),并探讨了三者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后成为大多数文献研究依据。
髋臼影像学前倾角定义为髋臼轴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可转化为髋臼面与人体矢状面的夹角(即平面前倾角),在x线片平行于人体冠状面和X线光束的中线垂直通过髋臼旋转中心的条件下,髋臼前倾角在前后位X线片上表现为髋臼面在人体冠状面的垂直投影。
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50例单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患者术前行盆骨正位X线摄影及CT三维重建(3DCT),根据3DCT数据指导手术。
比较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差距以及垂直距离,观察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盆骨正位X线资料,可观察到患者髋臼前后径显著缩小、髋臼后壁增厚且深径变浅。
手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为(20.15±3.25)mm和(23.49±6.58)mm,手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为(2.85±1.26)mm和(3.22±1.25)mm,手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CT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手术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CT三维重建技术;成人髋臼繁育不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37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etabulum in adults.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acetabular dysplasia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 December 2015. All patients had underwent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patients underwent pelvic X-ray phot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T (3DCT), the operation was guided according to 3DCT. To compar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femoral head center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of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elvic X-ray data compariso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and depth to the radius of the shallow. Before surgery centerof the femoral head from the ideal horizontal rotation and vertical distances for (20.15 + 3.25) mm and (23.49 + 6.58) mm, after surgery center of the femoral head from the ideal horizontal rotation and vertical distances for (2.85 + 1.26) mm and (3.22 + 1.25 mm, after the operation of femoral head center distance to rotating horizontal distance and vertical distance before the surgery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Results: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dysplasia in the total hip replacement has a good guide,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surgery, 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use.[keyword]: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dult;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tal hip replacement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是由于髋臼发育不良导致髋臼无法全部覆盖股骨头,随着长期的生物力学异常导致股骨头出现脱位、软骨蜕变或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等一系列严重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髋臼外上方或前方缺损,髋臼变浅、髋关节中心位移或脱位等病理变化引起的[1]。
3D-CT技术指导成人髋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臼杯大小选择的初步探索
3D-CT技术指导成人髋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臼杯大小选择的初步探索摘要】目的:探讨3D-CT技术在成人髋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如何指导选择臼杯大小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21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DDH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并将二维原始数据导入M3D可视化数字化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实体模式下观察髋臼形态,从软件假体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臼杯假体,通过3D-CT技术模拟假体植入进行手术预演,利用软件剖面分割技术观察髋臼前后壁对臼杯的包容情况、髋臼内壁厚度与臼杯的匹配度以拟定臼杯假体型号。
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对二维术前计划及三维术前计划所拟定的臼杯假体大小型号与实际置换中的假体型号吻合度进行评估。
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3~36个月术后随访,平均随访12.8月,术前为(46.2±5.3)分,术后评分为(86.3±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7例,良4例。
利用3D—CT技术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85%与实际置换中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65,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的二维术前计划准确。
结论:3D-CT技术指导成人髋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大小型号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最大化地增加假体的稳定性。
【关键词】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臼杯型号;3D-CT【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DDH)是指由于胚胎时期髋臼软骨发育障碍造成解剖形态、生物力学异常,出现局部关节软骨变性、坏死,从而继发髋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1]。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针对成人先天性髋发育不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 [2]。
由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股骨-髋臼发育异常,不仅手术操作困难,术后易出现假体脱位、松动等严重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作者:JS初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计划中,模板测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术者更好的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力学;辅助术者选择更合适的固定方式和假体类型;协助术者更好的认识骨性畸形和可以利用的解剖标记,从而改善术中假体放置的位置;让术者对三维的重建有更好的理解。
测量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测量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1.双髋关节正侧位X-ray•拍摄正位时要求髋关节内旋10-15度•以抵消因为股骨颈前倾的影响•充分显示股骨颈•避免低估股骨的偏距Offset2.评估X线放大率•标准髋关节X线片放大率约为20%•部分医院X线可能已做校正为1 : 1•根据放大率标定、选择模板3.评估X线片的解剖标记及畸形部位•重要解剖标记:泪滴、髂坐线及髋臼外上缘(见下图)a)泪滴:泪滴是髋臼四边体和髋臼窝在切线位的成像,其下缘相当于髋臼假体内下缘放置的水平(或稍高);b)髂坐线:加深髋臼时不能突破的底线;c)髋臼外上缘:模型测量时臼杯外上缘的覆盖程度可用于指导和提示术中臼杯放置的位置。
如下图可见,若术前测量臼杯外上缘与髋臼外上缘平齐,而术中臼杯外上缘内陷提示可能假体位置异常。
•畸形部位(髋臼侧或股骨侧)的识别(单侧畸形有时可参考对侧进行后续测量)a)发育不良b)骨赘c)髋内/外翻d)前/后倾异常e)创伤/术后改变:如骨折,截骨术后改变f)其他:如大转子突出(Greater trochanteric overhang),需行大转子截骨才能放置股骨假体(见下图)。
4.评估下肢长度(见下图)•骨盆参考线选择a)泪滴连线(常用)b)坐骨结节下缘连线(常用)c)双侧骶髂关节最远端连线d)两侧闭孔对称部分的连线•股骨固定参考点的选择(短缩时参考点上移)a)小转子(常用)b)大转子c)旋转中心5.股骨类型(可用于指导固定方式及假体的选择):Dorr Classification•A:漏斗型(或细长香槟酒杯型)•B:正常型•C:烟囱型A/B型建议用非水泥型,C型建议用水泥型图43根据股骨近瑞皮质厚度和髓展宽度的密博学分类(引自;:Dorr LD, Faugcre MC. Mackcl AM, el at; StructuirHl and cellular Eiasc^sment of b«me quality cif prOximat femur, 14L23 L.L9WJ二.髋臼侧的测量1.髋臼假体下缘放置的高度:约为泪滴水平或稍低(泪滴的下缘为髋臼切迹,相当于髋臼的前下部)2.髋臼假体外展角:相对于骨盆参考线(如两侧泪滴的连线)外展45度3.内外侧的放置位置:既要覆盖髋臼轮廓,又不能突破内侧的髂坐线或泪滴的外缘。
如何精确定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中、术后各类“前倾角”?
如何精确定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中、术后各类“前倾角”?“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髋臼和股骨前倾角,术中如何合理把握假体在理想范围的前倾角位置进行安放,术后如何对假体的前倾角进行合理性评价都对完成好一台成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正确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中、术后有关髋臼、股骨前倾角的各类概念与定位方法,为临床合理安放髋臼、股骨柄假体提供理论基础。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缓解髋部疾病引起的疼痛,纠正畸形,重建关节功能。
其中有效的解剖重建以及生物力学重建始终是关节置换取得良好预后的有效保证,主要包括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良好的假体位置及植入角度十分重要。
因假体使用寿命有限,只有保持良好的假体对应关系才能减少假体的磨损。
短时间内,若假体放置角度不当可能是脱位的直接原因,从而导致假体受到冲击。
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假体的磨损甚至损坏,影响假体的稳定性。
所以髋臼和股骨假体植入过程中的精确定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理想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方位必须既能实现充分的髋关节活动范围,又能保持较低的内衬磨损以减少远期翻修率。
其中,髋臼和股骨前倾角是除髋臼外展角以外的重要测量参数,也是评价髋臼假体安放位置是否合适的主要评判指标。
髋臼外展角相对容易掌握。
适当的髋臼外展角度,可以避免髋关节撞击征和脱位的发生,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髋臼前倾角与多因素有关,而且前倾角测量方法相对繁杂,目前无一有效方法能够精确安放髋臼假体。
为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脱位率,Lewinnek提出臼杯安全区的概念:影像学前倾角(15±10°),外展角(40±10°),在安全区内的脱位率为1.5%,在安全区外的脱位率为6.1%,虽有争议但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
髋臼前倾角的概念髋臼前倾角是髋臼开口面与矢状面形成的夹角。
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髋臼横韧带作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CT研究
Acetabularcomponentanteversionandnativeacetabularanteversion werestatisticallyanalyzed.犚犲狊狌犾狋狊 Inallthe44 hips,TAL wereidentified.Themeanacetabularcomponentanteversionwas(21.37±9.69)°,whichwasnosignificantly differentfrompreoperativelynativeacetabularanteversion (犘>005).Amongthem,acetabularcomponentanteversion ofwomenand menwere (24.59±11.57)°,(20.28±8.76)°respectivly,which wasnosignificantlydifferentfromthose preoperativelynativeacetabularanteversion (犘 >0.05).Thepreoperativelynativeacetabularanteversion wassignifi cantlyhigherinfemalesthaninmales(犘<0.05).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 Wesuggestthatthetransverseacetabularligamentisa
关 键 词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术 ;髋 臼 ;髋 臼 横 韧 带 ;计 算 机 体 层 扫 描
犃 犆犜犛狋狌犱狔狅犳犃犮犲狋犪犫狌犾犪狉犆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犃狀狋犲狏犲狉狊犻狅狀犘狅狊犻狋犻狅狀犻狀犵狑犻狋犺犜狉犪狀狊狏犲狉狊犲犃犮犲狋犪犫狌犾犪狉犔犻犵犪犿犲狀狋犗 狉犻犲狀狋犪狋犻狅狀
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 张家港市 香山医院放射科 ,江苏 张家港
2 1 5 6 3 2 )
【 摘要 】 目的 分析 并探 讨C T 三 维重建在 全髋 关节置换 术股骨假 体术前 选择的应 用效果 。方法 选取 我 院2 0 1 5 年1 月 ̄2 0 1 6 年1 2 月收治的需要行全髋 关节置换术 的患者2 1 例作为本 次研 究对 象,对 患者进 行股骨 近 端CT 扫描 ,测 量并分析股 骨颈平截 面髓腔长径 大小等其他 ,对 比股骨假体 型号 大小 ,指 导全髋 关节置换 术 。判 断C T 检 查的可行性 与准确性 。结 果 对全髋 关节置换 术患者术前 实施C T 检 查 ,测量 出2 1 例 患者股骨 标本数 据 ,对 股骨假体 实际型号选择 具有重要 意义。结论
1 . 2 方 法
及股骨假体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的测量依据。
C T 三维重建测量法 :本组病例使 用GE 公司生产Hi s p e e d
单 排 螺 旋 CT, 和 Op t i ma CT 6 6 0 型 6 4 排 螺旋 C T。 扫 描 条
参考文献
.
康. C T在全髋 关节置换 术股骨假体 术前选
建 具 有 可行 性 。
在 全髋 关节置换 术股骨假体 术前 实施CT -  ̄ . 维重
【 关键词 】C T;全髋 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 ;术前选择 ;应 用 【 中图分 类号 】R 6 8 3 _ 3 【 文献标识码 】 随着我 国人 口老 龄化 进程 的加快 ,我 国越来越 多 的老 预 测 假 体 计 划 有 关 的 T 2 0内 测 径 为 7 . 2 ~1 4 . 6 mm , 平
[ 1 】 蔡荣辉 , 李锐军 , 刘 【 2 】 杨富 国, 杨
髋关节置换前CT和X射线检查预测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单中心、开放性
研 究原 著 ・
换蕊 CT和 X 瓣线捡 顸 溉勃 、 蛇段 骨 头昀塌 礁: ; 心 、”被性 、诊断 住试验
OR C I D : 0 0 0 0 — 0 0 0 2 - 1 7 7 0 - 4 1 7 3 ( 韩 水台)
秦迪 ,男,1 9 8 2年 生 ,硕 士, 2 0 0 9年 河北 医科 大学 毕 业 , 湖北 省 人 ,汉 族 、
致 分 析结 粜 :3 种方 法检测 的股 骨 头中 间、 内侧及 外侧 的 高度变 化 ;3种方 法观 察股 骨头 形态 的变 化 。
H o s p i t a I o f He b e i Me d i c a
试验 t f 旧河北 竹河 北 医科 大学 筇二医 院伦 理委 员 会批 准 。研 究符 合1 t t 界医学 会制 定的 《 赫 尔辛基 宣 言》 的 要求 。参 与者 小 人对 治疗 方 案乖 I 过 程均 戋 l 】 情 同意 , 并签署 知情 同意 书 。
I 5 【 I l 预测值 、l 5 月 性 预测 ( i - I 、阳性似 然 比 、『 5 月 性似 然 比及诊 断 确率 :X射 线及 C T检 测对 股骨 头塌 陷 的诊断
一
Qi n Di . Ma s t er , At t en di ng p hy s i c i an,Dep ar t men t o f Or t h op edi c s. t he Thi r d
为单 侧股 骨 又坏 死并行 令髋 关节 置换 患者 8 6例 ,实验 分 3组 ,采用 3种 方法 均测 最股骨 头 高度 变化 ,X 射线 组 换前 1周采刚 骨 正位 ( 髋 部健 侧 及患侧 ) X 射线 检 查方法 测 帚,C T组 置换 前 1周采 用双 髋 哭节( 健 侧 及忠f  ̄ J ) C T 描 方法 测 景,标 木组 术 中截除 患侧 股骨 头标 本采 用直 尺及游 标 卡尺等 测鼠 工具 n接 测量 。试 验 的t要 观察指 标 为 3 种 方法检 测 股骨 头塌 陷的敏 感度 , 次 要观 察指 标为 3种方法 榆测 股骨 头塌 陷 的特异 度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置换术前的应用效果观察
3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月 第5卷第6期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功能障碍、髋关节疼痛等疾病,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1]。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手术方案逐渐完善,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度逐渐提高。
术前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评估,能够了解患者病变情况,从而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手术疗效建立良好的基础。
以往主要使用X线片检查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和诊断,但只能提供平面图像,医生很难掌握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等重要信息[2]。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呈现病变情况,多方位观察病变区域,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手术相关信息,提高手术方案的科学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66例患者为样本,男:女=35:31,年龄(57.23±2.39)岁,根据手术结果,有周围软组织肿胀患者9例,关节囊积液20例,髋关节脱位37例。
对照组为X线检查结果,观察组为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
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髋关节疾病[3],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2)对本研究知情,具备正常的沟通认知水平。
排除标准:(1)排除依从性过差,存在其他恶性疾病的患者。
(2)排除精神障碍,意识模糊的患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X线片检查以及螺旋CT检查。
(1)X线检查: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抬高健侧髋部,从双髋连线45°拍摄片髂骨斜位。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抬高患侧髋部,从双髋连线45°拍摄闭孔斜位。
(2)螺旋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对髋臼至坐骨结节进行扫描,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厚度为3~5 mm,得到影像资料后找到病变骨关节,保留数据重建。
使用C T后台系统获取三维影像以及断层,选择矢状面涂层以及冠状面图层。
根据提示放大重建,并处理倾斜和多平面,转动任意影像,确定最佳角度加以观察,选择合适阀值,包括坐骨、髋臼、髋骨以及耻骨结构,逐层编辑。
放射科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MRI检查
软组织成像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 以清晰显示髋关节周围的肌肉、 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结构,帮助 医生了解软组织病变情况。
早期病变检测
MRI检查对于早期髋关节病变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医生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变,避免病情 恶化。
术后随访
术后MRI检查可以观察人工关节 周围软组织的愈合情况,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放射科技术可为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实时的影像导航,帮 助医生精确定位植入物,确保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评估
术后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植入物的位置和稳定 性,以及检查是否存在并发症,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指 导。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的发展,未来放射科技术将更 加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和分 析影像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 和效率。
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手术计划, 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
切除病变关节,选择合适的人工 关节进行置换,注意保持关节稳 定性和活动度。
并发症与风险
并发症
感染、脱位、血栓形成、假体松动或断裂等。
风险
手术风险包括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等;术后风险包括关节功能恢复不良、 疼痛等。为降低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和人工关节,加强术后康复锻炼和随访。
高手术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
03
3D打印技术可实现定制化生产,降低医疗成本,减
轻患者经济负担。
与生物力学分析的结合
01
评估手术效果
通过放射科技术获取术后髋关节 图像,结合生物力学分析评估手 术效果和假体稳定性。
02
03
指导康复训练
股骨近段CT扫描与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
股骨近段CT扫描与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李毅中;李建龙;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姜志钊【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09【摘要】BACKGROUND: The premise of model prediction of prosthesis is the full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measu rement on proximal femur befor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but X-ray film only can provides a ground-plan, cannot understand the cross-sectional of proximal femur. However, the CT scan of the proximal femur can provide moreinformation.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T scan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preoperative pla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METHODS: A total of 61 patients with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derwent CT scan of proximal femur. The parameters were defined from the CT films taken at T20 (the neck at 20 mm higher than the apex of lesser trochanter), To (the level of the apex of lesser trochanter), and N level (the level of femoral isthmus). The length-diameter, wide diameter, medial diameter of plane medullary cavity in neck of femur, the length-diameter, medial diameter of plane medullary cavity in lesser trochanter, the length-diameter, wide diameter, cortical thickness of plane medullary cavity in femoral isthmus was measu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length-diameter of the neck of femur at T20 level was 40.8-63.3, average (49.6±5.1) mm,wide diameter of the neck of femur at T20 level was 13.3-29.1, average (22.4±3.4) mmand medial diameter of the neck of femur at T20 level was 7.2-14.6, average (10.6±1.6) mm; the length-diameter of the intertrochanter regionat T0 level was 20.5-40.2 mm,avera ge (28.7±4.4) mm, medial diameter of intertrochanter region at To level was 4.3-13.0, average (8.1±1 .7) mm; the length-diameter of femoral isthmus at N level was 8.2-22.4, average (14.1±3.1) mm, wide diameter of femoral isthmus at N level was 6.1-17.9,av erage (10.2±2.9) mm and cortical thickness on wide diameter at N level was 2.7-12.7, average (7.5±1 .8) mm. The CT scan of proximal femur can provide more image information and more accu rate measured data,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preoperative pla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背景:做好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预测的前提是对股骨近段的充分了解和精确测量,但X射线片仅提供一个平面图像,不能了解股骨近段横断面的情况,而股骨上段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目的:观察股骨近段CT扫描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对61例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行股骨近端CT扫描,选取股骨小转子最突出处上方2 cm股骨颈平面(T20)、股骨小转子最突出点处的股骨转子区平面(T0)和股骨干髓腔最狭窄处平面(N)的横断面CT影像.测量股骨颈平面髓腔长径、宽径、内侧径;小转子平面髓腔长径、内侧径;股骨峡部平面髓腔长径、宽径、皮质厚度.结果与结论:股骨颈T20长径40.8~63.3 mm,平均(49.6±5.1) mm;T20宽径13.3~29.1 mm,平均(22.4±3.4) mm;T20内侧径7.2~14.6 mm,平均(10.6±1.6) mm.股骨转子区T0长径20.5~40.2 mm,平均(28.7±4.4) mm;T0内侧径4.3~13.0 mm,平均(8.1±1.7) mm.股骨峡部N长径8.2~22.4 mm,平均(14.1±3.1) mm;N宽径6.1~17.9 mm,平均(10.2±2.9) mm;N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8) mm.提示股骨近端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对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有所帮助.【总页数】5页(P1536-1540)【作者】李毅中;李建龙;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姜志钊【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术前贫血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效果的影响 [J], 李朝成;刘晨晨;肖立康;樊航;肖贺方;郑稼2.股骨近段畸形与全髋关节置换 [J], 徐青镭;万年宇3.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髓腔匹配的临床意义 [J], 许杰;徐永胜;吕龙4.强直性脊柱炎股骨近段形态学改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选择的意义 [J], 杨佩;王春生;王坤正;宫福良;宋伟5.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 [J], 王禹基;孙俊英;董天华;王以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1 年 7 月 至 2013 年 6 月 间,45 例在中山 市 人 民 医 院 骨 一 科 初 次 行 THA 患 者的临床 资 料 。 其 中 男 25 例 ,女 20 例 ;年 龄 46 ~ 82 岁 , 平 均 58.1 岁 ; 股 骨 头 缺 血 性 坏 死 27 例 , 股 骨颈骨折 l0 例,骨性关节炎 8 例。 所有手术均由本 文第一作者完成, 术前测量及假体选择均由本文 第二作者完成, 人工关节 均选用 Link 公司非骨水 泥型 RIBBED 全髋假体系统. 1.2 方法 1.2.1 常规 X 线片模板测量法(对照组) 患者术 前按照要求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和侧位片 (包 含股骨中上段)。 按照传统模板测量法的要求,用 假体模板与 X 线片上股骨近端髓腔进行匹配,选 择适合的股骨假体型号。 1.2.2 CT 三 维 重 建 测 量 法 每 名 患 者 术 前 行 双 侧 髋 关 节 (含 股 骨 中 上 段 )的 螺 旋 CT 扫 描 (要 求 : 取平卧位、 髋关节中立位, 从髋臼顶上方 3 cm 致 股 骨 小 转 子 下 方 18 cm, 西 门 子 16 排 螺 旋 CT,层 厚 及 层 距 均 为 2 mm), 通 过 三 维 数 据 处 理 站 重 建 出髋关节三维 表面模型 ,主 要 测 量 CT 图 像 上 股 骨 颈截面髓腔长径及股骨干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 实 验 组 一— ——股 骨 颈 截 面 髓 腔 长 径 (AB 线 )定 义 : 股骨小转子最突出处上方 1.5 cm 与股 骨 干 解 剖 轴 成 45°夹 角 (∠ABG,图 1)的 股 骨 颈 截 面 最 长 的 髓 腔 内 外 侧 径 长 度 (AB 线 , 图 1、 图 3)。 实 验 组 二— ——股 骨 峡 部 的 最 小 髓 腔 内 径 定 义 : 垂 直 于 股 骨峡窄部横断面的最长髓腔内径线 (CD 线,图 4), 并相交最长髓腔内径线中点的髓腔内径(EF 线,图 4)。 然后根据已获得的股骨假体柄近端 A’B’线及 峡部参数 E’F’线分别进行假体选择(图 2)。 1.2.3 研究方法 采用双盲法,第一作者为术者, 不参与术前假体测量, 实际使用的股骨假体型号
C MY K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22
图 1 术前各测量径线所在平面(ABG 夹角约 45°) 图 2 假 体参照径线
图 3 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
图 4 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
由术者据临床经验确定的。 本文第二作者独立运 用上述三种方法于术前预测出假体型号, 记录传 统 X 线 片 模 板 测 量 法 、CT 测 量 股 骨 颈 截 面 髓 腔 长 径及峡部最小内径测量法在术前选择的股骨假体
对照组模板测量法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相 比 , 相 差 0 号 l5 例 (33.3% ), 相 差 1 号 21 例 (46.7%),相差≥ 2 号 9 例 (20%);实 验 组 一 CT 测 量 股 骨 颈 平 面 髓 腔 长 径 的 大 小 为 (24.1 ± 4.8)mm, 根据该结果所选择的型号与实际型号相比:相差 0 号 25 例(55.6%),相差 1 号 16 例(35.6%),相差≥ 2 号 4 例 (8.8%);实 验 组 二 CT 测 量 股 骨 干 峡 部 最 小 髓 腔 内 径 的 大 小 为 (11.4 ± 3.5)mm,根 据 该 结 果 所 选 择 的 型 号 与 实 际 型 号 相 比 : 相 差 0 号 28 例 (62.2% ), 相 差 1 号 11 例 (24.4% ), 相 差 ≥ 2 号 6 例(13.3%);同时使用 实 验 一 及 实 验 二 方 法 来 选 择 假 体 型 号 ,二 者 均 一 致 的 为 18 例 ,在 这 18 例 中 与 实际型号相比 :相 差 0 号 16 例 (88.9%),相 差 1 号 1例,相差≥ 2 号 1 例。 实验组一与对照组的优秀 率 对 比 间 的 P 值 为 0.034,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实 验 组 二 与 对 照 组 的 优 秀 率 对 比 间 的 P 值 为 0.006,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实 验组一与实验组二在预测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对比 间 的 P 值 为 0.520, 差 异 不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而三间者的良好率对比之间的 P 值均大于 0.05,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型号,并与实际手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对比,分析 各测量法选择假体型号的准确性, 探讨影响上述 各测量法选择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的可能原因。 1.3 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SPSS 13.0 软 件 进 行 统 计 学分析, 预测的假体型号与实际选择的型号完全 符合的为优秀,相差一个型号的为良好,相差 2 个 型 号 及 以 上 的 为 差 ;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χ2 检 验 , P < 0.05 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 2 结果
C MY K
2638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对照组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相差 0 号[例(%)] 15(33.3) 25(55.6) 28(62.2)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鄢P < 0.05
表 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优秀率和良好率
相差 1 号[例(%)] 21 ( 46.7 ) 16 ( 35 .6 ) 11 ( 24.4 )
股骨髓腔的测量目前使用最多是以股骨峡部 的最小髓腔内径来决定使用假体型号, 但临床经 验发现, 股骨侧假体的选择常常受到多个因素影 响,其中以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股骨峡部的最小 髓腔内径及股骨前弓度的影响最大。 股骨近端髓 腔形态影响着股骨假体与髓腔的良好匹配, 并对 防止 THA 术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早期微动起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1-3] 本 研 究 用 CT 三 维 重 建 多 方 位 观察股骨近端形态, 精确测量出股骨颈截面髓腔 长径、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通过与股骨假体 柄对应的径线相比较来选择假体型号; 与常规 X 线片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进行比 较。 观察分析上述三种方法对假体选择的符合情 况, 以找出作为 THA 术前计划股骨假体选择的最 佳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C MY K
2636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蔡荣辉 李锐军 刘康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CT 三 维 重 建 对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术 选 择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的 准 确 性 及 其 相 关 影 响 因 素 。 方 法 :收 集 45 例 初 次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THA)患 者 的 临 床 治 疗 ,术 前 用 三 维 CT 重 建 测 量 并 分 析 股 骨 颈 平 截 面 髓 腔长径大小、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利用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大小及股骨峡部最小髓腔内径的测量值 对 比 股 骨 假 体 的 型 号 大 小 来 指 导 选 择 假 体 型 号 ,采 用 模 板 测 量 法 对 照 分 析 比 较 CT 三 维 重 建 预 测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的 可 行 性 和 准 确 性 。 结 果 :两 个 实 验 组 利 用 CT 三 维 重 建 预 测 型 号 与 实 际 型 号 之 间 存 在 较 高 的 优 秀 率 , 两 个 实 验 组 与 对 照 组 预 测 假 体 型 号 之 间 的 优 秀 率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而 优 良 率 间 的 差 异 则 不 存 在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结 论 : 在 THA 术 前 ,利 用 CT 三 维 重 建 选 择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可 行 ,准 确 性 高 。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学特点对于股骨侧假体的 匹配和远期稳定有着重要的 关 联 ,随 着 螺 旋 CT 的 广 泛 应 用 ,CT 三 维 成 像 技 术 使 我 们 对 股 骨 近 端 髓 腔形态有了更精确的把握 。 本研究利用 CT 三维重 建股骨近端形态来精确测量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 大小和股骨干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 这样既克 服了 X 线片上局部组织重叠、 肢体旋转以及放大 率不一致的不足, 亦能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精准 度和客观性。 股骨颈截面髓腔是影响股骨假体安 放的重 要 部 位 。 Decking 等 [7]研 究 表 明 植 入 股 骨 侧 假体柄近端与股骨距水平处的背侧及内侧骨面有 较紧密的接触,这对股骨假体植入起重要的限制, 同时对假体的初始固定、 增加远端稳定有重要意 义,有利于减少微动,促进骨长入,增加假体抗旋 转能力和纵向稳定性。 实验组一、二测量法的优秀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板测量法 , 组间的差异具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证 实 了 根 据 CT 测 量 股 骨 颈截面髓腔长径大小和股骨干峡部最小髓腔内径 大小在术前进行选择股骨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 且较模板测量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 对 THA 术选 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因在实际 操作中假体是否匹配还受安置假体安置的角度及 股骨前弓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做到百分百符合,尤 其是“漏斗形”患者,容易出现假体与股骨颈平面 髓腔长径大小匹配, 但假体远端较股骨干峡部最 小髓腔内径大的情况, 所以会出现测量值相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