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应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P52页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也是初中数学应用问题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目标: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熟悉,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只让学生列方程,减少学生计算占用的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学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会合作、交流,使自己由学会变成会学、乐学。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时分为
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合作
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
悟;第五环节:作业设计,延续拓展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导入新课。
1、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5x(x-3)=21-7x (2)2x2-8x+1=0 (3)3x2+7x+2=0
2.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
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
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
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
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
中点。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
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
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
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①审清题意;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1、在一块正方形的钢板上裁下宽为20cm的一个长条,剩下的长方形钢板的面积为4800 cm2。求原正方形钢板的面积。
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积等于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活动内容:讲评练习;学生作业展示
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本节课选取了一些几何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让同学们经历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在建构方程数学模型,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重要环节?A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B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C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因此要注意掌握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2、关键之处: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如何验方程的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延续拓展
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本P53 习题2.9
五、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将数学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