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良} 生健康 发展 需要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 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 、功能、学校类型、
高等教育大众 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 教育 大众 化阶段 的 到来 ,提 高 了国民素 质,为 定位、入学 与选 拔方 式、学 科专业设置 、教学 管理等方面的全 我 国的经 济发展 、现代化 建 设提 供 了更坚 实 的人 才基 础,但 方位变革 。然而,我 国众 多高校在大众化 的进 程中并没有在 这
育部发布 的数据 显示 ,直 至 2 0 0 6年此 比例 只有 30%,与 4 全 国普通 高校仅 12 所,发展到 2 0 .1 % 02 0 7年全国共有普 通、成 人 的 目标 相差 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 ( . 51 %)相距更 远。财政 性 高校 2 2 所。19 31 9 8年全 国普 通高 等学校本专科 在校 生规模 为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的长期不足,必然导 致政府对高 等教育的投 3 0 8 4 .7万人 ,2 0 0 7年 的数量 是 l8 .0 8 49 万人。 高 等教育 的快
71 OO 6 O1
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 发展 和现代化进程 的深入开展,我 数研 究型大学承担 的是精 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的高校承担 的 国政府 采取了高校 扩招、深化教育 改革 、扩大高校 自主招生权 是大众化 高等教育 的任务。这样多样化的格局取 决于高 等学校 等一系列政策 ,使 得我 国高等教育迅猛 发展,在短时期 内迅速 的恰 当定位 ,不同的类型和定位才 能形成 各 自的办学 特色和发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到来 ,为我 国 展方 向,才能适应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高等教 高等教育 的发展提 供了机 遇,同时也 暴露了一些问题 。面对这 育 的发展实践 却与之相悖 ,不 同类型 的高校都 向着精英模 式靠
浅谈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文章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接着对中国高等教育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现存的国内高等教育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统一的办学要求,统一的管理方式,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统一的学校评价标准等因素形成的单一性,使僵化的高等教育失去了健康运行所必需的自动调节、变革机制和发展活力,难以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管得过多、统得过紧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发生变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然而,如果把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放在当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来看,我们就必须建立和强化一个关于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新的认识:多样化是我们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急迫任务。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对于教育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归于两大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标;二是该怎么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指明了方向,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具体保障。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明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人才培养活动中涉及到的各要素,是学校、教师、学生、专业、课程F设施、环境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它们进行管理以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套路,是以人才培养活动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管理方式总体构建的动态系统。
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因此,一个时代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科分支越来越多,新生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并且各学科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7-02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
①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矛盾。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发展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自马丁·特罗,他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历程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将其定位在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大众化仅指数量的增加,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不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发展,一个朝普及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并实现的,具有许多鲜明特征。
1.前期准备不充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远远不够。
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分类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根据 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的划分,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到 50%,证明高等教育 进 入 普 及 化 发 展 阶 段。2015年,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达 到 40%”。[1]意味着中国“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 展处于“后大众化”发展阶段,位于高等教育大众 化后期与普及 化 来 临 之 间 的 时 期 (下 文 简 称 “后 大众化”)。在 这 时 期,关 于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不仅要以敏锐的思维去认识,以平常的心态去适 应,而且更 应 以 进 取 的 精 神 去 建 设,要 靠 方 方 面 面的努力为“后大众化”时代的发展建设谏言献 策。“‘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实现从大 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多样化需求和特征更加明 显,高校的合理定位因此成为能否实现科学发展 的关键,需要加快实施分类管理工作。”[2]在这个 时期高校将如何发展?高校又应当从后大众化 里寻求哪些启示?一是后大众化为高校分类发 展提供了方向。后大众化时代除了具有与以往 不同的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普遍涵盖的意义。高 等教育改革已全面铺开,所有高校都不能置身事 外,所有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从中找准自己的
基金项目:2016年度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专项项目(2016JZ005) 作者简介:王 飞(1982—)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
师教育研究; 王运来(1962—),男,山东嘉祥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高等教育史研究。
中的高校角色、高校去制度化的办学、高校适应 导向变为外部导向,这种已经越来越超出知识生
不同群体学生的教育需求。
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
要的意义。文章通过 大量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 ,选择举 办与投 资主体、学生入 学形 态、学校类型、学校功能、
办学层 次等五 个主要 维度 ,提 出 了我 国后 大众化 时期 的 “ 元” “ 向” “ 类 ” “ 二 、 二 、 三 、 三极 ” “ 、 四层 ” 的 多 样 化 的 “ 维 多元 ”模 式 ,进 而提 出了政府 立法规 范和 政 策 引导 、社会 转 变观 念 、学校 准确 定位 和创新 管理 的 五
“ 四层 ”的多样 化模 式 .即 “ 五维多 元 ”模 式 ( )举 办及投 资主 体. 办与 民 办二 分天 下 的 一 :公
二 元举 办及投 资模 式
为适 应 我 国后 大 众 化 对期 的到来 .我 国应 当建
立 以公 办 及 政府 投 资 与 民 办及 非 财 政性 投 资 的二 分 天 下 的二 元 举 办及 投 资模 式 目前 要 大发 展 民办高
高 教 探 索
2 1 第 4期 0 2年
Hi he Edu a i n pl r to g r c to Ex o a i n
我 国后大 众化 时期 高等教 育 多样化模式 及其构建 木
刘在 洲 汪发 元
摘
要 :面对 高等教 育发 展 的新 形 势 ,探 讨后 大众化 时期 高等 教 育 多样 化模 式 ,并提 出构 建 的路径 具 有重
展轨 迹 后 发现 :当 高等 教育 适 龄 人 口入 学 率增 长 到
一
多样化 模式 的应 然趋 势
随着 高 等教 育后 大众 化阶段 的到来 .高 等 教育 的 发展 必 然 更 加 多 样 化 。为 顺 应 这 一 形 势 的到 来 . 我 国应 当加 大 政 策 引导 力 度 .建 立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也日益清晰。
在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非常灵活,存在着多样性和竞争性: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等多种类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的学校和课程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比较固化的,普遍存在于部门、专业和学校的分割,四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是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稀缺和选拔体系僵化的问题。
启示: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发展个人才能和潜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选择更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学校和专业,以更好地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教育质量的差异在美国,学生们通常受到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监视,学生评价系统、教练评价系统、领导评价系统等都在严格执行。
学生对教师和学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而在中国,存在一些缺乏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包括与教育质量水平不良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投入方面的问题。
启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保障。
为了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和审批、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评估体系、建立与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和高水平人才的合作平台等机制,同时在各个领域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理念的差异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被看作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而在中国,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和卷面成绩,一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注重应试教育,而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转变。
首先,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大。
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注重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然而,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教育机构对数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们正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次含义,即不仅要让更多人进入高等教育,更要关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供给模式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本科教育。
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此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新的供给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表明,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化。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重视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最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拓展。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内外部资源封闭,学校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
然而,现在我们更加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各个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开设课程、共享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等,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
考成绩作为高校入学的最主要依据 , 显出了很
大 的限制 性 。因 此 , 能用 精 英 教 育 阶段 对 人 不 才 和质量 的要求 与标 准去 衡量 与评估 大众 化教
育 阶段 高校选 拔 的人才 , 应改 变单 一 的 、 以现行
的高等专 科 院校 、 电视 大学 等 。
3 培养 目标 多样 化 .
育 发 展 阶 段论 , 一理 论 在 世 界 范 围 内产 生 了 这
的 多 样 性 三 个 方 面 阐述 了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特点 。 可 以发 现 , 学 者 对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形 成 各
广 泛 的影 响 , 各 国衡 量 其 高 等教 育发 展 水 平 为 提 供 了理论 依 据 。依此 理论 , 国于 20 我 02年 已 经 进 人 大众 化 高等 教 育 阶 段 , 等 教育 毛人 学 高 率 为 1% ;07年 , 国 的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5 20 我
2
纺织 教育
20 0 9矩
性 、 能 型高职 院校 , 养生 产 、 技 培 管理 、 务第 一 服
线 的从 事 实 际 工 作 的技 术 人 员 J 。高 校 当 前 在办 学形式 上 , 了全 日制普 通 高等学 校外 , 除 还 有 成人 高等学 校 、 军事 院校 , 还有 社会 力量举 办
结 构 的多样 化 、 层 次 化 , 育 水 平 、 量 标 准 多 教 质
作者简介 :黄
基 础 的不 同层 次 的工 程 师 、 经济 师 、 床 医 师 、 临 律师 、 教师 和各 级 干部 ; 三类 是更 大量 的职业 第
敏 (9 5一 ) 女 , 18 , 福建福清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高等教育学。Emalh ag n 84 @13 cr . i:unmi 35 6 .o 0 n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和路径分析是当前热门话题之一。
下面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进行分析。
一、改革趋势1. 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趋势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这包括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推进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改革将会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发展,包括多元化学科设置、多元化教学形式等。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理学科,而是多元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此前高等教育与实际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大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今后高等教育将更多的强化与产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改革路径1. 推进大学自治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具备自主权和独立性,有权自主决定办学方针、教学内容、学术评价标准等。
推进大学自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之一。
建立学校体制机制,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学校更多的参与决策,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包括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调整学科结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提高教育质量。
3. 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实验基地等,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分析表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朝着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多元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向发展。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2013年第1期(总第259期)No.1,2013 Serial No.259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汪发元a,刘在洲b(长江大学a.管理学院b.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08-03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
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
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于课堂上 的老 师 口传心 授都大量 运用形 象思维。因此 , 感性认识 突出是艺术类学
就 当前而 言 , 艺术人 才培养 目标定 位 , 必 的 发 展 , 视 、 V 、 C 家 庭 影 院 以及 电 D D V D、 须在 保 证 学 生个 体 可 持续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 以社 会 对 艺 术 职 业 或 岗 位 的 需 要 为
电 脑 网 络 迅 速 地 进 入 家 庭 和 社 区 ,极 大 生 的显著特点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 感性 地 冲击 了传统 的文艺 舞台 ,这 就造 成 了 的体 悟 多 于 理 性 的 分 析 。这 种 认 知 方 式
随着社会繁荣 发展 , 文化生 活丰富 ,
关 知 识 能 力 和 职 业 培 养 ,但 不 同 的 从 业
和社 会用人单位 反映情况 分析 ,毕 业生
艺术类专业越来越多 , 学生人数大幅度增 岗位对其要求有 所侧重和 区别 。① 爱 国 的知识结构与 能力结构 ,明显存在 对市
加 , 日益受 到人们 的重视 。在高等教育 情怀 、 业心 、 也 事 责任感 ; 科学 的世界 观 场 的不 适 应 性 和 差 异 性 。 ②
元 化 和 非 专 业 化 趋 势, 必然 带 来 关 于 学生 教 育 的一 系列 新 问题 , 分调 查 分析 当前 艺 术 类 学 生 的 实 际情 况 。 充 开展 针 对 性 的 教 育 管 理
是 一 个崭 新 而 又 必 须 重视 的课 题 。
关键词 : 高等 艺术 教 育 ; 众化 : 大 文化 多元 化 : 策 对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新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新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需求两个方面,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高度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每年新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了4047.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也接近了300万。
这种大众化趋势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 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推出更多种类的学科和课程,比如跨学科、综合性课程、MOOC等。
除此之外,高校也开始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如采用翻转课堂、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方法。
3. 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正在走向国际舞台,随之高等教育也在国际化方面迅速发展。
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与国际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等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高校还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创新性创新性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中,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开展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校在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新需求1. 职业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职业化的教育和专业培训。
而高等教育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因此职业化需求也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需求之一。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开展实践性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个性化需求随着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出现,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
普及问题导致了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质量问题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信任不足,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压力也给高等教育制度带来了挑战。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更好地适应国际趋势。
未来,高等教育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改革方向需要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
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未来挑战重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迎接。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状、问题分析、重要性、发展历程、普及问题、质量问题、就业问题、市场化问题、国际化问题、未来发展趋势、改革方向、发展建议1. 引言1.1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高等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人素质和竞争力。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也是培养国家的未来领导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个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往往具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在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革命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1.2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院和学术机构,但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世纪的封建教育时期,主要以教会控制下的院校为主,例如欧洲的大学。
这些大学主要以神学、哲学和法律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多为修士和神职人员。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注重宗教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阶段是近代的启蒙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兴起,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世俗化和专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合作、质量提升和综合治理。
多元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在不断增多。
除了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在线教育等形式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发展。
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国际化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化合作可以通过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我国的创新和发展。
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高等教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注重质量。
在质量方面,需要关注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和科研水平等多个方面。
这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综合治理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
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高校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社会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和监督,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合作、质量提升和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努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
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摘要:定位不明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办学理念模糊、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人才培养层次不明等现象分析,提出明确办学理念、科学设置专业,突出人才培养层次的对策。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15%时为进入大众化阶段,而达到50%时为进入普及化阶段。
日本另一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认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增长势头甚猛。
他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
很多专家认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必然伴随着多样化的发展。
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地方高校在这一时期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此分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目前却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办学理念模糊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办学的基本信念,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能为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引方向。
但模糊、不清晰的办学理念很难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办学实践,很难办出特色鲜明的大学。
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2 .8 , 5 1% 扩招第一年 ( 9 9 比上 年增加 幅度 比例更是 达到 19 )
了惊人 的4 .5 ,02年底 , 国高 等 教 育 就 已进 入 了大 众 81% 20 我
各种不 同的教育措施 l 。联合 国教科文 组织 将高等 教育 的 3 J
多样化界定为 : 高校的不 同层 次属 于“ 向多样化 ” 高校 的 纵 , 举办主体不同 ( 国家 、 立 、 公 私营机构 、 教会 等) 和办学形式不
的 多样化 , 多样化 的人 才评价标 准, 大学课程的 多样化等措 施 , 当处理 多样性 与统一性 的 关 系及统筹 不 同层 次高校 的定位 恰 及分工 , 将会顺利推进我 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 的进程 。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 矛盾 ; 多样化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G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6 4 2 1 ) 1— 0 7— 4 10 2 1 ( 00 O 04 0
十年来 , 国高校连续 扩 大招生 规模 , 我 招生 人数 急剧增 加( 见表 1 。其 中,99~20 ) 19 0 5年 平均 每年 扩 招 比例 高达
应给黑人 、 少数 民族和妇女等原来难 以接受 高等教育 的人 群
以同等地 位的措施 , 具有反种族隔离 的政治色彩 。他们反 对 把“ 多样化” 一般地理解为 因人 的个体差异而采取 的多样的 、
于 林 平
(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 工作 部 , 广东 广州 500 ) 10 6
摘要 : 十年 来, 国的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已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与此 同时, 着大众化的不 断推 进 , 多矛盾不 断凸显 我 随 许
并有激化的可能。 多样化是我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必由之路 。积极 稳妥地 实行诸 如 多阶层 享受 的公 平教 育, 高等教 育功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现在多数高校仍有逐渐趋同的趋势,所以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已对普通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如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考核,使其培养各具特色的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人教育理念,实施成人终身教育;强化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监督;等等,以期最终形成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
一、普通高校要分类管理
1稳定研究型大学规模,培养国家顶尖科技人才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定位对其办学水平加以评定和管理,根据定位配置相应的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有限,故不宜设置过多的研究型大学。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至少有150~200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实际上只要有30~50所就可以满足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对研究型大学要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不能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不利于开展精英教育。
2巩固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行业地方性骨干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未列入“985”建设的“211”大学和部分省属重点大学,这类大学约占本科大学总数的25%左右,在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一般在200以内。
这类大学多脱胎于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从国家部委主办的行业大学和地方重点大学发展起来的。
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了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骨干人才的重任,这些学校既要承担行业和地方的一些重要科研课题,又要培养教育学术型人才。
因此,这类学校的专业建设应当摆在突出地位,不应盲目扩大规模,应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享有研究型大学那样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避免“全面开花”,到处撒“胡椒面”,应当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高以及关联度最大的原则,和行业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结合起来,精选学科专业,找出比较优势,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或差异化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3适度发展教学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型高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向学术型人才发展,也可以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这类学校可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应当以特色立校,准确定位,按照社会需求原则,做
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传统优势,发展自己的强势学科,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特色学科上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努力形成适应性、复合性和区域化的办学特色。
二、高职院校要培养各具特色的技术型人才
1以特色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迅速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任,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将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接受社会的挑选。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共有1239所,占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已占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
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来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以特色办学为核心,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各自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在具体的发展战略中,必须着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兼顾基础和专业训练及理论和操作训练以及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通,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2以考核为手段,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很快,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难免出现显著差异,甚至有些学校名不副实。
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考核,建立和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法律和规范体系,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项指标的考核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要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制定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估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促进高职院校质量评估的公平公正,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和中介等多主体、多层次及全方位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监督体系。
三、成人高等教育应实施终身教育
1要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导,广泛开展成人教育
职业资格已经成为人们就业的前提条件,而职业资格既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求相应的操作技能,而不同领域对知识和技能又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很难完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了学历教育的历史任务,故应当转入成人职业资格教育。
职业资格教育因具有教育目的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知识的行业性、教育特征的应用性和技能性等特点,所以成人职业教育是承担职业资格教育的最好主体。
2要以知识更新教育为主线,开展终身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研究的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
度的加速,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因此,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知识更新教育。
近年来,知识更新教育在行政管理机关已经开展起来,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知识更新教育在各行各业必然会得到普遍推广。
成人高等教育正是承担知识更新教育的合适机构,应当顺势而为,为民众的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3要以生活知识为抓手。
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人平均寿命大幅上升。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1.4岁;到2009年,我国的平均寿命已达73.05岁,其中男性为71.3岁,女性是74.8岁。
专家称,考虑到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特点和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人们生命周期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知识已成为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
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开放式的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为中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知识,这应当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长期的教育内容,应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1以知识创新为目标,鼓励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
然而。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少高校仍然坚持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引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致使逃课现象严重。
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应当成为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内容。
从学科上看,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学生看,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条件下,应当鼓励教师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以启发思维为根本,允许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大学的考试存在严重弊病,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太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
现行大学考试以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应用以至表达、交往、创新和情感等综合能力,以致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上教材的更新缓慢,教材上的许多内容都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导致考试内容完全脱离于实践。
因此,必须重新厘定大学考试的目的,实现由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的转变,使考试成为教学系统中的一项有效活动。
3以强化能力为宗旨,引导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但由于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全,大多数教师缺乏应有的实践历练,本身实践动手能力又有限,以致出现了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和为完成实践课而走过场等问题。
高校实践教学,应当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宗旨,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包括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既表现为与物理环境的有效互动,也表现为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
因此,高校实践教学必须是校内校外、验证实验和设计实验并重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必须切实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大量参与到职业角色和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